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并指如刀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7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并指如刀读后感10篇

  《并指如刀》是一本由阿郎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并指如刀》读后感(一):电影业?电影。

  翻开后的第一眼是极其惊艳的,专业的字句,犀利的文风,还有因为职业拥有敏感

  几乎拿起来就停不下手了,停不下眼了,更停不下脑了。作者的句句在眼中都精辟,字字都值得推敲。

  兴趣总是阅读的加速度,兴趣越大,看得就越快,因为从来不把书放下。但当阅读进展到大约四分之三,我忽然发现,无论是我的手、眼、脑,都开始慢下来了。

  然后我开始意识到,慢下来的原因。作者在书中反复谈到的电影,并不完全是电影,反而包含了更多的电影业的属性。但对电影业的标准事实上不适用于所有电影,最多只是大部分

  这也许与作者是个电影工作者,电影评论家,却不是一个电影创造有关

  在我的想象里,每一个电影创造者——无论是编剧或是导演,或是其他的人,只要是对电影怀有尊敬虔诚的心的,在看到一部电影从自己的手中诞生时,都会对这部电影怀着几乎可以被称为慈爱心理

  那些后来的要求,都只能算是一种期望,而非标准。这种感情可能更趋向父母,或是家中的长辈,是包容的,自豪的。

  《并指如刀》里所谈论的那样东西,比起电影,更像是电影业。即使是小部分的纯粹的电影,也是疼爱居少,批评居多,这其中或许有阿郎没有自己拍出过一部电影的缘故吧(绝无贬低意)。

  《并指如刀》读后感(二):谁说错的不值得留恋

  “如果生活是一部电影,一定铺满了细节。”

  那一年,上海还有卢湾区,我还有对电影,对《看电影》的梦和执着。阿郎让我不要害怕,因为他觉得我可以来做他的编辑。那时候我是《看电影》的十年读者,也是编辑圈子里彻彻底底的新人

  主编每一篇卷首语和《情爱参考》,都是关注重点,那时还有叶满楼,修罗,牙19,以及很多人,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

  我们总能在琐碎中找到一些令人兴奋的细节,然后享受不会轻易落寞高潮。阿郎说“我们停不下来”,于是,剩他一人孤独行进,我们试图做他的伙伴亦或只是帮手,然而发现除了他自己对电影的执着之外,任何外力都干预不了他。

  “然后我们成了一部大电影里的小人物,站在未来历史里,被人指指点点,看,他们浪费了一个多么伟大时代。”很难想象他作为《看电影》的主编,要如何独善其身

  2017年第一本,是因为这本《并指如刀》买了很久才看。翻开后都是熟悉文字调调,就像不曾分开了那么久。不知道这本书算不算是一个总结,一个既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也可以解读为不合时宜的总结。2016,像是嫌弃我们见识太少一样,一次次用难以接受事实冲击着我们的认知。真正诠释了“人类思考上帝就发笑”的理论。“电影已死”的热度总是隔一段时间就被吵起来,阿郎也说“这是烂电影最好的时代”,我们不知道这个时代到底对电影会如何,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个时代到底对我们会如何。未知成了捆绑我们的枷锁,我们像《黑客帝国》里的墨菲斯一样偏执相信先知说辞和救世主终将再临,然而现实中的先知,却并不在那个小屋里一边烤饼干,一边等着我们去把花瓶打破。

  如果说存在合理,那“我们一次次地以为驾驭了物体,其实一次次被物体所圈养,成为一头聪明的猪”,就是再正确不过的。但是我们又需要保佑自己的原力,即便信仰可以坍塌无数次,梦想,却总能让她再次耸立。

  我们失去了很多,我们总是在不断失去,但是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做错过,我们还会持续做错,但是谁又能说,错的,就不值得留恋呢?

