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成本》是一本由熊秉元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00,页数:2015-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义的成本》读后感(一):维护正义需要多少成本
第三次看,仍是感觉之前白看了简直 544k. 2015.4第三次印刷 记得是去年上半年,年底看的,懒的好啊(*^◎^*) 1、好的世界观。诺斯:指好的思维模式、好的分析问题的方式。本书主要介绍:法律经济学思维。 (嗯。除了认知区别,还有思维模式。这两者将人区分的) 2、人类历史分成三个阶段:原始社会、传统社会、工商业社会。从而人类在其中面对问题,也有明显的歧义;反应在“正义”这个概念,各有所重。 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并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追求生存繁衍(人性使然吧),乃至于富庶繁荣的手段而已。 虽说“天赋人权”,但实际社会,权利恐怕并不是天生,更不是必然。 对经济学者而言,权利的背后一定有资源的付出,而资源的付出一定要面对“成本”问题。 3、(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是我们认为的真实世界。 所以说世界真实大概千万样吧,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对于不了解的世界,也就自然也就没有了指点,评判的权利。 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自己,养育保护好自己的世界,才有去关注关心旁的。) 4、圭臬guinie14: n. 「书」指圭表。喻准则或法度。 5、目标。有目标比没目标好,做错比不做好。设法改善自己的目标,大致上不会错。 (做错也许会后悔,不做也许就是永远的遗憾。 想起:有个纪录片调查临近死亡的老人,有什么遗憾或后悔的事,大部分回答的不是做错或者做对,而是没有去做的或者没有努力争取做的 想起:近日王健林的一亿目标。估计不少人笑了,无奈了,甚至嘲讽了。 何必呢?为么不想着去看看下人家的语境?) 6、有目标的好处:思考上有明确的参考坐标。没有意味着失去了方向。 三个明确的做法:终极目标法、典范认定法、阶段性目标法。 7、一件事物的意义,是由其他事物所衬托而出的,是被充填和被赋予的。 (完善之前的以为) 8、人不是情感的动物,人是成本效益的动物。 (有点难以接受呢) 理智不是情感的奴隶,情感才是受到理智的驾驭和节制。(嗯,有道理) 对于情绪的运用,是有规则可循。一言以蔽之,喜怒哀乐的逻辑,就是简单的成本效益。 9、诚实。 帮助我们解读信息的参考坐标。(关键信息是否对称) 也是内在的思维 一种基本的道德(估计很多人连基本也做不到吧。堂而皇之就是善意的谎言。) 10、道德。 道德的意义:包括“关于约束和节制行为”,以及“和区分对错有关”,即道德涉及价值判断。 本质上是工具,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产物。 其由来是个抽象的问题,各种道德观念,是内在机制,储存在人的脑海和胸腹中(想起身体脑) 11、记忆。 选择性的记忆,是处理过去 选择记忆,则是处理未来。虽然二者都是操之在我,也都和人的演化过程有关。 记忆是一个数据库,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多,数据库的内容逐渐积累和丰厚(阅历有待填充啊呀,故事毕竟是故事) 人生像是多回合的赛局,记忆这个数据库的作用,就是帮助球员面对源源不断的考验。 12、桑德而实验:人们两种思维:后果式思维、规范式思维。 (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 面对两难和考验时,与其诉诸道德哲学,不如向生活经验求援。 实践出真知啊呀……) 13、无论具体的物理世界或抽象的价值体系,都是经过人的认知和思维,才发挥作用。 没有事实,只有阐释。 14、最好试着当海绵,不要当刺猬。而且,如果不太困难的话,勇于当傻瓜(好像有这个天分
《正义的成本》读后感(二):经济思维看法律
