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把你交给时间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6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把你交给时间经典读后感10篇

  《把你交给时间》是一本由陶立夏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你交给时间》读后感(一):时间流淌的光亮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对封面设计有种意外的欢喜,为什么?因为色彩搭配很符合我的审美图案选择又有意料之外的惊喜,我猜想那是属于一只马的眼睛吗?白加浅棕色的毛发那么长,但我琢磨不透为何会选择这样的封面,我只看着,觉得很美好

  看到书的封面上写着的从冰岛但东京,我一厢情愿地想着,这是一本以游记主题文字吧,然而一代似乎是我会错意了,地点转换只是心情和文字状态转变开关,本书文字更像是作者由着位置的变换而适当地与当时当地恰当得宜的情绪出口。

  要如何契合地点转换这条内线呢?一是图片,在仔细翻阅了这本书的配图之后,发现图片上的风景从最开始冰雪和冰川交融呼应的白色世界,渐渐转移到热情浓烈的哥本哈根,跨越到英伦清秀的伦敦街头,再到温暖舒适的东京小道

  虽然是释放情绪和表达某些灵感的文字,却始终还是没有脱离地点和生活这条主线,地点转变带来的情绪和想法的转变非常明确,生活态度确实一贯的恬静温柔,一如她的文字。

  作者这样解释她的拘谨,我又何尝不想设计自己命运呢?但仅凭这点任性是撑不过余生的。不知道她是否会遗憾于她的拘谨,但我却爱她这种刚刚好的状态和 文字,有一股自成风流洒脱,又有一些周到体贴谨慎

  我也要出发了,我给你发信息说,更像是作者提醒读者,她要出发了,要不要跟上她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呢?

  如果说本文最大的特点,便是文中那个出现最多次的你吧,这个你究竟代表着何人呢,是作者相知已久的朋友,或者是一个心有灵犀爱人,又或者是每一个在她的文字面前静默的读者,如你和我。

  我们在时间里其实渺小得连微尘都不如,各种错过又何止千万?就该明白,但凡能遇见都算是早的。

  她在威尼斯的夜晚广场这样告诉我们。是啊,不论早晚,能遇到的都应该感恩,都像是修了很久的缘分。这是否意味这不论如何的遇见,我们都该要珍惜,谁会陪你走这一段路,都是冥冥当中的未知数,珍惜就好。

  在某条不知名街道橱窗里,看见倒映着的她的脸。她说,敬畏爱的伟大并知晓它的局限才是自由。我想起之前在某部电视剧里面的台词,爱无限。结合她这句,我似乎懂得了更多。爱怎么可能无限膨胀呢,我们在世上牵绊那么多,爱只能算是其中一种,往伟大了说,也只能算是占据其中大分量的一个环节。爱有克制,有局限,才能更显出其在某些意外情况下的伟大。

  还有一句特别打动我,我不信上帝,但我希望有人保佑你。我们所求的不过也是,能够护着我们所爱的,爱着我们的人一世安好。哪怕我隔着遥远距离,不能陪在你身旁,无法和你朝夕相对,制造知道你很好,我也是满足的。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句话,我害怕你幸福得忘了我,但我更怕你不幸福。我对你有很多希望,可只有一点是最重要的,我希望你好

  许是面对这满满的冰雪,作者在前面的文字总是透露出若有似无的疏离和冰冷,夹杂着一些淡淡的不易被捉摸的温情,随着地点风情变化,她的文字似乎也慢慢有了温度,呈现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温柔,后半段的她才是我最喜欢的,投入岁月静好的生活中,和美好的时间谈一场动人恋爱,此刻投射在她的文字里,多了大把动人的幸福感

  在陪伴她这一路的过程中,从穿越冰川到温暖的东京街头,我看见她的时间在流淌, 也看见更多美好的生活点滴在发光。就如书的封面所描述的那样,从冰岛到东京,我们一起安静地看看,这个世界的光亮。

  《把你交给时间》读后感(二):上海是一座一分钟的城市

  这本书很精致,无论是排版,还是图片的选择,又或是内容。最能产生共鸣的一点是,作者同时是一位摄影师。我从小喜欢摄影,对图片有着独特看法,我能看出什么图片是用心拍出来的。

