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就对了》是一本由[美]赖安·巴宾诺 / [美]约翰·克朗伯兹著作,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1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就对了》读后感(一):与其让别人来革你的命,不如先下手为强
文/媛姐读书
乔布斯说:与其让别人来革你的命,不如先下手为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被赶出公司后,依然可以东山再起,创造自己的新公司,进入苹果公司,他用自己创造的苹果手机革了诺基亚、三星的命,都是他先下手为强,独树一帜。
乔帮主的确有不同寻常的气魄,他生来就是改造世界的。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哪天遇到工作不顺心时,也常常想与其等着老板炒自己,不如自己先炒老板的鱿鱼。可通常是晚上想想路千条,早上起来回原路。又乖乖地准时到公司,跟不顺心的事情没发生一样。为何?没有去做的实力和能力。
类似的故事是不是好像说的就是自己,或是就是身边的某位同事?一开始兴致勃勃地要做某事,摩拳擦掌,可拖着拖着真正要去做了,却渐渐没了心情。
《做,就对了》这本书提到“5分钟起飞法”,很值得借鉴:暂时不管其它分心的事情,也不管自己有没有心情,把这件事情先做5分钟,不管它是洗衣服,还是写报告。
前几日,群友说他们公司今年大面积裁员,她所在的渠道,可能整体全被裁掉。我很替群友担心,跟群友说,我们公司正好也跟她的公司有业务往来,恰好我的BOSS也与她的大BOSS认识,要不要我去疏通一下,可以让她留在公司不被裁掉。
没想到群友说,不用。以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找到一份不比现在差的工作,她的自信是有缘由的。
她在原来的公司是中坚力量,有着较好的业绩和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她利用业余时间已经攻读下了北大的EMBA考试,她写的文章常被各大号转载,在我们共同所在的群里,她一直帮群主管理各种团队,井井有条。无论哪个方面,以她的能力都不必担心自己未来的工作。她在别人没来革自己的命之前,已经在不断地提升自己,先下手为强了。
而我的另一个朋友,就没有这位群友这么幸运了。从高中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公司安心工作,业余时间就在家做做饭,刷刷剧,当电脑已经是我们工作的必需工具时,她还根本不会操作,当微信已经几乎人人在用时,她刚刚知道微信是干什么用 的。她不愿接触新生事物,安心自己舒适的小日子。可去年公司不景气,她这超45人员自然是公司裁员的首选,被裁在家后找各种关系为自己找一份工作,无奈哪份工作需要的技能她都不具备,只好去给摊主站柜台,一天下来,累得要死要活还全年无休,这时她才觉得她是在温水里太久了,成了被煮的青蛙。
蔡康永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剽悍一只猫说:不去做,然并卵。与其让别从来革你的命,不如先下手为强。做,就对了!
《做,就对了》读后感(二):每次读读,总能又打上一针鸡血
很喜欢的书,看过好几遍了,当然,每一次看的时候都有些儿囫囵。
”你可以将你的想法按照下面的形式罗列出来——如果我想在_______方面获得成功,我必须把__________做得很差。"
quot;试着发现你不知道的东西,抵制以专家姿态登场的想法。"
quot;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失败也就意味着停滞不前,这样也许你会比较容易接受失败带来的不快。"
quot;玛丽接着说那把吉他是她以前的男朋友送的,放在她卧室的壁橱顶上都一年了,上面落满了灰尘。她连一次都没弹过,因为她还没有决定好是不是要学习吉他。 玛丽对学习吉他的看法并非一家之言,许多成年人都拥有类似的思维方式。玛丽原本可以直接拿起吉他开始弹奏。她根本没有必要现在就决定是否要长期弹奏下去。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随便拨弄几下吉他,完全不必困扰。"
