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是一本由王豖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多人都会想要一个这样的朋友,她逗比,幽默,带出去见人能镇得住场,单独约会又能陪着你疯玩。
很多人都会想要崇拜一个这样的偶像,她文能段子手,武能满世界流窜,她能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只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又能八面玲珑一巴掌,扇醒沉醉于鸡汤幻境中的你。
但是当这个平日里嘻嘻哈哈,或者是一路火花砍电线的这么一个人,有一天突然安静下来,说,我有一个故事想说给你听听。那你就真的应该仔细听听,一不留神,就能戳到你最痛的那个曾经。
这本书对心灵并没有任何治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是反治愈的。因为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挣扎于自己的欲望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把自己的伤痕剖析出来给你看,真实得令人扼腕,残酷得让人叹息。
我没有去过法国,看这本书之前,自然或多或少都对法国,对留学生活,有一些偏颇的幻想。而这本书里描绘的法国生活,似乎并未成了拼图里的最后一个角,拼全了我对留学生在法生活的理解,然而让一切迷雾里的世界变得更加扑朔,让一切原本清晰的生活变得更加锋利。我看到的法国,像一把尖锥,割裂了我混沌的自我欺骗,把我的身体从物质欲望的蛛网里分离出来。
作者在通过写作,来获得对生活的认知,对情感的梳理,对自由的追求。
而作为读者我们是幸运的,因为花费几个小时,直至几天来认真翻阅,不光是看尽了故事中几位男女的生活经历,更多的是直接与作者的思想对话,仿佛让一种她的精神短暂地驻扎于自己的灵魂之中。
只有这种时候,你才能从浑浑噩噩的现实中抽离,才能从今晚吃哪里吃饭,明天加班怎么办,我周末要不要睡懒觉这些碎片化的念头中苏醒,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思考,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于生活的真相的渴望。
很奇幻,对不对?我们竟然需要通过一本虚构的小说,来感受真实的生活。
然而现代人的确如此,交通,自拍,聊天或者只是刷朋友圈,都只是在消磨自己的生命,并不是真正的经历自己的时光。我们需要这样一本虚构的书,来唤醒自己曾经对爱情的渴望,曾经对自由的追求,曾经对纯粹的执着。
这本小说里,每个角色都不完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撕扯,但是很多人就是这样,因为他们的不完美,所以独一无二。人与故事一样,不完美的人,不完美的故事,才会让你印象深刻,才会让你念念不忘。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没有结局,不合逻辑,甚至回忆起来,有种不真实的恍惚感,但是却实实在在地组成了我们的人生。
去读这本书吧,像一个没有被爱情伤害过的天真的孩子,像一位追忆梦想的白发苍苍的老者,像你我初次见面,紧张又兴奋,翻开一本小说的第一章。
《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读后感(二):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放心点开,零剧透!】
1、★★★★
去年此时,我信誓旦旦的跟王豖说:“从星盘上看,今年你的主题是5宫,代表桃花和子女,祝你性福!要小心意外搞出小崽子哦!”
作为一个神经大条的人,王豖显然漏掉了桃花,只记住了子女,从而抓狂不已,足足嚎叫了两个月。
《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读后感(三):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
挺平淡的一本书,讲述的是在法国留学合租一块的三个女孩以及辐射到他们朋友圈各式各样的爱情故事,故事讲得有点散,折射出爱情里不同姿态的人的本性。当然,某些层次上透露着点点讽刺的意味,面对生活现实,其实人比自己想象的卑贱,底线也会触及无法接受的境界,多多少少会让人联想到周围的一些缩影。里面还有很多分析对待初恋 、前任 、爱情以及婚姻一针见血的描述,还蛮符合当代人的人性与处事风格。值得称赞的地方作者把自己置身于整个故事之外,把书里的主角也置身旁观者的角度,虽然讲得是中国人的爱情故事,但并没出现打着友情的旗号去干涉别人情感事件发生,也没有过多的以朋友支持或者憎恶的态度去评判一个人爱情的好与坏,读起来不矫情,不做作。
:
《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读后感(四):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窗外大片大片铅灰色的云层迅速移动,对面的住宿楼里已经亮起了零星的灯光,大风把楼下的香樟树枝桠吹得东倒西歪,路上没有一个行人。
本书的女主角是性格诡异或者说过度理性而有些冷漠的于一,为爱情而活的董蔓荷以及颇有城府善于“示弱”的柯米。
董蔓荷和李为的“恋情”,柯米和“程咬金”的婚姻,最后都没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就已经预示了这样的结局。
本书的名字叫做《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这样的书名已经奠定了本书的基调。它注定只能是悲伤的、不圆满的、带有遗憾的故事。
本书唯一不好的地方——也是它最好的地方,就是太过现实!而现实往往让人疼痛。
如果想看爱情故事,里面有各种“真爱情”和“伪爱情”。
但是本书击中我的却是两个无关紧要的小角色。
洪欣和薛歌!
