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是一本由[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 / 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历史》读后感(一):《大历史》:让我们看到宇宙的过去,憧憬人类的未来
大历史是什么?
在《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一书的序言中对“大历史”做出了精准定义:“大历史吸收了宇宙学、地球和生命科学、人类史的成果,并且把它们组合成关于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之位置的普遍性历史叙事。”
大历史的考察对象是整个宇宙的过去,而不再局限于人类的过去,或者地球的过去。
由此可见,大历史是一种看待过去的全新而独特的视角,它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以及宇宙学等。大历史试图建构起关于整个时间的历史,因此,它要从宇宙的起源开始讲起,带我们一同回溯宇宙的开端。
关于宇宙的起源故事,在许多不同的文明中都有所提及。对于人类来说,万物起源是一个谜团,《大历史》则立足于大爆炸宇宙学来阐述万物起源问题,在列举出支持大爆炸宇宙学的更多证据的同时,也指出它并非是完美无缺的理论。
在《大历史》的前两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宇宙大爆炸理论以及太阳系的形成,第三章则介绍地球上生命的出现。至此,我们不得不赞叹宇宙自然法则的神奇。从人类的视角来看,这些自然法则简直太完美了,难怪在古代人们会坚信一定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在操控着这个宇宙。否则,生命的奇迹就无从解释。
当然,科学家们对于生命的产生和进化已经有了一套理论,尽管关于生命出现和进化的问题从来都是引人遐想又争论不休。
出现了高等生命,就会产生文明。从旧石器时代进化到农业时代早期,无非是一场缓慢的“革命”。正是在农业时代,权力和等级产生,而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城市与国家开始产生。“我们以农耕文明来指称庞大的国家和帝国制度,其中‘农耕’一词旨在提醒我们一个事实,即文明始终依赖于它们周围的农业环境”。
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在两河流域出现了第一个国家苏美尔,而这个国家的第一座城市则是乌鲁克。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便来自于乌鲁克的埃安纳神殿。
《大历史》一书认为,乌鲁克人只是率先创建起了一座城市。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和努比亚也先后创建了自己的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以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也都出现了相当成熟的文明。虽然美洲的农业文明产生的时间要晚于非洲--欧亚大陆,但这些文明形态却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比如,中美洲出现过的奥尔梅克文明。
作为一种“新型人类共同体”,农耕文明持续的时间相当长。那么,农耕文明的特征该如何界定呢?《大历史》列举出了一份清单:首先,农耕文明建立在大量从事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力之上;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城市和国家,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又产生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由此,权力出现,军队产生;并且,在所有农耕文明中都发展出了文字;在农耕文明中,贡赋成为财富流动的最为常见的体现形式。
继农耕文明之后,人类历史迈向了现代化工业时代。“在大历史的广角镜头中,现代时期最突出的现象,便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快速增长的对生物圈资源的掌控”。可用资源的增多,意味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提升。
但随之出现了一个问题: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改变着大自然的化学成分。更重要的问题是:人类是否能够控制自己对大自然进行的干扰和改变。不断出现并逐年增多的自然灾害以及异常气候,已经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就像当前令人们头痛的环境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现代性社会的发展与突破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农业革命在至少七个不同地区独立发展起来,但工业革命只发轫于一个地区,即英国”。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国家,这意味着社会关系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传播,现代国家开始兴起,而法国则率先成为第一个现代国家,这得益于法国大革命。
同时,由于工业革命的原因,世界开始出现了剧烈的分化:发达世界和发展中世界,它们成为差距巨大的两个存在。不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殖民地国家,工业革命都引发了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变,诸如社会问题以及性别问题、环境影响等。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随之不断改变,较为突出的便是人权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相对性提高。
地球孕育了生命,但有机体却也扮演着塑造地球环境的作用,比如,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在《大历史》中举出绒毛原狐猴日益稀少的事例,说明因为人类的许多破坏自然的行为而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并且,这只是人类对地球环境造成诸多破坏性影响中的冰山一角。
可即便如此,《大历史》依然认为我们生活在“宇宙的春天”,现在的宇宙充满了创造力,而作为宇宙产物的人类,应该寻求一条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而不是成为自然万物的“终结者”。
《大历史》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结合起来,在更为宏观的背景下让我们了解到历史上的许多个细节。它不只是展示出宇宙天体如何出现、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更让我们看到了宇宙万物的复杂性以及生命的脆弱性。
书中的部分设想,虽然尚无确凿定论,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宇宙、了解历史的视角。并且,书中的某些猜想,也勾起了我们对宇宙、对生命的好奇心。带着好奇心去探究人类的历史和地球以及宇宙的过去,绝对不会让我们觉得读这本大部头时会枯燥无比。
当然,由于本书是大历史这一新兴跨学科领域的一本教材,它必然是专业性极强的,这就免不了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其他资料,以期弄明白书中的某些理论、观点。但我们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有些内容,如果只读一遍可能完全无法理解(直到本书读完,我都没搞清楚“金凤花环境”到底是个啥)。
不过,千万不要对这本书产生畏惧的心理。毕竟,书的内容虽然专业性强,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了解大历史这一学科的教材,也可以把它当做一本讲述宇宙起源、万物存在以及人类进程的故事书。更何况,它能够激起我们对于未来的足够好奇和期待。《大历史》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然后又开始幻想着未来。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或许你也和我一样,不住地在想大历史的故事将如何发展下去,而人类、地球乃至宇宙的未来,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大历史》读后感(二):来自历史学的野心
在过去的2016年,看过几本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从地图来讲述世界史的《12幅地图中的世界史》,站在欧洲视角之外看待中东历史的《丝绸之路》,还有BBC出品的《世界史》和罗杰克劳利的地中海三部曲等。这些历史书籍,要么讲述了一段时间内的故事,要么讲述了一个空间内事物的发展,都是我们熟悉的概念和讲述方式。可是这一本《大历史》则完全不同。
进入了20世纪以来,学科越分越细,知识越来越多,敢称自己为全才的人也越来越少,甚至每一个学科中都还有无数的分支,谁敢说自己全知全能呢?就算没有全知全能,恐怕也没人敢说自己要去编一部囊括学科内所有内容的书籍吧。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
可是,这世界上就有人真的敢还已经这么做了。《大历史》一书就是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整个历史,这个历史不是从北京猿人开始,也不是从更古老的露西奶奶开始,它是从宇宙奇点开始。我一直以为这应算得上物理的范畴,但是谁说没有人参与的历史就不是历史了呢?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句,大历史的眼光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它要讲述的不是人类的故事,尽管这部分确实重要,它要讲述的也不是宇宙的故事,他真正想讲述的是时间的故事。
时间就是历史。这部书讲述的就是从出现时间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故事。
