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是一本由[美]丹尼尔·哈伯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拉里》读后感(一):该书名中译名的“误读”
名人传记类书籍总是卖点,仰慕者喜欢看心路历程,而也不乏坐观看爆料的读者,何况是美国大选之年,何况是希拉里!
然而,同作为一名翻译,个人对本书的中译本却有诸多看法,其中最重要的一则便是书名,《希拉里:为总统而生》讨巧之嫌太重。个人认为,中译名对于该书内容的提要和贯穿相去甚远,而在美国大选将近时节,存在故意以希拉里为卖点吸引读者之嫌疑,脱离本书的主体内容。
【1】从书名英文原名角度:
本书英文原名为:CLINTON, INC. The Audacious Rebuilding of a Political Machine,就字面意义而言已经非常清楚,核心的主语是“克氏集团”,该词语其实在书的中译本中也提及多次。
而根据原书中对“克氏集团”的描述,该集团至少包括比尔•克林顿、希拉里•克林顿和切尔西•克林顿三人(或包含克氏女婿等在内)。
翻译以“信、达、雅”为基本准则,“信”作为第一要义。在作者的中文书名中,希拉里完全代替了克氏集团,这一覆盖是极其不准确的。
当然,在阅读前,我也可以认为是译者对于本书的概括与提炼。但是Rebuilding一词注定:用“希拉里”作为主语是不对的。Rebuilding(重建)之前应该是“建立”和“倒塌”,而这些历程显然不仅仅针对希拉里,而应该肯定包括比尔•克林顿总统的性丑闻、弹劾案使其政治生涯蒙羞,并可以包括希拉里•克林顿出任参议员和国务卿、切尔西由被庇护到踏入政坛以及比尔•克林顿总统在离任后的十多年来的政治努力。
在这里,用“希拉里”做主语是完全狭隘的,且“为总统而生”也难以囊括和同效力表达“rebuilding”的整个努力和历程。
【2】从本书内容的角度:
该角度的前提是作者身份,丹尼尔•哈伯是记者,而不是传记作家。因此,该书最显著的特点其实是力求客观与严谨。表达观点与揭示事实的时候,作者几乎全部使用“直接引语”,将所有与“克氏集团”的关联人群话语进行客观陈述,从而反映事实。这是新闻的要素,也是记者作为作者的一种风格。
如果仅仅就书的内容描述比例来看,其实着笔最多的是比尔•克林顿,克氏集团最核心的三人中,比尔•克林顿的文字几乎占据60%,希拉里30%,切尔西10%。当然,比例只是粗略的,而且比例当然不能说明核心问题。但至少说明了一点:作者的着笔并非专门围绕希拉里这一核心人物专门进行。
【3】从本书叙事的结构角度:
个人觉得,其实最重要的也在于此。本文的叙事结构以时间为轴,从比尔在任出丑闻——卸任时候克氏离开白宫——希拉里出任参议员和比尔始终在政坛活跃——希拉里出任国务卿和比尔所做筹备——切尔西的步入政坛和克氏集团的财政——希拉里竞选2016。
整条时间轴的每一部分都有其各自的侧重,前半部分侧重点是比尔•克林顿,中间则两者并重,到最后是希拉里,但即便如此,中后两部分比尔的戏份始终篇幅不小。
由于作者的着力点在于以家族为单位来铺陈这其中的人物关系和事项准备,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是以希拉里作为第一核心进行,更不可能拿出“为总统而生”这一译名。
首先,虽然书名中译名带有“希拉里”三个字,且封面被出版社配以希拉里的照片,但是该书并不是希拉里•克林顿的传记,如果读者是专门想看希拉里的传记的读者建议不选该书。这点也是我对本书最大的不满,个人觉得有用“希拉里”知名博眼球和销售之嫌,而没有从原著出发来斟酌中译名。
其次,该书作者是知名记者,因此本书的叙事以客观描述为主,基本用直接引语。由于作者的人脉,该书的许多话语其实是很值得深思和发散的。但是正因为以客观叙事为主,因此波澜较少,该书最大的优点也带来了其最大的缺点,要看读者的取舍。
最后,因为是中译本,再好的翻译也难免会有“翻译腔”并参入个人的理解到译文中。建议读者读原文。
《希拉里》读后感(二):为努力而生-我心目中的希拉里
去年大概这个时候看了一本书,《你的声音可以改变世界》,主要讲的是柯尔斯顿的故事。09年柯尔斯顿接替即将担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成为纽约州历史上第二位女性联邦参议员。在那本书里,她讲到了希拉里对她的影响以及鼓励,她一直是以希拉里为榜样的。那是我第二次知道希拉里克林顿。我很好奇的是她还活跃在男性主导的美国政坛。最早的时候是高中那会,奥巴马和希拉里竞选总统。虽然最后奥巴马成为总统,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总统也有可能是女人的。另外这个人的丈夫还是之前的总统克林顿,在莱温斯基丑闻和弹劾案的余波中,黯然离开白宫的。那么她是如何成为现在大热的总统候选人呢?《希拉里为总统而生》这本书给出了一些答案。
