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分》是一本由刘小东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公分》读后感(一):一个真实的刘小东:写诗、画画、做文章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之中,最喜欢的是“日记体”。日记是完全个人的写作行为,意到笔随,无需考虑其他,因此最能表现日记主人的性情与心意,同时还有史料价值。
读过刘小东老师的《一公分》之后,我终于可以体会到朱光潜先生的欢喜心情了。
《一公分》记述的是小东老师十年间的绘画日记,从2004 年的《十八罗汉》到2014年的《向南飞》。从北京、台湾、德令哈再到意大利、伦敦、南非、匈牙利。这些日记,真实展现了小东老师的绘画创作过程。其间的辛苦、喜悦、无奈、愤怒、眷恋、伤感,各种滋味与情绪,一一扑面而来,让人眼窝为之一热。
小东老师坚持每天写日记,一个多小时,十年不辍。于是有了这本《一公分》。
《一公分》出版之后,有人说,小东老师又多了一个头衔——作家。小东老师却说“这辈子就出这一本书了。写作太难了。真正的作家要写小说,并且得是长篇的”。
真的很谦逊。
按照自己的标准,小东老师还不够“作家”的称号,但是《一公分》却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
文字干净、凝练,颇有小品文的文风。《一公分》的行文,最大的特点是简练,很少用形容词,多是短句。不成想,这些或长或短的普通话语,读起来,却是非常地又味道。如《青藏铁路》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述:“路过铜普乡,有铁路,有油菜花,有山,有戈壁。路过柯柯镇,有铁路,有老车站,有戈壁。”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幅辽远、壮阔的灿烂景象,给人以无限遐想。
简练的文字,组成的却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如在创作《童男童女》时,一日晚饭之后,沿河边散步,小东老师写到:“江水泛黄但川流不息,黑夜中看见一弯细细弯月,弯月上面是一颗闪亮的星星,恰如伊斯兰教的标志。”多美的图画。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余不一一。每当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只能说,谁让小东老师是画家呢。! 在画家的眼中,一切都是素材,一切皆可入画。天长日久,这种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不自觉地就渗透到了骨子里,就连写字的时候也不例外。一提笔,全跑出来了。
仅是图画还不够,在小东老师的笔下,文字是流动的,流动的文字滑出了一个个舒缓的镜头。如《金城小子》中,在描写小东老师出生的平房时,是这样写的:“走进厨房还是小时候水的味道,门上的插销还是老老的,很好使。炕上的幔子还是哥哥亲手做的,我记得帮他刷的天蓝色的油漆。炕与厨房间的小窗户足够我的小脑袋伸出去闻妈妈做菜的香味,总是催着妈妈快点,多加点肉,可是那时候拿哪有肉啊,有了也是熬油,肉变成肉梭子,煎出的油要吃一两个月。”现在与过去,眼前与记忆,穿梭来去,一个真实的家的模样就出来了。对了,小东老师,不仅是画家,还是很棒的纪录片策划人。1990年,小东老师开始参与中国独立电影运动。1992年主演的《冬春的日子》,被英国BBC评为世界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之一。2006年 策划的影片《三峡好人》,获意大利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小东老师说,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他已经打通了绘画、电影、写作间的经脉,很有说服力。
好的文字,必有深刻的思想体现其中。用熊培云的话讲,就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一公分》中,到处都是充满哲理、智慧的句子。略举几例:
*生命如此偶然来去,说多少都是无力。
*早晨起早是一个世界,早晨不起的人又是另一个世界。
*我们之所以回忆过去总是美好的,因为小时候我们在同一个世界,长大后各自奔命,两个世界再也无法在同一个世界生活,交流反倒双方痛苦。
*郁闷是体内有重量物质,右睡的时候压着左肋,左睡的时候压着右肋。还会透过肋骨压皮肤,皮肤比平时跳得快许多。
*小时候想家是一种胸怀大志的美丽的忍耐和期待,现在的想家是真的无处可藏的空寂。
小东老师自认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现实的思考应该保持知识分子思想的深刻,并始终对现实报以敬意。
深情发乎心,流于笔,浓得化不开。
“红包包,绿宝宝,谁是爸爸的好宝宝?”一篇无数次被提及、背诵的“老三遍”道不尽小东老师与女儿红孩儿间的父慈女爱。
三十年来,唯一一次在家乡金城小镇超过三个月的停留时间里,一次次凝视爸爸、妈妈苍老、疲惫的身影,一句“我老了也是这样”中,满满都是不可说的依恋与眷恋。
“老公,我正趴在海滩晒太阳,听着海浪声,八四年我们用砖头录音机录下这海浪声。初恋已经20年了,再过20年生活会是怎样?”随手保存下的简讯,有多少情意在其中?难怪小东老师在外出写生时,总会产生一种孤寂感。“又是一个人的生活了”,一个人,应该是寂寞的,寂寞了。
金城小子,与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现在还能在一起玩,这是一种怎样的情谊深长的朋友?“这种情谊使我经常有依赖感,总觉得我在外面,如果挨欺负,他们,只有他们会义无反顾得地帮我打架。”
美感、思想、感情,好文章所需要的主要因素,《一公分》已经具备。最难得的是,《一公分》还有很好玩的一面。小东老师是东北人,生活在北京。东北人的段子遇上北京人的爱“侃”,将是怎样的火花四射,活力无限啊。《十八罗汉》中有一段记述小东老师与战士林健好的对话:“一看就不是汉人,他说没有是不是汉人的概念,只是上学时演出不用化妆,因为长得有立体感。家有8口一定热闹好玩,他说孩子多,都常在一起,不用过年就很热闹。父母一定很开心,看着儿孙满堂,他说父母总是说累的。”真是太好玩了,实在是让人绷不住,只能大笑了,哈哈哈。
边笑边读,又有了新的发现:
*走,回家,带着郁闷。
走,回家,带着喜悦。
*山弯弯,黄水长,盘山路上堵车忙
*十五的月亮十八圆,真是亮啊。
*半驴半马半骡子,半阴半晴半截子。
*心情悠悠,下笔很慢,很怕惊扰这里的尘埃。
*晴空万里,雨过那个亮。
*一团云撞上了一座山,头绪混了。
原来,小东老师是一位诗人。
*一气呵成方能有些和这些生命相关的东西闪现在画里。(《十八罗汉》)
*每天来开始时都很累,不想捏笔,可是画着画着就停不下来了,无数的细节让我迷恋。(《吃完了再说》)
*我充满爱意画完老头。中途累得我趴桌上睡着了。(《吃完了再说》)
*第一场战役基本结束,从7月25日到8月30日,除了躺在医院一天,我几乎没有休息,每天八小时,画到现在。(《金城小子》)
*看着伴我多日的棚子和画作被如此碾碎,一片狼藉,看着兄弟们连夜在雨雪中收拾这片残局,我很痛,很窝火。(《金城小子》)
*作为绘画我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反复修改、涂抹,这是无休止的工作。想到此,我累啦,躺在这临时工作室不愿醒来,我知道醒来将面临无休止的工作,我要推翻许多前面的工作,不停地涂抹,牺牲许多即兴灵动的笔触,重新调整色彩,重建新的空间、色彩关系。下面的工作是勇于牺牲前面工作的勇气,又要有耐心相信重新建立秩序的信心和体力。(《1841年的火》)
一幅画的诞生,居然需要如此繁复的工作。这让对绘画完全外行的我颇感意外。绘画不单是灵感一现的结果,更需要一笔一笔的绘制。这需要强大耐性、体力的支撑。
“喜欢的东西,去做就好。不存在选择的难题。因为我喜欢。”小东老师如是回答。
《一公分》读后感(二):艺术痕迹、偶然幸存与观看之道
艺术的痕迹
贡布里希在其经典著作《艺术的故事》中的这个开头,如今早已被机械复制于各大博物馆解说词、艺术史教科书以及文艺青年社区,“艺术”本身似乎正失去其往日灵光,宏大叙事消解于个人经验,客观标准变得暧昧模糊,受众被细分,焦点被转移,艺术不再神秘难懂,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的名言终于应验,被印做高端杂志slogan,庄严记录时代,然而,作为艺术的尺度,艺术家究竟又是什么?
