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1 20: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的读后感10篇

  《平和教养法(多子女篇)》是一本由【美】劳拉•马卡姆博士著作,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 .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读后感(一):读《平和式教育法》有感

  读《平和式教育法》有感

  我是一个两个男孩子妈妈大儿子四周岁二个月,小儿子二岁八个月。自从小儿子进入两岁,越来越感觉孩子冲突日益让我头痛天天在家上演抢东西打架的场景,每天面对这样的场景,怒火一再燃烧。有时我也冷眼旁观,不去管,公公婆婆会加入干预,发现越劝越糟糕老公更是以暴制暴,直接把两个丢到门外,有时还动手打耳光。如果说小儿子两岁前的冲突,是因为大儿子感觉到我对他的爱少了,更多地时间精力给了弟弟。那这个时间段的冲突,完全是占有欲的爆发。我该怎么办?

  当我拿到《平和式教育法》时,我觉得我的疑惑终于有答案了。我试着按照书里教给的方法去做。一天下午,两孩子到小区花园去玩,玩了一会儿,哥哥说他想回家了,而弟弟不愿意回家。我利用了书中的第四章内容引导孩子们沟通感情解决问题】。

  我同哥哥说:“一辰,弟弟说不愿意回家,他还想再玩一会儿,而你又要回去,你们意见一致,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你能不能想一个好的解决的方法,或者你同弟弟商量一下,有什么好的办法,好吗?”

  “妈妈,你可以先送我回去后再下来。”这是他的第一办法。

  我就同小儿子说,“哥哥说先送他回家,我们再下来玩。”“不好。”小儿子不同意。

  “一信,我们去楼下的空地(离家近)玩一会儿,就回家,好吗?”大儿子另一个办法。

  “好吧,就去那里玩吧。”小儿子的回答。我很意外,之前以为小儿子一定不会同意的,想不到他们的意见这么快就达成一致了。所以说,我们永远不要认定自己想法就会是孩子的想法,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学习好处,我们陪着孩子成长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

  《平和式教育法》中还有很多宝,等着我去实践,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有没有用,学习了,如果不去用,是不会有收获了。书中给了我们很多指引和方法,重要的是去执行,这样孩子和我们才会真正地受益!

  书中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孩子在最不可爱时候需要爱。】

  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就违背了这份初心,当他把鞋子当做玩具,丢到饭桌上时;当他把吃的葡萄当成攻击武器;当他们玩水弄得地板全湿,衣服全湿;我们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怒火,将他们丢至门外,更有时候伸手就是两巴掌。读懂这句话,记住这点,在我们生气发火的时候,用来消火,用来反醒自己。孩子在最不可爱的时候最需要爱!

  之前,总以为自己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了,慢慢地,通过同孩子们的相处中发现,自己因为有了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不断地学习中,就如正因为有了孩子们,才有机会学会了这本高能量的《平和式教育法》,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读后感(二):平衡爱,不让孩子“受伤”

  平衡爱,不让孩子“受伤”

  像我一样,总希望姐姐能够谦让着弟弟。当弟弟争抢玩具或者“受伤”的时候,姐姐总能像我们一样把玩具给予弟弟,或者给予弟弟以安慰。但是,非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姐弟关系也没那么和谐

  “年龄小的孩子每一个小时要争吵7次,大约只有百分之十可以愉快解决。百分之九十是大小孩得逞。”正如美国亲子教育专家劳拉·马卡姆博士所言,大多数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几乎无法驾驭或者平衡孩子之间的爱,因为他们总是在打架,在喊叫。在《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一书中,马卡姆重申了父母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孩子保持温暖联结、教导而非控制孩子这三大途径,并提出了“回归平静”和“情绪引导”两个育儿技巧

  “并不是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能成为最好的朋友。但他们都能学会互相尊重,并承认彼此的不同。”马卡姆认为,多个孩子就意味着冲突,情感冲突,规则冲突,个性冲突,语言冲突,打架等等。无论父母怎么做,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都是难免的。仅仅命令孩子“好好相处”无法帮助他们学会情绪管理表达需求以及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家长的介入,只是示范给孩子:更强大的人足以把他珍视的财富夺走。而我们,常常充当掠夺者。孩子则从中看到了强势的好处,并没有学到如何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相反,当孩子算定结局,非但会激发他的占有欲,还使他更仇视其他的孩子。

