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走的那一年》是一本由[美]威廉·麦克斯韦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走的那一年》读后感(一):人小耳朵长
韩剧《请回答1988》里,女主德善的奶奶去世了,她和姐姐在长途车上哭了一路,到达老家的时候,却看到父母高兴的陪着宾客喝烧酒谈天说地。她略有失落的疑惑,难道父母都不爱他们的父母吗?直至宾客退席散场时,父亲终于泪崩大哭,假装醉酒胡言乱语。这时候,她才理解了:“大人只是在忍,只是在忙着大人们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坚强来承担年龄的重担。”
威廉·麦克斯韦尔的小说《妈妈走的那一年》,同样以孩子的视角,描述了长辈逝世时内心微妙的起伏,以及他们眼中其他人的悲伤。有时候,这种没有过度夸张的悲痛,反而更有力量,落在读者的心坎里,想象每一个人无可避免的那一道难关。
当我读到“人小耳朵长”一话时,我忽然明白,嗯,小时候的认知听来的比看到的多多了。我们记忆中的象牙塔,多半是依靠旁听和自我想象建筑的。听大人们讨论打扮,然后偷偷的躲进妈妈的房间里玩口红,穿高跟鞋。还有家里没人的时候,一定会想尽办法去碰平时拿不到的东西,翻遍每个角落的柜子和小抽屉。通过偷听父母的交谈,捕捉他们是否爱我的讯号。也许,还有一些更阴暗的东西,比如我曾在看动画片时听到邻居的阿姨们讨论如何检查老公是否有出轨的迹象......很多很多,大人们以为小孩听不到的东西,很可能就这样悄悄的吹进我们的耳朵里,变得根深蒂固,影响整个人生。
所以,不难理解,罗伯特听到的那句话“不要让她进男孩房间,这事至关重要......”是如何在日后滋生出无尽的内疚自责。包括他在生病时做了那个关于母亲的噩梦。
我们家是非独身子女家庭,就像小邦尼一样,我的童年几乎都在怀疑父母不爱自己。敏感,寡言。同时,我有个妹妹,又相对的脆弱,常常需要保护 。所以我也像罗伯特那样,经常嫌弃她,不肯带她玩。和弟弟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两的关系是建立在武力之上的。童年,是安全感极其缺乏的阶段,更加不可能理解什么是爱与不爱。孩童的感召力是简单而直接的,爱=糖果、鸡腿、亲吻、不严厉的管束、有求必应......
伊丽莎白去世后,詹姆斯安静而不失态,他表现悲伤的方式是周而复始的转圈子来回踱步。小邦尼的哭泣,罗伯特的自责。他们都在想念同一个人,每天每天都想念,妈妈。
《妈妈走的那一年》读后感(二):荐书 | 和爱丽丝·门罗一起阅读
They came like swallows and like swallows went,
And yet a woman's powerful character
Could keep a Swallow to its first intent
——W. B. Yeats (威廉·巴特勒·叶芝)
Ⅰ
毫不掩饰的说,看到这本《妈妈走的那一年》就被书名吓坏了。剥下“诺贝尔奖得主爱丽丝·门罗推荐”的腰封,才看到小说的原名:They came like swallows.