依循“艺术家”这一时髦新鲜视角,我们不再满足于观看一幅画的透视、明暗、构图、色彩和隐喻,而是热衷于搜集与艺术家有关的八卦、趣闻,艺术家本身的言行成为评价其作品的重要依据,或者,艺术家本身的言行已成为其作品。1934年,杜尚将他在1911年到1915年的素描、手稿和摄影文件放在300个绿色盒子中,作为他无数现成品中的一个,印证了他那开启整个现代艺术的伟大准则:“我的艺术即是某种生活。”1976年11月24日到1987年2月17日,安迪·沃霍尔也将他的“某种生活”记录成一部20000页的日记,其内容不过是每日的流水账。当梵高书信集和黑泽明的自传比他们的画作和电影更容易被看到,一个具有艺术家自觉的创作者似乎不应该放过任何一个能够表达其自身的载体和媒介。
身为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写实油画家,刘小东显然从一开始就具备此种艺术家自觉。1990年,刘小东开始参与中国独立电影运动,1992年,他主演了被英国BBC评为世界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之一的《冬春的日子》,1993年出任《北京杂种》的美术指导,在2004年之后的所有室外写生项目中,都有纪录片团队拍摄刘小东作画的全过程,其中由侯孝贤监制、姚宏易导演的《金城小子》还获得了第48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对于影像的关注和参与从来就是刘小东艺术创作的一部分,2000年的画作《自古英雄出少年》更是直接出自电影《十七岁的单车》现场剧照。相对而言,影像表达已成为刘小东作品的一个常规配置,但同样重要的文字书写,却隐藏在他的众多作品背后,一直以来都鲜为人知。事实上,除了纪录片制作,刘小东在近十年的室外写生过程中还记下了大量日记,当我们被《金城小子》牵动乡愁,其实在老家工厂生产出来的芦苇草纸上,刘小东也用铅笔留下了同样平实动人的记载。
这些日记诠释了刘小东近十年的创作,日记本身也成为其艺术作品。在被问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时,刘小东说:“挑战是别人仅仅把我当成具象画家,其实,在我写生的过程中有日记,有电影,它们和绘画一样都是艺术痕迹,艺术是有限制的,在这段被限制的时间内,一切皆为艺术。”《一公分》所收录的,即是在2004到2014这段被限制的时间内的痕迹,日记只能记载片段,正如文字无法诉诸形象,然而,当我们讨论艺术家究竟是什么时,日记文字无疑是最为直接真实的材料。艺术家究竟是什么?岂不正是这日记中记下的所有无聊、闲适、思念、灵感、愤怒与偶然么?
偶然幸存
“我们11号跟着闫冰来到他老家。先飞到西安,闫冰的朋友三弟开车到机场接上我们,原以为四五个小时就能过礼县,哪曾想一路山弯弯,黄水长,盘山路上堵车忙,全是一百米左右的大卡车,也不知装的什么垃圾,就是没完没了。我们的车在他们的夹缝中穿来拐去,只有悬崖弯道上才能抽空超车,我闭上眼,心想我们的命就交给三弟了。反正命运总是寄托在别人身上。三弟寄托在对方来车的身上,对方寄托在还有刹车的车上,我们全是偶然的幸存者。”
谁不是偶然的幸存者呢?幸存是偶然,死亡又何尝不是偶然?在记下这篇日记的四年前,刘小东与人在金门岛喝酒,对方浑身刺满青龙,背后一个小人,据说是没文好的关公,文身师因此被砍死。记下这篇日记的三年前,刘小东画过的农民工汪庆松被正在拆迁的楼骨砸中,死在奉节城的废墟之中。死亡是偶然,平淡、挫折、欢喜、赞叹亦是偶然,日记本身即偶然的记录。
偶然——神秘灵感的倏然闪光——充斥于整本日记,某种程度上也催生出了刘小东最为人所知的画作。《肋骨弯了》即源自与岳父岳母吃饭前的一次步行:
“那天我从炎黄艺术馆参加完活动出来大约下午 3 :30,当晚约好岳父岳母家人在接近北五环的学院路上的一个饭馆吃晚饭,我想我有得是时间,可以走过去,于是步行。走了两个小时到了二里庄的河边,沿河边走,静静的,没人。快到头的时候,看见两个老头在看什么,我凑过去,原来在看 X 光片,很是有趣,在被喧闹的城市忘记的臭水沟边上,两个老人在研究自己的身体。被遗忘的气息。”
偶然总是显得无序、随机、不可捉摸,人们更喜欢笃定的理论、必然的因果。在以那幅著名的受伤自画像作为封面的某期杂志中,评论者将画中刘小东脸上的伤解释为“疼痛”,即对中国社会的某种隐喻。刘小东自己的解释,则更像是一次师出无名的偶然:
“长一个粉瘤,正好在颧骨尖上,挺大挺难受,老摸,越摸越不下去。正好一个哥们儿认识医生,说带我看看去。一看只能割掉,当场就割了,贴一块胶布就回来了。回来以后在工作室对着镜子看这个样子,拿个画布就画了。”
在两种不同的解释中,杂志论者想当然的“疼痛论”往往更有市场,这样的引申让面目模糊的艺术作品显得有理可循,易于理解,因而更被历史书写者所喜爱。评论家负责提炼主题,观众们负责被感动,然而可曾有人真正关心艺术家本人是怎么想的?过于体系化的史论书写控制了整个话语体系,这让刘小东散乱的偶然记录显得更有价值,艺术从不诉诸理性,艺术家的直观感受可能更接近真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日记也让偶然本身在各路阐释者的围剿下得以幸存,偶然的是,偶然幸存于偶然的幸存者。
观看与被观看
如果艺术家个个不同,偶然因素又难以被知悉,那么艺术又如何可能?如果真如贡布里希爵士所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那众多手捧《艺术的故事》的非艺术家读者,他们陶醉与追寻的又是什么?