  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有它的故事,书中的故事也阐释了许多人生哲理孤独人生中无法避免的事,如同饥饿、如同死亡。而他们只是中性词,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又何必惧怕。这段话的配图是一张冷色调的冰块,阴暗光线,很自然的使我们联想到孤独。回想起我曾经历过的孤独,现在看来不过如此,但是当经历在那一刻的时候是无比的难受。我是一个北方孩子,第一次去南方长时间生活,是因为要上大学。而我刚好去的是上海,上海人就不用多说了。每天外卖,接着就是玩游戏,从来不交朋友,因为总以为同学嫉妒自己会害自己。他们表面关系就一般,其实内心都是嫉妒着对方。这种一个宿舍个人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只有天生生活在上海的人才会当作正常的生活。从那以后我学会了自己旅行,但是我还是和朋友一起,毕竟我的朋友并不少。

  没有什么是恒久的,人生无常。就像路灯一样,走过了一盏还有下一盏,旧的过去,新的才会来。爱也一样,真正爱一个人是学会释怀。不能因为曾经爱过就无论如何也放不下,遇见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人是十分不容易的。

  有些能力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的。就比如说忠直的坦诚,一个人天生就不懂得坦诚相对,他这一辈子都会坑蒙拐骗。我有一个同学曾经跟我谈到过着点,他经常偷东西,经常说谎。后来被老师逮到都抓到了证据,他还是一口否认。他跟我说,他就是习惯了,他并不是穷,也不是有什么目的。他只是不去做这些就感觉不是自己了,但是表面上看他还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后来我也只好敬而远之,这种人是连朋友和家人都不放过的,谁知他日后会做出什么事。

  我们都太容易迷失了,所以才设定出那么多的参照物。如果我们把手表取下,脱离它们,设立自己的宇宙呢?有些事不用愁,车到山前必有路难题可能会把我们难住,但是时间还是一样的往前走,永不停歇。未来的我们还是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生活,宏观来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说,把自己交给时间,安静地看着每一束光亮,就能穿越这无尽的黑暗

  《把你交给时间》读后感(三):我路过的风景,你最美°

  ——评《把你交给时间》

  文/蓦烟如雪

  这是一本散文集,我更喜欢把它归于一种心情,一种对文学感慨,一种对旅行的共勉,甚至是对感情一种倾诉

  陶立夏的作品我初窥两本,一是《如果没有你》二是《岛屿来信》,印象最深的是《如果没有你》里面的女主同行工作细节,而《把你交给时间》反而让我对她的文笔大为改观。

  旅行异乡人的状态,我很有感触,“旅行就像是从一间因为暖气太足而缺氧的房间走到寒冷空气新鲜的室外。”渴望出走,渴望游离陌生,但又渴望家的一点温馨

  书中,我最爱那十个字“天地有大美,人心幽微。”

  有些人总觉得,写一个散文必须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段话总得有前因后果,可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不必要画蛇添足,我为何要在做什么上,告诉一切,让自己文字显得那么的赤裸裸,如果文字一下子就把来由告知清楚,那散文集顶多也是一种无病呻吟点缀

  我喜欢《把你交给时间》的那种渐进的味道,不铺垫,不埋伏,就是简简单单的感触。

  最大的好,就是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搪塞文字。这样的文字干净不造作。

  一开篇《故事的结局》的分离。

  爱,是对离别预感,我在想,世界乏善,当你这么没,你大概不知道,我也不会告诉你。

  情最难久,性自有常。这样略带禅意的话,像是一场告别,她开启了旅程

  从《唐风•无衣》的与众不同,到飞机上的念想

  “我想我最初只是着迷于你看待与描述这个世界的方式,抹去成见、洞察本质、构建语句、拂尽旁枝。”在内心中,她仿佛在做一个前进的思考,渴望度缘一般。

  《无明最苦》里。那种相见恨晚,越陷越深的感情渐渐浓烈。而《盲》中,那些距离,都变成了海水漫溢在飞机舱里,不知道为何,看到那个比喻的时候,我真心觉得飞鸟和鱼不是距离,能超越距离的比喻,想象力都很惊人

  我记得男友说,他渴望出现在我的故事里,可惜我害怕这样。

  而出现在书中,莫名的相似点,会让我觉得,怀着希望,也是好的。

  我不知道,我在看到陶立夏写的散文,会有画面感,就像你曾问我:“在你眼里,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什么?”我答:“开花的树,你的笑。“于是你笑了,我伸出手去,用指尖轻轻描你的眉梢