作者只用了很小的篇幅去描写她们。但是她们的身影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久久挥散不去。
洪欣和薛歌都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女孩子。她们有相似的出身,相似的经历,但各有各的悲剧。(抱歉!第一次写书评,怎么样算是剧不剧透之间拿捏不准尺度。朋友们还是去看书吧^_^)
本书有太多人物他们都太过鲜明和真实。爱搞暧昧的苏杰,只交“情人”的李为 ,家境一般吃苦耐劳的备胎肖克,绿茶婊杜若,他们的经历或者成长轨迹总是能触动人心。
作者不矫揉造作,干净利落的将一切剥开呈现在你的面前。那些鲜血淋漓的现实不仅仅在书中也在我们的身边。
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无法置身事外——书里的人或事你总能在身边找到对号入座的。
所以即使看完本书放下之后心里也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仔细咀嚼的好书。
《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读后感(五):不狗血不成魔,生活就是生活
看小说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的和发泄,可能为了放松,可能为了逃避,可能因为无聊,也可能因为好奇,或者共鸣的吸引。拿到《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的时候,我正在迷茫的人生十字路口,我不想回头看空乏的过去,也害怕眺望茫茫的未来,就这样辗转徘徊,而打开这本书,我竟然不禁笑出声来,人生如此狗血,何必如此小心翼翼,荒废一抹时光。
作者王豖很有意思,看前言的时候,作者一副被生活绑架的样子,在法国留学的经历,使她比一般人见识到更多生活和文化的冲突和妥协,也许就是现实,让人们与环境互相控制和胁迫,最终思想和三观发酵“升华”,集体达到一种奇怪的和谐和安定。
故事并不复杂,从留学说起,主人公于一、蔓荷、柯米,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带着不同的纠结和伤口,来到法国这个城市,又各自面对不同的感情考验。于一在临出国,于文飞开始一段明知死胡同的爱情短跑,在上飞机的一刻,一起理智又压抑地说再见。蔓荷借由出国留学,成功摆脱林夏的爱情压力后,却一头扎入李为的黑洞中,即使是在李为声明不付出爱的情况下,却固执地迷失在自己拯救者的渴望中,歇斯底里地陷入爱情拉锯中,在榨干自己最后一滴眼泪之后,才开始在漫长的自我拯救中逐渐开悟,最终选择回国。柯米在不单纯的目的下,与法国本地的纨绔子弟谈起恋爱,也在不单纯的目的下结婚,最终丈夫出轨,自己妄图通过怀孕获得法国国籍,一切过后,身心俱疲。
除了主人公,还有她们的同学、朋友,有莫少宏与前任青青、现任“大喇叭”、伪后任杜若的狗血纠葛,薛歌神经质般地向往巴黎,以及疯狂游走于N个爱情骗子中,洪欣出卖肉体,折磨爱她的肖克,只因为活在于一的阴影下,而于一却完全不知情……
