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5-06 21: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精选10篇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是一本由米拉拉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6-4图书,本书定价:85.0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一):乌托邦终将告别,文艺圈江湖再见

  庄子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而在忘却之前,至少还能有为了忘却的纪念。三年前,《文艺生活周刊》集结出版了创刊至100期的精华内容《乌托有个帮》,囊括文艺圈各路大咖,深情盘点文艺那些事儿,让文艺青年一饱眼福欢欣鼓舞。而当我们盼来《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虽然仍是相似形式深入而全景式地剖析与贴近艺者,现今的文艺圈里与彼时相看,已然换了些新面孔,而那本令人心向往的《文艺生活周刊》,则走到了停刊的尽头。当回读书中收录的近几年人物访谈与摄影记录,在过瘾时不免有些伤感理想仍在,载体无存。

  尽管内心有些不舍,自然无妨于《乌托有个帮2》的精彩特别是32位来自文艺各界精英的访谈集锦,每一篇都令人印象深刻。对于记者而言,人物专访并不好写,首先是对于未知读者群的掌控,对于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的筛选与火候皆是学问,既要让之前一无所知的读者快速进入状态,又要避免让粉丝读者感觉没有干货,觉得不过是一篇泛泛的流水账。恰到好处审美距离适度新鲜感,足够的深度皆是一篇好的人物访谈所追求境界。这样的挑战,对于某些本来就很能说的采访对象如主持出身的大冰,则变得更为艰巨,说得已经够多,发展空间必然有限。而在书中收录的大冰访谈,虽然大部分内容延续了一贯的大冰形象——多元:“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将访谈的重点放在大冰传奇经历与多重身份上。然而,当读到最后,提炼的观点主题却让人眼前一亮,记者如是收尾:“所谓流浪,不过是把路当成了故乡,是归人不是浪客。”

  人物专访的存在,既是打破文艺明星光环实现“祛魅”的过程,亦同样可能成为塑造形象的包装。避开令人不适宣传,深入文化现象本身,才能让人读来难忘。当采访的对象相对小众,比如是独立音乐人一类的独行者,如何凸显特色而不流于标签化,大抵值得思考;而当采访对象已巷妇皆知,则要努力挖掘全新的角度。所以在采访旅行团乐队时,记者并无心将之推广大众的文化,而是借采访对象之口表达自己对于小众文艺的观点:“独立音乐已经成为暗流,气势汹汹,但依旧小众。”而在专访大导演王小帅时,记者抓住了时代逆行者的气质特征,将其“一旦人云亦云就要质疑”的形象刻画地极为立体。

  翻阅厚重的《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时,就像捧起一幅幅属于这个时代文艺模样的肖像画,每一幅都代表了文艺圈与大时代的一个横截面,真实、多元,仿佛自己置身于画中。《文艺生活周刊》谢幕了,而有文艺情怀与理想的人们,依然地理前行。哪怕终将告别乌托邦,在文艺的江湖中,明天依然可以再见。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二):如同一场人生的展览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发现非常厚重,里面收录了《文艺周刊》五年来的访谈精华,手中沉甸甸的分量都是时光堆积成的回忆

  目录出现了太多我感兴趣的人名,她们大多是在这几年很红的导演、作家诗人歌手、或是摄影师。田沁鑫、简媜、严歌苓、宋冬野、马頔、余秀华、陈粒、肖全等,我们都曾经社交网络上看到过朋友纷纷转发她们的作品,我不是一个爱追随热点的人,因为集体的狂欢往往也会造成集体无意识。但是我爱看采访,这就跟拍纪录片一样,能让你看到去媚化的、真实一些的人。

  这些人每一个都有不同的人生、当下都经历着不同的烦恼。我看一篇采访时就如同坐到了他对面跟他交谈,可以沉浸其中去感受。看歌手的采访时我会边听他的歌,音乐里包含的感情很直接。当无法掩饰的情感扑面而来的时候,我竟会为这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热泪盈眶

  在北方春天的夜晚里,我坐在桌前,听很多人讲他们的心事。我才知道《董小姐》差点儿就被宋冬野删了,但是作为一个听众来说,不管它变得多么烂大街,我仍旧会为了“鼓楼的夜晚时间匆匆”这一句而再唱它很多次。这些年我无数次在鼓楼的夜色中徘徊,跟人流和电车擦肩而过,都是些平凡悠闲日子,时间匆匆而去,我的青春岁月就这样静静流逝