我看完它的前言就已经被它的宏大所折服。然后我发现,这本书居然只是给美国高中生的教材。虽然并不能保证每个美国中学生都能接触到这样的知识,可是它能保证的是让你有机会去接触去看到去了解到有这样一种眼光和思维方式。不得不说这真是美国人的幸运。
《大历史》一书由三位作者合著,他们分别是大卫·克里斯蒂安、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克雷格·本杰明。他们写作此书的初衷是要让人们能够在一个整体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数千年的总和,是到了一个能够科学地理解万物如何成为现在这个面貌的时候。2010年,大卫和比尔盖茨一起成立“大历史项目”,这是一个面向中学生和普通公众的免费大历史网络课程。这本书就是这个课程的内容收录。
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分类,大历史把宇宙的历史发展为八个门槛,分别是:1.大爆炸:宇宙的起源;2.恒星;3.较重的化学元素;4.行星;5.生命;6.智人;7.农业;8.现代世界/人类世。每一个门槛都是一个质变,为这个宇宙提供了多样性。而每一个门槛的出现都随时伴有四个内容:1.成分;2.结构;3.金凤花环境;4.突现属性。其中,金凤花环境即是指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只有“恰到好处”的环境才能迈过这个门槛。
这本书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果没有一定的好奇心和耐性,估计很多人是没有办法从头到尾看完的。在漫长的宇宙发展史中,从原人出现到现在也不过几百万年的历史,文明的出现到现在也不过几千年,要说得上真正能够改变这个世界,而不是像其他生物一样被自然束缚,这段时间甚至更短。但就是这短短的时间,人类似乎已经完成了一次突破。
我最感兴趣的一章,也就是第8个门槛:人类世。在整个人类中,能准确评估人类能量的人恐怕也不是很多,现在人类的活动大概支配着光合作用进入生物圈总能量的25%~40%,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能量最多有近一半是被人类给消耗掉了。这就是说,人类几乎没有给其他生物留下多少生存的机会,甚至是不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足够的资源都很难说,比如说几乎在这个世纪,石油、煤炭这些能源就很可能耗尽,没有了这些能源,如果人类在没有其他能源进行补充,那对资源的争夺就很可能会引发一幕幕惨剧。
没有人能够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无论是对未来悲观和乐观,最重要的是当下人们需要做什么?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为了应对可能会发生的危机,全球化的程度只能加深,而且势不可挡。很多人说这是老生常谈,并没有新意。《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已经把一个深度全球合作的景象展示给了人们,人们似乎也已经认可这个世界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过从去年发生的一系列“黑天鹅”事件来看,人们对于未来还是过于乐观。
大历史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便是,把视角放在整个人类,而不是单一的维度。在这本书中,时间同时在世界流动,地球上的人们从互不相干到偶有互动到最后的彼此影响。在当时来看,古代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被遥远万里的事物影响着,而在今天,人们如此容易地获得远方的信息,所有人类的更紧密的连接到了一起,这样的情况过去从未发生,人们该如何自处,如何在这个时代生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在一个门口,如何顺利地进入新的纪元而不是被淘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这部《大历史》的作用在于告诉每一个读者,过去的已经结束,我们能够很好地认识它,但未来如何,你需要自己选择。
历史,从未如此充满野心。
《大历史》读后感(三):书写历史的教科书
明显感觉,这部图书写书的方式与传统的模式有着不一样的格式。它不是简单的、单纯的来书写历史,而是穿插着其它的各个方面,通过大爆炸、恒星、新化学元素、太阳系、生命、智人、农业、现代世界等八个方面来综合阐释大历史的概念。待看到每个章节留下的问题,莫非是大学的教科书么?这让读者又有种重回校园学习的感觉。
由于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使得图书的分量略显不足,有种浅浅而谈之感,更觉得是部大历史的入门学读物。尤其图书中使用了大量的高深科学知识,这让读者对某些不熟悉的内容,有种看不太懂的味道。而对某些熟悉的章节,又明显感觉涉及的内容不够深入。
此书中,值得推荐的是精美的插图,很好的资料,这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大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大历史》读后感(四):大历史:一个从无到有的崭新概念——评《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人究竟是什么?与无线相比,他就是虚无,与虚无相比,他就是一切,他介于虚无与万物之间。”
——布莱兹•帕斯卡尔
【一个从无到有的崭新概念】
“大历史”这个词就是由本书的作者之一大卫•克里斯蒂安所创造,这一崭新的概念打破以往人们对历史的印象,他不单单是讲述人类的过去,大历史是描述和研究宇宙从无到有、地球历史、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其中人类历史部分占据了大历史的重要地位和本书的绝大篇幅。书本以教科书的形式,加之通俗易懂的语言,将8个“门槛”作为主线来为我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大历史的内容,这8个门槛分别是:
_ 1.大爆炸:宇宙的起源
_ 2.恒星
_ 3.较重的化学元素
_ 4.行星
_ 5.生命
_ 6.智人
_ 7.农业
_ 8.现代世界/人类世
【一部融合多学科的教科书】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不仅仅是在讲“历史”,同时结合天文学、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学、地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门学科,以求全面而精准地为我们展现大历史的真相。三位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和克雷格•本杰明,分别是牛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麦考瑞大学的博士同时也在不同高等院校任教,他们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教学经历为本书科教性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令人赞叹的是他们在不同学科上的造诣。也许就像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艾萨克•牛顿发现了“所有的科学成就之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牛顿运动法则一样,历史学家在探索“大历史”这一崭新的概念时,不可避免地融合了多种学科,无论在探求宇宙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的各个方面总是密不可分,而大历史也终将帮助人们去更好地理解人类、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过往。
【一部探索生命与人类发展的科普读物】
由“生命是什么?”这一提问开始,寻求生命的起源,重现地球上的生命简史,再到人类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旧石器时代占据了整个人类历史的95%(从20万年前到1万年前都是旧石器时代),这放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一段漫长经历,而后来的农业革命也被谓之“一场缓慢的革命”,也就是说,在整个人类史的前期,世界上是一个漫长的缓慢进步的过程,而从产生国家这个概念开始,人类踏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这是与旧石器时代相比),当然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文明更是仿佛乘上高速火箭一样的飞速发展。虽然本书想要尽量详细的为我们描述大历史,但是毕竟篇幅有限,因此在各个章节上,还是有很多不详尽之处。毕竟一套中国古代史就够我们看上好几册了,所以本书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大历史在整体大框架下的一些细支,权当科普之用。
【一部预测未来的历史书】
在本书的第13章,对未来的历史做了一些预测,列举了一些人类和地球的趋势,一方面像是在告诉我们地球将不再适宜居住,而另一方面又为我们展现了地球上人类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
当作者们再次将目光投射到宇宙中去时,我们可以发现,不断在扩张着的宇宙现在还很年轻。
当读完这部大历史的时候,也许你又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如果不是因为可怕的未来还太遥远,那就是因为遥远的未来会很美好。
《大历史》读后感(五):零
在豆瓣年度书单中结识了这本书,想着2016年非虚构类的图书实在是看的太少了,于是依旧从图书馆借了来,成功在农历新年之前读完了,对于这样的历史类的书籍,做出了每天的读书计划,这也许犯了读书人读书的大忌,不是说好读书是为了享受吗,这明明就是读了为了装,还要计划着读,你把读书当成了什么,不过,值得肯定的是,读书的确会上瘾。不是说你不读不舒服,而是你非要知道那样的知识才过瘾。
这样的历史书该怎么写读书报告呢?书实在太薄,138亿年的历史,任凭你怎么简略也不可能只浓缩在500页的书籍中,我们神经元即使是和宇宙星系一般的多,我们也终究没办法检索任一历史事件,若干年后,我们的大脑中是否会被植入芯片,来进行信息搜索,即使那样,也塞不进138亿年出现的大部分事件吧,而且搜索的事件又大部分是推测和预测的,噢,我的天,我们能做什么?