这样的一个错综复杂,看似杂乱的人员网络,不断有事情发生发展,不断有相遇和离别,不断有暗潮汹涌和沉寂消逝,然而,生活就这样形成和流动,各自在其中扮演自己那场戏的主角,悲欢离合,欢笑泪水,都融化在时间里,只留下一句“我想回家……”。或许我们都不用期待结局,只需在经历中走动,不管是如蔓荷那样为爱情而存在,还是如于一那样为自己而存在,还是如其他人那样为名利、为幸福、为争夺、为存在感……似乎这就是生活,这样才像生活。
《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读后感(六):比鸡汤更有用的砒霜
第一次看王豖女神的文章是传遍海内外之收纳篇,后面被她的三观、处事态度、对待感情的态度、外貌所折服。开始看到要写书的消息超级兴奋的,也不知道在兴奋什么,收到之后昨晚从十点半看到十二点,失眠到两点才睡着。不得不说故事太精彩了,更开心的是里面的单名一个“一”字,之前我给自己的微博名、准备给以后小孩的名字都是这个“一”字,不由得可以牵扯到我们是有相似之处的,这么说有点不要脸我知道。从女神的经历来看估摸着是90后,说不定比我还小(苍天啊)。今天下班在办公室一口气把剩下的看完了,果然是个好名字,当你看完这本书肯定也会这么觉得。什么时候出第二本!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金句啊,可以媲美糖蒜女脱的:生男生女都一样,生男生女都一样难!
现实、犀利、不做作、不矫情,还能让你不害怕、愿意去拥抱生活,真的不容易。这不是鸡汤,是砒霜,是比鸡汤更有用的砒霜。
我愿意现在就认筹第二本,女神快出第二本。想介绍我的男神给你认识,场面肯定有意思。
《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读后感(七):茕茕孑立,久病成书……
成书后,很多人问我书里写了什么,我曾经想尝试用简短的语言提炼一个梗概出来,可是我做不到。最终,连书封上印的内容简介,都是编辑执笔帮我总结的。
我觉得我的障碍可以被理解,就好像你也真的很难用有限的几个形容词去完整描述你自己:一个你过于了解的人或事,倾注了过多的心血和情感,你总是会觉得,怎么描述,都没法完整再现其真实存在的万分之一。
词用强了,显得浮;用弱了,显得虚。
这是我第一次写长篇小说,之前别说没经历过如此尝试,甚至连写作的基本概念都不是很清楚。平日里,只是吐个槽,讲个故事,对所谓的人物塑造,故事结构这些完全一无所知,写过最长的玩意虽然也有130页A4之多,不过,那是论文,还是法语的。
说实话,刚写完时,我是心虚的,可是马伯庸告诉我:一个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作者,没了过多的技巧地牵绊,文字的表达中,说不定会呈现出一种没有设计过的原始的感动,反而也许能写出很有意思的东西。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只是出于礼貌鼓励我,但是急需肯定的我,照单全收。
留学他乡,在一个所有困难和情绪被放大了的极端的环境里,原本在国内各种被粉饰的状态无法继续自持,纷纷伸出本质的触角。人们远离熟悉的背景和成长的环境,似乎离自己更近了,也似乎离自己更远了;似乎真实起来,却也模糊起来。好像一次可以自主选择角色的机会,于是纷纷开始扮演着之前没有机会扮演的那个人,其中,也包括演绎自己。谁知道你演的你是不是就是真正的你呢?
