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是一本由刘超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其实读《读城》就是在读刘超。我和刘超认识是在他上大一(中国政法大学)的时候,因为喜欢摄影,我们走到一起。在大二的时候,我找到刘超,希望他能为法大的学生记者团做一个总结性的视频片子,他答应下来并做的非常出色,让我一下子对他另眼相视!到了毕业前夕,我又找到他,让他带领几个同学为学校做毕业生的视频片子,几个月之后,他的《四年》,在2009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赢得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和呼喊,赚足了2000多毕业生的热泪!刘超不喜高谈阔论,少言寡语,所以要想了解刘超就去看他的作品。记得在审《四年》片子的时候,我提出意见,他平静而低声的说:“艾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点自由!”语调平静低沉非常坚决,让我无法反驳,从那时我更加认识了刘超。
后来刘超考上了法大的诉讼法研究生,一校两址,他在北三环的蓟门桥校区学习,我仍然在昌平校区从事摄影方面的工作,我们较少接触。曾经我问过刘超毕业后是否从事影像或编导之类的工作,因为这里让我们看见了他的才华所在。他坚决的说还是要从事法律工作;多少我为他感到可惜。突然有一天已经做了律师的刘超在微信上说他写了一本叫《读城》的书,让我写序,由此我确认了刘超的执着,也知道了毕业后这几年刘超在工作之余“读城”。
刘超用他的两管笔“自由”“自我”的“读城”, 一个是写,一个是拍,互为注解;我看见一个学校之外的不受制于人的年轻个体的追寻。城市是一个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爱恨交加的大千世界,许多人为躲避喧嚣,选择乡野避世。而刘超却是铤而走险,去翻动城市这本艰涩的书卷,给自己出了一道难解的题!读城其实就是读史、读人、读自己,是一种境界。他并不是泛泛的读,而从城市的主要建筑的存在、历史名人的轨迹、传统的生活方式等等去读。先读书后行走,再认知,以理性的思维印证行走的感知,生发出独有的观点,从而开阔眼界,思考人生。
刘超具有法大学生的气质:一个多姿多彩的思想者。读《读城》,读的舒服!文写得清新赋有思想,片儿拍的自然而且精到,两者结合独特深沉,刻画了他与众不同的行走与心路历程。我有时会生发出一种偷懒的想法,不想再出走各地,只想在家里接着读《读城》和它的续集,循着刘超的精彩图文,在纸上行走。
2015.4.12.于昌平
《读城》读后感(二):#2017B8#《读城》刘超
“城,以盛民也。” 每到一座城,都喜欢晃荡在大街小巷,只有走到人间烟火的地方,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座城的呼吸与脉搏。每一座城都有他独特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则是由人的气质和历史所汇聚而成。但我们中国的城市,却在慢慢消失他们独特的性格——历史和人文,抵不过高速的建设和发展——城市渐渐地变成了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面貌。我们总是急于抛弃过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我们在发展,在走向国际化,在与国际接轨。但所谓多元化,并不仅仅等同于奇形怪状的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也许会像作者所说:“每一座城最终都会产生自己独有的特色,一种靠城里市民的力量积聚时光而产生的城与人之间的呼应。”只是希望,一切不会太晚——不要等到毫无痕迹才来怀念过去的美好。
“中国的城市像一个初入社会的青年,以自己的节奏和速度忙碌着,连跟住在这里的居民说话的时间都没有。如果你多嘴问一句为什么,可能双方都会陷入尴尬中,大势所趋,孤音微弱,不得不保持沉默。”
《读城》读后感(三):城觅
城市的历史并不长,相对人类的进化历史来说。但也就是由于人类在城市的聚集,产生出了灿烂的文化,揭露了残酷的人性。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不如去读一座城,读它的喜怒哀乐,读它的经史子集,读它的歌舞升平。大抵这算局外人对《读城》最肤浅的理解。
有一次,我记得约莫是在北新桥附近,跟刘超聊起他的“读城”项目。至今还有两点我记忆犹新,第一个他说大城市都长得好像,连城里人的三观都想一个模子里面印出来的,所以他不想拍大城市。也因为如此,处女座的他提前的规划了行程,几乎隔周周末都飞去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拍照,大同,泉州,。。。。记录小城市是读城最早的初衷之一。
