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读后感(一):No one is a lonely planet
周国平先生的新书——《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或杂文、或散文、或随笔,记录了关于爱情、亲情、友情,婚姻、家庭、孩子的一些感悟,有的得出结论,有的讲述道理,有的是探讨,有的是希望,语言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似乎作者在经过了多年复杂而辛苦的思考和阅历之旅后,终于到达了水流和缓、春暖花开的岸边。
整本书围绕了一个主题——爱,探讨了爱和女人、孩子、家庭,以及与孤独、沟通、缘分之间的联系,爱是各种关系的中心,是各种关系得以维系的充分必要条件,正像作者最后一章所说:爱,这一个理由已经足够。
o one is a lonely planet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管情愿与否,每个人都是一张庞大的关系网中的一个节点,编织着多个方向和维度的关系,充当着多重角色。我们是家人、夫妻、子女、父母,我们是同事、同学、朋友、邻居,我们可能是老师或学生,上级或下级,甲方或乙方。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结识了周围这么多人,形成了这么多关系,对于生命这只有一次的偶然,不能不说是小概率事件,更是难以言明的神奇缘分,还有什么理由不真诚以待呢?
没错,生活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公平,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踩着钞票长大,也有人想吃顿饱饭、正常上学都难上加难;有人生性乐观、为人坦荡,也有人城府颇深、口蜜腹剑;有的家庭和和睦睦、亲爱有加,也有的家庭支离破碎、硝烟弥漫;有的孩子跟父母亲密无间、无话不谈,有的孩子跟父母却隔阂已久,缺乏信任……每个人长大后的命运都能在年幼时找到根源,而每个家庭的命运则取决于组成家庭的每位成员——归根结底,人在年幼时的遭遇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为长大后的发展和新组成的家庭早早埋下了种子。遗憾的是,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先修复自身,还是先善待他人?比如在家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如果我们在年幼时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科学的引导,今天是不是可以不必花费巨大的心力来进行自我心理建设?如今身为父母,如果我们能善待孩子,按照我们小时候需要的父母的模样,全心全意关爱孩子的身心成长,给以必要的指引和帮助,那么,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是否可以避免我们经历过的称得上艰辛的自我完善过程?我们无意苛责自己的父母,他们已经在主客观局限下尽了最大努力,但是,在我们经历过后,我们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可以形成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读后感(二):读周国平之我想说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浮躁功利的社会里,沉下心来品读周国平的《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犹如给干涸枯竭的心注入了一股清流,犹如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可遇不可求的美丽邂逅。
《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它不是成功学,不是说教,也许不能给你带来一一遵循的金科玉律,它仅仅只是一本充满简朴智慧,是作者用生活所感悟和体会而凝结出来的思想的结晶。如果你功利、浮躁,想从中窥探出能直接使你走向幸福之路的捷径,那么这本书并不适合你。相反,周国平以他洞察人性,甚至剖析自我情感的笔触,与读者进行了一次哲学上的交流。他引人思考:
关于爱情,他提出,什么是爱?男人眼中的女人是怎样的?是爱还是被爱?
关于婚姻,他反思,婚姻如何能长久?知道了婚姻真面目的男女,又该如何确保婚姻的质量?开放式的婚姻与封闭式的婚姻如何选择,选择中庸之道还是走向极端之路?
