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是一本由芥川龙之介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生门》读后感(一):35岁的永恒
一直觉得读大师的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性价比高许多,题材多样化是一方面,更重要一点,长篇小说往往被立意统一性所束缚,不可跑题太远,毕竟像《2666》这样全景观式的巨作极为罕见。而短篇小说更为天马行空,能挖掘不为大众所知的东西,大师隐匿的艺术人格常常附着在寥寥几页中,自身不可调和的种种矛盾在小说集中凸显无疑。
比如《戏作三昧》与《河童》:前者表现了老艺术家纯粹的秉性,我芥川就是个搞创作的,体内流淌着浪漫主义的血液,凭什么为政治埋单;后者却透露出对现行制度极度失望,借河童国针砭时弊,我芥川是个现实主义创作者,人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去死吧,你们这些疯子。
小说集中不少都是遗作,看得出芥川离世前的幻灭与混乱,推荐《地狱变》、《罗生门》、《竹林中》、《阿肆和孩子们》、《河童》。
《罗生门》读后感(二):罗生门下,“恶”的反面并不是“善”
差不多我们开始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开始,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就一再被提到。这么多年,黑泽明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奇特的“罗生门”印象,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罗生门”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象征。同一件事,因为人们立场的不同,而持同一样的观点,全部都是真相,又全部都不是真相。真相,(虽然)只有一个(柯南),但是人性之复杂,才造就了千人千面的“真相”。
说起来汗颜,读书若干年,这竟然是我第一次完完整整地读下来《罗生门》。年少时也曾因为其名著的名号拿起来试着读过,但是终因晦涩难懂、画风阴暗而放弃。其实,电影《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小说《罗生门》和《竹林中》合体改编的。后来,“罗生门”因为黑泽明那部伟大的电影而变得家喻户晓,让这部作品焕发别样的生命力。其实,小说《罗生门》只是一个很短小的故事。一名失业的家奴,坐在“罗生门”外台阶上百无聊赖,天色暗下来之后却意外地发现城楼处有老妪在薅一具女尸头发,家奴抢了老妪身上的衣服不知所终。或许,这么听来这部作品怎么也不像一部“似是而非”的作品,但是我们却不得不说到龙之介创作的年代。他的创作生涯是在大正五年前后,这是一个天灾人祸横行的乱世,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时代。如果细细推敲,就会发现这部短篇字里行间全是故事,家奴为什么会丢掉工作?因为时运不济,主人就可以像丢弃一件旧物让跟随自己许久的家奴出去自生自灭,而家奴又为什么在罗生门下?一个时代的背景已经铺陈开来。曾经辉煌的罗生门成为一个死尸横行的荒地,让这个故事蒙上了陈腐、阴暗的色彩,突然一阵光,又把老妇带进了视线。老妇薅死人头发,在家奴看来,即是“恶事”一桩,已经陷入绝望在思忖做盗贼的家奴在“恶”的面前激发了心中的道德感。一般意义上“恶”的对立面不正是“善”吗?在这一刻,家奴还是认为自己是“惩恶扬善”的好人,然而,这恰似黎明前最后的一丝黑暗,或者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剧情很快反转,“正义”的化身剥掉老妇的衣服,将其踹到在死尸堆里,下落不明。
“恶”的对立面真的是“善”吗?人性在一个非常态的环境中,又会怎么裂变?该如何评判在这样环境中的“善恶”呢?几年前,一部英剧《黑镜子》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非常态的探讨,在《黑镜》第二季中的《白熊公园》中,一个女人被刷掉作恶的记忆,却在公园中不断重复地寻找自己曾经的记忆,真相大白的一刻,她发现她是白熊公园中的唯一展览品,而所出现的一切人,都是为了惩罚她行恶的道具。在正常态中很好被区分的“善恶”却在非常态的环境中变得复杂,而正是因为其复杂,才是藏于人性最深处的,千百年来人们乐此不疲地区探讨的。
