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海子经典诗选》是一本由海子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梦为马:海子经典诗选》读后感(一):春暖花开的日子,适合读海子。
近日一直翻看这本诗集,一首首诗歌,它不像古诗亦不像我每天会听的那些歌词,很多时候,我看完一首诗,看了好多遍都不知道它的意思。但我倒会对于突然的一句话,心生触动,想来这就是自己对于这本书很感兴趣的缘由吧。
在收到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海子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是个英年早逝的浪漫诗人。心里倒是爱极了他的几句诗歌。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而我和诗里的人一样,想着无限美丽的梦想,却在虚度光阴,有愿望想远方却被现实和自身所疲累。岁月一点点流逝,我的梦想却还未实现。
看了原文之后,才知道这首诗是海子写给祖国的,感觉意思大致是:理想的辉煌和现实的贫瘠。努力了这么久只剩下疲倦,但是他又是矛盾的,好歹自己是个有抱负的人啊,“我”是个有信念的人,即便生活很无趣,想到“我”还有诗歌啊,又觉得豁然开朗。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说实在,还在研究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更加深远的东西。读了好几遍了。
以梦为马。梦想是那样的美好,有它作为动力,我们是努力前行啊。这首诗现在能告诉我的,就是不要浪费时光。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一次看海子的诗,是这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特别美好的意境。然后怀着一种期盼,去海边看海。做个幸福的人,告诉所有的亲人。很多人的梦想都在这首诗里。
我原来以为海子的梦想也是。不过看到这篇是海子自杀前两个月写的诗,在诗里又明确写着他是在为“陌生人”祝福与希望。愿所有人都做幸福的人。而他所说写的也是“明天”,那“今天”呢。了解过海子之后,我才会察觉到“今天”的海子是不快乐的。
拿到书,看作者简介,海子,原名查海生,在农村长大,15岁考进北大,毕业之后做教研工作,并写下很多诗歌。25岁卧轨自杀。去世的时候真的很年轻,过去常常会想为什么很多有才华的诗人或许说是天才,总会在年轻的时候去自杀。现在却只会唏嘘下,尽管还是没有想通,大致是这个尘世被他们看得差不多了吧。
在书里,尤其是89年的最后几首诗,都隐藏了海子要自杀的想法。最后一首《春天,十个海子》里说到:这是一个悲伤的海子,陷于死亡而不能自拔;这是一个绝望的诗人,一个破灭而无任何希望的灵魂: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字字句句都透露了海子想要走进死亡,这也是他自杀前几天写下的。
我有很多诗歌还未看明白。就像不知道海子为何对于死亡这样无可自拔。但是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里,可以看得出海子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即便自己并没有说服自己。也希望明日开始有很多幸福的人,好好活在珍贵的人间。
都说,海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诗人。
在他的诗歌里,有天空和大地、有村庄和麦地……很自然之中美好的事物;也有祖国和母亲,有梦想和向往,一些打动人心的息息相关的东西。哦,还有太阳。
尽管有些诗歌,我好像还未看得太懂,不过在阅读之中,总能感受到生活的气息,还有更多的是来源于自然的力量!有感到沧桑与寂寥…世间万物,在海子的笔下化作一段段诗句,慢慢看过一字一行,会逐渐去感受一份意境。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 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
前段时间,常常因为不能去远方而担忧难过,却也在深刻的去思考。去远方看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此再不提及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刚刚随意一翻,看到这句,便记得住。过去的幸福和痛苦,有时总是不能释然。其实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慢慢的也会忘记。至于最后一句,我理解为把握当下,现在的美好的东西,一定要好好享受啊。悲伤也是。
“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
喜欢《亚洲铜》这首,亚洲铜是土地(看第一段老觉得亚洲铜是墓地的意思,不过也是,我们的祖父与祖上,真的长留在这片地),全篇有着一种悲壮的感觉,像是和土地在对话,也讲生命,带着一种歌颂。
断章取义也好,对于一篇诗文的意思也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看书和文字的有趣之处,就在于这些不同。
诗是很容易看过去的,但是要说真正的去理解,这本书是还需要我慢慢去看完的。慢慢去了解海子,也在他的诗歌里遇见心间的一些感觉,我想那是自我的一部分,乐观也好悲观也罢。
《以梦为马:海子经典诗选》读后感(二):十首诗里看见“海子”那五年(1984——1989)
“海子”这个笔名,是查海生1984年开始使用的。01《亚洲铜》就是“海子”笔名发表的一首诗。讨论海子是绕不过这首诗的,一开篇便说道:“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一种暗黑和有力的语言描述了祖国与北方的故土,和婉约派鸳鸯蝴蝶派可以说天壤之别,甚至和抒情诗等对祖国的讴歌也是截然不同的色彩。
接着在第三段:“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让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用清新而有趣的语调,把屈原投江的故事复述了一遍,或者说演绎了一遍。这奠定了查海生,用“海子”这个笔名向读者展现的是怎样的一种路数:有暗黑的力量,也有清新的自然。
众所周知,海子的故事还包含着他的初恋与失恋的故事。和大多数的希腊神话一样,加入了爱情的故事,总能传颂更久。
1985的《打钟》,几乎是直言自己恋爱了。“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我以为“皇帝”是诗人自己内心的一个角色,相当于是“自我”。在1988年的02《夜色》中,他写到: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爱情诗在海子的诗当中,并不算多数,或者说单纯抒情的爱情诗不多。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一首短诗,03《半截的诗》:
“你是我的,
半截的诗,
半截用心爱着,
半截用肉体埋着。
你是我的,
半截的诗,
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
紧接着1986年,海子失恋了,初恋女友毕业后来了我现在所在的地方。04《黑夜的献诗》: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如果把海子的诗歌当做年轻人爱情的呻吟来看待,那诗歌照理说就不可能流传至今。在大量看似爱情的诗歌里,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是不言而喻的。
05《眺望北方》:
“明天起来后我要重新做人,
世纪的孩子。
挥霍自己的青春,
然后放弃爱情的王位,
1987年的诗人,重新回到了创作的高峰。对思考和执着于对理想的追问是永恒的课题:06《答复》这首诗宛如给自己的一份答卷。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的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麦地啊,人类的痛苦,
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
“麦地”和“远方”,是海子经典诗歌当中最常见的词汇,可以说是海子认为的,对应于“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
07《远方》: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遥远的青稞地
除了青稞一无所有,
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
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西藏可以说真是一块圣地,1988年的诗人,到了这里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果认为诗人是迷途的羔羊,到处流浪,那就有问题了。在1987年的一首诗当中,他要走的路,他的方向,其实可以看得出来他是认得很准的。
08《以梦为马》: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这种自知和自觉实在让人敬佩。看到这里有什么理由认为他是悲观主义的呢?有什么理由拒绝他是理想主义的呢?