读这种书过瘾就过瘾在,你每每读到惊叹之处,实在难以掩饰内心对于这混沌宇宙的感激之情。就像那个撞击地球的彗星,如果有那一点点的偏差,现在也许就不会有人在敲击键盘。伟大的作者都是放低姿态,崇拜自然的人。我们以为我们知道的很多,以为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无所不能,然后在宏大的背景下,我们是无能为力。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没有逃离马尔萨斯人口论,我们即将迎来冰期,因为我们没有办法预测,无论道路是在渐进前进还是跳跃上升,抑或是假性前进,我们都不是在走一条重复的路,在自然选择方面,我觉得我们一直是无法预测和归纳的。很多事件的发生,也许只是纵坐标被拉伸,我们错误的预估了时间,而让我们觉得不会发生,也许只是迟些发生。
国家之间的确只有零和游戏,如果说盖亚可以成为一个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的话,也许是件好事。单个人类来看,我们可以是善良的,无私的,奉献的,但为什么上身到国家的问题时,就往往是丑陋和肤浅的呢,因为管理层更倾向于将丑陋的人性通过政治手段去释放,即使这样,他们还会以以本国人民利益最大化标榜自己。在我看来,国家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国家更多的带来的是偏见感和地域性。就像知乎上一些人所说,关于环境,生态等问题,现在已然称为大国竞争标准,但这原本应该就是全人类的问题,上升到政治和经济问题,那还会达成一致,见鬼了。可关键是,人类只能通过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去促成这样的事。
我刚刚说我们不是在走一条重复的路,似乎说错了,因为在对待环境这个方面,我们似乎在走一条,开发环境,然后适应环境,然后开发环境,然后再适应环境的循环,这样想想,我们也许还没有农耕文明前的人开心。我好像是个悲观主义者,不过让我去替我的玄孙的玄孙思考问题,的确,很难。
回到书,我还是惊叹于宇宙的形成,星系的形成,恒星的形成,行星、卫星的形成,更惊叹于生命的出现,还惊叹这样的冬天,还有一直蚊子出来觅食。我们从农耕到工业革命再到如今的信息社会,也就花了上下5000年,我们上学时,更多地惊叹于这200年,甚至是20年的发展。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更有体会的应该是你爷爷口中的世界到我们自己生活的世代,殊不知,我们能走到农耕文明,花了有多少的时间。这5000年约等于0。即使你博览群书,也约等于0。想想很可悲又可怕,我们能想象多少,我们目光所及也就最多210度。我们现在的大部分科学研究都是在了解我们自己,了解它们,和它和它,科学人员是幸福的,有幸去感受这用言语都无法表达的广阔文明,无论是宇宙文明,还是人体文明。而我,一个上班族,甚至都不知我自己的身体构造,就开始觉得无意义,真是令人鄙夷。
人类无论是在空间维度,还是时间维度上来说都是渺小的,不过这么说也有点过分,至少,我们和 狮子还有各种生物,共同良性地生活了5000多年,还是有些小成就的。生命的意义也许在于去体会生命,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生命在宇宙的位置。就像书里所说,人类的智慧在于不断发现我们对于世界的影响力有多少有多强,然后做出应对,其它生物也会,但是效率明显要低一些,而且它们面临除了自然之外的另一个强大对手——我们。
为什么BBC网页跳出来的就是政治经济观点,大国小国风云。为什么我对于帝国兴衰还有点感兴趣,因为人咯,人就是这样咯,大家小家茶余饭后聊聊南海,聊聊川普。从古至今,大国崛起无数,耳边仍旧萦绕着那一声声嘶吼,铁骑踏向远方,多少战士的梦想,从苏美尔开始,我们就再也不是共同体,零和游戏经历了上升到下降的趋势,我们现在享受着战后的幸福,但剑拔弩张也同时在别处发生。
说来说去,尽说些消极的话,不过,当看到前几章时,证实了还是要好好读书的,可以接触到关于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的一些皮毛,这些都是探索的敲门砖。我还是一知半解的看完了。
微不足道的我在了解我,我们上匍匐前进,不求甚解,我很快乐,感谢生命,就像前一本书一样,也许我们对未来无法掌握,也许我们对过去知之甚少,但是我们仍旧要感谢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是有多幸运,多不易,也许只有碳和氢知道。
------------------------------------------------------------------------------------------------------------------------------
.C ( before Christ) AD ( In the year of the Lord)
CE ( before the Common Era)CE ( Common Era)
“之前”这个想法可能是毫无意义的。时间本身或许也是在大爆炸中与空间、物质和能量一起被创造出来的。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如前所属,这些是我们能够探测到的,但迄今为之还无法理解的物质和能量形式。
我们能够探测到的,是宇宙中不到1%的物质。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宇宙中绝大多数物质和能量。
1光年=9.6万亿千米 E=MC*C C为30万千米/秒
恒心留给宇宙的,不是长生不老仙丹,而是生命本身的可能性。
19世纪以来积累起来的庞大数据库,缓慢而又辛苦地建构了恒心生存和消亡的集体肖像。???What
这场暴雨持续几百万年之久。从天而降的雨水注满了地球表面低洼之外。最早的海洋就此形成。
大爆炸理论解释了宇宙的起源,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就是了生命的变化和演进一样,板块构造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发生的变化。
生命物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化学层面而言,它不是平衡的,也就是说,它并不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的状态。而是一直伴有相应的反应,事实上,在活细胞中,当细胞膜对一些化学物质的进出作出限制的时候,就出现了能量的流动。
生命特征:1,通过进食、呼吸或者光合作用(新陈代谢),它以从环境中汲取能量;2,它进行自我复制(繁殖);3,经过许多世代,它可以改变特征以适应变化的环境(适应性)。
LUCA ( 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
就科学进步而言,年轻人似乎显得非常重要。
达尔文认为,生命的进化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在更好的测年技术帮助下,我们知道,生命偶尔会经历一场失败,一次大规模灭绝,渐进的进化被中断。在这种大规模消亡之后,进化会做出反应:新物种大量涌现,他们填补了处于空白的环境生态龛。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地球史上一次以外事故,或者说偶然发生的事件。这颗小行星似乎只有7分钟的时间间隙与地球相撞,因为地球在7分钟之后会离开那个位置。(我们还见到了其他的意外事件:地球的大小刚好适合拥有板块和大气;它刚好被一颗火星大小的早期陨星重重砸了一下,导致它的轴线倾斜,由此形成了四级;宇宙正好有引力法则允许它存在,如此等等。)