  作品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的,它可以任由读者去读解。但当我听到作者自己来讲述的时候,我觉得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了一些。从前我只觉得田沁鑫导演很厉害,她一直在做出一些积极尝试,仿佛她是毫不费力的在做这些事,可看她的采访我才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为难,她说:

  “我生活中所有做市场朋友们,谈的全都是怎么拓展市场,想的事情都是怎么帮老田把戏卖出去,赚回成本。但是在艺术上,几乎没有人可以帮我分担,与我共谈。在这一点上,我现在是非孤独的,非常。”

  的确,成年人世界里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容易的。因为采访的范围很广,我不只看到了在戏剧圈有很高地位田沁鑫的烦恼,还有来自台湾的话剧演员黄韵玲、李立群的讲述,也有一些年轻的戏剧导演他们的生存现状。这些角度是多元的,你可以看到处于不同人生阶段,所抱持的艺术理想完全不同的人,他们是如何走自己的路。

  采访是一件很讲缘分的事,记者在采访稿里也会附上一些自己的看法,有时我会感受到那个记者对被访者所说的特别有共鸣,于是那就成了一次非常有效的深入沟通,带着读者一起进入了一场美妙促膝长谈。我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跟朋友一起好好聊过天了,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把这一年该聊的天儿都聊完了。

  多好啊!我跟严歌苓聊天了诶,她认真地谈着想要当一个好作家必须有什么样的坚持,一切都不是偶然,灵感也是用来自欺欺人借口,她说:

  “灵感是一个非常空、非常俗套的借口。灵感降临于有准备之人,你铺开了纸,说不定哪天灵感降临你就写出神来之笔,如果你整天就在那儿混、瞎扯,那个灵感就错过了。”

  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就如同在大街上不停偶遇人的经历。我们这一辈子会遇上无数个不同的人,每个人都能留给你一些特殊痕迹,不管你走得多远,最后都能在身上找到故人留下的影子

  现在这本书里的采访稿也给我留下了很多痕迹,我的播放列表里添了很多歌,我的书单里又多了几本要看的书,我后悔没去看李立群和蓝天老师演的舞台剧《冬之旅》 ,也突然发现,原来过去了这么多年,我还记得《白桦林》怎么唱。

  其它的我不想多说了,好让你们可以去书里找更多的偶遇,毕竟每一次长谈,都是那么美妙。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三):只管走在路上

  我照例靠在枕头上读书。坐在桌前我什么都看不下去。

  这本书到我手里第三天,我刚刚开始认真读。

  前两天,我随便翻了翻,觉得无趣。因为我本来就对访谈类的作品不耐烦,何况这本书里面好像都是些我不认识的人。

  因为实在无聊而起的阅读,竟然可以一口气读到317页,知道了有一个唱作歌手叫“梁晓雪”。而起因为这次的认真阅读,发现这书中其实还是有很多认识的人,譬如罗琦、譬如严歌苓,还有谭维维、大冰、余秀华、简媜等等那些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艺”——这是一个由美到滥的一个词,就像现在的丽江一样。不过,词用滥了,人却还在,他们身上的那股子”文艺“劲儿是真的。

  这本沉甸甸的书,除了让我更清晰自己的两个想法,别的并没有给我。

  一个是,我要去给幼儿园小朋友们读书。

  这是在我心里存了几年,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的想法。自从儿子长大开始捧读大部头开始,我就有了带上我那上百本绘本去给小朋友讲故事的想法。我所在的小县城,爱读书的人真的太少,我希望爱上读书的孩子会越来越多。我一直因为自己的力量单薄犹豫,一直因为怕被人说神经病而沉默,但是,这本书里所有的人都给我去做的勇气,如果我真的想改变什么,尽管可能只能是一己之力,只要有了一点星火,那就是希望的光。

  另一个就是,我必须坚持“积累”,各种的积累,尤其是“文化”的积累。

  书中访谈的应该是几个领域内的佼佼者。因为他们已经做到了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而这声音必须有足够的底蕴才能打动他人。这从李立群的访谈中可以看得到。他对于表演的理解直白而深刻。他说:“我演电视剧是不选择、不挑戏。最好的电视剧跟最不好的电视剧,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电视剧,男一号、男八号都行,钱给得合适,我们就去干活。”我喜欢这样的实话远胜于那些矫揉造作的“青年演员”面对同样问题时的惺惺作态和装腔作势。李立群还说:“舞台剧呢,它是一分功夫下去了,它就有一份因果关系。所以舞台剧要挑剧本、要挑战,而挑战的目的,是挑一个你认为对你比较有挑战的,比较难演的,趁这个时间把你过去在电视上消耗掉的表演能力找补点回来。通过一个舞台剧的涂涂抹抹思思考考,寻找本身的问题,寻找到自己的准确度。”