  《并指如刀》读后感(三):一个知识分子对电影的深度思考

  《并指如刀》在文艺方面美感,有一瞬间几乎使我生出怯意,不敢轻易置喙。阿郎的表达清新中透着隽永,流畅中缊着力量

  写《迷人》,他笔下生活的迷人就是,“比如久雨初晴,太阳明晃晃地映照着湿润土地空气中水汽隐约,伸出手,好像可以抓住些什么。比如一株植物,一直在房子一角沉睡,但你似乎可以感觉到,它在和远处隐隐的狗吠,近处嘹亮的鸡啼,互相应和,像是恪守着某个古老秘密。”

  他说《电影的事》,“在CBD的统治里,理想是最经不起检验的。相对于一个更为坚硬的现实,柔软理想主义找寻不到一个可以量化的均衡价格,它在濒临灭绝之前所做的任何自宫式改造,最后都为它的挣扎打上了一道悲壮的柔光。”

  他说电影应该《纯粹一点》,“就像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纯粹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不纯粹。”

  篇篇都是这样的行文,都透着精致优美耐心从容,像是慢慢生长花朵,一点一点给你开出电影的诗意和美、激情或落寞。

  他的语言,又有诗般的韵味,不知不觉,就压住某个韵脚,带出如画如歌的节奏

  “一些电影曾试图歌颂那些非标准答案,但大都采用了标准答案之内的手段。”

  “我们在互联网的喂养下,好像在马不停蹄学习,其实吸收的大多是看似知识垃圾。”

  “那些好电影,令人幸福地方,都是先知道苦难在哪;让人快乐的地方,先知道悲伤在哪。”

  但他的情感,又都是克制的隐忍。我们骂烂片,可能是恶声恶气的嫌恶,也可能是百无禁忌嘲讽,还可能是不屑一顾失望,但是阿郎只是说,“2012年上半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无一例外地泛着投机虚假油腻”,“我担心的是,历经几千年的时间付出无数汗水智慧,我们把自己变成了身体思想的重度残疾。”

  我们看了好电影,也许忍不住欢欣鼓舞热泪盈眶,而阿郎说,“在好的面前,语言一直是苍白的”。

  语言的美和抒情的理性,使这本文集像流动风景,令人流连。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知道,如果一本书仅有优美的文字,那它至多不过是一具华丽躯壳。但《并指如刀》不止于此,它更大的价值,还在于对电影及其行业的深度的剖析,恰如它的题目,并指为刀,以笔作伐,写出的是锐利的灼见。

  阿郎对趋势把握敏锐精准。每一年对电影研究思考后,他都留下一个关键词,2010年:革新,2011年:力量,2012年:变化,2013年:投机,2014年:发生,2015年:两极,2016年:相信。既有对电影历史的复盘,又有充满阿郎作为从业者的个人色彩,失望和希望,观察感受。这些关键词,也是作者当年文章脉络,散落在每一篇的筋骨血肉当中,给读者的理解做了很好的注脚。

  他的思考,并非简率感性的随言乱语,都有着清晰的论据,或者是电影票房产业估值、票房比例分布等等易查询的数字,或者是一部电影的价值观、表达方式及其影响等等难定论分析,又或者是观众转变、当代人的困境等等需捕捉的现象

  他的思考,源自电影,也融入生活,更不回避刀光剑影市场,也能从电影史纵横比较娓娓道来

  因此,他呈现给人们结果,不浮夸,不偏激,不失真,也超出了狭隘,是中肯的诊疗,是优美的病历,也是深沉药方

  总的来说,《并指如刀》兼具文艺的优美和思想的深度。通过它,你可以赏玩文字,也可以深入一点,与作者一起思考;可以了解电影,也可以更进一步,学习解析评论的手法

  之所以能如此,一在于阿郎是《看电影》的主编,多年从业浸淫其中,拥有的机会资源普通人所比;二在于他对电影的坚守从不动摇,如同贾柯樟在序言里所称的,“他(阿郎)的坚守让他的研究具有时间积淀后的品质”;三就在于他的勤奋了吧,把看电影和评电影作为日常生活,永不停止思考和记录

