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02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书架上的神明》是一本由刘慈欣 / 刘瑜 / 吴思著作,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3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一):《我书架上的神明》读书笔记

  公众号:埋埋的九分书屋

  挑了这本豆瓣里存了很久的书,打算火车上一口气读完。结果看了3部电影,书只读了一半,剩下一半囫囵吞枣完成了。这是一本读书推荐类的书,南方周末选取了72位当代学者,逼着他们写影响自己事业书籍,属于命题作文。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为文史哲方面专家,剩下少数几位是经济学自然科学的学者。这里面有现在的网红学者作家,如刘瑜、刘慈欣,也有我经常follow的何帆、钟伟,但更多是不了解的文科学者。

  本来我打算随便写写读书笔记,毕竟只读了两天,属于凑数文章。结果翻看豆瓣评论时,看见一个网友问有没有人统计过这些推荐书籍的出现次数?有点意思。于是我用kindle的电脑版粘贴出了所有的书目,然后进行简单整理,便有了附件里的结果。

  最多的竟然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韦伯的《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被推荐了6次。其次达到5次的是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史记》与《战争和平》。接下来就金庸、红楼梦、鲁迅、老子今注今释、论语译注和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把两本著作以及后面还有的书加起来,托克维尔应该算是被引述最多的思想家了。三次以下的我就不一一列举印象中被重复推荐引述的作者还有如布罗代尔、哈耶克、钱穆、康德等等。

  由于绝大部分均为文史学者,说实话看的有点头疼,没有太多同感。但在看得懂的范围内,非常认可刘瑜的观点,我转述的大致意思是“读书,不要因为大家说是经典就非要去读,现在的经典在它产生时候更多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而写出来的,放到今天未必对你我有用。而如果没有代入感,阅读收获乐趣都会少了很多。相比之下,更应该带着自己的兴趣和问题去读,不用在意是否是大众认可的经典书目。有收获、有快乐,就是你自己的经典书目。”

  重复推荐次数统计表(大于2次)

  名称 推荐次数

  总计 476

  万历十五年 6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6

  旧制度与大革命 5

  史记 5

  战争与和平 5

  红楼梦 4

  金庸作品集 4

  老子今注今译 4

  鲁迅全集 4

  论美国的民主 4

  论语译注 4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3

  共产党宣言 3

  国富论 3

  三国演义 3

  圣经 3

  通往奴役之路 3

  乡土中国 3

  中国近代史 3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

  自由的宪章 3

  GEB:一条永恒的金带 2

  悲惨世界 2

  纯粹理性批判 2

  杜工部集 2

  俄国思想家 2

  法律、立法与自由 2

  福尔摩斯探案集 2

  富兰克林自传 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2

  光荣梦想 2

  国史大纲 2

  经济学 2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2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 2

  历史研究 2

  聊斋志异 2

  鲁迅选集 2

  毛泽东选集 2

  孟子译注 2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2

  天龙八部 2

  同意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 2

  西方哲学史 2

  学术与政治 2

  一九八四 2

  约翰·克利斯朵夫 2

  哲学研究 2

  正义论 2

  庄子今注今译 2

  资本论 2

  资治通鉴 2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二):看完此书大概可以知道经典为何能称为经典

  这本书是爱读书的人列出的读书清单,看完大概可以知道经典为何能称为经典,他们书单公约数有《鲁迅全集》、《资治通鉴》、《史记》、《救旧制度与大革命》、《学术与政治》、《历史深处的忧虑》等。其中不少读书人建议值得一看——

  陈彦:读书,你会觉得积于心中的很多问题豁然化解,觉得思考判断有了更多的底气

  王焱:现代学者大多其实没有什么秘本,但每一个像样的学者都有基本的学术资源

  白谦慎:虽说开卷有益,但改变我们的,常常是人和事。

  刘瑜:读书不指望醍醐灌顶,仅希望一本推进一点小启发

  刘铮:没有哪本书可以改变了我的一生,如果有,它是那么一种存在:它在漫长时间里一直默然坚忍等待的就是被事后赋予意义的这一刻。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三):被豆瓣评分埋没的一本书

  无意中在上图旁边的季风书园看到这本书,首先是被这看起来不明觉厉书名所吸引,接着翻看书中几位学者的名字,其中有几个我在小凤直播室所听到的学者,顿时就兴奋起来,回家便下载了kindle版本

  但看到豆瓣评分只有7.1分,深深疑惑他们的评分标准,建国以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讲述他们的认知经历慷慨分享人类文明中的真知灼见,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书本感悟,至少比豆瓣上的很多书评含金量吧?

