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基因革命》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31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基因革命》读后感10篇

  《基因革命》是一本由沙伦·莫勒姆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基因革命》读后感(一):用杂糅的案例来提示关注你那“不同一面

  从亚马逊上买的纸版,200页厚度,行文流畅,可以不费劲的很快读完,从内容上讲满分5星可以给到3星,不如我之前买的那两本遗传基因研究方面的书《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和《天生的烦恼》。

  全书章节标题就可以表明作者的行文思路,更可以作为本章大概,书的内容其实用第八章尾端的一句话总结合适不过:“在遗传编码中,哪怕是在最微小变化都能产生令人难以置信影响”,第一章是概述,第二章是提出现象引出问题,从第三章到倒数第二章,就是作者用一个又一个来自全球各色病友的案例来阐述这个现象,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他与你不同”,这些人,在遗传基因上一个悄然无声的基因突变,就使TA们或者身体机能异于常人,或者有着伴随短暂一生奇怪病痛,很特别,很惊讶,也很唏嘘不已。生物就是这么有意思吧!

  原先买这书其实真的跟之前某个网友类似,是冲着副标题“跑步、牛奶童年经历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基因”这句话去的,结果书中说的不是这回事,副标题仅仅是现象,而原理“为何会这样”作者自然无法解释清楚--这依赖长远科学,就像作者那句话说的:“它们将引导我们探索一个新方向,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否有选择性的xxxxxx”,普通读者看完这书的目的,其实就是多了一丝对未来研究成果期待吧。

  作者在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也表达了关于探索遗传基因对社会伦理的抗击方面的担忧,及对罕见病研究的必要性的坚持,从罕见病的探索上,人们发现了更多的遗传密码可能惠及全人类

  作者文笔不错翻译也OK,但要吐槽的是国内这个出版社的作风,注释放后面很烦人,腰封也很讨厌,有一点要夸一下,送了一个挺好看的书签夹书里了,挺高兴

  总结:还可以的书,不能算是基础科普读物,没事的时候聊胜于无解解闷儿吧。

  《基因革命》读后感(二):超好的基因科普书

  当你的体检报告显示极低密度蛋白偏高,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或许因为近年来全素饮食风靡全球,很多人知道极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意味着患心脏病风险增加了。于是,人们建议这一指标升高的人,食用更多的蔬菜水果,减少油脂、胆固醇的摄入。或许你也听说过一种罕见遗传病叫做:果糖不耐受症(hereditary frutose intolerance,HFI)。患有HFI的人身体无法完全分解食物中的果糖,使得有毒代谢物聚集,尤其肝脏。这样的患者如果每日一个苹果,那就不是更健康,而是会招致死亡。

  如今你去医院或许医生会告诉你,多吃这个少吃那个,但你不会知道这样并不是有效方法。就好比常规药剂使用量未必对每个人都合适。如果医生要给你使用青霉素,你一定不会让他忘记进行“皮试测验”,即便这种皮试测试也未必能保证接下来的青霉素使用中你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但至少人们已经不会忘记谨慎使用这类药物。如果近期医生给你开了一些可待因药物,你可能不会想到需要做一些检测。如果恰巧你和10%欧洲血统或者30%有北非血统的那部分一样,有第三个CYP2D6基因,那么推荐剂量的可待因止疼药或许就会在你体内迅速转化成大剂量吗啡,甚至导致死亡。

  《基因革命》涵盖的内容很多,有关基因的知识,或许我们了解的还太少,这本书用大量故事和实例讲述了,基因组形成过程中一个小的表观变化都可能带来对一个人的巨大改变,好比仅仅靠改变饮食就能将工蜂变成蜂后一样;也有可能读完这本书,你会很想窥探你的爱人客户、他们的基因携带了怎样的秘密

  书中可以看到一些作者沙伦·莫勒姆博士叫人敬佩的日常工作,半夜赶往医院,坚持不放弃极其罕见的遗传病例研究,希望对罕见病秘密的揭示不仅可以疗愈患者本人,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秘密也能惠及到每一个人。这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坚持,最终引领沙伦·莫勒姆博士发现了Siderocillin,一种全新的、用来对抗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或称为“超级病菌”的微生物抗生素类药物。曾出版《病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Sickest)和《性之谜》(How Sex Works)。《病者生存》一书在国内非常畅销。讲述了生病对于进化的意义,叫人深思。

  《基因革命》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基因专家可通过面相判断疾病,例如:

  * 眼眶距过宽过窄有400多种基因病的可能

  * 眼裂上倾 易患唐氏综合

  * 眼裂下倾 平足 下颚短小 易患心脏

  * 人中不清晰 朝天鼻 眼睛代表母亲怀孕时饮酒 孕前烟酒会产生孩子基因突变

  ⭐️可促进基因改变的因素:

  * 食物 e.g.蜂后吃蜂王浆后基因变化 体质更强

  * 香烟

  * 酒精

  * x射线

  * 压力

  如上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下一代的基因

  ⭐️基因的应用:

  1.基因和骨骼关系 e.g.石人症

  2.关于该吃不该吃什么 可做基因检测

  * 不会喝酒的人不要喝酒 会对基因造成伤害

  * 二手烟伤害更大 原因可能是你的基因排斥香烟 基因突变会致癌

  * 体内菌群对吸收影响很大

  * 可考察近代祖先吃什么 食用近两三代内的食物 少吃或不吃跟你地域不同的东西

  * 关注用药安全

  3.基因未来会成为隐私

  《基因革命》读后感(四):关于基因的常识

  书中知识点简单总结。

  1.基因的确会表现在人的外表上,所以人的审美差异本质上就是基因匹配筛选的差异。有经验的遗传学家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貌迅速判断他的遗传特征,找出他的潜在遗传病倾向生理特点

  2.同样的基因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达与抑制,所以即使是同样的基因,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基因表达与抑制,所以基因并非生来就固定不变,它是可以逐渐变化以适应期望环境的。

  3.基因并非只和人的身体特征有关,它和人的心理特征也有关:一方面它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基因的表达与抑制,另一方面又会把这些变化继续遗传给下一代。精神心理疾病往往有家族史,原因在此。

  4.并不存在绝对合理膳食标准,因为人情况往往非常不同,偏食、挑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个体本能的排斥反应,但这需要懂得遗传学与基因学的医生具体诊断才可下结论。食物对人产生的作用还有赖于体内的菌群(和基因一样,不同的人体内往往不同),即使吃同样的食物,不同的菌群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5.服药和食物同理,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药反应不一,轻则无效,重则致命

  6.通过基因检测来预估人的发病概率以便做到提前预防,是未来的医学趋势。但存在的伦理问题是:不是人人有勇气接受那些还未表现出的问题——这会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也许还会因为不良预期而让本来有机会避免的问题成为现实几率增加。

  这书很薄,内容不多。因为是医生写的,所以提到很多罕见的病例,感受深刻的有两点:1.人的悲惨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很多都是「普通人想象不到的;2.中国医疗落后,一方面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庞大人口,另一方面整体技术观念发达国家比仍有相当差距,在医疗基础和深化研究上都很薄弱

  《基因革命》读后感(五):遗传的灵活性--摆脱宿命

  与我们已知的基因理论不同,我们的基因更加灵活,除了孟德尔定律,还有另一个衡量基因变异的指标:变异基因表达度。由于基因表达的不同,相同的基因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双胞胎就算有相同的基因,也会有不同的遗传病表现特征。比如遗传了某种基因的人,也会以不同于前代或者同代的人的方式表达出来。一切的原则是“我们的身体只在需要的时候制造必要的东西,并把库存限制最低量”,一切为了适应环境。克努森2次打击假说:遗传了突变或缺失的基因的人,也能够依赖另一个正常的基因维持细胞生长,如果知道自己只差一个基因就会得癌症,那么就应该更小心对待基因。

  《基因革命》读后感(六):亨廷顿舞蹈症到底有没有治疗方案.

  两年前看马特·里德利的<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其中的第四章是让我看了非常难过的一章.它的第四章叫命运,专门来描述一个第四号染色体的疾病,亨廷顿舞蹈症.

  这段描述太让人绝望了.有的疾病,不论你做了什么样的努力,都无事无补.这种绝望的感觉萦绕了我很久.

  去年和一个做八字命理预测的朋友聊天.我说如果真的有命运的话,是不是就是写在基因里的东西呢.他说,要去争斗要去克服.

  当然这并不能减少我的那种隐隐的失落感.

  后来我看了表观遗传的相关的资料.还有拉马克的研究,甚至去知乎上要了一个表观遗传的书单...(当然我并没有开始看....欠债太多了55555),包括中医上对于人生宇宙的一些理论.这之后,也就最近半年吧,我的这种绝望感好像少了一点.

  回头来说本书.

  这本书的前2章我都看得很兴奋.作者的写作能力无疑很棒的.<病者生存>也是这种很比较能打动人的笔法.

  第一章,畸形学,相当长见识.

  第二章,题为基因的失常.

  靠着高中生物知识回忆一下,孟德尔做豌豆花色研究.孟德尔从来没讲机体自然选择的问题.