  这里也借阿郎2016年的关键词,相信,表达一下我们对电影的信任美好期待,希望我们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电影人,也希望我们能享受到越来越多有品质的电影产品,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它的衍生物

  《并指如刀》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影评人眼里的电影

  影评人眼里的电影——世界

  影评人首先是爱电影的,不然阿郎老师不能写出150多篇影评,并集结成册。

  我对书名《并指如刀》很是好奇,我一直以为是来自于古文,会有什么很特别典故。仔细查过之后,并没有。倒是有首北宋古诗叫《少年游·并刀如水》 ,是北宋词人周邦彦所著,这首词,是作者通过追述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一段经历所作,抒发心中忍受心上人皇帝戏虐调情、颠龙倒凤痛苦。跟本书没有多大的关系

  仔细想想,并指如刀,这不是一个手势吗?一个常出现武侠小说或者是电影里的动作。就是两个手指并起来,如刀一般,舞剑之人。有一种剑法,是张国荣和王祖贤的情意绵绵剑;还有一种剑法是《射雕英雄传》里段誉公子的六脉神剑。六脉神剑当的上是并指如剑,也不算是刀。作者为何要用并指如刀呢?也许是指文采点评电影的锐利眼光和独到见解?都不得而知

  电影雕刻时光,时光也在雕刻这电影。书中有作者在2010年-2016年的部分影评集合。在书中,阿郎检索了自电影发明以来,尤其近几年有关电影的人和事,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诺兰、许鞍华、侯孝贤、周星驰……电影是时间的形状,而我们之所以一直在寻找好电影,是因为好电影可以解放时间。

  阿郎剖析了电影既作为艺术又作为商品光怪陆离方方面面,涵盖电影工业资本、票房、导演、演员、观众、人性道德技术、日常生活等话题,没有晦涩高深,只有并指如刀的凌厉。

  这是一个媒体人对电影以及相关产业的独立思考和批评。太多的批评,还在于热爱。这世界和电影一样,并没有越来越坏,只是我们忙于对“坏”严厉,越来越少地给予“好”成为琥珀的机会。愿这世界和电影,都好。

  《并指如刀》读后感(五):不好

  太吓人了,这书,一点儿都没有看到那种电影微小相见的魅力共鸣,谈电影数据与技术又不科学逻辑词语是大的,但没意义的,不管从那个角度。姑且不谈爱电影吧,这种书不算影评的,可以称之为“电影时事之数据夸大其辞”,不适合想读影评的人。以前读黄爱玲老师的《戏缘》,那才是美的影评啊。贾樟柯以前的《贾想》集子,写的细腻与侠义,即使介绍技术也是温文尔雅的。这次贾导作序,怎么这么“套路”。 大家都有难处吧,面子?租一个房子?一个承诺?但读者不要关心这个最好,否则作品就没有被评价的意义了。我们就是单纯不喜欢这个书,这个作品。唉,“海燕,你可长点心吧”,我们也长点心吧,写的认真一点,读的,随便吧。

  《并指如刀》读后感(六):什么是好电影?

  我也曾写过卷首语,深知这一篇1000字小文之难写,它需统摄杂志魂魄,也要承载对时事的洞见,它不像杂志内的任何一篇文,有主题可循,有实料可挖,你要有能力平地起高楼,又不至于建起后呼啦啦似大厦倾,对作者的洞察力、思考力、表达力、概括力等全方位素质要求极高。

  也曾努力学过阿郎的卷首语,从主题到行文,终弃,自认没有平地起高楼的本事,对很多人事观点只能含混不清地盘桓在脑中,无法用文字准确地诉诸笔端,一两句尚可,长了就露怯,写出来的如同“一团穿过的被揉乱的丝袜”。

  看阿郎的卷首语足有七年,03年到10年几乎期期不落,反倒是本书中收录的没有看过的,因为从10年年底离开《看电影》后,渐渐远离了曾经在电影的风暴中心安营扎寨的生活。如今一次性把阿郎于2010——2016年的卷首语读个遍,就好似补足了过去五年的空缺,也终于读懂了许多以前因身在其中而没能看透的。