拖延、不行动的理由具体有:”我能做好吗?试着做一些你不擅长的事情,不要把精力放在获取他人认可上,而是专注于自身的满足和成长。 我有足够的时间吗?如果你热爱一件事,那么这种爱好就会让你不再浪费时间做那些无足轻重的事情。 我有做这件事的耐心、天赋和智慧吗?尝试一下,或许你会发现自己原本没有意识到的耐心和天赋,或者专注机会提高自身能力。 我确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吗?如果是的话,会不会占用我太多时间,让我错失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只有你真正想做某件事的时候,才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开销会很大吗?当你发现自己热衷的事物时,它也许会带给你启发,让你找到新的赚钱方式,或者促使你减少不必要的开销。 如果我参与这件事,别人会不会笑我傻呢?成功人士的兴趣爱好,在他人看来,往往显得很反常,但却是他们用来充实人生最好的方式。显得傻才有趣。”
“要让你的愿望清单变成了候选名单,而要让它成为即刻执行清单!挑选一件闷在你心中已久的事情尝试一下,找出最简单的一步先迈出去,让事情马上运转起来。”
《做,就对了》读后感(三):反击拖延,即刻行动
今晚十二点是读书分享的截止时间,现在七点多了,我才刚刚动笔写书评。
这周没有指定书目,所以一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如何阅读一本书》,想通过这本书为之后的阅读奠下基础。但我本身很不喜欢读书,只在上班或者搭地铁的时候抽空看了看,几天下来才看了几十页,脑子里也没个大概印象。我转而求其次去读之前读过的《嫌疑人X的献身》,又觉得无法深切体会那种为爱义无反顾的心情,恐怕是写不出什么好书评了。
周六在家宅了一天后,差点发霉的我终于觉得不能在进读书群的第一周就犯规,狠狠心换了衣服去了附近的24小时图书馆。我仰头盯着机器上的一列列书目,扫视寻找自己想看的书——浅显的、篇幅小的、能让现在的我感兴趣的书。最终选定了两位美国心里学教授赖安·巴宾诺和约翰·克朗伯兹共同著作的畅销书《做,就对了》,旨在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及时采取行动,用快乐充实人生。这本书简直是为现在的我量身定做的。
两大问题
书里说拖延症的两大问题就是目标太大和顾虑太多。
拿我看书的这件事来说,一是我没考虑到自己的阅读感受,只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如何阅读一本书》确实一本好书,只是里面讲述性文字太多,看着很容易分心,也会让我觉得读书好难干脆看美剧好了。二是在没行动前我就担心写出来的书评不好。格式合不合规范呢?观点有没有道理呢?大家会怎么喷我呢?
好吧,我承认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总是拖延完成每一件事。不是不做,只是觉得DEADLINE还远不用着急,又觉得还有好多计划还没做好不能急着开始。一拖再拖,最终只能在DEADLINE到来的前一刻匆忙完成,然后在作品交上去后长舒一口气。我很清楚这样做质量没法保证,只是还是控制不了自己,有时候甚至会病态地觉得这种做法有点刺激 。
拖延症犹如附骨之疽,叫我又气又恨却又无可奈何。幸好《做,就对了》这本书提供了很多简单易行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消除抵制心理,取得自身的成功之法。
事无大小,即刻去做
可能你想跑步,决定天天跑个十公里,跑步鞋、速干衣还有心率表都买了顶好的了,但你觉得今天太累了,想着等明天再跑吧。可能你想看书,当当买了一大堆书籍堆满床头,但看见了每一本书都有那么多页,不如等周末有一大段的时间再读吧。可能你还想培养一种新爱好,吉他或者写作,但谱子认不得写作又没头绪,还是等有心情再学吧。
只不过很多时候,你再也不会想起自己曾经定下过这个伟大目标,甚至还做了详细计划。你只会在肚子上的肉更多、看见别人在镁光灯下表演的时候重新拾起想学习的念头,然后又开始做计划、准备物资,最后再一次束之高阁。毕竟拖延症患者的借口总是非常巧妙的,它不会劝你不要去做某件事,它只会告诉你:这件事很麻烦,不如等到合适的时间再做吧。至于什么是合适的时间,没有人知道。
作者说成功没有微不足道,只要我们马上行动起来。想跑步就马上出门,要看书就随便挑一本读上几页,学习新东西也请立马动手。你知道自己总是三分钟热度,什么事都做不长久,但至少在你还有热情和冲动的这一刻赶快行动起来。这些都是好事,你学多了一点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就多了一点,知识储备也可以积沙成塔。
至于每年读三百本书这种宏大目标在梦里念叨念叨就好了,现在拿出来就是个笑话。
不管结果,试了再说
相信很多人在行动前都有一大堆考量:做这件事究竟值不值得呢?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在上面,它会给我直接的经济利益还是间接的人脉?它给的东西比我花费的更多、更好吗?如果不是,我为什么还要去做?