  所以,不要再口口声声地说分享!与其提倡分享,不如说轮流——帮助孩子等待轮到他们的时候。研究证实,孩子的规则意识并不逊于成人。从实践看,孩子还会在“轮流”中体验到给予别人想要的东西,并从对方开心感受到那种“温暖和美好的情感”。

  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采取平和态度并不意味着家里的现状是难以控制……它只说明你需要选择更平和的处理方式”,或者“内心不要反应过度”。即使孩子让你忍无可忍,你也要保持克制。马卡姆认为,平和的父母首先要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当你在气头上的时候,要避免行动。”其次是先沟通,再修正,和孩子保持亲情联结,“你与孩子90%的互动都应该是情感沟通,这样他才能接受10%的行为指导。”

  马卡姆强调,即便在管教时也不要冷落他们,并且选择引导而非控制孩子,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她说,你生气的时候,是把孩子当成假想敌人对待,于是采取的战术要么是战斗,要么是逃走,要么就是面对面僵持在那儿,这是所有哺乳动物面临恐惧时的三种反应。

  她建议,父母每当感到愤怒难忍就要爆发打人的时候,应该马上采取“制怒三部曲”:停下,放下,深呼吸,让自己恢复平静。自己平静下来才能够跟孩子建立亲情联结,有了这个联结之后,孩子才有可能配合你。

  情绪被接纳的孩子,才能管控好情绪,进而管控好行为。

  发表《现代快报》7月24日第B7版:读品周刊,发表时有删节!

  http://dz.xdkb.net/html/2016-07/24/content_437740.htm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读后感(三):平和的父母养育高情商的孩子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劳拉博士创立和平式教养法,即主要是针对父母来建立规则,让父母在引导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习简明、高效和实用的方法,让孩子在健康的和谐的环境下成长。

  在本书中,劳拉认为,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先要解决父母自身的问题,这是具有革命性的理念。 同时,“平和式教养法”也是一系列非常高效的方法和手段,它帮助父母与孩子结为相互合作统一体,让父母在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真正为孩子提供最有力支持和帮助。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也意味着在中国实行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彻底结束。在过去的三十载,如今年轻一代夫妇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如何应对自己下一代多子女的家庭现状,改变并控制自我情绪,让孩子健康成长,化解多子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需要不断加强适应和学习。

  平和的父母首先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分为有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比如爱和恨,要在生活中多向孩子传导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交流,避免大声吼叫、呵斥、责备子女。其次会和孩子保持亲情联结,即便在管教时也不冷落他们,并且会选择引导而非控制孩子,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对于多子女,在照顾小宝的同时,重视大宝的感受,不要因为大宝的嫉妒而变得焦虑不知所措生活中要让宝宝们意识到亲情伙伴角色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学会分享和包容。再次要帮助提升孩子的信心。你要多倾听,培养孩子的兴趣点,发自内心赏识和适当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慢慢建立。

  多子女的家庭难免会有冲突,包括父母和子女的冲突,多子女之间的冲突,子女与外界的冲突。譬如,前不久就有多方报道重庆小女孩电梯内摔打婴儿,将其推下楼。再如越来越多的校园年轻化学生暴力问题,都暴露出当代孩童不同程度的冲突类型。针对当下中国父母养育二孩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平和式教养法让父母们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引导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养育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劳拉博士给出中国父母大量实例和几本工具书,详解如何在养育多名子女的过程中应用平和式教养法三大基本理念(自我调节、联结和引导),帮助孩子适应弟弟或妹妹的到来,最大限度减少孩子间的纷争,养育出彼此相爱、拥有健康关系的高情商子女,实现家庭的和谐安定和美好。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读后感(四):改变观念,以平和对待孩子

  年幼的孩子在哭泣,父母在一旁训斥一旁年长的孩子,年长的孩子脸上写满了不甘与愤怒。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我们觉得很熟悉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如果兄弟姐妹之间一旦发生冲突,似乎就会出现上述的场景。

  我们的父母似乎无法容忍孩子之间彼此的冲突,无法忍受孩子的哭泣声,更加会对孩子的愤怒表现出更加的气愤,会觉得大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小孩子又这么闹,然后自己陷入了无限的恼恨中,更加想用自己的权威让自家孩子之间彼此友好相处。但在实际状况下,父母如此的行为,并未改善兄弟姐妹间的状况,有时反而加剧了他们之间关系的恶化。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一种疑惑,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的子女就不能做到兄友弟恭,就不能好好相处呢?

  可是我们可曾反思过,为什么在孩子发生冲突之后,我们会选择训斥年长的孩子?为什么我们会那么理所应当的觉得是年长的孩子的错呢?