  读完全书,2010-2016,长短百余文,从头到尾其实都在讨论同一个话题,那就是究竟什么才是好电影。

  究竟什么才是好电影?阿郎给了我们很多答案。

  他讲《变形金刚》,说“投机与迎合经不起光合作用,他们膜拜资本规则,崇尚利益最大化,用狰狞的票房一次次地羞辱电影守则。”

  他讲《阿凡达》,说“他们和那些匠人、投机商、说谎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敢于坚持小,并不为外部世界之大所诱惑。”

  他讲《钢的琴》,说“他用镜头擦拭了一个时代的伤疤,我们得到是这个时代的温暖拥抱。”

  他讲《阳光姐妹淘》,说“他知道朴实的力量,知道在花招的间隙投入实打实的感情。”

  他讲《雨果》,说:“它让人在某一刻相信,过去的善良端庄、美好与热爱都质地纯白。”

  他讲《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说:“细碎的、不为人知的善良和美好,聚集在一起,比嘲讽、呐喊更有力量。”

  他讲《三峡好人》,说:“是长在地上的,像庄稼一样,热爱土地、阳光、空气,还可以结出果实。”

  他讲《亲爱的》,说:“我们看到,每个人在自己的时代里劳作和行走,在幸福、在焦虑、在痛苦、在大笑。”

  ……

  什么才是好电影?

  真诚、善意、美好、真实……,在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里,阿郎就如同一个对着风车挥舞长矛的唐吉珂德,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些看着都显得俗气的词,守护这些他认为一部好电影该有的眉目,并指如刀,砍向那些矫饰的、铜臭的、丑陋的、扭曲的、肤浅的、愚蠢的、挤眉弄眼的、面目狰狞的。就如同我所认识的阿郎,对于工作对于文字对于电影有着近乎洁癖的严苛,在每一个头疼欲裂的专题会上,在每一个漫漫无止境的清样长夜。看到一部糟糕的电影,会忍不住面红耳赤地怒其不争,看到一部好的电影,又会面泛潮红地到处诉说对它的热爱,一副赤子之貌。

  而这也是《看电影》的魂魄,坚持用一个一个再传统不过的方格字,告诉所有爱电影的人什么是电影?什么是好电影?怎么看一部电影?怎么去爱一部电影?那些年因为《看电影》夯实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让离开了电影圈的我,还能明辨关于电影、关于生活的是与非。

  《并指如刀》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用心看电影

  我从小喜欢看电影,这个爱好一直延续至今。小时候说是喜欢看电影,实际上很多时候是觉得新鲜,可以感受不同的世界,尤其是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真的让人迷醉,至于演的电影是什么内容我并不在意。学生时代喜欢看电影,电影的内容那是要看的,但更多的是为了追星追剧,看的最多的是自己喜欢的几个明星的作品,我会为剧中美好的事情欢欣鼓舞,会随剧中人物的不幸痛哭流涕,更对剧中所暴露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也曾经幻想自己以后能成为某某人或做某某事。可到底什么才是好电影,我从未有过仔细思考过。

  看到《并指如刀》这本书的宣传内容后,知道这本书是《看电影》主编阿郎2010-2016年间在发展变革过程的中国电影及其行业的深度的剖析,将中国电影由草创期经历变革期、投机期、野蛮期几个时代的变革,结合各个时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告诉人们究竟什么才是好电影。很想得到这本书并如愿以偿。

