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6 03:04: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读后感10篇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是一本由吕迅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4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读后感(一):国共棋局背后的美苏战略

  刊于《经济观察报》

  在史学界,“国民党为何在内战中失败”这个问题算得上是老生常谈了,六十多年来各类相关著作出了很多,但观点归结起来,无非是几点:国民党专制、官僚腐败、金融崩溃,以至丧失民心,最终失败。当然,近年来引进的一些书,无论是史料上,还是方法上,都有很大突破,但往往着力于一点,蒋永敬、刘维开《蒋介石与国共和战:1945—1949》,更多地讨论了战场失利的原因;吴昆财《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1947—1950》,探讨了美国军事和外交部门在挽救国民政府问题上的矛盾。

  青年学者吕迅的这本《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在将学界有关国共之争的新观点汇集一书的同时,还将关注点从国内引向国际,从美苏在中国的不同战略,审视这场战争。

  用坚实史料为内战梳理脉络

  阅读一本学术著作前,我的习惯是先看其征引材料的多寡。中文史料不必说,海峡两岸的档案、日记、回忆、文集,作者使用的相当广泛。至于外文史料,目力所及的范围内,我还没在其他任何一本近代史著作里看到过这么多英文注释。《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几乎每页上都能见到作者征引的英文材料,如未刊行的美国外交档案、美国首任国防部长福莱斯特的日记the Inner History of the Cold War、美国五星上将布拉德利的回忆录A Ceneral's LIfe等等。此外,作者还参考了不少的苏联原始档案、日文史料。

  作者用这些史料梳理了1944—1950年的历史,他将年份作为节点,一一概括,作为章节的名字。1944年时美国开始对国民政府失望,派观察组驻延安,从此对中共有了一种相当良好的印象,是谓“美国至关重要”;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被迫在雅尔塔密约的框架下,签订中苏条约,而苏联很快毁约,允许中共进军东北,是为“靠不住的条约”;1946—1948这三年,因美苏政策不同,国共实力此消彼长,导致“呼啦啦大厦倾”;作者将1949年概括为“中国向何处去”其实并不准切,中共在上一年即奠定胜局,指明了中国走向;最后一章是收尾,中苏结盟,朝鲜战争爆发,是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中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

  如果要为这本牵涉甚广的《大棋局下的国共关系》找一条脉络的话,大约就是美苏两国对国共之争的干预了。在战后的东北亚大棋局上,无论国共,都只是棋手手中的棋子。棋子在棋局中的命运,除了寄希望于棋手的判断力外,只能自求多福而已。

  事后来看,在这盘棋上起了关键作用的一着,是所谓“雅尔塔密约”的签订。蒋介石称此密约“足置我中华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境”,但其最终选择接受,原因就在于棋手——美国的斡旋。国民政府一方面不能开罪美国,影响棋手的布局;另一方面则相信美国会施压,让对方棋手有所顾忌。如果真能如此的话,那么就如后来奉命前往苏联谈判的王世杰所说,“就我方利害而言,则此次缔约,可以明中、苏之关系,减少中共之猖獗,保证苏军之撤退,限定苏方在东北之权益。”

  然而事与愿违,日本才一投降,两党在东北的冲突就爆发了:中共在苏军默许下悄悄进入东北,并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援助,而国军接收则被苏军设置了重重阻力。这时,马歇尔奉命使华,主持调停。这位久负盛名的老帅对中国政局持一种不偏不倚的观点,“一方面,国民政府畏惧、不信任苏联,坚信中共是苏联的傀儡。国民政府不相信中共的诚意和真挚。另一方面,中共也同样不信任国民政府……除非他们获得政府的许诺,足以保障作为政党继续存在并活动的自由,才会交出军队。”

