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思无邪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08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思无邪读后感精选10篇

  《思无邪》是一本由[日]细井徇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4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思无邪》读后感(一):诗经 | 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简释】

  ⑴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⑵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⑶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⑷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药用,可制艾绒灸病。

  1.

  是不是,以前的人表达情感都如此的含蓄呢?

  明明很想念个人,不说,我好想你。

  明明很爱恋一个人,不说,我很爱你

  就是不说。

  又是好些日子没见你啦,我又找不到你,这可叫我如何是好?

  我这里有风,吹过来,那我跟风儿说,让风带去我的消息,也让风捎来你的讯息。就让我俩,且听风吟,风里有我的心跳

  我这里有花儿方圆几百里都是这样的花儿,我跟花儿说,花儿听得懂花儿的声音,你看见了不远处山坡上的花儿开了吧。就让我俩,倾听花开的声音,那是我的气息

  其实,不是不想说,是用语道不出,用言说不尽的绵绵情意。反正,你不在身边,太阳很晚才下山,日子过得好慢好慢。

  2.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他,思念着她。明明昨天还见到她在采摘葛花葛叶了,今儿怎么就看不到她了,只见粉白的葛花,蝴蝶似的开放,宛如她的甜甜笑靥

  他,来找她。却寻不到她的倩影,她说她在这里采摘了萧叶去祭祀。今儿只有满山坡的萧叶在风中摇曳着,她去了哪里。

  他,要来找她,她常常在这里采摘艾叶,他要和她一起采艾叶,回家挂在门上可驱邪,晒干了好治病。

  就是这样的日子,想一个人。或者是她,想他。

  说好这里见面,不知又有什么事绊住了你,还是你临时远行,来不及跟我说再见,就这样“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3.

  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

  来读这首小诗《采葛》,是思念的小诗,字里行间并无乐与忧的情绪,就是那样一唱三叹着,不忧不惧,不喜不悲。

  只有三行,每行换两个字。“葛,萧,艾”,不同时节,“月,秋,岁”,时日渐长。

  古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女子屋里屋外地辛勤劳作。采葛为织布,采萧为祭祀,采艾为治病。

  《诗经植物图鉴》里说:葛,生长前后只需要三个月即可开花结果,所以说三月兮;萧,则须待秋而成熟结实,所以说如三秋兮;而艾草则长得越久越好,最久者可至三年,所以说如三岁兮,即后来孟子所说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看似简单的一首小诗,仿佛无意间的吟唱,你以为是古人随口而唱的歌谣。或许是,因为唱的都是些不起眼的花儿虫子,和野草;或许不是,因为不同的花草寄托着不同的情感。

  为何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后世幻化为一句“一日三秋”的成语流传千古

  强调这个“秋”,而不说“夏”,“春”,“冬”,因为秋天来了,秋风萧瑟,草木凋落,秋雨寒凉,令人易生离别情绪。后世的离愁别恨之情纷纷借“秋”来倾诉,从来“秋”,是多事的秋。

  秋,是收获的时节,漫山层林尽染,满园瓜果飘香;秋是伤感季节,伤春悲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见不到你,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哪里还有快乐起来理由

  4.

  这首小诗,是思念情人的小诗。关于此诗艺术感染力奥妙,蒋立甫的《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说:“妙在语言悖理。”

  大意指:以科学物理时间来看,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与“一日”等同,当然是悖理的,但以抒情笔法看是合理的艺术夸张。

  一日之别,在他或她的心理上,逐渐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是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却真实反映出恋人们一往情深难分难舍心情

  “一日不见,如三日兮”,是想你时的倦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离别时的誓言“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期"。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是思念入髓的身影“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天凉好个秋,葛花已凋谢,艾草也遍寻不见,罢了,且将心事付瑶琴。