  其次,书中不同学者的行文风格大相径庭:有幽默风趣,有严肃认真,有娓娓道来,有苦口婆心,就像和很多智慧灵魂交流一样,虽然他们有些已然故去,但能在这里读到他们的思想难道不是一种幸事吗?

  或许是书中介绍的大多是人文社科类书籍,对于现在这个关注现实利益的社会不太需要,但这些形而上知识恰恰可以使人站在更高一层的高度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对于提高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当然,书中提到的数目只是一个引子,最重要的还是要花时间去看。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四):个人评分:72.每本书对每个人的意义几乎都是不一样的,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巨大财富,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一无是处关键还是看是否能够对你有影响,身心上的。

  书评: 有几位笔者介绍的书并没有确切的说服性,只是对其本人来说有特别记忆

  有些人推荐的书很不错,有些则毫无兴趣。

  有些人文笔不错,推荐书的方式很吸引人,有些则反之。

  这本书其实信息量挺大的。阅读模式属于看到感兴趣的就仔细读下,然后搜下相关书及书评,看看如果OK就存下来。

  每本书对每个人的意义几乎都是不一样的,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巨大财富,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一无是处。关键还是看是否能够对你有影响,身心上的。

  叩问中国的学者:

  1. 哪些书对你的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帮助?

  2. 为什么?

  本书结构: 以若干学者、作者的文章组成的一本书。

  这本书讲了什么: 艾晓明

  《文学讲稿》让笔者学到了更多关于阅读的方法概念

  白谦慎

  并没有很直接回答最上面两个问题,只是介绍了基本以前介绍给别人的书。

  陈方正

  读书及工作期间都若干本书的看法高中时期认为除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国史大纲》以外都是浮云

  麦尼尔的《竞逐富强》,它告诉我们,西方的强大和富庶是如何紧密勾连的,也就是它的军事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陈家琪

  因为要给研究生上课,所以读了很多遍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也就有了不少感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历数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悲凉无奈

  陈克艰

  初中时对数学感兴趣,《数学方法趣引》《从杨辉三角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和《数学归纳法》。

  小说中最好看的当然数《红楼梦》。毛主席提倡《红楼梦》要读五遍。

  《柳如是别传》一书,堪称“科学的史学”之典范

  陈乐民

  介绍了超过十本书,但每本书只讲了一点点,不够深入

  陈尚君

  《资治通鉴》成功原因,我则概括了四条,曰史观通达,曰方法得体,曰助手得力,曰亲力亲为。

  陈彦

  历史类书籍若干。

  程念祺

  《史记》,传神才是史家的追求所在。,随着年龄阅历增长和时代的变化,总可以读出许多新东西,原以为不可信的东西慢慢地竟觉得可信了,对古今之变逐渐有了些认识

  党国英

  浅浅地介绍了一下书籍,并没有太多个人的感悟。

  杜小真

  只是讲述了一些读书的经历

  冯克利

  如厕阅读。。。。

  冯象

  《共产党宣言》还给笔者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形象化的理论语言感染力

  《圣经》是人类有史以来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一部书,也是支配我们这个世界的强势文明的源头经典之一。作者以为,读者从求知的立场出发,读一读应该大有益处

  冯兴元

  都是介绍书而已~~

  高超

  学会了一种阅读的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态度:虔敬,但不屈服。在阅读之前,尽可能地放弃一切已有的成见,紧紧跟随作者的眼睛,并且,努力站在作者的高度去思考,进入他的世界,面对他的问题。

  戈革

  推荐了若干笔者认为好看的书。《动物农场》用了一些篇幅赞美

  何兵

  推荐了《聊斋志异》,作者孙犁的作品

  何帆

  经济学相关读物

  何怀宏

  西方学术典籍推荐《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

  黄春兴

  简单地推荐若干书

  黄有光

  关于红楼梦、三国演义、资本论的阅读心态体验

  江晓原

  若干书的推荐

  金圣华

  启蒙书,《大戏考》

  四大名著

  蓝英年

  自称读书很少,推荐了几本吸引笔者的。简单介绍了一下,并不走心。

  李剑名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影响了笔者的价值观。称王小波为中国文坛奇人。

  李开元

  《史记》真实才是力量,真实才能长久,真实可以魅力无穷,真实可以美丽动人,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万历十五年》是当代史学中一朵光彩异放的奇葩,用一种崭新的文体,融通史学、文学和思想,开启了一代新风。黄氏史学的影响,将久远地持续下去。

