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来晃去的人》是一本由索尔·贝娄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晃来晃去的人》读后感(一):索尔贝娄之晃来晃去的人
从前,人们习惯于经常表白自己,对记录他们的内心活动并不感到羞耻。而今,记日记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放纵、软弱无能、低级趣味的表现。因为这是一个崇尚硬汉精神的时代。这段话出自索尔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一书中,这本书里描写了一个无所事事的人,终日里晃来晃去的人,这个人的借口是等着验血合格后去参军,其实呢,这个借口他自己最后也很清楚是多么的勉强,就像在结尾部分这个人可算是晃悠到了募兵处结束了他作为一个平民百姓的日子,开始了军旅生涯。书中的主人公用记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他晃来晃去的日子,他也知道自己有大把时间,可是该如何驾驭这大把的时间反而成了他的麻烦。就像自由一样,没有的时候拼命也要争取,争取来了也不知道拿着该怎么用,到头来还要背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玩意越来越重,最后成为甩不掉的包袱。使得这一切搞成了我们所追求到的一切和所期望的一切,永远不是如我们所愿。所以,有些时候选择妥协也是一种让生活可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其实呢,现实就是残酷无情的,一定要瓦解一下你,会让你有那么一段时间里,啥都不想干啥都觉得没意思啥时间啊金钱啊前程啊都滚蛋好了的时段,整个人都晃晃悠悠的犹如挂在真空中,索尔贝娄精湛的描写就概括了生活要经历的这类真空期,主人公也用记日记的方法记录了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通过书中的记录,也是可以看到,晃来晃去的生活也是极好的,时不时的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都是硬道理,比如书中写道:““你可以强迫她们读上十年的雅各布伯麦的著作,但无法减少她们对这些东西的渴望;你可以教她们赞叹《瓦尔登湖》,却永远不能让她们爱穿旧衣服。”这个高度的总结是多么痛的领悟啊!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会明白女人就是女人,无论如何你都要预定一个小目标,对待女人不买包包是无法做到包治百病,不穿新衣服是无法让她们依附于你。所以,最后每个男人都为拯救自己而负责。故而,水到渠成的结束了晃悠期。生活也就是这样让你在不期而遇的地方带你你走出这个晃悠期,引导你去过一段先定一个小目标的励志日子。
“歌德的感受是对的。他说活着就是希望,死亡则结束选择;选择的余地越小,我们就离死亡越近。最可悲的莫过于希望已经断绝而生命尚在苟延。终身囚禁就是如此,某些国家的公民也是这样。看来最好的办法是得过且过,盲目地活下去,仿佛那平凡的希望并未摇动似的,然而这需要惊人的自我克制。” 小说里的这段话总让人想起鲁迅先生那段关于希望与绝望的名言。鲁迅先生写到,“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小说人物约瑟夫则说“活着就是希望”。而死亡,在约瑟夫眼中,则是希望的结束。结束,约瑟夫在1943年3月16日的日记里写到了两种途径:“战争能够从肉体上毁灭我。它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可是细菌也可以做到这一点。”战争和细菌。细菌,当然不能认为是战争中人为的细菌武器,而是疾病。约瑟夫把两者分开来提,即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战争,是从自身以外来的毁灭;疾病,则是自身的毁灭。 3月16日的日记,约瑟夫没有记录生活事件,而是一则自身与自身的对话。这也是日记的特点,它纯然是自己写给自己的,可能自己写过以后,自己都不会再读。译后记提到”贝娄是有点儿''悔其少作'的“,可能就有点儿首部长篇是日记体小说的原因。从整部日记,可以看出文字的感性随意,各篇章的前后连贯,能看出日记主人思想的集中侧重。所侧重的,都是一些”永恒的疑问“,比如:一个报纸上的人名让你想起记忆中的一个人,那他们是否是同一个人?小说里约瑟夫认为是。 爱记日记的人,都该是生活中苦闷、性格内向的人,不过从日记,只能隐约想见约瑟夫那种自由寡欢的生活样貌。或许日记主人是无病呻吟?不管怎么说,从这部日记体小说都能看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人与人之间内心的封闭。自身以外的人,在日记中都是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出现,妻子、好友,对自身而言,都有些陌生。甚至于自己,都有些分裂。自身经历的事件,世界发生的事件,在自由的生活中,都好像跟自己没有多少关系,感到自己即是所谓的”局外人“。这也是约瑟夫日记里反复思索的问题。自由,已经成为了闲散无聊;而等待,则让人绵软无力。这使"身材高大"的约瑟夫内心既郁闷又烦躁,最后借由一次外部事件引发的情绪冲动,赶到”征兵委“”申请尽早参军“,以结束了一段生活,避免了发生加缪《局外人》中那样的事件。 约瑟夫日记里思索的问题中的一个,就是有关个人自由生活的,是惯于自省的人,同加缪《局外人》的主人公有诸多相似。他们都生活在等待的氛围中,处于一种游离于社会的状态,生活缺乏规律,自我易于依从本能。两部小说出版年代也较接近,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一种状态。不过加缪的《局外人》似乎没有写明发生的年代。这部日记体小说,就易于让人想到时代。