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意味着,人类—与其他物种不一样—不但通过基因变化、也通过文化变化来适应周围环境。并且,文化变化快于基因组变化,这有助于解释最近20万年人类里历史中变化速度的加快。
研究者常常发现,他们不但很难研究自己的研究对象,同样也很难保护它们。
我们不断发现新方法来适应环境以及适应彼此的能力,乃是人类历史的基础,也是我们这个物种的力量之源。
我们物种的革命性事件是新的,更有影响力的语言形式的出现,这种形式的语言让人类能够比地球上其他物种更高效地分享信息和思想。(万一蚂蚁用微量元素在树叶上书写语言呢?)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居住在地球大部分地区;直到距今1万年,与人类的广泛分布相近的,只有狮子。
把人类历史视作一个持续不断的“进步”故事是一种危险的做法。
采集民族(扩张化) 农名(集约化)
人类史(主要的动力是文化变化) 生物史(主要的动力的遗传变化)
爱斯基摩人的言语生动地描述了这种权力之路,礼物创造奴隶,正如鞭子创造出狗一样。
从宏大视角而言,城市和国家之所以出现,原因在于生产力长期缓慢增长之后人口密度的增加,集体知识创造新技术的力量,以及人们对变幻气候做出的反应。
书写工具也得以演进,一开始使用的,只是从沼泽地砍来的芦苇杆,通过将芦苇斜着砍断,就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斜尖或尖笔,最终定型的是楔形,这就是苏美尔文字被成为楔形文字的原因。
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3200年,当乌鲁克的文书通力合作时,记账方法很可能快速地向真正的文字转变,在此过程中,代表声音、音节、观念和实物的各种符号复杂地结合在一起。抑或这种转变是缓慢发生的,一直持续到大约公元前2500年,那时,可以称为现代意义上的完整文字的文本开始出现。最早的文学包括咒语、颂歌、英雄史诗以及葬礼曲。通常,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被认为从公元前2700左右开始。
吉尔伽美什,目前世界已知最古老的叙事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统治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王朝的都市国家乌鲁克的王。在神话传说中他拥有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的高神格,曾是一位暴虐无度的王者。
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过度开发环境的问题,4000年来一直困扰着各个复杂的社会。
马尔萨斯循环
不同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中国最早的文字(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服务于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用来计数。
四个世界区,非洲—欧亚大陆(非洲和欧亚大陆,以及英国和日本之类的近海岛屿),美洲(北美、中美洲和南美洲以及一些近海岛屿)澳大拉西亚(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以及一些邻近岛屿)太平洋海岛社会(新西兰、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以及夏威夷)
根据《旧约》的说法,许多希伯来人迁居苏美尔城市;其中一支在大约公元前1800年迁徙到埃及;400年后,他们的后代在摩西带领下离开埃及迁到巴勒斯坦北部地中海沿岸。这群希伯来人(现在的以色列人)是由十几个部落组成的松散联盟,最后在政治上发展成一个君主国。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亡于亚述人之手,数以万计的以色人遭到流放,他们在亚述王国各处重新定居下来,由此开始了犹太人的离散生活。此后2000多年,这块地区及其离散的人民一直受到外族国家的统治。尽管希伯来人在古代非洲—欧亚大陆历史上扮演的政治角色微不足道,不过,他们对宗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上散打一神论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深受早期希伯来信仰的影响。
雅典同盟与斯巴达同盟之间爆发惨烈的、引起分裂的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在经过近30年的冲突、阴谋诡计和瘟疫之后,斯巴达人成为名义上的“胜利者”,但是,希腊已经十分虚弱,并且四分五裂,它成为北部邻居马其顿的猎物。
穆斯林战士和行政官员创造的辽阔的伊斯兰世界,乃是公元一千纪后期最重要的经济、思想和文化体制之一;它统治着非洲——欧亚大陆世界区的西部,就像唐朝统治东部那样。
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周朝后期的出现,让我们想到,公元前一千纪中期是整个非洲—欧亚大陆哲学思想极其丰富的时代。孔子生活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差不多与其他几位伟大思想家处于同一时代。现代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指出的,中亚先知琐罗亚斯德(伊斯兰教之前重要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620年到公元前551年,在印度,人们一般认为,成为佛陀的悉达多•乔达摩的生卒年代为公元前563年到公元前483年;在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出生时间大约在孔子去世10年之后,生活年代为公元前469年到公元前399年。
不管发生了什么,玛雅文明的衰落证明了密集人口的脆弱性,不管他们组成的是中央集权的庞大帝国还是权利分散的城邦。
曝光效应时代(age of exposure effects),技术变化的主要形式在于,首先不断观察外国技术和农作物,然后将它们移植过来。
工业革命:它指众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在制造业、通讯和运输中系统使用化石燃料代替人力和畜力的结果。
这种额外能量打破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兴衰循环。我们已经看到,在工业革命之前,生活在各种不同社会的人们几乎完全依赖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植物和树木中的太阳能。这意味着,人口收到可用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资源的约束。通过利用储存在化石燃料中的太阳能,工业化的来临一度在全球范围克服了马尔萨斯循环。(??这也许证明了本身不存在马尔萨斯理论,只是在工业革命前,我们没有打开能源之门而已,这不应该被视为突破,而应该是常态的被打开。或者是马尔萨斯的纵坐标,即时间轴被拉伸。)
第一批模仿者在地理上和文化上很接近英国—比利时、法国、普鲁士和美国,他们构成了工业革命的第二个阶段。到19实际80年代,在俄国和日本已经开始了第三个阶段。
在中国,英国的限制和中国传统精英的抵制,使得中国的工业化举步维艰。