本书是一位美国著名媒体人写的希拉里的故事。为写作本书,丹尼尔•哈伯对希拉里•克林顿进行了多年的跟踪报道,并采访了希拉里与克林顿顾问团队中的很多人。这本书最棒的是名字起得太好了,尽管有些读者说翻译不准确。名字也是促使我看书的重要原因。本书最大败笔一是配图,显得希拉里很年迈,而实际上她出席活动的装扮显得干练又有活力的。她似乎永远是充满斗志的样子。生活或者工作有挫折,但她不会被打败,她会走得更远,站得更高,让所有人都看到她的努力。二是作者作为男性媒体人的身份,述的比较冰冷,看完本书,感觉希拉里是个冷酷的政治家,她似乎没有心情,所有的糟糕经历或者举动都是为了最后成为总统。然而我相信作为一个女人,她的内心肯定有柔软的时刻。只是因为遭遇过那么多挫折,她才要变得更强大。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只要有梦想,并一直付诸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
奥巴马说:当我角逐总统,她是我的有力支持者,后来又成为一名出色的国务卿。希拉里会是一位好总统。她在任职国务卿期间,用401天走访了112个国家,行程近100万英里。希拉里已经年近七十了,她还在为自己的总统梦努力,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呢?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但我们的聪明才智可以帮助我们度过那些难过的日子。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不要彷徨不要犹豫,跟随内心的声音走。最近我也克服了我的瓶颈,开始跑步,跑过了五公里,十公里,并且有了十公里配速六分内的最好成绩。最后用一句话总结,生活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希望大家都能像希拉里学习,努力生活。
《希拉里》读后感(三):希拉里人生的跌宕起伏
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白热化的竞争,有望成为美国首位女总统的希拉里•克林顿也再次受到瞩目,瞩目的不仅仅是她竞选成功后的标志性意义,也在于她一直在争议中前行,并一次次刷新纪录。
手中这本《希拉里:为总统而生》是美国著名政治刊物《旗帜周刊》记者丹尼尔•哈伯所著,书中就详细记述了希拉里•克林顿为了追逐自己的政治抱负所做的努力和妥协、奋斗与挣扎。这本书出版不就,就收到读者的追捧,原因不仅仅是靠前总统克林顿的影响或希拉里从政经历的影响,而是被推在前台的希拉里在政治经历种那些一点点被发掘出来的鲜为人知的细节,震动着读者的每一个神经。
作为两党轮流执政的世界国家,美国的大选向来挑动着全美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眼球。作为热门总统竞选人选,无论希拉里是否胜出,但她精彩和起伏跌宕的人生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思索。
希拉里注定是一个不安分和不平凡的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个动荡和蜕变的时代,1969年希拉里从韦尔斯利学院毕业,在毕业典礼上,她被校方安排作为学生代表致辞,成为该校毕业典礼演讲的第一人。由于其演讲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也饱受争议,一度引起全国的注意。
1993年随着克林顿入住白宫,希拉里成为美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第一夫人。在成为第一夫人之前,希拉里曾经长期从事律师工作,这位她以后从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应出色的工作,两度被评为“全美100位最具影响力律师”。在8年白宫生涯中,希拉里积极参与政事,负责国家医疗保健改革,还推动国会通过国家儿童健康保险项目等。
作为第一夫人的生涯中,希拉里人生经历了最黑暗的时光,克林顿爆出了与莱温斯基的丑闻,随后克林顿遭弹劾,希拉里•克林顿夫妇黯然离开白宫。
克林顿卸任总统之后,希拉里并未消沉,并担任参议员,担任国务卿,并成为美国总统竞选的热门人物。希拉里的每一步都走得充满惊险与挑战。
在希拉里离总统竞选成功越来越近的时候,希拉里早年从政中,一些被人诟病的事件再次被挖掘出来,并一度被渲染的甚嚣尘上。美国总统竞选也一度被冠以现实版的《纸牌屋》,但《希拉里:为总统而生》的内容却更加真实、惊险、迷人。希拉里•克林顿这个人物赢得了很多赞美,也受到了很多诋毁,但她无疑是当代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女强人,而这本《希拉里:为总统而生》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她是如何成为政坛女强人、政界常青树的。
