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品牌洗脑(珍藏版)》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9 20:0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品牌洗脑(珍藏版)》的读后感10篇

  《品牌洗脑(珍藏版)》是一本由[美]马丁•林斯特龙(Martin Lindstrom)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牌洗脑(珍藏版)》读后感(一):未来智能零售

  1.聪明的品牌总能找到你的弱点,攻陷你的内心。直到你彻底成为它的“奴隶”,还很情愿。 2.比如,连接不买商品后果和你恐惧事物牛奶里的一只苍蝇意味坟墓里的婴儿(保温盒广告)。 3.比如,激发你的怀旧情绪。升职那刻,新婚那朝,成为父母那一秒(拍照时刻)。 4.比如,点燃你对性的渴望。某些商品按照模拟女性躯体设计。 5.再比如,让你感觉全世界”都在买它。媒体亲友都在谈论,好朋友一个个都买了,偏偏商家供不应求”(故意的,饥饿营销)。 6.大数据兴起,数据被追踪、被分析,你的消费习惯根本隐瞒不了。获取你消费行为习惯后,免费使用优惠券... 7.最终,只要你购买一个产品,商家就能推荐你另一个产品,还真是你需要的。你只需付费,最正确。这就是未来智能的零售业。

  《品牌洗脑(珍藏版)》读后感(二):好的营销方式非常赏心悦目并且激发内心深处的购买欲

  品牌洗脑:

  作者:马丁•林斯特龙

  营销手段:唤起我们对旧时的模糊回忆(其实这些回忆从未出现过);运用同侪压力感染消费者的情绪,使他们感到恐惧、平静、或者有吸引力,揭开潜意识深处的梦想脆弱欲望;减轻我们的负罪感,使我们觉得不孤独、和其他人群关系更紧密;觉得更自信、更受爱戴、更有安全感、更能引起怀旧情绪、精神上更富足

  1. 怀旧情绪是最强有力的隐形说客之一,它正通过各种方式对我们进行洗脑。

  2. 让消费者看一眼未来那“令人恐惧的自己”。

  3. 全景恐惧(panoramic fear):一种无法抵挡的失控感,促使消费者急于去寻求任何形式安慰

  4. “符号”可以改变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认知,从产品的新鲜度到价值,甚至是质量。p51

  5. 营销者们都非常擅长从我们的生活中发现恐惧、激活恐惧、放大恐惧,并利用恐惧在我们最深的潜意识层面给我们重重一击。p54

  6. 渴望的力量:无意识符号——处于我们意识之下的诱因。p66

  7. 无论是设计出来的渴望、在产品中加入化学制瘾成分,还是把购物和消费融进我们停不下来的游戏中,公司和它们的营销者都越来越善于控制我们的心里和渴望,以把我们牢牢拴在他们的品牌和产品上。p83

  8. 香料行业运作的方式是这样的:生产商告诉香料公司他们想要这个香味激发出什么感觉,然后再让他们制造出来。p100

  9. 多芬男士产品广告语——既然你觉得做自己很舒服,那是不是也要有舒服的皮肤呢?p109

  10. 无论是挖掘我们内心最深处最黑暗的性幻想,还是激发出我们青春时代激情澎湃的怀旧情绪,或是承诺让我们更富有性吸引力,如今的营销者和广告商掌握了各种利用我们最基本的和原始人类欲望的方式,并且从中大赚一笔。

  11. 5%的人能引领95%的人的行为模式

  人类本能的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影响自己的决定

  同侪压力:我们似乎本能的相信他人比我们更加了解我们想要什么。

  12. 广告商和营销者长期以来都意识到:人类想要其他人想要的。而且其他人的需求表现的越明显,我们就越想要他们拥有东西。p123

  13. 社会认同心理带来的口碑传递效应。p134

  14. 品牌价值=社会地位/归属感/社会认同/受欢迎程度/融入群体/别人的喜爱

  15.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一块假的劳力士骗的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

  16. “不被认可的品牌”概念:那些故意引起父母反对的概念、产品或小物件;一种过于离谱的、过于挑衅的、过于与众不同的...都会让隔代逆反区分出来。

  17. 高阶品牌——“适应”的能力和需求是一个强大的驱动力中国人通过购买品牌来过度补偿自己国家缺失自尊名声越大、越引人注目、越是放肆昂贵,越好。

  18. 评估社交能力的三点:建立关系的能力,对他人袒露心声的能力,以及能否对朋友提供情感支持的能力。

  19. 有效营销手段之一:公司创造怀旧元素,重新使用过去的广告、标语和宣传活动

  20. 在经济衰退,恐惧消退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生有趣事情人们开始享受生命中的小事,就是返璞归真的表现,是好事

  21. 皇家光芒:在我们的文化里,皇室是等级最高阶级——他们是终极名流,站在名誉和地位的巅峰,是令人嫉妒的族群。(维持皇室形象还包括在幻想与现实距离感与亲切感之间保持微妙平衡

