文章吧手机版
巴菲特之道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9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巴菲特之道经典读后感10篇

  《巴菲特之道》是一本由罗伯特·哈格斯特朗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一):盲人摸象总有收获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股价反映了所有的信息股票价格及时反映了股票价值,因此股票分析是徒劳的。以有效市场理论的观点看,虽然沃伦·巴菲特成功投资世人敬仰,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但这只是个有效市场理论的意外案例-小概率事件。虽然有无数人模仿,但世间只有一个巴菲特,这恰恰说明巴菲特是小概率事件而不具可重复性。而巴菲特却“谦虚”地说:“我感觉我做投资和我做管理没什么两样,根本不必为得到超凡的结果去刻意做什么超凡的事情。”而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用一整本书《巴菲特之道》,证言巴菲特所言非虚而不仅仅是“中西部式”的自谦。

  书中第一章小篇幅介绍了巴菲特的成就生平,第二章详述了他的三位精神导师,依次是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和查理·芒格。格雷厄姆教给巴菲特如何评估企业价值,以购买企业的心态购买股票,教会他如何正确看待价格波动,如何使用安全边际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购入股票;费雪则教会他投资世界里除了投资烟蒂股(价格低于价值),价值成长股也是值得投资的优秀对象,并且采取集中投资的策略;而芒格帮助巴菲特认识到购买并持有好企业带来的汇报。因此,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是这三人的集大成者。

  巴菲特从没有亲笔写过一本关于自己投资体系的书,因此巴菲特的投资技巧只能靠年报、言论等来“盲人摸象”。《巴菲特之道》回顾了巴菲特的所有投资,寻找其共同点,将其投资准则分为3个企业准则、3个管理准则、4个财务准则和2个市场准则:

  3个企业准则分别是:①简单易懂;②持续稳定经营历史;③良好的长期前景。巴菲特通常拒绝投资下面几类公司的股票:①复杂的自己所不了解的企业,②正在解决某些难题;③那些因发展失利而彻底转换方向的企业。从巴菲特的经验看,“最好的回报来自那些多年稳定经验,提供同样产品服务的公司”。如此看来,市场上的那些重组股、以往经营业绩大起大落的企业,都不是好的投资标的。比如之前看好的两个新材:康达新材,所处大行业发展一般,风电受行业政策、上游企业需求变化大,所以业绩跳跃性大,即使短期(2-3年)也不具有稳定的增长。红宇新材,原有领域为火点、矿山这类企业提供球磨机、衬板服务,上游这些企业一旦受行业减产影响,直接影响其营收,因此近两年红宇新材谋求转型,引入PIP业务,但是新业务的引入到客户认可贡献业绩即使顺利也有3-5年发展过程,短期内很难看效果,今年红宇新材又连续收购3加制造加工企业51%的股份,大有通过收购谋求企业转型的趋势。近两年反而不是投资的机会。只可惜在高处盈利时没有及时卖出保住成果,现在反而被套。

  3个管理层准则是:①理性,②坦诚,③独立思考(不受惯性趋势、人云亦云)。综合而言,就是德才兼备的管理层。

  4个财务准则:①重视净资产收益率,②良好的股东盈余,③良好的利润率(个人以为应该是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利率龙头企业最好),④一美元投入产生一美元价值。巴菲特的财务准则告诉我们,ROE和毛利率可以作为财务筛选的优先指标用作公司财务指标体检的硬杠杠。而如“一美元投入产生一美元价值”这类模糊的指标,对于只通过二级市场买卖股票赚钱而言不具可操作性。正如凯恩斯所言: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错误

  2个市场准则:①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②以低于价值的折扣价格买到。“确定企业的价值很简单:①现金流;②合适的贴现率”。“如果一个企业业务简单易懂,并拥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巴菲特就能以较高的确定性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如果不能,他就会放弃”。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为巴菲特的投资提供了2方面保护:①为股价下跌提供了保护,②提供了超级回报的机会。因为“运用安全边际理论,可以折扣价买到杰出公司,然后当市场纠偏时,将大获其利”。

  随后在书中第四章,作者给出了巴菲特9个投资案例,并用上述12个准则一一加以剖析,尽可能的还原当时的企业境况、行业趋势和市场动态,以及巴菲特当时的投资思考。第五章重点阐述的是投资组合管理。这章观点内容似乎不如其他章清晰。关于持股,巴菲特的期限是长期:“集中投资……挑选极值长期而言能产生超越平均水平回报的股票,将资金大量投在其上,在遭遇短期市场旋涡波动时,忍耐坚持”。对于管理哈撒韦如此庞大的资金,和散户的小资金,策略上本身就有不同。所以,本章的参考性似乎不大。

  第六章投资心理学,给出了金融市场上导致人们常犯错误的几个心理诱因:过分自信、过度反应偏差损失厌恶、心理账户、短视损失厌恶、旅鼠效应等。而另一方面,大约10年时间里,象牙塔里的学者完成了现代投资组合体系的搭建:马科维茨提出了“风险-回报平衡”的多元化方案;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夏普提出风险的定义。这些现代投资理论认为打败市场是不现实的,而巴菲特持续能跑赢市场是个例外。但巴菲特并不认可这些投资理论,他认为“市场经常是有效的,但它并非总是有效”、“股价下跌实际上减少了风险”。而要克服常人资本场所出现的种种心理诱因,“解药只有理性,更需要耐心毅力”。作者跟踪计算了“1970-2012年期间,为期一年、三年、五年的汇报情况。在这43年中,以一年为计,标普500指数中的成分股公司平均有1.8%的公司股价翻番,或者说,500家公司有9家翻番;以三年计,有15.3%的公司股价翻番,或77家股价翻番;以五年计,有29.9%或者说150家股价翻番”。显而易见,长期持有能获得更大的回报。当然,长持的前提,是“必须进行深度调查研究发现那些具有五年翻番潜力的股票。这些策略存在于他们挑选股票的过程以及组合策略中”。

  总体而言,《巴菲特之道》尽可能从巴菲特投资案例和历史推导出其开展投资的核心逻辑,并试图体系化、教材化,使普罗大众也能学习巴菲特的投资精髓并用于个人投资财富的增值。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二):打开价值投资之门

  巴菲特以价值投资的理念独木成林,由于他傲人的投资成绩,使得他在投资者眼中似乎是深不可测、捉摸不透的。《巴菲特之道》一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解巴菲特理念之门,引导我们摸索价值投资在实践中的应用