  《思无邪》读后感(二):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1. 喜欢《诗经》里关于君子的那些诗句比方说: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有匪君子,如切如磋。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都是好听句子,“君子”一词在《诗经》里共出现了180多次,可见古时人们对这个称谓的偏爱了。《诗经》里不同诗篇里的“君子”所代表人物阶层不尽相同。 有指丈夫和爱恋对象的,《郑风·风雨》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指妻子眼中美好夫君形象;还有《周南·汝坟》中的“遵彼汝坟,伐其条肆。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也指妻子心中思念的夫君;《召南·草虫》中的“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我心则平。”指女子的心上人。等等。 有指美好德行贵族青年,“既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小雅·出车》);“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曹风·鸤鸠》);“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淇奥》)等。 还有指周王和各国诸侯的,例如《大雅·假乐》中有"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指的是周成王;《大雅·旱麓》中有“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指的是周文王。 也有指普通男子的,比如《周南·樛木》中的“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等。 简言之,无论指哪一类人,“君子”都是指的有素养德行,有身份地位的人。 2. 《大学》里有一段话: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为很好地诠释了君子的精神气象。《尧典》提出“诗言志”,说诗是言人之志的,这里“志”的含义志向思想情操。不读诗不足以言志。 今人有说“诗意哲学”。好诗有纯粹美感深邃哲理生动韵律,还有启迪人心力量。 《诗经》305首,皆能弦歌之,意思是可以唱出来,经常吟诵,有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读《诗经》千遍也不会厌倦,清雅深邃,直指人心。 读久了,会明白为何《诗经》是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修辞立其诚,作诗先为人。为人之道,即是《诗经》传达给后世的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且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都是以修身为根本的。 3. 君子慎独修身,万事反求诸己。 《卫风·淇奥》里说:“瑟兮僩(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意思是这位君子举止庄重行为磊落,风雅俊美令人难忘。 《齐风·猗嗟》里说:“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写这个君子高大壮美眼神清澈美丽身躯矫健,箭无虚发。 《小雅·裳裳者华》里说:“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这位君子才德兼备,将祖宗事业发扬光大。 那时的君子为人处世,内外兼修,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不惧风雨,无畏谗言。每一位君子风范的人都是发光的,今天的你我,就生活在他们的万丈光芒之下。 君子“宜室宜家”,兄友弟恭,懂得夫妇之道和以孝为本。 最喜欢读《小雅·棠棣》,这是一首欢宴兄弟,最早歌颂兄弟情义的诗篇。“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xì),和乐且湛。宜尔家室,乐尔妻帑(nú)。是究是图,亶(dǎn)其然乎。”大意是夫妻情投意合,兄弟和睦家和万事兴,细细思量,这是千真万确道理。 妻子好合,兄弟友爱父母也会喜在心上,随顺父母心意,这正是为人子女本分。 《诗经》里关于孝思的诗篇也有不少,读来都感人肺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来自《小雅·蓼莪》,读来情深意长,是感念父母恩情千古绝唱。 君子“宜其家人”,“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可以治国平天下。 读《诗经》,可以明了,君子读书习武,成家立业安邦定国,是有识之士责任。 忘生轻死,保家卫国的诗篇有不少,《秦风·无衣》读起来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首诗,成为后来乱世热血儿女拍案而起,弃笔从戎的号角战争暂得平息,居安思危,是贤良君子之己任,《小雅·沔水》就是这样的诗篇。“莫肯年乱,谁无父母?”“心之忧矣,不可弭忘。”通读全诗,忧国忧民之情切入肌肤一脉相承,后世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可知,后世读书人皆从《诗三百》里汲取着养分,读诗修身,涵养品性德行,养成君子至纯至诚之品格。 所以,“诗教”,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诗意教化,如春风细雨,绵绵有力,含蓄隽永,即使至两千五百多年后的我们,也心有戚戚。 4.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君”,《说文解字》为“尊也,从尹口,以发号。”《礼仪解释为“至尊也”;“子”在上古则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就是德才兼备,地位显赫之人。 《论语·雍也》里,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简言之,真君子必须具备两种素质,即文和质。内在品质多于外在文采,就会粗野;外在文采胜过内在品质,就会虚伪浮夸。文质彬彬,品格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愿你我,都能成为这样贤良的君子,每天有进步,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思无邪》读后感(三):《诗经》--听植物在说话

  1.