什么是爱?这个问题仁者见仁,但我认为,它不仅仅是指爱情,而是一个广义的,是人的最崇高,最纯洁的概括,它是博爱,是仁爱,它既包括恋人间的情爱,亲子间的关爱,朋友间的友爱,也是对人世间的一切生物,一切事物的怜悯、善待,它能触动到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人最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周国平在第一章中指出:”爱的反面不是孤独,而是具有毁灭性的冷漠。”说得再准确不过了。一颗冷漠的心,犹如一口枯井,无法给世间带来清凉与滋润,犹如一潭死水,再大的风也吹不起半点的涟漪。最可怕的是,它甚至会发臭腐败,滋生细菌。一颗冷漠的心,与爱隔绝,近乎没有灵魂,对其自身的伤害我们暂且不谈,但其给周围其他的心,甚至是社会,带来的伤害有时是难以想象的。君不见,近些日子,社会上频频发生的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新闻令人发指:北大成绩及其优秀者杀母逃逸;川师一大学生因室友吵到自己而将其杀头;广州一患者因22年前补了一颗牙变黄而将退休的医生乱刀砍死……这些人的精神状态,我们姑且不谈,让他们丧失人性的最直接原因,不能不说是因为人心的冷漠。
正是因为冷漠,他们无视生命的神圣,不懂得感恩,甚至恩将仇报,实在可惜。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要记住,正如周国平所说:“我们不要由孤独和愤恨而坠入冷漠,保护爱心,拒绝冷漠是我们对于自己的灵魂的一份责任,也是我们对于社会的一份责任。”
常常能感受到生活的无力,生命的无常,也因此而陷入一种不可名状的忧伤中。犹记得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第一诫《生命无常》波威的父亲崇尚理性,用计算机编程序来计算湖面冰的厚度来决定让不让波威第二天去湖上溜冰,测试的结果厚度是足够的,而他的儿子第二天却因冰破而溺水身亡,人生的无常常会使失去亲人的人痛心疾首,读到文中:周平写道:“夫妇之间,亲子之间,情太深了,怕的不是死,而是永不再相聚的失散,以至于真希望有来世或有天国。佛教说诸法因缘生,教导我们看破无常,可是,千世万世只能成就一次的佳缘,不管是遇合的,还是修来的,叫人怎么看得破?”更觉生命的无常是无法预测与防备!苦难的降临常常是任何人无从感知的,人能够做的,只有泰然面对命运之神的安排,坦然看待生命中的得失成败,以一颗感恩、敬畏、虔诚的心去对待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诚如周国平,他曾经有过一个叫妞妞的女儿,只活了一岁半就被病魔夺走,她的出现,给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使他感受到一种如置身天国的幸福,而当她离去时,他的心却似永远被挖空了一块,常常会在不经意中想起,她的一切,永远成为他记忆中无可磨灭的一部分。后来他又有了另外一个女儿,也为她写书,但他对这个女儿的爱,并不是对逝去的妞妞的爱的转移。他只是平静地接受命运给予他的不幸与幸运,承担着沉重的甜蜜。
面对生命的无常,人本该是如此的。
《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读后感(三):我们孤独生活,但也结伴而行
周老的书,从爱是什么开篇,也以爱为由结束。这里的爱,是一种宽泛的流动的爱,对自己、他人、生活、世界,甚至是生命的爱。书里很有意思的提到,爱的反义词不是孤独,而是冷漠。细细品味,忽觉甚有道理。整本书分了九个章节,大篇幅关于男人和女人、爱情、婚姻的详述。以下,是我从书中感受到的几个小感悟。
(一)孤独和爱是一体的。
一直都觉得,人,是生而孤独的,人的本质属性就是孤独。从出生到最后死去都是孑然一人。大多的时候,我们也是一个人吃饭睡觉、学习生活。从一生的时间看,一个人的时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孤独与爱却从不相悖,我们孤独着,但同时也在爱着。不管是爱着自己,爱着周边的人事物,还是爱着现在的生活,无时无刻都在爱着。从有思维开始,到脑死亡结束。
孤独是沉浸在自我精神世界的刹那间沉静和美好,爱是自然而然的本能。孤独和爱是一体的,不需要因为喜爱孤独而放弃爱,也不需要因为爱而放弃孤独。
从去年开始,一直在追着一个韩国综艺节目《我独自生活》,很喜欢节目里每个彩虹会员表现出来的正能量,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开心地玩耍、吃饭、做很多的事情,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快乐美好的。一个人的生活孤独而充实,但人生里还有爱陪伴的部分。
相对于孤独,我们更要警惕的,应该是冷漠。对爱视而不见,对生活美好的视而不见,散失爱本能更加可怕。
(二)女人or男人。