本以为仅仅是一本论述正义究竟为何物的书籍,但就开头来说,散文类的文笔风格就让我感觉耳目一新。从表面上看作者写的很杂很乱,似乎都是借助一个个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来论述一些自己的观点。但是事实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通过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和现象让读者先从主观的价值判断中跳出来,站在客观的思维模式下,然后再进行详细的阐述何为公平、何为正义。直到读到最后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在不知不觉中作者已经详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而自己也在毫无抵触的情绪下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本书书名为正义的成本,但是实际上作者想阐述的是用经济学的思维来解读法律的思想。在传统的观念中,法律是高高在上的,体现的是无上的权威性以及道德性。法律追求的就应该是公平和正义。但是作者却从经济学的思维和角度来论证事实上法律追求的并不是公平和正义,而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成本,而追求公平和正义均不能无视成本。也就是说,在现实中法律是以成本为考量再追求公平和正义。追求公平和正义不能无视成本。因此,有的时候,法律的判决从表面上看,就不是那么的公平和正义。但是事实上,正义产生本来就是为了界定。正义不是凭空产生,正义是人类产生的一种判断的工具。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正义本身的内在实际上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时正义也在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总的来说,法律追求的确实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正义的成本》读后感(三):正义的成本读后感
这套书是一位亦师亦友的人送给我的,是罗辑思维专版,分为理性之美、成本帝国、正义有价三册。从这三册的名字上就可以直观的看出,这本书主要想表达和探讨的内容:人的理性,以及对正义的追求脱离不开成本的考量。而且层次关系也很明了:先讨论一些理性的思维,然后借由成本帝国一册传授一些经济学思维,最后从作者法律经济学专业的身份对法律和经济的结合进行探讨。
跟同事的感觉一样,对第一册有点不以为然,因为第一册有着让人感觉不太舒服的文人学究酸腐与自傲,言必称某某大咖看过我的什么怎么评论什么,某某大咖理论跟我说的异曲同工,诸如此类……而我一直以为,凡大家,从来不需要大咖权威等来自证,而是可以通过平实的叙述来感染人。
幸好从第二册开始就没有这感觉了,我也庆幸没有因为第一册的一些瑕疵就放弃。第二册最重要的部分,我感觉就是提出的A-A’思路,这也就是做一件事情时的思考方式,首先是做这件事所面临的好处与坏处,然后光有这样的分析还不够,而是要从更高的维度上去考虑:如果不做这件事,我会面临什么样的好与坏。相信这样一解释就能够明白了,尽管很简单,可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越是细碎的事情越是难以周全考虑(从这方面讲,这也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的考量吧,毕竟细碎如今晚吃刀削面还是拉面这样的事情哪值得我们耗费精力列出个123?)。不过在上周的学习中,我接触到了在这个思路之上的另一个考量之处,应该是说,位于A-A’思维逻辑的前段,那就是在考虑要不要做这件事之前,先要考虑这件事会不会成行以及对此事的看法等,而不是一上来就焦虑要不要做这件事,正所谓静观其变、谋定而后动大概说的就是如此罢!
第三册讲的则是正义有价,一看就知道,这是在讨论法律与经济学的交叉,那就是法律经济学。阐述的最重要的思想也是贯穿整套书的就是对正义的追求离不开对成本的考量,同时兼有对成本和效益二者的探讨,最重要的是,成本是一件东西多少钱,而效益是一块钱能办多少事,虽然追到单价上意义一样,可内含的追求不同,一个是在现有情况内腾挪死抠,而效益则是最大化利用资源。而且本册也对经济人假设以及自利等进行了解释,把以前我的一些偏差认知进行了更正。
这套书成为我近期读的书中描画标注最多的一套书,是有深刻道理的。
《正义的成本》读后感(四):有价
依本书作者所言,其实想探究规律,即放之四海的普遍方法。从经济的理论入手,似乎也确实可以解释其他学科的诸多现象。
观点抢眼,如司法有价,天赋人权,对社会学的人伦,政治学的民主和法学的公正,都提供了经济学的分析办法。
法律,选举,伦常,都是工具,价格只是媒介,意义只是填充,都为了活着,更好。这种好处,应当是在理智支配下,环境滋养下,回归内心的感受。如马洛斯的需求金字塔,满足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
以下为摘录
理智,其实是很难掌握,很不可靠的一种心情和态度,除了其他那些更率直和更原始的情怀之外。