记者出身的丹尼尔•哈伯在这本书的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引语,增加了图书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而客观的叙述,让读者能够认识到一个更为真实的希拉里。
《希拉里》读后感(四):问鼎王座
美国大选这场年度大戏已经发展到了剧情的最高潮,继九月底的首场辩论赛结束后,二辩在前几天也拉上帷幕,网上就出现了各种熟肉的音频,可见这场“白刃相接”的大选已然成为市场最热的议题。网上也有很多恶搞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图片,使得严肃的政治讯息变得更接地气。
蛮喜欢王冲老师一些时事方面的谈论的,他曾是首位公开预言奥巴马当美国总统的记者,在前一阵子的《锵锵三人行》中,他就放言:希拉里要是没当选,我就裸奔。一直觉得,希拉里是个不简单的女人,看完这本书,便更加觉得,希拉里简直就是个斗士。
出身富裕家庭,常青藤名校的骄子,所在事务所第一位女性合伙人,入住白宫成为美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第一夫人,纽约州第一位女性参议员,过会参议员,参选总统,国务卿……她一路走来,披荆斩棘。
2008年的那场大选,希拉里输得猝不及防,丈夫在比尔制造出的种种的麻烦,与克林顿内部圈子交往甚密的理查森转身为奥巴马背书,肯尼迪家族对克林顿夫妇的不满……她不气不妥,转身成为国务卿化身空中飞人。
八年后,她卷土重来,蛰伏多年,蓄势待发。再次向白宫发起冲击。她面带微笑,自信满满地抛出自己的宣告:每一天,美国人都需要一个champion,而我想成为那个champion。“champion”是斗士,也是冠军。
从这本书不难看出,希拉里很善于玩弄权术,她的应变能力,八面玲珑。身为女性的希拉里,有人把她视为女权主义的英雄,我觉得,她首先是一个政客,一个有气场的政客,其次才是女权主义者。
说到女权,不禁想起我蛮喜欢的一部律政片《The good wife》,这部播了七年的电视剧是以美国政客丑闻为蓝本,在丈夫爆出性丑闻和贪污丑闻时,妻子如何重拾人生,支撑家庭的故事。而剧中Alicia的原型就是希拉里。她们的丈夫都爆出过丑闻,都是律师身份及女强人性格,与Alicia不同的是,希拉里更具雄心勃勃,她闯入男性主导的政坛,极有可能创造美国历史上女性参政的历史。
女性政客不断崛起,已是一道风景线,朴槿惠,默克尔,蔡英文……而希拉里是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六十九岁的老太太,应该是颐养天年的年龄,而对于希拉里,她的精彩正进行。
我喜欢看美剧,忍不住想提及另一部《24小时》,剧中黑人总统的扮演者丹尼斯·海斯伯特是这样认为的。他曾说:“我扮演的角色为奥巴马作了铺垫,让美国人认识到,他们选举一位黑人总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英报泰晤士报也说,奥巴马当总统,《反恐24小时》功不可没。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剧中黑人总统之后,就出现了女总统。那时候,我也曾在微博上说:我觉得希拉里肯定会当选,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个女总统。《反恐24小时》大选前瞻。
还有《国务卿女士》也是在向希拉里致敬。影视剧这其中肯定也会有微妙的影响,毕竟每个选民的程度不一。
当然,要参选总统,关键还是得有超强的能力和优势胜率才会大。我觉得有一点也很重要,这是特朗普望尘莫及的。如果希拉里入住白宫,就等于是还有附赠品啊——比尔克林顿。在这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克林顿,他当政的那八年,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发展。他的工作能力,人格魅力,口才幽默感。即便当时因为莱温斯基性丑闻,他也都顶住了弹劾议案,最后正式卸任的。他势必会为希拉里的当选添砖加瓦。
美国是个凡是皆有可能的奇妙的地方,拭目以待。
《希拉里》读后感(五):希拉里,一个不简单的女子
奥兰多枪击案下的美国大选