  一直以来,非常喜欢三毛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姿势。一半在尘土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因为那棵树,它是植物。孩提时在乡村长大,对植物总有种莫名的亲近与欢喜,随着时光流逝,这种情感历久弥深。

  中学里背《诗经》是因为语文老师把它作为课外教材,隔几天就要背一首,功课繁重,对诗经里的植物没有太多时间去考究。 再次亲近植物,甚至愿意花时间翻阅那些知名,不知名植物的图谱,都是长大后读《诗经》和《论语》的时候

  《论语》里,孔夫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他还说:“ 迩则事父, 远则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正好,不想动脑筋思考诗的“兴观群怨”,只想知道小时候见过的那些花草树木前尘往事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包里总是有一本《诗经》和一本植物图鉴,是植物令我着迷。

  2.

  读《诗经》里那些植物的篇章,总是被惊艳到。本来那么普通的野菜杂草,长在路边、土堆、沟渠,被先民们写到诗里,唱出来,却是那么的朴素甘甜纯真美好。

  采采卷耳,卷耳是苍耳;

  采采芣苡,芣苡就是车前子;

  采蘩祁祁,蘩就是白蒿;

  采苓采苓,苓是甘草;

  采薇采薇,薇是野豌豆

  还有那杂草莠,就是狗尾巴草;

  ……

  采,是采摘;采采,叠声,读出来的时候,思绪有时会跳跃着,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之前,眼前出现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风情画卷

  小时候见过的这些野菜,真的不起眼,微小模样渺小生命,谁会在意呢。或许是它们自己风吹雨打中,在人们行走的路上,甚至在脚底下,招摇着提醒人们,快来看我呀,我是甘甜的,我很清香,我有一点苦……请带我回家。

  采蘩,采苓,采蘋,采薇,带着乡土气息名字,有点儿稚气,带点儿乡愁,还有点儿古典。有时候做个白日梦:如果一家有四个女孩子,就这样称呼她们,多么地诗情画意。

  3.

  《诗经》三百零五篇里,有一百三十五篇提及植物。除了前文提到的那些野菜野草的,还有很多的瓜果蔬菜,五谷杂粮。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黍是小米,稷是高粱;

  采葑采菲,葑是芜菁,菲是萝卜;

  匏有苦叶,匏是葫芦;

  东门之栗,栗是板栗;

  ……

  读这些诗篇,念念这些植物的名字,熟悉的,陌生的,它们在古人的生活中,养育着先祖和他绵延的子孙,才有了繁华盛世里的我们。

  这些蔬菜果实五谷粮食,对于现代人来说,名字可能不同了,但在菜市场或超市里很容易买得到。其实我们很少想起,很久以前它们就在这个世界上了,它们比我们经历得更多。我们依靠着它们存活,它们只管自在地发芽开花结果

  想一想,一粒种子入土,历经发芽,破土,长枝叶,出花苞,开花结果,植物依徇着自性,或长或短,任凭风雨淋漓,烈日曝晒,它们总是努力地活过一生,最后零落成泥,入土为安,滋养着新的生命。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是《豳风·七月》里的一句。郁是李子,薁是野葡萄,葵是芹菜,菽是豆子。

  从春天到秋天,瓜果蔬菜的成熟,是时光的流逝。人类敬仰着万物,谦卑如沉默的土地,仰头看天,低头俯视于地,个人的伤悲,最终都会被自然包容与担待,没有过不了的坎儿。人的一生“哀而不伤”,不会绝望。

  冬天的严寒萧瑟,都会过去。春日载阳,枝头黄莺把歌唱。每次读到这首诗,读着这些朴实静美的名字,总使我心里踏实。

  4.