我觉得自己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经常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有时候甚至会专门去网上搜集其他人的评价来对这件事进行评估,再决定是否开始。
就跑步一事来说,在最开始我考虑过的问题就有:初学者怎么开始跑步?跑步需要什么装备?什么是正确的跑步姿势?跑步伤膝盖怎么办?跑步会长肌肉吗?不想跑步怎么办?跑了一下就喘不过气来正常吗……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很多问题要到每个月很大跑量才会产生,那时候的自己根本就是杞人忧天。说白了就是懒,拖延症犯了只想找个借口猫家里罢了。
最后是一位网友的话点醒了我:“跑步?穿上鞋走出去就好了。”
不要因为担心你做的事没有回报而踌躇不前,事前没用的考量只会浪费我们更多的时间。先行动起来吧,之后好与坏自有说法。
今天我预留了一整天的时间来读这本书,但这并不代表我就可以顺利完整地读完它。特别是今天还是618年中大促,网上哪里都是让我剁手买买买的标签,心痒痒得不得了。我读这本书还是一样停下了很多次,伸伸懒腰找点吃的,逛逛淘宝看下美剧,有时候真的觉得哎呀好痛苦,干脆不看了吧。
只是我还是硬着头皮把这本书看完了,现在还在绞尽脑汁写书评,因为我在读书群里说了今天会交读书分享了呀。后路已断,我只能背水一战了。
在这时候读书群就起到监督的作用了。在平凡的我们想要改变又没办法一个人坚持下去的时候,我们就要机灵点,寻找外界的帮助了。就算是为了面子,大话说出去了也只能尽力完成了。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样强迫读书是没有效果的,但就如书名所言——做,就对了。可能我现在匆匆写出来的文字条理都不通顺,至少我还是有思考过的,而输出的时候又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内容,相信下次再读的时候肯定会有更多的感想的。如果我现在不写的话,估计以后都不会写了。
不要大目标,不要想太多,立刻去做,马上去做。付诸行动,才会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
《做,就对了》读后感(四):人生的可能性是做出来的
作者:
赖安·巴宾诺,职业咨询师、心理学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心理学与人才发展专业,目前任教于斯坦福大学。
约翰·克朗伯兹,斯坦福大学教育与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协会及美国尖端科学协会成员。
他们共同开设的“快速失败,经常失败”课程从理论与实践上指导人们如何从失败中获取成功,深受学生喜爱。
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乔布斯
《做,就对了》一书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但可能性不是想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人生的可能性是做出来的
你的一位刚过世的远房亲戚给你留下了1亿美元的财富和一个奇怪的规定:戴上一个快乐计量器,这个仪器能够监测你每天的幸福等级。在戴上它的一年时间内,如果每天的快乐指数从未低于7,那么你就能得到这1亿美元,反之则一无所有。
想想我们有多久没有为自己的幸福做点什么?
我们有多久没有跟随自己的感觉和兴趣去做那些有趣的事情?
如果想象自己在这一刻戴上了“快乐计量器”,你想要做什么?
如同乔布斯所说的那句话一样,作者提醒我们,人生的成功是完全可以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实现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马上改变自己的旧有观念,付出行动。作者提到四个人们不愿意或不能够马上付诸行动的主要原因:
害怕失败
目标太大
过度规划/思考/分析
抵制心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么通过“做,就对了”这一核心思想来突破的:
快速失败
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天才是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经历失败的,害怕失败完全没有必要,甚至我们应当要尽快失败,敢于失败:学习一件事并变得擅长的最佳方式就是失败,并且越快越好。
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公司演讲俱乐部时,我叫到台上发言,手足无措,声音颤抖,目光游离,每说两句就得停顿好几秒,简直惨不忍睹。但随着我一次又一次地走上台,讲完一个又一个的演讲,那些演讲也就从很烂渐渐变得没那么烂,而又从没那么烂渐渐地变得不烂。我发现演讲俱乐部的会议流程设置跟书里的转化恐惧练习步骤完全一致:
发现恐惧:人人都恐惧公开说话;
转换思维:想办法快速失败,任何人第一次上台都是一塌糊涂的;
邀请他人帮助:俱乐部有人会给你提出建议;
发现不足及需学习的地方:依靠演讲书籍和前辈反馈来改进升级;
寻找下一步挑战:完成阶段性目标后总有新的挑战。
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核心是我们要尽快累积到足够多的失败,才能走向成功。
精益 + 最小可用品
志存高远没有错,但过于宏大的目标往往不切实际,更不能为行动带来动力。宏大的目标通常也过于艰难,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并且在短期内看不到成果。
推特网的创始人杰克·多西就是一个从来不做详细规划的人,他在几年内对多个领域作出尝试包括:程序设计、植物学图谱、时尚设计以及推拿按摩。在推特的前身——文本博客平台刚被提出的时候,他还正打算要去尝试做个牛仔裤设计师。
也许很多的尝试并不一定会产生好的结果,但不尝试,就永远都不会有结果。我们可以借用互联网流行的精益创业理念来使自己更快速地“动起来”。
精益创业就是基于一个想法快速开发出“最小可用品”投放给潜在客户,即时获取反馈并尽快地调整改进。最小可用品必须是很简单可以做出来,并且成本极低的,放之生活中则是用最小的代价去尝试你想要做的事情。