  在传统观念里面,我们会觉得年长的孩子应该照顾年幼的孩子,年幼的孩子发生状况,那么年长的孩子一定有责任。

  毕竟中国的传统观念讲究的是长幼有序长兄如父,长姐如母,所以年长的孩子需要比年幼的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年长的孩子在年幼的孩子面前也享有一定的权威性。即使是两人年龄相差不大,也会这样强调。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我国国民都很难能描述自己的情绪,会呈现出沉默压抑状态。这是教育的影响,是一代一代这样传承下来的。

  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观念完全错了,但我们也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兄弟姐妹之间相差十岁,对于新生儿来说,十岁的哥哥姐姐已经是庞然大物了,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十岁是属于童年期,需要得到父母的照顾和关注的。

  在劳拉·马卡姆博士的《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一书中,劳拉博士就提到,大孩子没有照顾小孩子的责任。两个孩子都是孩子,作为父母应该公平对待。

  在现实生活,年龄就像一条鸿沟,让父母总是想着年长的孩子和年幼的孩子是不一样,要区别对待。所以在发现状况和冲突的时候,父母无法保持平和的态度,迅速站队,然后这样的状况周而复始,父母也越来越疲惫,更加不能平和。

  所以劳拉博士在提到怎样能让育儿变得更容易这一问题中最先提到的就是,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自己平和的态度。

  在《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一书中,劳拉博士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全面、丰富实用的教养策略,以期父母们能发现平和的力量,用平和的态度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面对自己的情绪。其实方法不是固定的,关键的是父母的平和的态度,而平和的态度源于父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观念中是有误区的,承认自己的错误,愿意不断成长,支持自己做得更好,努力调节自己的情绪。

  只有无条件地爱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才会无条件地爱孩子,抱持孩子的所有情绪。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读后感(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看了这本书,我首先感觉到的是惭愧和自己的无知,书中的字字句句真实反映了自己日常养育小孩当中的点点滴滴,而很多时候我的处理方式恰恰是被书中点名批评的错误方式。

  “平和式教养法”是建立在大脑发育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通过移情、理解和塑造孩子的大脑,确保孩子实现情感调整获得快乐体验。作者认为,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先要解决父母自身的问题。唯有平和的父母,才能培养优秀的孩子。

  “惩罚和吼叫没有用。”作者让大家记住一句话:“你是成年人,你的孩子会效法你。”我们生气时其实是把孩子当成了假想敌,你想控制孩子,他一定会反抗。你关孩子的禁闭,他不会闭门思过,只会加深怨恨。当我们跟孩子大声嚷嚷时,不仅问题无法解决,而且还会让孩子养成向我们吼叫的习惯,这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让孩子不愿合作,而且也让孩子不尊重我们,亲子教育难以为继。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的是自律,而自律只有在平和的氛围中才能习得。

  当然,让任何一个家长做到无时无处都平和,不太可能。但你有一个办法,可以让自己觉知到这种不平衡,当你觉知的时候,你就能恢复平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让自己觉知平和,觉知自己的情绪,同时让自己恢复平和,为此,作者提出四点意见:

  第一,要梳理自己的情绪。第二,即便你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你要跟孩子保持一种情感上的连接。第三,不要试图去控制、管控孩子,要引导孩子。第四,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要帮助他梳理。

  回想自己,我总是以权威的姿态、命令的口气跟女儿说话,她不乖调皮的时候,我更是希望以高人一等的态度能压制她、控制她,而事实正如书中所言,这么做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让女儿的脾气也更加粗暴了,因为她效仿了大人,她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甚至也会朝我发火了,而这更令我难堪,常常觉得女儿越来越不乖了,却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问题。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家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小孩,不管是鼓励她还是批评她,我们都要跟孩子保持一种情感上的连接,而这仅仅是正确教育孩子的基础。可以说,养育小孩是一门艰巨的任务,一路上布满荆棘和挑战,但是你我都输不起,只能一路向前、共同成长!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读后感(六):多子女教养心经---评《平和式教养法》

  “养而容易,育儿难。“教养的宝贵经验更是值得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时下社会二胎政策的放开,更激发着关于多子女教养的经验学习热潮。尽管孩子是上天赐予的小天使,但是一旦孩子调皮使坏之时更是磨练家长的育儿斗志。一个娃儿就难管教,那么一堆的娃儿可怎么样进行科学养育呢?

