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破茧001》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4-29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破茧001》读后感精选10篇

  《破茧001》是一本由主编:李梓新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6-6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茧001》读后感(一):《破茧001》主编的话

  文|李梓新

  中国三明治创始人,《破茧001》主编

  “破茧”是一种意象

  写作的人都懂得,有时写作就如作茧自缚孤独困苦,无人理解

  在这个喧嚣时代写作如是,对于所谓未成名的写作者更如是。

  他们都在等待着一次破茧而出。

  这就是中国三明治“破茧计划”的由来

  在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作为集结了国内众多非专业写作者的非虚构内容平台,“中国三明治”刊载了更多他们写作的故事,让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读到。

  但仅仅这样并不足够。

  去年8月的时候,我想着,得有一个行动计划来帮助那些尚在孤独用笔摸索前行的写作者,把他们联结起来,和他们在一起讨论文字,并邀请国内一流的非虚构作者来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意识自己的文字也饱含价值,并领悟如何更好地讲述故事。

  9月,“破茧计划”第一期正式招募,从三百多名应征者中,我们挑选出十六名背景多元的业余写作者。他们地域不一,所从事的工作也很有趣,有在非洲卖手机商人研究战斗机发动机的专业人才家庭主妇、BAT的产品经理、跨国公司白领、国企员工画家,等等。

  我邀请到13位业内享有盛名的写作导师,通过网络微信方式学员进行交流和指导。破茧计划第一期大约进行了100天的时间,入选本书中的,是学员们的精选优秀作品。还有很多精彩故事,限于篇幅,只能割爱。

  很多作者说,在入选“破茧计划”之前,他们甚至对写完一个长篇非虚构故事全无信心。而经过数月的潜心学习和不断打磨,他们收获自信,也收获了一起切磋文字的快感友谊,往更专业的写作继续探险。

  巧合的是,在写作计划的过程中,有的学员在生活中发生了“破茧”般的重大变化。他们借由文字,潜到生活心灵隐秘的深处,完成自我的“破茧”。

  和他们在一起,我感觉非常接地气。他们所经历的故事,可能传统媒体人无法或者不愿去记录的,但这正是真实的中国故事,无论发生世界的哪一个角落

  我们希望,这部小小的文集,也能给翻卷的你带来破茧而出的力量

  《破茧001》读后感(二):破茧,向生,繁盛

  作为中国三明治“破茧计划”的一个产品,这本书收录了许多非专业作者写的非虚构故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通过三明治这个平台接受国内一流非虚构作者的指导和帮助,把自己接地气的经历和对人物观察写成故事,集结成册。

  中国三明治,其实就是给三张儿的男男女女们提供一个故事传播和生活创新的平台。书中的有些故事写得过于平淡,毕竟是没经过专业训练的新手,有些已经颇有南方周末人物报道风格了。我最喜欢其中的两篇:《外婆味道》和《广告业是如何被一步步玩坏的》。

  《外婆的味道》

  外婆为一大家子人做了一辈子饭,任劳任怨。她像魔术师,平凡食材也能变幻出各种花样;那充满爱的一菜一羹,填满了家人关于家的美好记忆

  这篇故事让我想到了我的婆婆。每天,她不辞辛劳地为大人小孩准备饭菜,累却享受其中。厨房里的她忙碌充实饭桌边的我们半张着嘴痴痴地等。等我的女儿长大后,会不会时常想起她最爱的炸酱面、鸭蛋黄和香香的粥,还有那经常偷偷塞给她零食永远坚强后盾奶奶

  《广告业是如何被一步步玩坏的》

  个人觉得这是最写实、最见功底的一篇。来自小城市的桔梗已经在广告业打拼了近六年,她决心渐渐抽离出广告业,逃离大城市。从文艺青年一步步变成互联网营销公司的资深文案,在玩腻了各种套路之后,她决心离开没有温度的广告业和城市(对她而言)。从乙方跳到甲方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在互联网创业热潮下互联网公司的疯狂、传统企业慌张和广告业令人目不暇接的新玩法,被作者描写得极其到位。这篇文章既是广告人的自白,又是对近二十年中国本土广告业变迁的记录。

  我非常喜欢其中一段:广告公司是这浮华世界的注脚,在输出者和接收者之间努力博弈,计算最优的传播路径。广告公司给了像桔梗这样南漂、北漂的文艺青年们一个最初的栖息地,并有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小追求。只是示弱会发生在通宵加班后,妥协也会在黎明前到来。

  我来自万恶的甲方,曾给合作的公关公司和非政府组织不少压力,估计他们在私底下没少骂我们屁都不懂、假土豪什麽的。甲方和乙方之间永远在博弈,良性的合作互赢是绝对可能的。这篇文章戳中了相关行业人的痛点。

  喜欢这两篇,是因为他们引起了我的共鸣,让回忆电影场景再现。我也希望可以写出好的人物故事,由个体的经历折射出时代的症结,让一部分感受温暖,或是赤裸裸的疼痛

  读这本书缘起于中国三明治,知道这个平台是因为参加过它的短期写作班,选择这个课程是因为很想写好一个故事,有这样的愿望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创造

  业余又平庸的写作爱好者有很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孤独又快乐地写着。我们连不务正业都算不上,因为正业根本没敢耽误。我们相信“时间像乳沟,挤挤总会有”,利用点滴时间去写。写作前是踌躇满志巨人,写作时是难产的妇人,写完后抱着丑不拉叽的孩子爱不释手。虽然知道它还不够好,也可能永远不会特别好,还是义无反顾,越挫越勇。