  战后的美国政府对共产主义不是没有恐惧,但一直对中共颇为温情,原因就在于美国决策层都不相信中共是所谓“真正的共产党”。长期在中国活动的美国人,如史沫特莱、谢伟思、史迪威、戴维斯、拉铁摩尔、费正清等外交、军事、学术人士,绝大多数都是亲延安的自由主义左翼人士,称得上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如吕迅在书中说的那样,他们一再向美国政府灌输:“中国的共产党只是中国的,而并非共产党的。”以至于美国“国务院上下提及中共时大抵加上‘所谓’的前缀或者引号,他们推测这个所谓的共产党仅是在组织形式上模仿苏共,但在政治要求上却更为缓和”,美国驻华外交人员相信延安超过相信重庆,甚至相信“国共不和完全是‘重庆的过错’。”不难想见,在这种天真观念的指导下,马歇尔是不会偏袒国民政府的。

  一场由美苏左右的战争

  在《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这本书中,作者旁征大量官方党史资料,钩沉了苏军对中共的各项援助。这些材料贯穿在整本书中,可知苏军的援助持续了整整四年。譬如,1946年4月,东北战事正酣,中共从苏军处获得“十万步枪,一万重机枪,一千门炮”;7月18日—8月7日,苏军通过海路,给陈毅步枪1.21万支、子弹1021.28万发、炮弹4.35万发、炸药22万斤,以及轻重机枪、掷弹筒等。陈毅的参谋长陈士渠后来回忆,“弹药是从东北运来的,比较充足,随时可以补充。”

  在斯大林看来,一旦中共革命成功,共产主义阵营就将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声称“为了援助中共,我们不能吝惜人力、财力”。但是这些援助对外从来是秘而不宣的。同样,美国也极力避免给外界支援国民党打内战的印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更加“言行一致”。如当过新一军军需官的周以德回忆,他们被调往东北战场前,美军提供的“只有食物,没有弹药”,这是因为“‘剿共’战争并不为美方所支持”,留给新一军的物资“只是扔掉战后剩余物资的包袱。”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居中调停当然并不容易。对于中共,马歇尔除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游说他们回到和谈道路上来外,别无他法。延安依靠苏援即可持续战争,并不需要看美国的脸色。而国民党依靠美援才能生存,这就使得马歇尔能通过施压,迫使蒋介石服从美国的和谈要求。1946年5月,国军在四平重创林彪所部,并占领长春。在报告中,林彪说自己的部队“逃亡现象严重,士气日益涣散,战斗力薄弱”,他们甚至做好了在东北打游击的准备。然而,此时马歇尔勒令蒋介石在东北停战。

  为向中共示好,从1946年8月起,美国更实施军火禁运,终止了对国民政府一切军事援助。1947年2月,美国又为经济援助附加上政治条件——国民政府必须先行改革,也即启动民主化,才能获得援助。吕迅在书不无讽刺地写道,“在内战的困扰下,国民政府的改革更加乏力。然而面对重伤未愈的中国国民党,山姆大叔一摆手,表示:你先自己证明健康状况,我再给你输血。”美国对国民政府存亡的漠视,被中共看在眼里。周恩来在内部会议上说,“美国对蒋介石的援助并不慷慨,蒋政府向美国私人购买军火也有很多困难,美军事实上是在撤退。”看到作者从《周恩来军事文选》中摘出的这句话时,真的是震惊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就摆在那里。

  这种单方面压制国民政府的策略当然是行不通的,马歇尔后来也看到,“我想我已经停止了几乎所有对政府的直接军事援助,但(中共)政治宣传还是指称如果国民党——或者政府——没有美国政府的军备支持就不可能再继续战斗一个礼拜。”1948年初,杜鲁门竞选连任时,才提请国会给国民政府5.7亿美元经济援助。6月,国会通过了对华2.75亿美元的拨款,其中购置军火的1.25亿美元特别赠款,到1949年4月也未能全部支付。

  从《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中,我们或许能得出一个结论,在这盘大棋中,决定胜败的原因,不是双方实力,而是他们对棋局的重视程度。美国一味追求和局,下棋三心二意,而对手却大有孤注一掷之势,力求最后的胜利。

