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3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读后感10篇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是一本由罗庸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读后感(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庸言

  这是一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的鸿儒。这是一个举家被焚毁满架珍贵典籍付之一炬而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儒侠。他的一生学问就浓缩在这薄薄的两册《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之中。罗庸先生和他星光熠熠的同事鲁迅、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梁漱溟比起来文名不如他们之盛,但是罗先生于佛学、儒学造诣精深堪称双绝,在担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期间深受学生爱戴,其学识风骨腔调感染力轰动西南联大,绰号“罗叫天”,一时风头无两。

  《习坎庸言》主题博大深远,分为勉学、识仁、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等内外学术16篇,由学生李觐高根据笔记整理,几乎可以看作是中华文化简史。而先生的演讲有不独是研究中华文化,而其中有寄托了对国家罹难的哀思国人精神品格忧愁

  《鸭池十讲》从为人、谈诗和文学史三个方面出发,由罗庸先生亲自撰写整理他在随西南联大迁入昆明之后五年的演讲实录。

  先生的学问汪洋恣肆,治学态度严谨又不囿于门户,博通古今学贯中西,能痛心疾首于本国对古文化的保存弘扬不力有列举出西方对宗教陈迹的卫护以为例。在演讲中旁征博引,惜字如金却字字珠玑去伪存真而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如考据《周礼》中冬官《考工记》为汉朝补入等。

  论及读史,先生道:“读史亦当由识仁识其归趣(旨趣;宗旨)云。” “欲求今日之文化进步,则必须明了历史演变。”。在对待后继学人对待理学的态度上,先生说“吾先哲垂世立教,及积厚流光,遗我后人者实深且巨,后死者不可自暴自弃也。”值此存亡之际多难之秋,先生痛心疾首于民族颓靡泄沓,国祚如累卵,面对种种积弱积弊,罗先生并没有失掉民族的自信力。倡导中国文化变文从质,反虚入实,无忧无惧,自强不息。先生讲自动情处,浑然的民族自信心喷薄而出,罗先生言道:“我民族两千年来涵濡于这精神之中,养成一种大国民风度,这便是寡欲知足、自强不息、爱人如己、敏事慎言的美德。我民族所以出生入死百折不回,屹立于不败之地,全靠了这一副哲人精神为其自信力”。

  在谈及诗的境界时,先生志存高远表露无遗,“诗的境界,下不落于单纯的事境,上不及于单饨的理境,其本身必需是情景不二的中和。而一切物态、事相,都必需透过感情而为表现;一切理境。亦必需不脱离感情,所以感情是文学根本。“诗以理性情以”,其意在此,音律格式,不过是诗的皮毛而已。”

  罗先生的学识博大精深,罗先生的观点厚积薄发又不失犀利,罗先生的精神刚毅坚卓。罗先生壮年而逝没有为后世留下更多宝贵的著作但是《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已能一窥先生渊博的学识和修养。罗先生早逝也许也是一种幸运,在民族独立的斗争之后中华文化在此后又经历了浩劫,如果先生再世,必然同侧心扉,这是后话。读罢《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真像是一场鸿儒的精神对话,虽然读之有些艰深,但是受益匪浅,当真有一种谈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庸言之感。

  新星出版社把两册弥足珍贵而失传已久只闻其名的著作完璧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实乃功德无量,让大师但是宣传语中的《葵花宝典》实在不敢苟同,为往圣继绝学一般的《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不应用一部虚构的不正派武功秘籍做类比。罗先生的书常读常新,广博精神,作为读诗学史做人的提纲契领也不为过,使后学受用无穷。关于校勘方面的错误已经有网友指出,希望在能在以后版本中得到勘误修订。最后祝愿新星把这套好书不老系列越做越好,好书不老,常读常新。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读后感(二):读罢《庸言》卷,始见真精神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言及“国学”必会联想起“鸡汤”二字。这倒不能怪读者联想之丰富,而是市面上许多所谓的国学书都是顶着“国学”的表皮,实则是鸡汤的里子。这也是为何,我的一位老师会说,要读关于国学的书,还是要看旧时文人的所著所说,毕竟民国时期是一个学者辈出的时代,比如罗庸先生的这本《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便可堪称是干货十足、诚意饱满的“真精神”之作。