或许对女权的争议,大家都不陌生,也听过许多的争论。我似乎从未对男人和女人的平不平等有过什么看法,自然而然就接受了男女差异,也接受了世俗对男人的定义,还有女人的定义。对于男人是否阳刚一些、理性一些,女人是否温柔多些、感性多些,我没有太多认可。对于女人更要自强,男生天生要如何如何,也完全无法赞同。我认为,不管男人或女人,总是会随着时代、社会变化,总归有合适他们的样子,而且会越来越合适。
男人和女人的相伴,难免会提到爱情或婚姻。相爱的人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走,各自追求心中的光亮,然后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罢了。如果能这样去看待爱情,似乎更理性也更恰当了。不同的两个人,怎么也不无法成为一体的吧,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似乎很难做自己,活出自己吧。
(三)生命中的每份相遇都可贵。
我们一生一定会经历过很多次的离散,那些不舍和悲伤,现在想想,都似乎还能感受。那,相遇的时候是否感恩呢。不只是与生命中重要的人相遇,还有那些陪伴我们的宠物、擦身而过的陌生人、美丽的风景还有忽觉美好的时光。
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人,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那么独一无二,我们的相遇也那么独一无二。生命只有一次,时间不可倒转,在我有限的生命里居然就与那么多独一无二相遇了,这种感觉好奇妙。突然间,对相遇的这份偶然性产生了莫大的感动。
我们或许都该学着重拾这份感动。在相遇时,感恩珍惜,也许在意识到失去别离时,才不会有那么的惋惜和遗憾。
(四)亲疏随缘,缘聚缘散会有时。
也许,到了一定年纪,你会发现小学时有一批同伴,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在不同公司上班时也有一群同伴。也有那么一群陪你一起走过十多年的朋友。可是,你也会发现,曾经一些那么好的朋友,被时间河流推着往前走的时候,突然觉得陌生。就像EASON在最佳损友里唱的,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我们一直想抓住那些美好的人和事不放手,但时间在走,人会变。他们已经不再是那个时候的他们,我们也不再是那个时候的自己。当年的一见倾故,交心交情固然美好,现在变成偶尔问候也没有什么不好。不必强求怨恨甚至交恶,缘聚缘散,总有一个时候。就像歌里最后唱的,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总好于那日我没有,没有遇过某某。
曾看到市面上买的很多交友攻略书籍,我有时候疑惑,什么时候交友也变成了一种有规则的事。对于那些交过的朋友,曾交心,曾缘聚,已不能感激太多。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亲疏随缘就好。
回首过去,会发现,婴孩时期的时候几乎忘记了,即使是印象深刻当时认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也随着时间慢慢被自己淡忘。有时候,自己会忍不住怀疑,那些事情是真实发生的吗?那些存在回忆的人真的存在吗?
但我也知道,那些该是发生的,存在的。就像那些年赶过作业的雨夜、熬夜看完郭小四小说的日子、爷爷去世后奶奶的失声痛哭、小时候陪我玩过捉迷藏的小学同学,嗯,都是存在。正是这些人、这些事,让我成长为现在的自己,即使记忆被时间模糊掉,情感被时间冲淡掉,但我也是因为他们,相信了这个世界是淳朴美好的。我的骨子里,总带着那些人事物刻画的痕迹,我骨子里,有着当年那个少年的印迹。
只是,那些都只能偶尔去追忆,不能一直沉溺着不放手,它也无法再焕发魔力改变什么,也无法跟周边的人分享。偶尔会执拗的希望,那些往事都好好存放在脑袋这个硬盘里,当自己想要分享时,就再次读取播放给那些人看。可是这样的执着似乎没有意义,因为带着共同记忆的人已经不在,或者已经变了。
往事就待在记忆里,偶尔翻阅追忆就好。那些往事最好的养分,我已带在了身上,伴着前行。
(六)从今天开始,做个有爱的人。
不去否认孤独的存在,也不去诋毁爱的存在。也许我们一直要带着孤独的属性去生活,但我们身边还有家人、爱人、同事和许许多多跟你一样的陌生人,我们在生命不同时期相遇、分道以及某次偶然的重逢。也许我们没办法要一个人永远陪伴在身旁,但我们身边永远不会是一片空白,总会有着什么与我们结伴前行,也许是美好的人、美好的事或者美好的生活。只要对这个世界还有期待,对生命还有爱,那就努力活着吧。
从今天开始,做个有爱的人。
——bushii记于丙申年夏
《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读后感(四):感性的周国平
