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场》是一本由李诞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来蛋蛋在对我来说只是个名字,王自健经常用来嘲讽的名字。后来有一天,我无意翻看京东的特价抢购单,发现了这本叫《笑场》的书,文字介绍犀利,封皮也不难看,最重要的是:只要9块9。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叫李诞的人就是王自健经常提到的那个蛋蛋,全书开篇语:未曾开言我先笑场,笑场完了听我诉一诉衷肠,自扯自蛋。在我看来全书像是一本大杂烩,扯经、YY,还有几首诗。据说扯经在网络上点击率很高,总体来说就是作者杜撰了一座不正经的寺庙和寺庙里一群不正经的和尚的对话。比如:“师傅,我们早上为什么要敲钟”,“因为我们没养鸡”。这些和尚各怀绝技又各怀鬼胎,只可惜当和尚一个都不称职。所以,看这样的内容基本上就图一乐儿。
第二部分基本上就是蛋蛋的脑洞YY了,每一篇篇幅都不长,但立意都很新,每个小故事的主角基本都不是正常人,要么是狗变的、要么以为自己会飞,要么会变魔术。即使是一个正常人,也做了些不太正常的事,或者遇上了不太正常的人和事。也许是脑洞太大,有几个故事我看到最后,居然都没明白到底说了啥。不过,我认为这一部分是全书最好看的。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是蛋蛋写的几首诗,我想也许是每个逗比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颗诗情画意的心吧。他自己说:诗写得不好,就是爱写。确实写得一般,蛋蛋还算是有自知之明,把这几篇“大作”放在了最后面。不过,许是前面实在很精彩,因此在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还真觉得有点意犹未尽。就此对蛋蛋圈粉,想把他的其他大作也买来看看。结果一看:妈蛋,他就这一本书。
《笑场》读后感(二):未曾开言先笑场
最初买这本书,纯粹为了言几又蛋蛋的见面会签字用。书里的《扯经》早已在网上读过,其他几个故事也在他的微博上见过,所以当时只读了两三个陌生故事,后面两首诗,觉得不错,没觉得一定要读完。
当时觉得现场听他讲话比读他的书好玩。
当时签售会想问他,你的书卖得很好但是买的人都不读,买书的人很少但是都喜欢读,你比较接受哪种情况。后来没问,觉得没什么意义。
这次距离签售会已经过去4个月,偶然拿起。惊艳。和我第一次读《扯经》一样的感觉。一次上班地铁上,一个周末上午,读着读着就没了。
写的故事就是平常生活场景里偶尔闪出的臆想,地点、时间、人物是真实的,情节似乎是真实的,然后加一个意外又惊喜的结局,读完一个故事特想拍大腿。
写的一些思绪小片段,诚恳又深情,读着读着很想认识这位朋友,想跟他一起喝酒。谁也不用劝谁戒酒,珍惜生命什么的。喝醉了就地躺下呼呼大睡,醒来看倒下的瓶子里还有几口,拎起来当解酒药喝。
写的诗,我之前觉得很不错,现在觉得很平常。平常挺好的,别人写不了这么平常。他说诗写得不好,还是爱写。我爱读。
这本书已经快要追到《悟空传》在我心中的位置了,属于“搬多少次家都要带走”的书单。真希望小北和澈丹的故事能继续,继续就好了,不要那么快就结局,不要“从此小北和澈丹在遗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未曾开言我先笑场,笑场完了听我诉一诉衷肠”——这是蛋蛋在书的开头说的,也是我最新的愿望——跟他喝一杯。
李诞这个名字挺好听的,李诞的笑声也挺好听的,但是总是想称呼他作“蛋蛋”。
《笑场》读后感(三):自己在家炖肉,在快熟的时候会听见炖肉说,孤孤独独,孤孤,独独。
去越南玩了十天,这十天看完了蛋蛋的这本…散文?…怪奇小说?…诗?