  《习坎庸言》是罗先生的学生李觐高根据当时的听课笔记整理的。这部文集包孕广博,计有文章一十六篇,按罗庸先生讲授的主题分别为勉学、识仁、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和风俗等。

  罗先生在儒学、佛学上均造诣精深,这一点从这部著作里所收录的诸篇文章中便可见出。例如在《诸史》一篇中,罗先生以佛家的缘起观为发端而讲说历史流转之事,并将之定名为“业缘史观”这就颇值得细细研究。

  罗庸先生说:“盖历史的事实,自佛家观之,只是习气流转,互摄交融,成为业缘果报之总相。”由此观之,历史上的一切流转变迁,均是众缘合和所呈现出的假相。再深入去想,既然历史上的一切流变,皆因习气和业力所驱使,那么不论是历史本身也好,还是历史人物也罢,便都是不自由的。因此,真正慈悲智慧之人看历史,便是“能出能入,不即不离,转业而不为业转”。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罗先生特举例说明。譬如以眼观物,总要具备眼睛不盲、光线充足且无障碍物遮挡等种种因缘条件,众缘具足,才得看到某物。历史上的流转迁变,亦复如是。以此譬喻举例,明白易懂,而从佛教的缘起观来讲说历史流转之事,初看起来似觉神秘,然更深入地研究,却大有可观之处,它既看到了历史以及历史中人物之不自由处,也点明了业缘毕竟是幻,本不必太拿这些当作问题(即不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执著其中),自然可得窥历史之“本来面目”。

  在《礼乐》这篇文章中,罗庸先生在论及礼乐对生命力作用时,有一段论述,鄙人颇为赞同。先生说:“真正充实生命正常而无疵病之生命,应为内在的活力丰富而外表动作洒脱,不粘滞,且不与他人相妨碍,此即仁也。”凡是礼乐周全的民族,其生命表现必如此矣。想来罗庸先生的这双眼必是能够看到未来,因而才做出如此评断的,“今日之中国,实礼坏乐崩之民族,实堪危惧”,先生在七十多年前所担忧社会状况,到了现今,还是如此,或许较之先生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是有些起色的吧。

  上面粗略地谈及《习坎庸言》,下面再略谈一谈《鸭池十讲》。今昆明之滇池,在元代本名鸭池,《鸭池十讲》中所收录的十篇讲演稿,便是罗先生旅居昆明时所讲。《鸭池十讲》收录的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归为两个范围:论为学做人之道的,比如《我与<论语>》、《儒家的根本精神》、《论为己之学》等;关于诗歌诗人的,比如《思无邪》、《少陵诗论》、《诗人》等。前面既已说罗先生在儒学和佛学上造诣精深且融汇一处,那么在《儒家的根本精神》一文中便已体现出一二。先生说“这为仁的工夫,只在日常的视听言动之中,并非在生活之外,别有所事”。如果你对佛学略有涉猎,那么便不难想到禅宗有云“担水劈柴,行住坐卧,皆可是禅,皆为修行”之语。不论是行“仁”,还是学佛,一切原不落生活之外,而佛学与儒学,亦是打成一片,且看先生是如何论说的。“所以克己不但要克去外诱之私,而且要克去意念的妄执;不但要克去意念的妄执,而且要克去人我共起的分别见。”将儒学与释学并作一处、打成一片,泯除人我分别,进而泯除心与外物之分别,则生命便不为物累,便与宇宙万物同在,这便是仁,便是慈悲,便是大智慧。

