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一):我花费那么多时间,走那么远的路,只为了成为自己。
最近打不起精神做正经事的午后和心绪不宁睡不着的夜晚,我断断续续一直在读着这本毕淑敏写的非洲游记。虽然觉得自己被困在眼前这一方小天地里,看着毕淑敏年近六十还能有勇气和体力踏上非洲大地进行这么一场充满探索和思考的旅程,莫名地觉得天大地大,生活还是有无限可能。
前一段读詹宏志的《旅行与读书》,我就在想到底什么样子是一本好的游记。显然是没有定论的,有的游记图多字少,有的游记通篇无图,有的游记侧重科普,有的游记主要是感受。毕淑敏的这本游记,并不是一本严谨齐全的旅行指南,它有着很多科普式的背景介绍,也有不少作者自己主观的感受。字里行间之间,我还能读到毕淑敏老师悲天悯人的情怀,一如既往。如果你对非洲已经有很深入的了解,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讲可能太过浅显。可是对于我这样对非洲一直有着一腔渴望,却知之甚少的入门型读者来说,这本书真是颇为好读。
她说“旅行就是听故事。听不同的故事,听没有听到过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 这本书里,是我见到的和听来的非洲故事。” 年近六十,却筹备将近两年,买了高达2万美金一张的“非洲之傲“豪华列车的车票,深入丛林,接触动物,走进博物馆,踏进贫民窟。她讲了很多非洲的传奇人物,也讲了不少非洲离奇的经历。读到《被麒麟的紫色舌头舔过》这篇文章,我心里也随着长颈鹿变得柔软起来;读到《格雷萨马歇尔的美丽》这一篇,我都忍不住去搜索了这位曼德拉最后一任妻子的照片,好奇她的容颜;读到《在南十字星座辉映下》,我被毕淑敏老师为人处世的那种态度感动了,即使自己身坐豪华列车,也不能心安理得地面对阶级差距,善待贫苦的非洲人民。”闻着来自古老前世的气息,看人类曾在如此恶劣的情境下依然存在并发展,创造出无数精神的珍品和科技的高度,你会觉得人世间的一切危难,未来的种种不可知,都不必太忧心忡忡。安稳下来,有所节制,顺着天地万物的轨迹缓缓运行好了。 人类终究是有希望的。“
这本书不是一本文艺女青年类型的游记,而是一位温润的长者,娓娓道来她的一场遥远的旅行 - “我花费那么多时间,走那么远的路,只为了成为自己。“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二):博物馆里的历史故事
提起非洲,大多数人的印象是什么?疾病,贫困还是大自然的原始生态?神秘的非洲引来了无数人们的好奇,当代作家毕淑敏也踏上了这条寻访之路。 《非洲三万里》主要描述着笔者在非洲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很幸运地乘坐“非洲之傲”的列车开始了神秘奇妙的旅程,在她的文章中感受到了她对此次旅行的“感谢”,而且她也让我们重新认识非洲。非洲的起源,非洲传奇的人物,以及非洲的“温度”。在她笔下的非洲并不是空洞的几张静止的美丽照片,而是那一段段跌宕起伏记录片。 看过众多的游记类书籍,本书却是真正的“干货”,终于看到了这样的游记,不是走马观花,不是单单的照片,也不是那种写着自己如何的心情或是遇到一个小事没完没了。与《一生一次的假期》《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写非洲的同类作品比,她偏重着非洲的历史文化,又不失非洲独特的美丽自然。她巡游博物馆,解开非洲的神秘。 每一座博物馆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也许这正是吸引笔者的地方,在文章中总会看到她参观博物馆的足迹,如斯亚贝巴的国家博物馆,记载着非洲民族的起源;先民纪念馆,背后是布尔人(荷兰的后裔)与非洲本土民族的故事,还有约翰内斯堡的种族隔离博物馆,至今还存在着三种不同颜色的票,代表着不同种族的人们,等等。作者在博物馆中寻找到了非洲的过往。