  带着这样的难题,我个人觉得还是值得借鉴和学习一些科学的育儿心经。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符合孩子们成长心理需求的大前提下,这样的孩子在未来成长之后才能成为社会的佼佼者,家庭成员的热心一份子。由国外引进的《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这本教养书册着实值得学习和应用。

  虽然以往我曾心力交瘁地认同着“一个孩子照书养,一堆孩子当书养“的论调,但是平心而言以母亲的立场角度我其实还是由衷地期待着可以抚育好我的三个孩子们。当友人推荐我这本《平和式教养法》时,我着实觉得这本书仿佛就是专门为我这样的家庭教养而精心准备的。乍然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多子女家庭教养的认识度。是啊!多子女的家庭注定着时有鸡飞狗跳的事情发生。不是大的欺负小的了,就是小的捣蛋惹恼大了,又或者是联合起来在家里闯祸了------- 面对这样此起彼伏的家庭战斗,我想很多的家长可能都和我一样疲于奔命地到处灭火。只有等孩儿们睡下了,家长原本紧绷的神经才可以稍微适度地小歇片刻。翻看着由育儿专家编写的这本书册时,我诧异地发现原来多子女的家庭同样可以采用平和式的教养方法。在这本书中,我尤其喜欢翻看的是诸多的实例例证。编者为了便于家长朋友们领会和掌握,里面有着太多实际案例的分享和介绍。看着里面众多其实就仿佛就前不久发生在我们家的案例,我如雷灌顶地发现了更多的高招去逐一破解。并不是家长通过吼叫就可以平和事态。相反的是在遇到问题时,家长更应该以平静的心情介于其中进行协调解决。就有如书中讲述到两个孩子为了一架飞机发生了争执----是任何这两个孩子闹到不可开交吗?答案是否定的。书中分享的是家长以一种商量协调的身份出现。两个孩子之间相互沟通,规定了游戏飞机的时间。在协商的过程中,孩子们其实自身也认识到了某些的问题的存在。除了相互的让步外,更是在平和的心境之下共同游戏嬉戏。相信这样的解决无疑是让家长异常满意的。细细地翻看这本书册,我们不难发现里面有很多的章节值得推敲和学习。类似于反思管教,设置移情式限制,反思隔离,反思奖励,后果与限制之间的差异等等。有针对性地逐一破解着原本闹得不可开交的多子女之间的家长战斗。

  养育孩子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无疑抛砖引玉地为众多的家长提供了不少的宝贵多子女育儿经验。相信在今后的育儿之路上,我借助着这本书册的学习更可以游刃有余地管教好家中的几大宝贝们。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读后感(七):二孩时代,平和教养方法《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让孩子停止纷争,保持亲密情谊》读后感

  作为平和教养三大理念《自我调节联结和引导》提出者,劳拉博士在本书中给出大量实例和基本的工具,告诉父母如何在养育多名子女的过程中应用三大理念,最大限度涉及孩子间的纷争,养育出彼此相爱,会调节情绪,拥有健康关系的子女。我家两个女孩子,虽然两姐妹相差7岁,姐姐很懂事,但每天还是会有一些状况发生,有时我能解决,有时真的很为难,不知如何去解决。《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让孩子停止纷争,保持亲密情谊》这本书中总能找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并且给出了多种解决方法,如大孩子会指责父母偏爱小孩子;当大人生气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比较自己的孩子,就会觉得拿孩子们互相比较能激励他们学习别人;日常中谁可以按电梯按钮;小孩子攻击较大的孩子等等,父母尽量公平,但孩子却坚持在每件事上都要竞争!劳拉博士用多种解决方法来面对这些日常问题,真是让人受益匪浅!

  看到 “为什么不能分享”,我这里我真想流泪呵。我家大宝曾经有过一个案例,大宝5岁的时候,回到老家,跟小表弟玩的时候,爸爸做了个错误的动作,未经大宝同意,直接把大宝爱玩的玩具送给表弟,说回家后再去买一套。大宝虽然不情意但同意了,委屈的眼神,我一直没忘,后来大宝性格似乎有种变化。上小学一年级时候,老师要求学会分享,家里的课外书可以带到学校跟同学交换读。很遗憾,大宝似乎不知道分享,她的书有去无回,最多的时候,家里的童书少了三十多本;以前大宝看书很仔细的,从不在书上画的,现在带回来的书上画的乱七八糟。我跟大宝讲,分享不是把书给别人,而是跟别人交换着看,看了要及时归还,不能在书本上乱画,如果别人没归还要提醒人家。她点头,可一个星期过去了,书还没见找回来。我急了,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班主任。在老师帮助下总算回来了十几本,回来的书上基本上都脏的涂过的,另外十多本实在没有同学还了,只得作罢。从那以后,我把家里的书全都编了号,再有老师(其它课中途有换过老师)要求这样带书去学校看,我就不让她带书去了,跟她讲明后再给老师打电话,告诉老师不带了,或者只能她带一本书,书包经常检查等。这个"分享",在书中有很详细的反思,这让我感同深受。书看到这里,我在想那时老公能看到此书该多好,会不会不会出现后面发生种种。已然发生的事,只能当作教训,看在当下,努力改变!

