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深红色的迷宫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6 21: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深红色的迷宫经典读后感10篇

  《深红色迷宫》是一本由贵志佑介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深红色的迷宫》读后感(一):生存游戏的一般法则

  作为美国真人秀迷,对其经典之作幸存者自然如数家珍。这类生存游戏类的真人秀,最后的胜利者只有一人,为了不被淘汰,每位玩家使劲浑身解数。恶劣的生存环境加之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滋生出生活常态中难以暴露的真实人性,让人大呼过瘾欲罢不能。在你存我亡的零和游戏中,一种残忍竞争状态显得格外迷人;在非常态环境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大展示满足观众内心深处的窥私欲。我想,同类题材小说电影饥饿游戏》、《大逃杀》等风靡一时原因大抵同理可证。而在一气呵成读完贵志佑介这本《深红色的迷宫》,更是坚信自己对于生存游戏题材的迷恋,这些作品异曲同工,但各有风采,借助文字载体想象得以进一步延展,失败者不仅仅遭受惩罚与淘汰,取而代之面对的是残酷生死,给予人一种疯狂刺激的真实感。

  贵志佑介是一位相当成熟作者,其因《上锁的房间》、《罪恶之家》等著作搬上荧屏而为大众所熟知。而这本《深红色的迷宫》,可以说是生存游戏主题小说的早期集大成者,融合了该主题抓人眼球的一切元素:竞争、探索、生存、爱情、死亡;再一次向读者揭示了生存游戏的一般法则:当事人被卷入一场生死攸关的游戏之中,被活动组织者监视,面对生存与人际关系双重考验经历了系列游戏者之间的自相残杀,所谓的合作敌对状态皆分崩离析,辅以主办方的横加干涉,最终绝大多数人一命呜呼,只有主人公得以生存下来。

  然而,尽管沿袭了相关主题小说一贯的情节发展节奏套路,贵志佑介的设定与书写仍然可圈可点。首先是对于游戏参与者人物与幕后组织者的选择,与《饥饿游戏》、《大逃杀》皆选择了青少年主体邪恶政权作为终极策划不同,《深红色的迷宫》游戏中集结了一批年纪不小、成就不大的社会边缘人,其身世与幕后组织方皆处于模糊状态,游戏的目的最终成迷,游戏的规则扑朔迷离,造就了整个故事神秘感。虽然是极真实的游戏环境,地点也选择在了原始的澳洲大陆,但每位参赛者却手持实体游戏机进行闯关,主人公更是借助纸质游戏书寻找通关秘籍全程充满了诡异的怀旧感与对现实的疏离效果。此外,在《深红色的迷宫》中融入了更为惊险刺激的异化桥段选手因为陷阱食物改造成了全新的物种——食尸者,徒拥有智慧,却彻底丧失人性,可谓将故事进展推向了某种极致。人性在诱惑面前沦丧,只剩下残暴贪婪。最终,主人公以破坏游戏规则的方式逃出生天,却发现他一路依靠队友却是活动组织方的一员,无力感和讽刺难以尽言。一切的结局早已写就,人生如戏,在生存游戏中表现具体淋漓。无论是曾经的旧友,还是亲密爱人,不到最后的谜团揭开,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孤立无援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主题残酷,相较《饥饿游戏》中的丛林杀戮与《大逃杀》中的多人混战,《深红色的迷宫》更为“清新”,对血腥的死亡尽量采取轻描淡写写作方式,不至于扰人清梦,只留下一种淡淡的恐惧感。这大概亦是贵志佑介的高明之处,不着恐暴,尽得深省。在如迷宫一般的人生中,如何抉择,如何生存,如何超越,值得在合上小说后久久回味

  《深红色的迷宫》读后感(二):贵志佑介的零和游戏

  文/宋薇棠

  十五年前,深作欣二的电影《大逃杀》上映,掀起观影热潮。故事中42个学生被迫在荒岛上自相残杀,只有最后一个活着的人才离开战场。这种反乌托邦式的零和游戏在十几年后席卷了美国,《饥饿游戏》《移动迷宫》等类似的作品纷纷被搬上大荧幕,却是被固定传统模板中,越拍越无新意

