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是一本由张晓风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读后感(一):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
如果说我读毕淑敏老师的文字,为她频频运用修辞手法,把笔下的文字舞弄得美美有色,霍霍有声,那样地文采斐然,让人禁不住生出无限欢喜。那么,读张晓风老师的文字,却又是另些的欢喜感觉了。
很幸运,我一下子得到了张晓风老师的两本散文随笔集——《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
读完这两本书,透过这些文字背后,我固执地认为:我对张老师其人其文有了自己一个整体的认识。
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时常禁不住喝彩!张老师的小散文写得隽永飘逸。小杂文则是带着一些幽默调皮的语气,兼而有一种孩子般的天真与可爱,喜欢这样一些可爱的文字,连带着也臆想出:张晓风老师这个人是一个幽默可爱的人,和她在一起,那是一件相当愉快与轻松的事儿。整个文字的风格:张老师又擅用短句,这些短句营造出一种节奏感,让人读着觉得文字富含节奏与韵律的美感。而老师一颗敏于生活的心灵,细腻的感知,悲天悯人的情怀,又不由让人产生无限的敬意!
读《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时,开篇的《我捡到了一张身份证》,即把其幽默可爱显露无遗。她把找身份证这件小事写得那样趣味盎然,活泼俏皮可爱,让人十分爱读——爱读这些文字,爱读这样一个人。这样可爱的文字,在整本书中不乏其章。
而整个文字,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其文字之美与幽默可爱,更有张老师对万事万物的关怀,一颗对世界充满慈悲之心,这样令人感动。于张老师的笔下与心里,身为“人类”的我们,与世上万物一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这世间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尊敬与尊重——如那天张老师驾车经过山路遇一条小绿蛇,停车让小绿蛇通过的小事。事虽小,情怀很深。在这小小的礼让之下,蕴藏着的是一颗多么善良慈悲的心啊!假如世上每个人,都能够多一些诸如此类的小小善良,多一些小小慈悲,那么地球就会少很多杀戮,人世就会多很多温暖,世界就会更加可爱美好!可是,你我又都清醒地知道,“一样米养百样人”“十只手指有长短”,世界那么大,人性那么复杂,始终还是会有人无法脱离动物的本性,强掳豪夺,作奸犯科。即便如此,每个人尽自己的心力常秉善良,常持善意,就是对自我生命的一种担待了吧。
若你以为张晓风老师只是有着这样一种柔软情怀的小女子的话,那你就看走眼了。这本书也有不少篇章,陈述了张老师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察与思考,思想深刻,文字却不失其细腻风格,让人沐浴在这可爱温婉文风之下,同时又触起对自我内在生命的一些检视。
我们都是这世上借道而行的过路人,尊重每一个生命就是对自我生命的尊重。
《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读后感(二):【雨枫试读】一切正当时
第一次知道张晓风这个名字,毫无疑问是在语文课本上。那篇描写张继的《不朽的失眠》成为令我膜拜多年的文字。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有意无意地在模仿张晓风的行文风格、措辞和意境。当时还有一篇如今看来不值一哂的习作,叫做《凄丽的诗魂》,全篇致敬《不朽的失眠》,主角是南唐后主李煜。那时候我还在喜欢李煜,虽然算不得什么特别的黑历史,却也是时过境迁后连自己也不能理解的事情。那是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对身边的细节、感情的纤细之处缺乏感悟,也不留心,偏偏寄情于和自己的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远方风景,甚至是以自己的阅历完全不能理解的国仇家恨。明知道不能理解,就是要假装理解,而且为之伤情,也不管是故作姿态还是当真有能力与古人共情。
那个时候我理解和喜欢的张晓风无非是文字漂亮的一个女作者,对她的了解并不多,大概也仅限于文字的艳丽。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的渐老,世界仿佛也慢慢变得小了。我们的眼光开始渐渐转回到自身,对身边的一切柴米油盐关心远多于渺茫的历史中一两个名人的身世浮沉。于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从膜拜文字转而膜拜思想,同是台湾女作家,我则转而关注龙应台更多,我以为张晓风这个名字,以及《不朽的失眠》体的文字,早就该淡出我的视野了。