老妇说,死尸作为活人之前也做过恶,然而“不做就得饿死”,即便是作恶,如果有光明正大的理由,就是可以“被宽恕”的。乱世中,多少的人,秉持着这种观点,人性的光辉抹煞,最终成为一个彻底的“恶人”。我们读过饥荒中人吃人的故事,那的确是无奈而为之。为了活下去,人们活的渐渐不像人。在严酷的生存状况之下,人们或许只能选择“优雅地死去”或者“邪恶地活着”,可是,像芥川龙之介这样的大师,却一眼看出了人本质中恒定的东西。所以,那些面临死亡却守住底线,明明死亡近在咫尺,却依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人的故事,才永远都会感动人心,给人以力量。
太年轻的时候,不但读不懂芥川,也是不应该读的。因为,他笔下的世界,不是披上“童话”外衣粉饰过的世界。这个非极端的世界,也许终其一生,在一个人的生命力都不会出现,但是它们依然有力量,因为你最终会明白,只有快乐的世界是不完整的,正像,你只有见过了黑暗才会明白白昼的光明一样。
没错,芥川又是一个自杀身亡的日本作家。在我读过的日本作家中,如果他的最终归属是“自杀”的话,似乎都在情理之中。文学是这样的世界,你要见过黑暗的意义是更懂得白昼,见识人性的复杂会让人更向往简单,暗黑的世界,如果沉湎太久,心灵也会被压垮吧,然而,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美好和轻松的事情。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猴子》,“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用在芥川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正是因为那悲悯,才消融了笔锋下的所有冰川。
人到一定年龄,是要读一读他的作品的。
《罗生门》读后感(三):脆弱却又永恒
多少人热爱长篇小说的宏伟华丽,却少有人喜爱短篇小说的凝练锋利,而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近代最著名的小说家,却将短篇小说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丰富而又全新的世界,作品的取材非常广泛,宗教故事、社会现实、封建王朝、古代传说都成为作者笔下的素材与源泉,从中打造出全新的故事。人物的描写从侯爷、武士、癫狂的艺术家、女侍应甚至是乱世中的草民都同样传神,可见出作者对于整个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而作者最大的特点则是对于人物内心变化层次的精确把握,伺机为主人复仇的四十七浪人因他人的对话层层变化的心理状态,众人对于内供的长鼻子不同长短出人意料的表现,画家良秀在惨剧与艺术之间急遽转换的心情,其精准犀利凄惨都令人绝倒,而这在《竹林中》尤其有传神的表现,作者截取了几个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对同一事件的描述,短小精悍却又充满张力,竹林中几人迥然不同不同的供述与内心的变化,都令真相更加扑朔迷离,而随着鬼魂最后的叙述,整个故事戛然而止,作者并没有在其中穿插任何个人观点,而我们却在其中看到不同情境之下,不同的人出于名誉、自私、自私诸多考虑的证词,甚至是连自己都没能发觉的内心深处的愿望都被作者挖掘殆尽,作者不仅长于挖掘人们内心的精微变化,也不吝于表达人性之中的恶,而这种恶与善一样都是人性中最永恒的主题,所以虽然这些短篇小说经历了岁月的历练,却依然能在不同的时代带给人穿透心灵的震撼。短篇小说似乎成了作者笔下提到的细剑,想要藉由这把剑刺出完美的招式,破空的声音。