书中,提到最多的便是传奇人物—南非总统曼德拉,看得出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种族隔离博物馆、罗本岛B区5号以及格雷萨•马谢尔的美丽里都在讲述着曼德拉的传奇,他为解除种族隔离,为黑人解放,为自由、为民族平等,付出了全部的力量。他在狱中27年,十多年被关在罗本岛上,承受着非人一般的待遇,可是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为了自由平等等待着机会,最终迎来了光明的未来。 另外,还有两个地方必须要提的是索韦托和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索韦托,是作者冒着生命危险而行,她最终看到了贫民窟的真实情况,那并不是一片或者一堆的意义,而是12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分布着33个黑人城镇,居住着祖鲁、科萨等南非9个黑人部族。这里虽然有暴力的种族冲突,贫穷、肮脏,但是也出现了总统曼德拉和图图大主教,也许真正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才真正的会为解除种族隔离奉献他的一切。坦桑尼亚,在《一生一次的假期》中,我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火热烈鸟幼儿园”著称的纳特龙湖,海边“丁香之园”桑给巴尔等,可是笔者带给我的却是黑奴拍卖的地方。亲自走过奴隶博物馆,了解黑奴的命运,不禁令人出一身冷汗。 平复一下心情,看看非洲土著手绘彩图,又将带我进入另一个美丽的国度。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三):有生之年,还是要去趟非洲的
今天收到的花是剑兰,又名唐菖蒲。度娘了下,原来发源于非洲哎。
看到非洲这两个字眼,脑细胞就刷的下直立。然而最近总不经意间遇到非洲相关,比如家里快要夭折的马蹄莲,就想到毕淑敏偶遇了一百多万棵马蹄莲在非洲大地绽放,蔚为壮观。
好吧,其实就是因为看了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深为非洲吸引,而产生的孕妇效应。
个人觉得,其实写的并未特别好,尤其相对她心思缜密迂回曲折的小说而言,这本实在算不上佳作。
我是某日在书吧遛娃,顺便翻翻的,却被前言吸引,幽默有趣,又想着前些日刚看完冷冰冰的北欧,如今接着热火朝天的非洲也不错,传说中的冰火两重天。然而,进入正文,有些流水账似的乏味,却依然未能阻挡我读下去。因为对非洲简直是一无所知,再流水对我来说也是新鲜的。看着看着就觉得有趣,借着毕老师的文字游了一趟非洲风光,遥远旖旎独特。遗憾的是,多数于人性于其他的感悟,刚切入就拔了出来,不过瘾,像是中学生的作文,抒发的像是那么回事,但总是拾人牙慧见解不够,颇有点隔靴搔痒。也许毕老师的专长还是在小说吧,这种大块头的游记容易写散漫。小说总有个主旨有条线吧,游记呢,走的太多就累了乱了。
然而,看到结尾,心有澎湃。毕老师大概深谙演讲的技巧,结尾一定要拔高深化,才能余音绕梁久不平静。于是我,把尾声都一字不漏的看完了。嗯,竟然觉得前言与尾声是本书最成功之处,哈哈。
说了这些,并未贬低的意思,你要问我是否值得看,我会说当然是值得的。不然,我怎么会被安利了非洲,安利了非洲之傲呢?