  刘兵

  推荐若干科普读物

  刘慈欣

  作为一名科幻作者,笔者列出使自己走上科幻之路的那些书。

  刘瑜

  读书并不指望醍醐灌顶,更不觉得书架上会有什么“神明”,仅仅希望每一本书能推进一小点知识或者带来一个小启发。

  田松

  笔者曾经好书做过几个操作定义——如果有一本书,你在看过之后,感觉如同后脑勺挨了一闷棍,脑袋嗡的一下,对以前不假思索就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缺省配置——忽然产生了怀疑,这就是一本好书。

  张五常

  笔者认为认为一个人有读书的时候,有思考的时候,而集中思考时最好不读书。这是我的治学方法。

  朱锡庆

  如果一本书既不能带给你乐趣,也不能带给你启发,那不如把读书占用的时间用于打牌。

  悖论:要读过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可是你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又凭什么去决定读或不读这本书呢?

  克服悖论的办法:经典名著。

  读这本书的动机: 对读书类的书感兴趣

  读这本书的目的

  作者: 刘小磊 主编 / 刘瑜 / 吴思 等

  书中的感兴趣点: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4-5小时通读

  对我的影响:

  评分: 72

  相关书籍: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五):读书事

  这本书引发了我很多联想。假如我的确曾因读书多而被初高中同学称道过几次——印象中,我所就读的学校的读书氛围都不太好——作为矮个子里不那么矮的一个,我想我是得意过的,因了读书(我很早就认定这是好事),这种被夸的快乐也就为我所珍视,并且一直念念不忘。这是一个阶段。等我上了大学,学了历史,我认识了许多爱读书的而且善读书的人,打开视野之余,我开始不安,而且沮丧了:他们可能高三就读了我大三才读到的书(故里图书馆除了教辅就是永不更新的文学名著),并且有着我所不能企及的吸收消化能力(就像上一级的刘学师兄)。我现在就在这个阶段。我是以删繁就简的方式来叙述这一切的,因为在概括的历史语境中,我的思绪是掉落在火烬中的一呼一吸的暗星,以致所有的事件其实都属于已经被记录下来的事件的史前史。不——我并不因此有了自卑或者放纵的意思,“在三十五岁那一年,我发现自己站在一片幽暗树林里”。但丁的《神曲》,是这样开头的,我着迷于这种叙述的惊奇感与恐惧感。我牢牢地沉浸在这种深度平静确定感中——这是一种信号生活善意的,虽然这善意常常让人不寒而栗),通过它我怀着深深的释然认识到:唯有读书的生活是善意的。假如这是一种幸福,那么我的幸福本质持久而真实的。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六):读后感十八