  另外,美国政府中苏联间谍的作用,吕迅在书中只提及了财政部的怀特。其实,依照《维诺那计划:前苏联间谍揭秘》这本书披露的内容,苏联在美国政府行政、外交、军事各个部门都安插有大量间谍。试想,两个人下棋时,一方能提前获知对方棋路,那么胜败如何,还难以预料吗?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读后感(二):一個破碎的心

  读过林孝庭的《困守与反攻》之后,我自然开始对1950年之前发生的故事产生好奇。要了解这些故事,吕讯这本“不再版”的著作是个不错的参考。很幸运的是,我在离家前一天读罢此书,成了一年来的一个夙愿。此刻,除了掩卷叹息,突然想写一些自己的感想。 此书分七个章节,讲述了从民国三十三年到1950年之间国共美苏四方复杂诡秘的关系。如吕讯所言,国共内战本质上更像是其背后的棋手之争,而美国在这个棋局上瞻前顾后,三心二意,而苏联一心一意,不拘小节,最终决定了民国三十八年发生的事情。虽然这听起来更像一个学术界的新观点,而非我们了解的史实,但吕讯用详实的未刊档案和回忆录资料为我们揭示事实恰恰就是如此。 第一章标题为“美国至关重要”,正如标题所言,此章重在解读国共双方对于强力外援美利坚的争夺。这是个易被人忽略的无声战场。美国始终对国民党持怀疑态度,认为“国民党根本没在打仗”,在日本凌厉的一号作战攻势面前,国军在豫贵湘再一次大溃退,留下成千上万具瘦弱的尸体。这样一来美国就有了疑问,打败日本人,国民党到底靠不靠得上?毕竟日军的残暴与坚忍已经在太平洋战场给美国带来了惨痛的损失,作为军事强国的美利坚自然理解不了为什么同是东亚的中华民国表现得竟是这般脆弱。于是,中共严密的组织作风和优良的军纪与国民政府的低效腐败形成对比,使其成为美国幻想的“盟友”,美国由此认为中共能给日军带来较大的阻碍。支撑这些选择的,则是美国自身的核心利益,即“早日结束战争,减少美国公民的无谓牺牲”。而在分辨敌友方面,美国往往不能有效厘清。 第二章“靠不住的条约”,则叙述了美英苏不通知蒋先生私下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和此协定带来的一系列失控的影响。正如吕讯所言,在以契约精神建国的美国,一切条约都是纸面上的东西,而在数千年权术斗争的中国,这纸面上的东西往往没有纸面下的强权有力。最终苏军在罗斯福总统的要求下出兵东北,将日本关东军的残余势力彻底清除。而此时中共和国民政府均希望进入东北,却表面上都被苏联拒之门外。在这个过程中蒋中正始终希望能在不得罪美苏强权的情况下解决东北的接受问题,而中共则先发制人,利用其与苏联微妙的关系抢占东北,获得了巨量的军械。 第三章的标题相当有趣,"一个破碎的心",正是我的标题。此章主角无疑是蒋中正,也正是在讲他在马歇尔上将近乎“无礼”的调停下错失战机,甚至被施以决定性的一年武器禁运。马歇尔在国共调停上,始终是一个幼稚的人,他不明白中国“一山难容二虎”的政治哲学,还以为中国只要效仿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双方达成谅解,成立一个“包容两党的民主联合政府”,中国就可以恢复和平,美国也不会被中国内斗拉下水,造成“无谓的损失”。所以马歇尔始终认为挑起战争的责任应当国民政府来付,对蒋中正倍加责备,甚至最终武器禁运,使国军的美械装备得不到必要的弹药补充。而中共则获得了苏联源源不断的援助,包括技术,专家,军火,造成了胜利天平的倾斜。 