(They came like swallows来自于文首的这首诗,叶芝的“Coole Park 1929”。叶芝就是那位因莫文蔚的《当你老了》而名贯大江南北的爱尔兰诗人。)
网上也曾有文将其译作《如燕而至》,相比之下,现在的这个译版更直白,闻者落泪、听者伤心的即视感。只看书名都以为它写得深情满溢,悲伤四起,徒留一面空空的墙壁。可读完才发现,这并不是一碗让你失声痛哭、或者潸然泪下,回家拥抱母亲的人生鸡汤。但它却会叫你深入骨髓的感动,好似每个毛孔都在拼命张开,紧跟着是深深的无力感。
Ⅱ
作者威廉·麦克斯韦尔出生于1908年的伊利诺伊,曾于《纽约客》任职四十载(想知道在《纽约客》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著有六部长篇小说。麦克斯韦尔是诸多美国当代重要作家的伯乐、知己与导师。与他合作过的作家包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约翰·厄普代克、JD塞林格、约翰·奥哈拉、约翰·契弗、尤多拉·韦尔蒂等。
新经典文化目前引进了两本麦克斯韦尔的作品,《再见,明天见》以及《妈妈走的那一年》。《再见,明天见》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这本《妈妈走的那一年》入选亚马逊“十佳美国20世纪30年代小说”。
Ⅲ
文中母亲的形象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了拉姆齐夫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人物,同样也是一名中产阶级家庭妇女。她们都作为慈母的角色出现,以母性的温柔关心孩子、理解孩子。《到灯塔去》的书评,都不约而同提到灯塔于拉姆齐夫人的象征意义,“作为家庭和睦和心灵和谐的源泉,就像是灯塔之光在黑夜中茫茫大海上照耀着身边每一个人。”这种感受也同时适用于《妈妈走的那一年》中的母亲,线条柔和的她实则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
在“巴黎评论”(一本美国文学杂志)的采访中,麦克斯韦尔直言他在小说中对于伍尔夫的借鉴,伍尔夫也恰是他最爱的作家之一。《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是伍尔夫以自己的父母为原型创造的,麦克斯韦尔也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来纪念他的母亲,回忆自己的童年。
“And think what 'To the Lighthouse' meant to me, how close Mrs. Ramsay is to my own idea of my mother . . . both of them gone, both leaving the family unable to navigate very well. It couldn’t have failed to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me.”
伍尔夫的作品读起来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剪成碎片的场景又重被拼合了起来,文字在溶解后重生。而阅读麦克斯韦尔的文字,则像在阳光闪耀的下午到海里去游泳,和煦温暖,且透着一股干干净净。如果用味觉来比喻的话,《到灯塔去》像是肉桂茶,香气辛锐、入口醇厚;而《妈妈走的那一年》读起来则像缓缓饮下一杯温热的薄荷茶,温暖的口感,悲伤的内在。一丝沉重,为母亲的死感到悲恸;一丝担忧,为孩子和父亲的生活而哀怜。
Ⅳ
全文分为三章,分别从弟弟邦尼、哥哥罗伯特和父亲詹姆斯的视角写就。故事简单,却深情款款。读者仿若随着文字一起步入客厅之中,精致的家具、厚厚的地毯、滴答的报时钟,和坐在椅子上穿针引线的母亲,她的笑能治愈一切悲伤的母亲。
“母亲在对岸傻傻地对着他笑。在他眼中,母亲好像也在对着天空微笑,对着溪水,对着飘落下来的黄叶微笑。她的微笑一次又一次在岸下漂游,然后又转移到别处。”
——《妈妈走的那一年》P169
知乎上从来没有人提问说:“有一个爱自己的母亲是怎样一种体验?”那是因为我们沐浴其中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这样的爱啊。我们在被动索取着超过付出几倍的情感,却浑然不自知。也对,一样东西假如没有失去过,就很难在我们心里占据重要位置。因为我们总是被习惯所打败,习惯了这样那样的习惯。直到有一天,生活的演变打破了我们的习惯,也打破了生活这只易碎的花瓶。
“生活是流动的,无论他自己或是他人,都不知道他的生活会这样演变。”