  《并指如刀》中,阿郎教给了我们很多剖析什么才是好电影的方法。“一些电影曾试图歌颂那些非标准答案,但大都采用了标准答案之内的手段。”,“那些好电影,令人幸福的地方,都是先知道苦难在哪;让人快乐的地方,先知道悲伤在哪。”……阿郎告诉我们弘扬真、善、美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如《阿凡达》他们和那些匠人、投机商、说谎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敢于坚持小,并不为外部世界之大所诱惑;《雨果》让人在某一刻相信,过去的善良、端庄、美好与热爱都质地纯白;《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让细碎的、不为人知的善良和美好,聚集在一起,比嘲讽、呐喊更有力量;《三峡好人》是长在地上的,像庄稼一样,热爱土地、阳光、空气,还可以结出果实;《亲爱的》我们看到,每个人在自己的时代里劳作和行走,在幸福、在焦虑、在痛苦、在大笑……阿郎告诉我们真正能给中国电影带来希望和新生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如《画皮2》既是美术和特效的胜利的“技术之作”,更是中国电影的新气象的里程碑之作;《可可西里》、《太阳照常升起》、《风声》等都是带有的新生性的优秀作品。

  曾经我们的国人不愿走进电影院,原因不外乎有像《变形金刚》与《哈利波特》等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狂轰滥炸,各级各类真人秀节目充斥人们的视野;但主要原因国产电影烂片泛烂,投机虚假现象严重。正因如此,喜欢看电影写影评的阿郎《并指如刀》,在近十年间以笔作伐,以他锐利的灼见,评说着关于电影的是与非,其文字精致优美富有诗意,表达清新隽永流畅有力,读后能使人们走出对电影认识的困惑,引导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并在看后作理性思考。

  我就是在这个秋天读完全书,带着一颗评判的心走进了久违的电影院,并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影迷。我们可以带着从《并指如刀》里有所得去思考,用心看电影,相信未来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电影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并指如刀》读后感(八):【书评人俱乐部】影评和书评 应该是一个写作者终身奋斗的目标

  书评向来是让我心生畏惧的一件事,一篇赏心悦目的书评,它需要敏锐的观察、一定的文字阅读量、恰如其分的表达能力。这三点我都不具备,我恐惧的心情自然也就很好理解了,只能力求“我笔写我心”这个最低标准了:说自己想说的话,对自己和别人的文字保持热情和尊重。

  一、“卷首语“的集合

  言归正传,说回到这本蓝色封皮的小书。书名叫《并指如刀》,副标题是:阿郎看电影,作者是《看电影》杂志的主编,这本书《看电影》杂志卷首语的集合。除了作者阿郎的自序之外,还邀请了两位重量级的嘉宾写了推荐序:贾樟柯和姚晨。贾科长细数了和阿郎的过往,姚晨则毫不讳言《看电影》对她的影响从大学起就开始了。

  二、跨越7年的精神履历

  一本书的目录是整本书的框架,目录很大程度地反映出全书的结构乃至作者的内心想法。《并指如刀》的目录简单明了,以年份为线索,每一章的标题是当年的年份加上一个两字的关键词,比如2013投机,指的是这一年出现了很多向市场妥协的电影,比如《钢铁侠3》,比如《爸爸去哪儿》之流的综艺节目的出现,为日后综艺电影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埋下了伏笔(这一章的导语疑似有错别字,最后附上)。

  三、全书的几处矛盾

  1.市场化和艺术化的交替推崇

  51《因为技术,所以艺术》:“好莱坞的能耐在于强大的落实能力,这是他们对技术之美最起码的尊重。”“目前,中国电影最稀缺的,就是技术的落实。”

  这段话说的意思很清楚,国产电影缺乏好莱坞那种专业精神,人家可以为了拍《海底总动员》,整个剧组都考取了潜水执照。

  其实这个也很好改进,既然欧美信奉技术,那我们就学习他们这种精神,在细节上苦心钻研,但作者又说了如下这番话。

  72~P73 《学习谁才是好榜样》:”学习的字典里没有‘感受’这类词汇,因为发声就意味着不敬,学习永远热爱的,是机械性的谙熟和膜拜型的复制。“”于是,《武侠》《龙门飞甲》《鸿门宴》《金陵十三钗》这类影片就出现了。他们是学习的产物,都毫不意外地在技术上光鲜圆,在思想上青筋暴突。它们向好莱坞学习,以商业为榜样,从头到脚,几乎每个毛孔都流淌着好莱坞的血液。“