  说书架上有神明,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大多只是表达一种敬畏和热爱罢了,我倒宁愿大家能实实在在读几本好书,而不必在意是否有个书架,书架只是容器,放上一些面目可疑而从未读过的书摆摆样子的,往往大有人在。那什么又是“好书”呢?我私下的定义便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能使读者感受与关注现实的书,往往都可以称得上是好书,另外若是可以传世那就再好不过了,这也是我们所谓经典的由来。当然这个标准因人而异,每个人对好书的评判体系原本不一,这是勉强不来的。 中国人对于读书的态度历来是功利而复杂的,上千年的科举文化和制度,让读书成为了通往上层阶级的门槛儿,因此造就了不少 “大儒”、“能吏”、“儒将”乃至“圣贤”,当然更多的可能是一些“贼儒”、“学究”和“书呆子”。很多时候,书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充满了分歧与矛盾,大多数人行事思考,往往容易选择更为有利和方便的现实世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术”之间的分别,也即是说要成就“君子”的事业,难免要行使“小人”的手段,才能成事,于是书中的世界往往被罔顾甚至被践踏,究其原因,我觉得可能还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历史中,长期有宗教而无信仰,缺乏西方宗教文化中那种“虔诚”和“笃信”的精神与思想传统。在中国儒家思想体系中,虽然也有王阳明心学所提出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理论,但作为只有少数知识精英才能介入的某种观念和知识的力量,与具有普世价值,并兼具广度与深度的信仰是无法比拟的。所以我认为与其说书架上有“神明”,倒不如说书架上有“信仰”,更为恰当,这也是一个成熟的国家和民族,对待知识与文化应有的态度。 其实我这半生读书不多,也不算勤奋,大致算起来有几百到近千本吧,相比那些真正的学者大家和读书人而言,只能算是沧海一粟,只是阅读的时日长,从八、九岁一直到现在几近不惑之年,天长日久多少有些积累,而且读书的路子也正。从自幼的启蒙阅读出发,到追求阅读快感的兴趣化阅读,再到通识性阅读,所读的书也是从少儿时的连环画、漫画,到少年时酷爱的武侠、言情,再到青年时期的东西方古典名著、文学艺术,中年前后所读的一些不过于艰深冷僻的史学、政治、经济、文化。一路走来都是从兴趣出发,没有因为过于功利、实用,而摧残了阅读的乐趣,也很少因为考学、求职而勉强自己读不爱读的书,我人生中对于自由这一词汇最早和最大的体验,便是在阅读里得以成就的。 幼年时爱读书,成年后又多年从事跟图书有关的工作,我想这不是偶然,一来与书有缘,二来性情相近,看到好书便开心欢喜,这和我自幼的家庭环境不无一定关系。父亲年轻时是个很爱读书的人,也舍得给我花钱买书,虽然他看的多是武侠一类的小说,但偶尔也有成套的中国通史一类文史读物,我除了看自己的连环画外,偷看父亲的书,是我识字阅读的开始,即使读了不明其意,但也顽强懵懂的读着。母亲酷爱书法,有几年时间几乎如醉如痴,年幼的我看着母亲在书桌上泼墨挥毫,其实也看不懂什么,但母亲闲时偶尔带我去看看书画展览,逛逛荣宝斋买些笔墨纸张,却是那个年代普通家庭孩子难有的体验。我最早的人文教育,其实并不是得自校园,而是来自于家庭,言传身教与耳濡目染,成就了我的性情与志趣,从那时起,我就养成了只要时间场合允许,逢书店必进的习惯。在这里我也想列张对自己有影响的书单,谈谈自己的阅读经历,因年代久远,出版社和出版时间早已忘记,就不再罗列了。 暮幕的书单: 《十万个为什么》 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 倪匡的卫斯理科幻小说系列 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 《红楼梦》 【清】曹雪芹 《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 《中国可以说不》 宋强、乔边 等 《莎士比亚全集》 【英】莎士比亚 《圣经》 《天朝的崩溃》 茅海建 收到《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的时候,我大概也只是七、八岁的样子,字还认不全,但大致的意思已经可以读懂了,记得尤其喜欢天文、地理和生物,对化学和数学不是很感兴趣,这套丛书可以说激发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从此以后的很多年里,当我遇到不能理解的事物时,本能的反应就是“为什么”?可惜现实世界比书中的世界要复杂的多,很多时候是没有正确答案的,甚至不需要答案。 儒勒•凡尔纳和倪匡的卫斯理系列都是我在十岁上下所钟爱的读物,这两位作家都是以写作科幻小说而著称的,儒勒•凡尔纳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虽然当时我读到他的书时,科技进步的程度已经让凡尔纳小说中的许多科幻情节得以实现和显得幼稚,但除了科幻的元素外,凡尔纳小说中的冒险和开拓精神,也是值得称赞的。卫斯理的科幻小说除了令人脑洞大开之外,还有一定的惊悚与神秘氛围,读来每每让我手不释卷。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对于我成长中想象力的丰富,也许不无关系。这些图书都是从丰台区少儿图书馆借阅的,老馆原在一所偏僻的小街里,设施也不是很好,冬天尚要烧煤取暖,但旧书发霉返潮所发出的独特书香,是我那么多年来再也没能闻到过的。 读金庸时我已经上初二初三了,书多是从同学那里借的,那时国家提倡的是职业教育,初中毕业后大多选择职高和技校,学业的压力反而不是那么重要,记得那时每晚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明,一晚上便能看完一本厚厚的《鹿鼎记》。令狐冲的放荡不羁,杨过的离经叛道,韦小宝的反英雄形象,都曾是让我沉迷其中,即使是着墨不多的小人物,也都栩栩如生。从那时起我便已经是被老师“放弃”了的人,其实仔细回忆起来,我并不是什么坏孩子,只是有些顽劣,虽然从不学习功课,但也往往都能勉强及格,经常调皮捣蛋偶尔打架,但本性似乎还算纯良。侠义二字,大概就是那时根植于我心中的吧? 我接触《红楼梦》极早,记得大约十岁左右就从图书馆借了少儿版回家阅读,父母看了都说这书不好,不适合你这年龄,于是看了个开头便还了回去,后来到了十几岁才看了全本,此后各种版本看过不下四、五遍,真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奇书。喜欢红楼梦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它的神秘,一来是部未完成的杰作,每个人都会对后续的故事有所期待和幻想,二来笔法奇诡,其中的象征、隐喻、结构,乃至对人性、人格的描写,与后世某些西方文学派别暗合,三来每次再读,总有心得,其中体会又常因时而异,第四我读中外的小说也算不少,而这种堪称“全景”式的写作,又能做到面面俱到大而不散的功力,世所罕见。