有生之年,还是要去趟非洲的。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四):最好的时光在路上——非洲三万里
我们不能说一个不旅行的人就不是一个好人,但我们可以说一个不旅行的作家,他的文字一定是苍白的。路上的人事经过我们的双眼,然后化作内心的触动,再流露出自己的感悟,这种真正过心而有所悟的文字才是我们需要的。厉害的不是你去了哪里,而是你去过这个地方后是否有所收获。记得毕淑敏老师曾经说过:“人生有三件事不可俭省:第一件事是学习,第二件事是旅游,第三件事是锻炼身体。”我想毕淑敏老师就是这样的践行者吧!如此,才能呈现给我们最好的东西。
翻开《非洲三万里》,几组精美的非洲土著手绘彩图立即跃然眼前。我迫不及待地往下阅读。这是一场有关历史、权利、信仰、自然和荒野的梦幻旅行。毕淑敏老师走了这许多路,耗费这许多心力,不过是想要成全自己。
在书中,毕淑敏老师自称老叟。这位老太太实在是可爱得很。比如,在《序言》中,她写到:“实不相瞒,之前我还有一个诡异的想法,觉得那里遍地行走着威风凛凛、头插羽毛的酋长,野生动物东游西逛、横冲直撞……百闻不如一见,真相并非如此。”这对非洲的想象真是描写得既生动又形象。又如,在《索韦托不到那张明信片》中写到被旅行社各种苦口婆心劝解放弃去索韦托的计划时,任性且不惧!在《露西说,欢迎你回家》中,讲到自己做基因测试的事,她说:“我也是医生出身,这点定力是有的……”仿佛这个可爱的老叟现在就站在你面前,挽起袖子等着被测试。毕淑敏老师的乐观、果敢着实令人敬佩。
在旅程中,毕淑敏老师看到很多非洲最底层民众聚居的贫民窟。餐车内的富足与一窗之隔的贫穷之间的强烈对比,让她触动很大。于是,她不仅记录下了非洲的风土人情,还记录了自己通过对这片土地的观察和沟通后的所感所悟;她不仅走进非洲中产阶级家庭与女主人共进晚餐,还到全世界最大的贫民窟索韦托实地考察;她以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出了一个最独特的非洲、一个最动人的非洲、一个最真实的非洲!
《非洲三万里》虽然以旅行为名,我却时常被一些温柔的片段感动。在《那一刻,我变作黑人》这一篇里,毕淑敏老师写到:“他们自诩为‘布尔人’——意思是‘农民’。于是,在南非形成了欧洲白人的后裔奴役当地土著人和黑人的历史格局。”这一篇写黑人奴隶的由来和现状,娓娓道来,发人深省。在《原始人洞穴的天光》中,“今日的人们再如何走下去?已经化为岩石一部分的老祖宗……最重要的是,人类已经失去了对天光的敬畏和节制,进化之路眼看已经走到了头。起码,问一问人类还能再进化330万年而屹立不倒吗?”这是对人类行为的指责,对自然状态的担忧。我们难道还不能为之动容吗?“我本是卑微的平民,且安于此道,并不以此为伤。我想起我的父母,他们此刻也从北半球赶来了。在我头顶的天空上,那生疏的星斗,是他们为我点亮的指路灯盏。啊,琥珀一样透明的夜晚!祖母绿一样澄澈的夜晚!蓝宝石一样静谧的夜晚!我在旅行时的时刻,常常想起父母,他们和我一道走完旅程。”生命中的温暖,犹如那些在暴雨中为你递过雨伞的手,那些为你围上一条毛毯的温柔;生命中的坚强亦如这一幕幕的强权和荒凉。而得见如此种种之后,你应该选择的是坚定和善良!
一口气读完这首次发表、洋洋洒洒的25万文字,我被毕淑敏老师感染和感动。毕淑敏老师是行走的思考者。她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这些描写美丽风景、独特地域文化的文字,而是教给我们思考的能力和权利。愿每个阅读此书的人都能有所收获。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五):跨越三万里,不经意间邂逅的非洲往事
“非洲怎么样?