  在论及诗歌的讲稿中,先生多处谈到诗歌乃是性情之事,文章须得以诚动人。想来罗先生的这本书,不论是讲儒论诗,还是谈史说士,皆能发人深思,在阅读时又觉有如雨露心,大抵上正如先生他自己所说“文章以诚动人”,正因为这些文章皆充满诚意,因而在七十多年之后,依然能见出那个时代读书人的真精神、真风骨。

  这本书虽是内容广博、立意不俗、融汇儒释,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国学底子,依然很难啃通。但如果耐下心去通读一遍,乃至再读二遍三遍,人生境界必然比之有大不同。只叹自己学识尚浅,见识粗陋,竟未能将此书之好处精细地道与身边友人,如欲一窥罗庸先生之高雅志趣,则不妨花上一些时间,将此书多加研读,初读之时或觉略有枯燥,然研读下去,必有大收获,也必能见出先生在学问和人品上的真精神。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读后感(三):湮没无闻的真名士

  罗庸先生和同时代的闻一多、罗常培等诸位先生相较,是一位身后寂寞无闻的学者。究其一生仅仅两部书留存于世,一部是由学生李觐高根据笔记整理出的先生讲习记录,为《习坎庸言》;另一部《鸭池十讲》,是先生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讲演记录。

  这位湮没无闻的联大教授,1950年病逝于四川,年仅五十。半百即逝也可能是其文名不传的因素之一。更直接的原因则归咎于两把大火。一把火出于意外,1942年春,位于昆明北郊岗头村的罗宅突遭火灾,先生的一切藏书、笔记和手稿都烧得荡然无存。可遇此诗书丧尽的窘境,先生依旧丧书讲学,凭舌传道,与一众师生坐而畅谈学问。他说:“国忧家难,学殖日荒,同游诸友,亦或愤悱无靖献于时,因共约为讲习之会。”其中学讲座的笔记后为《习坎庸言》的基础

  另一把火却是刻意为之,先生在重庆北碚病危时焚毁了大量手稿,不愿使其流传后世。这谜一般的行为,我们只能看作是先生做学问的一丝不苟,他自己认为不成熟的研究成果(比如仍在探索中的文学史纲要、教学笔记、读书札记等)决不轻易拿去出版,以免贻误后学。无怪乎齐燕铭教授评价先生的“人品和学识可并顾炎武和黄宗羲”。于此可见罗先生的名士风度和学者风骨。

  先生的《习坎庸言》分内、外学术16篇,以儒家经典为主,贯穿经史百家,纵横上下古今,包孕广博,可看作一部精炼简约的中华文化发展史。而《鸭池十讲》里所载的讲演,内容丰赡,其中既谈儒、议士、论诗,又论及为学、行事、做人,为后学培植士大夫精神。

  这两部书读来犹如聆听先生亲口娓娓讲道,其诗化的讲述风格,收放自如,令人击节赞叹。此外,不时为其精辟的论述所折服,深感确有真精神存焉。学者孟繁华曾评价罗著是有生命力、能常读常新的书,“他的这些文章可以说篇篇动人,虽然是半个世纪前的演讲,但今天读来还让人心有所动。”时当国忧家难之际,罗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敏锐见解议论恢弘,侃侃而谈,为世人阐释中华民族士大夫的精神与气节。因为先生相信,“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内部最坚强、最根本的力量。”

  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先生谈为士之道,自有其良苦用心。在他看来,士大夫“实是中国文化的轴心”,其责任是“致君泽民,上说下教”,“以尽力于人伦教化为其职责”,为士者“能以全人格负荷文化的重任有所作为”,以致“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这正是战争年代里中华仁人志士真实写照,在困厄中犹展现出一种精神毅力,“成己成物,立己立人”,以全部的志事与人格来培成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强。

  先生亦看重“诗教”对人格的养成,认为此乃育成士大夫精神之一途。鸭池演讲中的一个大问题便是中国的青年究竟需要培养一种怎样的“风节”,先生的答案是:养成一种纯正的中国士大夫精神,并通过“诗教”来实行。所谓“诗教”,即中国儒家传统的教学方法。罗先生说:“文化的推动,全赖推动者有所自得,而自得必由自发,所以教育对于学者内心启发是唯一的工夫。”他以“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的原则,提倡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行“诗教”,让学习者读醇正的大雅之作,循序渐进,由博返约,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士之精神。