  而十五年后的今天,当我一口气看完《深红色的迷宫》时,不得不说功力深厚的贵志佑介对这种题材的作品所作出的诠释高一筹,故事虽然还是围绕着生存展开的荒野厮杀,但却创造出只属于他的零和游戏。

  所谓零和游戏,源于博弈论,指一方的收益必然导致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与损失相加永远为“零”,双方存在合作的可能。用《深红色的迷宫》里主角藤木的话说就是——“这是大家去抢同一块蛋糕的游戏。所有竞技类的比赛,都是典型的零和游戏。”

  但与同类作品不同的是,贵志佑介的零和游戏中加入了新的规则——“戏剧理论”,他意识到“越忠实于游戏理论的玩家越容易被别人看穿行动”,而引入心理分析的戏剧理论更符合大众的胃口,这正如戈夫曼所说:“生活犹如剧场人们按照生活的剧本扮演多种角色,并控制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最后使对方做出符合计划行为。”也就是说,贵志佑介将零和游戏里最难预测的偶然变成了阴谋,故事从开始决定了结局。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食尸鬼的真相女主大友蓝的身份

  游戏的一开始并不存在什么食尸鬼,九位被迫参加“火星迷宫”的玩家,只有一个人可以活着走出迷宫(典型的零和游戏)。但策划者却给了玩家们四条路选择:求生道具、护身道具、食物和情报。只有选择了食物的人才会变成食尸鬼,因为他们在路上所获得的饼干啤酒都有毒,食用久了就会变得极度亢奋灵活且饥饿难耐,一旦突破了最后的人性防线,就会变成吃人恶鬼,对其他人造成致命威胁。这从最初看来似乎只是偶然,但越往后读越会察觉到迟来的预谋,因为选择食物的人贪欲最大,眼界也最为浅薄,是成为食尸鬼最好人选。同样是把人性逼到极限上去衡量,同类作品只是简单地将人性扭曲,制造出杀人的怪物;贵志佑介却通过外物将变种人性放大,成为整场零和游戏中最大看点

  而对于女主的刻画,无论是《大逃杀》的中川典子,还是《移动迷宫》的特雷莎,女主设定都只是可靠伙伴。但在《深红的迷宫》中蓝却是整个故事的卧底,也是这个看似纯粹的零和游戏中最鲜活的“戏剧理论”。主角藤木之所以一开始就注定是赢家,是因为他遇到了蓝。如果按照他最初的选择“食物”,他的结局就是变成食尸鬼,但正是因为在关键时刻有蓝的提醒,藤木才能转危为安。蓝将零和游戏中所有偶然变成了必然,在潜移默化中控制藤木的行为并走向胜利。蓝对于藤木的意义,就像上帝对于耶稣,没有上帝的指引,耶稣不可能完成拯救重任。她“上帝”的身份远远高于藤木,所以在后期她被拉下了神坛,真实身份浮出水面……

  最后,《深红色的迷宫》虽然披上了恐怖黑暗外衣,却没有《大逃杀》日本式的宿命,也没有迁就《饥饿游戏》美国式的反抗。而结局里,藤木对于蓝的想念也许只是追溯,true end只是线索书的终结,而下一场“贵志佑介的零和游戏”才是刚刚开始。

  《深红色的迷宫》读后感(三):迷宫大逃杀

  说实在的,现在“大逃杀”类型的小说和电影越来越多,有《电锯惊魂》这种把大家关在一个地方虐杀撒血浆的恐怖片以及《饥饿游戏》这样的青少年粉丝电影;有将游戏规则发展到极致新颖复杂,智商突破天际的小说《扉之外》;也有《国王游戏》《要听神明的话》这种把舞台设置校园里,一群青春少男少女闯关厮杀逃脱,决出一名幸存者的漫画;还有将杀人、解谜、推理、校园、高智商青少年融合在一起大乱斗,也就是之前很火的一款游戏《弹丸论破》,总之,或者是神明,或者是恶魔,或者是游戏开发者,或者是校长,一定存在着一位规则制定者,还有不知是不幸还是幸运成为被选召的参赛者的男女老少,大家被困在一个地方,升级打怪兼内斗,在亲情、爱情与友情之前难以抉择,平日里的弱小者变得强大,平日里伪善的面具被撕下,不得不说,这种类型的剧情很是抓人眼球,但是看得多了也会审美疲劳。但,这本小说,一定要看一看,不为别的,只因为它的作者是鬼才贵志佑介。