我进似乎渴求地想把我这些年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所有的关于这些漂泊的人的碎片,统统挤进这区区不到二十万字里,可是我做不到,我的文字,对于这巨大而残酷的真实来说是如此苍白,只能声嘶力竭的喊出那冰山一角的彷徨。
这本书不治愈,甚至残忍。它告诉你,故事可以发展到如何糟糕的情况,人心可以病态到什么可怕的地步;在肿胀的欲望里,丁点的尊严和底线都会显得值得珍视;在爆棚的虚荣下,片刻真实和诚恳都会尤为光芒万丈;在极端的自私前,半分善意和退忍都会显得难能可贵;在巨大的孤独上,任何一丝温暖和抚慰都可能让你放弃坚守已久的一切原则。
书中每个人物都问题百出,缺点满满,可是,让人怜悯;每个人都在用尽全力地成长,凌乱疲惫得为了成长而买单;每个人都很寂寞,有些人用寂寞灌溉出花,有些人则用寂寞浸泡出毒;每个人都在受伤,在受伤中学会忍疼,学会用正确或者错误的方式自救,有些人慢慢好了起来,有的没有,有的则是变本加厉得糟。
他们就是我们,也是你们,就是身边那些孤独而美好的,或者孤独而丑陋的,或者仅仅只是孤独的人群。
这里的人,都是你可能接触得到的普通的人,这里的事,都是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平凡的事。这本书的世界,是我们凡人的世界,这样的真实的现实世界里,没有开挂的人生,没有天赐的美满,全是满目疮痍的被人生折磨的灵魂。
这本书,可以说,没有精湛的技巧,没有优美的词藻,没有巧妙的结构,没有大风大浪的阵仗,没有光怪陆离的奇闻逸事,没有尔虞我诈步步惊心的权术阴谋,更没有鸿鹄鹏鲲般大气磅礴的家国格局……
那我有什么呢?我有故事,还有在故事下面,我对人性和人心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与其说这是一本情感小说,不如说这一本我对人性的解剖笔记。与其说我在写感情,不如说我在写感情刺激下的极端的人格:
在困苦中爆发的应激性本能;在黑暗面前的自我救赎;在顺境和逆境转换下展现的巨大差异;在成就自己和成就别人选择间的举步为坚;在自私和无私中的转换;在欲望前的扭曲;以及在失去后的茫然。
这些都是人性啊!丑恶、阴暗、湿答答、黑漆漆,见不得光,却被包装成为世间最美轮美奂的艺术,带着可以肆意划破别人柔软的利刃,毫无顾忌的挥舞。美好、光明、暖融融、金灿灿,襟怀坦荡,却被可怖的现实拉扯到支离破碎,血肉模糊,挣扎着,竭尽全力才能保留那么一点点的纯粹。
并不是每次付出都有收获;
并不是每次开花都会结果;
并不是每个好人都有好报;
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
当你历尽这一切劫难,沧海桑田后,你会发现,有没有结局这件事,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读后感(八):淹没在鸡汤畅销书里的一剂猛药
第一次听说王豖,是通过知乎里一个高赞作者,他提到王豖在房屋布置方面贡献颇丰。于是就跑去看。点开是一篇篇干货分享,同时有图有真相。这里的王豖在装饰修饰房屋上俨然是一个百折不挠的女战士,愣是把一个脏乱差的破房子折腾成了湘夫人手下的兰芷蘅苑。加之文字痛快直接,于是展开了持续的关注。
结果发现,她的文字就如同她给人的印象一般:爽利直接,阴险毒辣(此处可有引号)。
其中,“伤”我最深的,是她在两性撕逼里对女人的言论(后来才知道是她看过的段子):
“世上的妹子分三种,第一种很淳朴,她们只想找个有钱的,第二种很虚荣,她们不用金钱衡量男性,她们爱的男人,只需要事业有成;
第三种很复杂,她们要找的男人,得英俊潇洒温润如玉邪魅狂狷惊才绝艳腰缠万贯低调奢华上的厅堂下的厨房感情专一不会出轨一夜七次,为了方便,我们把第三种妹子简称为:【没有谈过恋爱的】”
当时看到这里,对于整段大学时光没有恋爱却窝在宿舍里看了四年的言情小说和恋爱心理学的我而言,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啪”在我脸上,清脆火辣,哭笑不得。笑是觉得“不对吧?”,哭是因为“好像真的还挺对…”
好吧,就算被伤,也欲罢不能,怪我天生抖M,也是被她骨子里不顾一切的冲劲和对两性及人性的洞见所震慑,比如,她在法国留学期间,不去旅游,而是发挥学霸精神,专攻学业,做出170页的报告,亮瞎了法国佬们的狗眼,种种诸如此类。
再看她的形象,黑发长而柔顺,眼神犀利有光,任何时候po出的照片细致到手指甲都没有瑕疵,兼有中国女人的小巧婉约和法国女人的优雅霸气。还能说什么呢?
