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17 02:10: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10篇

  《乱世华尔街》是一本由渔阳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2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一):不要小看了“交易员”这三个字

  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这本书是毕业于北大的渔阳根据自己在华尔街当交易员的亲身经历记述自己的华尔街见闻、金融海啸经历,以及对投行业务和金融市场的独特分析解读。

  不要小看了“交易员”这三个字,干投行的人最向往的就是成为交易员,他们都是最绝顶聪明的人,头脑敏捷,对数字极其敏感,很多人都是数学或物理专业的学霸,其中很多甚至算得上“家”。

  全球最顶尖的投资人才都在往华尔街挤,竞争可谓残酷,而作为一个华人,能挤进去,甚至能成为“交易员”,管理投行的几亿、几十亿资产者,更是凤毛麟角。本书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随出国大潮“盲流”到美国,从混迹赌场发现赚钱的秘诀,到进入美国排名第一的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金融工程专业学习,再到过五关斩六将进入顶级投行成为“交易员”,到处都是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刻的启示。关键是这么一个学数学的,文字驾驭能力还特别强,更是让人折服。

  最重要的,这本书不是仅仅在讲故事,更是帮助读者普及和提升财经投资知识,且讲解得浅显易懂。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二):华尔街:另一个拉斯维加斯

  华尔街:另一个拉斯维加斯

  “如果我能够把我的姥姥或者我的奶奶打包成一个十八岁的漂亮大姑娘,我也可以把她卖了。”正如华尔街的这句“名言”所隐喻的,华尔街从来就不缺乏“创新”的策略和手段,即便是垃圾债券,经过包装打包,也能像十八岁的大姑娘一样成为竞逐的对象。“都是赌,赌注不同而已。”华尔街投行一线华人交易员渔阳在其新著 《乱世华尔街》开篇指出:“我的华尔街之路,是从赌场开始。”

  华尔街操纵着全世界八成的资金。一如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保罗·B·法瑞尔所言,“华尔街就是一个大赌场,既没有道德良知,也没有公众价值。”这里的人,都是“金融赌徒”。他们全天无休地操纵着赌台,从人们的回报中拿走三分之一的抽头。在这里,员工的年平均收入超过三十万美元,是美国人平均收入的七倍。渔阳在《乱世华尔街》中,以写实的笔法记述着在华尔街的见闻、金融海啸的经历,并以独特的视角分析解读了投行业务和华尔街金融市场的本质。其中,更详细描述了其交易生涯中最难忘的几次“逃命”经历。

  华尔街是一个被“隐名”了的拉斯维加斯,这场游戏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曾在他的神经经济学与脑科学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中作过一个比喻:“历时五十年的研究调查”证实,基金经理们的选股技巧“更像是掷骰子而非打扑克牌”,他们“并不比盲目的瞎猜更准确”。

  华尔街“需要那些非理性、信息不足到可怜的程度……的投资者”。渔阳在《乱世华尔街》一书中认为,主导市场的是“贪婪”:投资者都在挖空心思争取高一点的回报。华尔街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于是各种衍生产品大行其道,很多都是包装好的杠杆投资工具。剥开华丽的包装所剩下的是什么?你懂的。所以“乱世,总有一天会来到”。

  后金融海啸时代迎来的是复兴的康庄大道,还是更深重的危机前的短暂的宁静,身为华尔街一线交易员,渔阳从市场交易冷暖的角度,精准地解读了华尔街乃至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幻,堪称“一部关于投资银行的漫画版教科书”。

  刊载于3月7日《文汇读书周报》第七版新阅读;3月9日《太仓日报》第11版:读书会;《当代县域经济》第四期P6~7

  ----------------------------------------------------------------------------------------------------------------------------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三):文汇报的书评:整个故事紧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原文作者:刘英团 原文刊于文汇报

  “如果我的姥姥或者我的奶奶,如果我能够把她打包成一个18岁的漂亮大姑娘,我也可以把她卖了。”正如华尔街的这句“名言”所隐喻的,华尔街从来就不缺乏“创新”的策略和手段,即便是垃圾债券,经过包装打包,也能像18岁的大姑娘一样成为竞逐的对象。“都是赌,赌注不同而已。”华尔街投行一线华人交易员渔阳在其新著《乱世华尔街》开篇指出:“我的华尔街之路,是从赌场开始。”

  华尔街操纵着全世界80%的资金。一如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保罗•B•法瑞尔(Paul B. Farrell)所言,“华尔街就是一个大赌场,既没有道德良知,也没有公众价值。”这里的人,都是“金融赌徒”。他们全天无休的操纵着赌台,从人们的回报中拿走三分之一的抽头。在这里,员工的年平均收入超过30万美元,是美国人平均收入的7倍。美国联邦税务局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华尔街25位对冲基金经理总共挣了140亿美元,其中有一位69岁的数学教授詹姆斯•西蒙一年的收入达17亿美元。长江后浪推前浪,2014年,45亿的净收益足以让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傲视群雄。