《晃来晃去的人》读后感(三):一本呼吁自我的书
一口气看完《晃来晃去的人》,索尔.贝娄,处女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题思想是呼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讲述的故事是二战中一个美国等待参军的加拿大青年约瑟夫在等待参军过程中的日记。约瑟夫这个人物本身展示“晃来晃去的人”现代人的身份危机,约瑟夫代表了一群思潮的受害者,正是二十世纪文学中普遍存在的边缘性的表现。约瑟夫老买新书,不可否认,买的快,读的慢~表现现代人进退维谷的艰难处境和孤独空虚的心理状态。
这本书,成就在于叙事艺术的突出和贡献。看完后感觉自己写不出书评,反而跟着主人公挣扎起来,再看看自己稚嫩的写作,竟然羞愧难当。约瑟夫看待世界,就好像船在地上,看着一片飘飘渺渺的流云,“晃来晃去的人”终于征兵成功,而后是进入战争~就像珍妮.苏克说的,她没看完一本书会感到失落然后是想继续看下一本书的欲望~
《晃来晃去的人》读后感(四):晃来晃去的人儿
从前,人们习惯于经常表白自己,对记录他们的内心活动并不感到羞耻。而今,记日记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放纵、软弱无能、低级趣味的表现。因为这是一个崇尚硬汉精神的时代。这段话出自索尔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一书中,这本书里描写了一个无所事事的人,终日里晃来晃去的人,这个人的借口是等着验血合格后去参军,其实呢,这个借口他自己最后也很清楚是多么的勉强,就像在结尾部分这个人可算是晃悠到了募兵处结束了他作为一个平民百姓的日子,开始了军旅生涯。书中的主人公用记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他晃来晃去的日子,他也知道自己有大把时间,可是该如何驾驭这大把的时间反而成了他的麻烦。就像自由一样,没有的时候拼命也要争取,争取来了也不知道拿着该怎么用,到头来还要背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玩意越来越重,最后成为甩不掉的包袱。使得这一切搞成了我们所追求到的一切和所期望的一切,永远不是如我们所愿。所以,有些时候选择妥协也是一种让生活可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其实呢,现实就是残酷无情的,一定要瓦解一下你,会让你有那么一段时间里,啥都不想干啥都觉得没意思啥时间啊金钱啊前程啊都滚蛋好了的时段,整个人都晃晃悠悠的犹如挂在真空中,索尔贝娄精湛的描写就概括了生活要经历的这类真空期,主人公也用记日记的方法记录了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通过书中的记录,也是可以看到,晃来晃去的生活也是极好的,时不时的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都是硬道理,比如书中写道:““你可以强迫她们读上十年的雅各布伯麦的著作,但无法减少她们对这些东西的渴望;你可以教她们赞叹《瓦尔登湖》,却永远不能让她们爱穿旧衣服。”这个高度的总结是多么痛的领悟啊!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会明白女人就是女人,无论如何你都要预定一个小目标,对待女人不买包包是无法做到包治百病,不穿新衣服是无法让她们依附于你。所以,最后每个男人都为拯救自己而负责。故而,水到渠成的结束了晃悠期。生活也就是这样让你在不期而遇的地方带你你走出这个晃悠期,引导你去过一段先定一个小目标的励志日子。
《晃来晃去的人》读后感(五):晃来晃去的人
读完《晃来晃去的人》。索尔.贝娄的长篇小说处女作。
小说写了约瑟夫---一个辞掉工作等待征兵入伍的人---他在1942年至1943年一段无所事事无人看管晃来晃去的生活。
约瑟夫辞掉了工作,尽管生活略显窘迫,却也能勉强度日,并不受社会妻子亲友的看管,如此,这是一段获得自由的日子。
可是,一个人如何利用自己的自由呢?
约瑟夫在和“替身精灵”会谈时,说:
“我们害怕控制自己。不用说,那是极其困难的。不久,我们将放弃自由,那并非真正的自由,因为它无法使人理解。那只是自由的前身。但是我们憎恨它,而我们不久将跑出来,挑选一位主人,在地上打着滚,请求他用缰绳拴住自己。”
不工作,并不意味着彻底离开人群,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纠缠冲突,和周遭的世界,也和自我。晃来晃去的约瑟夫察觉到自己的变化:敏感、易怒、有攻击倾向。他认为愤怒是装出来的,是骗人的,自己只是太无知,精神上太贫困,不知道自己是出于爱、孤独和混乱动机而袭击“敌人”。“也许还有自卑的成分,但大部分是孤独。”
小说的结尾,约瑟夫投降了,认输了,结束了晃来晃去的生活去应征入伍。“我不再对自己负责了,我为此而喜悦。我掌握在别人手中,卸下了自决的包袱,自由取消了。”
他为此而欢呼并喊出万岁。
小说以日记体的形式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