——《妈妈走的那一年》P238
没有人可以避免,却总有一天,可以和悲伤达成和解。
《妈妈走的那一年》读后感(三):简单故事打造内心柔软
文/文小妖
《妈妈走的那一年》是美国作家威廉·麦克斯韦尔继《再见,明天见》的又一力作。凭借多年在《纽约客》任职的经验,麦克斯韦尔的小说不仅独具匠心,在写作手法上也独具特色。
在《妈妈走的那一年》这本书里,麦克斯韦尔将视角重点回归到八岁的邦尼和十三岁的罗伯特两个孩童身上,从孩子的视线和内心还原了莫里森一家的生活。小说视点的每一次聚焦,都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邦尼软弱和依赖母亲的世界、罗伯特调皮个性和懂事的世界、父亲的詹姆斯孤独和无能为力的世界。这种呈现貌似将一切袒露出现,实则是有所隐瞒,它将许多记忆的暗线藏于其中,直至小说最后才将所有的谜底揭开。
一个个小世界的叠加,最后拼贴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麦克斯韦尔将小说的时间设定浓缩为一年,这一年,对于莫里森一家来说可谓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到流感病毒蔓延,德国投降并签订停战协议,小到邦尼和罗伯特的母亲再次怀孕……麦克斯韦尔将情节的起伏处理得不疾不徐,犹如流水一般一气呵成,整部小说充满了柔柔的温情,也夹杂着一丝丝的感伤,直到最后的结局,所有的柔情凝聚成一股强烈的爆发力,一举击中读者内心,让人悲伤不已。在这冰冷的故事句点下,潜藏着作家深厚的哀怜与深情。
小说最打动我的,便是麦克斯韦尔借用两个孩子的视角还原了母亲的形象,迸发出浓烈的母与子的情感。孩童眼里的母亲带着稚嫩和依恋,邦尼对母亲是依恋的,他的感情更为直接热烈,而哥哥罗伯特却与之相反,他表面对母亲敷衍和一股子的疏离,讨厌母亲的亲吻拥抱和唠叨,可从内心深处,他也同弟弟邦尼一样深爱着母亲。兄弟俩对母亲的感情一热一冷,也成为了这部小说里有趣的一大看点。特别是麦克斯韦尔对罗伯特的描写,把一个叛逆期的少年表面与内心的矛盾点体现得张弛有度,正是这矛盾点更加强了母子之间的爱。
显然,《妈妈走的那一年》与《再见,明天见》之间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相同点,麦克斯韦尔无意写出结构复杂,人物众多的宏伟篇章,他更在意的是在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内心中寻找一种真挚的情感。这情感无外乎友情、亲情,却也是最打动人心的柔软所在。
麦克斯韦尔曾说到,“关于我母亲的死,我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永远。”带着一丝狡黠,几丝感伤,他把对母亲想说的全都融入在这本《妈妈走的那一年》,里面的邦尼,亦或是罗伯特都带着作者的几分影子和最深的深情……
所有文字皆為原創,若轉載或另作他用,請豆邮告知!
《妈妈走的那一年》读后感(四):“生活是流动的” ——读《妈妈走的那一年》
《妈妈走的那一年》延续了《再见,明天见》的叙述风格,不疾不徐,文字中透着淡淡的忧伤。
《妈妈走的那一年》主要以八岁男孩邦尼和他十三岁的哥哥罗伯特以及父亲詹姆斯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在妈妈去世前后他们的家庭生活场景,并且深刻描写了他们如何面对和承受妈妈的离世。而《再见,明天见》主要涉及到妈妈的离世对邦尼产生的巨大影响。
就像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一样,《妈妈走的那一年》也存在叙述视角的转换,它分别以邦尼、罗伯特和父亲詹姆斯这三个视角来陈述的;二者的不同之处则是,《枯枝败叶》是以不同人的视角来反复描述正在发生的同一件事,而《妈妈走的那一年》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变换人物视角来接替陈述的,如:书中开始——“谁的小天使”章节是以邦尼的视角来展开的,邦尼生病后,接着转以罗伯特的视角来继续叙述,最后在妈妈去世后则以父亲詹姆斯的所看所思为主线来展现的。
人物视角的转换能够更全面地展示人物性格特征。麦克斯韦尔的《再见,明天见》里的“我”应该就是邦尼,他安静,敏感,爱幻想,具有艺术家气质,在罗伯特和父亲眼里则是“太懦弱”;罗伯特,在邦尼看来,是一个爱捉弄人又刻薄的人,有着隔阂不容易亲近,但“罗伯特”章节里角度转换,却让我们看到一位活泼好动、乐观大胆的少年形象,他处处小心地对待胆小的弟弟,后悔没有守护好母亲。父亲詹姆斯在邦尼和罗伯特看来,他古板,不容易沟通,与他无法像和母亲那样无拘无束地相处,邦尼抱怨父亲在母亲离世后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而“一个罗盘点”章节里,我们却看到一位父亲的无助,他不懂得如何和孩子相处,不了解他们,没有妻子的协助,甚至连孩子打架他都很难掌控。