第四章“危急存亡之秋”,将美国对国民党的不信任推到了极点。蒋先生始终有一种极其盲目且刚愎自用的乐观,认为内战一定会以国军的大胜终结,且不需太多时日。而是年发生的孟良崮战役则为我们说明蒋先生这种乐观是幼稚且毫无道理的。间谍郭汝瑰在战前就将情报送给了中共,导致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被全歼,而是役中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场战役是国军失败的一个缩影,甚至中共得知的国军部署会比国军更早。而美国呢,直到事态失衡才解除了对国民党的武器禁运,但对国民党的不信任气氛仍旧弥漫在美国国务院,导致此后援助工作仍难以进行。究其原因,美国始终认为支持这样一个腐败无能的政府是没有必要的,援助则很可能打水漂。于是在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产生经世济民的影响之时,中国这个马歇尔却显得好像另一个人一般,无情且吝啬。 第五章“呼啦啦大厦倾”,则是描述了国军在战场上的全面失败。国民政府在这一年为了解除美国援助不力造成的全面经济危机,进行了货币改革,但改革失败反而民心尽丧,加之战场溃退,国共内战已见分晓。美国甚至开始和中共进行谈判,意欲战后和中共进行合作。但中共有主动选择权,而他们的选择,则很清楚地表现在后面几年。 第六章“中国何去何从”,标题则显得没什么必要,中国的去处早在一年前就决定了。这一年,白崇禧勾结李宗仁逼蒋中正下野,他们却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而在巨大的形势压力下,国军将领纷纷自谋出路,云南省主席卢汉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鲜为人知的是,蒋先生一开始并没有计划撤退到台湾,而是云南。云南山岳众多地形复杂,是易守难攻之处。但卢汉却希望脱离国共独立,为此求助于美国,扬言云南如“沦陷”则中共会挑起东南亚的革命运动,最终却不被美国重视,其遂通电“起义”。卢汉还要求四川刘文辉扣押蒋先生。不过,蒋中正最终坐飞机去了台湾,国民党大陆时期结束了。 第七章“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章已经和国民党没什么关系了。1950年伊始,卢汉的预言成了现实。越南的胡志明和朝鲜的金日成在各自属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美国在韩战爆发后调整了战略,出兵仁川,情节遂接上了《困守与反攻》。美国放弃中国最终为自身造成了惨痛的代价,如果中国不失,则不会有韩战和越战。两战给美国带来总计现值一万亿美圆的经济损失,就是把这钱十分之一拿出来支持国民党,国民党都不会有如此的溃败。美国机关算尽却满盘尽输,直到今天,朝鲜核问题愈演愈烈,美国仍然必须为这个七十年的错误付出代价。 民国三十五年(1946)8月15日,蔣中正从灵修读物《荒漠甘泉》当日的诗文中得到了慰藉。说的正是忍耐。新约使徒行传中保罗有云:“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作者考门夫人(Lettie B. Cowman)由是引发出“照样,一个破碎的心,才会得到神的喜悦”。读到这里,他不禁感慨:

