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形毕露》是一本由[美]弗朗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善恶千百年来争论不断,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荀子却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自从达尔文将人从万物之灵变成猴子的后代,关于人类本性的思考便多了一种追本溯源的可能,即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还原人类祖先的原始面目。
与人类关系最近被研究最多的灵长类动物是黑猩猩。动物学家通过长年细致观察记录下的黑猩猩群体中雄性对权力和雌性的争夺、森严的等级制度、流血的暴力等,都让人不得不承认它们与人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老谋深算的叶伦和暴君尼奇合谋夺回了领袖地位,而四肢断裂、睾丸被残忍挤出的路维特坐在血泊之中深深叹息,不知是叹失去的生命还是权力?一个群体为了争夺领土,持之以恒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边界伺机而动,将另一个群体成员逐个击毙,直至数年后赶尽杀绝。只看名字和情节,我们不会怀疑这是人类历史上上演过无数次、至今仍在上演的真实故事。而这些,只不过是《猿形毕露》中黑猩猩社会的局部片断。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人类的雄性权力、自私、暴力等名正言顺地视为人类原本的动物属性而坦然接受甚至加以宣扬。
然而,仅仅是这样吗?弗朗斯•德瓦尔可不这样认为。他的研究对象是科学界晚近发现的“巴诺布猿” (也叫倭黑猩猩),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跟黑猩猩一样近,性情却与黑猩猩有极大反差,甚至让人难以启齿。巴诺布猿与黑猩猩的反差不仅在于“母系氏族”的社会结构,更奇特是它们爱好和平的乐天性情以及维护和平的方式——不分性别长幼的性行为。弗洛伊德将人类的一切欲望根源归于性,那么巴诺布猿将性作为“微笑”、“招手”一样普遍的沟通手段真是天才发明了。相比雄性黑猩猩较高的死亡率及不平衡的性别比,巴诺布猿雄性之间没有流血斗争,雄性与雌性得比保持均衡足以证明巴诺布猿以性避免冲突的成功之处。
一直以来,富有感情和智慧被认为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弗朗斯却致力于证明动物同样具有设身处地为他人思考的能力,如理解他人的需要而提供帮助,为他人遭受的痛苦感到难过给予抚慰等。在动物学家巧妙设计的实验中,猩猩、大象、海豚等灵长类动物都显示出了这种能力。弗朗斯将这种能力称为“共情”,并在他另一部耗费十年心血的著作——《共情时代》中详加论述。共情也即同理心,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表达,基督用“爱人如爱己”阐释,正是这种慈悲的同理心,使得人类能在身处绝境时能够互相扶持 避免灭绝。
鉴于人类同时具有善恶两面,弗朗斯大胆假设人是暴力的黑猩猩和平和的巴诺布猿的共同后代。他认为,自然选择造就了我们竞争和攻击性的一面,同时也造就了我们的道德情操,人类应该保持这两面的平衡。可是,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理性经济人秉持“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信条竞争夺利,不甘落后的人在从林法则的激励下握紧拳头,而感性多情的人开始在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中怀疑情感和文化……
可是事实上,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并不必然是强者胜出,“适者”不一定是自私的利己者,也可能是一个和平的合作者。而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生物学等强调人类负面的动物性更是对演化理论片面性的误读。这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弗朗斯的声音,唤起原本就内在于人的动物性中,却越来越被压制的利他、互助、合作、共情等更有利于人类共同生存的物种本性。
(转载请联系作者。约人文社科类书评,言情、鸡汤类不写。qq:175108258(请注明约书评)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装着一只猿猴
评《猿形毕露》
有很多描写人类内心纠结和性格矛盾的好文章好书,涉及政治、历史、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故事比比皆是。这本《猿形毕露》的原文标题意思是“我们内心都有一只猿猴:一位知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解释人类的进化与现状”。“猿形毕露”翻译地惟妙惟肖,它套用“原形毕露”的成语来告诉读者:一旦把人类的很多行为和猿猴、猩猩相比较,人类的很多本性可以明显地展现出来,残存在我们身上的动物本性并没有彻底根除(这些本性或多或少存在于猿猴和猩猩身上),进化的文明让人类变得更加温文尔雅,纠结的内心和矛盾的本性被很好地伪装起来,在某些触发条件下依然会“猿性大发”,用他们的言行告诉他者“我是一只猿”。