直到后来,须叔送了我这本书,题目叫做《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一看标题就被吸引。而且它在我即将离开帝都,离乡南下之前出现在我面前,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正当其时。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同时具备着多种身份——父母的儿女、老师的学生、领导的员工,而我认为自己目前扮演最好的一个身份就是——过客。在不断漂泊的状态中寻找安定,用离开自己爱的人来寻找感情的完满,我处处碰壁、南辕北辙,仿佛在尘世之中不断从人海挤出一道缝隙,借道而行。
借道前行只是一种状态,但愿不会成为习惯,因为目标就在前行的过程中渐渐被模糊掉了,剩下的是对过程的享受,或者说,因为已经知道离终点远去,只好找个借口,说自己在享受过程。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张晓风并不仅仅是我印象中的那个文字达人,她的文章也并不都像语文课本中选入的风格。她实际上是个平实的、善于思考的、将文字植根于生活的人。她在这本书中带给我们的,是她对生活点滴的感悟,是她如朋友般的诉说,以及希望与读者产生些许共鸣的渴望。这个张晓风是成年的我们会喜欢的张晓风,她善于文字,却又能恰到好处地抛下文字的拘泥。从值得膜拜的文字匠人到能够坐下来谈天的布衣友邻。她给我们的每一份惊喜都正当其时。
用她的话说,便是“一切正好”,有看云的闲情,也有犹热的肝胆。有尚未收敛的疏狂,也有平凡敦实的姿态。有盛气去冲冠一怒,也有办法淡定地湛然一笑。
《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读后感(三):【雨枫试读】张晓风的杂文“内功”
张晓风的散文之美早已为人熟知,但其说理评论性的文字却鲜有人讨论,可读完《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凤凰含章2015.6)后,让我发现其杂文也有独特的幽默犀利的韵味。
张晓风有双敏锐的眼,热忱的基督徒的心,不论是对事物的观察,抑或对人心的描写,都敏感、细腻。她的笔端记录下常人生活中都会遭遇的经历,读来分外亲切、熟悉,但她切入的视角却是平常人不曾看到过的,实在匠心独具,使人惊叹。
比如《只因为年轻啊》这一篇,所述的皆是她在教书时遇到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但仔细想想,背后却隐藏著相当深刻的道理。有些事情,只因我们年轻,无论为人师者如何解释,仍然难以理解。我感触特别深的是读到“受创”那一段。我们生活在现代这个冰冷的钢筋水泥森林中,每个人都把自己保卫地铜墙铁壁,谁也不肯轻易付出爱与关怀,深怕得到的回报只是伤害,因此社会便日渐冷漠麻木下去。
但张晓风却告诫道:“受伤,这种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做什么用呢?你非要把你自己保卫得好好的不可吗?人生世上,一颗心从擦伤、灼伤、冻伤、撞伤、压伤、扭伤,乃至到内伤,那能一点伤害都不受呢?如果关怀和爱就必须包括受伤,那么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基督不同于世人的,岂不正在那双钉痕宛在的受伤手掌吗?”
张晓风尝言,散文其实是“易学难工”的,好水比好酒难求,“善于美姿走路的”比“善舞者”难求。它和读者素面相见,却足感人。它凭借的不是招数,而是内功。而她的杂评则最能体现这份内功。张晓风善用幽默诙谐的嘲讽口吻,评论世相百态,剖析社会弊病,点出众人习以为常的缺陋,揭开人世间的种种乱象。其文风诙谐逗趣,语言机智灵巧,点出事理的滑稽可笑,却又不尖酸刻薄。她借此喻彼,少喷薄直露,语意含蓄婉转,却比直言更有力道。
诗人余光中曾称赞张晓风的文章“亦秀亦豪”,“有一股勃然不磨的英伟之气”。在她的文章中,确实可看见阴柔与刚毅并存,两者乍看之下似乎不相容,实际上它们却相互激荡,形成张晓风独特的杂文风格。合上本书我发现了一个新的张晓风,她不仅可以写美文,也可用幽默犀利的“俏皮小品”来阐扬事理、针砭时事,“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语),以期社会的革新改正。
2015/07/15
Thanks.@Danys ┇┇ 蓄须(http://www.douban.com/people/Danys/)
《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读后感(四):快乐地行走
张晓风的真人真语——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
即使借道而行,行走方式也是截然不同。有人让行走的路充满绿意,布满花香。有人找到携手同行的挚友、爱人,路途坎坷,也不觉得艰难。有人独自旅行,放慢脚步,慢慢欣赏。当然,也有人行色匆匆,满脚血泡苦不堪言……路怎么走,自己决定,可又有多少人能如智者,看透世间万物,洒脱前行?