大家最熟悉的,所有人都能说上一句的就是09《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写在1989年1月,距离自杀还有两个多月。你们都爱从第一段开始读,其实只看最后的五句,那简直是诗人对你们的道别: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一系列对陌生人的祝福之后,诗人写的是“我只愿”,这是对人生的最后一丝眷恋,此后再无,拥抱的是死亡的准备。
《春天,十个海子》:“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很多人说春天适合纪念海子,我说,1988年的八月在西藏,他给了我们一个答复:
10《西藏》:
“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
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2018年的春天
層云
《以梦为马:海子经典诗选》读后感(三):九月——人类哀歌!
海子的《九月》,有很多歌曲版,但只有周云蓬唱出了诗中海子索要表达的情感。作为盲人的周云蓬竟然看到了海子诗作的色彩,并且用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关于《九月》的解读不计其数,但好像都没有草原生活的经验。个人以为理解海子的《九月》,关键在于头一句的两个意象:众神的死亡和草原上的野花。
这里的众神,不是我们传说中的各路神仙,而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希腊神话将人类历史分为黄金、白银、青铜、英雄、黑铁五个时代,即人类自身的品质与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呈反比。按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观点:神创造了四五代人类,发现不满意就销毁,但最后一代人不但没有被销毁,他们反而销毁了众神。这样,神性的高贵就没有了,人类退化到群氓的黑铁时代。
草原上野花一片。有过草原经验的都知道,草原上如果长满野花,就意味着草场的退化。就好像竹子开花,随即就死亡了。因此,海子的《九月》,是感时伤世。如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样同样创设了一种空旷、悠远的意境,但面对天地、人生却流露出同样的渺小无奈、情思难酬。
海子诗里的这一片野花,乍看似乎很美丽,其中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原上草一样,寓意群小的蓬勃而又邪恶的力量。真正高贵的是众神和王孙,王孙被得志的群小贬得离开长安了,野花盛开的草原上众神也只有死亡一条路。
陈寅恪在悼王国维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
依稀廿载忆光宣,
犹是开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娱旦暮,
京华冠盖萃英贤。
……
清末苟延残喘终至挺尸的光绪宣统两朝,在陈寅恪眼里,直是开元盛世。陈寅恪当然不是在歌颂晚清的强大。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民国,陈寅恪和孔子一样,觉得礼崩乐坏了,他是在怀念道统体面的贵族时代,而海子的《九月》,是往者不可追的感喟。
《九月》诗里的木头和马尾,是制作马头琴的基本材料,这种蒙古人的乐器,由静止的木头与飘逸的马尾组合在一起,当它呜咽地响起来的时候,张力之下,提示的也是一种本来的局限。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这个时候的海子,骑着张承志的《黑骏马》,高亢悲怆的长调响起来了,它叩击着大地的胸膛,冲撞着低巡的流云。在强烈扭曲的、疾飞向上和低哑呻吟的节拍上,新的一句在追赶着前一句的回声。众神死亡,孤独的先知,只身打马,走过凝聚着野花一片的草原,看到无知的人们在为野花盛开而赞叹,而留影。先知无法言说,就把远方的风和远方的死亡都留给草原,来到山海关。海子无路可走,火车迎面而来……
海子的卧轨自杀和62年前的王国维跳湖赴死一样,成为文化神话盛大的标志性的事件。王敖在《纪念张慧生》一文中说:
那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在给海子的诗谱曲了,但我觉得很多都是瞎胡闹,气场完全不搭,只有慧生谱的《九月》,听得我既觉得揪心又觉得酣畅,仔细想来,可能是因为在慧生的内心世界里面,有一条和海子的精神世界相通达的荒凉而寂寥的大道。海子这首诗悲气太重,如果要用音乐演绎出来,必须得有一种很有力量的东西把刺骨的悲气控制住,让它往开阔的地方走,而不是一味地渗到骨髓里自我销融掉。慧生的弹唱恰好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他弹吉他的手法很独特,劲道很足,他的声音也异常苍劲,足以和悲气相抗,所以他演绎出来的《九月》让听的人几乎有过耳难忘的震撼感。当然,后来周云蓬的重新演绎的《九月》也是经典中的经典,云蓬的声音里有和慧生不一样的另一种强大的力量:包容力,吸纳一切苍凉并为一切悲伤的事体安魂的包容力。
张慧生捱过了二十世纪,却在2001年狮子座流星雨的夜晚,在圆明园出租屋里,用一根绳子了结了自己,似乎有意追随海子而去。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作为歌曲的《九月》,词曲的两位作者,都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剩下周云蓬这位盲人歌者,流浪歌手,他追随着荷马的足迹,唱响了九月的诗篇,成为复活的游吟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