  巴菲特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理念让我重新思考对股票的估值方法——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却是称重机。判断公司的价值+低价买入+长期持有,似乎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虽然没有确切定义多低的价格算是低价,但是至少是低的很离谱了;虽然没有明确长期有多长,但是至少是做好永不卖出的打算了。

  巴菲特的理论也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吸收了众多大师的思想,在实践中得来的。这可能是这位大师最过人之处。在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以及查理芒格的影响下,巴菲特形成了不拘于特定模式的价值投资理念,在长达60年的市场波动中如鱼得水

  最难能可贵的是巴菲特的自信,他不为他人嘲讽所动,不为市场波动所动,他细致研究、耐心等待,正是如此的精神成就了巨大的收获。短时期虽有很多人胜过他,但是他从不与他人赛跑,他只是用时间证明自己的判断,正是如此的信念赢得了市场的尊重

  《巴菲特之道》不是告诉我们如何成为巴菲特,而是通过介绍巴菲特的理念,让我们更加接近大师的思想,成为更好的自己。经典常读常新!感谢作者与译者!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三):关于投资和投机

  前几天读了第一遍,不可不说,对巴菲特和其价值投资有了一定的认识。炒股票,投资和投机,是截然不同的。在国内,更多的是投机,也就是所谓的超短线,因为大多人在没有专业背景详细调查的情况下,不可能把自己长期压在一个或者几个公司里面。在国内投资,散户居多。而且,国内公司制度的不透明,一个公司的经营情况只能大多只能通过年报来获取,散户投注一个公司,更多情况下无异于赌博。

  但是,投资就应该把自己的心态转换为公司的实际负责人,陪公司一起成长。

  有一点,觉得很值得思考,在公司企业好转的情况下或者持续持续创造的情况下,你舍得卖掉自己的公司吗?如果不舍得,为何那么轻易的就会卖掉自己手中的股票呢。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企业确实经营出现了问题,转型遇到困难,那么,即便是自己在亏损当中,持续持有又有什么意义呢。

  投资,要奉行一条逻辑,强者恒强,弱者不会那么容易翻身。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四):《巴菲特之道》读书笔记--上

  《巴菲特之道》96年中文版上市,第一本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书籍,回想一下,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成立。整个中国证券市场还是婴儿稚嫩时候,巴菲特于1956年开始投资合伙事业,在股票市场已经投资了40年,用漂亮的年复合收益率证明他是世外高手当之无愧的股神!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巴菲特的成成长教育和投资理念,精选优质个股集中投资并且长期持有;巴菲特的思想犹如黑夜之中的一盏明灯,为大家指明方向;

  我印象中初次接触股票,是同学父亲的一本书,股票K线分析,寄希望通过历史中各种K线的起起伏伏中找到规律,从而掌握股市操作技巧;其次是看到电视大爷们坐在证券交易所,天天盯着股市价格走势,似乎只要天天盯着就能买得准;但是听到的消息,看到的新闻事与愿违,10个人里7个亏,为什么呢?看完这本书会有个了解,大多数股民,买/卖股票跟着市场价格的涨跌走,忽视企业的基本面分析;而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从来不预测股市未来的涨跌,也不看K线的起伏;他买股票,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等等,以买企业的心态买投资股市!当他看准了之后就下重注,并且长期持有,结果长期投资下来都取得非常棒的收益。

  巴菲特的童年

  小巴菲特做兼职,炒股票:

  沃伦·爱德华·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家族上面7代开杂货店,他的父亲曾经是股票经纪人银行家,后来还做了共和党的众议员。10来岁的时候巴菲特开始做小工,送报纸,卖汽水,把赚到的钱存起来买了第一只股票,可是买入的那年股市下跌了30%,小巴菲特心情崩溃,最后,当这只股票回升到40美元/股时,巴菲特将其卖出,终于赚了5美元。随后发生的情况是,不久这只股票飙升至202美元/股,这令巴菲特懊恼不已,这是痛苦的一课,但最终非常有价值学会投资中最为重要的一课—耐心)

  拜师格雷厄姆

  一天在图书馆看到格雷厄姆的一本新书聪明的投资者》,就像看到了一道光,对于求知若渴的巴菲特,如逢甘霖,他离开奥马哈,加入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课程。“格雷厄姆是第一个证明挑选股票可以靠理论方式的人,而在此之前,它是像赌博一样的伪科学“,在老师的教育下巴菲特懂的了公司内在价值的重要性,就像手中有一把尺子可以去测量个股的优劣

  合伙投资公司

  (1957-1969年)巴菲特开了合伙公司,他出力,其他合伙人出钱,投资赚取的收益6%以上的部分,个人拿25%的提出,75%归合伙人,巴菲特运用格雷厄姆的策略寻找低估值企业在,合伙企业累计回报1156%,到60年后期,他发现市场变得高度投机,股市被高高在上的成长股所主导,超出了格雷厄姆的原则范围,后来巴菲特解散了合伙企业。

  企业家巴菲特

  巴菲特在合伙投资事业中个人财富增到到2500完美元,他将自己的部分资金转换为足以控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的前身成立于1889年的棉花厂,巴菲特从70年代接管,作为一个企业家经营公司,用了10年时间最终还是没有改善企业的现状,到了80年代他决定关闭棉花业务,伯克希尔-哈撒韦转为投资公司一直用到的今天。

  巴菲特的三个贵人

  格雷尔姆

  安全边际:

  购买购买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专注于低市盈率!(一句话购买便宜的股票)

  菲利普·费雪

  寻找超级利润:

  (1)投资于那些拥有超出平均水平潜力的公司;

  (2)与能干的管理层合作

  购买长期而言,有潜力提高内在价值的公司;

  查理芒格

  芒格曾经是一位律师,59年与巴菲特相识,62年像巴菲特一样开合伙投资公司,1978年加入伯克希尔,成为巴菲特最重要的合伙人。查理带来了不同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当巴菲特继续毫不动摇地执行格雷厄姆的理念、继续寻找“烟头型”股票时,查理渐渐倾向费雪的理念。在他心里,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支付公平的价格,胜过为一家平庸的公司支付便宜的价格。查理帮助巴菲特跨越深度价值投资理论,进而考虑购买高质量企业的鸿沟。

  与芒格合伙之后,巴菲特的事业将走向另一个巅峰,投资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案例...