能把生活中的精彩用文字记录,并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这就是张晓风的赢人之处。读一个人的书,就可以感受到他的生活,我读张晓风,能感受到她的善良,她的才气,她的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她的生活质量是很高的,这缘于她对文字的热爱,缘于她一直在读书,在学习,在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生活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精彩,生活需要经营,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精彩的,细致的。
借道行走中,我愿意我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快乐的!或者曾经和我同行的人,即使现在不在一起走的人也是快乐的。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快乐地走在路上!即便遭遇困难,也希望能马上摆脱困境。谁快乐,我都会开心!
《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读后感(五):张晓风的散文《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
张晓风的散文《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
台湾的散文家有很多,有林清玄、白先勇、李敖等等,其中女散文家除了三毛就数龙应台和张晓风了。这两为作家都在台湾有过从政的经历,龙应台担任过文化部部长,张晓风担任过立法委员。不过两个人的文章都写得很棒。
张晓风的散文题材都不大,都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芝麻绿豆的琐事,同样的事情你和我可能都经历过,可是却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留下什么思考,留下什么文字,而张晓风却从这生活中的小事里,品味出很多味道来,这就是作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吧。
自己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谁都遇到过这种事情,张晓风却由此引发了很多思考,也许只有女人才有的那种细腻思维,才会心思缜密的把一件小事演绎成一篇思考人生的文章。
当然张晓风的散文并不是那种小女人的文章,里面有文气,看着让人感觉很舒服。就那么一个丢身份证的小事,转来转去,让你不厌其烦的看下去。从中思考了很多平时来不及去想,也不会去想的问题,我是谁?什么能证明我?张晓风用的并不是那种男人的严密的逻辑,只是信马游缰的思索,找不到身份证,要去补办,补办要消耗一个半小时的生命,这一个半小时用来对月、当花、聊电话、煮意大利面,还是海鲜意大利面,或者对着公园的一只小鸟发呆有多好。呵呵,这一个半小时估计用来写这篇文章也差不多了。
然后张晓风开始描写自己换衣服,这衣服上去年在广西阳朔外贸街买的水洗休闲服。对了还拉了一个字,是丝的,于是开始描写这条街,还有这衣服,呵呵只有女人才会想到这么多吧。接下来又想到了办完了身份证去喝咖啡,这是一位诗人朋友推荐的咖啡店,这诗人为了韵律把玫瑰蛋糕改成了玫瑰饼,这诗人就是不如散文家老实。
由咖啡又想到了音乐,各种音符……就在这个时刻,主人穿衣服的时候忽然发现内层口袋中有一个硬硬的卡片,伸手一摸,天哪,正是她的身份证。兴奋的时候也有点微微的失望,因为咖啡也因此取消了。
文章并没有就此结束,这身份证又让作家好好的审视了一番,这身份证上的女子其实蛮不错哩!呵呵,作家又很女人的自恋了一番,当然那是用文学的语言自恋的,让你看着就很文学。
文学和艺术一样,都是吃饱生闲事,是啊!这就是人类了不起的地方。除了吃饭和生存,竟然有时间发呆,有时间弄出来没有用的文学和艺术,去思考我是谁,并且能够用这些美妙的语言来把这些思考描写下来。
《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读后感(六):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
目录/
我以为书的剧情是这样的:
我捡到了一个小孩和一张身份证,小孩有一双诚恳无欺的眼睛,长得一点也不像小魔鬼。我在那里等了四十五分钟,呼喊着“来人哪!”。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然而,事实却是这样: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把一个个细节写成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你的侧影好美!”
当我们欣赏一个陌生人的时候,我们几乎不会特意去告诉TA。可是,如果我们勇敢一点,大方一点跟对方说一声,也许我们可以为TA带去美好的一天,一个美好的回忆。这种温暖,这份美好,不但可以感染对方,也会感染自己一辈子。
我有一个梦/
我有一个梦。荒废的土房子一家连着一家形成一个巨大的迷宫。我和小伙伴在里面捉迷藏。跑着跑着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呐喊着,没有人回应,除了回音。独自一人在废墟堆成的迷宫里跑了很久也跑不出去……这个梦,其实一直围绕着我的童年。然而,至今我都不知道它的含意,也不忍告诉别人。因为,它仅仅是我的一个梦。
我们都会有一个梦。
没有谈过恋爱的/
对于爱情,我是既向往又恐惧。害怕吵吵闹闹,又羡慕恩恩爱爱。
我是个很难相处的人。所以我不敢谈恋爱。可是我又很向往有一段美好的爱情。于是,我写了一篇小小说,给自己写了一场美好而甜蜜的爱情。那种感觉,就像真的谈了一场恋爱那般甜蜜。《暖冬》是我人生中无可取代的爱情。
谁说要谈完一场恋爱才能把小说写好?