  “我的心实在是破碎了,必能得到神的喜悦乎?”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读后感(三):毛蒋性格差异

  蒋介石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终其一生都很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在意外界对自己的压力。而毛虽然像传统帝王那样也挺喜欢在外国人面前炫耀,但是他本质上还是更看重法家的法术式,用秦晖的话说,毛在反右时宁愿让大家指责他的道德也不能让民众怀疑他的智商。

  这个差别在1945年的内战中表现出来就是毛至始至终目标明确、意志顽强,不仅不畏惧美国方面的压力,甚至还能抵制斯大林的压力悄悄在东北抢占地盘。而蒋介石在做决策的时候,顾虑重重,既考虑舆论压力,又考虑党内平衡;既时时刻刻关注美国方面的态度,还要不得罪斯大林。1946年苏军在东北的暴行被媒体报道,学生起来游行抗议,这本来是难得的在舆论上打击苏联和共产党的机会,蒋介石为了不触怒斯大林,居然暗地里压制学生的自发抗苏行为。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读后感(四):内战史集大成之作

  本书用海量史料完美解释了天下易手的秘密

  斯大林远比美国人提早看到了冷战的情景,所以迅速进去了角色。为了让共产主义事业永远立足不败之地,也为了独霸满洲,绝不能让美国力量进去东北,所以全力军援tg 而美国在很长时间里,是认可美苏分割世界的,进去与苏联对抗角色远比斯大林和太祖要晚。而美国人并不想让校长消灭tg,不仅是因为一党专政不合美国人的胃口,更因为美国人认为没必要为支持一个远东独裁者而花钱出兵帮助常凯申打内战。从赫尔利到马歇尔都是调停国共内战。但是实际上帮助了tg扩张,束缚了国民党。 在关键的四平保卫战后,周恩来利用马歇尔逼迫常凯申停战,马歇尔更为了防止内战,对国府实行武器禁运,1947年后,大事去已。 相反,到1948年底,美国已准备接受tg,到1949年,司徒雷登甚至给tg传话,给tg几十亿美元贷款。但是太祖从意识形态上不可能接受美国,他之前对美国的示好完全是为了防止美国妨碍其夺取天下。所以最终结局是一边倒。

  白左伪纪实片《即将到来的中美战争》的编剧完全误解了这段历史。

  --------------------------

  本书主旨,及与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的对比

  本书的所谓大棋局,是指由美苏分割世界变成冷战对峙这个大棋局,太祖和约大叔提前进入了角色,掌握了主动权。约大叔高瞻远瞩,全力支持tg夺取天下。tg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大力扩军备战,一方面给美国民族党民主派的假象,争取美国支援打/压kmt 而美国一直就不是全力支持常凯申,抗战时史迪威之类都是白左亲共分子,史迪威事件的幕后黑手就是tg。史迪威事件之后,美帝更是把宝压在苏联身上,牺牲了国府。抗战之后,认为tg是民族党,中国应该搞联合政府,根本不想全力军援国军。四平会战之后,逼迫校长停战,然后断绝军事援助,导致天下易手。之后,更准备给tg巨额贷款,拉拢tg完全是一场空。 杨奎松书的好处是用共产国际文件解析tg决策史,但是抗战后运用的史料远逊于吕迅书,还是从tg本位来叙述历史。而吕迅书是从冷战史的角度,苏联的策略、tg的策略极其腹黑。美帝就是始乱终弃的搅屎棍,本身充斥共谍白左(所以麦卡锡主义不是无的放矢),民主国家更是把国内利益放在首位,不可能全力扶蒋反共。而国府就是倒霉蛋,民主无量,独裁无胆。加之共谍冀朝鼎的金圆券改革。 这书最大优点就是巨量前所未见的史料,比如tg和国府一样搞通货膨胀,只不过军事胜利,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一句p话 联合政府,确实是罗斯福最早提出来的,因为美国不认为tg是苏联代理人,认为tg是真正抗日者真正民主派,联合政府有利于抗日。美国甚至派cia特工到延安,准备军援tg 书中也解释了太祖利用美国这个口号,就是为了方便战后扩张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读后感(五):二战/冷战背景下的国共政争

  最好的理由

  1.目前引用资料最全面,美国对华主要外交官员(全权代表、大使、远东司级官员,国务院官员,延安观察组成员)的报告、电文;中苏联系的俄文原始电文,报告;

  至于中文资料,既有中央档案,也有台湾的档案/文献

  2.过程有新意,作为对比齐锡生的书主要关注在华军事主官、特使与美国总统,华盛顿参联会官员的沟通决策过程,本书还原了美国在华中下级官员的意见对在华高官的影响,再通过在华高官与华盛顿总统、国务院、陆军部、参联会的联系影响甚至左右了美国对华外交政策,也是更为完整和全面的还原美国对华决策过程

  3.外交视角有突破,就朝鲜战争前后的中苏关系(同时也和台湾问题有关)作者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4. 军事、经济视角有进一步的深入,军事视角着重关注了武器的生产与输送,以及这其中的国际援助的重要性