  关注微信公众号 licaibiji 查看更多理财笔记。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五):《巴菲特之道》书摘及点评

  费雪印象最深刻的公司特征,是多年销售和利润的成长率高于同行业。为了满足这个条件,费雪相信一家公司所在的行业必须“具有足够市场空间潜力,才能具备多年大规模增长的可能。”费雪并不很在意连续的年度增长,但他以数年为周期的表现去判断公司成功与否。【批注:个别年份可能有波动,但以数年为周期可以更客观反映公司经营情况,比亚迪是不是有这个特点?】

  多年的观察使他相信,有两类企业会显示超出平均的成长:①“幸运且能干”的企业;②“幸运因为能干”的企业。

  他惊奇地发现,尽管人们不愿披露当下服务的公司内幕,但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倒是毫不吝啬。“这太令人兴奋了,”他说,“在一个行业里,从不同的角度交叉观察一家企业,能得出一幅多么准确的公司优缺点的全景图。”

  当巴菲特继续毫不动摇地执行格雷厄姆的理念、继续寻找“烟头型”股票时,查理渐渐倾向费雪的理念。在他心里,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支付公平的价格,胜过为一家平庸的公司支付便宜的价格。

  格雷厄姆提出了安全边际理论,但每个学生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方法,去确定企业的价值。然而无论有何变化,他们都有共同的主题:都是寻求企业价值与交易价格之差。那些对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和IBM迷惑不解的人们,混淆了理论与方法论的区别。巴菲特的确运用了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却摒弃了格雷厄姆的方法论。

  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最为重要的一课就是:成功的投资来源于,购买那些价格大大低于价值的股票。

  格雷厄姆写道:“你的对与错不会因为别人的赞成或反对而改变,你正确是因为你的数据和推理均正确。”[20]

  如果你是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就不要因为别人的反对而耽于行动。格雷厄姆写道:“你的对与错不会因为别人的赞成或反对而改变,你正确是因为你的数据和推理均正确。”[20]

  巴菲特曾经说:“我的方法15%来自费雪,85%来自格雷厄姆。”[22]这句话被广泛引用,但是请注意这是1969年说的话。时隔多年以后,巴菲特渐渐但明显地转到费雪的理念上,选择购买数量有限的企业,并持有多年。我的直觉判断,如果今天有机会再做一次表述,巴菲特可能会承认他的方法50%来自格雷厄姆,50%来自费雪,二者平分秋色。

  “投资时,”他说,“我们以企业分析师的眼光,而不是市场分析师的眼光,也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的眼光,更不是股票分析师的眼光。”[1]这意味着,巴菲特首先是一个企业家,他审视企业的历史,用量化方式评估企业管理质量、财务状况及其购买价格。

  巴菲特投资方法12准则 企业准则 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管理准则 管理层是否理性? 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财务准则 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 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市场准则 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 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重大的变化很难伴随优秀的回报,”据巴菲特观察。[4]不幸的是,很多人的想法恰恰相反,因为一些无法解释的原因,投资者往往被迅速变化的行业或重组中的公司吸引,巴菲特说,投资者总是被明天发生什么所吸引,而忽视企业今天的真实情况。

  他定义特许经营权企业的产品或服务:①被需要或渴望;②无可替代;③没有管制。

  当他考虑一只股票时,他会尽可能多地考察公司的管理层。他特别看重如下三点: (1)管理层是否理性? (2)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3)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巴菲特认为,对于企业增长的盈利,如果不能投资于超越平均回报率的项目,唯一合理和负责任的做法就是分给股东。具体做法有两种:①分红,或提高分红;②回购股票。

  (1)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2)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 (3)寻找高利润率的企业; (4)企业每留存一美元,必须至少产生一美元的市值。

  巴菲特将EPS视为一个过滤嘴,因为大多数公司都会留存上一年度的部分公司盈余,这样公司净资产就增大了,没有必要为增加的EPS兴奋。比如一家公司的留存利润增厚了公司10%的净资产,然后其EPS也提升了10%,这有什么好骄傲的?他解释说,这样做与将银行存款产生的利息转存起来,再产生利息没有什么两样。衡量公司的年度表现,巴菲特倾向于使用净资产回报率这个指标——就是盈利除以股东权益。

  约翰·伯尔·威廉斯70年前的定义,在《投资价值理论》一书中,他的定义是:“一个公司的价值决定于在其生存期间,预期产生的所有现金流,在一个合理的利率上的折现。”

  对于巴菲特而言,确定企业的价值很简单,只要你能确定两个变量:①现金流;②合适的贴现率。在他心里,对于一个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预测,就像考虑债券票息一样的确定。如果一个企业的业务简单易懂,并且拥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巴菲特就能以较高的确定性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如果不能,他就会放弃。这正是他的行为方法与众不同之处。

  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安全边际也可以提供超级回报的机会。如果巴菲特准确地看出,一家公司拥有超越平均水平的资产回报率,长期而言,其价值就会增加,相应地股价也会反映出来。一个拥有15%净资产回报率的公司,长期而言,其股价表现一定会优于一个10%的公司。

  如果你拥有一个媒体公司,每年赚100万美元,预计年增长率为6%,这个公司约价值2500万美元(计算公式是:100万美元÷(10%的无风险利率-6%的增长率))。另外一个公司每年也赚100万美元,但没有新资金投入的话,增长率为0,它将仅值1000万美元(计算公式是:100万美元÷10%)。

  我现在的投资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然后,巴菲特指出还存在第三种可替代的、不同的主动策略,它能将指数型投资的优点大幅提升。这个方法就是集中投资。集中投资的精华之处在于:挑选几只长期而言,能产生超越平均水平回报的股票,将资金大量投在其上,在遭遇短期市场漩涡波动时,忍耐坚持。

  巴菲特的思想深受费雪影响,而费雪在投资组合管理方面,以其集中投资而闻名,他总是说宁愿持有少数自己非常了解的优秀公司,也不愿意持有大量的平庸公司。

  “我从扑克玩家那里获知,在你占据优势的时候要加大筹码。我知道我在心理上不惧波动,因为我就是在波动中成长起来的。”芒格总结到,他只需持有三只股票就足以应付股票的波动。【我现在没有做到,仓位过于集中了,所以大幅的波动几乎是必然的】

  巴菲特说:“我们所要做的全部就是,将盈利概率乘上可能盈利的数量,减去亏损的概率乘上可能亏损的数量。”[14]