  这段话一竿子打死了学习和模仿,仿佛世间所有的电影都是导演闭门造车的结果,同时还批评了国产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不够。为什么对国外的商业大片持宽容态度,而对国内的电影如此挑剔呢,商业片并不可耻,我们真正缺乏的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环境,《疯狂的石头》这样构思巧妙的小成本电影难道不是优秀的作品吗?票房和艺术价值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

  2.中国电影到底是缺技术的落实还是故事的完整

  75 《要那么收获,先那么栽》:”首先是我们的导演对‘艺术’这两个字失望了,经过短暂的尝试,艺术并没有显示出太神奇的功效。教科书里说的红地毯边的尖叫和媒体的三拜九叩,都太遥远了,其海洛因一般的致幻功能,一次次地被市场和评论的冷水冲刷得原形毕露。于是,对商业的投诚,就来得自然多了。“

  313 《奔跑的王》:“于是,艺术成了能力的保护色。中国最近这15年的电影,都老气横秋,但我们并未以技术和意识还滞留在20世纪为耻。依靠一个庞大的市场,在一定的时间矢量之内,完全可以进行小环境的内循环。这类耍流氓行为,被‘为观众服务’的口号染色后,像极了艺术。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是有权利拒绝技术的。”

  对比完这两段话,能感觉到作者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陷入了那个中国电影的传统争论而无法自拔:中国电影到底是差技术还是故事?

  四、诘屈聱牙的语言

  48~P49 《保留一卷不褪色的胶片》:“老马对胶片的哀悼,通过数字高清摄影的转译,精准地击中了泪腺。尽管他知道好莱坞的泪腺和心脏不在一个反射弧内,但就像他迷恋的巴黎塔楼、火车、雪花也只能拜托CG的渲染一样,老马不得不像他热爱的堂吉诃德那样,向一个个叫作”过时“的风车发起冲锋。这是他的电影理想,也是海洛因般的现实,二者的共性在于,都有相似的麻醉效用。它让人在某一刻可以相信,过去的善良、端庄、美好与热爱都质地纯白,所以老马把对当下的感叹,放置在过去被提纯过的美好旁边。"

  73 《学习谁才是好榜样》:“毫不羞愧地说,我们都是长于学习的族类。你无法不承认,条件反射和病态的责任感之间,具有某种不正当的共生关系。被学习催熟的上一代好像具有了一项天赋的神权,他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驯化他们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去反复操练学习的能力。邻居的孩子是我们喝了防腐剂的榜样,他为我们提供了某个特定时间段内未来的具体形状,为此我们不得不低下头,以模仿成功为己任。”

  作者还喜欢列举导演和电影的名字,有点掉书袋的感觉,但是很多语句不知所云。

  四、全书的几处疑似错误

  96 2013投机的导语中,”这一年的电影好像是还没有从2013年的用力过度中缓过神来“中,2013疑为2012。

  全书的很多配图与所属的文章内容并不匹配,应该是编辑的问题。

  影评是很私人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无可厚非,好的影评给人的感觉是如沐春风,让你看了之后心有所戚戚,写的好的地方为之击节赞叹,看完之后恨不得想把里面提到的电影都找来看看,无论好坏。我想说,这本书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全书充满了蜻蜓点水的叙述,作者对电影的过去似乎很怀念,对于电影的现代化却有一丝排斥,难免有先入为主之感,容易让笔下的文字情绪大于内容。

  最后,用后记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接到过很多私信,也有一个人表达了对我的失望,‘那时候他的卷首语就是我心中的电影,每一期都誊抄在笔记上。六年后,我再看阿郎,却读出了窠臼和匠气。’”

  《并指如刀》读后感(九):永远热爱,永远天真

  秋风在途,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终于读完电影随笔《并指如刀》,好似走出午夜场的电影院,萦怀良久,又不得不意兴阑珊地收起票根。