  我认为有趣的地方

  1.抗战末期“联合政府”意见的提出,实际上是美国在华中低级官员的建议,非TG原创(所以太祖在大会上还讲这方面反而落在了美国后面),TG一直要求的只是扩大部队数量

  2. 二战美国对日宣战后,美国政府的政治力量才真正进入中国,其经营中国的时间太短,经验也不丰富,在华美国官员群体局限性也比较明显,团队太小,有左翼人士,甚至还有后面有代号的苏联间谍,受到中共影响颇深,其能力以及对KMT意见评估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延安观察团为例,其一直只能在延安,从没有到其他边区采访(也被拒绝)

  TG对这部分人的政治宣传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美国驻华官员群体也成为了TG对外情报来源之一。

  3. 内战苏联对TG的武器援助以及建设东北的支持,成为内战TG以军事方式对抗KMT的关键

  雅尔塔密约的要求以及东北苏联对TG的支持,让东北成为国内停战计划唯一的例外,国共双方同意关内停战,关外调处,此时TG的决策是以东北抵抗消耗KMT,让KMT付出代价回到谈判桌

  但1946年5月20日东北局致太祖的电报,苏联建议在关内大打,同时答应通过海运援助武器弹药给华东,这是内战全面爆发的首要原因,之后华东也是通过苏援,保证山东战场能吸引大部分的KMT机动进攻部队。

  至于全面开打之后到49年,苏援一直没有停止(可能有中断),甚至协助从山东向东北运兵

  苏援的物资,在47年和48年分别达到全年近30到40万吨,月均2万吨,对比驼峰航线援中军事物资的数量就可以知道,这种补给数量,足以改变一个战区平衡

  4.国共内战中的美国作用

  a. 魏德迈

  无论是45年到46年魏主张国际托管东北,先解决长城以南地区(由美国提供物资动用5个军全面控制华北),还是47年9月魏德迈要求KMT政治改革的建议,以及同期提交杜鲁门报告中对朝鲜局势预料的出奇准确(2年多之后完全验证了),令人印象深刻,都是卓识

  .49年美帝确实准备让台湾“independengce”,先找的是陈诚,后发现不合适,想通过李宗仁找孙立人,之后魏德迈私人建议用吴国桢代替陈诚

  48年6月之后,美帝还主动联系桂系、晋绥军傅作义、宁马,青马,云南卢汉,粤系李济深,广东省省长宋子文,台湾的孙立人,吴国桢,陈诚,甚至通过驻云南领事馆策划云南独立(好玩的是卢汉起义之前还警告美国使馆,TG一旦占领云南,会向缅甸和越南输出革命——尼玛,神预测),让胡适参选总统,甚至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帝还策划国际托管台湾,彻底废掉常凯申(美帝就是一直不喜欢光头)。另外民盟的分裂也和美帝有关系。48年年初马歇尔还计划分化TG内部的人,叫下面的人提交报告

  以上做法其实是美国在内战后期采用的通过扶持军阀中的有力人士抛开常凯申,以此试图限制以苏联为背景TG在中国大肆扩张的决策思维

  c.46年8月(实际开始是在8月前到47年5月20日)美国对华全面禁运,即使禁运解除后,美国也主要只进行经济援助,严格限制军事援助(1.25亿的特别捐助,49年4月之前仅到位0.45亿),另外虽然KMT可以向美私人军火商采购军火,但是其主要产能应用于美国国防部的订单了

  5.内战战场 关键的1947年,双方都有机会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太祖发给陈赓的电报,要求“陈赓部队南渡黄河,出击潼洛,吸引胡宗南部队,陕北情况已经非常困难了,如果陈赓不能再两个月内有效吸引胡宗南的部队一部,陕北就不能支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也是此目的,吸引胡宗南。同时彭德华的电报也反映,胡部闪击延安,造成边区90万人养9万人,顶多只能支持3个月。