  劳拉博士说只要实现了三个主要目标,育儿就能变得容易许多:1、调节我们自己的情绪;2、与孩子保持联结,即使在我们设置限制或者孩子不高兴的时候也要做到;3、引导而不是控制孩子,通过培育情商和移情或限制的引导来代替惩罚,支持孩子发挥主动性。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如何做到这三步,其实很难,需要有很多的说话技巧和方法,只能靠父母自我学习,努力引导孩子们更加快乐,情绪更健康,更乐于合作,当然你也会更冷静,在育儿过程中更有满足感!

  记得不知从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要孩子是为什么?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有一个很令人感动的答案: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参与:意味着付出与欣赏。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让我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因为没有完美的人,重点在于我们应该注意到自己什么时候偏离了轨道,尽快让自己恢复平衡,并多与我们孩子联结在一起,承认自己的错误,愿意不断成长,支持自己做得更好,努力调节自己的情绪,爱孩子们!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读后感(八):解决兄弟姐妹间的竞争意识

  我有一对双胞胎女儿,现在已经4岁半了。很多时候,在我们家,我是处于一个裁判的地位,两个孩子之间,任何事情都会让我来评判。仅仅离开几分钟的时间,两个人就会过来找我评理,“妈妈,姐姐欺负我”或者“妈妈,妹妹她拿了我的东西”。都说女孩子比较文静,不像男生那样调皮,比较好带。每当别人说羡慕我一次带大两个孩子的时候,我都只有苦笑,太多的内心独白不知道如何为外人道。

  人的精力总是非常的有限。两个孩子经常会为父母的精力来争夺。在孩子小的时候,她们往往无法通过语言来相互沟通,如果想要一个玩具,她会直接去拿而不会事先发出声明,这样就导致了冲突的发生。作者告诉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多引导孩子们之间相互沟通感情和解决问题。比如争抢玩具的问题,通常我们会让较大的孩子不要与小孩子争夺。但是这样的介入,其实只是告诉孩子我们说了算,同时,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而且仍然没有学会如何在冲突中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者询问孩子的需求,愿望和选择,问问他们你到底想要什么?你觉得如何得到这样的东西?你可以这样做,这样引导他们,从而让他们和平地自己解决问题。

  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学习东西,尤其是从父母身上。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喜欢吼叫,就在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反面的模仿对象,会让他们互相吼叫,而且也对父母吼叫。面对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日常生活的挫折,只知道大喊大叫和互相指责,而不是与其他人合作,已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拿别人出气,可能这些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学习回归自我冷静下来,是巩固亲子关系和我们与别人关系最重要的行动,可惜这并不容易做到,自我的情绪调节,是为人父母最困难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遇到的压力很大,任何人都很有可能失控,但是为人父母的责任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自控力。

  两个孩子总是会一个乖巧一个调皮,如果经常批评调皮的那个,可能她以后对批评并不以为意,变得不所谓起来。你经常说她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可能她听多了,自己也觉得自己就是不听话的孩子了,这样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像我两个女儿这个暑假开始学习舞蹈基础。老大在练习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老师点了几次名,每次课程结束时,老师会发小星星,连续几天老大都只得了一个星星,老二得了两个星星。有时老师会问小朋友自己,觉得自己表现好不好,应该得几个?我女儿自己就说自己表现不好,只得一个。我现在有点担心这种状况,觉得打击了她的自信心。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读后感(九):我有两个女儿

  我有两个女儿,老大9岁,小二2岁。每次在楼下溜孩子,总有邻居妈妈问我:两个孩子打架吗?我就会特别骄傲的告诉她们:姐妹两个感情很好,一点都不打架!