  罗庸先生在昆明传经讲学的事迹已过去七十多年,虽然只留下两本薄薄的小册子,可其传承和发扬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道义坚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的一部分仍存于世间,永续不绝。

  .S.新星出版罗先生的《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可谓功德无量,可惜文字编辑工作差错太多,让我在阅读时不免生些怨艾。仅举几例,其余的错误还是让粗糙的文编自找吧。

  一,漏字

  131 最后一行,“6. 节俭”。根据上文五项的体例,中漏一字,读后文可知,应为“6. 尚节俭”

  二,错别字(此种情况最多)

  119 第三行,“籍田亦在辞雍”。“辞雍”当为“辟雍”,周天子所设大学。

  133 第一段四行,“瞩余必予刊印”。“瞩余”显然是“嘱余”。

  175 倒数第五行,“好人得势,忠臣失败”。“好人”应为“奸人”。

  176 倒数第二行,“可以不必再没专科”。“再没”应为“再设”。

  203 第一行,“还有关键将寨而有遯心的神”。“寨”实为“塞”,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遯心。”

  三,简体、正体混用

  134 首行,“寖霪”当简化为“浸淫”。第六行,“蟲蠹”当简化为“虫蠹”。

  2015/06/01、02

  Thanks.@柒书坊(http://site.douban.com/240998/)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读后感(四):何为老师与传授方式

  书中内容,不敢妄评,只好从“何为老师、传授方式”这一角度说说感想

  一、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二、 以教学为主、研究为辅

  三、 传道的方式很多,讲课、著作、讲座……但效果最好的,还是如本书这样的“闲谈”。——学生围坐,看到的是生活中的老师;听老师娓娓道来,不光能获得老师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可以全程跟踪老师的思考方式。如同作文、作画,可以看到遇到一个问题,老师思考的切入点在哪里、思考的方向如何、征引的材料有哪些领域……学生自由发问、老师小扣大鸣,这对于学生的进步是巨大的促进。

  四、 引发我的思考:大学,是要少数化、贵族化,还是普及化呢?可能二者都有比较好。大多数大学普及化,让大多数年轻人收到高等教育;但要有少数几个精英化的大学,培养知识界的研究学者,和社会里道德担当者。

  向罗庸先生学习、致敬。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读后感(五):这样出版《习坎庸言》,对不住罗庸先生

  久闻罗庸先生大名, 见到新星出版社出版《习坎庸言》,很是欣喜,迫不及待地买来研读。但书中满纸错别字,断句错误、标点符号错误,可以说每页皆有错,令人不忍卒读。一本好书,就这么糟蹋了,可惜。

  随便纠几个错儿:

  3第6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知之为知之……”误作“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知之为知之……”

  4第3行:“补苴”误作“补直”。

  第4行:“橐籥”误作“橐答”。

  第5行:“不落言筌”误作”不落言全“

  6第13行:“不能自已”误作“不能自己”

  8第9行:“《礼记》”误作“《礼纪》”

  第16行:“固可”误作“国可”

  9第4行:“知善知恶”误作“知善知总”

  ……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读后感(六):编校舛误举隅

  罗先生此书甚佳,然编校质量着实堪忧,令人有“满目疮痍”之感。兹以前20页为例,就目力所及略举一二,深望重印时能细加校对。

  .3 中下 慎言其余则寡,尤知之为知之 慎言其余,则寡尤。知之为知之

  .4 上 不落言全 不落言筌

  .7 中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者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8 中上 大学乃礼纪篇名 大学乃《礼记》篇名

  .8 中下 改作新民国可 改作新民固可

  .9 上 知善知总是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

  .9 中 白百诗 阎百诗

  .10 中上 一是皆以修身属本,此即属己之学也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即为己之学也

