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是一本由[美] 艾丽·卢娜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1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读后感(一):发现真我,做真我
第1本
本书能让我们认清生活中那些别人希望你去做或是你应该去做的事,并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最后教我们怎样去做内心想做的那些事。
本书讲了什么?
一,你去发现并追寻你的梦没有。
二,怎样摆脱你应该(别人希望我们过的生活)。
三,找到自己的“必须”。
四,为自己的“必须”做出行动。
读书笔记:
一:你去发现并追寻你的梦没有?
1,应该,shoud,是别人希望我们过的生活。必须,must,关注的是我们是谁,我们相信什么,当我们独自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时,我们会做什么。
2,如果你想得到自由,你必须先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自由,是什么阻止你获得自由。如果你想懂得什么是必须,那你最好先知道什么是应该。
二:怎样摆脱你应该
1,将一直坚持的“应该”列一份清单,浏览清单,问三个问题:应该源自哪里?对我来说它是真实的吗?我愿意坚持这个应该吗?
三:找到自己的必须
2,审视内心:如果你只有一天时间可以做点事情,最先出现在你脑海中的三件事是什么;只为好玩而做的事;朋友做过的让你羡慕的事;拖延症发作时,你在做的事;你幻想的事;
3,写两份卟告:第一个版本是我想过的人生,第二个版本是我努力的方向。
4,每个月学习一项新技能,时间长了,你的各种兴趣爱好会相互融合,彼此影响。
5,这下你的必须。
四:为自己的必须做出行动。
1,将梦想贴在床边。
2,每一天,你都要坚持为“必须”挤出点时间(例如,等待衣服甩干的十分钟)。当时间挤出后,不要耽于想象“必须”,应该即刻着手去做点什么。
4,恐惧清单:在清单上列出你所害怕的事,分析它,然后在后面简单写下一件你力所能及,可以缓解这件事对你的束缚的应对方法。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读后感(二):当兴趣无法满足生活必须,先不要急着“做自己”
当兴趣无法养活自己,却因为无法放弃而分散精力,从而影响主业的发展,应该如何面对?
我的回答其实很简单:
当还需要问我应该如何的时候,证明你还没有那么热爱,那么,先把当下必须做好的事情做好再说吧!
做自己
是不是听起来就非常带劲儿?
于是有人拿着“做自己”为借口,拼命的潇洒,拼命的挥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最终收获的只是空虚。
于是有人拿着“做自己”为借口,对待工作上的事情毫不在意,一门心思都放在自己的想法上面,无法胜任岗位要求,最后被扫地出门。
于是有人拿着“做自己”为借口,谢绝任何人的劝告和指导,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如果这个世界不能让我随心所欲,证明这个世界对我充满敌意,然后处处碰壁。
他们错了,这不是真正的“做自己”,他们不是在做,而是在作(zuo一声)。
那么什么叫“做自己”呢?