自然资源尤其石油的匮乏,致使日本很早就具有扩张主义倾向。1894年到1895年,日本打败中国,占领了台湾岛和朝鲜半岛;为了一试身手,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俄国进行对抗,1904年到1905年,日本打败俄国,把影响扩张到朝鲜半岛和满洲(中国东北——编者注),并且在那里搜寻本国缺乏的一些原材料。
为了获得必要的忠诚,国家领导人基于共同语言和历史发展出了国家意识形态——一种想象的民族共同体。
以现代土耳其为核心的奥斯曼帝国横亘在印度和欧洲之间。1258年,蒙古人摧毁了巴格达,终结了伊斯兰世界此前的统治力量,即阿拔斯王朝,奥斯曼帝国趁机崛起。(其他地区兴起了另外两个穆斯林帝国,即印度莫卧儿帝国和波斯萨法维王朝。)我们在第10章已经讨论过,在1453年夺取君士坦丁堡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就可以阻断欧洲人前往东地中海和黑海的通道,以及通往中国和印度洋的贸易路线。土耳其人通过一种官僚机构——它由派驻各地的、向皇帝负责的官员组成——来进行统治。
在这种体系中,工业化国家迫使其他国家成为它的依附者,为它提供比工业制成品更廉价的原料。
为了拯救4000万英国居民免遭内战的蹂躏,殖民政治家必须开发新土地来接收过剩的人口,为矿产和工业品创造新的市场••••••英帝国是面包和黄油问题。如果你想避免内战,那么,你就得成为一名帝国主义者。
许多欧洲人——他们忘记了亚洲和地中海地区的社会对世界历史的长久主宰——认为,他们的种族和文明是优越的,一些人觉得自己对“软弱民族”负有一种责任,有必要去教化“劣等民族”。另一些人把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观点应用到社会,由此断定,欧洲人取代或毁灭落后民族或“不适应的民族”是天经地义的。
到目前为止,十分明显的是,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完全与其本土核心价值和实践活动相冲突。英国和法国国内变得更加民主,越来越多的男性公民参与政治,但是,它们对各自殖民地的管理——这已经违背了他们的民族独立信仰——呈现为一种独裁形式。他们并没有在殖民地鼓励自己在本土所享有的那种现代化,因为害怕那种做法会打扰殖民统治。这些冲突的矛盾将在20世纪加速破坏欧洲殖民统治的基础。
Gaia——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协同合作形成了一个巨大有机体。(拉夫洛克)
改变个人自身的化学成分的欲望是现代消费社会的核心。糖,咖啡,巧克力,茶,烟草,可可。
当孩童变成开支而不是资产时,生育率也开始下降,这对妇女有好处。
在印度,英国人强化了传统的种姓制度,轻蔑地将那些在欧洲受过教育的印度新兴精英阶层称为“非印度人”,并认为这是更平等的看法。
就像人类历史(或许整个大历史)中每一次重要变化一样,现代革命看起来既是创造性的,也是破坏性的。
在时代激烈竞争的氛围中,获胜对的列强想尽各种办法来保证自己的优势,把严苛的和平强加给德国和奥地利,要求大量战争赔款。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破坏了德国和奥地利、匈牙利的政府,动摇了它们的经济,引起了愤怒,最终,这种情绪被法西斯主义政党(比如德国纳粹党)利用,以达到推翻战后安排的目的。法西斯主义以一种僵化的形式表达了帝国主义时代社会达尔文主义意识形态,把国际关系描述为种族和民族间残酷无情的斗争。
美国、苏联和它们的盟友在生产上超过了轴心国,那是它们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
苏联的增长速度放缓,苏联的计划经济并不善于激发集体知识和创新。收取贡赋的政治制度从来都不善于激励创新。现代工业经济太过复杂,根本无法像军队那样来管理。另一方面,竞争性市场提供了有力和有效的方式来调整价格和成本,从而反映出几百万人做出的几十亿个决定。计划者完全不了解这种复杂性,他们的一切努力只会歪曲价格,并且大规模地错误分配经济资源。
世界人口达到10亿几乎花了20万年时间,20世纪的100年时间增加了另外的50亿人口。
在20世纪晚期,持续的增长和政治稳定性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
消费资本主义代表着一种伦理革命,因为它赞美消费和奢华,而不是鼓励克制和节俭,即农业社会的传统美德。
迄今为止,我们避免了核战争,但仅此而已。
消费品的市场价格并没有包括生态系统的损失和破坏所带来的成本。
人类正在以生态系统的资产回报自己,正在偷窃后人的财产。
《大历史》读后感(六):不容忽视的大历史
曾经的我以为历史仅仅是研究过去而已,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研究动物存在的过去,研究事件发生的过去,只要知道曾经,用曾经来指导未来就好了,却从未更深层次地思考和理解历史能够成为一门学科背后的意义,多么肤浅的想法啊!
阅读了大卫·克里斯蒂安、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克雷格·本杰明所著的《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这本书,我充分感觉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原来历史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数学、文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于一身,但是知道历史发生的事件那只是历史知识库中的一角而已。
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历史大咖,对历史研究十分透彻,这本书跟教材一样讲述了跟大历史有关的一切,却远超了教材内容,就像简介说的一样,它不仅讲述了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地球的过去,乃至宇宙的过去,这是一般历史书上都没有的,包含了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集如此多的知识于一体,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有高水平、高能力完成,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接收到更多样、更深层的各类知识。
本书为读者设置了八大门槛,个人觉得这几道门槛设置得非常有趣,感觉读者就像在一条长廊里,跨过一道门槛就欣赏了一道未曾见过的风景,品尝了一道未曾吃过的美味,领略了八层风景,享受了八道美食之后,这条大走廊还在继续,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在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按照时间排序的长廊里,我们知道了大爆炸宇宙学与宇宙的起源;星系和恒星的起源;新化学元素的创造;太阳和太阳系的出现;早期地球简史;生命的出现;人亚科原人、人类与旧石器时代、农业起源于农业时代早期;通向现代性的突破,未来还会有怎样的门槛等待我们去跨域呢?那就需要我们学习、运用更多的知识去探索了。
作为一个综合性历史书籍,与其他历史书籍不同的是,它没有那么多故事情节,而是理论性非常强的历史知识书籍,对人类形成、社会、国家发展进行了综合性讲述,分析各类情况的共性问题,让读者对历史发展有个统筹性认识。本书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就是在每个章节前后都设置一些问题,让读者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在读完某章节后再看后面的问题对自己所读内容进行巩固,在书中查找答案,这是离校后很久没有做过的事情呢!