不过确实不适合小孩子看,虽然是性情中人才能写得的性情文字,实属难得,可内容也的确有些虚无幻灭,仅从一开篇的《好了歌》及《好了歌》注解中,便可大体能够感受到全书的主旨。 读《丑陋的中国人》和《中国可以说不》时,我已经十七八岁了,对社会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经验和感受,但《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却让我对我身边的族群和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去观察和印证。虽然屡屡被人攻讦为偏激,但对于有些人有些病而言,用手术刀似乎还是要比吃中药来的有效。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曾经风行过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的小书,以现在的眼光和国际政经形势来看,这本书充斥着狭隘偏激的民族主义,但却激发了我最初关于国家和政治的意识。 二十出头时沉迷于摇滚乐,偶尔会在一间小酒吧听听相识乐队的演出,一位中年人也偶尔来客串唱几首民谣,每次也都必朗诵一段莎士比亚戏剧《雅典的泰门》的台词作为结尾,记得大概是这样的一段: “你们这些鼠贼,拿着这些金子去吧。去,痛痛快快地喝个醉,让烈酒烧枯你们的血液,免得你们到绞架上去受苦。不要相信医生的话,他的药方上都是毒药,他杀死的比你们偷窃的还多。放手偷吧,尽情杀吧;你们既然做了贼,尽管把恶事当作正当的工作一样做去吧。我可以讲几个最大的窃贼给你们听:太阳是个贼,用他的伟大的吸力偷窃海上的潮水;月亮是个无耻的贼,她的惨白的光辉是从太阳那儿偷来的;海是个贼,他的汹涌的潮汐把月亮溶化成咸的眼泪;地是个贼,他偷了万物的粪便作肥料,使自己肥沃;什么都是贼,那束缚你们鞭打你们的法律,也凭借它的野蛮的威力,实行不受约制的偷窃。不要爱你们自己;快去!各人互相偷窃。再拿一些金子去吧。放大胆子去杀人;你们所碰到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贼。到雅典去,打开人家的店铺;你们所偷到的东西没有一件本来不是贼赃。不要因为我给了你们金子就不去做贼:让金子送了你们的性命!阿门。” 此人无疑是受过专业的戏剧训练,声调铿锵有力声容并茂,这倒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回来找到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阅读,发现果然不错,继而将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也都看过了。莎士比亚是当之无愧的文豪,在他之前文学和戏剧多只能表述情节,而莎翁的作品却能细致入微的刻画人性和心理,对人心中的阴暗和悖德洞若观火,能通过精湛凝练的语言将人的七情六欲跃然纸上,而甚少将人作脸谱化的描写,每个角色内心和情节中的矛盾、冲突皆布置的合情理而不落俗套,这是前人不曾做到过的,后世也很少有人企及,至少我的视野中是罕见的,如果有的话,大概也只能是卡夫卡、贝克特、曹雪芹一类的人物。 《圣经》是一本对我影响很大的书,那时我大专刚刚毕业一两年,在一家行业杂志做广告业务员,也许是想在一片前途渺茫中寻找一些慰藉吧,百无聊赖中不但读过圣经,甚至还抄写过,可惜到现在我还是没有信仰。从中给我最深的体悟便是谦卑与宽容,比如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并要乱石砸死时,耶稣说:“你们当中无罪的人,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众人默然散去的故事。当然圣经中也并不全是如此,也有《旧约全书•申命记》中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说法,以及马太福音中“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的情节。有时常觉得旧约中的上帝,是个喜怒无常的孩子,因为人类的作恶便竟要毁天灭地断绝人类,东方儒家思想中,一般是先要教化一番的,东方比西方看似宽容,但少了敬畏,实际上反而可能是一种放纵。《圣经》不仅是宗教的典籍,也是极美的文学,如果有人想学写现代诗,那么我会建议他读读《圣经》。尤其喜欢《约伯记》中描述在世之劳苦的这几句: 人在世上岂无争战吗?他的日子不像雇工的日子吗? 像奴仆切慕黑影,像雇工盼望工价, 我也照样经过困苦的日月,夜间的疲乏为我而定。 我躺卧的时候便说:“我何时起来,黑夜就过去呢?”我尽是翻来覆去,直到天亮。 我的肉体以虫子和尘土为衣,我的皮肤才收了口又重新破裂。 我的日子比梭更快,都消耗在无指望之中。 求你想念,我的生命不过是一口气!我的眼睛必不再见福乐。 观看我的人,他的眼必不再见我;你的眼目要看我,我却不在了。 云彩消散而过,照样,人下阴间也不再上来。 他不再回到自己的家,故土也不再认识他。 大概二十五六岁吧,我在一家书店工作,读到了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这是我跨入史学的开端,以前读史都不能算有心得,只是大致了解了历史的情节和脉络而已,因为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教科书式历史的认知,比如对于琦善的历史定位,以及三英里抗英的真相等等。以前所读史书,大多只是说事,但这本书却是从写人的开始的,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却简洁通俗,文笔也引人入胜,引用史料详实且有理有据。 其实还有很多书,给我的印象颇深,也侧面影响到了我的一些观念和思想,比如卡夫卡、王小波,对我都曾有过触动,赫伯特•乔治•韦尔斯的《世界史纲 : 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使我得以全窥世界文明的全貌。人一生中,其实读不了多少书,记得有人曾测算如果一个人不工作,而除去吃饭睡觉的杂事之外,全部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一生中大致能读五千本以上。随着年龄增长,对于书常有读不动的感觉,每天也被手机上的碎片化阅读占用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可几天不读纸书,又会心慌,就仿佛自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老朽了的样子,于是往往读书渐少,而宁愿读的更加精到一些,务求读一本便有一本的心得。抱着一种没有什么目的的想法,就这样一直读下去吧,阅读影响与改变过我,我也为这真实的世界所改变。 P315第一段第七行,“像近几年一度引起相关多关注的曹锦清的……”相关多关注应为相当多关注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七):《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