  相信凯利模型对于集中投资者是个具有吸引力的工具,不过,它只能使认真运用它的人受益。运用该模型是有风险的,投资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三个局限: (1)无论是否使用凯利模型,投资人都应该做好一个长期的打算。虽然二十一点的玩家有机会战胜庄家,但是并不能确保在头几轮就获胜。在投资中也是一样,有多少次,投资人选中了好企业,但市场却不能及时地做出反应。 (2)谨慎使用杠杠。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极力反对借钱投资股票(包括使用融资账户),在你最需要钱时,反而接到意想不到的电话要求追加资金,这种风险往往发生在市场最为困难的时候。如果你在融资融券账户中使用凯利模型,一旦遇到股市大跌,你可能被迫要卖出所有股票,从而出局,即使你本来具有很高的成功概率。 (3)在玩大概率游戏时,最大的风险就是过度押注。如果你判断有70%的成功概率而实际上仅有55%,你可能面临的风险被称为“赌徒的破产”。使风险最小化的方法是不要过度押注,这被称为“半数凯利模型”或“部分凯利模型”。例如,凯利模型告诉你使用10%的资金,你只用5%(半数凯利模型)。半数或部分凯利模型为投资组合管理提供了安全边际,加上个股挑选上的安全边际,二者合力为投资人提供了双重保护。 由于过度押注的风险过大,我认为投资者,尤其是刚开始运用集中投资策略的初始投资者,可以使用部分凯利模型以减少风险。但不幸的是,减少风险同时意味着减少收益。然而,由于凯利模型的抛物线关系,少量押注的破坏性风险总是好于过度押注。减少50%投资数量的半数凯利模式,仅仅减少25%的潜在收益。

  正如芒格说的那样:“当世界给予你机会的时候,聪明的投资者会出重手。当他们具有极大赢面时,他们会下大注。其余的时间里,他们做的仅仅是等待。就是这么简单。”

  为了帮助股东们正确了解伯克希尔公司大量持有的股票投资,巴菲特使用了一个词——“透视盈利”。伯克希尔的透视盈利组成包括:它旗下各类企业的运营利润;它大量持有股票的企业的留存利润;以及如果留存盈余已经实际支付,公司必须支付的税费。

  在我们结束本章之前,认真地思考一下集中投资方法包括哪些内容非常重要。 ·在你没有将股票首先(以及总是)考虑为一个企业的一部分时,不要进入股市。 ·准备好勤奋地研究你所投资的公司,以及它们的竞争对手,以至于达到一种状态,那就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这个公司,甚至这个行业。 ·如果你没有做好五年(十年更好)的时间准备,不要开始你的集中投资。 ·做集中投资时不要使用财务杠杆。一个没有财务杠杆的投资组合可帮助你更快地达到目标。记住,在股市大跌时,一个意外的要求追加保证金的电话,会毁掉你精心设计的完美计划。 ·成为一个集中投资者需要适当的性格及人格特质。【批注:当下真是对我最严峻的考验】

  作为他的最优秀的学生,巴菲特解释到:“格雷厄姆的方法有三个重要原则。”首先是将股票视为企业一样,“这将给你一个完全不同于股市中大多数人的视角”。其次是安全边际概念,“这将赋予你竞争优势”。再次是对待股市具有一个真正投资者的态度。巴菲特说:“如果你具有这种态度,你就能战胜股市中99%的人,它可赋予你巨大的优势。”[1]

  如果你每天不看净值,就不必遭受看每日价格起落的焦虑之苦。持有期间越长,面对的波动就越小,你的投资选择就越有吸引力。换言之,影响投资者情绪风暴的因素有两个:损失厌恶,以及估值频率。引用医学界的一个术语,泰勒和贝纳茨称之为近视或短视,以反映这种损失厌恶和频率的综合。

  为什么很多人在投资上的行为像旅鼠一样盲目?为了帮助我们搞清楚,巴菲特在伯克希尔1985年年报中分享了一个格雷厄姆最喜欢的小故事。 一个石油商人在天堂门口见到了圣彼得。圣彼得告诉他一个坏消息:“你已经获得了进入天堂的资格,但是,你看天堂已经没有石油商人的位置可以把你塞进来了。”石油商人想了一会,问他能否对里面喊几句话。圣彼得同意了,石油商人挥舞双手高喊:“在地狱发现了石油。”天堂的门立刻洞开,所有的石油商人都蜂拥而出涌向地狱。圣彼得很是佩服,于是邀请商人进入天堂。但石油商人想了想拒绝了:“不,我还是和他们一起去吧,有时谣言也有可能是真的。”

  巴菲特对于有效市场理论的质疑,集中在一个核心点:没有证据表明,所有投资者都会分析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从观察来看,市场经常是有效的,但它并非总是有效的。这其间的区别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16]

  我肯定,你已经知道,两个原因告诉你为何懂得人们的冲动是如此有价值:①你能从中学会如何避免多数人的错误。②你可以识别是他人的错误,并从中捕捉到机会。

  在《智力测试所迷失的:理性思考的心理学》一书中,他创造了一个词——理性缺失——意指尽管具有高智力,却不能进行理性思考和行动。认知心理学认为,有两个原因造成理性缺失:一是处理问题;二是内容问题。

  斯坦诺维奇相信人类没有进化好,当解决一个问题时,人们会有不同的认知机制供选择。在机制的一端,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但这个强大的计算能力与成本相关。它是一个慢速度的思考进程,以及要求高度的专注。在思考机制的另一端是快速的,要求很少的计算能力,几乎不要求专注,允许迅速决策。他说:“人类是认知的吝啬鬼,因为我们基本趋向于默认几乎不要求计算能力的那种处理机制,尽管它们不准确。”[4]一句话,人类是懒惰的思考者。当解决问题时,他们选择容易的方式,结果,他们的解决方案经常不合逻辑。

  伯克希尔的成功基于三个支柱: 首先,公司的各个子公司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向上供给奥马哈总部。这些现金来源于公司旗下巨大的保险业务运作的浮存金,以及那些全资拥有的非金融子公司的运营盈利。 其次,巴菲特作为资本的配置者,将这些现金进行再投资,投资于那些能产生更多现金的机会。于是更多的现金反过来给了他更多的再投资的可能,如此循环往复。你一定能想象这样的画面。 最后一个支柱是去中心化。每一个子公司都有各自富有才华的管理团队负责日常工作,不需要巴菲特操心。这背后的益处在于,可以让巴菲特集中100%的精力,专注于资本配置的工作,这正是他天才所在之处。巴菲特的管理宣言可以总结为:“聘请最好的管理团队,别再为管理操心。”今天,伯克希尔旗下拥有80多个子公司,超过27万名员工,但公司总部仅有23名员工。

