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2 21: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读后感10篇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是一本由[奥]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3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读后感(一):伊拉斯谟:因人性辉煌本性悲情

  在欧洲的时候,我们学校把所有海外学生统称为“Erasmus”。我当时也不清楚为什么这种海外交流项目要以伊拉斯谟的名字命名,但是看了茨威格写了一页就明白了。

  伊拉斯谟,这个四海为家的人文主义学者,这个茨威格笔下“西方所有从事著述和创作的人当中第一个有欧洲意识的欧洲人”,他说,“整个天下就是一个共同的祖国。”

  那为什么要在伊拉斯谟之前加一个地名鹿特丹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特地在自己的荷比行程中加上了鹿特丹。但是,那里只有一间很小的伊拉斯谟大学和一座伊拉斯谟大桥,一座银白的斜拉索桥,静静地跨在新马斯河(Nieuwe Maas)上。

  鹿特丹是一座很微妙城市,它有着欧洲的古朴里难得的现代感。虽然长期作为欧洲第一大港,它看上去不那么富有样子,越是沿河,越是不亮灯,暗夜穿行,很是寂寥。只有伊拉斯谟大桥,像刺透暗夜的一柄宝剑,化作城市的光。

鹿特丹伊拉斯谟大桥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个享誉世界的名字是他自己取的。这个非婚子或许出生在鹿特丹,但他早年的生世依然是个迷。我们只知道他恰好诞生在欧洲最重要历史节点,那是地理发现时期,外部空间骤然扩大,人的眼睛被打开了。于是中世纪曾经稳稳的天主教精神世界也被动摇了。这个新纪元里出现了一批像伊拉斯谟这样的精神世界的探险家——是他们推动了历史的走向

  茨威格对伊拉斯谟最为褒义的描述大概是“独立自由”了。他从不站边,不愿受任何人和任何事的束缚。他只忠于自己的思想。他孜孜不倦地著写,开拓精神上最广阔的疆域,却不在那里停留:他探到了矿却让别人去挖,他指明了路,自己却像光源一般站在暗处。伊拉斯谟是伟大思想家,却像他柔弱体质的印证一样永远不会是行动家。

伊拉斯谟

  但是伊拉斯谟不是“出名趁早”的典型,他青年时代经历过很压抑教育和生活。正如茨威格所说,四十到五十岁才是他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所作的《愚人颂》闻名于世,却没有人能跟其中的“傻女”辩出个真假来。

  他喻世的笔法早已纯属,借傻女之口把想说的正话也好、反话也好,一股脑儿都说出来,说出了成千上万人悄悄憋在肚子里的真心话。

《愚人颂》

  书写,是伊拉斯谟最擅长的。所以像《愚人颂》这样一部戏谑的作品,在当时能够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可是名声并不是把伊拉斯谟推到台前的动力。他虽然被当时欧洲最有权势的人捧了起来,但平静安宁才是他的气质本意。他厌恶狂热,厌恶争执,更反对战争

  这里茨威格精准地指出了以伊拉斯谟为代表人文主义者缺陷:他们是有洁癖的精神贵族,他们来自一个“精神骑士团”,祈望用笔征服天下,就像骑士们希望用剑征服天下。可是他们没有留意民众。他们居高临下教训民众,而不是试图去了解民众和向民众学习。“伊拉斯谟听不见千百万民众无声的怨言,纵使民众的不满抱怨犹如深不可测山谷里的雷鸣震耳欲聋。”

  人文主义者无疑在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中唤醒了人性,但他们脑中的“改革”是在书斋里钻研出来的,这样的“改革”诉求很难去拥有民意基础。也许真正去考虑“民众的想法”,并向民众学习,还要熬到启蒙运动那会儿吧。

  就在这时,欧洲历史上一个跟伊拉斯谟截然相反的重要人物出现了。这两个人的“较量”也是茨威格此书中最精彩部分。我们对他的认知可能远高于伊拉斯谟。他就是马丁·路德,他的名字在所有历史课本上都大张旗鼓地跟宗教改革联系在一起。