艺术家通过作品观看,作品本身被观者观看,观看与被观看之间确立了一个既不取决于艺术家,又不被偶然因素所决定的稳定坐标系。如同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所说:“能观看后不久,我们就意识到别人也能观看我们。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
而刘小东则说:
“观看和被观看的这段时间就是艺术。”
刘小东通过日记进行的观看已完成,日记本身的被观看即将开始,并且每一次被观看都非同以往。书名“一公分”,来自刘小东2013年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画的一批画,每张画都由两块画布组成,中间隔了一公分的距离,暗示无法愈合的巴以关系。倘若我们也如同杂志评论者一样做不负责任的引申联想,这本日记所观看的和它的被观看,其间也终将有一公分的距离,而这一公分,或许才是这十年写生最精彩的部分。
《一公分》读后感(三):这一公分
用两三天看完一本309页的书,著名画家刘小东的日记节选。平时对绘画并没什么了解。
我并不觉得这本书有多好,就是一本日记节选,仅仅也就是一本日记节选,深度也没深到哪去,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没get到它深刻的点在哪里。
这个作品告诉我的是,原来有人是这样过日子的,卖出2000多万的画也会因为被坑小钱心情不爽,画画王菲也画画孩提的同伴,走过废弃垃圾场也去三峡大坝思考人生。
觉得作者一直都有种愤青的气质,气愤国人旅行素质低下,气愤大自然的景色竟然能被圈地收费,气愤画布尺寸被坑(这个确实太过分啊)。即便艺术家也食人间烟火,也喝杯酒然后对不如意的说句:他妈的。真好,这样的人活着才有劲。
我们不都一样吗?可我们又那么不同。
每个出名的艺术家都有颗无比细腻的心,都用自己的眼睛不停揣摩这个世界的好,的坏。有人只看得到好,只看的到坏,都不够厉害。写不下去了,因为我看不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好还是坏。佩服能看清楚这个世界或是世界的一部分还能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人。如果有一天,我也可以。 >像雨滴在地上,有轻柔的杀伤力。 插一句,年轻的刘小东真的太帅了我的天哪。
《一公分》读后感(四):《行动的绘画》之后,为什么还需要《一公分》?
2014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美术史家巫鸿先生主编的《行动中的绘画:刘小东笔记(1998-2014)》。看过《行动的绘画》的读者,必然会对今年出版的《一公分:刘小东日记》大跌眼镜:这本新书的内容和《行动的绘画》高度重合,基本可以视为一种“毫无必要的出版”。
《一公分》收录的是刘小东2004-2014年间的“绘画日记”,如果我们比对一下《行动中的绘画》,就会发现这些“日记”几乎就是那些“笔记”。读者只消多花十块钱购买《行动中的绘画》,不仅能够获得《一公分》中的全部“日记”,还将额外获赠1998—2003年的“笔记”内容。在序言中,刘小东对广西师大理想国的上下同仁表示感谢,“是他们决定把我十年来的绘画日记以文学的仪式出版发行”。至少在这篇序言写作之时,《行动中的绘画》早已出版发行。如果出版社的上下同仁事先知道巫鸿主编的那本笔记汇编,却仍然执意策划出版《一公分》,这种做法是不是无异于圈钱?如果他们并不知道,那不可能不知道此事的作者刘小东,是不是应该婉拒出版社的友好邀请?在《一公分》的新书沙龙现场,嘉宾陈丹青、史航对《一公分》大放赞词却只字不提《行动中的绘画》,是不是有意避而不谈?
让我们先收起这些恶意的揣度,反过来想想该如何为《一公分》辩护。唯一可能的辩词就是宣称并证明“《一公分》是一本与《行动中的绘画》完全不同的书”。既然已经说过文字内容基本一致,又何来“完全不同”一说?