对于一个相同的词,一句相同的话,在不同的人的人生里,都会有一个不同的故事。
因为,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
《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读后感(七):我们?!“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罢了!
自此冰冰有李
5月29日开始“我们”成为了一个关键热词,无论是杜蕾斯还是高洁丝,无论是麦当劳还是招商银行,哪怕是雷军同志的小米也在同一时刻发出“我们。有礼有李有范,当然沦陷的还不止这些娱乐圈、商业圈,出版圈在周五也是哀嚎一阵,每一位营销编辑都急赶慢赶文案,无论是有用没用,都在第一时间打出了“我们”这个概念!
“我们” 常用代词,有“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等含义。但在29日这天,因为李晨在新浪微博发出一张他与范冰冰身穿白色情侣装的甜蜜合照,上面写着“我们”。范冰冰随后也转发了而这条微博,也写道:“我们”。自此“我们”就代表了甜蜜、浪漫、恩爱,刺激单身狗!
但也在这一天李晨的恋爱史被扒了个精光,我们开始知道原来除了“石头门”中的各类女主角,还有李小璐啊!这么算来已经集齐7块心形石头,不知神龙是否已经召唤成功?也许就是因为神龙出现,所以大黑牛拥有了白富美,自此冰冰有李,美满人间了。
曾经路人不断
其实无论是谁已成过往,都是岁月墙上的一道斑驳,时光细数竟能看到心底的波澜。相信无论是张馨予还是李小璐,都成为了李晨爱情道路上最亲密的陌生人。人生居然就是如此,“我们”曾经甜蜜、浪漫、恩爱,我们只是对方生命中借道前行的过路人。
信息爆炸时代,凑个娱乐新闻的热闹,贡献自娱自乐的精神,叭叭打上“我们”两字,晒晒现在的另一伴,嗯,也会有人晒晒我“门”,哈哈哈一笑,转眼便忘,娱乐至上,却忘了看看自己的心底。
借道前行都是路人
心底里是否在一瞬间涌动起了过往,过往里有个可爱的人儿,过往里有件可爱的事儿,过往里有段可爱的时光……而我们在快节奏的今天居然把它给遗忘,只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麻痹自己,在别人的幸福中嘻哈一顿,以慰藉那许久不曾获得的快感。
所以当“我们”成为了热门词,当身边的人都在追逐这喧嚣的繁华,当他和我谈论的是范冰冰和李晨,我却翻开了《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开始寻找文字中的温暖,想在张晓风的世界中构筑自己的理想国度。
路人不是路边的行人,而是那曾经陪你在瓜棚下啃西瓜的小伙伴,是那曾经坐你身边陪你细数繁星的男孩,是那曾经牵你小手陪你买糖果的叔叔阿姨,是那曾经因你考了满分而夸奖的老师……这些人都消失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存活在你的深深记忆中,只有在你翻看一本本书,细细咀嚼作者与你相似的生活经历,才惊觉那些人开始鲜活的跃然纸上,你捂住胸口,在一瞬间扑倒桌前,感受到心脏的热烈跳动,呵!这是我啊我一直想说的话啊!这是我一直一直一直想写的文字啊!真好,在这一刻看到了,感受到了!
杨柳之岸阅晓风
张晓风的文字就是如此的鲜活,如此的深邃,如此的优雅,亲情乡情爱情友情甚至是众生陌路情,都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一种动人心弦的博爱,时间是残酷的,自然是美丽的,人类是艰辛的,但是无论怎么样,我们还是有一个温暖的港湾的。
看到了别人的爱情,听到了别人的过往,关上自己的心窗门扉,静静聆听《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中剪不断的柔情爱意,感悟那无限的生之喜悦和死之苍凉。
《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读后感(八):我把那名字留在山巅水涯°
——评《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
文/蓦烟如雪
今年和张晓风的书特别有缘,一来是特别高兴好几家出版社都选择她的散文,二来是能继续感受到文字中那股凝练的美意。我从初中就开始读她的散文,从哪一篇《地毯的那一端》开始,就早已欲罢不能,我不知道是什么意念,让我对她如此的痴迷,或许是那一句,当金钟轻摇,蜡炬燃起,我乐于走过众人去立下永恒的誓言。
这次凤凰含章在出版张晓风的散文精选集上,也是下了功夫,虽然整体感不如精装版,但好在内容都选得精巧,且都是她的精品之作。
故,如果是想看她最初的作品,我个人觉得看这本《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就可。如果,你在看这本书的同时还不能感受到她那柔弱的笔触,那略带阳刚的铮铮傲骨,那你就放下,毕竟我们都是行路人,可遇,可错过。
我没有见过张晓风,但是身边有朋友接触过她,不过我亦不想窥视一个作者,毕竟她在我心中是如此神秘,就像她对那些设计变为“弃婴”的孩子,看法和古人是不同的,她说,我只为着一段暂时与他相处的岁月而感恩叩谢,但这孩子是大路上捡来的,他也必回大路上去,他毕竟是天下的,怀着“不独据”的心情教养孩子,也许更合理的吧!