  她在书中也分享了读者的留言,那句话我也触动了。

  “我不信上帝,但我希望有人保佑你“。

  爱与信仰或许都是这样简单的事,以一个愿望的方式存在。很多复杂的事,有简单的内核。

  就像舒淇今天结婚了,毫无预兆,却又让人感受到爱的春暖花开

  也许这个世上,就是这样,为了找到对的人,他们选择剩下自己,好在,都遇到了需要的彼此。

  这里不按套路出牌,她为何不翻译《自深深处》,她说几个个理由,也写了王尔德和阿尔弗雷德包括波西的事。

  这本书看似有些杂,但我却意外的很喜欢,这样的步调,不刻意,很有自我的节奏

  《把你交给时间》读后感(四):岁月安好

  拿到这本图书,在假期中一个慵懒的午后,嘬着一杯香茶一页一页的翻阅,这是一本兼具摄影的随笔集,每一帧的画面都是当时心境的缩写,作者陶立夏将旅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通过细腻笔触娓娓道来,像极了在讲述世间一个在时间与人生中不断领悟的故事。 从冰岛到东京,从伦敦到上海,从海岛到雪山,从水城威尼斯的夜晚到佛罗伦萨的曲折巷,从法罗群岛的大雨到西班牙广场的台阶,从枝繁叶茂到干瘪的小黄花,从欢愉的当下到内心的安宁,每一次或长或短的旅程和游行,每一个地点坐标下的幕夜思考,每一章节每一篇或多或少的文字,每一个相遇的人的故事,或美好或琐碎,或神奇平淡,都直击人心,读起来既怜爱又澎湃,此刻的留恋是下一秒的释怀。 对于感情,爱情是美好的,可以穿透黑暗。生活有山高水阔,也有各自的坚守,各自的自由。一生苛求的爱恋,或许想要保持激情,但终于在时间中归于平静或平淡,有些相遇太局促,有些布满荆棘,有些太过强烈,变成了束缚,直到惟愿“欲脱樊篱,断须飞去”。千百种思念,千百种深情,千百种琐碎生活的消磨,愿路过的风景里,你最美。 对于生活,时间是最深的沼泽,等的越久,陷得越深。生活确实有不如意地方,对于无法理解事物保持沉默也许是最好的,生活有不同模样,命运有无数的可能。在晴朗天气出门看风景,在暴雨骤来的夜晚去思考,曾对自己失去耿耿于怀,对孤独的黑暗忧伤痛苦,渴望自由,渴望爱与被爱。选择和丢弃,坚持放手,向来是矛盾的,在无序、散漫流浪中,在时间长河的漂泊中,选择生活,就算曲折,最终也会到达命运该去的地方。 生而为人经过这个世间,我们懂得了友情珍贵,爱情的甜蜜悲伤亲情无可替代,以及孤独的无可避免。在生活的各种不确定当中,保持冷静,把自己交给时间,努力生活,直到最后用温暖的火光祝福拥抱来告别此生。 人生无常,时间最美,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在时间的岁月里学习,也在时间的旅程中忘却,生命原本就是一个不断追逐寻找,然后一一放弃的过程,愿你在时光岁月里安好。

  《把你交给时间》读后感(五):冰泉暖温

  林亦霖

  初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的文字很凛冽,一如书中的很多插图,冰冷的泉水透露着丝丝的凉意

  就像作者本身就是译者出身,外文就是如此,很多文字看上去有点冰冷,不像中文那般时刻暖意;单当你再读时,却会渐渐为其中的一两句所打动。她的书就是此般,许多话,许多字看上去冷冰冰的。可当你再重新回头读时,能感受到她当时的用心。

  很喜欢她写王尔德的那段文字,虽然没读过王尔德的那本书,在她的笔下,我仿佛陪他度过了人生中的一段历程。王尔德本身就是一段传奇,他华美服饰富丽堂皇的笔锋,他多愁善感性格源源不断才情。这些,赋予他的不一定是幸福,而是透支的生活。

  文学只有在苦难中才能变得异常夺目,那些幸福中的文字大多读起来平淡无奇。人生若没有种种经历,抑或磨难,便也也少了很多幸福感吧。经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解决时的困难,解决后的欣慰,这样人生才渐渐有了点乐趣。就像王尔德本人那样。他的性格注定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虽然他很正统地结了婚,但那并不是他想要的爱恋。于是,跌跌撞撞,寻寻觅觅,他遇到了波西——那个身上带有他影子年轻人。不过,波西更美貌、更天真、更骄纵,他出现在王尔德的世界里。就像一团烈火,照亮了王的世界。他爱王尔德,王尔德也爱他,这样的爱不被祝福,可还是爱了。

  爱情,就是你身上带有我的模样,我身上印着你的样子。俩人的纠缠,让王尔德写下了一段段的绝唱,《自深深处》大抵就是这样被写出。因为爱,他源源不断创作;因为事,他才华横溢润色。他是文字的君王,因为波西的存在,他可以挥霍着自己的才气,为的只是他的一抹笑容。他对波西无限宠溺,只因波西给了他无人可给予的欢乐。