  我以为,李立群的话其实正是本书中所收录的所有文艺青年、中年、老年的共性,它可以有眼前的苟且,但也同样不懈地追求诗和远方。

  “文艺”不是一种口号、一种装扮和一种姿态,它是一种理想,一种扎根于对文化和艺术的崇拜与敬仰而坚定坚持自我的决心和表达!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四):我们将文艺圈180°平摊在你面前

  自从摩尔在1516年提出乌托邦之后,这个词,就成为人们理想沉浮中不变的航标。然而在理想这条路上前行,我们都会容易感到孤独、挫败、失落茫然。又然而,总有些坚定地“理想主义疯子们”,他们坚持理想、即刻行动,用一个又一个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什么是“人生随时可以Begin again!”

  曾经,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本专注于文化艺术领域的独立杂志,从创刊之日起,便以观察者和发掘者的身份,去搜集、采访文艺圈中各行业大咖的故事:宋冬野、余秀华、李志、万芳、朴树、谭维维、大冰、马頔、严歌苓……他们,记录着歌手台前的光芒和台下的孤独,作家书中的灵魂笔下荒凉,以及摄影师照片上的光影相机背后的微眯的眼睛等等。他们,与这些走在“时代边缘的理想主义者”们,一起在斑斓光彩的世界里前行,徘徊,再继续前行。

  这本杂志,就是陪伴诸多文艺爱好者走过了五年时间的《文艺生活周刊》,作为停刊纪念,浦睿文化和文艺生活周刊共同推出了《乌托帮2,我们终将抵达》,独家收录了五年以来的访谈精华内容,回忆起那几年的文艺记忆……

  严歌苓

  王小帅

  余秀华

  痛仰

  罗琦

  宋冬野

  马頔

  李志

  声音玩具

  旅行团

  田沁鑫

  黄韵玲

  谭维维

  ……

  他们是歌手,音乐人,话剧演员,戏剧导演,摄影师,诗人,视觉设计家,电台主持人,他们是适中走在时代边缘的理想主义者。

  《乌托帮2,我们终将抵达》深度对话32位文艺大咖,他们是这五年以来中国文艺圈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痛仰乐队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五):纪念文艺大咖

  听说本书是作为《文艺生活周刊》停刊纪念,我不由得震惊了,很像问一声为什么?但是生活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答案告诉自己?记得我初看文艺生活周刊的时候,就不由得喜欢上了。因为里面常常会收集很多各个文艺大咖的作品和访谈,让我能够在看到在音乐、影视之外另一面的他们。如今这本《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却是停刊纪念,当这本五年的访谈精华放在了眼前,我们又能看到怎样不寻常的文艺圈呢?

  文章依旧用了访谈的形式来对话文艺圈,包括了专访、摄影和现场三种视角下的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不管是歌手、小说家、还是话剧演员,摄影师、诗人还是电台主持人,他们都是这五年以后中国文艺圈的参与者、见证者。他们有的已经成名很久,有的才刚刚冉冉升起。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生活,相同的是他们的态度,是他们行动。就像书中说的那样:理想即行动,坚定即抵达,人生其实随时可以Begin again。看到宋冬野的名字不由得想起他的歌曲《董小姐》,可是在书中他却说,自己差一点儿就把《董小姐》给删了。看到严歌苓就不由的想到了《金陵十三钗》和《陆犯焉识》,她却说《陆犯焉识》原来四十多万字,我删掉了十万字。还有肖全,有着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的美誉,他说在一个念头升起的时候,自己追随这个念头,花了十年的时间,拍了这人的和时光。三十二位文艺大咖、文艺精英,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就如同在大街上不停偶遇人的经历。看着他们的采访,就好像自己也遇见了很多个不同的人,看到他们的一些特殊痕迹,然后找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似曾相识的影子。在理想这条路上前行,我们都会容易感到孤独、挫败、失落和茫然。但是坚持下来了,回首往事,用一场促膝长谈的对话,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对于理想的坚定,感受到了他们的脚踏实地。

  一个个的人物,一个个故事,每个作品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的,可以任由读者去读解。有人看了这本文艺周刊会觉得看了聊天了好久,而我看了却是了解了很多作品背后的故事。或许有些人我并不是很熟悉,可是文艺周刊既然采访到了,我也不由的上网去搜索了一番。一首首的歌,一张张的照片,每一次的创作和坚持都是他们的进步。为他们的成功点赞,同时也不由的为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人生才刚刚开始点赞。每个人的故事都由自己去创作。这些大咖们能坚持理想的事情,自己又何尝不能去坚持一下,然后给多年后的自己留下点什么。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六):有诗有远方的中国民谣,何时走向世界?