巴诺布猿和黑猩猩是进化途中和人类最为相似的两种动物,它们的个性习惯、社会互动上也有和人相通的地方,比如说在群居生活中对权力的争夺、暴力的使用,在人与人(猿与猿、猩猩与猩猩)之间友爱互助、协同合作以及性行为等方面。进化的过程和进程不一样,最后表现出来的习性也有所差别,巴诺布猿更像是一个以雌性为主导的社会,它们善于沟通合作,通常用梳理毛发、性行为来表达相互之间的友爱,在争夺权力方面也有着人类政治结盟一般的智慧。黑猩猩则在智力上更接近人类,虽然他们也有天然般的分工合作机制,但雄性主导的群体中暴力事件更加极端、争夺权力更趋惨烈。组织行为学主张从人的行为解读人的个性特点,社会学从组织结构、互动机制等剖析人的社会性。谢天谢地,在猿群和猩群里发生的很多故事,总是能看到人类过去的影子;而要研究人类的个性和群体特点,也可以从猿和猩猩的研究获得启示。人类进化到今天,社会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物种,内心和本性被伪装成一种难于识别的文明,时穷节乃现,在一些极端情况和特殊情况下总是能表现出他们的“猿本性”,这种本性过去呈现、现在存在、未来依然存在我们的血液之中。
就像一个历经磨难的老者最终能笑对人生,人类进化到今天文明的高度,经历的挫折坎坷亦不计其数,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是,人类不停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从个体的改进和社会化的优化不断提高这个物种的整体竞争性,从而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存下来并发展至今。人类的进化与发展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个体都想获得更多的食物和权力,获得更多食物有时就得防止别人获得食物,争取权力就需要打败他人,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就得学会分工协作,为了获得权力就得学会妥协和让步。我们慢慢获得了历史的规律:人类内心的纠结和个性的矛盾成了一种自然的现象,进化是亦步亦趋的历史产物,民主是从权势争夺的惨痛教训,而道德更是进化鲜血的产物。
就像人类自身的矛盾一样,进化其实也是一种矛盾:我们看似获得了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也在进程中丢失了很多东西。人类和巴诺布猿、黑猩猩站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变得白净了,也变得瘦小了;我们变得文明了,也变得更暴力了;我们变得举止优雅了,也变得更加深不可测了。我们为我们取得的成就欢呼雀跃,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面临的危险越来越大;我们知道进化和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伟大工程,虽然发现了我们的过去,但我们依然不知道未来路在何方。
2016-9-30
《猿形毕露》读后感(三):《猿形毕露》:镜子里的你自己
对于人类来说,自从我们的祖先选择从树上来到平坦的地面生活,便意味着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祖先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演化成的人类这一群体。而因越发明确地占有了这个世界的“支配地位”,人类也开始将自己与其他生物区分起来看待。
这也许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万物生而不同,世界也因林林总总的物种差别而分外精彩——区分当然是必要的,但完全的区分对立却是愚蠢的。任何生活在这个星球的生物,都必然要遵循一套相同的游戏规则,而这规则之下的结果,则使得生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总会有必要的 类似之处,而亲缘关系越近,物种间的相似程度也就越高。人类当然也概莫能外。
著名的荷兰裔生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的这本《猿形毕露》是很有趣的。作品叙事生动,素材丰富,看似写的是人类在灵长类生物谱系中“亲属”们的日常生活,但通过对猩猩的生活模式的观察与讨论,德瓦尔揭示的,却是人类自己始终专注标榜的“人性”的意义。
尽管自古以来有无数人在尝试解释人性——它的本初与流变,但人们还是很难得到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毕竟有关自己的讨论,人类总难避免掺杂进自己的情感——这也是人性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人类会自豪,是因为我们始终以为,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人类总要比其他动物更理智、更文明——就算是最悲观的人,也认为在人类的行为模式中,会有一层薄膜,限制野蛮和鲁莽。走出丛林的人类把自身的社会性被看做是“消弭”自身自然性的重要机制,并认定这才是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高贵的原因。但在德瓦尔的考察中,社会性同样存在于丛林之中,并且我们的丛林“亲戚们”所拥有的社会观念,有趣且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彼此友爱,协同生活,却也不免会有暴力、欺凌和残酷。
这样的发现自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者,但结果却并非是令人愉快的,毕竟在人性中,“独一无二”是拥有权力的重要标志。只有明确了这一点,人类才能顺利成章地凌驾于万物之上。对权力的野心,无论是在人类这一物种的内部还是外部,都有着生动且相通的表现力。因此人才会更倾向去美化自己,像是在书中德瓦尔曾说的例子,当他提及“人类的‘暴力倾向’乃植根于人性本身”时,被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斥责一样——在专家看来,认定人性本身存有“暴力因子”是反道德、反人性的,倘若果真那样,人类又从何表现自己的高贵文明呢?