后来听说她也要出书了,这不奇怪。现在的网红作者,博客日记随笔写着写着就要出本书,内容即是把网上写的东西捋一捋装订到一起,再补充点文字兑点水凑个十万来字,一本“畅销书”又诞生了。我当时想:她如果也是把网上写的那些专栏整理到一起,再加点另写的文章出了本书,我应该还是会买的。没想,这书不但不是网络合集,还是一本虚构类的小说。
最近赶巧有钱有闲,屁颠屁颠地跑到书城大采购,发现畅销书明显的席位都是差不多一类书,光是书名就是一派的:千篇一律软绵绵。共同的关键词就是:才华、梦想、迷茫、害怕、慢慢来、努力、挺住、内心强大……买了几本,看他人写的推荐序,说这个作者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上进努力,文字又如何如何有力量。既然这样,我拭目以待地翻开第一章,读完,貌似有点小感觉,但过后她说了啥?可能是我资历不够,不能领悟,于是往下看,几章之后,感觉越来越不对劲,甚至有种荒诞感:excuse me??怎么会有人有这个能耐把生活中的鸡零狗碎地一条条全列出来然后一本正经地据此总结发言,讲了一堆一堆道理十足、正确无比的…废话?
这类书,也有共同的封号:“治愈”以及“暖心”。也许他们能找到所谓迷茫年轻人的盲点和痛点,能找到纠结和困惑,但是也就是挠个痒痒,而且多半是隔靴搔痒,最后读下来不痛不痒,白白消磨了时间。这类书,俗称鸡汤,喝了咸的慌,也真是闲的慌。但是没办法,鸡汤文在我国总有相当广泛的受众。自认为被现实“伤”得很惨玻璃心碎得千苍百孔的人需要这种精神鸦片去获得被治愈的感觉。
王豖的书风格却不同:是把人性里本想遮遮掩掩心照不宣的小心思和小九九“撕拉”一声豪放地揭开,再狠狠扎上去一针,痛得你那叫一个酸爽销魂。
整本书的语言延续了她惯有的狠辣,绝对没有第二个人代笔。小说里,于一、柯米、董蔓荷,还有黎青青、洪欣、“大喇叭”、薛歌、杜若走马灯似的过,不只是各种女生,也是各路奇葩。信息量太大,我虽一口气读完,但相比不咸不淡的鸡汤,如此一剂猛药,瞬间让我脑力心力严重损耗,好方好累,容我缓缓。
这里面爱情里的那些狗血一应俱全,那些女神、绿茶婊、拜金女、怨妇、偏执狂……熟悉的桥段,似曾相识的形象,人性的变态压抑与自欺欺人,一切淋漓尽致、包罗万象。
通常写爱情的小说,为了给读者也是给作者自己一个精神安慰,即便故事进行得再离谱再分裂,临近结尾也会来个“神转折”回归主旋律,但王豖的故事不是—它真实的彻底。
通篇上帝视角的叙事,看出作者对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恋爱、单恋、苦恋、虐恋、自恋以及婚姻…书里的女生们面对“爱情”,或者说自己认为的“爱情”,那个不作不死、那个丧心病狂、那个撕心裂肺、那个地动山摇,种种状态犹如迷迷糊糊混沌初开,总在半梦半醒的癫狂下肆意地发疯,昏天暗地覆雨翻云,一切一切的伤与被伤过后…复归平静。更准确的说,是折腾累了麻木了。此时,若是再望向天地之间,青山依旧,妩媚妖娆,像是在嘲笑着你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场闹剧。这个时候,兴许你还会觉得自己一跃步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第三层境界。
可说是爱情故事,又不单单是爱情。书里描写的爱情里的病态和爱情里的“作”,总能追溯到原生家庭的扭曲和阴暗,也顺道反映了很多热门的“中国社会问题”。那些在有问题的原生家庭出生的孩子,经过原生的“毒”的浸透淬炼,使心底的黑暗与邪恶像种子一样悄然萌发、又肆无忌惮地生长,被这“毒”攫获住,只能陷入了一个又一个死循环,直至将自己逼上绝路。