  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大多数投资人通过每股盈利来判断公司的年度表现,看看是不是相对于上一年度有了很大提升或创下新的纪录。但因为公司通常会留存前一年度的部分或全部利润,这就增加了公司的运营资本基数,自然就会提高每股盈利(在股本不变的情况下),因此仅仅看其盈利增长意义不大。当公司宣称“每股盈利创下新高”时,股东们可能会被误导,相信管理层一直干得不错。考虑到公司年复一年资本基础的增加,真正的衡量年度表现的方式是,净资产回报率——运营利润与股东权益之比。

  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 一个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决定了它的价值。巴菲特寻找那些产生现金多于消耗现金的企业。当确定一个企业的价值时,你要明白并非所有盈利都是平等创造的。那些要求大量固定资产才能产生利润的公司,通常会保留大部分的利润,作为专项拨款,去升级生产设备,以维持其竞争力。因此,会计盈余需要进行调整,以反映企业产生现金的真正能力。 对此,巴菲特提出了一个更为准确的词语——“股东盈余”。确定股东盈余的方法是,在净利润基础上,加上折旧、损耗和摊销,减去资本支出。这些资本支出是为了维持公司竞争优势和产量而发生的。

  巴菲特投资方法12准则 企业准则 1、企业是否简单易懂?2、 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3、 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管理准则 4、管理层是否理性?5、 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6、 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财务准则 7、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8、 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 9、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10 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市场准则 11、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 12、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因为你不再担心股市、经济大势或预测股价,现在你可以花更多时间了解你的企业。花越多时间阅读公司年报和行业的相关报道,你越会变成企业主一样的行业专家。实际上,你自己花在调查研究上的时间越多,对于股评家的依赖就越少,从而减少不理性的行为。【批注:现在需要做的核心亮点:1、花更多时间研究企业;2、更少关心股价波动,以及大幅减少不理性的行为】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六):阅读经典《巴菲特之道》成为你自己

  阅读经典《巴菲特之道》成为你自己

  当下股市很热很火爆,开户“一人一户”限制放开,两市新增开户数,再创历史新高。这时候很多新人涌进股市,我就将自己阅读《巴菲特之道》,一些感想跟大家分享,供参考!该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作者:【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杨天南译)。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投资策略,实际上是一项五环相扣的系统工程,组成这项系统工程的五个环节,好行业、好企业、好价格、长期持有、适当分散。或许你还不能理解,没关系,慢慢来你总会理解的。你不可能成为巴菲特,你必须成为利自己。不要试图成为他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永远不要停止脚步。

  本书更多是从投资理念上进行剖析,第一遍通读之后还是有点云里雾里,最吸引我的是:第6章投资心理学。通过自己近期股票操作感触很深,下面将几个常见的投资心理现象进行分享。过分自信,典型表现是,对于那些肯定他们认为是正确的信息,他们就信赖,同时忽略相反的信息。这一点在一些微博大V换一种说法说过,称之为散户的短视,其实就是一个意思,这种过分自信现象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过度反应偏差,人们对于坏消息反应过度,对于好消息反应迟钝!(P209页第2段第3行有个笔误“反映过度”应为“反应过度”)。5月5日大盘连续跌3天以来,这个情况很多股民应该有感觉到吧,对一些利空消息以及某证券公司谣传信息,弄的人心慌慌。损失厌恶,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的喜悦的两倍到两倍半。其实如果你是新股民,买入后盈亏状况就会让你切身体会到了,当买入股票上涨你感觉愉悦,但是出现下跌,看着亏损数值,你内心难免会感觉痛苦,当然你可以减少查看盈亏的频率。损失厌恶会影响你的心态,可能让你由优势转化为劣势。

  找出那些低估值的股票,不用理会大势的高低,心里就不会随着估价波动而慌乱了。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巴菲特可以忽略那些超出他投资理念之外的机会,看着那些他曾经错过的却令其他人赚钱的机会,他能够心平气和。

  选择股票可以参考第5章投资组合管理的相关知识,巴菲特的安全边际方法,在股价大幅低于其价值时买入,在股价没有被高估时持有,有股价大幅攀升时卖出。结合最近的操盘,我觉得按照这个安全边际选则个股可以让你在股价波动时更加泰然处之。如果你是一个新手想要涉足股市,请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还要做好心理上和财务上的准备,以备在下跌发生时,采取相应正确的行动。

  推荐序言有9篇之多,可能觉得烦,但是很值得看看哦。我最喜欢的章节上面讲过,我比较不感兴趣的是第3章购买企业的12个坚定准则和第4章普通股投资的9个案例,毕竟我们是小散户一个。

  本书第一遍通读之后我并没有马上下笔,操盘半个月再看一遍就有更深的体会,书中的精华可能一时半会还不能完全吸收,但是隔一段时间我回头再拿起来看,相信每看一次都会有不同收获。把学习到的东西转化到自己的处事规则或方式,才能真正成为你自己,不管你是否炒股,阅读本书都会让你受益!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七):大道至简,重在坚持

  “当世界给与你机会的时候,聪明的投资者会出重手。当天他们有极大赢面时,他们会下大注。其余的时间里,他们做的仅仅是等待,就这么简单!”

  “短期而言,股市是台投票机;而长期而言,股市是台称重机。”

  价值投资应该算是相对简单的投资方式,因为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和专业的数理知识,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满足条件;但也是最难的投资方式,因为它重在对自己的坚持和对自己耐心的考验。做价值投资的人,更像是在做企业,真正把自己作为上市公司的股东来看待公司的运营管理和公司的未来。

  做价值投资成功的人,应该也能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至少从对未来的眼光和做事耐性上是达标的;而做企业成功的人也应该能成为一位成功的价值投资人,因为他基本上具备了几乎所有的技能,而唯一需要改变的仅仅挑到一个好的管理层,让自己的行动上懒惰一点即可。

  推荐!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八):投资者必会的投资模型

  “你所不知道的不会令你陷入麻烦,令你陷入麻烦的一定是你知道的”—马克·吐温

巴菲特投资方法12准则

企业准则企业受否简单易懂企业受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企业受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管理准则管理层是否理性?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管理层能否对抗惯性驱使?财务准则重视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市场准则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买到?