当地时间6月12日凌晨2点,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一家名为“脉搏”(Pulse)的同志酒吧发生了一起大规模枪击案,目前已造成至少50人死亡,53人受伤。枪手奥马尔•马丁,现年29岁,是阿富汗裔美国人,在袭击过程中拨打了911报警电话,声称效忠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而ISIS在社交媒体上也宣布为这次袭击负责。又一次防不胜防的“独狼式”恐怖袭击引发了美国公众情绪的恐慌,针对枪支管控、同志问题的讨论也愈发激烈,而正处于白热化竞争的总统大选,同样陷入了一场攻讦战,更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袭击将直接影响希拉里和特朗普二人的得票率。
面对这一事件,特朗普首先发布声明:指责现任总统、民主党人奥巴马在讲话中闭口不提“极端伊斯兰”,叫板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敢不敢说这两个词,敢不敢挑明此次枪击与伊斯兰教极端恐怖主义有关,并直呼让希拉里退出总统大选。“奥巴马总统在他今天的讲话中甚至可耻地拒绝提到“极端伊斯兰”这个说法。仅仅出于这个原因,他就应该下台。如果希拉里•克林顿在这次发生枪击后还不能说“极端伊斯兰”这两个词,她就应该退出总统大选。
希拉里发声明对遇难人士表示哀悼,称“我与你们同在”,并表达了对LGBT人士的支持。她表示,佛州枪击事件令人痛心,但这起枪击事件反映出美国对攻击性枪枝管理的松散。希拉里竞选团队的公关主管詹妮弗•帕尔米耶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规模枪击事件,是一件需要严肃对待的悲剧……
相比于特朗普一贯的口无遮拦,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的希拉里,在奥兰多枪击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的声明显得四平八稳,且与总统奥巴马一样没有特别指明某一个族群或宗教的名称。不过,希拉里在声明的最后提出了控枪议题。她说:“我们要让那些枪支无法掌握在恐怖分子和其他暴力分子手上。”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的希拉里,主要代表了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利益,她也一直表现出对同性恋者的支持,对待枪支上,希拉里则更倾向于对枪支加强管控。其实,希拉里对枪支和恐怖主义的态度向来如此,她支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在希拉里上大学期间,美国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以激烈形式表现,马丁路德金遇刺,肯尼迪遇刺等接连发生,她在一次演讲中说到,我为抗议辩护,因为抗议是我们这个独特时代铸造认同的手段,也是顺应人性的方式。
也许没有是非,一切只是手段。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所所长滕建群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特朗普非常善于利用百姓对恐怖主义和穆斯林的恐惧感来为自己加分。”他说,“有人说,这次美国大选是最肮脏的,这里的‘肮脏’在于,候选人不惜一切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支持率。”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描述波诡云谲的美国政治的美剧《纸牌屋》,一直宣称尊重人权的美国,在恐怖袭击这个问题上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想了解更多美国大选的内幕故事,了解希拉里,推荐阅读《希拉里:为总统而生》,真实的政治也许比电视剧的情节更跌宕起伏。
《希拉里》读后感(六):共存•共赢
因为自己从事基层行政工作,一路走来也是跌跌撞撞,靠自己的摸索,慢慢走出自己的路来。所以,即使在备考MPA的时间里,看到群里约评这本书,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约了。希望通过这本书,看看国外的政治生态是什么样,他们如何在行政工作中掌管好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2016年11月8日,将是美国第58届总统选举日,这本书在这个时候出版,也是寓意深厚。我并不了解美国政治,所以新来的小同事看到我手中这本书时,问我是否支持希拉里竞选美国总统时,我其实也没有明确的立场。但是,毫无疑问,希拉里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不管是在处理自己与丈夫的婚姻关系,还是在对待自己热爱的工作上,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围绕克林顿一家人来展开,以莱温斯基丑闻拉开序幕,经过这场危机,比尔和希拉里的夫妻关系应该说更加牢不可破,因为这场危机让他们更清楚在未来他们要以怎样一种方式来维持彼此的关系,如何共同对外。希拉里在这场危机中执意挽救丈夫的政治命运,同时,她最终看清自己的丈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场丑闻也将希拉里解放出来,使她可以放手追求自己的职业生涯和未来,而且还让比尔一辈子觉得亏欠了她。