简单的说,做自己,就是有个对未来清晰的规划,知道的自己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然后每一天都在向那个方向努力前进,最后真正成为想象的那个自己。
美国艺术家艾丽·卢娜写过一本《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她提出了区分两个词:
应该(should)和必须(must)
很多时候的应该,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或者是体制、组织、老板给你的期望。有些时候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
而必须,则是发自内心的,在清楚了解自己是谁,自己相信什么,它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热烈的欲求和渴望。是遵从自己内在的理想,是一种真正活着的感觉,是真实的做自己。
对于问我问题的朋友们来说:
如果“我们是谁”和“我们在做什么”这两个问题合二为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职位和层级都不重要,我们不再去工作,我们就是工作本身。
这是个理想的状态,找到这个状态,特别是一开始就能找到这个状态的人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不过,即便我们当下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要紧,我们只要去找,终究能找到。
在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认证班的时候,学过一个“生涯三阶段理论”,揭示了人在职场生涯发展的三个阶段:
生存期:指职场新人阶段。这个阶段工作就是为了生存,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挣钱为了养家糊口,所以,当你的收入还不能满足支出或者刚刚满足支出的时候,就证明还处于职业发展的生存期。
发展期:随着个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收入的增加,慢慢收入会大于支出,人开始有机会追求发展,希望获得归属和尊重的需求,希望获得工作成就,这个时候就逐步进入了职业发展期。
自我实现期:发展期的人寻找自己热爱的事情(可能是工作本身,如果你足够幸运,但也可能是工作之外的),持续投入修炼能力,并慢慢通过能力兑现相应的价值,指导热爱的工作给与的回报高于生存线就进入了自我实现期,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贡献价值。
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除非你很早就进行了自我探索,从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的“必须”,知道自己的真正兴趣、使命是什么,并一直为之奋斗。否则,你说不喜欢当下工作,你问“应该不应该”找兴趣的时候,首先你需要确定自己是不是在生存期。
我们“应该”怎么“必须”?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中有个例子很典型:作者在一家公司开发设计AppStore中的应用,从而获得职业收入,而当她遇到选择“应该”和“必须”的时候,她先查了查自己的财务状况,当发现“可以给自己几个月的时间,试试做一个艺术家来维生”的时候,她才离职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选择自己的兴趣去“做自己”,关键点有两个:
发现热爱一生的兴趣。
足够的资源投入去做。
这两点其实都很难,但我们“应该”不会因为难而放弃,因为,毕竟,这个“做自己”是我们的“必须”。其实方法很简单:
遵循规律,了解自己目前在什么职业生涯阶段。
要事优先,当自己在生存期的时候,把生存和技能提升放在首位,可以暂时把兴趣放在次要地位。
其实,当自己明知道“当一个兴趣无法养活自己,却因为无法放弃而分散精力”的时候,我们内心滋生的,其实是一种贪婪的奢望:明明知道无法继续,却又欺骗自己无法放弃。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面对,在探索并了解自我以后的面对。
坦然告诉自己当下的资源有限,需要把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做好,不是当下最重要的东西可以先放在次要位置,确保自己分阶段的实现自我目标。
先养活自己,再做自己。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读后感(三):有多少人浑噩,有多少人清醒
初次看到这本书是被名字吸引,“背叛自己的方式”??想想就激动,或许心里还是有些叛逆的存在,亦或者是对现在生活的不满。我以为我的青春期已经过了,事实上也是,但它仅留的余温,让我与这本书的磁场对上了。
浑噩、清醒,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好多人都说不应该是“应该和必须”吗?或者说是“追求内心,心之所向”。但在我这里都不是,这些感触是要清醒的人才有,而我可能是浑噩的,所以我真的没有太多的想法。但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状态。
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我喜欢什么?我在哪里?我想去哪里?一连串的问题,我开始冒汗,真的大脑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我要干什么,真的不知道。我一个20岁的人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活着要干什么,这种感觉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或许我真的已经麻木不仁了,活在自己那个浑噩的世界里出不来了,我竟然觉得无所谓。但当我看着书上说找到自己的应该和必须,然后着手去做,我发现我没有概念,我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一片空白,我的20年一片空白。
是的,就在前一个小时前,我还躺在沙发上看着偶像剧,一边嫌弃自己肥肥的脸,圆圆的身材,一边又不动。后来电视的剧情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有重新拿起了这本书看,还剩几页,我就看完了,看了快四天了,断断续续的,说实话印象都不是很深,但每次都有思考,仅仅只是思考,思考后依旧没有任何变化,这就是我20年的生活写照。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读后感(四):重新审视人生
一本让你看了会开始审视自己人生中的SHOULD和MUST ,感悟人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SHOULD的路上越走越远,背离MUST,无视MUST,直至看不到为止,而这样的选择是对的吗?是开心的吗?错,是不开心的,这是别人认为你的人生,而不是真正适合你的人生,往往我们在生活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开头就是“我觉得你应该……”看看这句话,一开头三个字“我觉得”,什么叫我觉得,那就是对方觉得你应该怎么样,虽然很多时候做事是要询问别人的意见,但最终做决定的依然是执行者本人,很多事想做就做,这不是叛逆,不是忤逆,也不是不尊重,而是让自己能更好得活出自我,面对人生百态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来面对,我们应该适时地选择“SHOULD”这条路,但在人生必经之路上要学会选择“MUST”!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读后感(五):人生不需要那么多辩论
加班到十点,在回家的路上拨通老妈的电话。本来是想随便吐槽几句工作的,哪知自己的心思不小心说漏了嘴。
“十年之后银行不知道还会不会存在了。”
“怎么这样说呢?现在金融业这么火,你知道人多少在梦寐以求你的工作吗?这么多个朝代,哪个朝代没有银行的?没有金融的?全国那么多的金融从业人员,大家都觉得多么光荣啊!”