《行动中的绘画》作为“刘小东全方位”研究项目(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统筹策划)的组成部分,不仅收录了刘小东十多年间累积起来的17个笔记本的全部文字内容,还收录了巫鸿撰写的导言和一篇《刘小东访谈》。全书按笔记本编号排列内容,注重资料的完整性和原初性,倾注了巫鸿先生试图著录当代艺术家之原始材料的一贯理念。我们可以看到主编在整理材料时力图留住“笔记本形态”的努力:该书不是按照笔记日期而是按照笔记本的页码来编排的,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笔记虽然记录的时间在前,但由于在笔记本中所处的位置在后,因而在该书中出现也较后;除了文字以外,书中也收录了刘小东笔记本画的草图、粘贴的照片等一手创作材料。《行动中的绘画》的定位并不是艺术普及读物,而是“以便美术馆、收藏者和研究者得以在今后的一个长时期中查询和使用”的学术工具书。巫鸿始终想要找到一种书写当代美术的新形式,而《行动中的绘画》可视为是其继《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之后的又一尝试。
出版时间晚,文字内容重复率极高,乍看之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一公分》的出版似乎都处于理亏的位置。同一作者所写的同样的文字,换一个书名、换一个编著者、换一家出版社,就会发生实质上的变化吗?然而,这些变化确实使得《一公分》不再是一本由学者编撰的研究性著作,而是艺术家刘小东的个人作品,它让一个画家尝到了“做个文学家的滋味”。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刘小东是一个著名的“跨界”人物。他既是学院体制内的教授,又是赢得了市场肯定的画家;他既当过演员,给电影做过美术指导,又主动和贾樟柯、侯孝贤合作拍摄纪录片,以影像的形式展现其作画的过程,并将纪录片作为绘画的一种“延伸”;而绘画“笔记”/“日记”的出版,则是以文字、草稿记录作画痕迹,是绘画的另一种“延伸”。同时,《一公分》里的刘小东,不再是一个被美术史家选中的研究对象,而是一个有主动权的“作家”,这是刘小东新建起的又一个重要身份。理想国在编辑《一公分》时,用了极好的纸张和印刷质量精良的彩色图片,满足一般读者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好奇,努力将它打造成一本“畅销散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两本书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了,如果您坚持认为《一公分》的出版毫无必要,我坚决捍卫您保留观点的权利。毕竟,在短时间内重复出版同样的内容,是否有因商业目的而有悖于出版公德的嫌疑,是一个可商榷的问题。
——————
写于15年十月初。
已刊纸媒,请勿转载。
《一公分》读后感(五):和刘小东一起超越所有游记
这本书从开始到翻完最后一页一共花了有九个月的时间,开始看了大半做了一些摘句,中间去了外地没有带,回来之后继续看直到读完。
这本书看起来很慢,一次大概就能看个几页,但不是晦涩的那种慢,是信息量大和渐渐失去耐心只能慢慢看的那种慢。刘小东视他的日记为艺术的一部分“艺术是有限制的,在这段被限制的时间内,一切皆为艺术。”他的视角与平凡人的视角不同,到各处写生的经历也与一般的旅人不同,但不是说他艺术家独特的身份与看法,而是他进行的工作和对艺术主体的深入性与平凡人太不同了,发现大画家画画也不是总一帆风顺的。
游记这种文体我是十分喜欢的,不怎么爱看噱头十足图画很多很好看的游记,唯一看过整本的是《葬我以风》,游记会带给读者比任何文体的书都要多的信息点和体验感,了解到很多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有趣的知识,虽然《一公分》是一本日记体的东西,但是看到后来我是把它当做游记来看,这样它文中的一切都成为拥有绝妙的角度的语言。
本书有非常迷人的一点,处处不乏妙手偶得文学性极佳的句子,不乏关于绘画艺术的各种见解,不乏深刻的对自然人文的描写,还有生活中小小的乐趣、感人的亲情,还能从刘小东的角度认识一下各位画家、作家和导演。摘句做了很多句句都很喜欢,“月亮高悬,我们喝酒”也成为了我小小电台的名字。
“郁闷是体内有重量的物质,右睡的时候压着右肋,左睡的时候压着左肋。还会透过肋骨压皮肤,皮肤比平时跳得快许多。”
“宁可没才气也不要太潇洒。”
“侯导说童年是随时等待的召唤。”
“等待自救。”
“刘亮程很好玩,指着地上一个既像蚂蚁又像蜘蛛的方形爬行动物说‘自然界没有方形动物,这是一条龙吧。’”
“Painting是当代艺术最古老的形式。无论什么艺术形式都可以揭示真实。画家的历史是形成自己风格的历史,一旦形成风格就很难对当代社会形成直接的反映。所以个人风格是危险的。要揭示真实就要随时破坏自己的风格,这是画家最难处理的问题。”
“野水牛慢慢悠悠迟疑地走过六百米就忘了所有的前因,哪怕六百米前有过雄狮的追捕。”
它成为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大概也与读的时间长、摸得越来越旧、越来越有感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