  .10 中 故属学之道,所持者甚约 故为学之道,所持者甚约

  .12 中 能行五者于天下,焉仁矣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13 中上 先生率亲高等七人 先生率觐高等七人

  .13 中下 此微朱畝讥孔子为侒,而孔子所以答之曰:“疾固者也” 此微生畝讥孔子为佞,而孔子所以答之曰“疾固”者也

  .14 中 求仁必于力行则其疑也 求仁必于力行则无疑也

  .14 下 非仁者之所富为矣 非仁者之所当为矣

  .14 下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无而后已曰毅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死而后已曰毅

  .15 中上 仁者其言也初 仁者其言也讱

  .15 下 乃徒天下之至公,与徒众徇物有异 乃从天下之至公,与从众徇物有异

  .16 中上 一瓢钦 一瓢饮

  .16 中上 孔颜乐庭 孔颜乐处

  .16 中下 能恶仁 能恶不仁

  .17 中上 持其志母暴其气是也 持其志毋暴其气是也

  .17 下 涵养功夫因非在视听言动之外 涵养功夫固非在视听言动之外

  .19 中下 论及尧日一篇 论及《尧曰》一篇

  .20 中上 广博良易乐教也,疏迩知远书教也,展辞比事春秋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20 中 莫不放此 莫不仿此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读后感(七):明月清风的灵气,造诣精深的彻悟

  2015年的夏天,鄙人遇到了一件小小的大事,我的一个电脑软件突然崩溃,所有资料荡然无存,我郁闷整日。1941年的一天,罗庸先生租住的农房这火,所有藏书被焚。他泰然处之,并此后周末给学生们讲授中国文化,习久得集《习坎庸言》。我在郁结时,遇到这样一本书,首先便被罗庸先生的超然情怀所感佩。

  罗庸先生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和国学的研究专家,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和文化造诣。这本《习坎庸言/鸭池十讲》正是凝结着先生潜心研究的思想精髓。 “习坎庸言”来历正如上段如提。它包孕勉学、识仁、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等内外学术16篇,内容丰富广博。“鸭池十讲”则是先生在昆明鸭池的演讲收录。它蕴含谈儒、感思、说人、论诗、讲士、聊遇等10篇,见解独到精深。

  有道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不是把高深的知识讲得知己难觅,而是讲得如同高山流水。遇见之人,皆能感受到它的美妙,倾听出它的真谛。《习坎庸言/鸭池十讲》正是做到了这样的深入浅出,凡读易懂。比如先生讲“欣遇”,便是用《兰亭集序》段落作引,展开一个“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的主题,再摊开宏观宇宙的广阔视野,运用一个民间故事,引到众生习性和欣然所得。读罢听之,让人喜随开阔思索,明了眼中的世界。自己心之所往,也有了追溯的来源。学习知识,又欣遇自己,何等的畅快欣慨。先生带来的,便是这样的缕缕清风,喜悦欣然。我想,若久受先生影响,学习便是自然而快乐的事,积极便不是追求,而早是自身习性。

  读罗庸先生的书,能感知先生是位至情的性灵人物。文字写作,教我受益深思。先生注重真感觉,而非纯理性,更非技巧。先生认为文之空洞糊涂,是作者的无感觉或不会表示感觉,无思想或不会运用思想,所谓技巧,便是不着边际之谈。我想,虚心会理,培养文心,才能乐在其中地言自有物有则。正如先生关于“诗的境界”所言“下不落单于单纯的事境,上不及于单纯的理境,其本身必须是情景不二的中和。而一切物态、事相,都必需透过感情为表现;一切理境,亦必需不脱离感情,所以感情是文学的根本。”他教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真实的境界。