“在茫茫的非洲的草原上,一头雄狮正在觅食。。。”很久以前,赵忠祥老师和蔼的解说给了我们最初的印象。那里是树草荒原,有成群结队的羚羊和狮子每天在奔跑。
再后来,老师会在课堂上讲起中非的友谊,例如,非洲的国家在1971年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中国支援建设的坦赞铁路,所以我们知道在遥远的非洲,有一群和我们关系深厚的黑兄弟。
黄家驹把《光辉岁月》献给了曼德拉,于是我们开始关注南非的故事。
非洲很熟悉,因为我们听过太多关于非洲的往事,非洲很陌生,毕竟离我们生活的国度有着遥远的距离。还好有书籍,带我们游走于各地。了解非洲,就不能错过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
作者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搭乘“非洲之傲”列车,漫游在三万里之外的非洲大地,在旅行中与往事不期而遇。当所闻变成所见,情感就冲开记忆的闸门,一泻而下,喷涌而出。
“非洲之傲”,是到非洲旅行的奢侈之选,每两年一次,行程历时14天,纵观南部和中部非洲,途径南非,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赞比亚,坦桑尼亚五个国家,行程近6000公里,这是一次史诗般的旅行。
“非洲之傲”列车的前身是被淘汰的蒸汽火车,经过彻底的改造极尽奢华,重新油饰并配以精美的蕾丝窗帘,显出不同凡响的高雅。包厢被完全打通,一整节车厢只分割成两个单元,只供四个人使用,红木的内饰,堪比五星级酒店的配置,无不显现出她的顶级傲娇,更有绅士般的列车员服务于全程,无不彰显皇家的尊贵与荣耀。
窗外是短暂的城市繁华,排山倒海的贫民窟和垃圾堆,无边的葡萄园,盛开的马蹄莲,牛羊成群的牧场,一切扑面而来又全身而退。
人在旅途,看似消遣,其实思绪往往触景生情,在始料未及的轨道上信马由缰。
在非洲的旷野上,亲眼目睹一场狮子对斑马的吞噬,做为一个旁观者,你是选择救还是不救。大自然中的弱肉强食也许是上帝的安排,作为有自我思考能力的人类,不由自主地会纠结于要不要打破这个牌局。
“非洲之傲”上奢侈豪华的餐厅里,按照繁文缛节安排进行着皇室盛宴,然而窗外就是那些骨瘦如柴,贫困饥饿的非洲贫民。两个极端是如此接近,以至于触手可及。悲天悯民者只想悄悄地拉上窗帘,试图用一层薄薄的轻纱阻挡这强烈的对撞。自视高贵者依然仪态端庄,目光温和,刀叉有序起落,杯盏次第推转。天灾人祸可以让人一夜回到赤贫,但要成为高高在上,安然享受一切的贵族,是需要经过几代人的熏陶,才有如此这般深入骨髓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平等,自由”,这是现代社会和国家,标榜自己是不是最先进的标签之一。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不平等是一个绝对的存在,并且绝大多数的人对此安子若素。而这些安子若素的绝对多数,又是对“平等自由”呼声最高的那一部分。
真正的追求“平等自由”的人,总是在踏踏实实地身体力行。400万根枕木横卧在坦桑尼亚到赞比亚的大地上。高耸的山脉,深邃的峡谷,湍急的河流,茂密的森林。。。六十年代,这条花掉当时中国三分之一外汇储蓄的铁路,承载了中国多少深情厚谊和无限祝福。几十年过去,坦赞铁路在雨打风吹的岁月里,已经铁锈斑斑,然而我们的非洲兄弟还是出乎想象的贫困。坦赞铁路已经没有未来,只能任其垮掉,瘫痪。只有在一个不经意的昏黄,某位中国人偶然地路过,在一轮非洲明月的清辉之下,回忆起那些并不遥远的艰苦岁月。
明月笼罩大地,星辉闪烁夜空。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里,万物轮回不息,万事交替更生。很多的事情,评论还太早,很多的道理,在慢慢地论证。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六):《非洲三万里》:殖民地的不同命运
殖民地,代表着资源的掠夺,民族尊严的践踏,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殖民地却又得到了更先进的技术,并往往以此为契机获得了文明和进步。
网文《他,来自火星》这本书的开篇,横空出世的外星侵落者瞬间占领了地球。像很多少女心目中的少帅那么英俊的王子,在他的新子民之中一眼看到了被基因注定的王子妃。