在午夜的飞机上看,在进山的大巴上看,在渔村的海滩边看,有时候哭有时候笑,想象这个眼睛小成一条缝的粉红头毛男生写下这些小故事时嘴角是否会有讽刺般的微笑
当然最喜欢《扯经》,小和尚和女施主,老和尚和阿弥陀佛,满纸的眼耳鼻舌身意,一句“看见你会乱”,我就心有戚戚的笑了
后面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却是《不忠》,读完以后心里又酸又难过,好像看到了自己(苦笑…),我既是那个喝酒晚归不负责任的男人,又是那个自欺欺人无所适从的女人
他写道:人与人难以交流是怕熟知终会导致全面的乏味,人与人相爱是让人在活着时就能体验死亡
我愿意一死再死
《笑场》读后感(四):哈哈哈哈哈,唉
并不想多谈论这本书,或者说,其实也没什么好谈的。
因为这本书在开头就直白的告诉你了
现在希望这本没有意义的书也能带给你一点点“美”的感受,那样就更好了。 如果未能成功,希望你也别太介意。 介意我也没有什么办法。我理解这里的“‘美’的感受”某个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好笑,所以如果你只是希望读一本能让你发笑的书,那你可以选择这本《笑场》(也可以选择《笑话大全》或者《小时代》)。
当然也有可能你的笑点高于常人,或者有你自己认为的那样高于常人,那么请务必不要在这本书上浪费时间。
也许这本书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比如这句
“你知道吗?我年轻的时候想做许多事,我想恋爱、吸毒、周游世界,就是人们年轻的时候都想做的那些事。你知道最令人烦恼的部分是什么吗?就是我现在正是年轻的时候,可实际上我什么都不想去做。我只是觉得要对年轻有个交代才说了那些蠢话。我在等着年轻过去。”就让我开始思考很多时候当我去做或者决定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否真的遵从了我内心的想法?还是其实只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做?又或者我只是欺骗了我自己遵从了这个想法而实际上并没有?
有点过度解读了,不过这句话看起来有点丧又有点幽默,好像还能让很大一部分人产生认同感,发发朋友圈说不定还能得到几个赞,如果喜欢的女生恰好看到这句话又恰好深有感触找你聊天。哎?也算是有点意义吧。
蛋总说了,他是一个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的人,我也是。
以前看过一个视频,比较了从月亮大小一直比较到多元宇宙,这视频带给我的震撼就像把我扔进了“绝对透视漩涡”,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直视星空,哪怕是和好看的女生一起。那一刻起我就感觉人生、生命毫无意义,生死也实在是件再自然不过的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就好像你放了个屁,不用几分钟它就消散的连味道都没有。从很不科学(也不雅)的角度来说,这个屁,就死了,你又会有多关心它?而人的一生如果用宇宙的尺度衡量,还远远不到这几分钟。
所以在内蒙的小屋中,四十岁喝酒到猝死,也行。蛋总就是这么认为的。
当然理智告诉他,这不行。所以蛋总所说的为别人而活,是他的自洽,是他说服自己活下去的一个理由。这无所谓对不对,但他需要这么一个理由支撑他。
人生还有件事,有趣(尽管不确定是否是书里所说的“‘美’的感受”),我认为是支撑蛋总的另一个理由。
就算你再怎么觉得人生无意义,也一样会受到感情的影响(连叶藏初遇到良子都能感到欢愉)。如果把情绪简单的一分为二,无外乎就是快乐和悲伤。
悲伤不牛逼,蛋总又说。
还有一句,哪个时代幽默不重要呢?