  如果你看过他的《黑屋吊影》,那你一定会被书中的恐怖氛围所震慑,明明没有鬼,可是他就是能让你在看的过程中吓出一身冷汗,更别提里面令人意想不到变态杀手和详尽的变态心理研究。如果你还看过他的《来自新世界》,那你一定会被贵志佑介天马行空想象力所折服,未来乌托邦,新人类,人性的黑暗,世界的绝望与希望,在这个故事里包含着巨大信息量。而你,在《深红色的迷宫》中同样可以见识到贵志佑介那强大的世界观设定能力,想象力、人性、恐怖惊悚,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这场迷宫逃杀中找到。

  故事的主人公藤木芳彦,泡沫经济破产后,从白领精英变为潦倒的失业者,对自己的人生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他,在一天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完全失去了之前一段时间记忆,置身于一片完全不认识土地泥土岩石、峭壁仿佛都是拿鲜血浸泡过的,到处都是深红色,在这里还有另外八个人,他们将在这里按照各种指令开始游戏,在这片深红色的炼狱中决出唯一幸存者……或许,一开始藤木还相信团结就是胜利,哪怕其他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至少大家还有身为人类的良知,可是随着游戏的推进,最开始那不信任裂痕越来越大,再加上幕后黑手做的一些手脚,最终这种越积越多的恶在这个密闭的深红色迷宫中诞生了”食尸鬼“,再加上食物短缺,面临各种危险、互相猜忌,无法逃离的迷宫,我要是游戏的参与者,一定会被逼到发疯,这不仅仅是对身体折磨,更是对人类精神极限的挑战

  在这里,我要提一个问题:谁最有可能在圣诞节的晚上杀死你?

  答案:和你一起过圣诞节的人。

  就像是之前看过的电影版《算计》,游戏开发者为了游戏的精彩程度,首先从挑人上会按照一定的原则,一定要能够触发矛盾,还有就是,一定要有人在游戏过程中推波助澜,起导向作用,这个人身为游戏管理者,要做到不会令人怀疑。当然,在这场深红色迷宫中的游戏里也存在着这样的角色,而且不止一位,如果你懂日语,说不定名字上你就可以看出端倪。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和主角一起闯关,一起揭开游戏的真面目。无论是代表着食物、情报、求生工具、防身工具四条路线的设定,各个关卡点的情报指令设置,还是从书名就透露着诡异的《火星的迷宫》这本RPG游戏书的指引,还有整个设置在南半球的游戏舞台——深红色的迷宫,贵志佑介在设定上都花了很多心思,当然,恐怖、残酷与煎熬自然也上升了好几个等级

  口袋中的游戏机嘀嘀作响,“欢迎来到火星迷宫!”,只有一个人能够幸存,你,准备好了吗?

  《深红色的迷宫》读后感(四):生命的过程

  在日本侦探推理小说的界限一直是暧昧难名的,因为其涉及的范围与题材太过于广泛了,也因此产生了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众多作家也都已写作侦探小说为乐。就如这本书,虽然故事涉及到悬疑,但也并不完全是推理,其中还涉及到社会派以及对于人性与社会制度的抨击,其中当然也不乏爱情故事

  几个人集聚在一个荒野之中的生存游戏,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论书籍,电影,电视剧都有精彩的作品,本来觉得已经滥俗的题材却能在作者笔下从容展开,读来让人欲罢不能,题材吸引之外,这本书还是写出了其自有特色的。