企业准则

选择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企业投资,定义好自己的能力圈。

  规避哪些复杂,陷入麻烦的企业,重大的变化很难伴随优秀的回报。 一个合理价格上的好企业,比便宜价格的坏企业更有利可图。

  选择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具有特定产品和服务的企业:1.被需要或渴望;2.无可替代;3.没有管制。

管理准则

  管理层应该具有优秀的资本配置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特点对资本进行高效配置。对于企业增长的盈利,如不能超过平均回报率,应该进行分红或者适当的时候回购股票。

  管理层对股东开城公布。

“在公共场所误导他人的管理层,在私底下也会误导自己”

  大多人都经常收到惯性驱使的影响,作为企业管理层也不例外,巴菲特认为一些令人不安的情况引起了惯性驱使:

组织(机构)拒绝改变当前方向。闲不住,仅仅为了填满时间,通过新项目或并购消化手中的现金。满足领导者的愿望,无论我多么愚蠢,下属都会准备好新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同行的行为,同行是否扩张,收购等,都会引起没头脑的模仿。

  通过回顾过去几年的财报,尤其是仔细阅读公司管理层言及未来的策略。然后对比今天的结果,看看原来的计划实现了多少?比照公司过去的策略今天的策略,看看有何不同?看看他们思想如何变化?将公司年报与同行业其他公司年报比较。

财务准则

  净资产收益率是判断管理层财务表现的最好的单一指标,能够真正反应企业投资回报率。在筛选投资企业时,可以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的财务条件。

“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凯恩斯

  通过“股东盈余”及自由现金流来评估更加合理。(净利润+折旧+损耗+摊销-资本支出=其他必要的营运资本) 自由现金流:

  管理层最大限度控制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公司每留存一美元的利润,至少应该创造一美元的市场价值。

  约翰·伯尔·威廉斯在《投资价值理论》一书中定义了公司的内在价值:“在一个公司的价值决定于在其生存期间,预期产生的所有现金流,在一个合理的利率上的折现。”

  其关键就在对未来现金流的评估以及选择合适的贴现率。

  安全边际理论:以折扣价值买到高价值的企业,从而在投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安全边际,也具有很大的盈利空间。

案例分析

华盛顿邮报估值

  1973年总市值8000万美元, 股东盈余开始计算:净利润1330万美元+折旧和摊销370万美元-资本支出660万美元。 股东盈余为:1040万美元 贴现率用美国政府长期国债利率:6.81% 估值:1040万美元/6.81%=1.5亿美元

一美元留存

  自1973-1992年,华盛顿邮报赚了17.55亿美元,其中付给股东2.99亿美元,留存了14.56亿美元进行再投资。 1973年,公司总市值为0.8亿美元,到了1992年,市值成长为26.3亿美元。 在这20年中,每一美元的留存为股东创造了1.81美元的市值。

投资数学

“通过定投指数基金,毫无专业知识的投资人实际上会比大多数职业投资者干得更好。”

  集中投资的精华之处在于:挑选几只长期而言,能产生超越平均水平回报的股票,将资金大量投在其上,在遭遇短期市场漩涡被动时,忍耐坚持。

“在你做出投资时,你应该具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念,至少将你10%的身家放在那只股票上。”

  凯利优化模型:2p-1=x,2乘于赢面概率(p),减去1等于你的投资比率(x). 实际执行中,可以采用部分凯利模型,即凯利模型告诉你使用15%资金进行投资,你只用10%的资金投资。 需要注意:

无论是否使用凯利模型,投资人都应该做好长期投资的打算。谨慎使用杠杆。在玩大概率游戏时,最大的风险就是过度压住。

  从赛马场获得的投资经验:

计算概率。 你应该考虑,长期而言,我选择的这只股票能否跑赢大盘?等待最佳赔率出现。 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之时买入。根据最新信息及时做出调整。 当好机会出现时,也要慎重考虑公司本身的状况是否发生变化?决定投资数量。 机会出现的时候,聪明的投资者会出重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投资哲学:

投资于经过认真挑选的对象,他们相对于真实和潜在的内在价值居于价格折扣,相对于同期的替代投资也具有更优的性价比。坚定地持有选定后的组合,风雨同舟,或许数年,直到它们潜力释放,或有证据表明当初是买错了对象。保持投资组合平衡性。

  巴菲特的风险观:风险与股价之波动无关,与那些个股未来产生利润的确定性有关。

超级投资家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投资主线,他们降低风险的方式,是拥有巨大的安全边际。他们相信拥有数量有限.高利润的股票,不仅能够降低风险,而且也能够获得远高于市场的回报。

  投资者的任务就是,认清哪些是不可知的因素和信息,并将其逐一排除,最后留下那些最有把握的。

“当股价被华尔街的羊群效应影响之时,价格受情绪影响,或是贪婪,或是恐惧,很难说市场总是理性的。实际上,市场的股价经常莫名其妙的”–巴菲特

  发现一个伟大的企业和杰出的管理层是如此不易,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已被证明的产品呢?我们的座右铭是:如果一开始就成功,就不要浅尝辄止。

  集中投资是长期投资的重要方法。

  决策树理论:

  贝叶斯定理:

  需要将历史数据与最新发生的数据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这就是现实中的贝叶斯分析法。

“短期而言,股市是台投票机;长期而言,股市是台称重机。”–本·格雷厄姆

  集中投资方法:

在你没有将股票首先(以及总是)考虑为一个企业的一部分时,不要进入股市。准备好勤奋地研究你所投资的企业,以及他们的竞争对手,以至于达到一种状态,那就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这个公司,甚至这个行业。如果你没有做好五年(十年更好)的时间准备,你要开始你的集中投资。集中投资时不要使用财务杠杆。成为一个集中投资者需要适当的性格及人格特质。