  写了一段时间发现需要磨练的不是文笔,而是意志力阅历。好的文章不一定要用华丽的词藻,但一定可以把故事和道理明白,直抵人心

  写作者总要面对一个问题:到底要往哪个方向走。是写小说、时评、散文,还是鸡汤?即使在不同的类别下,人和人的段位也是不同的。不要瞧不起写心灵鸡汤的,漏洞百出的时政点评还没有充满哲理的鸡汤有价值呢。

  当然我不会去写鸡汤、育儿经和驭夫术,生活风尚类的不是我的菜,抒发小情绪那是上大学时候干的事儿,财经政事分析咱也没这把刷子,旅行时净忙着吃和拍照了,咱唯独擅长的是观察和捕捉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可能我以后的方向是写非虚构的人物故事,假以好多好多时日,写个自传体的小说。

  愿望是美好的,盲目的练笔一万篇可能还是在原地踏步,自娱自乐。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或是多看名家作品都会有帮助。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走到人群中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才有可能写出有血有肉东西

  这段时间以来,我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小小进步,同时也看到了瓶颈和局限。学生时代只会写一些感受类的,工作后在微博上偶尔当喷子,有了微信后主要是流水账般的贴图,真正开始独立的个人文章是从去年开始。现在我不喜欢把吃喝拉撒都放在微信上了,因为我发现就像我其实也不太留意别人贴了什麽,别人同样也没那麽关注我。贴了吃喝玩乐的图,我的潜意识是想告诉别人,快看看我,这一切都不赖吧;而当我用了心力写下一篇文章,我想告诉朋友陌生人,你有同感吗?

  再卑微的写作者,也希望自己的文章被人看到。

  最后用中国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的一句话总结:“写作犹如作茧自缚,而作者渴望破茧而出”。

  是啊,作茧时不忘潜龙在渊,成蝶后勇敢迈向新生

  《破茧001》读后感(三):《破茧001》序言(张力奋)

  文|张力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FT中文网创刊总编辑

  写作,曾被认为是隆重的事。网络时代,码字的身价跌了许多,人们甚至连字都很少写了。微博、微信,加上表情包,好像已是我们的全部家当。

  梓新是个媒体人,近年创业做了一个公众平台“中国三明治”。去年,他刚推出“破茧计划”,一个为写作爱好者发起的非虚构写作训练平台,有点像私塾。他告诉我,共收到三百多封申请书,十六人入选了首届训练营。

  梓新邀我给这些学生在网上开过一堂夜课:一分钟一段,我把音频传上群,听者散落四方。最后,有提问时间,学生用微信笔谈,我回答仍用音频。这可能是我人生经历中最特别的一堂课:用最发达的传播技术,讨论古老的文字写作。记得我讲的是,本真自然语言正常社会的价值。

  对于写作,我没读过高头讲章,也没拿过任何与它有关学位。我的职业记者田野研究者、社会观察者。写作,如同农民种田,我在阡陌纵横的方格间耕作,是匠人的手工活,靠的是智慧胸怀判断

  我崇尚清晰干净、有逻辑、能触摸到思想脉络的文字。20世纪80年代末,我去英国留学。首先触动我的,并非我知识缺失,而是我没有足以与世界文明沟通的语言能力

  为提高语言能力,我经常做一种练习,就是即时的文字速写。无论是在火车站候车还是面对海滨日落、路边的乞丐,我都会静静观察五分钟,用感官记下尽可能多的细节,而后用文字还原。有时,它们像一幅精致的工笔,有时则如一幅印象画作,唯求抓住那瞬间的真实——光线层次色彩的游移。有时,我也会记录下咖啡馆里邻座漫无边际对话

  我读过“破茧计划”首批学员的部分习作。看到这些作业,我是喜悦的。他们的文字,是我崇尚的那种:有力度、有温度、细腻干净。如我常做的练习那样,他们写下生活里的故事和瞬间。中国之大,故事之多,记录下来的却实在太少。当自然的语言和叙事开始恢复时,我们方能感受到社会和生活的温度。

  生活中,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某某人文笔不错。这是个错觉。一个好作者,多半是独特的思想者。不想明白,如何写清楚?文字的品位,即思想的品位。文字要破茧,得冲出思想的牢笼

  有时候,牢笼只是一种生活上虚拟束缚。每一个手中有笔、心中有思想的写作者,总能破茧而出。

  《破茧001》读后感(四):破茧计划1.0的导师们对《破茧001》的寄语

  一个好作者,多半是独特的思想者。不想明白,如何写清楚?文字的品位,即思想的品位。语言要破茧,得冲出思想的牢笼。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FT 中文网创刊总编辑 张力奋 最喜欢这本书里“观世间”和“闯世界”的章节,作者的眼睛对准了他人,在过度自我关注的时代,这尤为难得。 —— 界面正午负责人 谢丁 “破茧计划”催生了许多好的故事写作,它本身无疑也是非常棒的故事。 —— 非虚构作家 关军 人心辽阔,每个故事都是所有故事中的一个。 —— 腾讯谷雨非虚构写作平台负责人 魏传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茧。用文字、用观察、用心突破自己与他人的茧,仿佛探索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平行宇宙。 —— 科幻作家、诺亦腾副总裁 陈楸帆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彼此用语言连接而不沦为孤岛。写作正是一种精彩、凝练和人格化的表达,让我们找到我之所以为“我”,你之所以为“你”。 —— 赞赏出版首席内容官 黄一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破茧001》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