基因的力量强大过一切,他迅速的求婚,并获得了许可。然后,王子妃的母球,可以重获自由。然而崭新出炉的王子妃放弃了这一特权,并表示“还是做殖民地吧。”
因为她觉得,地球太弱了,作为这个王子的殖民地,就是找到了一把强力保护伞。
在某些特定的时代,地球上就出现过很多的殖民地。而殖民地的命运。有着天壤之别。
比如我们国家的青岛,大连,分别曾经是德国、俄国的殖民地。这两个城市有很多美丽而坚固实用的建筑,有当时 中国最发达的工业,直到现在依然是中国城市中的翘楚。
香港就更不必说了。在很长时间里,在内地人民看来,这里就是天堂。
而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如今却几乎是文明发展最薄弱之地。这里曾经先后或者同时被多个欧洲国家殖民,并有大量人口遭到贩卖。电影《走出非洲》描述了殖民者在非洲的生活,风景辽阔壮丽,视觉震撼。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对非洲的游记很感兴趣。
《非洲三万里》是作家毕淑敏的非虚构作品,讲了她游历非洲的经历、感受,同时也讲了非洲的历史、地理、文化、动物、植物与人。
《非洲三万里.》讲到非洲的先民纪念馆,先民纪念馆是非洲布尔人建立的,其实布尔人就是荷兰人,在十七世纪迁徙到非洲大陆。并依靠先进的武器将原住民科伊桑人驱逐、屠杀。科伊桑人几乎已经灭绝。现在的科伊桑人都是与其他人种的混血。
然后英国人来了。英布战争打了两次。第二次英布战争,布尔人有两万多人死在集中营里。战死的人有多少,我没看到。
1961年布尔宣布独立,退出英联邦并实行严厉的种族隔离政策。直到1994年曼德拉当选总统。
这一段殖民历史,可以说完全是当地土著人的噩梦。现在的非洲,依旧算不上发达富裕文明。
反观老牌的英属殖民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同样是殖民地,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命运,相对而言还是不错的。北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是被欺负的很惨很惨的。抢夺土地,这一点和布尔人对待非洲原住民一样。然后印第安人还被当作奴隶。然而,白人们发现黑人更适应田间劳动和恶劣环境,于是非洲黑人最惨,从非洲万里迢迢被贩卖到了北美洲。
他们到达目的地之后的命运可以参考《汤姆叔叔的小屋》,还可以对照《飘》,立场不同,所以故事里面黑人的命运差异很大。
但是在他们到达北美大陆之前,五个黑人中会有四个因为生病、反抗、逃跑而被扔进大西洋。
所以非洲大陆,殖民地时期非常黑暗。黑人就是白人的奴隶。然而独立以后,社会经济发展依旧乏善可陈。原因是什么呢?或许与时间有关?
他们独立的太晚了?比如南非1961年独立,美国独立于1774年,澳大利亚算是独立于1931年。在南非独立之前,这些国家已经是发达的工业国家。
这恐怕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韩国建国于1948年,现在的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都很发达。
在《非洲三万里.》的叙述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非洲到现在教育水平依旧很低。国民的素质肯定在发展中会起到了关键作用。独立之后成为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有着较高教育水平,并且思想不那么保守的国民在统治。
比如美国,坐五月花号远航去新大陆的那批英国人,是因为教义的分歧。他们当时在英国本土被视为异教徒。
这群传统基督教义的异教徒,把北美新大陆发展成了世界头号强国。
而统治南非的那群荷兰人,或说布尔人,却信奉基督教中最偏执、最死板保守的教派。他们反对一切快乐的东西,并因此有着强烈的宗教优越感,进而发酵成为强烈的种族优越感。
由此可见得,思想是多么重要。
我看到殖民掠夺的残酷,就会联想起《三体》,这套书共三部。作者的物理知识很地道,想象力很丰富。故事情节很吸引人。三年前我暑假里读这套书,几乎不眠不休。
但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其实就是一点:争夺资源是所有智慧生命的共同目标。所以所有智慧生命都是不死不休的敌人。