我记得我当时,哪怕是现在也不支持他大城市异质性太小的论调(生物的多样性最大的决定因素是斑块大小,城市的大小虽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也是多样性性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我喜欢他从小城市入手这个角度。一切创新的工作都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而中国广大的中心城市也正在全球化中一步步散失它独特的气质,在这个时期用相机读一下他们,其出发点跟贾樟柯当年拍《站台》和《小武》的出发点类似。
另一个令我印象的是,他特别执着于拍人,去茶园海边墓地蹲点,一来就是好几个小时。要拍人其实挺难,因为被拍总会带来拘束感,拍摄者要在聊天搭讪之中渐渐融入对方的气场,才能放下对方的心防。更不用提,有些时候还要理解天书一般的方言和外语,连蒙带猜肢体语言全用上。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浸染他长久居住和生活的气息 ,所以跑去小城市拍当地的居民当然是一个绝佳的读城角度。
城市最早是贸易和军事防御的产物,所以要读一个城市最好的切入点是城市的“土特产”和建筑。这就是为什么要在耶路撒冷拍哭墙,要在连云港拍出海的人。城市也是人们驯化荒野的所在,自然的不确定性都被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替代。所以,在城市中,要找到历史上不稳定点,不舒适性,不安全性,往往会产生莫名的冲突的美感。这也是为什么要拍墓地,拍屠杀纪念碑。城市也是一个隔绝公众和私人空间的地方,在广场,人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歌唱舞蹈亲吻。在私人空间,一切不好意思在大众面前展示的事情也可以发生。于是,在公与私的交界上,往往会产生有灵动的作品,比如城堡上墙缝之中的依偎,又比如洗衣场上冲澡的人
读书不难,识字即可。但读进去书不容易,再从书里钻出来更难。拍照不难,按下快门就行。但要用相机读城不易,以小见大,可以从平常寻不平常。
《读城》读后感(四):《读城》读出的不同
第一次看到他拍摄的照片,就有预感会有出书的一天。同样的法律人,作者却仿佛与异次元空间的自己在同步前行,带给我的歆羡和感召力是很强大的。
封面的这张图片,以前在他的微博上看到过,第一次打开时,轻易的打动了人,所有想说的,背后未说的,留给我们去想象的内容,扑面而来。
《读城》这名字很吸引人,我的理解与作者的定义相差不远,如此去了解一座城市,是多情又浪漫的,却也是沉静与孤独的。所以翻开书,就会知道,你想要的风景如画,你想要的丰富细腻,你想要的人间烟火,你想要的如泣如诉,在每张照片和每段文字中,都能获得。那些往往会被缤纷的城市光芒所迷惑的情绪,因为初心的清澈与坚持,没有成为简单的文艺、小资、精致与浮夸,所有感悟与记录都是真诚而直接的。
他的照片,留给人的想象空间特别大,换言之也是故事性很强。作者在寻找并组织自己的故事时,构架、空间、色彩、视角,给旁的人展现了完整的图景,于是我第一眼看到那些照片的时候,浮想联翩,似乎瞬间就飞出了一个故事,然后再与作者的感受去映照与碰撞,收获了多层次的体验。
我喜欢他那种没有压迫感的表述方式,以及文字间传达出的关怀与细腻,其中有对城市发展的诘问,对历史人文的深思,也有对情感表达的关注,对静默状态的遐想,有行走与扰人的思考,也有停留与安静的回味。跟着他的节奏,仿佛看的到他的风尘仆仆,体会的到他与一座城一段故事一个人相遇的惊喜与敬意。而这些,他只是静静的记录表达,等待在尘世涤荡下偏守一隅自我的人,来慢慢感知与回味。
我们读城,从同一本书,寻同样的轨迹,却能读出不同的味道,那似乎不仅是增加的对一座城市的了解与向往,也不单是多看了陌生地方的风光,还有些什么,是会让我常常想起的,觉得他和他的《读城》是特别的,有感染力的。
《读城》读后感(五):致《读城》:“造”一座城,近在咫尺---《活着》主编王崴
对远方城市的陌生感,与生俱来,但是真的走近了,却往往发现是多虑了。
地理空间有别,语言肤色有异,但人的体温无异。当与城中人近到能产生呼吸的共振,就会发现,他的情绪,我可以感同身受。
还有最为心照不宣的,对美的感知力。在错落有致的建筑之上,在生命脉动的节奏之间,不加粉饰的美便自然流淌出来,你我都能轻易捕捉。
所以说,单单用眼睛去游历,那是暴殄天物了,这个世界是用心来感受的。
翻阅《读城》这本书,我觉得行走中的刘超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还用自己的镜头和笔杆载我们同去,与他结伴而行。
看他书中的影像与文字,都透着一种温柔感。城市在他的勾勒下,轮廓变得干净。不禁联想到“城由心生”。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每个人都有一座专属于他的远方的城。不妨由着性子,“造”一座城。如刘超在书中所写的,“也许,幻想的,经常是现实的影子。”
来吧,跟他一起。
——腾讯网《活着》栏目主编 王崴
2015年3月21日
《读城》读后感(六):愿你与这城市温暖相拥
每座城市都有情感,浪漫的,现实的,生动的,苟延残喘的......每种情感都值得被记录,被尊重......