  从这个角度看,胡宗南部突袭延安的指挥中枢,不是没有效果,如果能维持对陕北封锁,同时出击晋南,就能让TG在陕北难以维持,2个月之后将压力压向华北,产生连锁反应。

  从这个角度来讲,陈谢,刘邓,品字形的两个口仅仅是用来化解KMT对陕北迫在眉睫的封锁

  另外同时的山东解放区应该也面临同样的根据地被严重压缩,后勤补给枯竭、难以维持的境地,所以太祖在1947年8月到9月要求”关内各军背水一战,应迅速建立无后方作战思想,人员、粮食、弹药、被服,一切从敌军、敌区取给,准备连续作战之后缩编部队,准备打的剩下3000人,4000人一个旅,俘虏兵即俘即补“

  豫中会战的背景很可能就在于此,要求外线作战,减轻根据地压力

  之后常凯申调动3个师出关,关内压力才真正减轻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美援-即使是经济援助能够继续,47年解放区的压力将会更大)

  6. 根据地的民工征集,

  从统计数字来看,民工征集达到百万之巨,一方面满足了人力进行物资输送的需要,但是另一方面,过高的民工与士兵的比例,会对粮食生产产生严重影响,这本书里面有所提及,但是还不够

  7. 朝鲜战争前后微妙的中苏关系以及美国的决策

  引用斯大林和金日成以及与周恩来的电文,认为斯是在拿台湾作为筹码牵制TG,一方面满足朝鲜的所有武器要求,一方面无限制的拖延TG的武器要求,比如TG希望5月1前得到84架飞机(60架战斗机,24架轰炸机),从3月份一直到6月份,苏联都没给

  美国内部就是否保卫韩国、台湾和印度支那是国防部和国务院在争,朝鲜一开打,军界的主要将领,倒是认为韩国没什么重要性,但是朝鲜半岛一旦开打,台湾,越南就都有逐次开打的危险,所以韩国可以丢,但是地理重要性更大的台湾不能丢,是这个原因第七舰队才进入台湾海峡,宣布海峡中立化,不过美国并不喜欢常凯申,常凯申的派兵请求(说白了是让美国人帮他喂饱这些士兵)被艾奇逊拒绝了,提高对台关注度的反倒是保守派的麦克阿瑟

  朝鲜开打,美国一开始就下定主意的只守住釜山一线,如果不是麦克阿瑟突发奇想仁川登陆,估计9月份朝鲜部队还不会那么快的崩溃

  1950年朝鲜局势危急为了让中国出兵,1952年和周恩来的会谈,斯大林给周恩来说了两句类似的话(引用俄文档案,反正国内没翻译),中国如果不展示令人信服的力量(第一次)/中国同志们必须知道,如果美国不输掉这场战争(第二次),那么台湾,中国就永远得不到,

  朝鲜是TG的投名状,台湾是苏联抑制和利用TG的工具(苏联以欧洲为中心,亚洲革命输出顾不过来,希望TG接盘),可惜TG在朝鲜做的太差,没有满足苏联的要求

  8. 秘密外交的局限

  本书中罗斯福对苏特使外交首开先河,美英苏单方面签订的雅尔塔密约(本书能看到具体条款)造成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成为抗战结束后中苏,中美交恶的根源。秘密外交造成罗斯福突然去世之后,杜鲁门上台既无外交经验,也不明其中底细,难以形成合理且有延续性的外交政策,美国外交只好重交学费。

  以此推想,尼克松通过基辛格的秘密外交的副作用同样也是巨大,估计要系统性看到这种方式的恶果,还需要专业人士努力了.

  本书错误(目前发现的)

  1.李聚奎《我军后勤工作的一次历史性转变》,廖耀湘攻占彰武,东野在苏联帮助下,可经外蒙古一条150公里长的路线依靠骆驼,骡马的畜力将北满物资运抵南满

  作者将吉林库伦当做外蒙古库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