在展现现实社会的同时,作者也力争写出独具个人风格的作品,他的作品,题材别出新意,构思精致巧妙,从中可以看出之后许多其他作家的影子,应该说芥川龙之介确是影响了之后一代作家的文坛巨擘,芥川龙之介作为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既擅于营造沉郁阴冷的气氛,也不乏对于社会现实的的讽刺与影射,我想这是与作者本人敏感的个性与柔软的内心分不开的,他的眼睛里看遍了人世间的寒冷,内心中却充满了对人类最深沉的爱。在《橘子》中,一个简短的画面就为我们描绘出一道暖心的曲线,《河童》中作者也藉由诗人之口说出:我以超人的恋爱家自居,可是看到那种家庭的情景,还是不禁感到羡慕呢。而同样在《河童》中作者也为我们展现了最残酷的社会,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我并没有具体的描述,最后却发了疯,只能回味那些在河童国度过的美好时光与人,就如橘子那一道金色的曲线亦无法抵挡那现实的寒冷一般,作者的写作总是在温暖与阴郁之间摇摆,使他的作品总是笼罩上一层最独特的光彩。
经典的作品总是经得起岁月的冲刷,再在人们的内心投下最复杂的波澜,芥川龙之介曾经说过:“我的小说不论多少,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吐露。”而只有亲身经历过那种体验或者急于想要体味这种情感的人才能真正感同身受,我也感叹于《竹林中》的构思立意文体之巧妙,也被《罗生门》中的阴冷悲惨无望所感染,但是仅仅一篇《阿律和孩子们》就能看得人感动落泪,只能承认作者描摹出的是人类最深沉而又永恒的感情。
《罗生门》读后感(四):生活既美又丑
生活既美又丑
生活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让我们放慢了通往罗生门的脚步,那些都是在我们心目中展现出美的东西;生活又有很多东西催促我们走向罗生门,那些丑恶让我们对世界甚至自己充满了厌恶。第一次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第一感觉是晦涩难懂,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还有人文背景上的隔阂。坚持读下来,又多了一些空灵和诡异的印象,情节上跌宕起伏,感情的变化深刻,在一些人物上的刻画惟妙惟肖。每一篇小说读下来,一些过程和结果又似乎在反映生活中的种种状态,而作者的文章立意,原来在开篇之时已经早就谋划好。阅读就像一次探险,粗粗看起来不起眼,但是越仔细看越能看到很多自己未曾想象到的风景,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吧。
罗生门是通往地狱之门,门内门外充满了人生的悲剧,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景象在芥川的笔下展现地淋漓尽致。人从一出生之后便被宣判了死刑,从一出生之后便开始朝罗生门慢慢靠近,这种悲观的气息在芥川的小说里经常能感受得到。如果说,我们真的要从通往罗生门的旅程中获得所谓的“意义”的话,那么这个“意义”应该就是我们时刻保持自知,获取一种超然的态度,把握自己通往罗生门的生活,好好地理解旅程的喜怒哀乐,获得自己在生活中的智慧。
而如果真的具备所谓的超然,我们也就可以不惧怕死亡,在罗生门前大声哭笑;如果真的具备这种超然,我们也就可以放下心中所有的负累,那些折腾我们喘不过气的工作生活压力,那些我们都不愿意面对的人性卑鄙丑恶,那些我们再也不想提起的辛酸悔恨心情。如果真的具备了那种超然,我们也会失去我们所有的欢乐和追逐,不愿刻意喜欢自己的喜欢,爱自己所爱,只是不论风轻云淡抑或暴雨狂风,自己淡然一笑,任光阴流逝。
罗生门如断魂桥,生死徘徊也是真假难辨,站在门的中间看待两侧,或许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一边是生一边是死,一边是真一边是假,生死易分但真假难辨。再去评断自己的过往生活已属多余,曾经的恩怨情仇显得微不足道。只是,站在罗生门前的人还得再细细数落自己的得失,就像未踏上列车的乘客总是在整理自己的行李一样;行李中的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都在一起,美的印象和丑的感觉交织在一起,列车到来之时不论好坏美丑,统统都装进自己的行李里,因为实在是太匆忙了没有时间去细细挑选。
2016-6-21
《罗生门》读后感(五):跪舔绝望——罗生门
张三李四王五游泳速成班的杨花教练身材婀娜,水性极好。临近毕业,他们三人以感谢为由请杨花吃饭。
一行四人晚饭时谈笑风生,叹相识恨晚。菜过五味,李四突然有事先撤了。余下三人吃喝完后,家住一环的张三想送家住四环的杨花回家,期间张三载王五到公交站后离开。就在王五离开后,强奸未遂事件发生。转天杨花向李四申明,昨晚被张三预谋非礼!