死亡是一件既自然又沉重的事,同时,死亡似乎仅仅是活着的人需要面对的事,就像汉字“死”的甲骨文构形(甲骨文中“死”表示的是一个活人跪坐在尸骨旁)所揭示的那样。而本文中妈妈的死对家人又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受影响最大的是邦尼,他和妈妈最亲昵,毕竟他才只有八岁。在“谁的小天使”章节里,生动描写了他是多么依恋妈妈,只有妈妈才能给他安全感。妈妈的死对邦尼的影响本书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他的阿姨艾琳的话来间接反映的,他用看妈妈的眼神看阿姨,一度让阿姨非常心痛。
对于妈妈的死,罗伯特和詹姆斯都感到了懊悔。罗伯特后悔没有好好守护她,没能阻止她进生病的邦尼的房间,而詹姆斯深深悔恨的是没有带她乘坐人少些的列车。
《再见,明天见》里对于邦尼的丧母之痛有深刻细致的描写,邦尼始终无法走出这一阴影,所以他不能理解父亲是如何只用了一年多光景就和悲伤达成和解,忘记了母亲,并且另觅新欢。但本书“一个罗盘点”章节里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父亲的丧偶之痛。妻子的死让他一下懵了,不知道如何面对两个儿子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继而是深深的懊悔,后悔没有选择更好的方案来避免妻子被传染;惶恐不安,同时对妻子抛下他感到生气,要把妻子的痕迹都清除掉,夜里像游魂一样在街上游荡;最后他领悟到自己和别人毫无区别,都要面对死亡,而“生活是流动的”,生活的演变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的。
《妈妈走的那一年》读后感(五):当“三胎”来临的那一年
当“三胎”来临的那一年-评《妈妈走的那一年》
文/信实的精灵
旧约·圣经《箴言》书31章中有一段对于杰出女性的经典描述,主题是《才德的妇人》:
“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
她丈夫心里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
她一生使丈夫有益无损。
她寻找羊绒和麻,甘心用手做工。
她好像商船从远方运粮来,
未到黎明她就起来,把食物分给家中的人,将当做的工分派婢女。
她想得田地就买来;用手所得之利栽种葡萄园。
她以能力束腰,使膀臂有力。
她觉得所经营的有利;她的灯终夜不灭。
她手拿捻线竿,手把纺线车。
她张手周济困苦人,伸手帮补穷乏人。
她不因下雪为家里的人担心,因为全家都穿着朱红衣服。
她为自己制作绣花毯子;她的衣服是细麻和紫色布做的。
她丈夫在城门口与本地的长老同坐,为众人所认识。
她做细麻布衣裳出卖,又将腰带卖与商家。
能力和威仪是她的衣服;她想到日后的景况就喜笑。
她开口就发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则。
她观察家务,并不吃闲饭。
她的儿女起来称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称赞她,
说: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独你超过一切。
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
愿她享受操作所得的;愿她的工作在城门口荣耀她。”
最关键的是,“她的儿女起来称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称赞她,她一生使丈夫有益无损”。这大抵是对于一个女性的最高评价,如同本书中的妈妈这一角色一样。本书让我们看到一位理想的女性,她既是贤妻,也是良母,德才兼备,倍受赞扬,成为丈夫的冠冕。在她身上涌现出来很多优秀品质,如敬畏上帝、敬重丈夫、善于持家、经营有方、富有爱心、满有智慧、懂得教养,等等。
最开始看到这本书名字的时候,一度以为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写出来妈妈离开(去世)的那一年的故事,这仅仅是关于亲情的部分,所以自始至终看起来都有一种压抑的氛围,也一直想当然地认为妈妈确实是离开了人世间,尤其是对于小儿子邦尼来说。然而剧情在一次次地逆转,并且作者将最大的悬念留在书的末尾,以丈夫的口吻写出,这是关于相生相伴的爱情部分。伴随着妈妈的离去,家中多了一个新的成员,这一家人该何去何从?