  我无意中发现此书,我对此书的书名非常感兴趣。我就借阅回来一看。

  72位学者谈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影响的书籍,其中有很多书目是重复的。我还特地摘录了下来。比如:哈耶克、鲁迅、亚当-斯密、杨伯峻、费孝通等等古今中外的名人著作。其中很多人提到前段时间大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多次提到的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72位作者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孙涤。80年代出国,90年代归国,现在的他应该已经退休在家。他提到知青下乡的时候,为了学习自制收音机,每天晚上夜阑人眠的时候带上耳机收听“美国之音”。一有状况,就立马把电波调到“无产阶级专政”的波段上。他就是在文革的几年里,每天晚上收听英语阅读节目,就这样才81年底留学美国补考托福,考分是同校大陆留学生中仅有的高分。看到这一段,我超级感动。相比老一辈,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

  有一位钟伟的学者提到:如果沉迷于电视报纸的头条,更容易让人成为神志不清的“知道分子”,而不是拥有自觉灵魂的知识分子。每天看五分钟《非诚勿扰》之类,坚持十年,这个人仍将是一无所知的废物;如果每天五分钟,读一点经典,学几句法语,同样十年,这个人将有一技之长。

  翻阅了此书,我有所收获。根据这么多学者的推荐书目,我可以缩小自己的阅读范围,对我大有裨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书架上的神明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