  之所以说特别骄傲,是因为姐妹两个感情好有天生性格合拍的因素,但也是我作为妈妈刻意引导培养的结果。我很重视这件事情,姐妹感情培养计划从老大小时候就开始实施了。不要怀疑,这是真的,因为我和我的姐姐打了三十年。

  我作为一个记性很好又善于思考分析的敏感女孩,其实很早就知道我和姐姐经常争吵的深层次原因。但是家务事就是这样,相处模式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妈妈再怎么不承认,我还是坚定的认为父母对于子女的偏爱是切实存在的。所以从大女儿出生开始,我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另外需要说明,我是一个自私又强势的人,尤其是作为妈妈来说。从小对女儿的引导都是她将会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弟弟妹妹需要她的照顾和爱护。随着她年龄的增大,她对弟弟妹妹的渴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我怀孕的时候 ,会把女儿的小手放在肚皮上感受肚里宝宝踹肚皮的动作,也会让大女儿每天对着我的肚子读几个小故事来进行胎教。我告诉她如果宝宝在肚子里就听过她的声音,等宝宝出生之后就会对她特别亲近。

  老二一生出来,老大对老二就表现出了超常的喜欢。在我们给她不断灌输的意识里,在她对妹妹的爱还没有经过妹妹的可爱焕发出来的时候,老大把老二当成了父母专门为她生出来的私人财产。她用一种”这个孩子是我的”的观念来爱护她的妹妹。妹妹睡觉的时候她说话会很小声,因为电视屏幕有“长波辐射”,她会克制自己不看电视。她还会督促我给老二换尿布喂奶,她把养育老二当成了自己的责任。老大犯懒的时候会不叠被子不穿拖鞋不洗自己的衣服,但是只要是妹妹的活,她都愿意干。我们一起给老二换衣服,洗澡,把尿,穿鞋。出门的时候我和老大轮流抱孩子,老大成了我的得力助手。记得老二六个月的时候,老大曾表情凝重痛心疾首的跟我说:“妈妈,你不能这么惯着小二了。她已经六个月了,什么不懂啊!你得给她讲道理,得管她!”

  小二现在两周岁了,最近她的口头禅是:我的我的都是我的。每次她这样霸道的嚷嚷,老大都会一脸宠溺的笑着说:你的你的都给你,咱家的东西都是你的!

  小二最近打人打顺手了,所以老大的脸上经常挂着伤。

  老大感觉有妹妹很幸福,就像她之前说的:我白天上学,晚上回家逗逗孩子,多美啊!

  我家俩宝相亲相爱的让人嫉妒,那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怎么相处的呢?

  有一次在楼下和邻居聊天,她家大儿子总是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快速的伸手掐一把坐在婴儿车里的弟弟。还有一次在世界花卉大观园,一个四岁左右的哥哥用小石磨磨豆浆,只要弟弟一靠近,他就尖叫着把弟弟推倒在地上,并咬着牙使劲掐他弟弟。最让我震惊的不是暴力的孩子,而是孩子的姥姥和妈妈。他们既不阻止哥哥打弟弟,也没有训斥哥哥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他们只是一脸木然的拉起地上的孩子,然后眼睁睁看着他再一次走进哥哥的攻击范围。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二胎家庭也在渐渐增加,怎样才能让兄弟姐妹和平共处健康成长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和平式教养法(多子女篇)》于是成为了二孩儿时代中国父母必读书。作为平和教养三大理念(自我调节、联结和引导)的提出者,作者劳拉博士在本书中给出大量实例和基本的工具,告诉父母如何在养育多名子女的过程中应用三大理念,最大限度减少孩子间的纷争,养育出彼此相爱、会调节情绪、拥有健康关系的子女。特别是本身就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们,他们没有和同胞竞争的经验,也就不容易发现并解决子女间的纠纷和矛盾。实践经验缺失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改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工作,我们要尽量做得更好一点。

  我和姐姐的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尽管她强我弱的相处模式仍然留有痕迹。我的两个女儿则从一开始就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略有纷争也总能很快妥善解决。我觉得我家小二是一个幸福的小姑娘,因为她比别人多了姐姐的陪伴教导和爱护;我大女儿却不同意我的观点,她觉得她才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她有一个这么漂亮可爱又这么爱她的妹妹。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读后感(十):二娃必备指南——如何成为“别人家的妈妈”

  前两天聚会,一个朋友向一对二娃父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真的会偏爱某一个孩子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准备要二胎、犹豫要二胎和不打算要二胎的朋友的一致关注。对于我们这些第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对二胎家庭的好奇心是毋庸置疑的。在那个二娃家庭中,妈妈喜欢妹妹,爸爸为了平衡,便会更疼爱姐姐。但这话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他们趁孩子在一边玩耍时,用手指比划出来的。在孩子面前,他们变得格外谨慎小心,因为妹妹出生后,姐姐的感情变得更为细腻敏感。