作者用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一首诗作为本书的开端,“他们如燕而至,又如燕子般高飞,然而一个妇女的非凡气质,使一只燕子坚守它的初衷;于是零落者在那里列成队形,仿佛盘桓于一个罗盘方位之上,在梦幻的天空找到确定······”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一样,“这是我头一回读麦克斯韦尔,我立刻就意识到,他是一个好作家。”第一次读到麦克斯韦尔的作品是他的《再见,明天见》,同样的作者,同样地,他擅长在生活场景的点点滴滴细节中去刻画人物,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找到生活中的温情和足以触动我们的地方。诚然,我们看待一个优秀的作家,不在乎他有多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或者使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装饰自己的文章,而在于他能够从最简单的生活中去写出来不一样的感受,麦克斯韦尔做到了,并且驾驭得游刃有余。
麦克斯韦尔,他是一位纤尘不染的小说大师,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他继《再见,明天见》的又一代表作《妈妈走的那一年》中,莫里森一家平静与波折并存的生活,是否勾起了你我童年记忆深处那一段围炉夜话的静谧时光,如鲠在喉,又丝丝幸福。
威廉·麦克斯韦尔 (William Maxwell,1908-2000)是著名编辑、小说家、散文家、童书及传记作者,他曾任职《纽约客》40载,是纳博科夫、厄普代克、塞林格等诸多美国当代重要作家的伯乐、知己与导师。这也就难怪作者的文字功底可以在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著有包括《妈妈走的那一年》和《再见,明天见》在内的6部长篇小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章、美国笔会/马拉穆德奖、马克· 吐温奖等。
对于小儿子邦尼来说,妈妈离开的那一年中,他怎么办?“他开始想象,如果妈妈不在了会怎么样。如果她不在这里,不能保护他,让他避免各种各样的不愉快——来自天气,来自哥哥,来自爸爸——他会做什么?在一个既没有温暖,又没有安慰和爱的世界里,他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他决心下次一定努力克服自己的软弱,只是现在,他必须注视那对深褐色的眼睛。”
这本书分为三卷,也就是写出来了三个人眼中的妈妈的形象:第一卷:谁的小天使(以小儿子邦尼的口气写就),第二卷:罗伯特(大儿子的口吻,虽然略有残疾,却拥有妈妈一直不离不弃的鼓励和帮助),第三卷:一个罗盘点(丈夫,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爸爸的角度)
整本书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妈妈离开的那一年对于家中其他三个成员的影响。最开始我一直以为这应该是一本让人极端哀伤的书,亲人的离去总能成为我们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之痛,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试图着去找出这位妈妈到底怎么了?最开始,作者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妈妈仅仅因为个人体质比较偏弱的原因要到另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所在的城市生孩子,所以在一刹那我甚至于觉得作者有点儿故弄玄虚的味道,将仅仅是暂时的一年时间的缺席渲染得如此悲伤。
却不曾想,最悲伤的事情原来出自于与她相守长达十年之久的丈夫的口中,对于丈夫而言,妻子是“他骨中的骨,肉中的肉”,比起孩子们失去母亲,他失去自己的挚爱才是最让我们感觉到悲伤的。作者刻意采用这种倒叙略带悬疑的写作方法就是为了让最大的伤痛留在最后才表现出来。不同于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再见,明天见》的基调,《再见,明天见》在书开篇就点出了事情的最根本原因,本书却是将最大的悬念留在最后。然而,对于三个孩子们来说,他们纵然失去了妈妈,却收获了姨妈艾琳愿意独身且终身来照料他们成人的无私至爱。上帝在关闭了三个孩子的一扇门的同时,却为他们打开了更广阔无垠的一扇窗。
《泰晤士报》对于这本书做出这样的评论,“这个故事拥有如此迷人的温暖,能融化任何评论人的心,也能让众多读者感动落泪。”难怪作者自己也写道,“关于我母亲的死,我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永远。”这本书也入选亚马逊十佳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