比如说想要做一个心理咨询师,可以找身边有烦恼的朋友们聊聊;想要做一个蛋糕师傅,可以马上去上一次烘焙课;想要做时装设计,可以先试试自己画一套衣服出来等等。
找到跳板行动,马上开始
当我们找到想要做的事情后,另一个老毛病似乎又犯了,那就是“等我……的时候再开始吧 ”。在等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很多,分析很多,规划很多,但就是迈不出第一步,终于什么也没做成。
作者提出利用跳板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跳板行动就是一个事情实施所需要的关键步骤,只要这个步骤被完成,其它事情就能有条不紊的推进。
例如当你想要去旅游的时候,先把机票订下来;当你想要尝试演讲,把题目定好向朋友们发出邀请;当你想要创业,先把办公室给租下来。跳板行动是一个强而有力的触发点,能有效地撬动其它事情,让人快速地行动起来。
鼓起勇气,持之以恒
一个顶尖大学的哲学副教授想要出一本书,却发现自己总是被工作和杂事缠身。他找了许多专家去寻求破解之法,但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认知教练,他仍然是无法摆脱这些困扰。最后一个顾问告诉他:“您什么也不需要,您能做的,只有行动起来,开始写作。”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建议,他开始了每天写一点,而后的每一天都接着写一点,渐渐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享受写作,最后完成了他的学术巨著。
阻止我们行动的还有一个敌人,作者称之为“抵制心理”,其实跟我们此前接触过的“舒适区”,“倦怠期”等概念非常类似。它就像脑袋里的一个小恶魔,喋喋不休地说着各种各样的理由阻止行动,甚至会劝止行动。
要让小恶魔尽快“闭嘴”的最好的办法则是马上行动起来。在我们的行动清单上面选一个可以马上开始的事情,摁下你的番茄钟,在接下来的30分钟里埋头苦干。
当我们把注意力拉回到具体的事情上,那些取得的进展将激励行动继续开展,总之:做,就对了。
总结
为了寻找人生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做,就对了。
在此我们需要注意:
快速失败,快速成长
使用精益方式制造你的“最小可用品”
找到跳板行动,马上开始
用行动来让你持之以恒
《做,就对了》读后感(五):做个高效的行动派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想要改变或者解决问题,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去行动呢?《做,就对了》这本书给出了我们答案,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人在生活中及时采取行动,帮助人们过上更充实的生活—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充满热情投入到有意义的工作,让我们及时通过小的行动改变生活,鼓励指导大家付诸实践,实现梦想。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大家总是不去采取行动的原因,从准备不充分和害怕失败这两个方面分析了不采取行动的原因。
行动前的顾虑
当我们想要改变或者想采取某种行动时,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一种是以准备不充分为借口,另一种是以害怕失败为借口。
借口1:准备不充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喊着口号说“我会采取行动的,只要xxx,等我xxx。”这些人认为只有解决目前生活的所有问题,才能尽情享受生活,这可以被看作时“还没有准备好”的借口。作者认为即便我们身处困境,目前的生活不甚理想,也可以采取积极行动,获取新的体验。当我们以准备不充分为借口时,应该怎样解决呢?
首先要找到自己钟爱的事情,做自己钟爱的事情,我们会怀着欣赏的、注重机遇的心态,思考也会更具创造性,工作也会富有成效,从而捕捉到意想不到的机遇。其次是保持热情,快速行动,找到情绪的高峰和低潮点,愉悦引爆点,最后是让积极能量最大化。
借口2:害怕失败为什么我们会害怕失败呢,因为失败总是会摧毁我们的信心。而这本书却让我们对失败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作者认为快速失败时为了快速成长,“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犯错,失败,利用这些错误和失败,快速的学习”事实上大多数卓越成就都是建立在出呢个百上千次的错误和失败之上,书中讲述了霍华德·舒克茨创立星巴克的经历以及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出品动画电影的经历,都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从而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快速失败方法”的核心理念:只有真正去实践,你才能看到这件事的全貌,发现自己的感受,然后看到它带来的结果。这正如我们写作一样,如果我们因害怕失败而不去动笔写,那写作这件事就永远不可能成功。我们只有动笔去写,总结在写作中的问题,不断练习,总结,才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书中给出了5个建议能够能够让我们对失败的恐惧化为采取行动和探索新鲜事物的方式:
1、发现你的恐惧。找出你希望尝试,但是因为害怕失败而犹豫不决的事情。2、转换思维方式,想个办法让你自己快速失败,当你失败后你也许会认为最糟糕的事情不过如此。3、做,就对了,走出去,尝试一下,在犯错中找到乐趣,邀请他人帮忙并提出意见。4、转败为胜。通过探索的行动,发现自己的不的地方。5、寻找下一步挑战,在你的能力范围找出下一个行动的机会。足以及需要学习当我们拆穿了准备不充分和害怕失败都是不采取行动的借口,知道了如何克服它的方法,就去开始采取行动吧,想到就去做吧,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高效的行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