  看得出,他们对于两个孩子之间的平衡既苦恼又无奈。那对夫妇求知欲很强,也愿意学习先进的育儿理念,无奈二胎开放政策实施时间太短,国内很难找到相关领域的资料。说这话没两天,我便看到一本美国的劳拉·马卡姆博士针对多子女父母写的《平和式教养法》。出于好奇,我随手翻看了几页,结果刚看了第一章就停不下来。平和式教养居然鼓励家长引导孩子哭?光是这一点,我就要迫不及待地拿给家中脆弱的老人看看了。

  ※平和式教养的三大原则:自律、联结和引导

  ·及时调节情绪,使自己重归平静

  脾气再温和的父母,在不谙世事的孩子面前,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控。而父母的不良情绪又会进一步激怒孩子,使他做出更为过激放肆的举动。我们无法要求3岁的孩子理解30岁的大人,因此平和式教养的第一步要从父母的自律开始。

  在心情愉悦时,我们通常不需要自律就能轻松化解矛盾。但在身心俱疲的时候,孩子的一点小失误都可能成为我们爆发的理由。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休息5分钟”来舒缓压力,做几次深呼吸、听听音乐或冥想都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其实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平等的沟通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在生理期情绪烦躁的时候,会主动和女儿沟通,告诉她妈妈最近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女儿虽然只有4岁,已经可以理解并安慰我了。

  ·通过移情,与孩子建立深度联结

  幼儿大脑的推理部分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他们的情绪容易不堪重负。如果我们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容易认为他们在无理取闹胡搅蛮缠。每个人的童年一定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向父母倾诉,得到的回应却是鄙夷或斥责。所以我们不会告诉父母暗恋了哪个小男生,以后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向他们寻求帮助。没有同理心的家长,只会不负责任地把孩子越推越远。

  到底怎样做才算具备同理心呢?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和理解孩子的观点和情绪,无论观点是否正确,也无论这样的情绪你是否能够接受。当孩子挑动人生气或故意违反规定,说明他们正在寻求帮助以排遣汹涌的感情。与父母的联结足以帮助他们重新规范自我,培养自律。当孩子睡觉前向你要巧克力时,不要急于用“现在太晚了”、“会长蛀牙的”这样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只需要描述孩子的感受即可,例如“我知道你很伤心,因为你现在真的很想吃巧克力”。即使孩子最终没能如愿,至少也能感觉到被人理解。父母的理解使孩子在负面情绪中体会到安全感,从而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

  ·用引导代替控制,帮助孩子处理复杂的情绪

  一旦我们允许自己感受某种情绪,它就会开始消散。如果试图将情绪推开,它就会渗入我们的潜意识,而那是我们无力控制的领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旦被“触动”就会爆炸: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总是蠢蠢欲动,想要得到治愈,但由于它们未被我们有意识地控制,所以会不受管制地喷涌而出。

  对于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可能也会令他冷静下来。但那只是逃避,该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家长的作用正是通过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让他的愤怒消散,从而感受到愤怒之下更为脆弱的恐惧、悲伤和无能为力。孩子只有直面自己的感情,适当宣泄不良情绪,才能学会处理情绪上的各种问题,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在哭泣中学会成长。很多老人和脆弱的母亲无法接受孩子哭泣,但回避哭泣就等于压抑感情,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孩子,哭泣都是释放情绪的最直接手段。

  当孩子生气时,我们可以表现出足够的同情,运用语言或拥抱引导他哭泣。如果他对你吼叫或把你推开,不要因此受到情绪上的影响,告诉他你会一直陪伴他。我女儿心情不好时,经常会将我推开,但当我真的离开时,她却感到非常伤心无助。根据劳拉博士的理论,这一行为是女儿抵制联结的心理映射,只要家长给予足够耐心,孩子最终会将积压的情绪迸发出来。

  ※父母不是裁判员,而是翻译官

  我曾问过一个非独生子女的朋友,有兄弟姐妹的感觉如何。她母亲的育儿理念令我眼前一亮——在他们家里,永远是弟弟让着姐姐。我一直认为二胎对老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也一度认为这是极为睿智的做法。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弟弟会不会因此感到心理失衡呢,又或者老二是女孩的话,这么做的效果又将如何呢?