在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获奖作品《房间》的原著作品中,也是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坚强、聪慧的妈妈的角色,在老尼克所营造的牢笼中,妈妈却用自己的母爱、顽强、隐忍为五岁大的孩子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成长环境。这跟书中妈妈对于最爱粘她的小儿子邦尼的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不正是世间最伟大的母爱么。
前几天的六一儿童节中我看到了一个让人心酸的新闻,“贫穷的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偷来一个鸡腿作为六一儿童节的节日礼物,却被当场抓获”,从母爱的角度来看,妈妈没有做错;从道德以至于孩子以后人生能否身心健康地成长来说,我们不得而知。妈妈在一个孩子成长的历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甚至于影响终身的影响,然而妈妈的离去会不会造成孩子莫大的悲伤,或许会有,也或许会渐渐消退,因为有最爱的姨妈艾琳代替了妈妈的爱。
作者从三个人的视角,分别是小儿子邦尼,大儿子罗伯特,丈夫詹姆斯来写作妈妈伊丽莎白这个角色,中间穿插着妈妈与姨妈艾琳,与外祖母,还有祖母之间的故事,由于妈妈的伟大和善良,剩余的人都愿意倾尽自己的余生来照看三个孩子。妈妈“后裔”的财富中有两个已有的孩子,还有一个刚出生就已经无缘见到自己妈妈的襁褓中的婴儿,伊丽莎白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保全这三个孩子的健康和顺利出生。她也没曾想到当年不论是第一个孩子的出生不顺利以及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波折甚至于第三个孩子夺去了自己的生命,作为妈妈她都无怨无悔。
整本书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写就,在边写边回忆过去的生活场景中,所有的一切开始铺陈开来。随着邦尼和罗伯特、詹姆斯记忆的闸门打开,所有往昔的事情,快乐的,悲伤的,全家人一起出去玩耍的情景,罗伯特与小伙伴们一起踢足球的场景都历历在目。
妈妈希望罗伯特可以自己担负起自己该有的责任,而小孩子邦尼则是极度的依赖妈妈,他喜欢时不时地亲吻妈妈,他缺乏安全感,喜欢随时待在能够看到妈妈的地方。书中所描述的小儿子邦尼是一个极端甚至于“变态般”地依赖母亲的孩子,他喜欢跟妈妈如影随形地在一起。最近捡到一只一个月大左右的流浪小奶猫,她刚刚到我们家的时候,无论我走到哪里,她都紧随我的脚后跟,生怕因为她的一不小心再一次走丢了。对于猫来说,她已经尝到了被遗弃的滋味,所以对于孩子邦尼来说,妈妈的离去会在他心中造成怎么样的伤害和阴影,希望艾琳可以帮助他走过这一段最艰难的时光。
程应铸老师翻译的文字也是相当精美,几乎将作者原著当中想要表达的内容一一展现出来,比如这句话,出现于P139“一棵棵枫树迎风兀立,它们的冰肌玉肤含有一种透明的立体感”。仿佛每一句话都是为了作者的感情描写做铺垫。
这本书中长辈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爸爸的角色,在P129页,爸爸对于妈妈的离开有这么一个解释“为什么妈妈必须要到迪凯特去生孩子?-为什么她不能在家里生。告诉你,有一个理由,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父亲为了母亲的身体健康,选择另有打算,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提前安顿好,罗伯特出生的时候看上去妈妈她像是无法渡过难关了。然后是邦尼降生,情况差不多相同。“你妈妈是个好女人。”,这是爸爸对妈妈的评价。
罗伯特呢,他表面上不喜欢妈妈,因为妈妈总是偏爱着弟弟帮你,他写道,“我喜欢父亲,他和父亲有许多相同的爱好:旧衣服、谈论棒球、钓鱼、枪、汽车、修理东西。当他们去农村郊游的时候,他们关注相同的事物。母亲喜欢看树和日出,但是他们喜欢看马拉犁耕田,看果园和造型漂亮的谷仓。他们甚至爱吃相同的食物,不管是什么,都会在上面撒些盐。但是,如果他走到父亲身后开始告诉父亲什么事情,到头来总是讨个没趣,出了令他倍感懊恼,从来不会得到希望的结果。”父亲的评断往往使他深为尴尬:“我很高兴你告诉我这些,儿子。但是现在你要做的,最好就是尽快忘记它。如果你想赶快成长,成为一个得体和有自尊心的人,你没有时间做这种毫无意义的谈话······”或者,仰望着晴朗的天空,父亲会说:“现在你给我记住,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麻烦都一样,你的父亲永远站在你一边。”罗伯特心里很明白,可不知怎的,他觉得这种事没必要说出来。
威廉·麦克斯韦尔用敏感、细腻的笔触从两个孩子的角度邦尼和罗伯特,还有成人詹姆斯的角度来讲述他们的妈妈和妻子,两个孩子他们在面对妈妈即将为自己带来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而离开的这一年时间里面应该如何度过,甚至于生命当中以往的岁月里面和妈妈如影随形的时光里面的温暖,突然,两个人似乎都觉得自己的世界坍塌了。丈夫詹姆斯也是同样的感受,突然地,一个人就没有了,整个世界貌似都灰暗了。日子何去何从,该如何继续下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