  22. 仙尘现象:pixie-dust phenomenon

  23. 消费者会对拥有仪式的品牌产生更多的情感依赖(因此也极为忠诚),这些仪式为品牌和产品创造出一种神秘感,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品牌战略

  24. 皇室提升受欢迎程度最有效的方法:

  举办一场皇室婚礼

  皇家宝宝诞生,越多越好。

  25. 当名人出现在广告里或代言产品时,不仅会让我们以为该品牌更真实,还会强化我们的认知和对产品的记忆

  26. 名人所定义的符号:让人给予的特质——美貌美丽、性吸引力、有活力沉着温和、威慑力、音乐才能运动能力......

  27. 食物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连接物。

  28. 我们面临的选择越少,我们越有可能会挑一挑然后买点什么。

  29. 我们的大脑容易形成心理快捷键,或者说书签,它们被称为躯体标记,将物理世界里的暗示与特定的情绪或属性连接起来。

  30. 听过在产品与某些积极情绪之间创造关联,营销者可以把这些躯体标记植入我们内心。

  31. 我们买的东西通常不仅仅是物品,还有那个东西所承载的理念。无论是健康幸福、开悟,还是社会责任,正是这种相当普遍的心理倾向,让这种硬性的说客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32. 《营销青春之泉:抗衰老行业利用“变老”制造疾病并挣得数十亿美元的方法》

  33. 竞争性利他主义:人们会做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事情,但与其说是在做好事,不如说是要炫耀他的善心并提高他们的社会荣誉

  34. 传统营销和更隐蔽的营销方式结合效果最好,最有说服力的广告策略也需要和口碑广告结合。

  * 同侪(chai)压力:同侪指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同侪压力指朋友之间的影响力,出自《圣经》(中文译本)。

  《品牌洗脑(珍藏版)》读后感(三):戒不掉的品牌

  每次聊起有关消费主义的话题时,朋友们总是会将肇因归结到品牌或广告身上,而我每次都会反问这样一个问题

  “你能想象没有品牌的世界吗?”

  每个人反应都有些一致,愣住几秒,点点头给出肯定回答,但总带着一些鼓励自己再坚定一点的语气。其实,他们并不确定自己的回答是否属实,毕竟凭空想象那样的世界非常困难

  前几天,中信的张艳霞老师寄来了马丁•林斯特龙的《品牌洗脑——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说的秘密》。在这本有趣的书中,林斯特龙“代替”我的朋友们做了一次类似实验。实验的名字有些危言耸听,叫“品牌戒毒”,规则简单:在一年的时间内不买任何新的品牌产品。

  这意味着他不能喝百事可乐和法国红酒,不能吃口香糖,不能使用高露洁牙刷,甚至不能用发胶整理发型。光是听起来,这就是一件要命的事情。林斯特龙坚持了半年最终破戒,甚至在破戒之后进行了报复性消费,弥补了此前半年被压抑的消费热情

  没有谁能够真正脱离品牌,即使不愿意,我们也得承认这个事实。但我们也得承认另一个事实:不同的人对品牌态度迥异。

  品牌的拥护者们认为品牌帮助消费者更好地选择,并且迫使厂商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人们将有迹可循;但品牌的反对者们认为,打造品牌的费用最终分摊到了消费者头上,并且那些异常漂亮的广告打造出的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刺激人们购买那些他们本不需要的东西。

  对于品牌的研究者来说,因为掌握了很多品牌形成的内幕,他们的心态更加矛盾:一方面,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品牌在现代经济中必不可少;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比任何人都担心品牌的过度包装会刺激过度的消费主义的兴起,这会引起社会的无谓损失并带来负面影响。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

  林斯特龙是一位营销策划大师,但他却像揭秘魔术的魔术师那样,将品牌经营的诡计、把戏、心机一一揭露了出来。一个不恰当说法是,林斯特龙是营销界的“间谍”,但是那些最戏剧性的东西往往就来自于他们,不然人们对谍战片的喜好又从何而来?

  他提到了很多“诡计”,可能你曾经也遇到过,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此蛊惑购买了产品。

  现在,起身去一家超市,不要买任何东西,就在里面静静地逛一逛,听听音乐。慢着,你似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每一家超市的大部分时刻都放着慢节奏的歌(当然,前提是你得走进一家相对成规模的超市,并且不能选在春节的时候)。为什么?因为这样的音乐会让消费者放慢脚步,购物时间延长18%,消费量增加17%至38%不等。

  看看最近几年的超级碗广告,你会发现品牌开始更多地启用年迈演员背景音乐开始换成了老歌,怀旧营销大量出现。为什么?因为经济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的现状让人们逃避现实,当79%的人每周心生一次怀旧情绪并从中寻觅幸福感时,你指望品牌怎么做?