因此,地球上发出的一个带有智慧生命特征的信号,最终导致了整个太阳系的毁灭。毁灭的方式非常骇人听闻,三维世界在某个遥远的比地球文明先进无数倍的智慧生命的一个“纸片”武器的作用下,坍塌成为二维世界。一切星辰,山河,生命与非生命最后都成了画。
而这个灭绝一切的行动,只是因为智慧生命争夺宇宙资源的斗争。对于还在萌芽状态的文明要及时扼杀,不给他们发展壮大的机会。
这是非常悲观的宇宙观。如果世人都对于“联系”这样恐惧,互联网就不会存在。
但是反观殖民地的历史,他自有其理由悲观。
现在的美洲大陆,如果没有五月花号的入侵,今天会是什么光景?印第安人应该还是安居乐业,按照自己的文明发展轨迹走下去。然而他们的文明几乎已经遭遇了灭顶之灾。美洲大陆的繁荣,几乎与他们不再有关系。
不过我这个半吊子理科生,对于宇宙中智慧生命的这种绝对敌对关系,多少有些怀疑。或许,其他智慧生命视为至宝的资源,与我们的宝贵资源并非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所有智慧生命都具备类似的生存方式呢?我觉得也不见得吧。
前些天读霍金的《时间简史》。其实没有能够读懂多少。但是我想大多数人都对于其中的,《黑洞与时间旅行.》这一章节最感兴趣。尽管作者讲了很多,最后我也没有发现怎么能够实现时间旅行。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他们,那些科学超人,一直在寻求一种方式,或是一条路,一个洞,能够联系时间轴上其他点处的人,或是空间轴上其他点处的智慧生命。
寻求联系,是乐观的宇宙观。
这两种观点,都有依据,看看殖民地澳大利亚,再看看非洲,会发现,寻求联系可能获得文明与发展,也可能遭遇掠夺与压迫。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兼而有之。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七):旅行这件小事
毕淑敏新书《非洲三万里》,我看到了一位多栖作家耳顺之年的明显转变,由一个“讲故事”的小说家,成为耐心聆听故事的人。这在她近几年的作品中常见:赶上了中国青年喜文艺的风气,出版了一系列“心灵鸡汤”标题式的散文集。这固然有出版社的洞悉时事,但也离不开比老师本身写作方向的转变,最初颇有灵气的开山之作小说《红处方》等,虽然抒情风格明显,但仍广受70后80后甚至于像我一样的部分90后的追捧。而后便是短篇的小说和夹叙夹抒情的散文,成功地成为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中“现代文阅读”里的主力军之一。依毕老师书中自述:
“2008年,我乘船环球旅行走的是北半球环线,主打人烟稠密的亚洲、欧洲、美洲。对于非洲,只是轻轻掠过了北部,通过埃及的苏伊士运河。”
这本书便是由此展开的。言及于此,我只是试图脱离这本书序言中对非洲之行的动机的阐释,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去看待这本书的源头,---满足对非洲好奇心的听故事之旅。古时便有文人“买故事”之说,现有毕老师乘于“非洲之傲”,一鼓作气穿越非洲,听取旅途奇人异事、奇景异兽,文人对生活之热爱与执拗,可见一斑。
全书有28章正文,一章序言,一章后记,脉络清晰,结构井然。宏伟壮观之处,如埃塞俄比亚首都的国家博物馆,索韦托,南非的先民纪念馆等,语言严肃沉重,穿插讲解非洲以及强调南非的历史,史料翔实,且以口语化的语言讲出,间以自己的观点佐议,读之收益颇丰,心情与之俱浮沉。轻松畅快之处,如涉及长颈鹿、海豹、钻石、埃塞咖啡等章节,语言酣畅愉悦,透露出对这些特有的风土人情之迷恋,读者也有置身其中之感。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始终有个疑问,那便是:一本合格的、优秀的旅行游记,是怎样的?千百个读者,有千百种诉求。需要事无巨细地把每日的路线、吃喝、花销等一切列入吗?这是攻略型的游记,短期参考性强,但是时过境迁,需要不断更新,才能符合最新的形势,再者艺术性上也匮乏,只能算是一种日程表,不可谓之作品。那需要把途中的所有见闻与感受一五一十的写出来吗?这样兼具主观性与客观性,但是读者会对作者的视角感兴趣吗?这种写法的真实性,又有几分呢?我有几分遗憾,毕老师选择的是这种写法。对景物的描写和插图并非引人入胜,有些生硬的比喻倒有些江郎才尽的味道,对每段历史的介绍主要是靠长篇史料,对动物及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介绍又大多来自于导游和陪同人员的讲解。我个人希望有改良版的第三种,那便是认真运用自己的文字功底,多一些对风土人情的介绍,以及深入当地生活的洞察,辅之以配套的融于景的配图,而非对导游解说词的转述。