  以类似题材《大逃杀》为例,因其描写对象不同想要表达主线也不同,如果说大逃杀中或单纯或刻毒的同学们还代表了人类最初纯良天性的话,那本这本迷宫则完全是充满世故成年人的游戏,每个游戏者都将这种计较与思量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充满了对于人性的讽刺,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与隐藏,尔虞我诈的互相利用,都让这场迷宫游戏变得更加丑陋不堪。作者就如书中操纵者一般冷血的使用各种极端手段,让人性暴露无遗,将游戏者逼至绝境,迸发出更激烈的戏剧冲突,就连旁观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感觉不寒而栗

  另外这个游戏本身也是对于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初进入游戏的各人还处于懵懂状态,接着在游戏中依照自己的个性做出不同的选择,充当不同的角色,按自己选择的路径走到尽头,最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这是一个有关选择的命题,多像一个小型社会模型啊,只不过这个游戏更狠毒,决绝到不会给你第二次的机会,但是这个社会何尝不是呢?少年时期无意失足泥足深陷的孩子也许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失业的白领接连经受打击可能再也难以振作精神。而这就是我们人类为自己创造的阴冷的社会。如果说作者是个跨界的高手,可以灵活运用多种题材,那么这本无疑还是更加偏向社会派的作品。

  另外藤木这个男主角也很值得玩味,他和这一群人都是泡沫经济的受害者,他也因此经历了从天堂跌入到地狱之间的巨大反差,这让他因此对于社会有了更深刻了解,“精英白领与流浪汉之间不过一线之隔”,看着每个冷漠向前的鞋走来走去之余,用酒精麻醉自己。但是当他进入这样一个游戏之后,突然所有敏锐的感观与求生本能都被激发出来了,他不再是一个loser,他也可以成为一个被人需要被人喜欢的人。原来只要社会再给个人一次机会,只要个人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也许就会重燃斗志,重新起飞,我想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于人性的另一重积极的含义,就是顽强不息以及对于生命最初的渴望。

  当然结局也许不能完全光明,某一过程不论是好是坏,都将告一段落,生命就是经历这样一个又一个的过程,但是最重要的也许是我们从这些过程中攫取到的,与众不同的信心与信念,勇气与爱情。

  《深红色的迷宫》读后感(五):澳大利亚荒野求生?

  首先,从书中说的深红色岩石我们会发现这是红色砂砾岩,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西南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

  然后,一大片一大片的白蚁穴说明是在赤道附近。那么,基本判断应该是澳大利亚。然后坐着还理所应当的让男主,那个四十岁老男人认为这是非洲吗?

  接着,橙色和黑色条纹装饰的岩石山说明这就是澳大利亚西部。

  于是作者就甘肃我们,这是在班古鲁班国家公园。

  然后就开始了荒野求生,同时为了增加趣味性用药物把人类变成了吃人的怪物。当然,我们都知道主角光环的作用。主角以一种——好危险,我要死掉了——形象不断的展现危险,然后最终一直活着。想要挖出这次差点死掉的原因。结果就没有结果了。

  不过大致上还是不错的,至少不是很枯燥单纯的荒野求生,也不是单纯的逃生游戏。一种混合的荒野逃生还是蛮不错的。至少角度来说还是比较新的。我觉得这个书完全可以拍出来。画面感很好。

  《深红色的迷宫》读后感(六):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随着日剧《上锁的房间》、《恶之教典》热播,贵志佑介的名字渐为大家所熟知。热爱科幻小说的贵志兴许是把科幻的笔法融合在了推理作品中,擅长渲染强烈的视觉体验,对人性的探讨也赋予了他的作品故事之外的意蕴。

  这部《深红色的迷宫》就情节而言应该算是荒野求生和真人博弈游戏的融合,这两个元素都是近年的热门题材。让人印象深刻的荒野求生代表作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小说出版于2008年,因电影卖座一炮而红。心目中真人博弈游戏的代表作当属甲斐谷忍2006年的漫画《诈欺游戏》,改编的日剧也让人欲罢不能。而融合了两大元素的《深红色的迷宫》,最早出版于1999年,可谓是开历史先河的作品。

  在这类故事中,主人公的共性是勇敢善良。本书主人公藤木芳彦大概就是个和普通人差不多的中庸个性,际遇却不太好,中年失业,妻子出走,正处在人生低谷,情绪低落。所以读了开篇,猜想这场游戏应该是能够改变他的人生,至少是人生态度的吧。