  《诗经》里的植物,多才多艺,它们会说悄悄话,诉说着爱情的百转千回。

  参差荇菜,是我辗转反侧的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了新嫁娘;南山坡,采薇叶,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有女同行,颜如舜英,难以忘记你。……

  细细品味每一句,只觉唇齿留香,是一种草木的清新。还想问一问,那时人的情感,怎么可以如此细腻婉转,敏感多情。

  《陈风·泽陂》里那个因爱失意的人,在清水池塘边,看着嫩绿的菖蒲和出尘的荷花,惦念着她,她是美丽的仙子,令他寤寐思服。

  《召南·標有梅》里那个率性女子,望着枝头纷纷坠落的梅子,俏皮而急切地说出自己待嫁的心声:“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喜欢我的你,你看树上的梅子都快掉光啦,怎么还不赶紧来追我呢?

  爱情从来都是令人心醉神迷的,读读远古的诗篇,体会着他们的思念与等待,感受他们的爱与悲伤,是否我们也可以在一朵花里看的见春天,在一阵风里听得见自然万物的呼吸。

  陷入爱情里的男子女子,即使求不得,爱不能,等不到,转身也会有广阔自然的抚慰。自然与人,原本就是和谐依存的,就像我与你,两两相好,简单又美好。

  5.

  花草有灵,人心有情。如果一个人能对自然万物有关爱之情,他的内心必是清澈芬芳的,干净清明的心是爱心,是诗心,是工作和生活灵感的源泉。

  春日迟迟,四月芳菲;夏日炎炎,七月流火;秋风习习,蒹葭采采;冬风烈烈,雨雪霏霏。

  四时的风物,植物的物语,它教我们如何表达爱。听,植物在说话,多么地美丽无邪。

  万物有灵且美,古时候的人,似乎比我们更懂得这一点。重读这些诗篇,我们可以拨开迷雾,让自己心思澄明,好找到回家的路,这是重温经典的意义。

  《思无邪》读后感(四):诗经|桃夭,桃花开了,我想和你去看看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 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简释】

  1.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 2.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华:花。 3.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女子出嫁。 4.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5.蕡:果实很多的样子。 6.榛榛:树叶茂盛的样子。

  1.

  《诗经》篇章排列的先后顺序,以“诗教”的传统读,可以得出古人把婚姻家庭看得极重。《孟子·滕文公》中有言:“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翻开《诗经》,可知,爱情和婚姻是一道漫长亮丽的风景线,至今未曾褪色。

  首篇《关雎》,讲小伙子爱上美丽的姑娘,辗转反侧,日夜思慕,渴望和她结为夫妻;第二篇《葛覃》,写一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到第三篇写《卷耳》,丈夫远方行役,妻子等候思念;第四篇《樛木》,写快乐的君子,幸福降临到他身上,娶了美娇娘;第五篇《螽斯》,以聚集成群的螽斯振翅来道贺多子多女多福;第六篇就是《桃夭》了,《螽斯》里多子多福哪里来,娶了桃花般的美娇娘呀。

  乍听这名字“桃夭”,仿佛看见一位艳若桃花的新娘,穿越枝叶浓密的桃林,款款走来。

  其实《诗经》的传统经解的意思不只是浪漫,娶个漂亮姑娘回家做什么?她要身体健康能生养,她是贤妻,她是慈母,“宜其家室”,“宜其室家”,让这个家族子孙绵延,繁荣昌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2.