毕老师生于1952年,2008年非洲之行开始时,已五十又六。有此胆魄,着实不易。终把此种种见闻整理成文字,也是一项大工程。许是我还少不更事,许多情感并非完全移情;想到我最初成为毕老师的忠实粉丝是得益于70后的高中语文老师指引,为共同分享一份兴趣爱好。如今已过五六年,与那位老师也渐渐断了联系。读罢此书,对少时喜欢的作家又多了一份了解,也对神秘的非洲心生向往。谢谢毕老师,从未终止用文字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欲望,也给了我们更多探索和行万里路的信心与勇气。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八):论旅行
我于16岁读完毕先生的《非洲三万里》,并执念于要在30岁之后登上广袤的非洲大地,只因我现在的阅历还不足以使阿非利加所赋予我深刻的灵魂的洗礼。
———题记
我喜欢到处游历,但我到过的地方屈指可数。年少轻狂的我对于旅行的热衷反映的是一种贫乏,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所以这个时代的人们才会如此的热衷此项活动,远胜其它任何时代。人们选择旅行的目的地无非也是别人去过那里,觉得的那里很好,或是看过一些风景照片,于是就觉得值得一去,或是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单调。人都是渴望感受丰富的,当平庸成为大多数人唯一拥有的东西的时候,感受的匮乏就使旅行成了剽窃他人的感受或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他人的手段,所以人们习惯每到一处,哪怕是吃个饭也会实时的发几个餐桌上菜盘的照片让众人窥探他的生活,那种直播时的满足感仿佛有种被偷窥癖似得。大多数人对世界的感受都是从这些东西复制粘贴而来的,他们没有灵魂,他们的心灵单调乏味,其实旅行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渴望得到救赎的表达。
或许对于那些真正内心丰富的人,也许会去旅行,也许不会去旅行,但是他们不会热衷旅行,更不会迷恋旅行,因为内心丰富的人,他们一切的快乐,享受和幸福感的来源是他们的内心,所以他们对环境不会有刻意的要求,更不会只是为了寻找和体验某种感受去远行去刻意的改变环境。
于我自己而言,人们所说的说走就走旅行,却不及任何一次的蓄谋已久。比起旅行,我更加喜欢旅游,因为旅游让我有心灵飞翔的感觉。我们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不过是为了发现未知的自己。哦,突然想起了自己四年前在康桥河畔,Purley的印第安裔女老师曾跟我提起第八大洲,她说在梦里她到过那里,在那里你能领略到你想领略的一切,那一刻顿时觉得世界七大洲黯然失色。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九):我终于知道外国人对中国的误解是从哪里来的了
这是一篇吐槽的评论,目的是在于不希望有像我一样的强迫症再翻开此书,并强迫自己把它看完。我以下说的某些地方言语可能有些刻薄,先抱歉,因为觉得太生气了,真是不希望有这种书出世来误导不清楚的人。
1、刚刚开篇,我就真的看不下去,前言里,毕老师说:“亚洲全名叫亚细亚,欧洲全名叫欧罗巴,南美洲叫南亚美利加洲,北美洲叫北亚美利加洲。以此类推,非洲也应该有全名的。“
”非洲的全名叫阿非利加洲。”
毕老师,我书读得不多,你不要骗我,这些洲的名字,难道真的不是他们的英文译名???
关于您后来的疑问——“阿非利加,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应该称它为阿洲,不该取第二个字音命名。就像我们不能把亚细亚说成是细洲,不能把欧罗巴称为罗洲。”
我想我能回答您的这个问题,如果都取第一个音译是要让Asia、America、Africa怎么办????