  贩卖保健品的厂商喜欢将喜马拉雅用在他们的包装上,即使他们的产地就在美国本土。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用一个本来与产品无关的元素?因为其背后强烈的、有仪式感的,甚至是福音般的信仰,能为产品贴上纯净、天然甚至幸福的标签。更被厂商们看重的是,人们心甘情愿为此支付高价。

  更极端案例来自于一家名为“国际巧克力”的公司,这是本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这家公司使用记录装置捕捉真正处于冥思状态僧人的脑电波,并将其在巧克力流水线上播放,它的负责人说这样的巧克力让人们拥有更理想的健康状态和生理心理水平很难说科学依据在哪,管它呢,人们就是愿意为此掏钱。

  类似这样使用宗教元素进行营销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宗教甚至可以被用来描述当下整个品牌营销的现状。“品牌宗教”是我的博士导师黄升民教授常常提及的词语,而林斯特龙在这本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他们都认为,世界上那些最为强大的品牌,不论是苹果还是哈雷,都和宗教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点:它们都拥有性格鲜明的“传教者”以及数量庞大忠实拥趸,而人们对其不再只是单纯的喜好,这种喜好甚至上升到了信仰的层面。

  更重要的是,虽然品牌的经营者用着各种“诡计”吸引人们关注和购买。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强大的品牌偶尔也能让人们感觉到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想想当你穿上新衣服去上班的感觉,那种自我感觉良好中或多或少有着品牌的贡献

  露华浓创始人查尔斯•雷弗森早在1967年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在工厂里,我们生产的是化妆品;在药店里,我们卖的是一罐一罐的希望。”让人幸福,予人希望,难道不像大部分宗教传递给人的感觉吗?

  这样看起来,洗脑、诡计、把戏这样的词语加载在品牌身上,虽然唬人,但实际上也没所想的那么可怕。在一整本毫不留情的揭秘之后,林斯特龙在书的最后一页道出了他的真实想法:“最终我们不仅是被公司洗脑,事实上,我们也在互相洗脑(有时是以好的方式)。”

  确实如此,现在的消费者已经如此成熟和强大,哪有那么简单地被一点把戏一击即倒呢?

  那看这些把戏又有何用?在书的开头,林斯特龙说:“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停止购买,而是训练你给予你力量,让你对我们买什么和为什么买做出更加精明的、稳健的和明智的决定,你终究还是要学会适可而止。”

  品牌归根到底并不是一个坏东西,相反,它给社会带来的助益远远大危害。所以,既享受品牌带来的好处,又拒绝过度营销撩拨起的消费主义情绪,这应该是这本书的创作初衷

  其实简单地说,整本书会帮你解决一个虽小但却重要的问题:既然我们逃避不了品牌,那为什么不活得聪明一点?

  《品牌洗脑(珍藏版)》读后感(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品牌营销术

  品牌已经成功入侵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任何一个公司,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淘宝店铺,都无时无刻不在觊觎消费者的钱包,他们借助复杂的工具和科技,通过研究消费者行为、认知心理学等辅助学科的力量,利用我们潜意识最深处的恐惧、梦想、脆弱和欲望,说服我们购买他们的品牌和产品。天下之大,我们避无可避,逃无可逃。

  全球知名的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对此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尝试,决定不购买任何新的品牌商品。但是,仅仅坚持了6个月之后就缴械投降了。这与马丁•林斯特龙的意志力无关,而是品牌的影响力度和影响范围之大,几乎没有人能够与之抗衡。品牌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决策的?马丁•林斯特龙以多年品牌营销的经验,编写了《品牌洗脑: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说的营销秘密》,对品牌公司的入侵手法进行了全面解读,深刻阐述了品牌公司是如何利用恐惧、渴望、性爱、榜样、怀旧、名人、健康等手段,对我们的思维进行洗脑,从而达到营销的终极目的。马丁•林斯特龙语言生动风趣,案例真实可信,娓娓道来,令人拍案称绝。

  俗话说“咬人的狗儿不露齿”,犹如木刻的斗鸡才是勇猛的斗士。对于品牌营销而言,更是如此。王国维曾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我认为品牌营销同样也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纯粹以口碑打天下;第二种境界是大张旗鼓,多种媒体立体轰炸,唯恐天下人不知;第三种境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悄悄地站着把钱挣了。当然,这三种境界各有利弊,但是以长远计,第三种更胜一筹。马丁•林斯特龙编著的《品牌洗脑: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说的营销秘密》向我们解读的也正是第三种境界:只做不说的营销秘密。我将其归纳为三种方式:

  ——因势利导

  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写道:“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品牌公司深得精髓,从人性的弱点出发,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马丁•林斯特龙认为,主要是利用了人类本性的七大特点:恐惧、渴望、性爱、榜样、怀旧、名人、健康。比如恐惧:恐惧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会提升我们的肾上腺激素,制造出相当的满足感,因此品牌公司和广告商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从抗抑郁药到避孕套,从防盗警报器到手机,从细菌感染到产品新鲜,都是品牌公司利用恐惧而控制我们思维的表现。当然,本人也不幸中招,在超市买东西,尽量选择后排的商品,理所当然地认为后面的“干净”;担心孩子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伤害,也患上了“细菌恐惧症”......再比如榜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攀比之心。我们人类想要其他人想要的,而且其他人的需求表现得越明显,我们就越想要他们拥有的东西,马丁•林斯特龙称之为“有样学样”。最典型的产品就是奢侈品以及时下非常时髦的旅游。

  ——暗度陈仓

  品牌公司只做不说的另一手法就是为之于未有,告之于未买。品牌公司和广告商借助复杂的新工具和科技,以及消费者行为、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新研究,品牌公司扫描我们的大脑,解开我们潜意识最深处的恐惧、梦想、脆弱和欲望。他们挖掘我们留下的种种“电子足迹”,包括在商店刷会员卡、用信用卡购物或在网络上搜索,然后用这些信息给我们提供适合于每个人独特心里特点的商品。他们从电脑、手机、社交网站窃取信息,然后通过复杂的算法预测出我们的个性和我们会购买的东西。这些过程,被称为营销行业中的“知识发掘”。这一点,我们每个经历过网购的人都深有体会。比如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一件衣服之后,我们在余下的日子里会经常在不同的网页上见到我们的搜索结果或者类似的产品,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方法确实卑鄙,但是也确实有效,潜移默化中我们已经被洗脑。

  ——百年树人

  我们初次使用一个品牌或产品时的年龄越小,在今后的多年里继续使用它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品牌和产品的大部分喜好,在7岁之前就已经被深深嵌入我们的大脑中,有的在四五岁之前,甚至在怀孕之时就已经被洗脑!亚洲的一个大型连锁购物中心做了一个实验,在服装区每个角落喷洒强生的婴儿爽身粉,在食品饮料区注入樱桃的气味,开始播放舒缓的可以激发孕妇童年正面会议的音乐。实验结束后,孕妇们的购物热情高涨,同时他们的孩子也迷上了这家购物中心。婴儿爽身粉、樱桃的气味以及安逸舒缓的声音都渗透进了子宫,写进孩子们的潜意识之中。而且,多年后,这些实验对下一代人的购物习惯也产生重大影响。这从侧面也验证了道格拉斯•洛西克夫的论断:通过早期播种他们的产品和形象,营销者达到的目的不仅是发展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而且确实能够培养人们对品牌的情感。

  基于上述三种方式,马丁•林斯特龙将品牌公司和广告商称之为:隐形说客。这是非常贴切的说法。当然,这些品牌公司和广告商采取上述手段的原因在于金钱和财富的驱动力。没有追求金钱和财富欲望的驱使,就不会产生资本市场;没有追求金钱和财富的驱使,就不会产生推动科技发展进步;没有追求金钱和财富的驱使,就不会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的营销手段。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而原生的民族品牌,却少得可怜。因此,国家鼓励创新,希望国内企业倾力打造民族品牌,增强国产品牌的吸引力与公信力,逐步实现“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的质变。现在,品牌洗脑的方法已经准备妥当,市场和营销人员应该认真加以研究,启发智慧,创树品牌。

  《品牌洗脑: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说的营销秘密》是一本必读之作。

  《品牌洗脑(珍藏版)》读后感(五):认知大战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 这句广告定位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巨大秘密? 任何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担心的都是有没有用,有没有效果,像脑白金这种保健品更是如此。那么,脑白金是如何定位的呢? 脑白金定位的不是产品,而是礼品。这会产生什么惊人的效应? 如果你是一个送礼的人,你送的是一份心意,那么选择脑白金这种“健康”、知名的保健品就非常有面,能够很好的传达你的心意。 如果你是一个收受礼品的人,别人送了你一份心意,你也感受到了别人的那份心意。此时,你会到处传播说别人送给你的这个礼品没效果吗?不会! 所以,这是脑白金战略上成功的关键,即定位为礼品。 在战术上同样非常成功,脑白金的广告安排从不分散,而是每逢节日就集中在无数电视台,集中时段同时进行狂轰乱炸,确保无论消费者收看哪一个电视台,都能看的到脑白金的电视广告。 说了这么多,到底想说什么?认知!史玉柱当时在营销方面的认知,远远超过别人二三十年。 同样,史玉柱赚到的第一桶金,也是基于超前的认知……

  来自微信公众号:兵岛 服务于喜欢自我革新的人 解读“为什么”,解决“干什么” 微信搜索——兵岛——即可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品牌洗脑(珍藏版)》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