她的在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习惯用类比,虽然不算引经据典,但喜欢抖包袱式的去衬托自己的见解,我们在生活上丢身份证应该很平常,可她却“紧张”了,她说自己是一百六十公分的一个人没人承认,人家只承认六公分乘以九公分的那张小纸片。她说,这是走失了一个“我”,——在我以为我们彼此已失之交臂的刹那。重逢不易,自宜珍惜。不觉莞尔,她应该是天上坠下的星,如此的敏感又如此的夺人眼球。
一个散文家,必然会是一个生活家,这么说有点言之凿凿,但我想她是一个会懂得装饰生活的人,就想《地毯的另一端》里,她对新居的一点点装扮,甚至她在杭州旅行时候,她让一个陌生人帮忙买船票的过程,想信任,又害怕对方是一个骗子的忐忑,她说在那个人出现的时候,帮助她免于做一个可鄙的怀疑论者。
以前看她散文的时候,是喜欢她优美的词句,现在反而喜欢她文字透出来的感性,就像等待,就像她说四十岁的人了,还要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和什么”吗?虽然听去很唏嘘,但也不乏道理,活到了一把年岁,为何要算得如此之清楚呢?
我是生命,我的存在既不是“架”、“栋”、“头”、“辆”,也不是“亩”、“艘”、“匹”、“克拉”等等单位可以称量评估的啊!她不仅仅是一个感性的散文家,更是一个尊重生命,捍卫人权的作者,她渴望看见文字有芬芳,渴望每一双眼睛因读过她的句子而闪烁生辉。
我不知道要如何去表达我的喜欢,就像我不知道如何去形容美,就像一句密加圈点的诗句留在诗册里,我把那名字留在山巅水涯,继续前行。
筱筱
《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读后感(九):不止是温柔
不止是温柔
提到张晓风的名字,眼前浮现的立刻便是那个对世间万物都有着《我喜欢》的喜悦的女子,是那个站在〈地毯的那一端〉而让所有人都领略了爱情的幸福女子,是那个因为〈一个女人的爱情观〉而让人觉得爱情美好的温柔女子,是那个因为一袭〈母亲的羽衣〉而在凡间甘心情愿不再飞的细致女子。
提到张晓风,就有太多太多关于她的印象,从青春一直串连到如今,她在我们的阅读生涯中像一个清晰的符号,渗入了我们的生命里。
这次一下子得到两本作品集《人生就是不断地相逢与别离》和〈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令人如获至宝。从前自己倒也收藏过她的文字,但这两本书光是从容量上来看,就可知其中内容够丰富,足够让我们慢慢地去领略一个完整的张晓风。
但一下子要写这两本书的书评并不算太容易,因为你没有办法把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写成这样一部分写成那样,事实上,她奉献出来的文字太多太多,我们几乎没办法说哪些更好,哪些不够如意,这个一直在文字路上前行的女子,也创作了许多杂文与戏剧,她是勤勉的,但是始终不失那温柔优雅的本色。
张晓风的文字最大的特点是入世,她的一双眼捕捉着自己的家人,身边人,甚至是路边每一个随时相遇的人,从她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一种态度,始终带着理解悲悯的心去与每一个人相处,她的文字之所以永恒,也在于她的文字并没有过强的时效性,她的文字无论放在哪个时期去阅读,都会让人深受启迪。她对于爱情,对于家庭,对于子女,对于同事,对于路人,永远都是带着浓浓的暖意,带着深深的敬意,她只是把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慢慢道来,就像是在心底流出的汩汩清泉,自然清冽地落下。
这是个有思想的女子。散文,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张晓风女士不只是单纯地温柔,事实上,她一直是有思想有风地的。《我捡到一张身份证》从自己以为丢了身份证开始讲起,意识到自己其实只能被一张卡片证明,又联想到身份证如果被他人拾到会发生的种种,想到这世界上将会出现另一个“我”,直到要去被办才发现身份证并没有丢失,于是决定好好做那个“她”。这篇文章写得幽默风趣,但又不失思想性,生活中的小事引发的是所有人都会有的焦虑不安,但她写出来却大有意味,尤其是提到要去补办时不得不浪费的时光,不如拿来喝咖啡,这岂不正是所有读书人的心思?
