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是一本由龙应台、安德烈 合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一):台湾启示录——评《亲爱的安德烈》
钟链碧玉香殒时,眷村古柳拔新枝。
龙诞瑞子趁野火,上邪舔眷又一春。
话说1969年台湾南部的一个渔村,她是大陆撤退过来的第二代,这女孩在我看来才是这个大故事的主角。那一年她正准备高考,也将是改变她阶层属性的前夜。
终于这女孩学有所成。1985年执《野火集》崭露头角,随后诞生了本书中的安德烈同学,一个她与西德外交官的孩子,安德烈周岁前移居西欧。
这段历史搁在当下的我们看来,她有身在台湾的便利,比内地朋友早走一步,在咱们改开前先婚了,生了,送出去了,后火了,离了,不差钱了。可这女孩仍在寻求某种身份认同,身在德国的安德烈也在寻根溯源。
安德烈跟父亲住,父亲是金发,再婚了一个大概是雅利安女人,天主教徒,十字军后裔。换句话说就是找到了真正的归属,完成了身份认同,到家了。父亲乐得享受着德国古典的音乐、油画、足球、雕塑,住富裕德国小镇,开宝马7系,饮德国啤,这个feel就对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嘉句广为流传佐证了阶级资源大调整的普大喜奔是多么千载难逢,只可能身逢动荡时期机会才较为公平。
而恰好世界在这短短一百多年间,经历了不下七八次大的政权结构重组,更有近乎180度的政经转向。当下时代其实未变,恰是回归正常了,接下来的社会越稳定,阶层固化就越明显。
彼时,从大陆败退的政权逐步恢复原有的社会阶层固化,1970年前后宝岛在美国经济援助多年后阶层固化基本完成,经济开始起飞,无论这女孩出身自那个社会阶层,只要肯发奋努力都会搭上最后一班车。
事实上,即使阶层完成固化,上层建筑精英招募名额已满,最高决策层仍然会保留部分进入上层的通道,用以吸收更多新鲜血液补充替换掉那些堕落败坏的顶层废物(比如蒋姓第三代等类),同时警示社会上层各派别正视危机感(也包括登辉、阿扁之流),总之,这女孩努力同时也是幸运的。
那么,《亲爱的安德烈》是部怎样的书呢?
无他,36封家书。
内容涵盖了东西文化组合家庭里,母子间全部大问题。睿智、练达、合理、正能量。
运用东方智慧和宝岛那个时代趟过来的心,隐约透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底色。
循循善诱的仔细论证当下所谓顿顿吃肉,足球和啤酒,其实是阶层上升之错觉。在没有长城的西方世界里“性-嗑药-摇滚”周而复始,毁人不倦。
竭力温暖并呵护那欧洲老城堡脚下最老实的人。她是那样的小心翼翼,敏锐机灵,时时提防这种浪漫的英雄主义,对这种英雄主义在现实中不堪一击的残酷记忆犹新,才有了之后坚拒马政府文教局长就职邀约之举,从一而终的基因里不变的属性是那辆单车与极简主义。
典型的西方阶级提升路线图:第一代把孩子送进大学,学习工科、商科,学医或法律,第二代参与规则和血缘联姻正式进入上层社会,最后一代学艺术并成为同性恋或双性恋从此终结一个轮回。
其实,阶层固化又怎样,思想由自己决定才不要固化,勤奋和努力永远是最正确的钥匙。
末了,就有了安德烈自如地引用那条名句,跟妈咪的血脉贯通到传神。哼哼。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二):一些摘抄而已
149
我很想告诉你,安德烈,珍惜每一分钟你能和你母亲对话的时光。我和母亲已经在一种冰冻中,而我又知道,她自己的时光并不多,这给我带来很深的痛苦,然而,我又无法勉强自己去过她要我过的人生,只是为了取悦她。
195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的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206
Kitsch 让两颗眼泪快速出场。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课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尤其棒!使Kitsch 成为Kitsch的,是那第二颗眼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各人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压抑。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孤独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越走越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三):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个中年的女人,龙应台与她成年的儿子,安德烈之间三年里写的,共三十六封信而组成的一本书。这本书,尤其是封底上写的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十八岁那天,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几句话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出生于台湾,可是出生后马上搬到了德国。龙应台在安德烈小时候工作很忙,在中国做文化局局长,大学访问教授,等等,根本就陪不了小儿子。 两个人之间关系渐渐变远。母子之间本来就相差三十年,同时也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所以等到母亲回到自己宝宝身边时,那可爱的少年已经长大成人。两人之间有了一层隐形的墙,儿子用冷淡的眼神看着自己的母亲。但作者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并决定自己一定要认识这位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他们就开始用写信这种方式来进行沟通。从他们俩的对话,我可以看出龙应台真的很爱她的儿子。三年坚持写信后结果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东西文化差异,还更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无限的爱。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想过我跟父母交流的时间其实多么的短,尤其是爸爸,因为他要去工作,我从学校回来时不在家,说不了什么话。我们为议会交流的是吃晚饭时或去问数学题时或看电视的时候。所以为了沟通我的妈妈做了一个家人的微信圈。 我们身边其实应该也有许多人缺乏跟父母的交流的机会,所以虽然他们是一个家庭但互相不太认识对方。我希望那些人可以读读看这本书,也成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理解对方。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四):一切都还来得及
面对成年的孩子,父母该怎样有分寸的去亲近,有效的去沟通呢?父母自己也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当初也嫌弃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可为什么后来自己也变成了当初讨厌的样子呢?
自以为是,放不下身段,站在不公平的角度看待孩子,不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这才是问题的所在吧。
书中的书信在往来间讨论的话题越来越深刻,可以看出母子都是有在思考所遇到的问题,试图去寻找答案,在这些身边琐事、社会话题、政治话题间,母子也一点点的走近,给了对方了解自己的机会。
我也从书中找到了很多的共鸣,比如工作的意义,母子的缘分,成长的孤独等等,庆幸自己在初为人母时读到这本书,一切都还来得及。
《亲爱的安德烈(插图第2版)》读后感(五):《亲爱的安德烈》
在社交网络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沟通变得越来越即时,年轻的我们这一代很少用书信(邮件)来交流了。我一直认为书信这一古老而浪漫的交流方式,可以将情感拉得更加绵长与深刻。读研的时候,闺蜜臻和我会写信,手写邮寄的那种。读信写信,交流间倾入了更多思考。
《亲爱的安德烈》是安德烈和他妈妈龙应台的家书,一个有理性思考能力的儿子和一位冷静智慧母亲的对话,谈论了文化、政治、道德、成长、烦恼······两代人之间,最根本的矛盾莫过于风筝与线的关系。龙妈妈和安德烈的交流方式,对我与父母以及将来与自己子女的沟通带来很大启发,理解是建立在彼此敞开心扉的前提下的。
从书信的内容可以看出,安德烈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18岁到21岁的他有如此成熟的表现,应该和欧洲的社会文化和家庭教育有关吧。相同年龄下,欧洲的青少年似乎确实比我们更加成熟。龙妈妈,我钦佩于她的智慧、她的教育方式,写给安德烈的信,值得所有这个年龄的青少年读。而我已经25了,是不是一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呢?
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