这本书的名字叫“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当时公众号选书名,我投票的是“我们相遇的地方依旧人来人往”。当时觉得:“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多直白啊!一点都不婉转隐喻,而“我们相遇的地方依旧人来人往”让人乍一看不明就里,但是细想一层,又有一种“淡淡忧伤”:你觉得是重要的纪念、是心中的圣地,但对于人来人往的甲乙丙丁来说,P都不是,这该有多犀利、多残酷啊!可惜落选了。现在看来,也许这个题目才算概括中心思想,书的最后也没有一个“正规”的结局,又需要什么结局呢?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无法揣测写出这样故事的作者的真实经历,但平静下来忽然觉得,经历了一段自认为涅槃重生的心路历程,其实也挺好,挺充实的,就像夏雨荷说那样:等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仍然感激上苍,让她有这个可等、可恨、可想、可怨的人,否则生命会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
《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读后感(九):故事不必有结局,但过程必须够震撼
对于女人来说,爱情可以成为使自己脱胎换骨的灵丹妙药,也能够成为让自己堕入万劫不复境地的致命武器。在王豖的这本书里,就讲述了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其实,与其说是故事没有结局,倒不如要感谢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可以让读者们将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似是对人生的一种隐喻:有些人,走进我们的生命不是为了陪伴我们一直走到人生的尽头,而是要我们明白人生中只有经历而没有结果。但即便如此,那又如何?不能因为故事没有结局就干脆不要开头,正好比,不能因为注定看不到结果就否定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在这个围绕着爱情而展开的故事里,有人爱得勇敢顽强,有人爱得暗藏心机。这些留学法国的女孩子们,都有着各自的爱情传奇,她们在寻找真爱的道路上总是一路跌绊,极少有人能非常顺利地就踏上爱情的坦途。而王豖在讲述这些爱情故事时,从没有露出半点扭捏作态之嫌,干净利落地把那时、那地、那些人的爱情感悟和心路历程展现给读者,因此整个阅读过程都给人一种紧凑有力的感觉。
在这个故事里,很明显,包含了作者本人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这本书呈现出这样的两幅面貌:一面是闪动着智慧光芒且略带俏皮的金句,一面是与人间烟火联系紧密的生活场景。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结果便是让人产生了一口气读完全书的冲动。
没有结局的爱情会摧残人心,可没有结局的故事却能够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想象。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你我又何曾能够确保每一段感情都有结果呢?只要过程足够震撼、足够精彩,能让自己感受到生命曾经真实地存在过并且爆发过,这就可以了。
如果,这本书能够带给读者哪些感悟,那么对于爱情以及两性关系的定位和理解,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个,并且特别值得点赞的是,作者很明确地表示:从来就没有哪个人,能够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那些沉溺在情感伤害中的女性应该觉悟了吧,能够成为人生意义的,从来就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这样去想,是不是会对爱情抱以更为豁达的胸怀了呢?而至于那些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就不要再纠结了吧,与其沉溺在旧日的情伤中,倒不如放眼憧憬一下日后的精彩人生。
《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读后感(十):你的故事 我的影子
那天下午一口气看完你的书,