此书中所涉见容颇丰,戏剧,随笔,杂文,散文,让我们看到一个丰富的女子,在自己的文字路上自由前行的模样。有时候你会觉得,一本真正的好书,什么样的书评都不一定能够以简短的语句来形容其整体,也只好请读者自己去一一欣赏了。
《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读后感(十):我们?!“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罢了!
自此冰冰有李
5月29日开始“我们”成为了一个关键热词,无论是杜蕾斯还是高洁丝,无论是麦当劳还是招商银行,哪怕是雷军同志的小米也在同一时刻发出“我们。有礼有李有范,当然沦陷的还不止这些娱乐圈、商业圈,出版圈在周五也是哀嚎一阵,每一位营销编辑都急赶慢赶文案,无论是有用没用,都在第一时间打出了“我们”这个概念!
“我们” 常用代词,有“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等含义。但在29日这天,因为李晨在新浪微博发出一张他与范冰冰身穿白色情侣装的甜蜜合照,上面写着“我们”。范冰冰随后也转发了而这条微博,也写道:“我们”。自此“我们”就代表了甜蜜、浪漫、恩爱,刺激单身狗!
但也在这一天李晨的恋爱史被扒了个精光,我们开始知道原来除了“石头门”中的各类女主角,还有李小璐啊!这么算来已经集齐7块心形石头,不知神龙是否已经召唤成功?也许就是因为神龙出现,所以大黑牛拥有了白富美,自此冰冰有李,美满人间了。
曾经路人不断
其实无论是谁已成过往,都是岁月墙上的一道斑驳,时光细数竟能看到心底的波澜。相信无论是张馨予还是李小璐,都成为了李晨爱情道路上最亲密的陌生人。人生居然就是如此,“我们”曾经甜蜜、浪漫、恩爱,我们只是对方生命中借道前行的过路人。
信息爆炸时代,凑个娱乐新闻的热闹,贡献自娱自乐的精神,叭叭打上“我们”两字,晒晒现在的另一伴,嗯,也会有人晒晒我“门”,哈哈哈一笑,转眼便忘,娱乐至上,却忘了看看自己的心底。
借道前行都是路人
心底里是否在一瞬间涌动起了过往,过往里有个可爱的人儿,过往里有件可爱的事儿,过往里有段可爱的时光……而我们在快节奏的今天居然把它给遗忘,只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麻痹自己,在别人的幸福中嘻哈一顿,以慰藉那许久不曾获得的快感。
所以当“我们”成为了热门词,当身边的人都在追逐这喧嚣的繁华,当他和我谈论的是范冰冰和李晨,我却翻开了《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开始寻找文字中的温暖,想在张晓风的世界中构筑自己的理想国度。
路人不是路边的行人,而是那曾经陪你在瓜棚下啃西瓜的小伙伴,是那曾经坐你身边陪你细数繁星的男孩,是那曾经牵你小手陪你买糖果的叔叔阿姨,是那曾经因你考了满分而夸奖的老师……这些人都消失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存活在你的深深记忆中,只有在你翻看一本本书,细细咀嚼作者与你相似的生活经历,才惊觉那些人开始鲜活的跃然纸上,你捂住胸口,在一瞬间扑倒桌前,感受到心脏的热烈跳动,呵!这是我啊我一直想说的话啊!这是我一直一直一直想写的文字啊!真好,在这一刻看到了,感受到了!
杨柳之岸阅晓风
张晓风的文字就是如此的鲜活,如此的深邃,如此的优雅,亲情乡情爱情友情甚至是众生陌路情,都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一种动人心弦的博爱,时间是残酷的,自然是美丽的,人类是艰辛的,但是无论怎么样,我们还是有一个温暖的港湾的。
看到了别人的爱情,听到了别人的过往,关上自己的心窗门扉,静静聆听《我们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中剪不断的柔情爱意,感悟那无限的生之喜悦和死之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