  恰逢三月,春光妩媚,不想管经解怎么讲,且让他人去评说吧。我只偏爱桃花灼灼其华的美,和不久之后水蜜桃的多汁和甜蜜。

  你想,为什么不说梨花夭夭呢,梨者,离也,梨花雪白,开得清冷寂寞;杏花呢,桃花红杏花白,杏花白里带点娇嫩的粉,不够灿烂,不能说灼灼其华。

  还是桃花喜庆,花开灿烂如红霞,桃树吉祥,果实累累坠树丫。

  桃花属木本蔷薇科,农历三月,古时又称为桃月。桃花灿灿,花朵丰腴,娇艳若滴,被誉为美人,盛开时明媚如画,犹如仙境,世间若有“世外桃源”,它必是最美的地方。《桃花源记》是中学课本里的文章,“桃花源”大概是中国人最美好的情结之一了。

  古人认为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最早有桃符避邪之说。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宋王安石有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此意。

  许是桃木可驱鬼辟邪,“桃”与“逃” 又是谐音,因此有避世之意,自《桃花源记》起,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的情怀。

  金庸《射雕英雄传》里有桃花岛,桃花岛上有一位仙风道骨的桃花岛主,他有一个机灵无比,灼灼其华的女儿俏黄蓉。读过的人都喜欢黄蓉,都向往桃花岛。

  桃花有花神,最早相传是春秋时代楚国息侯的夫人,息侯在一场政变中,被楚文王所灭。楚文王贪图息夫人的美色,意欲强娶,息夫人不肯,乘机偷出宫去找息侯,息侯自杀,息夫人也随之殉情。彼时正是桃花盛开的三月,楚人感念息夫人的坚贞,遂立祠祭拜,称她为桃花神。

  桃花岛主,桃花神,桃花仙子,想想都是美的。

  3.

  有关桃花的诗也很多,读来都明媚动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伤而不悲的诗句。

  近来最喜读的还是明唐寅《桃花庵歌》,一首自况、自谦的警世之作,“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越读越欢喜。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读一读,越读越有味。春日里,都市里寻不到十里桃林,总可以找到一棵桃树,去赏桃花吧。分辨一下桃花,李花,杏花,梨花有何不同,桃花红杏花粉白梨花雪白李花碎小,我想这是一件微小且有意义的事情。