书中对比尔的描述大多是负面的。虽然他私生活一片混乱,没有什么真心朋友,但是他能成为天之骄子,还是有他的成功之处。他出生于阿肯色州霍普镇的一个单亲妈妈家庭里,他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父亲因车子失控钻入一条沟渠溺亡。克林顿的妈妈尽心竭力独自把他抚养大,时常需要他的祖父母帮助照看、抚养,祖父干着两份工作:自己开着一家杂货店,晚上在当地一家锯木厂守夜,所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沮丧和困惑感,相伴而来的还有对金钱的不安感,他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1992年当选总统时比尔才46岁,2000年卸任时也不过54岁,即使放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年纪都是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文中并未讲述比尔在位时的一些举措,重点讲他在卸任总统后,想着如此东山再起。他阅读那些离任后更活跃的前总统传记,并对离任后更活跃的前总统进行了研究。离任后并没有过上退休的生活,每年花在路上的时间大约是320天,一家酒店接一家酒店,一次筹款活动接一次筹款活动,并进行了大量演讲活动,从没有远离政治舞台。
虽然书名为希拉里,但是文中真正描写希拉里的篇章并不多,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形象有三点,一是希拉里是个心胸比较宽广的人,在对待自己的政敌时能够化敌为友,并将他们变成自己真正的朋友,二是希拉里在任国务卿的时候,发挥了她最大的有点:坚持和忍耐。明知自己永远也不能成为奥巴马领地上的重要角色,她还是回到自己的惯常做法:调整自己的行事方式,在大事项上不闻不问,在消弭自己与白宫的紧张关系方面处理得体。作为国务卿,她在外交上提高美国地位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人脉关系。多么能进能退的智慧!三是在69岁的高龄,她还有勇气竞选总统,何况还是作为一名女性,这得激励我们多少人。
作为维系比尔和希拉里关系最重要的纽带,他们的女儿切西尔也不得不提,成长在这样的家庭,拥有的是普通孩子望而不及的东西,但是也承担了普通孩子难以承担的痛苦。就像她的父母教育她做人必须诚实,但是他们的行为里却充满了谎言,在这样一种生活环境里,她该去如何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不过,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家庭环境,即使父母对她保护得再好,她还是要长大,要面对她该面对的一切。长大后的她,居然领悟到脸皮厚是一项根本的生存技能。作为前总统的女儿,被父母如此保护,在人生成长道路上还是要和大家一样经历煎熬的心里路程。她也像父母一样选择从政,并帮助母亲竞选总统。作者在书中透露也许希拉里今年竞选失败,但是克林顿家族还后继有人。
从书中可以看出,不仅仅是希拉里是为总统而生,其实整个克林顿家族都是为总统而生。克林顿家族在竞选总统这条路上更团结,因为共同的信念,彼此依靠,共存、共赢。
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更多希望学习国外先进的一些理念,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能够少走弯路。所以这本书能够吸引对政治、对创业等方面有兴趣的读者。虽然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时间正在为这一目标努力,但是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呈现在中国读者眼前,我想可能在翻译表达上可能需要花更多功夫。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让人读起来有些吃力,有些逻辑关系、思维方式方面并未理得十分清楚,这也是书中美中不足的地方。有时我会想到民国时期的学者,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和精神是那么的纯粹、那么的执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特别需要静下来学习的精神。