所以这本书只是想带给你快乐,但李诞又把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告诉你。
你不认同也没关系,你觉得人生其实有很多意义也行。只是想告诉你,Don't worry,be happy。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在我看来,李诞也可以算上是这样的英雄,尽管看上去也没有那么热爱。
你在这本书里,会一直感受到一种氛围——冷淡,沉默,偶尔阴郁,偶尔温暖。仿佛一个人的内心竖着高高的墙,看着这世界庸庸碌碌
在机场独自哭泣的女人
摆渡车上男女的几句对话
想要去飞的那个鸟人
魔术师小李
一村子狗变成的人
……
冷眼看着偶遇的人,用荒诞的故事讲出他们的行为在内心投射出的影子
你以为是在讲人生
其实在讲李诞看到的这世界
……
你关掉了感情,用冷静甚至不屑打量别人
还是会有一些东西,透过缝隙潜入你的心,让你感叹活着也有好的一面
你是不是一个,也没那么爱自己的人,才能在这书里感受到这状态,获得共鸣
《笑场》读后感(六):阅读首先要有趣
作者李诞以《扯经》闻名。《扯经》是一对和尚师徒空舟和澈丹的对话录以及衍生的几段小故事。内容荒诞不经,但是有的细琢磨一下却很有韵味。比如这两篇:
“师父,我这两日内心浮躁,忍不了蠢言蠢语,听见了总想上去抽他们……怎么办?” “那就别忍了呗,抽丫的。打得过固然心情舒畅,即便打不过也是有好处的,你被揍上几次,心里肯定就宽容多了。”“师父,耳闻众比丘言及末法时代,何解?” “世尊灭度后,一切时代,时代中一切佛陀、凡人,皆有言自身所处为末法时代,这其实是执念,也就是自恋。”本书收录了《扯经》,并放在最前面。后面是作者写的其他一些作品,篇幅都很短,其中多数是脑洞清奇之作。
所以,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适合随手翻开,读上一两篇。因为阅读首先要有趣,不是么?
《笑场》读后感(七):喝一场敞快的酒吧
看完李诞的《笑场》。听过一次李诞跟网友的聊天直播,也看过他参加《十三邀》的完整版,也看《吐槽大会》,凑热闹看完他的这本书。总感觉他有种济公的样子,癫人痴语。书里没有大道理,跟人生一样,但也不能细想,想多了容易魔怔。看书就像跟他喝了一场通宵酒,开始时场子不热,说了点逗闷子的段子。喝一会,酒精慢慢上了头,诉诉情长。再喝一会,你醉了,他也醉了,你爬桌上睡了会,醒来他还在讲,讲什么也不重要了,掐头去尾听个几句,天马行空的故事。你睡醒了,上了趟厕所,叫服务员开酒,接着听他说,对上口味,举杯相视笑一下,闷一口,继续听。酒喝完了,人也精神了,诗兴大发,来两首,你也听的惬意。结账,他付的账,走出门,天边泛起鱼肚白,卖早点的支起摊,他要吃豆浆油条,你要吃碗薄皮的馄饨,各吃各的。看着桌上的冒着热气的食物,感叹这就是人生意义啊!吃罢散了,他挠挠头,冲你摆摆手,摇摇晃晃乐呵呵的朝左走,你看看他的背影,呵的笑一声,朝右走。过了这一晚啊,你们再想不起那天聊了点啥,只记得这顿酒喝的挺敞快的。
《笑场》读后感(八):扯淡or真理?