马丁·路德

  历史不太喜欢冷静克制的人,历史的宠儿是充满激情的人。毋庸置疑,马丁·路德就是一个斗士,他像一团怒火坚毅深沉习惯于怼天怼地怼世界。一向安静稳定的伊拉斯谟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所憎恶、同时担忧恐惧的那股煽动性力量。伊拉斯谟怕死,最忌讳流血牺牲;而马丁·路德来时就是高举着刀剑,誓死捍卫自己以为然的东西一往无前

  经过动荡岁月,在这样的历史风暴中只想远远地当个观众怯懦,正是伊拉斯谟生命里最悲情的部分。他小心翼翼地回避,以免发生纠葛,以免自己被任何一派所束缚——可是时代猛烈变化又怎容得他置身事外

  茨威格在接下来的篇幅中盘点了伊拉斯谟所做的一宗好事和三重罪过

  一宗好事,是他对马丁·路德的一点善意。他警告教皇和主教们、君主统治者们不要仓促地以过激的行为对付马丁·路德。因为任何一边流血都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他也决定性影响了马丁·路德的庇护人——弗雷德里希三世——的态度,在关键论点上站在马丁·路德一边,他认为世人不应该以如此仇恨方式对付马丁·路德,应通过有威望、不偏袒的裁判进行调解。

  可惜接下来,伊拉斯谟就躲进了他的书斋。他没有参加旨在问责马丁·路德的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大会。当意志坚决的马丁·路德说出“我坚持自己的立场,我别无选择”的时候,调解破裂了。“倘若我亲自在场,我很可能会尽力通过适当协调避免这出悲剧。”这是伊拉斯谟在听到坏消息之后的坦言。可是历史的节点无法再被追回,他也难辞其咎。

  再一次证明他怯懦,茨威格用了胡滕的例子。胡滕曾是伊拉斯谟的崇拜者,而伊拉斯谟也曾真心实意地提携过他。但是胡滕不满足用笔杆来斗争,他身上的烈性也要他举起刀剑来反对教皇和天主教的教士。可是他被德意志逐出国门,患上重疾,背井离乡之际来到巴塞尔投奔伊拉斯谟。

  没想到伊拉斯谟的书斋大门紧闭,他找了“可鄙”的托词,把这个仍年轻勇毅的斗士挡在外面。久等之后,胡滕的希望彻底落空,几个月后就死了。临死之前,他还在著文抨击伊拉斯谟毫无勇气。胡滕用生命愤怒的激将,把伊拉斯谟从隐居的洞穴里逼出来了。他现在不得不迎接一场直面马丁·路德的大论战。他要跟马丁·路德探讨人的意志是否自由。

  茨威格把这场论战称为人文主义和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风水岭。他们之间的争锋相对更像是一曲冰与火之歌——理性和激情、人性的宗教和狂热的信仰超越国界和民族主义、多样性和片面性、灵活固执——这是最特殊的时代最特殊的两个巨人反差

  然而历史在马丁·路德这边也陷入困境了。革命,总是一浪高过一浪激进,总是被更加激进推翻。马丁·路德突然发现德国农民——他曾经拥有的民众力量——想要的不仅仅是一场宗教革命,还要求一场社会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

  这段历史,就可以想象成后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马丁·路德突然发现自己腹背受敌,必须在温和与更激进的派别中杀出血路。他突然要向统治者靠拢而与民众为敌了。而他也承认,民众的流血——如伊拉斯谟所预见到的那样,是自己的“狂热”的后遗症

  看。行动力和适可而止的理性怎样才能完美结合到一个人身上呢?伊拉斯谟“改革”的想法如此妥帖,但他从来不会去想要真正领导一场改革。马丁·路德有着不顾一切的开拓力量,却因为民意在他身上的膨胀,无可避免地把自己想象成神祗,那最终是会毁灭的。如果岁月长河里有这样一个人的话,我想了又想,也只有华盛顿了罢?