2、讲到长颈鹿时,一定要很无聊地跟人扯来扯去说因为人的舌头变成这个颜色是因为心脏病的缘故,所以长颈鹿的舌头是这个颜色,一定也是因为心脏有问题,或者哪里有问题。看到这里我好想捂脸啊!!!!
3、讲曼德拉第二任妻子,前一页才说了温妮成为曼德拉妻子时是22岁,只翻了一页就说“40岁的曼德拉娶了23岁的温妮。”所以温妮到底是哪一岁嫁给曼德拉的?好吧,一岁之差,可能很多人觉得没啥。
4、作客南非家人的时候,被问中国的官方语言是什么,她说:“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它们是平等的。”在被误会“中国的官方语言有56种后。”只补充了一句:“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好想大叫啊~~!!!!你可以不说它是汉语,说是普通话不行吗????中国的官方语言什么时候有56种了?即使是你想起了那个维族校长的故事,但你也不能无中生有乱讲话啊??!!出国时,有时被人问到奇怪的关于中国的问题,我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他们会对中国产生各种奇怪的误解了!
5、从字句间,总能看到很多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说南非中产阶级:”在中国,没有属于自己车辆的导游兼司机,算中产阶级吗?你在北京街头问任何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大概都不会承认自己跻身了中产阶级行列。中产阶级会大啖烤肉人均二斤以上吗?中产阶级会当场把客人送的礼物,翻过来掉过去地抖搂个不停吗?“然后就此开始大谈我国的中产阶级要求。不好意思,我真的不太能接受这种奇怪的评判标准,你可以质疑对方的大白话,当然也可以简单比较下,但把百度百科搜来,拉上美国、印度、马来、新加坡,写了整整三页的”什么才能叫中产阶级“,您觉得有意思吗?通篇读下来,我没有感觉到是在客观地讨探一个问题,而只是在炫耀:我是中产阶级。
6、随处可见的炫耀之后是随处可见的道德评价,在非洲的列车上对印度的医院投资者的评价:
毕:”那您这次到非洲来,会不会也想着在非洲某国投资一家医院?“
院长:”唔,关于这一点,我从未想过。“
毕:”为什么呢?眼见得这里到处缺医少药,应该是非常需要医院的。“
院长:”这里的病人很多,不错。但是这里没有医生,人们也不会有钱看病。单有需求是没有用的,要看值不值得在这里兴建医院。除了慈善,没有人会在这里修医院。我更不会了。“
毕:我想说,中国在非洲大陆建了很多医院,但觉得有对牛弹琴之虞,就咽下去了。
跟一个投资者谈慈善,我真的不知道究竟谁是牛,谁是弹琴的人。这难道不是道德绑架?或许是因为一开始就有了不好的印象,在接下来的篇幅里,毕老师对这两位印度夫妇几尽讥讽,比如在遇到狮子时,她写道:”我想,印度夫人身上的咖喱味,应该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狮子的确连一秒都没有停留就离开他们,直奔向我们。“如果这是幽默的话,不好意思,恕我笑不出来。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十):一场“身未动心已远”的旅行
许久不读书了,这是因为能够找到一本值得花时间去读的书很难。
读这本书时,边读也会边看一些其他人的书评,可能对于这本书,有些人觉得不够好,但对我来说却是属于“良师益友”型,或许每个人对于同一内容的理解会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与结构而不同吧。
想写一点书评,是因为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很久了,偶尔突然想去写点什么却写不出来了,看来是任何技能不常去训练的话真的会逐渐丧失,所以今后要学习开始写书评。
可以看出来,作者还是很用心的去整理了这本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素材及自己切身感受的旅途心得,这场非洲之行的各种有趣画面才得以在我们面前渐渐铺展开来,虽然有些内容偶觉枯燥(露西),有些辞藻太过华丽(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写),不过正是有这些内容才能丰富原来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感受别人丰富心灵感受到的景色,所以这场“身未动心已远”的旅行是值得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