  这本书应该有一个大写的赞!不是因为《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是我迄今拥有的最贵的一本书,而是因为它是最惊艳我的一本书。我的灵魂里是喜欢民谣的,但是这本书会让我想到民谣更深层面里的东西。

  我熟知宋冬野的安和桥,熟知他的代表作《斑马 斑马》、《董小姐》《莉莉安》,熟知麻叶油马由的《南山南》,熟知莫西子诗的《要死就死在你怀里》《不要怕》,熟知李志的《关于郑州的记忆》……可是这些作品都是他们大红大紫之前的作品,这些振奋人心,打动我们,令我们动容到肝儿都颤的经典民谣,真的还会继续生长吗?我最担忧的是这个了。宋冬野和麻页油还有十三他们,以前住在一块儿写歌,写好了会互相交流,在那种相对安静的时期,他们没名气,没忙碌,没有实现心中的梦想,他们都想火……在那种状态下,他们写出的歌,都是从心底流出的,从岁月的滋味里感慨的。可是现在,他们都火了,于是,写不出好作品了。宋冬野说,总觉得现在写的歌特别装,总是写了删,删了又写,总是不满意……

  他们变了。环境也变了,时间也变了。一切都在改变,他们怎么能不受影响呢?杨坤是我喜欢的一个歌手,没成名之前写的作品《无所谓》,许多年过去了,终于有一首歌〈空城〉回来了,这中间也许只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加油!

  宋冬野自己都说,不好意思带乐队出来演出了。凡是音乐节,都自己一个人唱。他说乐队演一场那么忙,五个人弄一身汗,各种器材,提前一天来试音,挣一万块钱五个人分;而他一把琴唱一首歌五分钟搞定,拿十万……这怎么能平衡呢。他心疼乐队,可是真正的心疼应该是给乐队更多的工作机会,一万一万的持续挣钱,乐队才能存活下去,否则活下去都是个大问题。

  宋冬野等人火了,更忙了,心态也受影响了,然后好作品就更难了。

  你世界上最牛B,你世界上最傻B。他们陷于了两个极端之中。初心,变得那么难守得住了。

  可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有始,但不好终了。

  李志说音乐没有贵贱问题,之有真假的问题。我套用他的话,书评甚至文字也没有贵贱问题,之有真假的问题。甚至,一切都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两种结果,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没有其它。李志说我不强迫你去听我的歌,你不喜欢,你可以不听。他说得真霸气,“单刀赴会”巡演的时候,在门口放一个琴盒,让大家随便往里面扔钱,很多人没有扔就走了,但李志不在意这个。

  不装,你就是真的。他们搞民谣的这一群人的世界,好像跟我眼前的现实是有些不一样的。可以吃得下各种苦,只要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就浑身都是力量,完全不在意外界的眼光,那么幸福。

  纯粹的幸福。可是真的幸福吗?当他们火了这后,这个问题的困绕就来了。当你强大了,当你有实力了,当你的机会更多了,也许困绕就来了。选择多了,得失就多了,想的东西就多了,纯粹就远了。曾经的诗与远方的日子,一旦变成工作和远方,令人动容的诗名和曲子,就变得特别装,特别演,特别假,特别不能理解自己了。

  而大冰不一样。大冰像一个绝对自由的人,他有着各种职业选择,这个不喜欢了,就做另一个。他有各种卡,每个职业赚得钱,存放在不同的卡里,互相不混用。这里不高兴了,绝不勉强自己,因为还有更多出口。大冰像天空一样自由,可以徒步去西藏,可以开酒吧,可以当乞丐歌手。他说他不结婚,他也不为名利所累,几乎是说走就走的人。有时候觉得大冰这样的人是非常不现实的,他的自由是那样的不现实,但是只有他能做得到。

  如果你有流水一样的命运,又怎能叹息回不到那故乡。

  非常期待麻页油的短篇小说集,他在采访中说明年会出书。一个写出《南山南》这样优美诗句的诗人,他的小说集是那样的诱人哦。

  我很感谢文艺周刊,它给我们展开了许许多的另一面,一个更深层更角落的文艺社会。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那么多令人心碎的民谣歌曲背后的人,了解了他们许许多多的现状,然后发现这些曾经不怎么出名的人,身上有着多么大多么美的能量。

  有诗有远方的中国民谣,何时走向世界?

  我们终将抵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