投资心理学

  识别出优秀的企业,在折扣价购买,之后更多的是面对股市波动的个人心理素质,在面对股价下跌的时候,你怎么应对,采取什么措施。在股价剧烈波动时候情绪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如何在投资过程中避免错误的决策?你需要学习投资心理学,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过分自信 过分自信会导致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对于那些他们肯定的信息就认为是正确的,他们就信赖,同时忽略相反的信息,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评估容易得到的信息,而不去努力了解自己知之甚少的东西。事实并非如此,投资者过度自信导致错误决策。过度反应偏差 人们对于一些偶然事件赋予了太多关注,并认为自己扑捉到了一个新趋势,由于过度自信也发挥作用,使人们相信自己关注的事件(信息)更重要或可行。 人们对于坏消息反应过度,对好消息反应迟钝。 当看到股价大跌时,很少有人能抑制住过度反应的情绪,很容易作出卖出决定,从而错失输家向赢家转换的获利机会。“投资股票,不要打开信封,不要查看股票行情,无论用电脑,手机还是其他设备。”–理查德·泰勒损失厌恶 人们对于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痛苦适应力带来的喜悦带来的两倍到两倍半。 股价下跌比上升对人的情绪影响更大。 这导致很多投资者非理性地持有那些亏损股票,而早早卖出盈利的股票,没人愿意承认资金犯了错误。实际上,如果你不卖出错误的投资,就等于放弃了另一个本来可以重新安排投资的机会。心理账户第一组实验: 给每个参与者30美元,告诉他们两个选择:带着30美元直接离开。参与一个抛硬币游戏,如果赢了得到额外9美元,如果输了,被扣掉9美元。第二组实验:参与一个抛掷硬币游戏,如果赢了,能够获得39美元,如果输了,能够得到21美元。不参与抛硬币游戏,直接拿到30美元。 对于第一组实验,多数人(90%)选择参与游戏。 对于第二组实验,超过半数人决定直接拿钱走人。

  两组人都面临同样的赔率,同样数量的钱,但所感受到的却不一样,作出的决定也不一样。 心理账户可以解释为何人们不愿意卖出自己持有的亏损的烂股票,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没有卖出,账面损失就仅仅是账面上的,并不是 实际损失。

短期损失厌恶

  看投资结果的时间越频繁,你看到亏损的次数就越多,如果你每天看一次,有一半的机会看到亏损,但如果你一个月看一次,这种亏损带来的心灵损伤将小很多。持有时间越长,你的投资选择就越有吸引力。

  影响投资者情绪风暴的因素有两个:损失厌恶以及估值频率。

  当分析历史上的投资回报时,我们发现长期投资回报主要回报发生的月份只占所有月份的7%,也就是说,在余下的93%的月份并无回报。

旅鼠效应 投资者的从众行为 旅鼠的“自杀行为” 从众,随大流是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投资收益。情绪陷阱管理 最重要的克服短期损失厌恶 “投资人如果过度担心自己的持股由于不合理的市况而大跌,他们会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劣势,这种人最好远离市场行情,否则他会由于别人的错误而导致自己的精神痛苦”–格雷厄姆

  距2002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将获得者理查德·泰勒也是因为研究行为经济学而获奖,在现实世界中,非理性的情绪在很多时候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股票市场股价的波动也是受人们各种情绪影响,相信很多投资者在经历股市下跌的时候都会感到恐惧,在股价上涨时候的贪婪,无知。

人们的冲动对你的价值:你能从中学到如何避免多数人的错误。你可以识别是他人的错误,并从中捕捉到机会。

  对于情绪驱动的误判,解药只有理性,特别是征途漫漫之时,更是需要耐心和毅力。

耐心的价值

“天下的勇士中,最强大的莫过于两个–时间和耐心”–列夫·托尔斯泰

  心智工具:一切人们心中所拥有的用于解决问题的原则,策略,程序,知识。

  时间和耐心,一个硬币的两面,这就是巴菲特的精华。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巴菲特有意识的放慢节奏。

“时光的最佳之处在于其长度”–巴菲特

  当他人基于短期的贪婪与恐惧做决策时,理性更为重要,这就是赚钱的秘密。

最伟大的投资家

  运气或许会在短期内扮演角色,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技能最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性的工作能提升投资回报和降低风险。

  理性的基石就是回望过去,总结现在,分析若干可能的情况,最终作出抉择的能力。

  投资者应该和企业家用同样的方式看待企业。

  学投资的人自诩要学好两门课程:如何估值企业,如何对地股价。

“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巴菲特

后记

  投资之路也是自身的学习之路,第一次接触股票投资是在大学,舍友买了一本关于股票的名书《股票作手回忆录》,股票市场的投资所带来的巨额收益或亏损,杰西·利弗莫尔的经历让人难以忘记,但最终他也没能打败股市。

  之后没有继续学习投资的知识,是因为自己缺乏好奇心,这样的事情又在2014年底再次出现,当时看到兰石重装连续涨停的消息,在证券公司开了账户,最后没有完全开通,也就放下了。到了2015年,牛市的出现也让我最终开通资金账户,进行投资交易,牛市期间人们的心理只有经历的人才能够理解,不知天高地厚的贪婪本性显现无疑。

  完全没有学习投资知识,就进入投机市场,随机,频繁的交易,不停的追逐高点,到最终面对的却是让人恐惧的大跌,不仅没有赚钱,还亏钱,下跌的持续也让不少人走上极端。经历了这次股市的巨大波动,也让我了解了更多的股市的东西,在其间也购买基本股票投资的书记,有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费舍的《怎样选择成长股》,还有《日本蜡烛技术》等书籍,从中也接触到不一样的思想,持有股票本质上是持有一个公司的股份,怎么样选择公司等等,但是这个过程也没有持续下去,并没有开始学习基本的会计知识,财务分析以及估值。

  后期基本没有参与股市的交易,倒是买了《巴菲特传》,《证券分析》以及查理·芒格的思想精华《穷查理宝典》,还有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接触到这些思想,突然觉得自己的知识实在是欠缺太多,还需要继续学习更多的财务知识,心理学以及更多的普世智慧。

  就在阅读这本书的这几天,我也没能做到不关注,每天依然会看上几次,看看结果如何,也许是因为最近股市上涨的缘故,没有经历吃大量股票持续下跌的经历,所以现在看不出对自己情绪的很大影响,倒是加强了学习投资知识的决心。

  巴菲特的投资准则对我们普通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至少可以通过财务指标筛选所投资的企业,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分析,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两一方面也能够坚定自己选择的投资方法。

  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一项基本的财务指标,通过持续数年的高于平均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可以筛选出一些不错的企业,再进行其他财务分析与估值,以确定企业内在价值,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在此基础上等待折扣价格的出现。