从下午六点回家到现在(24:00 当时时间)一口气看完了
只是中间有个小插曲
看到柯米被程咬金救下来 以及他绅士的温柔以待 挑起了于一的题外话
对于“对待女性态度”问题上的东西方差异
天哪我简直不能更感同身受 虽然年纪小经验也没有
但至少还是去过那么几个西方国家 是真正的感受过来自西方陌生gentle men的关心和帮助
毕竟在国内 ”从男同胞口中听到一句礼貌的赞美 ‘你今天真漂亮’都简直比登天还难“
在我居住的城市 确实如此 男孩子们或者男士们 都心照不宣的避开这些礼貌赞美
生怕被人误会他们心生歹意 被冠以恶名
“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说法国男人素质高,法国照样有人渣和流氓
法国男人所谓的尊重女性 其实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礼貌性行为
这和出门前洗澡 正式场合着正装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 不随地吐痰一样
是一种人文环境催化出的礼仪习惯”
恩 摘抄的这句话 于一说的很客观
对 当我正是想记录这些的时候 在备忘录里看到了自己分手后
给前男友写的很长的独白 在每一个泪眼婆娑想他的时候写的矫情的字句
也刚好前几天才和他重新联系之际
我在delete之前 把这些通通发给了他
请别误会 我才没想要复合 他也有了稳定的新女友 何况我们还异国 所以
发给他这些 纯粹是我愿意我开心
他看完秒回我 “你写了这么多啊”
“恩 没别的意思就觉得删之前 得让他有点什么价值 就发给你你看完就完了”
“恩”
“还有什么故事”
quot;太多了 但无论是谁 你不用担心 从头到尾 和任何人 我都没说过你半句不好"
“我相信我没看错人即使我们分手了
……
你说你有了新的喜欢的人 是在香港么"
“不 依然异地 所以我默默喜欢他”
“好吧 希望你幸福”
以上就是读书过程中的那唯一的一个小插曲
除此之外 我连厕所都没去过
就一直从柯米遇到程咬金 蔓荷撕心裂肺的痛 大喇叭对阵杜若 到 故事没有结局的全剧终
怎么说呢
我觉得我第一次这么真实的感觉自己看懂了一本书 或者
第一次敢说自己看懂了一本书
你虽然从一开始就介绍于一 但自从出国以后闭口不提于一的感情
直到最后 也只是在青青那里 一笔带过
我就知道 我预感一点没错
你在开头说 “但听故事 莫问真假” 我倒是愿意相信这些故事都是真的
我虽然没有足够的机会接触故事中所有类人 可是在我从小到大的生活中
却看到了所有类似此起彼伏的影子
那种共鸣就像是
和你一样理解西方男人的绅士风度
和你一样讨厌杜若的完美
和你一样 从头到尾庆幸着自己生在了一个多么正常普通的家庭
庆幸父母给了自己足够多的爱 和 适当的经济支撑
蔓荷的故事 很像我的初恋
只可惜我没有她那么宏大壮丽的背景以及人设
可是其中道理和套路 精准的分毫不差
相比之下 我和于一一样没办法感同身受柯米的辛酸
毕竟从出生起 一切都注定了
但我确实有不少柯米这样的朋友
我没有办法评论人家的选择 用道德善恶去谴责别人的对错
我也不敢想同样的出身换成自己 会造出什么伤天害理的案例
虽然我确实有过一丝好奇关于徐旭 但是我想
其实结局再清楚不过
毕竟不是每一个故事 你都需要告知别人结局
有的事情 已经清晰明了的不能再多说
所以我很清醒
也很庆幸我暂时还能耐得住寂寞 控制得住体内的洪荒之力 不再乱放感情
毕竟我自己的路 将来何去何从 还没有定数
何必要牵扯别人一起胡闹
我曾经以
“你一直给我讲道理 告诉我要理智 可是我和你谈的是感情啊 感情 不是道理”
为理由和前男友分手
可事实上 和他一样 为了虚心掩盖已经没有爱的事实
前者掩盖不爱 后者掩盖不被爱
情到深处不讲理
即使我说了这么多这么多
我想要的 也不过还是一段暖到心里的感情 和 住在心里的一个人
如果我碰到他 我确定是他
我还是会不顾一切的开始 然后再拼命和现实做厮杀和周旋
像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的焦爷那样
要么就收获一人心 白首不分离
要么就哭着跪下 认了错 转身离开 承认毕竟 这是两个人 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