“银行赚钱就是靠的信息不对称嘛。我想借钱,不知谁有。你有闲钱,不知投给谁。对吧?”
“是啊, 但是”
“所以当有一天这个信息不对称完全消失的时候,银行也就可以关门了。你知道现在硅谷企业上市都不找投行了吧?因为门槛太低了,完全可以企业内部自己做。因为做上市这点事的信息门槛太低了。”
“那是极少数的现象啊!毕竟金融行业还是个大趋势!你要看到这个大方向,也不要,啧,叫做太超前了,还是要现实一点。
我沉默了一会儿。又试图隐晦地解释说:“有时候,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去做事情,要重要得多。我不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老妈越发激动了:“那你这样说就没意思了。”
接下来又是她鸡血满满的金融大法好的独白宣讲。我理解她的激情。毕竟这是她从白手起家后从事了一生,并且成就了她一生的行业。
“你眼光不要这么短浅,不要只看到现在,要放眼未来,未来,金融行业大有作为,像你们这种中间业务啊,盈利占比会越来越高。……”
她的声音越来越大。我把手机拿远,在车后座胡乱地挥舞了两下,想要把拿远30厘米后仍然能听到的她的声音关小。不小心连着按了两次降音量的键。电话断了。
快到家了,于是我也没有再打过去。这个时候我脑子又浮现出那句连岳的“人生不需要那么多辩论”。这句话可帮了我的大忙。从前我有什么新想法总是试着说服老妈,当然,成功的次数极少,而且每次都被她蛮横的逻辑气得半死。但我真的需要跟她分个对错吗?或者说,
我真的需要/去说服她/我将以我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的这件事/是正确的吗?
不需要。
因为,从现在,我就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一直在按老妈的现代版和升级版生活的我,试图脱离母星的时候,天真(而自然)地希望得到母星的祝福。因为前途险阻,需要有人告诉我,未来一切都会好的。可当我将这种玫瑰色的希望寄托于那个已经牢牢掌控我的人生将近三十年,并且,希望能够一直这么掌控下去的那个人时,我只会一再地体会到沮丧与绝望。
因为,只有我,能告诉我,just do it。
----------------------------------------------------------------------------------------------------------------------------------
“在那个瞬间,当他周围的世界渐渐消融,当他像是夜空中的一颗孤星般孤独地伫立着,一种冰冷的绝望感吞没了他。但是,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是他自己,这是他觉醒时最后的颤栗,是他新生时最后的阵痛。随后他立刻再度启程,急切地快步前行,不再留恋故乡和他的父亲。他义无反顾,不再回头。“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读后感(六):“我梦见了我的画,我画下来我的梦。”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书刚一打开就让我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作者艾丽•卢娜,原本是设计师,后来遵从自己的梦想去做了插画师。所以,本书结构新颖,色彩亮丽,从文字大小、到字体颜色、以及手绘插图,都充分展现了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从内容上来说,《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是一本讲述梦想的书籍。
“你决定从何时起,在现实中追寻你的梦?你将走向何处?”