  这样的描写真的是......非常激励人心.然并卵,没有定语

  再看一段第三章的

  看完第二章,我不禁想问几个问题

  1 显性和隐形遗传,是概率问题,还是对于刺激的表达问题,或者是几者交集关系?

  2 甲基化是修正基因的表达还是组织基因的表达?

  你自己忘了的事,基因会帮你记得!

  第三章我觉得还是值得注意的.不论他的研究有没有确切证据.

  我们要好好对待我们的孩子,一定要进入更好的学校,更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发生童年被欺辱行为.(实在不好意思,仅仅是经验告诉我好的学校发生的几率低一些.)

  跳到第九章.

  作者代入了一个故事,来写我这篇书评标题里的亨廷顿舞蹈症.

  说的是一个男人,准备未婚妻结婚.未婚妻是收养的,临近结婚得知其母亲可能去世于舞蹈症.他很希望未婚妻去做一个筛查.他不确定如果未婚妻真的有这样的致病基因,自己是否有能力精力勇气陪伴下去.

  书内没有揭示结局,未婚妻也不愿意做筛查,但"爱永远不是万能的"不是吗.

  但用这个故事来写<窥探基因>这个标题,我有点不舒服.

  这应该是个医学伦理的问题.不太适合讨论.且作者在书里并没有指出这种疾病的机理和有无治愈的可能.可能不了解这个疾病的读者会稀里糊涂吧.

  (问一下我自己这个问题,如果我爱的人有这样的致病基因,我愿意和他一起,照顾他,并且陪伴他直到离开,但我不会和他有个孩子.但不要孩子这个选择,反过来可能就已经伤害这份爱和关系了.)

  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依旧是读起来有心碎的感觉.

  我们人类研究疾病.很多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对于罕见病的研究上的.确切的说,是这些罕见的疾病的病人,用生命奉献了一份研究的资料.向他们致敬.

  -------------------------------------------------------------------------------

  我们总想问,这个世界是确定的还算随机的,是决定的,还是自由意志的.希望表观遗传能给自由意志打个翻身仗.

  最后说下书评的标题,我没有查到有文献的资料.说这种疾病有没有诊愈的方法.我只是想借这个问题来问一问,到底问这样一个问题在医学上有没有意义.基因对生命的揭示到底能够在什么程度?一点点.一部分.某些时候,还是全部?

  另外我觉得看一下<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科普书籍,可能会找到一些我想问的问题以及答案.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这个书单...我觉得这个方向比表观遗传更带感.如果有人看到这里,又恰好知道有什么书籍或者资料,恳切希望,能告诉我.

  第一次知道了为什么美国夫妇收养了很多中国的孩子(不少是有些疾病的孩童),政策倾斜措施.

  西医看诊把人当指标来看.但本书作者提议在基因差异的水平上呼吁用药的合理剂性的个性化处方,这是中医在走的个体辩证的思路吧,我觉得很棒.

  《基因革命》读后感(七):基因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如何改变基因

  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作者不仅从医学和生物角度探讨了基因对我们身体和生活的影响,还从人文角度阐述了罕见病患者和家属的伟大,正是他们给无数人带来了生的希望。他们用宝贵的生命告知我们有关人类的医学知识。

  从总体上说,我们的基因相似;从个体上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表观基因也会有所不同,正是这些微小的不同,产生了多样化的表现。同一个基因由于其表观不同,就会成为截然相反的表现。基因拥有巨大的潜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基因会随着个体的成长环境、境遇、饮食等等发生改变。如果童年不愉快的经历或阴影能写进基因并遗传下来,那么我们是否会更积极地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既然不好的经历能写进基因,那么乐观的经历也能写进基因。这也许就是平时人们说的,你真的是这样想吗?你真的原谅一切了吗?这的确发人深思,让人不禁反问和检讨自己的一言一行。

  总之,这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书,写得非常好。让人思考的地方也很多。

  :把书中的注释都放到书末尾并不方便作者阅读,但是如果这些注释大部分是扩展阅读的书目或文献又另当别论。

  《基因革命》读后感(八):依然可以攻玉

  非常反感的就是注解又是放在书尾而不是当页。请问这样脑壳有屎的设计究竟是如何得到认可的?

  我以为会大讲特讲饮食改变DNA,结果只是一笔带过。主要还是在讲各种千钧一发万里挑一的惊悚案例。

  如果可以,很想去做一个基因检测。

  对于很多突变基因导致的疾病要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发生。偶发。但谁能说得准这一生是否会遇到这个TIME?