世界的事实存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而有关人类自身的结论则要通过社会科学的推演才能实现,于是割裂二者并不明智,但却是人类必然会选择的方式。社会性的研究所发展的,总是一套期待自洽的理论,毕竟只有“自洽”,才能满足人类认知过程中情感的需求。因而要论证的结果其实早已确定。而“社会性的事实”究竟为何,恰恰取决于这事实之前的结论。
但像德瓦尔这样的创作,实质上是出于对智性的渴求而进行的“反叛”。论证“人猿一家”,其实是在证明人类也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旷日持久的自然演化的一环。而那些看不到的、损害的与侮辱的,最后只能作用于自己身上。人尝试割裂的事实,混淆的只能是有关自己的判断
毕竟镜子里的你自己,总比想象中的要真实。
《猿形毕露》读后感(四):笔记
按:本书算是最近读到的内容最为丰富的书了,不敢说对这本书中的观点,在现在行为学研究中的地位有什么认识,所以仅就书中部分点记录一下。
1、巴诺布猿与黑猩猩
巴诺布猿和黑猩猩对比图这两种猿虽然形态上类似,但是其实在行为方式上区别很大。作者描写给我的整体感觉是:黑猩猩类似古希腊的斯巴达,而巴诺布猿类似雅典。分别代表着猿类哺乳动物天性的两极:暴力和性爱,在书中的相关章节中有详细的描述。
2、同理心(empathy)
这个词儿基本上会被直接翻译成同情心,但是放在本书中其实非常不适合,因为同情心多少基本上被我定义为强者对弱者的不幸产生的情感。但是同理心表示的更多是不分好坏的代入感。同理心这个词在书中多次出现,而作者强调的是,在心智能力上弱于人类的猿类,其实已经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在翻译上给满分。
其实从这个事儿上还可以延展地说一下黑猩猩的自我认知能力,作者表示,黑猩猩是地球上少数几种能认出自己倒影的生物。猴子明显是不具有这种能力,我们比较熟悉的《猴子捞月》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明。不过我觉得这个说法逻辑上比较牵强,首先并不是所有动物园都具有相同的视觉能力,
(未完待续)
《猿形毕露》读后感(五):猿形毕露
这两天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explain why we are who we are。作者是荷兰灵长类动物学家,这本书从人类的两位近亲黑猩猩以及巴诺布猿入手,探寻人性的本源。
作者认为人类的善恶两面和灵长类近亲完全相符。科学昌明,发展到现在,就算是小孩子都知道我们是物种进化的产物,我们的祖先是猿人。可是,作为有神论者的我却常常疑惑,是从哪一个时点开始,我们走上和老祖宗完全不同的进化之路,从哪一步开始我们不再是毛茸茸的猴子而成为了人?与做猴子的后代相比,我宁愿相信自己是神的造物。
但这本书却从另一个方面开拓了思维。战后年代的主流观点是人类在内心深处是凶恶且毫无道德的动物。于是20世纪末的观点特别强调我们必须超越自然。这种观点被称为达尔文主义。但达尔文其实与此无关。达尔文认为人性奠基于我们和其他动物共有的社会本能。人类不光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动物也不仅是野蛮与残暴。巴诺布猿相对的温顺平和,重视情欲,而黑猩猩却行为残暴,存在阶级体系,贪求权力。如果黑猩猩代表我们的魔鬼面貌,巴诺布猿必然是我们天使般的那一面。我们同时具备残酷与慈悲的面目,就像罗马神话里的双面神,两个面庞各自朝着相反方向。
“黑猩猩的权力斗争之所以多彩多姿却又极度危险,原因就是它们会采取二对一的运作方式。政治结盟是关键所在,没有一只雄性黑猩猩能够单凭一己之力支配群体;就算做得到,时间也不会太长,因为只要社群团结起来,就可以推翻任何一位领导者。黑猩猩非常善于拉帮结派,因此领导者必须拥有盟友,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获取社群的认同。要保有领导地位,一方面必须强力展现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却也必须讨好支持者,同时避免大规模叛乱。这种现象听起来颇为熟悉,因为人类的政治运作也正是如此。”“人和野兽都一样,爬到顶端所付出的终极代价就是死亡。”“在黑猩猩的世界里,稳定的阶级体系消除了一切紧张关系,厘清阶级地位是有效合作的前提,这也是最需要协力合作的人类团体具有明确阶级制度的原因。”
除了形象各异,每一个物种都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而我却以为这些相似之处并非因为我们同源,只是因为我们出于同一位造物主之手。与其说灵长类动物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只是裸猿,不如说作为这个星球的一员,我们并不如想象般的高贵。这个星球既不会因为我们的砍伐、战乱、无节制的发展而毁灭,也不会因为我们的环保、科技发展、社会大同而永生,我们只是它的住客之一,我们能拯救的只有自己,而不是星球。
我们观察黑猩猩,看到的却是镜子里的自己,猿形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