华盛顿

  话说回来,马丁·路德的处境,让福音教派和罗马教廷有了妥协的可能性。1530年奥格斯堡的帝国议会大会就是德意志民族命运攸关的时刻,因为双方都第一次表现出不再坚持那种可怕的绝不让步的态度。这时候需要一个人,如果“他和新教徒关系密切是出于同情,他和天主教徒关系密切是出于忠诚。假如真有这样一个人在场,那么欧洲人的这个主意:和解——就可能得救了。”

  时代需要一个伊拉斯谟式的人。可是伊拉斯谟逃遁了。他还是没有勇气亲自去面对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信念。所以他最初对欧洲的美好设想怎么也没有实现。茨威格的语气里带着深深惋惜

  不知是他抛弃了这个无人懂他的时代,还是时代最终遗弃了他。伊拉斯谟这颗渐渐麻木的心悲情的一面,或许是他那么冷静,以至于从来都像苦行僧一样在火炉奋笔疾书,以至于从来没有体会过被允许自私的爱吧。享受自由的人,总得承担孤寂。最后死亡降临时,他怕是卸下了一身重担——那永远的乌托邦。

  上帝会接待他。因为伊拉斯谟毕竟给人间留下了宝贵的人文主义的光芒,那些博爱、反战的种子。他想象出了欧盟的雏形。他也让一代一代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者们相信,一个未来的时代会更有人性。而这恰恰是人类的共同命运。我们都叫“Erasmus”。

  最后,感谢茨威格给我们带来“每一页都有高潮”的阅读体验吧。伊拉斯谟也好,马丁·路德也好,诚然都是历史的伟人最高超的却是茨威格——他不动声色地在对立和矛盾中让我们看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读后感(二):中庸之道在欧洲

  伊拉斯谟的思想,其实就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他是无法选边站的。

  书中有很大部分着墨于伊拉斯谟与马丁路德的对比,摘抄如下

  “伊拉斯谟的思想和马丁路德的思想--理性和激情、人性的宗教和狂热的信仰、超越国界和民族主义、多样性和片面性、灵活和固执--就像水火一样很难能够互相融合。水火不相融的人一旦在尘世相遇,必定会在盛怒中大打口水仗”;

  事物都有两面性,伊拉斯谟辩证地看待问题时也道出了真谛

  “理性终究只是一种起调节作用的力量。光是理性本身从来不是一种创造力。而真正的创造事实上始终浮想联翩前提”; 

  “所有孤独寂寞的人都自由自在,而所有自由自在的人也必定孤独寂寞。”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读后感(三):一个有信仰者的一生

  伊拉斯谟,这位几乎快被世人遗忘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在茨威格笔下复活了。伊拉斯谟一生崇敬人性、理性、宽容、博爱、良知,信仰神学却远见地讴歌自由意志、思想独立,他对真理怀抱信心,相信真理自身的持久影响力“一种认知一旦通过语言被世人知晓,然后必定会通过纯粹的思想途径而获得普遍承认,没有必要为了使这种认知变得更真实和更符合实际而寻求众人的喝彩,也无需为此结成宗派。”他一生使命满怀激情倡导人的道德品行、反对战争暴力、反对煽动狂热、建立统一欧洲。他的和平博爱精神影响十八世纪乃至十九世纪的一众思想家、文学家蒙田、斯宾诺莎、伏尔泰、康德、莱辛、席勒直至托尔斯泰、甘地、罗曼罗兰。

  因文中伊拉斯谟处处过于温和甚至踌躇怯弱的立场,哪怕是传记大师茨威格几乎无暇的笔锋流转都让我有点怀疑这是对他的好意辩驳,但在最精彩的一章《大论战》中,马丁路德讥笑伊拉斯谟左右逢源模棱两可讽刺他“你们以为他说了很多,其实他什么都没有说。” 伊拉斯谟选择沉默

  一年后马丁路德寻求和解时,伊拉斯谟的强硬态度足以窥见这位人文主义者最动人性情的一面,“我们之间的争论原本是一件私事,但是使我痛心的是这场争论所引起的普遍困惑和无法补救的思想混乱。”他无法原谅的并不是马丁路德新教徒多年来对他的谩骂攻击,而是他们给德意志国家人民带来可怕思想“混乱”。(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应辩证看待,历史无法对伊拉斯谟渐进式温和改革结果给出答案

  在《尾声》一章,六十岁的伊拉斯谟逃离纷乱的巴塞尔后,曾经的信仰激情荡然无存,在茨威格描述下“他现在却渐渐变得苛刻、喜欢嘲笑调侃。像所有上了年纪单身汉一样,他的脾气越来越怪,他不断抱怨学术的衰落……”历经世事心如枯木,难道这是所有信仰者的临终结局吗?可还是羡慕那个久远的年代人们还愿为价值信仰终其一生。