初识周国平是读他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在纪念版的感言中,他写道:“在写作时,我分不清楚究竟是尼采的声音在通过我喊出,还是我的声音在通过尼采喊出。”因此,那本书的枣红色封面上,印上了“读这本书,你懂了尼采,也懂了周国平”。
说实话,当时读的时候没有多大的感觉,似懂非懂。理解尼采就不容易,理解理解尼采的周国平也不容易。而且忙于生存,忙于挣扎,忙于寻觅人生的方向,实在不是细细读那种书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那本书给我留下的是尼采的痛苦挣扎和周国平的理性思考。
一晃八年过去了。
或许哲学家都是善于思考的。或许他们并不仅仅思考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也思考“爱”。现在,我手中有了一本周国平教授思考爱的散文集《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
在书中,周教授谈了男女之爱、夫妻之爱、父母子女之爱、性爱、友谊、家庭,还有就是人类的大爱,并对当前爱的冷漠深为担忧。但是,人到中年,人生不是到了中午,就是过了晌午,有爱有怨,有自夸有后悔,有痛苦有欢乐,有成功有失败,五味杂陈,总觉得没有激情再谈爱的问题了。即便思考,也不会写出什么东西来了。我不知道,周教授有多少时间在思考“爱”这个问题,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否则,怎么能写出这么一厚本关于爱的感言呢?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意思是年轻时是恩爱夫妻,老了就是亲密伴侣,七个字概括了跨越一辈子的婚姻。但现实生活并不总如人意。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夫妻长久、恩爱幸福并非想像得那样容易。所谓人生,不是根据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而来的结果,而是一边听着别人的故事,一边演绎着自己的故事的故事。
我妻子的一位朋友,是某医院的一位护士,我们谈恋爱时就认识。后来,她找了一位大夫结了婚。时间不长,还没有孩子,男方就与另外一位护士产生了婚外情。那叫一个闹腾啊。结果,二人不欢而散,男方与另外那位护士结婚。我这位朋友就离开医院,到保险公司当了代理员。当时正值保险公司兴盛的初期,她的业务开展得很好,有了房,有了车,而且不止一处房,比当护士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与此同时,她的前夫日子并没有好过,经常吵架生气。男方一有什么不痛快,他首先想到的是找自己的前妻倾诉。后来发展到生气就住在前妻家里不走了。我们再次见到她时,问过她将如何处理此事?她说她不也不知道,要说让他离婚吧,他还有了孩子,而且不容易离婚;要说不离吧,分明二人过不下去了。她说:那就这么着吧。我问:那你还有感情吗?她答:没有爱了,但还有亲情。后来,我们就没有再问过此事。但愿有个好的结果。
“好的爱情有韧性,拉得开,但又扯不断。……谁也不限制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真爱。”
读到周国平教授的这段文字,我就想起了那位朋友。我想,周国平在写这段文字时,想必想到的是完美的爱情、甜蜜的爱情吧?我的朋友的故事说明,不完美的爱情之下也是有爱的。甚至畸形爱情之下也是有爱的。
所以,我断定我那位朋友对其前夫还是有爱的。
爱,真是一种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爱,似乎难以一言以蔽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得到它时喜,失去它时痛,那就是爱。
“爱不是对象,爱是关系,是你在对象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周国平教授说到爱也是哲学的思辨。爱不是对象,但爱需要有对象。即便单相思也是有对象的。因此,周教授才会说:“在我的生活中不能没有这样一个伴侣,我和她互相视为命根子,真正感到谁也缺不了谁。我自问是一个很有自我的人,能够欣赏孤独、寂寞、独处的妙趣,但我就是不能没有这样一个伴侣,如果没有,孤独、寂寞、独处就会失去妙趣,我会感到自己孤零零地生活在无边的荒漠中。”
我想,周教授多少个日日夜夜,独坐沉思,每有所得,但记诸笔端。尽管他写的都是经过提炼的思想总结,但我知道,在写这些文字时,他是知道它们所代表的故事的,或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目睹别人的,或是听别人说的别人的。而读者在读它的字里行间时,也可以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故事。
而本书的特点是不成体系,不是那种前因后果的教科书,确实是散文,周教授写起来没有压力,读者读起来也不会感受到压力。可以随时停下来,加以思考,它允许你发散式的思维,思考自己的人生。