存在于虚无与万物之间的大历史不容忽视,需要认真学习和探索,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
《大历史》读后感(七):大历史——开启全视角认识历史之匙
大历史——开启全视角认识历史之匙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这是著名的三大终极哲学命题。常常被人曲解为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来的。 而《柏拉图选集》中记录下了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似乎可以用来回答三问中的问题,但是,苏格拉底的话中明显包含着谦卑和对知识的敬畏。而今天我们要读到这本《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也许能给你一些答案,我认为这本书是开启全视角认识历史之匙。 如果你喜欢美剧《生活大爆炸》、你喜欢流连知乎和果壳、你喜欢《三体》、《2001太空漫游》等一系列硬科幻,喜欢仰望星空对着星图寻找浩瀚的宇宙。那么,你一定会对这本《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感兴趣。 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读过本书第一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的《极简人类史》,而这本《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就是对简史的一个扩展、补充和深入,进一步阐释了大历史的观点。 那么,什么是大历史呢?相信爱读书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之前都知道过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点”,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大历史,是比黄仁宇先生在更高的维度,更大的空间,更广阔的学科涵盖的历史学概念。 “大历史”(big history)一词由本书第一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提出,是指利用多学科知识,从各种宏大规模描述宇宙大爆炸以来的历史,并对未来做出预测。 为了对大历史有更加直观和迅速的认识,我推荐大家看看大卫·克里斯蒂安在TED(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所做的演讲:《18分钟讲述宇宙历史》 (The hist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链接:http://open.163.com/movie/2013/4/K/S/M93FG764L_M93FHDVKS.html 大历史打破了地域、国家、民族、宗教的界限,横跨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人文和社科学,打通历史认识的任督二脉,从更加高瞻远瞩的维度思考我们的过去和展望我们的未来。大历史是开启全视角认识历史之匙。 本书的大历史叙事把时间拉回到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初。大历史试图建构整个宇宙的历史,所以叙述的时间回溯到宇宙的开端。那么由能量、物质、空间和时间构成的宇宙万物又是怎样孕育的生命、人类如何产生、文明如何演进是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时对人类命运和发展产生了终极关怀。 作者以课本的体例,将历史演进总结为8道门槛。 前3道门槛:宇宙、恒星和新化学元素 第4道门槛:太阳、太阳系与地球的出现 第5道门槛:生命的出现 第6道门槛:人亚科原人、人类与旧石器时代 第7道门槛:农业起源与农业时代早期 第8道门槛:迈向现代革命和通向现代性的突破 通过叙述8道门槛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突破这8道门槛作了深入而细致的讲解。《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即是一本优秀的历史学前沿学术成果著作,又是对历史爱好者和相关专业学生的一本拓宽眼界发掘兴趣的教材。大历史是开启全视角认识历史之匙。 本书精彩在何处?以人类历史上最长的农耕文明为例。作者打破了传统历史研究者着重研究核心地区非洲-欧亚大陆的传统,把地域的跨度扩展到多样性自然环境和人口密度不足以支撑起发达的农耕文明的地区:为我们介绍了中美洲的农耕文明;昙花一现的玛雅文明所在的尤卡坦半岛与危地马拉地区的农耕文明;太平洋和澳洲地区的农耕文明。通过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对比,更加全面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进行集体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社会进化的普遍模式。 当人们跨越农耕文明迈向现代革命时,作者又敏锐地意思到了创新驱动力面临的阻碍,即两次马尔萨斯循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指出:人口变动与实际收入变动成反方向的变动,人口的增长引起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从而引起实际收入降低,生产力的下降,于是饥荒、瘟疫出现,使人口急剧减少,人均占有耕地的大幅度回升,收入又再度回升,然后生产力的发展又使人口快速提升,然后收入又开始下降,然后又是饥荒和内乱……从而形成循环。公元1000年到14世纪和14世纪到公元1700年。马尔萨斯循环掣肘了人类的繁荣和进入现代的前提条件。而人类寻求突破中有又三大条件作为强大的驱动力:增强的交换网络(如通过丝绸之路交换物品与思想)、通讯与运输的改善(纸和活字印刷术成为通讯的媒介,不断创新的船舶技术拓展了人类的探索距离)、创新动机的增加(商业活动、竞争性市场和资本主义的扩张),从而让人类跨越了现代革命的门槛。 时间来到现当代部分,这一部分作者梳理出了人类面临的核心问题:人口的增长、化石燃料的有限性、气候的不稳定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些无疑是人类面对的走向未来的挑战。 对于未来的预测就存在过多的不确定性了,不过作者在本书结尾是非常乐观与自信的:在遥远的未来,我们的银河系会与仙女座星系发生碰撞。宇宙会变得越来越巨大、越来越冷和越来越简单。我们很幸运的生活在宇宙的春天。 这本《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最好的一本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融合的历史学著作。无愧为开启全视角认识历史之匙。 最后请允许我向你推荐一个长长的由看这本书而联想到的书籍和游戏的清单,希望他们能帮你更好的认识大历史。 图书:《哥德尔 埃舍尔 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动物生活史》《DK人类进化圣典》《人类简史》《失控》《美丽新世界》《1984》 游戏:基本能按照时间线来进行游戏,基本都属于SLG,至于ACT中的《刺客信条》系列就不再过多推荐。《袍子》《文明》《帝国时代》《全面战争》《三国志》《钢铁雄心》《英雄连》《命令与征服系列》《星际争霸》《战锤40K》
《大历史》读后感(八):大历史视角
《大历史:虚无和万物之间》是由三位作者编辑而成,分别是大卫.克里斯蒂安、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克雷格.本杰明,其中大卫.克里斯蒂安创造了“大历史(big history)”与黄仁宇观点不同的是这本书涵盖的范围非常大,涉及了宇宙学、地球和生命科学、人类学、历史学、地质学等,《大历史:虚无和万物之间》试图建构整个时间的历史,黄仁宇则是不去道德批判对中国整体把握,了解中国历史的走向,两者在本质上具有明确的区别。作者把内容分成了八大门槛:宇宙的起源、恒星、较重的化学元素、行星、生命、智人、农业、现代世界/人类,大历史打破常规思维界限,从138亿年前的宇宙起源时间至未来的预判,由古思今,大历史的视角,有助于人类思考自身,推荐另一部作品《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
宇宙是万物的起点,作者以宏观的笔风,以学术探究的形式来撰写,开头以宏观的角度述说了,“我从哪里来”这个哲学命题。2009年发射了研究宇宙背景辐射,传回的数据是宇宙成型的时间为138.2亿年前,作者引用了宇宙大爆炸学来解释,虚无的开端,但是又有一个无法解释的悖论,虚无之前存在什么,虚无又是从哪里来?现代物理学推测,认为可能存在一个多维度的“多元宇宙”这样,我们的宇宙或许只是其中之一。
生命因多种因素组合结合出现的,星系与恒星的出现、化学元素的创造、光的诞生、太阳系的演变、地球获取的水与大气,无数衔接的偶然创造了生命诞生的必然
生命阶段
《大历史》读后感(九):普世史的回归——读《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普世史的回归——读《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辛西娅•布朗(Cynthia Brown)、克雷格•本杰明(Craig Benjamin)所著的《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由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于2016年8月出版。三位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起,即在大学讲授“大历史”课程,而本书则是他们致力二十余年所讲述的宏大故事的首次集结成书。