  :因为喜欢茨威格,所以看了这本传记,也有幸在失意落寞的当下,走近伊拉斯谟这一位大师的内心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读后感(四):《鹿特丹的伊拉斯谟》卑微在时代的焦点,伟大于自身的人格

  我愿意用这样一句话作为开头: Hier stehe ich, ich kann nicht anders. 我坚持自己的立场,我别无选择 这是马丁·路德在德意志帝国会议上的抗争宣言,也恰好刻画了他和他精神的导师——伊拉斯谟的一生。 01 合上书页的时候,我轻轻叹了口气,而心中还是一片波涛汹涌。 02 伊拉斯谟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世界的象征,他毫无疑问地代表了中世纪人文精神的顶峰,尽管后世的伏尔泰等人在他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但始终没有人能和他拥有同样的历史的垂青——再也没有神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能光凭借一人的思想的力量而能左右整个欧洲的命运,因而我们把对一个学者的至上的荣誉授予这位鹿特丹的伊拉斯谟,是无论如何都不为过的。 03 伊拉斯谟是个孤儿,这意味着他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独立"的烙印,而他的一生也极其完美的诠释了"独立"的精神意义,尽管这并不总是受人尊敬的,甚至还导致欧洲失去了最后的和平契机。伊拉斯谟因为种种原因和教会最终扯上了关系,他也非常轻易地发现了罗马教廷的弊端和宗教世界的荒谬——教士们披着华丽的衣服无情地压榨贫苦的农民,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们一边信奉着天主的教义,一边却违背基督耶稣所倡导的和平而推行血腥的战争,教皇们没有像圣经上所说的一样推崇节俭反而追求恢宏与奢靡,以至于"宝贝儿子"拉斐尔死后,"喜爱艺术"的利奥十世教皇首先愁苦的是如何继续大教堂的壁画而不是迫在眉睫的新教起义! 04 伊拉莫斯是没有办法接受这一切的,就像他想法设法逃出修道院和大学一样。但伊拉莫斯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没有采取,而且是一生都没有采取任何激进的手段,而只是在自己的书斋里安静地修补自己的艺术和文学的作品,只是顺带利用笔这把利剑去戏讽教会。本来这样的"冲击"对于时代而言只是一个再平方不过的微小扰动,但由于伊拉莫斯超乎常人的渊博知识和无与伦比的绝妙口才,又加上他早期依附于权贵(图谋生计)的这一优势,使得他的话和作品迅速地从上流社会传播开来,继而影响到了整个欧洲教会世界,而罗马教廷的肯定更是使得他一下子扭转了自己的地位,不但受到各个王公贵族和罗马教廷的青睐和赏识,而且也得到了广大希冀看到教会枷锁解开的民众的支持,这其中就有著名的马丁·路德,伟大的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引路人。 05 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在第六到第九章,而这正是介绍伊拉莫斯与马丁·路德在关于宗教改革这件事情上的纠缠于斗争。虽然长达101页的篇幅(几乎是传记的一半!)几乎没有多少对于时代的宏观层面的描述,但是这也正是体现出茨威格的手法高明的地方——透过人物去洞察时代。虽然伊拉斯谟的时代距茨威格也有400年的时间了,然而在他的笔下丝毫不失当年的惊心动魄,马丁·路德和伊拉莫斯的纠缠与论战、两次历史决定性的德意志帝国会议上的风云和德意志宗教革命战争的引发等具有强烈历史感的画面已经难以压抑在字里行间,而伊拉莫斯在这些历史时刻的固执、高度理智和沉稳等他所坚持的"独立"的特性都表露无遗。但书中也间夹着不少对比的批评,茨威格甚至忍不住以第二人称的口吻来"斥责"伊拉莫斯在那些历史时刻的过度保守和"克制",正如书中所讲,"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而尽管伊拉莫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必将流传于历史——如果他做了的话,尽管他数次遇上了这样的历史机遇(并且他也意识到了),但还是蜷缩为一个书斋里的小老头,"拉上窗帘与世隔绝",一次次试图将自己置身事外,于是马丁·路德被教廷判为异端,继而导致了后来不可控的德意志农民起义;于是新教与天主教会失去了最后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和解的机会。 06 当我读到第十章,"现在,对立双方之间原本只剩下一小时的距离。"我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因为我已知道后来的历史是如何发展——马丁们继续领导了这一场翻覆欧洲的革命,从此欧洲失去了数百年来唯一的精神上的统一,而陷入了永久的分裂。我为伊拉莫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合上书,不再继续阅读了。 07 一方面,伊拉莫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没有让自己受到时代的左右,这是非常难得的人格的独立;然而另一方面,伊拉莫斯明知自己的理想就在眼前,只要自己"入世",欧洲教会的温和的变革完全有可能实现,而不必导致后来长达数百年的流血分裂,这又是违背他内心的巨大矛盾。伊拉斯谟终生都在寻求一种温和地以人性和理智为推动的方式去感化和改变罗马教廷,而遗憾的是在他始终拒绝入世的情况下,无论是罗马教廷一方还是激进的马丁·路德的新教一方,都没有能接纳他完整的理想,因而伊拉莫斯也就始终没有站队和插手任何一方。于是马丁·路德们成为了历史的记忆,而伊拉斯谟只是一个书斋里的小老头,而只有他的伟大思想为后世提供了人文精神的启迪。因此我只能冒昧地给予伊拉斯谟这样的评价:“卑微在时代的焦点,伟大于自身的人格。”伊拉斯谟书本照片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读后感(五):a subtle feeling:比我成功的人都是傻子