  说微小,是因为春天里,这些模样儿相似的花,赛着伴儿地开着,总是傻傻的分不清。其实分不清也没关系,都是些无用之事,无可无不可。

  说有意义,是因为桃花都开了几千年了,《诗经》里就开着呢,开了又落了,这么近那么远,熟悉又陌生。

  窗外,不知几生几世的桃花开了,桃之夭夭,红了谁的容颜,醉了谁的眼神。

  逃之夭夭,我想和你去看看。

  《思无邪》读后感(五):诗经|绿衣,便纵有千钟风情,更与何人说

  【诗经·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简释】 1、里:在里面的衣服,衣在裳外,衣短裳长。 2、曷:同“何”,何时。已:止。 3、亡:通“忘”。 4、治:理。 5、古人:故人,指故妻。 6、俾(比bǐ):使。訧(怡yí):过失。 7、絺(痴chī):细的葛布。绤(戏xì):粗的葛布。 8、凄:凉意。说絺绤之衣使人穿着感到凉快。 1. 记得高一课本有一篇明代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文章最后一段描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老师讲解说此文是散文名篇,作者悼念亡妻所作,虽是撷取生活琐事,可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老师还要求全班同学背诵此文。 那时背是背了,不过还真不懂文章里有什么“情无限”,“意无穷”的含义。 直至一次暑假回幼时的乡村,探望一阿婆,进门看她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老树杈,神情黯然。问缘由,原来窗外那棵老树杈是枣子树,是阿公年轻时栽的,已经有四十多年了。阿公去世后,就有枣子树陪着,每年都有甜甜的枣子吃。现在因为枣子树阻碍了修路,要砍掉,阿婆舍不得。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忆起旧时,难免神伤。过后想起高中学的那篇散文,归有光的叙事,竟是如此深情地寄托,不禁感叹,哦,原来如此。 2. 后来,长大了,吹过了不同城市里的风,见过了不同季节里的花开花落,看过了很多人的痴爱与离别,也经历着自己的逼仄与安宁。逐渐地,曾经的读书岁月里,背过的那些文字,都在生活里,生命中,一字一句地活了过来。 真的是不同的年龄读到的文字,绝对有不同的感受,假若《诗三百》中的《绿衣》幼时读,肯定是快乐地当歌唱了,很短的一首诗,词语也很简洁,读起来还朗朗上口。 初念浅,转念深。许是见过了太多的悲观离合,贪嗔痴怨的人世,现在重读《绿衣》,心境已经截然不同。每次遇见此诗,总是不由得将思绪拉地绵长,遥想当时的作者如何一句一句地写出心底的思念和深情。 秋夜漫长,冷月无声,我捧着你曾经给我亲手缝制的衣裳,黄色外衣雍容典雅,绿色里衣舒适华丽。 如豆灯光,夜色朦胧,我记得你坐在灯前,温柔多情,飞针走线,一双巧手以爱意密密缝制我的衣衫。今夜你不在,唯有这绿衣还安然放在那里,仿佛还有你的气息,穿起绿衣,你的音容笑貌恍若就在眼前。 灯火闪烁,明明灭灭,一寸一相思一寸灰。他们都在你不在。你青青发丝的缕缕清香,你轻盈如风的曼妙身影,你转身看我的盈盈笑容,你温暖柔软的如葱手指,你秋水般深情的眼神,都只是在回忆里封存。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贤惠如你,不仅有一双巧手,给我缝制温暖舒适的丝绸衣衫,还有一颗蕙质兰心,时时提点我,使我平时少过错。 曾经的琴瑟和鸣,此时遗我形单影只,真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无语泪先流。便纵有多少风情,我与何人说去。 3.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斯人已去,情犹在。睹物思人,不禁黯然神伤。心里的忧伤啊,怎么能够忘记你。千年悼亡之音,自《绿衣》起。 《绿衣》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晋代美男子潘安的《悼亡诗》就很出名,自他之后,悼亡便潜规则地成了夫悼妻的代名词。潘安在政治上谄事权贵,对妻子却是情真意切。选取其中几句,便可知其在表现手法上沿袭了《绿衣》的意象。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第一首《悼亡诗》意同《绿衣》第一二句。 “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第二首《悼亡诗》意同《绿衣》》第三四句。 她已不再,绝美潘安给谁欣赏。寂静的屋子,空荡荡的房间,屏风,罗帐,纸张,笔墨,都留有她的气息,如今佳人已逝,他与她之间,永远隔着浩瀚的时间和空间,一个人的夜,怎能不想她。 自卿离别后,无语问添衣。只盼魂兮归来,你可知,想念是会呼吸的痛。 悼亡是多么凄美的古典情怀,因为读了一首诗词,爱上了一个人,也爱上了诗词里的爱情。读懂《江城子》,读懂苏东坡的一片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很早读到这首词,那时不懂得悼亡的真挚情感,倒是读出了人世变幻,沧海桑田的无常。后来爱上这首词的沉重又明朗,委婉又豁达。苏东坡爱得深沉,爱的纯粹。 4 悼亡词写得最多的当然是纳兰容若,《金缕曲》是他所有悼亡词中最深情感人的一首。开篇即是“此恨何时已”,深意是:丧妻之痛从未停歇,也永不会停止。恰如《绿衣》里的句子:“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全词深情沉郁,往往不忍卒读,不能细解。因为最后,自己也会“料也觉,人间无味”,不禁“清泪尽,纸灰起。” 这世间,男思女,女思男,情感并无不同。《诗三百》也有妻悼夫的诗作,一说《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只说此诗的话,无论夫悼妻,还是妻悼夫,皆无不可。全诗情感热烈深沉,仿佛在对天地日月说:我愿意,与你,生同衾,死同穴。 此刻,夜静下来,又是良夜,燃一炷香,袅袅烟雾,直至悼亡筑起的心灵殿堂,那里洋溢着浪漫多情的古典情怀,那里永远夜未央。思念成灾,穿越时空,抵达彼岸,唱一首爱的心曲,这世界,真的只有爱,才可以教人生死相许。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思无邪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