中国读者对“大历史”这个称谓应该不会陌生。华裔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其著作中屡次提出“大历史”(macro-history)的理念。黄先生的“大历史”,在实践上侧重于对中国历史的探讨,注重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注重群众运动对社会的长期贡献。本书的“大历史”(big history)与黄先生的“大历史”虽在具体实践上有所不同,但是“大而化之的精神”(《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6年6月第2版,页319),以及“在长时间大环节的规模下看历史”(《放宽历史的视界》,三联书店,2001年6月第1版,页136)的本质与真谛,却是一致的。本书所谓“大历史”,是以现代科学知识的结论为基础,回溯到宇宙的开端,试图建构关于整个时间的历史。其特征有二:一是综合多领域、多学科研究,吸收宇宙学、地球和生命科学、人类史的成果,并且把它们组合成关于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之位置的普遍性历史叙事。二是考察整个时间的历史,不仅仅是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地球的过去,乃至宇宙的过去。是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结合为一种单一、宏大而易懂的叙述。
本书将“大历史”提炼为八大门槛(thresholds):大爆炸、恒星、新化学元素、太阳系、生命、智人、农业、现代世界。八大门槛即是宇宙138亿年历史的八大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某种全新事物的出现。在八大门槛的叙事框架之上,全书共分为13章。前三大门槛的描述归于第一章,太阳系与地球的出现归于第二章,生命和智人的出现分属第三、四章。接下来,作者用五章的篇幅讲述农业的出现和农耕文明几千年的发展。第十至十二章是对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议题的论述。可见全书的内容重点依然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考察。最后一章则是别出心裁地对地球未来数百年、数千年甚至数亿年历史的预言。
笔者试将本书的特色与价值概括为以下数点:
一、基于科学证实的普世史。说到普世史,人们首先或许想到的是中世纪欧洲的教会神学。其实普世史的观念自早期人类社会就一直存在;思考整个过去,是整个人类社会想方设法去做的事情。所有社会都建构了普遍性故事,特别是起源故事(关于万物如何被创造),以此帮助人们理解他们在时空中的位置。然而,奇怪的是,现代中学和大学很少讲授普世史。相反,我们以一种零碎的方式学习这个故事的不同部分。我们很少学习人类史如何与自然世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说,大历史可以看做是普世史的回归,“能够扮演起源故事在大多数早期人类社会曾扮演的教育角色”(页5)。而另一方面,与以往的普世史相比,大历史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最好成果之上。这些知识在许多不同社会得到严格的检测,比传统社会可获得的知识更加可靠和精确。笔者一直认为,科学研究的功能,在某些程度上是要给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素材。大历史正是将科学证实贯彻于历史讲述之中的一次实践。
二、跨学科历史研究的集大成者。近几十年来,综合多学科的历史研究已渐渐成为一种风潮,尤其在西方。远者如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近者如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的《人类简史》,甚至在漫画领域,延斯•哈德(Jens Harder)的漫画宇宙史三部曲,也是熔自然科学与人类文化于一炉。然而《枪炮、病菌与钢铁》所述内容仅着重人类之文明征服何以“自西徂东”这一问题。再如李约瑟先生的《文明的滴定》等著作,则着重介绍中国的科技发明如何深刻影响西方,内容偏重“自东徂西”的路径。本书所述在时间上贯通宇宙始终,在地域上无东西方畛域之偏重,更重要的是,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各领域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所以是跨学科历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三、方法论的新启示。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一种将自然史与人类史有机结合起来看待过去的新视角。作者介绍自然史并不是单纯为了科普,而是同时联系人类发展的现实。例如书中在介绍有机体塑造地球表面的能力时,说到光合作用造成了今日大气层,同时又不忘联系今日,“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大气层不断受到化学物质的攻击”,“人类对今天大气层的影响,再次让人想到生命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地球”(页63)。另外,本书在内容上侧重于考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比如“农业革命何以出现”、“现代社会何以出现”等,又注重一些重要的社会史议题,比如“性别问题”和“环境问题”;而并没有对几千年的历史做流水账式的叙述。本书每章结尾部分都有“本章问题”和“关键词”,显然这是沿用了教材式的写作框式。然而笔者以为无此必要,因为书中的叙事已极具启发性,认真的读者自会思索更多的问题和领悟更多的知识点。
除此之外,书中屡有睿智而富哲理之论断。例如,作者在第126页中说:“我们一再看到,当曾经独立存在的实体以新方式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突现属性时,就会出现新层级的复杂性。”并举例说:“当原子以新方式结合时,就有化学反应发生。当复杂的化学物质在DNA控制下组合起来,进而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时,生命就出现了。……我们物种似乎也发生过类似现象。当我们祖先开始以新方式合作时,人类历史就开启了。”另外,本书又是一部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库,作者又对近现代众多历史学家的著述和结论广征博引,读者可以从中轻松获取多学科的知识并激发求知欲。
最后,笔者冒昧提几处本书尚需补正之处:1、“人的基因大概是18000个”(页80),不知这个数字是作者从何处获得?据笔者所知,目前科学界对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数较公认的数据是约为21000个(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Garland Science, 6 ed, 2015, P184)。2、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本书主要介绍了Stanley Miller于上世纪50年代得出的“原始汤”假说(页91)。但是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原始汤”假说是由片面的实验设计而得到的错误假说,因为这一假说存在生物能量和热力学方面的缺陷。虽然本书作者也强调,“生命是如何出现的——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页95),但在举证“原始汤”假说时,附加一个批判性的备注应该是必要的。3、一些细节之处的论述有失严谨。如,作者在第231页中说:“周人为了证明其夺取权力的合法性,…以天命称之。…由周人阐述的天命观,在随后3000年时间影响着中华帝国的政治。”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会知道,殷周制度之变革,周人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宗法和礼制代替了商人事事问卜的天命观,并延续影响了华夏历史和文化,因此作者此处关于“天命观”的论述容易给读者造成某种误解。
黄仁宇先生当年在《万历十五年》的结语中总结他的大历史观:“中国商周到人民共和国已三千多年,在人类历史上讲,仍不过长弧线上的一个小段落。我们所认为的真理,也是在这小范围切身直觉而成。我们也还不能够知道宇宙结构的真原因和真目的,也很难预知今后的真结局与真趋势。”(《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6年6月第2版,页319)笔者以为,现在这部《大历史》,正是对这种普世史观宏大叙事的尝试和全新总结。历史学终究要解释:我们从何而来,万物从何而来。唯于此视野下,历史方有完整之意义。
本文已同步发布于微信公众平台(乐彼知园),未经笔者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大历史》读后感(十):遇见王沥川,你做好准备了么?