上面这句话是书中的问题,作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我们要解决“应该”和“必须”的问题。
“应该”,是别人希望我们过的生活,是别入寄托在我们身上的那些期望。最严重的时候,我们会被迫过上一种完全不是自己所想的生活。
“必须”,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是我们的信念、我们的激情、我们内心深处最热烈的欲求和渴望。
“应该”,有“应该”的好处,我们听从父母长辈的话,找一份工作,挣点小钱,结婚生子,过安稳的日子也挺好的,没有错。如果不甘心,选择“必须”,也很好。但是一旦决定了“必须”,就一定要付出努力、积极行动,梦想是需要奋斗才能实现的。
第二,我们要解决“生计、职业和使命”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生计=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使命
那么: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也就是“我们不再去工作,我们就是工作本身。”
文森特•凡•高曾经说过:“我梦见了我的画,我画下来我的梦。”
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翻译成:我有一个非常渴望的理想生活方式,我按照我理想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关于如何解决“生计、职业和使命”的问题,作者给了两个建议:
● 选择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追寻你的使命。
● 全职专注于你的使命、毕生的事业,并以此谋生。
作者认为“使命”是:一些让我们不在乎名利、觉得自己必须去做的事情,使命本身就是奖励。
所以,使命与每个人“对自己的标准”、“价值观”和“信念”息息相关。“对自己的标准”、“价值观”和“信念”也会随着个人阅历、知识的增长而变化。
以我自身的一个例子来说,一年前,要是问我,休闲是什么?我会觉得每天窝在沙发里,边吃零食边看韩剧,没人打扰,就很休闲,并且是我梦想中的日子。但是,现在问我,我会觉得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在满足生活必需后的一种自由选择,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虽然也是讲述“梦想+行动”的励志书籍,但是作者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让我对“梦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阅读完毕后,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读后感(七):“你必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一生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写的,原名是The crossroads of should and must,发现中文翻译的其实还挺有深意的。
lt;图片1>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做着“我应该”做的事,这也正是图中所提到的“监狱”,而事实上,我们甚至始终都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与“我应该”相对的是“我必须”
“我必须”,是我们一生中所能拥有的,最美好的事物。
而如何找到内心中的真实诉求(“我必须”)呢?
首先审视内心:
quot;如果你有一天的时间,可以施展创意,做点什么,那么最先出现在你脑海中的三件事是什么?"
有这么几个方向:
1.只为好玩而做的事
2.朋友做过的让你羡慕的事情
3.拖延症发作时,你在做的事情
4.你幻想的事
5.让你不寒而栗的事
6.让你觉得紧张的情景,气味或感觉…
7.给自己写两个版本的讣告 :你想过的人生 与 你正在努力的方向 (毕竟大多数人所正在努力的方向并不是一定是他他真正想过的人生)
8.每月学习一项新技能,尝试新事物
(这个月我游泳学会换气了,哈哈哈)
学习游泳…学习手绘… 练习倒立…了解一个你喜欢的城市… 去跑一次半马…去攀岩…去潜水… 去同传…去写作Anyway ,as you like .至少有一颗还有好奇的心。
“也许你所尝试的各个活动之间并无关联,但时间长了,你的各种兴趣爱好会互相融合、彼此影响,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你。"
quot;最终,一切都会互相连接."———设计师查尔斯·伊姆斯
lt;图片2>
quot;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天,是你来到世界上的那一天,和你明白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世界的那一天。" ———马克·吐温
把你的"必须"融入到你生活的每个角落
浴室的镜子…寄给某人…电脑的屏保…
好有爱——悄悄告诉一只小虫子, 把它寄在气球上
好有趣——把它写在鞋底
好粗暴——埋掉它…把它撕掉…
找到了"必须",就要直面实际问题了。
首先面对的就是金钱~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挣不到钱怎么办?
想想你现在的工作是生计,职业,还是使命呢?
可以为了生计选择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然后在业余时间去追求你的"必须",但是如果你连这样的时间也没有,那么你的损失就不是钱的问题了,"你自己就是损失,这样值得吗?"<图片3>
[把你想要的放在你的生活中,你会发现这些提醒会让你离它们更近]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创意。 诺 这是一份"玩耍"的清单,拿去耍吧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读后感(八):背叛旧我·创造新我
挣脱“应该”的束缚
跟随“必须”的脚步
背叛“应该”的旧版自己
忠于“必须”的当下自我
毁掉“应该”的期许
创造“必须”的美好
终于回归本然自我
分享活着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