《希拉里》读后感(七):竭尽全力,自成传奇
美国大选已然成为2016年度大戏, 10月10日,希拉里和特朗普迎来第二场辩论,在全世界的镜头聚焦下再次互相伤害了一把。吃瓜群众娱乐化的态度,让原本严肃的政治大事颇具戏剧化。有网友戏谑这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70岁特朗普”与“一个身体很不正常的68岁希拉里”的对决。“美国大选已经超越工作、家庭和其他生活压力,成为近些天美国人民最大的压力来源。”……网络中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更是增添了对本书的好奇。
我们对希拉里的关注,不止于新闻,还有著作。我惊诧于这本书出版得如此及时,真真切切地赶上了大选这个节点。文章开篇,也是直接切入“竞选”这个话题。
希拉里,8年第一夫人,8年参议员,4年国务卿,什么场合没见过,什么话不会说,什么时候不强悍过。身体不太好,思维却依然强悍,干劲也是十足。
最初猜想,这是一本女性励志的书,她必是多么的天赋异禀,又何等得精致与拼命。然而,我错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思维容易被国内传记类的写作风格所画地为牢。很显然,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作家,而是新闻工作者。这就有特别的写法了。
对于人物的呈现,不同于传记体的时间轴式的叙事,国外的作者思维比较发散,不拘泥于时间或模块的束缚。
我们不必追求故事的跌宕与顺序,作者在书中锁定的是更值得关注的一些点。她的政治生涯,于一生中最重,也最受关注。
读美国政坛人物的故事,深切感受到:新闻媒体的震慑力,在美国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政界与新闻界的博弈,真是一场精彩的大剧,个中智慧可圈可点。很多权威人物或小人物的话语,连缀出了一个若隐若现且真实可见的希拉里,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不是文学家笔下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书中对希拉里及其相关人物的记录,不只是呈现,更多的是分析,置于政治大环境下的分析。
就内容而言,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并分析了她的丈夫,前总统克林顿,并非画蛇添足,关于克林顿的种种,对于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希拉里的处境、心境和环境很有帮助。
克林顿善于将事情做少做精;滔滔不绝的口才和炉火纯青的社交能力,让他总是能将重要人物拉到一起,实现多赢……这位“无可挑剔的魅惑者”,有着登峰造极的媚术,他一方面致力于得到所有人的关注,另一方面又使出浑身解数来讨好别人,让即便是宾馆打扫人员都觉得自己很重要、备受重视。
每个人都该为自己执着的那个信仰而拼尽全力。正如很多政客所言,“她完全是凭借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从第一夫人到参议员到国务卿再到总统候选人,从家庭丑闻到媒体大众的不信任再到化敌为友、棘手要务,再到对战死亡,大选失控、画地为牢……这个铁娘子所承受的艰难与所拥有的智慧,远远大于书中所述。
本书,对于细节的挖掘很到位,论述祥实,虽无辞藻之华丽,却是字字黄金,个中政坛迷云,值得细品。
《希拉里》读后感(八):彪悍的希拉里
本书作者通过各种采访方式,从无数个客观存在的助理,同僚,朋友,政敌口中给我们构建了以希拉里·克林顿为其政治道路所做的工作。或者说,是她的大半生,基本等同于生活。她的存在就是想要攀登美国第一权力高峰,总统的宝座。隐藏在作者的描述的背后,是希拉里年华的逝去,封面的希拉里看似神采奕奕,却不能否认,她老了。正如2016竞选总统大败于特朗普,年龄或许是她无缘总统宝座的一个因素。08年奥巴马胜出,年龄,健康,党派内部措不及防的奥巴马,团队内矛盾,她的丈夫都有一定的因素。不过,相比芸芸众生,她的经历不得不说是彪悍的。本书可以看到美国政治的基本全貌,或许商业和政治,阳谋,交易,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名利场里基本上是不可切割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