最近有部很流行的剧,叫《遇见王沥川》,大意是一个灰姑娘女生谢小秋遇见高富帅王沥川,姑娘家境清贫自己靠自己努力学习翻译,在这个过程中,遇见王沥川,因为不知道他的身份,还颇为他操心。与其他偶像剧中男主角霸道总裁的角色不同,王沥川虽然是高富帅,可是性格温和,行为绅士,不暴躁不怒吼,俩人终成眷属。期间还经历王沥川知道自己得了绝症,默默离开,希望小秋重新寻找幸福的波折。
可以说,这个梗很古旧,灰姑娘遇见白马王子。但是为什么吸引人?王沥川不是霸道总裁,他对大排档食品有点小抗拒,但仍然愿意跟小秋去吃路边摊,耐心听小秋热情地向推荐本地小吃。面对深夜为自己准备热牛奶方便自己加班的小秋,王沥川浪漫的感谢外溢,真是这点点滴滴,打动着看剧的平凡女生。这样一个绅士,小秋凭什么让他的目光停留?小秋不光青春,不断提升翻译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翻译,还热爱生活不自卑靠专业做兼职提升生活质量,熟悉绘画知识能对名画阐述自己的观点,跟建筑师王沥川有共同语言,可以说他们最后的融合是文化和知识层次间的平等。
如何为遇见王沥川这样的大咖做准备?头发,皮肤这些外表还不够,你还需要内涵,以便能和王沥川们进行精神交流。日常交流中女性偏爱护肤美容修饰,而很多男性具备不少历史、物理、社会发展方面的知识,如何跟他们产生共同语言?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它是对比尔盖茨斥资1000万美元资助的大型免费网络课程内容的全部收录,所以当然很厚,450多页。
但内容覆盖广泛,突破以往历史仅仅关于某国、某个年代的局限性,不仅有历史知识、还有宇宙学、天文、气象、考古、生物进化、地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学科,时间跨度从宇宙起源、地球生命诞生、人类的出现、农业、工业文明发展、直至我们生活的现在,甚至对未来都进行了展望。
它跟时政联系密切,比如中国当下的热门话题是“新丝绸之路”。本书详细的介绍了历史上的两次丝绸之路起源、发展、衰落,中国在其中的作用。
第一次丝绸之路:起源于大型农耕文明的产生,货币出现,道路网络形成,汉朝决定于它的西部邻国建立联系,致力于远距离贸易,起点于长安,终点于罗马,后来因为汉朝、罗马帝国、贵霜帝国的瓦解衰落而逐渐被废弃。佛教就是这个时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贸易也导致灾难性传染疾病的传播,罗马、中国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第二次丝绸之路:因为唐朝兴盛而开始,穆斯林来到中国,清真寺在中国许多城市出现,纸币被印刷面世,大量商人和水手来到广州和泉州。丝绸之路带给欧亚大陆的不仅是经济财富的交流,也是宗教、文化、艺术等的传播,《一千零一夜》就诞生在这个时期。
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该书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既描述丝绸之路贸易为东西方带来的财富增值,又同时不讳言传染性疾病给沿线各国带来的伤害和人口锐减,让读者能全面了解一个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其导致的正负面效应。
除此之外,本书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很多内容采用问题式写作,自问自答,避免了平铺直叙导致的印象不深。
例如:现代工业革命为什么在英国诞生?
你仅仅从高中历史课本中学过瓦特发明蒸汽机所以带来英国工业革命?太low!英国工业革命的地理环境是地球经历小冰期,需要开采煤炭取暖;技术前提是人类开始使用化石燃料代理人力和畜力;政治环境变化君主权利受到限制废除农奴制,政府热衷商业项目;国际环境是英国成为大西洋世界贸易体系的枢纽;人文素质提升中产阶级增加带来高识字率,荷兰等有价值移民来到英国,大量高素质人才因为宗教原因进入商业领域。
而这场带来国力剧变的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中国列居四大文明古国,技术生产力长期居于世界前列,10世纪发展出燃煤的钢铁业,1904年研制出第一架天文钟,18世纪从平均寿命来看中国人的生活水平都可和欧洲人媲美。你要是baidu估计有很多研究资料需要研读。这本书提纲挈领的总结为,人口红利降低机器的使用动机,经济活动中心从北方煤炭聚集地转移到南方,儒家文化熏陶导致质疑权威的态度没有广泛发展,更关注制度的稳定性,退出印度洋贸易丧失了解世界同期巨大变化的机会。
这也是本书在内容之外的另一个贡献。它以启发式的讲授模式,帮助逻辑性较差的人学会从多角度宏观的思考社会问题。毕竟社会不同于学校,课本之外的话题大多比较宽泛,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思考者本身具备多学科知识才能客观的认识问题,从而在与人交流时侃侃而谈自己的想法,不至于只有点头听人侃大山的份。
阅读《大历史》等书籍,有利于丰富自身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亲爱的姑娘,当你对镜贴花黄之余,不妨也多阅读类似书籍,以便面对王沥川时,也能像小秋一样,一语惊人的发表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精神上跟王沥川们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