——《读城》
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不管是悲伤的,还是欢喜的,遗憾的,亦或是被人们遗忘的。在这座城市里,有着千千万万像你,像我一样的异乡人,在这里也许你会没有归属感,也许你曾咒骂过这个城市的冷漠,可是也有人爱上这座城市,觉得它很温暖。城市从来不会因为你贫穷而让你看不见它的美,也不会因为你富有而刻意展示它的美,我们之所以看到和感受到城市的不同,归根结底是自己的态度不同,当你像读书一样的,去“读”一座城市,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城市。
一座城市被人们记住,总会有它的理由,而每个人记住它的理由也不同。你记住巴黎,也许是因为它的浪漫,也许是因为闻名的埃菲尔铁塔,也许是因为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的故事,也许是你曾和你深爱的人在那里有过美好的回忆。但不管怎么样,你记住了不是么?只是有些人铭记的方式不同而已,有期待的,有不舍的,也有不愿回忆的。
丹麦是安徒生的城市,安徒生的童话让这座城市显得更加纯真;加尔各答是泰戈尔的城市,天空没有留下飞鸟的痕迹,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书香气息;伦敦是福尔摩斯的城市,它的存在为伦敦增添了一抹神秘的氛围;这些城市因为他们而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吸引着你我前行。城市总是无法与人脱离关系,我们总是满怀期待的向往别人的城市,憧憬不曾到达的远方,却不曾看到自己城市的光亮,不曾感受自己所在城市的温暖。
在我们身边,有些人伴着清晨微弱的光早起,也许叫起他们的不是梦想,只是为了生计。当春去秋来来临之际,他们总是最先知道的,因为也许他们入秋落下的第一枚树叶正好落在他们的肩上,看着初春小草冒出的第一抹绿。不知道你有没有对他们说一声感谢,道一声辛苦。
早上的七八点钟,是菜市场最为热闹的时候,这时所有的蔬菜生鲜都是最新鲜的,当你看到买家和小贩因为几角钱而唾沫横飞的杀价,你不觉得的温暖吗?当你坐着地铁上班,为年迈的奶奶让座,看着她充满感激的笑,你不觉的温暖吗?当你在夕阳的余辉里看到一对母女说笑着从你身边走过,有没有过片刻的温馨呢?
每天的我都是伴着夕阳下班,看着夕阳渐渐隐退在高楼大厦之间,看衣着光鲜的人们行色匆匆。每当这时候,我都会抬头看看天空,如果天很蓝云朵很大,我会驻足停留一会儿。很多人忙到抬头看天的时间都没有,就这样错过城市中美丽的风景,其实他们不是没有时间,只是不愿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小事上,可是生命不就是由这些点滴组成的吗?
南京是一座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六朝古都积淀的古色古香让我爱上了这里。虽然刚开始有过排斥,有过无奈,没有归属感,但是我知道不管我如何排斥或有多么的喜欢,它都只是静静地,别人能看到的美丽景色,它不会吝惜给我,当我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会快乐很多。现在,我在南京,而你,在哪座城市呢?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予一己真心,盼一生偕老,愿你能与这城市温暖相拥。
《读城》读后感(七):关于《读城》--中国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
以攝影為職業或抱負的人,常會不由自主揹起過重的包袱,希望自己的每個快門機會都是一次獨特視角,愈是想拍好就愈放不開。
劉超相對地沒有這種壓力,從事法務工作的他,拍照顯然是一種精神的釋放與受困職場的解脫。旅行各地是他拓展生命寬度的一種努力,因此能夠用好奇的眼、敏感的心把每座城市當作書來讀。他把相機當日記,以光影書寫不期而遇的場景;其中有驚鴻一瞥的身影,也有深烙心坎的經歷。《讀城》是他在海外及內地二十個城市拍、寫的圖片故事,也是他的心得報告。
在這全民攝影的年代,許多人將相機當成顧影自憐的鏡子,但劉超依舊執著於對外在世界的探索,以少見的熱情,不計回報地以自己的方式為時代留下痕跡。攝影最有意義之處便是記錄、發現與肯定,周遭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的景象,只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愈發珍貴。
祝福他一步步完成接下來的每一個讀城計劃!
——中国台湾著名摄影家 阮義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