  12

  如果你发现有些多余的睫毛,甚至多出一排,那你就有可能患有双睫症,你和很多漂亮的名人一样,伊丽莎白泰勒就是其中之一。

  44基因表达变化的发生,通常是通过一种叫甲基化作用的表观遗传过程。

  51 基因不仅是我们自身人生经历的总和,也带有父母和祖先经历过得每个事件的印记,无论是欢愉还是令人心痛。

  106

  左利手(左撇子)的女性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的概率是右利手女性的2倍以上。

  117

  服用合成维生素E会抵消食物中含有的天然维生素E.

  127

  无痛症

  或许还有更多得人出生时患有这种罕见的遗传病,(无法感受痛或许觉得是值得开心的天赋)

  但是他们都或不长久--因为事实证明,人如果感觉不到疼痛将很难生存下去。

  尽管没有人喜欢疼痛,但疼痛却一直在保护着我们。它帮助我们从幼稚变得成熟,通过对它的条件反射,使我们学会如何更好地做决定。

  碰这个会疼吗?好吧,那我再也不碰它了?

  165

  与我们的内在相比,过去和未来都不算什么。

  168

  大部分时间,对于我们坚持的存在,身体并没有要求太多回报。每天,不过是几千卡路里,少量的水和些许轻微的运动,仅此而已。这就是维持我们宝贵生命仅需的酬劳。

  173

  父母没有突变的基因,却有超过一个以上的孩子发生相同的基因突变---这被称为生殖系嵌合体。

  182

  莱伦氏综合征

  很矮,额头突出,双眼深陷,鼻梁低陷,下巴微小,躯干肥胖。他们几乎都对癌症有免疫力。

  是与生长激素受体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引发的,这让患者对生长激素不敏感,对细胞增殖有一种束缚作用,就像细胞集权主义。

  189正是了解到自身基因遗传的局限,我们才会有绝佳的机会超越局限,认识到自身基因遗传的特性才有改变基因的力量。

  188

  每一位罕见遗传病患者体内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如果他们能够将这个秘密分享出来,或许有一天,这些秘密的揭示不仅能够使他们疗愈,也会惠及每一个人。

  《基因革命》读后感(九):樊登解读

  之前我们以为基因是父母延续下来的,所以,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其实你会发现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吃的东西,经历的遭遇都有可能会改变我们基因的链条,而且还可以遗传下去。

  蜂后和工蜂的体型差异巨大,他的螫针可以重复使用,生命长达数年,工蜂只有几个星期。但是从遗传学的角度,蜂后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它和其他雌性工蜂来自同一父母,有着完全相同的DNA,他变得与众不同的唯一原因,仅仅是因为她吃的更好。蜂群在决定选择蜂后时会选出一些幼虫,把它们泡在蜂王浆中,最后他杀掉其他姐妹成为蜂后。吃大量的蜂王浆是为了关闭成为工蜂的基因Dnmt3。蜂后可以活4—5年,普通的工蜂只能活30—40天。同样的道理,菠菜中的甜菜碱能够将结肠肿瘤发病率降低一半,也是因为它抵御了肉制品当中的致癌基因突变。

  我们的身体对大多数种类的食物能够接纳,但也会有少数食物与你的基因构成无法相容。很可能你的身体不喜欢这些食物,而你并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多数亚洲人来说,牛奶和乳制品很难消化,除非你的祖先饲养牛羊以产奶,这很可能使他们的基因发生突变。普遍的建议是像你的现代祖先那样吃东西,但不要吃那么多,多做运动,观察自己的身体,找到蛛丝马迹来证明做的对不对。对个体而言,泛泛的饮食建议可能并不适用。这不仅是因为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更重要的是你吃的东西会改变你的基因。所以你最好做一下基因测序,你会知道你能不能喝咖啡,能不能喝酒,应该吃肉还是吃素。烟草由于含有有毒物质,所以可以打开用来解毒的CYP1A2基因,所以抽烟的人喝咖啡容易吸收咖啡因。绿茶中的化学成分可以促使癌细胞死亡,未死亡的癌细胞增长速度也慢了很多。

  《基因革命》读后感(十):相面、食物抗癌、胎教的生物学依据

  很多人都把相面视为一门古老的街头迷信。比如:《三国演义》里面对刘备不是寻常人的解释就是——刘玄德“方面大耳,猿臂过膝”,就是凭借着这样一副天子相,孙权的母亲才愿意把孙尚香嫁给比她大很多的刘玄德。《三国演义》的评书里,说书人用大白话解释的就更玄乎了。说刘备耳垂及肩,双手下垂时,手过了膝盖了。但是如果把刘玄德的这些特点,用现代遗传学的角度审视,可能会发现:刘玄德可能是马凡氏综合征又名蜘蛛指(趾)综合征患者。因为,这种遗传病的典型表现就有:

 主要有身材高而细, 四肢细长, 蜘蛛指(趾), 双臂平伸指距大于身长, 双手下垂过膝 。

  由此可见,相面并不一定是迷信,如果相面的方法得当科学,还真是能从人的面相和外型看出些门道的,当然这个门道不是指运势,而是指健康状况。(此处很像中医的望闻问切中的望~)《基因革命》这本书的内容就为读者介绍了相面的科学性,以及遗传生物学家都是怎么科学相面的。

  《基因革命》为读者列举了大量案例,说明外型和某些疾病之间密切的关系,如:

  埃勒斯—当洛综合征的表现有:大拇指弯曲去触摸手腕;小拇指能被掰成向手背方向弯曲90度。

  唐氏综合征的表现有:眼裂上倾,塌鼻梁、手臂和手指比正常人短等。

  甚至作者在参加一次聚会的时候,通过观察到女主人眼距过宽,鼻梁比普通人平,上嘴唇特别宽,身材也比普通人略矮。而发现女主人和她的母亲都患有一种叫做“努南综合征”的家族遗传病。

  不过可不要因为提到了“相面”这个词,就把《基因革命》这本书当成是学术骗子糊弄人的伪科学著作。这本书的作者是货真价实的科学家。《基因革命》的作者沙伦.莫勒姆是一位加拿大的医生也是一位关注罕见病、神经基因学和生物工程的科学家。他在多伦多大学获得了人体医学的哲学博士,并在美国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7年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上位于第22位的纽约西奈山医学院获得了医学博士。他2007年出版的《病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Sickest)和2009年出版的《性之谜》 (How Sex Works) ,都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2014年出版的《基因革命》是他出版的最新一部书。 这本书用介绍了关于基因的最新研究,(下列翻译自维基百科的英文)说明: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长期的生活地点、正在经受的压力以及我们购买的各种商品,这些因素都影响我们未来的健康以及未来我们将会为健康所做的选择。这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旧的观念中,都是由遗传基因影响的。遗传基因无形中背了很多的黑锅。(最后这句是我说的)

  《基因革命》举了很多后天因素影响先天遗传基因表达的例子。比如:刚生下来的蜜蜂都是具有相同生长可能的,只是因为出生后食用的食物不同:大部分普通蜜蜂出生后没有吃蜂王浆,结果长成了一辈子劳碌命的工蜂,少数幸运儿能吃蜂王浆,就能够成为万蜂之上的蜂后。如果把同父同母生的蜜蜂做个DNA测试,会发现测试结果一样,但如果其中一个没有吃蜂王浆,会成为工蜂,而吃了蜂王浆的就会成为蜂后,但是它们的DNA却是一样的。科学家发现,原因在于蜂王浆能够改变基因编码,让基因表达变成蜂后,因为蜂王浆把成为蜂后体内可能长成工蜂的基因表达关掉了。

  这种作用同样会发生在人体。以吃菠菜抗癌为例。不吃菠菜的人,人体中出现癌细胞之后,癌细胞会把癌变反应表现出来。而吃了菠菜的人,由于菠菜中含有的甜菜碱,会让癌细胞的癌变反应无法正常表达。结果就是,菠菜看起来抗癌,但其实只是把我们体内的基因编码改变了。

  但是作者对抗癌食品的举例不多,解释的也不够细致。所以我只能按照我浅显的生物学理解进行上述分析。

  《基因革命》中还举了一个当下生活会影响基因的例子,这个例子给了怀孕时一定要尽可能保持心情愉悦,这一古今中外亘古不变的胎教理论一个科学的解释。

  2001年美国911事件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但是这件事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其中一个影响就是,当时目睹这一事件的怀孕妇女生下的孩子。通过对当时目击这一事件并且当时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孕妇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这些孕妇生下的孩子更容易感到忧虑。因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会让人的基因表达和常人不同,而这种基因表达能够通过遗传传递给孩子。

  或许这本书是想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你就是自己的拯救者,也是你没出生的后代的塑造者。或许用佛教的:有因必有果解释这一切更简单吧。

  :喜欢这本书的观点,但不是很喜欢这本书理论解释的写作。不是很通透,不知道是不是是科普读物的原因,所以很多原理解释的比较简单。读起来有一种看得到谜面,也看得到谜底,但是这个谜题解释的不够严谨的感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基因革命》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