  “生活与电影一直在互相映证,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在电影中都留下了不灭的影子”,中意阿郎题于扉页的这一句。同样,尽管《并指如刀》旨在探讨电影,字里行间流淌的,更是作者的观点与情怀。

  阿郎洋洋洒洒30万字对电影的喟叹,凛冽有时,柔软有时,镌刻在此前七年每一期《看电影》杂志的版权页——又并未让思考囿于时间的刻度和卷首语的藩篱。带着这种融会贯通的阅读体验,身为读者,你能轻易感受作者一字一句的光辉,和光影背后,电影与大时代的共振。所谓的所心所欲不逾矩,大抵就是这样。

  这本书又从容又迫切,就像它的作者——我所认识的阿郎一样,常因职业操守之故,予人一种近乎苛责的距离感,而每逢工作事务告一段落,其作为一个纯影迷的赤子情怀,又是如此热络逼人。

  作为他曾经的部下、同事,迄今的朋友,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坐下来写一篇跟他和他的作品有关的浮游小文,既不为尊者讳,也不为长者讳,纯粹信马由缰,畅所欲言,是极为难得的。

  我们都知道,电影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它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你或许受够了《钢琴教师》压抑的欲望,总会享受《变形金刚》喷薄的荷尔蒙;也许《四百击》里顽劣的小男孩勾起了你原生家庭的隐痛,也能教其他人一再地追索人生中总是缺席的父权……

  《并指如刀》亦是这样一面反光镜,你心里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影迷,你会喜欢这本书,毕竟它提供了足够滋养你的观点、足够权威的数据,在足够工整笔触的承托下,很容易就呼应了你对电影的思考;

  如果你只是止步于去“粉”某类电影、某些影星,你会讶异于《并指如刀》为你打开了一扇360度的全景天窗,原来,浮光掠影之外,还有风景;

  如果你始终远观,迟迟未曾一亲电影的芳泽,你会庆幸还能遇到这样一本书,像去楼下哪一个快递、巷口吃一碗云吞那样自然——固然自电影发明以来,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但其实,电影就是寻常人生的寻常事,银幕映照红尘,你我皆为光影。看了,就懂了。

  你们看到的是阿郎在做采访、在做节目、在飞电影节出差、写下灼热的文字落笔无悔……

  我所看到的是本书作者,则是在一个又一个枯灯加班的夜晚,勤奋工作的身影;是一本又一本杂志漫长的制作过程中,事无巨细的投入;是一个传统媒体人、出版人的操守与坚守。在当下浮躁的影评环境和媒体语境里,这种坚持胜于以往,更胜于以往。

  怀念那个没有空调的炎夏,也能端坐于出租屋,纹丝不动看完五个小时长《1900》的自己……

  怀念那个为了看上IMAX巨幕3D的《阿凡达》,而彻夜加班,天亮直接去上海影城赶最早场的疯狂……

  怀念那场胶片版《风吹麦浪》的首映礼,坐在我身边手拉手含着泪看完的老夫妇……

  这些,都是电影教会我的事。

  最后谢谢阿郎,在十年前我开始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就教会我永远发烧,永远热爱,永远注意细节,永远对你所做的事情心怀敬畏、胸怀天真。那些一度逼疯我们的改稿之夜,清样deadline,竟然是我回忆的荒原里,一片迄今丰美的绿洲。

  你会从《并指如刀》里有所得。

  《并指如刀》读后感(十):那一刻,我看到了光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盒子里,

  电影则是盒子上的窗口。

  当那扇窗打开,我看到了光。

  大学时代我沉迷于电影纵横交错的世界观中,但最疲惫的是无人分享这份喜悦。最喜欢的地方是学校里的报刊亭,因为我会第一时间冲进去买一本《看电影》,就这样越买越多,后来它变成了一种回忆。当我离开校园后,陷入了迷茫与焦虑。幸运的是,我有幸得到了《看电影》杂志的工作职位,这是我人生第一份工作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束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并指如刀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