  《习坎庸言/鸭池十讲》文字娓娓道来,言之自然风趣。书中所见,罗庸先生学识之博,见解之深,令我只生敬佩。这本有着一定学术性的人文著作,在罗庸先生逝去65年后首度出版,不是三五日读罢,便完结之书,适合收藏精读。书中学识深厚,精神自然透彻,仅是个人修养,就能在先生的思想遗产中,不偏不倚,找到中和之道。而窥之国忧家难、民族精神,先生更是用一生研究,树立了自身的榜样,勉励青年学子努力。罗庸先生用称心而言的学问之道,让读者温故知新,如会师会友般地学习,实在是读书人之畅快。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读后感(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七十五年前,昆明的某一处农屋火光四起,浓烟滚滚,屋内所有珍贵的书籍都在火舌无情的舔舐下化为灰烬。在所有人都为之惋惜心疼之时,租住农屋的主人却处之泰然,不以为意,大有古时儒士的风骨,兴之所至,甚至还和当时西南联大的几位老师和学生“共约讲习之会”——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每个周末讲授中国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当岁月漫过了一个季节的长度,这场讲习之会也落下了帷幕,但是留下的国学知识却是厚厚一沓。有心人将这些讲习整理成册,也就成了此时流传于世的这本书——《习坎庸言》。

  习坎是罗庸先生的号,这位租住在农屋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儒雅教授也正是罗庸先生。现代人大多知朱自清、闻一多、汪曾祺,却少有人闻罗庸之名,而在上个世纪战火纷飞的中国,罗庸却是众多学者中真正的国学大家之一,可惜的是刚过知命之年他就已溘然长逝,只留下了《习坎庸言》和《鸭池十讲》。

  和《习坎庸言》不同,《鸭池十讲》的内容没有那么宽泛,十篇讲稿主要是谈儒学、论诗道,重点涉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但这两本书的不谋而合之处就在于——侃侃而谈间,都充满了罗庸先生对于古代大家们的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情怀。

  《诗经•小雅》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其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两句按照汉代儒学家郑玄的注解,意为“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在罗庸心里,这些克己复礼的世家大儒、风流人物正是撑起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所以他在《鸭池十讲》中说道:“我民族二千年来涵濡于这精神之中,养成了一种大国民的风度……我民族所以出生入死,百折不回,屹然立于不败之地,全靠这一副哲人精神为其自信力。”而在《习坎庸言》中,虽然所谈内容天马行空,涉及到风俗、种族、历史诸般领域,但处处都有孔子、孟子、朱子等哲人的语录与心得体会作为论据出现。罗庸在这里不以自己之言而借古人之口,又何尝不是一种委婉流露仰慕之情的方式呢?

  而正是这样“高山仰止”的情结,使得罗庸对于当时社会普遍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表现出一种冷静的失望,故而他称“今日之中国,实礼坏乐崩之民族,实堪危惧。”但是失望之余并非绝望,他寻其根源,以文学为出发点,扩展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领域,旨在看清外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侵根源与根治之法。罗庸学术之外寄托着一缕忧国忧民的愁思,就如同孔子舟车劳顿、心系教化百姓之重任,其间的神韵其实并无二致,而罗庸先生所真正仰慕的——也许正是这种高尚德行背后所掩藏的人文关怀。于是高不可攀的品德有了人情味,文化沾染上了烟火味,学术流淌着生活味,从而构成了真正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孟繁华说:“罗先生的这本书非常好读,我以为可以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并列……虽然是半个世纪前的演讲,但今天读来还让人心有所动。” 现今社会,对于很多著名的学者而言,半个世纪前的那一批教授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们从罗庸的著作中所看到的——除了他学识之广博,其实还有那个年代学者精纯的学术功底与深邃的文化内涵。而《经典常谈》作为中国文化经典启蒙读物,是由朱自清撰写而非学生听课后整理的笔记,其文笔清丽隽永。与之相比,罗庸的《习坎庸言》与《鸭池十讲》则要显得晦涩难懂,其间许多论据全然于古代典籍而书中无注释,半个世纪之隔而产生的文化断层,使得没有古汉语基础的人读起来要费力许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人对于罗庸著作的态度也就只能处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地步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习坎庸言 鸭池十讲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