扯淡or真理?-评《笑场》
文/信实的精灵
《笑场》读后感(九):都别笑,先来听听我的衷肠。
读完了《笑场》
还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大概没办法理解上面这句话隐含的那种“终于”的心情。
首先是实在等了很久。李诞写文章,容易让读者冲动。一部分人,比如我,随便读几篇就开始一往情深。一部分人,也比如我,读到妙处,总想给他钱。还有一部分人,再比如我,根本没办法忍受这么多珍珠随便的丢在沙滩上被海浪冲刷来冲刷去。他要出书的消息再晚一点公布,我大概就忍不住自己想办法整理着印一本出来了。
再有就是拿到手开始读的时候那种挣扎。即使大部分之前都在网上陆陆续续的看过,再读,还是激动,每看完一个故事都想大声吆喝,想拉着每个人的手使劲摇晃,浑身热血烧的烈焰滚滚,迫不及待要自燃。同时心里也慌,看完一篇少一篇,读一会儿就要合上书缓一缓。这种意志力之战,我坚持了差不多两个礼拜,感觉自己又升华了很多。
其三,开始正文。
先讲扯经。扯经当然人见人爱,人人都能从中得到些什么。爱热闹的看看它的热闹,爱思考的跟着它琢磨琢磨,什么也不爱干的,和它躺着聊聊天,也能消磨一小段无聊的时光。要说有什么遗憾,就是一经出版,就由风情万种被和谐成了风情千种。
之后是占了最多篇幅的短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不想剧透,这里只简单罗列一下我最喜欢的几篇:
两个乘客、画家阿修、大魔师小李、预言家、像所有村子一样、我们说了沉默就沉默到底、狗镇、我的大爷王大爷、宇宙大王的葬礼、荒谬之神与我相遇的夜晚。
诞哥是一个很有个人风格的写作者,如果想最快的了解他的风格,就去读我的大爷王大爷和荒谬之神与我相遇的夜晚。
这些故事充满了想象力,但究其根本,还是剖开生活的皮囊,向下潜沉所得。诞哥的聪明让他能更敏锐的捕捉到很多东西,但直接讲出来,太直来直往,太刚硬,也太沮丧。所以他走迂回的路子,把冰霜雕琢成雪花,漫天抛洒。冷,但美。不伤人,只作个提醒。
喜欢聪明而玩世不恭的人,如果玩世里还藏着一点慈悲,就成为李诞这样的漫不经心。
最喜欢他的漫不经心。
随笔收录的比较少。李诞的随笔,依照我的审美,是达到了传世的高度的。按文学金线的说法,在我这里,也已经高高跃过了这个标准。比起故事,随笔里的李诞终于不再躲在十八层天鹅绒下轻轻撩拨人。他的心思往外浮了一点,一身灵气也逸散出一点,没有框架套着,手脚挥舞起来也更自由了一点。虽然表情仍然收着敛着,但情绪已经水波一样的荡漾开,让人没堤防间,青衫已湿。
他大概有一双和我们不一样的眼睛,我们看世界,花红柳绿鸟兽迁移,他看世界,花有红的秘密,柳有绿的说法,鸟兽攒着心思窃窃私语。总之,很不同,很新奇,很迷人。
最后是他的诗。像花生豆、小凉菜,就着酒吃,自个儿就能整出一份天地悠悠的氛围来。
总是疾步往前冲,太伤身,不如坐下来,听他诉一诉衷肠。
《笑场》读后感(十):手香江橘嫩,齿软越梅酸
未曾开言我先笑场,笑场完了听我诉一诉衷肠。
看似笑场,实则诉衷肠。写作的李诞和脱口秀上的李诞很不一样。
前段时间李诞新书《宇宙超度指南》出来的时候,在西西弗书店签售,买了本签名版,看到主人公还是澈舟和空舟,于是想起之前没看完的《笑场》,于是在地铁上看完了,前面是蛋蛋很早以前写的《扯经》,后面是一些短篇小说。
看完觉得,蛋蛋是个秒人,比我想象的还要有才华,希望他不要戒酒。他在书里说,
“我一直以来是个沮丧的人,认为人生没有丝毫意义。但是人生有美。”
很长时间里,我也这么觉得的,人生没有意义,有谁能正真掌握自己的命运吗?都逃不出社会的囚笼啊。和过去几百年几千年文学作品里的角色一样,我们也不过是一枚命运的棋子罢了,在人间挣扎。
可是人生应该有美的,棋子也要棋子的美。
手香江橘嫩,齿软越梅酸。
许多事没意义,但是好。
最后,说个之前看到的《世说新语》里雪夜访戴的故事吧。
说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有一次冬天半夜醒了,发现窗外下着大雪,兴致来了就起来喝酒。喝着喝着念念诗,又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艺术家戴安道。想得不行,现在就想要见他。
王子猷当时住在浙江绍兴,戴安道住在嵊州。不管了,立刻坐着船要去看他。过了一整个晚上才到嵊州,但到了戴安道家门前他又转身走了。
别人问何故,他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时人多谓王子猷率性潇洒,但是我就一直在想啊,王子猷你到底是不是真的想戴逵啊?还是你只是喜欢想象他,多于看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