  当然理论的学习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减少交易次数,长期持有,战胜自己的情绪。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九):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终于读完这本书,本书系统概括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核心就是12个准则,印象较深的是巴菲特对管理层的理解是很深入的,尤其重视管理层是如何分配盈利的,是否将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这表现在将钱投资于有更高回报的项目上,或是提高分红或回购。财务上更看重净资产收益率,强调成本控制与较高的利润率。 终于读完这本书,本书系统概括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核心就是12个准则。 印象较深的是巴菲特对管理层的理解是很深入的,尤其重视管理层是如何分配盈利的,是否将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这表现在将钱投资于有更高回报的项目上,或是提高分红或回购。财务上更看重净资产收益率,强调成本控制与较高的利润率。 如何确定企业价值?企业价值是其生命存续期内现金流在合理利率上的折现,现金流就是股东盈余,股东盈余就是净利润加上折旧、摊销,减去资本支出和其它运营资本。这里我用书里面的例子算了下,用等比数列求和,假设未来盈余不变,企业价值就等于股东盈余÷折现率,如果企业成长率高于无风险利率,用两段贴现法,例如可口可乐的例子假设下一个10年15%增长,从第11年起5%增长,书上算出1988年的可口可乐内在价值是483.77亿,自己也算了下确实是这个数,这可是1988年盈余数8.28亿的58.4倍,书上还给出永续增长5%的情况下也值207亿,相当于盈余的25倍。看来长期增长率小的变化能带来估值很大的变化。

  在投资数学上主要的理念就是保持组合在5~10只股票为最好,适当集中,不要多元化,书里还给出了凯利优化公式2p-1=x,p是赢的概率,x为投注的比例。投资心理学上人们总对坏消息反应过度,对好消息反应迟钝,对同样数量上的损失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喜悦的两倍到两倍半。损失厌恶的结果是过于保守。

  最后说到的是耐心的价值,系统1与系统2两种思维模式,投资需要慢速的系统2思维,如何激活?阅读年报,及竞争对手的年报,做分红折现模型,得出估值,搞清管理层的长期资产配置策略,而非简单看几个财务指标。

  巴菲特成功最重要的性格就是理性。理性的基石就是回望过去,总结现在,分析若干可能情况,最终做出抉择。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十):巴菲特之道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推荐序

  一、敢于伟大 霍华德马克斯

  1、分析能力

  2、完整的体系

  3、变通

  4、理性

  5、专注

  6、下重注

  7、稳定

  8、不担心被炒

  9、逆向

  10、普遍的规律不可能100%没有偏差

  足够多的猩猩和打字机放在一起,总能打出一部圣经。

  11、如果你有160IQ,卖掉30吧,因为不需要那么多。

  第一章 五西格玛事件: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

  1、 巴菲特合伙,每年如果投资回报率在6%以下,收益全部归客户;如果6%以上,客户75%,巴菲特25%。

  2、 “我不会仅仅为了增加公司的回报,而关闭一些低利润的部门,我也不会认为有利润的公司就应为前景不明的业务连续花钱。亚当斯密不会同意我前一观点,马克思不会同意我后一个观点,中间站让我感到舒适。”

  3、 保险业务的关键因素——管理层

  第二章 沃伦巴菲特的教育

  1、 格雷厄姆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未来的盈利能力

  2、 笛卡尔:拥有好的心智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如何好好运用

  第三章 购买企业的12个坚定准则

  1、 从他的经验看,最好的回报来自那些多年稳定经营提供同样产品或服务的公司

  2、 如何获得更多信息,老巴提供了小窍门,回顾过去几年的年报,尤其是仔细阅读管理层言及未来的策略,然后比照今年的结果,看看原计划实现了多少?比照过去的策略和今年的策略、思想,看看有何不同。也建议与其他同行比较。

  3、 公司比人重要

  4、 利润并不像定律般精确,所以并不看重但年度,而看重好多年表现。

  5、 绝大多数美国公司的资本支出几乎等于折旧

  第四章 普通股投资的9个案例

  1、 华盛顿邮报:

  1报纸的资本性支出最终将等于折旧和摊销,净利润=自由现金流

  2今天,报职业不在居于垄断地位,不再是特许经营权企业,互联网分掉了蛋糕,开始像普通商品型企业运转。

  2、 盖可保险

  1盖克的竞争有在低成本,低风险

  2后多元化、扩大风险而导致差点破产,巴菲特在破产边缘买了盖克保险

  3、 大都会/ABC公司

  1通过并购同行成长

  2风险来自政府管制、科技变化

  3资本支出和折旧相当

  4、 可口可乐

  1也有过困难,多元化,管理层腐败等,后来更换了管理层,东山再起

  5、 通用动力

  1军转民,失败率为80%

  2只要军工企业产能过剩,这个行业将无公司高效率

  3该公司没有良好的历史,未来前景,业务不可持续,且受政府控制

  6、 富国银行

  1如果能谨慎控制放贷和控制成本,银行业就是有利可图的生意

  2银行的杠杆大,总资产是净资产的20倍

  3ROE低于可乐,但高于大部分

  4衡量银行运营效率是成本收入比

  5“我低估了加州衰退程度和房地产的麻烦”

  6银行业的价值=净资产+现金流

  7“宏观风险会打击每一个高杠杆的行业,无论管理好坏。”

  8“这完全将赌注压在经理人身上,我们认为他们会比别人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

  7、 美国运通

  1“长期熟悉一个公司及其产品,有助于对其进行评估。”

  2美国运通的折旧等于资本支出,自由现金流等于净利润

  8、 IBM

  1、 高科技公司由于行业本身不断更新,使其技术所带来的特许经营权的寿命非常短

  2、 IT也更具弹性,因为客户多为大企业和政府,这些机构预算不会任意变动。

  3、 IT资源外包,转换成本和规模优势可以创造自身的护城河。

  第五章 投资组合管理 投资数学

  1、“我们所要做的全部就是,将盈利的概率乘以可能盈利的数量,减去亏损概率乘以可能亏损额数量。

  2、“你需要考虑时间跨度,用这个投资项目的回报与别的投资项目进行比较。“

  3、巴菲特也公开承认,这样的风险对冲也存在亏损的可能性。

  第六章 投资心理学

  1、 很多人在处理自己的财务问题时,经常犯愚蠢的错误,坐不符合逻辑的假设

  2、 长期投资主要发生回报的时间只占7%,93%的时间盘整或下跌。

  第七章 最伟大的投资家

  1、 巴菲特偶尔关注一下经济大势,但他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分析预测宏观经济前景

  2、 巴菲特倾向于购买那些在任何经济环境下都能获利的企业。当然,宏观经济预测会影响公司利润率,但无论如何变化,这样的企业均能获利。

  3、 支柱是去中心化。每一个子公司都有自己各自才华的团队负责日常工作,不需要巴菲特操心。

  4、 首先,他通过选择那些业务简单易懂,特点稳定的企业,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次,他坚持每个对象都有安全边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巴菲特之道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