  书中生存“游戏”的发生背景选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一处人迹罕至、颇具土著风情的地方。作者注重细节刻画,当地特有的植物、动物、生存方式让读者大开眼界,堪比一出探索旅行纪录片。

  在这场不能弃权、非生即死、希望渺茫的生存游戏中,人性的劣根也显露无疑。想必也有读者像读书中那本游戏书一样,对主人公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心里也有自己的预判吧。是否要与大友蓝为伴、应该选择哪条线路、信息共享还是有所保留、如何选择装备等等,同时猜测组织者的真正用意究竟是什么,谁是他们的同谋,仿佛自己也置身在这个场面宏大的游戏中。可惜站在高处的人、知道答案的人都未必能全身而退,何况局中人?游戏主办方意图不轨,游戏厮杀中罔顾人命,读者应该不似书中录像带买家那样得到了猎奇的满足,心中当有所思吧。

  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好心有好报,善良的人最后可以排除万难得到幸福,不在此生也能在天堂。然而过了读童话的年纪,这样的期许恐怕难以令人信服。《诈欺游戏》的主人公用她的单纯善良感动了其他游戏者,最后大家凝聚在一起,皆大欢喜。贵志可没有这么天真,人心也没有这么简单。一开始藤木也曾寄望大家齐心协力,破除零和游戏的宿命。但他很快发现抱有这种想法的只有他一个人,他没有固执地用自我牺牲来唤醒他人,而是存有戒心踏上自卫之旅。这确是人生常态。我们都不是大善大恶之人,以直报怨换得问心无愧,拯救世界这种事就不掺合了。

  绝境中生死善恶一念间,人性的弱点也很容易被激发放大。就像空难中人吃人,古时还有易子而食,有悖人伦的行为在生命面前孰重孰轻非此中人不能体察,不是读者诸君换位思考就自以为明白的。但背离了人伦还能称为人吗?“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强调,意识才是人类的本质。徒有躯壳也就于草木禽兽无异了。贵志把这样的人刻画成形销骨立眼珠突出的食尸鬼,正是还其内在的模样。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善良不是唯一的出路。饶是如此,它也自有其力量,毕竟走出了染血的迷宫继续生活,还得直面自己的初心。

  ——乙未年读贵志佑介《深红色的迷宫》

  《深红色的迷宫》读后感(七):拍综艺的贵志祐介

  贵志祐介接过剧务递给他的话筒,一脸严肃的坐在导演椅上,盯着监视器看了看,似乎不满意男主和女主擦出火花时的表演,大喊了句“CUT”;然后上前在男主面前亲自示范应该如何抚摸女主,接着回到导演椅,盯着监视器看着他刚刚调整完的表演,似乎是很满意般的,脸上浮起了微笑。

  那么,现在还是说正经的吧……

  如果你想通过读书了解没什么用的冷知识,那你该读读贵志祐介的书;从《天使的呢喃》中亚马逊的生态到这本书南半球的风情,贵志祐介在其作品中总能给予读者对其好奇的答案。

  不过这些……除了会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那对资料的认真态度,似乎并没有什么多大作用…因为不会有人真的会去在乎那些大同小异的蛇种和轻易见不到岩种。

  《深红色的迷宫》到底怎么样?你可以看成是贵志祐介自编自导的一场真人秀,嗯……是生存真人秀;看得出来,作者把对当时热度很高的求生类真人秀的热衷通过自己的文字意淫出来;对,这是真正属于贵志祐介自己的真人秀,他作为一个导演和策划,亲自安排表演,亲自安排冲突,看得出来,他也是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大概正是因为作者发自内心的热情化作文字,使得整片故事洋溢着一种快节奏高昂的基调;没有了刻意为之的套路,没有了半遮半藏的语言;所以对读者而言,阅读起来是相当易投入和轻松的。

  说实话…作者的毫不做作是我欣赏的,但必然会因此而放弃的理性和谨慎;另外,这不过是一个日本作家当作导演来拍摄的一场荒野生存真人秀综艺…不是电影,甚至不是电视剧…你又能期待什么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深红色的迷宫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