  华尔街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交易员到底是点石成金的英雄,还是制造金融海啸的黑手。“从超盛证券的故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前十几年间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大致线索”,正如渔阳所言,“华尔街模式”的诀窍在于“适度”,所谓过犹不及,金融危机前的美国,就是典型的“过了”,“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孕育着巨大的危机”。渔阳在《乱世华尔街》中,以写实的笔法记述着在华尔街的见闻、金融海啸的经历,并以独特的视角分析解读了投行业务和华尔街金融市场的本质。其中,更详细描述了其交易生涯中最难忘的几次“逃命”经历。

  华尔街是一个被“隐名”了的拉斯维加斯,这场游戏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曾在他的神经经济学与脑科学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做过一个比喻:“历时50年的研究调查”证实,基金经理们的选股技巧“更像是掷骰子而非打扑克牌”,他们“并不比盲目的瞎猜更准确。几乎所有那些选股投资的人都是如此,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清楚这一点……而大多数人对此并不清楚”。但是,华尔街上那些从事脑力科学研究的人,包括神经经济学家、定量分析和行为金融学专家──却认为做出的是“合理且有充分依据的猜测”。

  华尔街“需要那些非理性、信息不足到可怜的程度……的投资者”。一如渔阳在《乱世华尔街》一书中所言,主导市场的是“贪婪”:投资者都在挖空心思争取高一点的回报。华尔街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于是各种衍生产品大行其道,很多都是包装好的杠杆投资工具。比如,信用风险掉期(crdeit default swap,CDS),等等。剥开华丽的包装所剩下的是什么?你懂的。所以,“乱世,总有一天会来到”,“近20年间,美国金融市场曾经数次被推倒乱世的边缘。”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你就是那个倒霉的投资者。渔阳认为,赌博和交易本质有很多共同点,就像玩德州扑克,手里的牌不好要赶紧跑,否则就会输得更惨。投资也是这样,抱着一只烂股票会越赔越多。

  就像《茶馆》里那句台词,“有了花生仁儿,却没有牙了”。华尔街本身不创造一分钱的财富,华尔街需要最笨的投资者。尽管“包括我本人在内,我们中间那些曾指望放贷机构能够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而保护股东权益的人,都处于一种惊疑的状态”(艾伦•格林斯潘语),但是缺乏约束的市场“横行了数十年”,“整个理论体系(都)坍塌了”。美联储(Fed)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承认,“我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假设,我以为那些为自身利益负责的机构,特别是银行等机构,其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拥有最强的能力,能够保护自己的股东和他们的资产。”

  尽管《乱世华尔街》以华尔街从“盛世末期”到“金融海啸”,再到“浴火重生”的大故事为时代背景,但更侧重于微观视角,从操作层直观的看问题,用中国银监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的话说,“关于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债券市场动荡的细致描写,不亚于一部生动鲜活的纪录片。”比如,在《乱世华尔街》一书中,渔阳以戏谑的笔触、独到的视角,将华尔街金融王国的事态众生一一细数。比如,夏季风暴、贝尔斯登陷落、雷曼地震、最黑暗的时刻,以及麦道夫(BernardMadoff)50亿美元的庞氏骗局,等等,“市场仿佛一下子挣脱了‘地球引力’,飞到了太空……曾经不可一世的金融巨头们拿着大顶被挤在墙角……”,整个故事紧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后金融海啸时代迎来的是复兴的康庄大道,还是更深重的危机前的短暂的宁静,身为华尔街一线交易员,渔阳从市场交易冷暖的角度,精准的解读了华尔街乃至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化,堪称“一部关于投资银行的漫画版教科书”。尽管渔阳也客观的描绘出后海啸时代华尔街的新秩序、新市场、新思维,但正如保罗•B•法瑞尔(Paul B. Farrell)所言,“你永远不要指望华尔街会放弃他们从别人身上赚钱为自己谋利的瘾头……至少在下一次市场大崩盘──一次比1929年、2000年和2008年的市场大跌加在一起还要严重的超级大崩盘──到来之前都不可能。”在美联储量化货宽松币政策之下,新一轮隐患又埋下了伏笔。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四):书中上市和并购一段摘录。

  2007 年3月,黑石集团宣布计划上市融资,刚成立的中国主权基金中投公司首度出击,以30亿美元买下黑石9. 4%的股权。当时就曾有人指出,玩了一辈子融资的施瓦茨曼忽然要上市“圈钱套现”,是不是他觉得市场己经到顶了?果不其然,黑石股票一路下跌, 中投的纸面损失一度超过五分之四,算是被狠狠地忽悠了一把。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黑石出巨资收购“地产巴菲特”泽尔旗下的E0P,也不想想玩了一辈子房地产的泽尔为什么肯卖,这一单生意黑石的买进时机恰好是商业地产市场顶点。然而黄雀的背后还站着捕鸟人,漂亮地从地产业全身而退的泽尔,为了过•把媒体大亨瘾,花83亿美元收购了旗下拥有《芝加哥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的论坛媒体集团(Tribune Co.), 结果论坛集团因负债过重、经营不善而破产,泽尔弄了个一身腥。看来人还是专注于最擅长的本业比较稳妥,自我膨胀往往是要吃亏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