  平和式教养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孩子发生冲突时,同时对两个孩子移情。这就意味着无论家长内心偏袒哪个孩子,甚至哪个孩子真的有错,都不能支持任何一方。父母的言论使任何一个孩子感觉受到攻击,他都不太可能移情其他兄弟姐妹。我们要做的只是客观地描述问题,必要的时候担任翻译官的角色,引导每个孩子向对方表达感受。比如,对于两个的争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姐姐:“妈妈,妹妹弄倒了我的积木。”

  妹妹:“妈妈,我想帮姐姐一起搭。”

  妈妈:“妹妹不是故意给你捣乱的,她只是想过来和你一起搭积木。”(作为“翻译官”,帮助妹妹完成更清晰准确的表达)

  姐姐:“我不想和她一起玩。她老是搭不好。”

  妈妈:“姐姐想自己搭好玩具,妹妹想和姐姐一起玩,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无倾向性地描述问题,引导孩子提出解决方案)

  姐姐:“等我搭完积木,可以陪你玩娃娃。”

  妹妹:“好,我现在可以帮你拿积木吗?”

  姐姐:“好吧。”

  父母重申解决方案后,只需监督孩子的实施过程,直至大家均按解决方案执行。父母只有在孩子的冲突中“置身事外”,才能为他们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一些棘手的难题

  ·关于分享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分享是一种美德,而美德往往是通过自我牺牲实现的。家长看似公平的裁决,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对私有物品的控制权,加剧了孩子之间的矛盾。真正的分享不意味着给予和奉献,而是用轮流的制度代替虚假的慷慨。更重要的是,拥有玩具的孩子有权决定轮流时间的长短。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充分享受玩具带来的乐趣,进而体验到分享带来的愉悦感受。

  上周末,女儿和幼儿园几个小朋友相约去游乐园玩,临近傍晚又累又困,终于因为一个小奖品引爆了导火索。一个小朋友为了女儿手中的小奖品哭闹不止,而女儿也因为那个小朋友抢走她的小奖品嚎啕大哭。要是往常,我真不知道这样混乱的局面应该如何应对。但现在,我可以淡定地安慰女儿:“那是你的玩具,小朋友只是因为喜欢拿去看一眼,如果你不愿意交换,随时可以要回来。”这样一说,女儿果然不再哭闹,拿到玩具后,反而跑过去安慰那个小朋友,最后帮她换到一个和女儿一模一样的小奖品。

  我们已经告别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完全不需要通过在物质上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尊重孩子,帮助孩子体会分享的意义和乐趣。很多时候,孩子的坏脾气,真的不是为了玩具。

  ·关于比较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拥有与众不同的独立人格。每个八零后的童年里都曾被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伤得体无完肤,如今我们身为人母,不仅要避免重蹈覆辙,更要警惕自己无意识的比较引起手足之争。

  逻辑思维使我们善于思考,也令我们潜意识中总有类比的愿望。我们既要克服消极比较,如“你就不能像哥哥一样……”,也要避免积极比较,如“看你和妹妹谁完成得更棒”等。这很难,唯一的窍门就是坚持区分孩子之间的行为,如同你只有一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看到孩子可能需要的帮助,而不是他与别人相比显露的缺点。

  很多时候,对一个孩子的表扬也相当于对其他孩子的批评,引起他们私下的竞争和攀比。面对一个破门而入的好消息,我们要做的是移情孩子的兴奋和骄傲,而不是鼓吹自己的自豪。对于那些较为突出的孩子,父母甚至要刻意压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为每个孩子创造一些独享母爱的“happy hours”,在独处的时光中,我们大可以畅快地为他们鼓劲喝彩。

  ·关于规则

  体谅孩子想吃巧克力的心情,并不意味着要帮他实现这个不合理的愿望。移情不代表放纵,而是在规则框架内的理解和支持。鼓励孩子参与制定家庭规则,能确保他们更加有效地维护和执行规则。那岂不是要造反了?幸运的是,家长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我们仍然具有否决权!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制定太多的规则,否则孩子会顾此失彼,削弱规则的力度。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将协商后的结果写在纸上,让孩子们装饰后挂在显眼的位置,之后要做的就是安稳地坐在椅子上,等待他们之间的互相监督了。

  养育孩子其实很简单,兜兜转转绕不出一个“爱”字。但如何“爱”,说起来却也很难。《平和式教养法》可以说是一本爱的说明书,让那些希望改变却又不得其法的家长,即使看着书本照猫画虎,也能成为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好妈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