  我不得不觉得自己在某些特征上与伊拉斯谟十分相似,因为过于理性与怀疑并且缺乏激情,从而不可能喜欢或坚持任何主义。可是拥有伊拉斯谟这种理性、温和的人真的在少数?不可忽视的直觉告诉我,尽管充满激情与热爱的人很多,但能把激情与生命力量转化为旺盛创作欲望力量仍旧稀缺,这是属于革命者的,还有用生命搞艺术的狂热分子的力量。

  赞美这样旺盛生命激情的各类文艺作品多如牛毛,小说的主人公往往就先决性的被赋予了这样的品质。这使得那一部极度理性因而不会采取任何过激行动(这一部分人和发自内心的投机分子往往分不清)人显得多少有些可悲。因为看了昨日的世界,所以能理解茨威格在战时与伊拉斯谟相似的心境,他显然想为伊拉斯谟,以及所有被自己认为完全不重要的政治斗裹挟的人正名。但且不论伊拉斯谟在现在不如高举宗教改革大旗的马丁路德那样声名远扬,即便他在当时德高望重,也是因为他的才气和博学而并不是因为他的中庸和理性。那么一群既不愿意take sides的缺乏激情的并且还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人士真的能够被正名吗?虽然我希望如此,但内心里仍旧不免鄙视自己,仿佛从性情上低人一筹。

  但是我又想起另外一种来自妥斯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的声音,愚蠢稚拙的相信才会使人身居高位,真正聪明的人总是一事无成(I mean, 世俗上,不能建立什么商业帝国)。所以有的时候不免要拿这种口吻来安慰自己,废柴又怎么样呢?至少比成功人士聪明。但这样的声音终究因为不够简单深刻,不能喊的响亮,而不登大雅之堂。不论文学还是现实几乎从来不对缺乏狂热激情外显正义的人抱有善意,因为完全的自由主义一点也不浪漫,自由主义者放弃了所有革命友谊与团队归属感,拒绝胡腾时的伊拉斯谟是残忍自私且麻木,可敬又可恨。可是哪怕部分出于怯懦天性也好,因为不够相信,因为不够相信任何一种主义而不能说服自己表态,不能说服自己支持马丁路德激进的改革而将扭曲自己本来的思想,而看似畏缩的游离在斗争之外,茨威格愿意用一本书的长度去表现伊拉斯谟的微妙,而没有任由历史像它常常会做的那样,给一个在战斗面前踟蹰不前的人一个“懦夫”“小人”的标签,真的非常令人感动,真的非常令我这种对任何一种说法或主义缺乏激情,不愿take sides不想让革命的烈火烧到自己身上却只是让一种矫枉过正代替另一种矫枉过正的人感动万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