因此,青年、中年、老年都可以看。青年人看可以学习,中年人看可以总结,老年人看可以反思。
什么是爱?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交出的答卷都是独一无二的。
你不可以复制,但可以借鉴。
而看周国平写的爱的感言就是借鉴。
尤其是对爱的理解,必有一句话触动你的心。
《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读后感(五):琐碎感想
一个好的伴侣好过没伴侣,没伴侣又好过一个坏伴侣。对于自己来说,固执着非一不可固然有些荒唐,但那之后的风流放浪也是矫正过枉了。前些天看到一句话,在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之前,只做两件事:变好,等你。是啊,我们都将回归家庭成为情人丈夫和父亲,但不要为了盲目的结婚和世人口中的成功去放弃自己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权利。
每个生命都不该独行,应为在结伴同行之中我们有共享的欢乐,但这结伴同行未必是至始至终。分开时切莫抱怨不止,同行时请倍加珍惜,千千万万人之中,能走到一起,这缘分太奇妙。
关于婚姻,我还是认为这是爱情到一定程度之后思考的事情。二十多年来其实向往婚姻,但是接触了很多人,唯有最爱的姑娘才让我能够放弃自己的固执迫不及待的进入到这围城之中。这果敢和决绝也随着她的离去而再次消失难觅。
关于孩子,去年我真是父爱爆棚的一年,对于那小小的生命的奇迹满怀好奇,是啊,我的孩子,想想都觉得是神赐。
《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读后感(六):是爱让我们结伴的!
我读了不少周老师的书,在今年。
什么是爱?宝宝心里很苦,但是宝宝不说。
当你累了,会有很多人对你说,累就别干了。可给你钱花的有几个?当你生病了,会有很多人对你说,吃点药吧,可真正给你买药的人有几个?当你说手机卡的不行了,会有很多人对你说不行就换一个吧,可真正能你换手机的人能有几个?当你遇到困难了,会有很多人说没事,可真正能帮你的人有几个?不要只听说,要看怎么做。请珍惜你身边那些不说空话,只办实事的人!这些才是爱你的人。
这就是爱哦。宝宝现在懂得了,虽然宝宝很多时候不想说。
宝宝读了很多周老师的书,宝宝现在心里不苦了。
爱有很多种。广义的爱是指爱这个世界,是一种博爱或仁爱,想来这世界上的一切都离不开这样的爱,离开爱而存活下去就太难了。周老师在第一章中指出:”爱的反面不是孤独,而是具有毁灭性的冷漠。”关于孤独和冷漠,这个思路扩展开来,就会发现许多珍贵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愿意努力的去爱自己,努力的去爱别人,那他一定会是幸福的。可是当今的世界,我们把朋友变成了网友,再把网友变成了朋友,都是孤独给闹的。而一颗冷漠的心,与爱隔绝,近乎没有灵魂,那将是一个灰色的世界了。也许从孤独到冷漠之间有一条长长的路,可是游走在这条路上的无数生灵,是需要读周老师《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这样空灵的书来解救自己的。
宝宝真感谢自己爱读书。在读书的世界里,知道了很多东西,也遇见了别人的灵魂。抚摸《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这本书,分明感受到了周老师跳动的灵魂。
周老师写朋友、婚姻以及孩子的时候非常的自在怡然的样子。他是一个很开悟的老师,洞察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心灵,触及到每一种感情的最深最深处。关于友情,爱情,和亲情,周老师的笔下淡然的文字,总是能打动我们平常的心。他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在朋友圈的一句玩笑,有时候反而精准的表达了大多数人心里的无奈”,谁说不是呢?
周老师的爱情观,以及他后来的家庭生活,我们从他的文字中已经了解不少,那样温暖的一个人,那样的智慧和思索着的行者。他提倡的“亲密有间”“婚姻中的爱情”等等概念,我是非常认同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生活中汲取养份、能量,或者技巧与方法。有些事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我没有想到或者想开,只是我们没有看到或体会到,读周老师的书,会有一种引导,一种指引,甚至一种释解。因为我们喜欢他这样的人,盼望有他那样温暖的眼神,或者在才情的世界里,周老师是一个很恬静的人,他并没有在许许多多的电视节目上刷存在感,他是用自己的方式,用文字的方式,去刷出新的灵魂的高度。
因为陌生很容易恐惧,因为恐惧自然会抵触。
原来道理就在这样简短平凡的句子里隐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