金刚经里反复论述的核心观念之一,是离相无住。我们所以会有情绪的喜怒哀乐,是因为符合自己所看到的消息,赋予不同意义。事物本身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被填充的,被赋予的。
疏离的眷恋代表的是一种心境上的可能性。一个人可以有意识的提醒自己,用一种经过自己思维选择的心情去面对点滴。
稀缺还是普及决定价值,一件事物的意义,是在于我们关心的焦点为何,由其他相关条件衬托出。
人是成本效益的动物。一旦体会到血缘亲情的真实和原始,反而能加倍珍惜这种特殊关系,也更能体谅和宽容人的局限和脆弱。
民主政治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正和游戏,精义在于交换,其真义在于人,相关的人,能在自由和平等基础上,摸索出一些众人所接受,解决众人之事的做法。
过去一直以为自己是法律的守护神,现在则深切体会到,自己其实是法律秩序的守护神。而且违法的人可能基于不同理由,而不一定和道德上的高低有关。因此,以后执法时,可以更心平气和面对民众。
法律,可以看成是一种约束,节制和影响行为的价格。
法律两大功能,惩罚和遏阻,反映了往后看和往前看的考虑。惩罚是善后的补救措施,遏阻则着眼于未来长远利益的处置。
《正义的成本》读后感(五):《正义的成本》——务实的法律经济学之旅
去年左右的时候我认识了进化心理学这门学科,没有深究,但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试图解释人或者别的生物的行为的时候,返回到进化学上去看,不过是基因想要继续繁衍的一种手段。这个理论对于充满人文情怀价值观的人来说未免太过残酷,以至于和某人讨论的时候几次吵起来。因为没有深究,所以对于其中的理论不甚了了,有时候难以自圆其说,因此也没有能够说服太多人加入我的行列。最近看了这一套熊大师的《正义的成本》,出于经济学家的“冷眼旁观”观察世界视角,发现经济学讨论人类行为和行为心理学的解释真的可以一以贯之。
《正义的成本》有云:“人最初不过是一团血肉,为了维持这一团血肉生存繁衍,谋取福祉,便有了选择最经济行为的自然之理。”(原话经改写。)我深以为然。实际上这两个学科的观点并无分歧,只是观察人类行为的两个角度,说的是同一个故事:“人性摆脱不了浑浊市侩的求生存繁衍的本性。”看到这里,对于人性有着崇高幻想,不愿意接受这般解释的朋友已经可以点右上角的叉叉离开这个页面了。
“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代价。”“公平正义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人的理性自利是人类活动的基石。”这些书中反复出现的论点,的确卑之无甚高论,乃至有些不够浪漫,看得太穿。然而这样的思维方式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思维。如果愿意认可公平正义是使大家获得更好的工具,那么用经济学的方式来定义公平正义从而真正使其目的得到彰显岂不美哉?
这时候异见者可能又要说我世俗没有追求了。不过实际上我不愿意站队,非要选择什么价值观的话,至少我可以说我不是理想主义者。整天叫嚣着公平公理的理想主义者从来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一直被我拿来作为例子的一件事就是乱哄哄的法国大革命;表面上看起来崇高无比,实则败絮其中,令人不忍猝视。《正义的成本》这套书如果得到普及,不知道能否改变人们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色彩(尤其是青年们)。想来是很难的。我之所以静下心来看完这三本书,很大的原因就是我的价值观原本就是如此,对于人性没有多少信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套书带给我的冲击并不大,因此也感觉思想上收获寥寥。(不可否认案例的确丰富。)可是设想一个愤世嫉俗的家伙捧起这本书,也许没有两分钟他就会把书撕了吧。
说了这么多恭维的话,接下来要说一些吐槽了。首先,熊老师的大作我是第一次拜读,不知是来自台式汉语的恶意还是是我识字不多,抑或两种原因无分轩轾,我认为用词造句未免执拗,奇怪的用语充斥全篇,不免少了经济学家掷地有声的锵锵之感;第二,既然是丛书,互相之间应当考虑一以贯之的通畅,但是三本书交替看下来重复举例太多,阅读的新鲜感受到影响,有炒冷饭的嫌疑;第三,虽然是散文集,但还是希望框架结构厚重固定一些,方便读者整理思路,再次回味,每一章所揭橥之道理,常常不甚统一,开头结尾的总领有时又无关痛痒。但是总的来说,毕竟是大家之作,内容满分,可惜形式驾驭不了这充实的内容,稍稍减少了人智识上的兴味。
(文末的诡异用词,系向熊老师致敬之作,请勿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