张三的说法是,晚饭后他根本没有载过杨花,只载过王五一人去公交站,强奸未遂事件纯属胡扯。
事件"证人"王五亦证实晚饭张三只载他一人去公交站,车上并无杨花;另一"证人"李四亦否认杨花曾向他申明被张三预谋非礼。
以上是“罗生门”一词的简略含义:既,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
这本由知名翻译家文洁若译本精选而来的《罗生门》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人间地狱。书中截取作者芥川龙之介生平的部分小说20篇,其中包括“竹林中”——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就是取材于此。
然而,本书中的“罗生门”着重描述普通人在刹那间堕落为强盗的心路历程,更在渲染客观环境上苦心孤诣,描写主要人物矛盾心理更是入木三分。作者用大段笔墨营造“阴郁”氛围。如:“朱漆斑驳的硕大圆柱上,唯独落着一只蟋蟀。”“不知打哪又聚来了许多乌鸦”“薄暮是天空逐渐地落下,抬头一看,门楼那斜身出去的雕瓦,正支撑着沉甸甸的乌云。”
另一短篇“地狱变”的可怖在于文字背后的人仿佛在吟诵:人与人之间就是人间地狱。
权力之下有罪恶的念头,更残酷就是掌权者把美好毁灭给你看。或许人间地狱就是任由罪恶把美好毁灭。芥川的这篇“地狱变”让人后怕的地方在于它似乎无法避免,人人有份且人人有责,反抗亦是徒劳;你可以选择坚守本性在火中煎熬,或者做行尸走肉对痛苦浑然不知,又或者同流合污以他人之痛聊以慰藉,但无论如何,你终究要跟这人间地狱狭路相逢。
芥川的短篇“河童”以异类的视角赋予人的口吻来写人。文中借一位精神病患者口述他在河童国的所见所闻。或许正因为是从这样的视角才得以俯瞰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不正常。
每一个乐于用文字释放的人都应该读一读书中的这篇“戏作三昧”。经查,这篇小说中人物非虚构,而是江户时代大作家龙泽马琴描写他一天的日常生活。而芥川借马琴表达了其身为作家的思想、感情以及问题。据说这篇小说是作者要谋求风格变化,以防自我模仿,恐笔力退步而濒死所作。
芥川用笔把人性挂到崖壁,让人物内心充满恐惧与矛盾,善恶生死瞬间,一念成佛成魔。
罗生门,是每一个无处可去的人最后的去处;
罗生门,是在生命和人性的尽头——跪舔绝望。
《罗生门》读后感(六):芥川龙之介——他一个人的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重要作家,被称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鬼才”,以短篇小说见长,本书中精选了作者的20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文笔风趣俏皮,人物千姿百态,布局精致巧妙,心理描写深刻细腻,呈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指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
作者在文章中写道:“创作欲就是生活欲。”正如我们常常所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作者汲取了自己所看到的社会现象,根据自己对人生对事情的领悟所融化贯通写下的令人深思的一篇篇作品。比如《火男面具》中的主人公平吉,他平素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一旦喝了酒就变成了喜欢带着火男面具跳舞的人。
在欣赏他作品的时候,可以发现故事中的人们是带着不同的角度或者说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此外,他们对社会中的事情的想法或者说是心理状态也是各色各样的。在《父》中,能势在火车上见到了一个古怪的人,其实是他的父亲,但是在同学们都嘲笑那个人的时候,他不敢认了,还附和同学说他是个伦敦乞丐。
小说多是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仅是对世俗生活以及人物的白描,更加注重刻画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对事情和人生的不同角度的思考。他的作品反映了人们错综复杂又各式各样的思想状态。《毛利先生》刻画的是一个学生看待自己的老师毛利先生的态度的先后变化,在初中时他教自己英文时,对他是轻蔑和不尊重的,在多年之后学生大学毕业以后的一次咖啡馆的偶遇,看到他兢兢业业的教服务员英语时,顿时肃然起敬,却不敢去与老师相认。在《阿律和孩子们》中对一家五口人的心理活动描述相当成功。
有些时候,作者又只是对社会现象的一个描述,比如《竹林中》,是各个人针对竹林中死去的武士的描述,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需要给出供词。
在《烟草与魔鬼》中,有一种反讽的味道,魔鬼让牛贩子猜自己种在花园里的草叫什么,只是当牛贩子最终耍小聪明猜出来的时候,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当人自以为战胜了诱惑的时候,说不定已经进了圈套呢。”结尾,令人深思。
总而言之,大家在读“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时能够真正体会到,他一个人的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