  这样的生活却是短暂的,就如烟花一般。他告状反入狱,即使是在狱中他依然在为波西写东西。即使他的家散了,钱没了,他也在写。虽然波西不那么爱他了,他还是在写。那是他的生命啊。

  当作者看似云淡风轻地写出这些文字时,内心的翻涌不知何许。曾以为的波澜不惊,面对情感的心平气和,却在情感来临的时候溃不成军。书中章节中最爱的,就是关于这些爱情的记载。她说自己不懂爱,在我看来,她只是没经历过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她望着书中的爱情,看着书中的倒影,做翻译他们的人,做感受他们的人。

  她的笔仿佛来自高山的冰泉,那么随意勾勒出一幅幅画卷。让人不敢那么轻易靠近,可是当你用心去温暖了冰泉,得到的是就是一份甘甜。

  她的书,她的字。就似冰泉,冰泉亦会温暖!

  《把你交给时间》读后感(六):时间翻译者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陶立夏的书。 第一本是《夜航西飞》,在那本书里,她的身份是第二作者,也就是通俗意义上说的翻译者。在我这个外语水平十分有限的读者看来,读过的任何一本外国文学,译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是这种作用要分正向和反向。即便最特殊的情况——功过参半,作用的最终值为零,也并不代表没有作用,因为所谓的零和结果是对整本书来说的,而具体到书中的每个章节段落,甚至是每一句、每个字,译者和原作之间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夜航西飞》是我去年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所有我才把这本《把你交给时间》买来并读完。这不能叫爱屋及乌,因为陶立夏在我心里俨然已是《夜航西飞》的作者之一。事情是这样的:当初读完《夜航西飞》后,在欣喜之余,我很好奇陶立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有多大,而要回答这个疑问,最好的方法无疑是找来马卡姆的英文原版对照一下,这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所以自己只好退而求其次,尝试着读一读陶立夏作为第一作者时的一些作品。 讽刺的是,直到打开这本书看到作者简介时,我方才知道,原来她就是《岛屿来信》的作者。我在前年的一篇推文中曾看到过对《岛屿来信》这本书的介绍,后来自己还专门去看了一下它的豆瓣评分——7.3分,情况并不理想,因为我买书的标准向来都是它在豆瓣的得分不能低于8,所以只好作罢。没想到,七拐八绕地,我终究还是买了陶立夏的书。 根据作者简介,陶立夏是一名作家、翻译兼摄影师,但也许外人更感兴趣的是她的另一层身份:旅行者。这本书的副标题——“从冰岛到东京”也分明是在以此来博眼球。 作为一位读完这本书的人,我要在此泼泼冷水:如果你想看的是游记,可能会失望而归,游记不是没有,只是比重实在太小。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有挂着羊头卖狗肉之嫌。 只怪旅行实在是个太有诱惑力的话题,我本人就是一个对游记忍不住要多看两眼的人。在我看过的所有给旅行下的定义中,博尔赫斯的版本最为宏大: 任何旅行都属于宇宙范畴,你进入这个房间也是一种宇宙航行。 这句话我自然很喜欢,但总感觉并未言尽,因为有种特别情况它没有包含在内:当你静坐不动时。因此这句话可以再加个下半句: 任何静止不动都属于四维范畴,你只有在此状态下,才能穿越时间。也就是说:在你静坐不动时,你便成了一位时间旅行者。 在这本书里,陶立夏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待着,当然,她也不是无所事事地把时间浪费在冥想或者睡懒觉上,而是笔耕不缀地翻译翁达杰的作品,工作之余就努力描摹着自己脑海里瞬间迸发出的那些花火,如此,写出的字句难免有些支离破碎。好在除了那些略显矫情的爱情感悟外,其他的部分虽然都带着太过浓郁的文艺腔,但还是很受用的。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两句分别是: 这一生,不过是以沉默达成沉默本身的美与完整。 我路过的风景里,你最美。 而这个“你”,是时间的意思。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夏姑娘——那个叫雷光夏的台湾歌手,她的《老夏天》里有句歌词:“天的尽头是海”。 如果你也同意,我们不妨给它也加个下半句: 海的尽头是明天。

  《把你交给时间》读后感(七):关于感知

  /

  站在狮门大桥上方,望着西温哥华,以及葛劳士(Grouse Mountain)山脚鳞次栉比的房屋,我想起来一个词叫做“纵身一跃”。在任何一个高处,我都会想起这种未曾感知过的动作。所以上帝使我恐高,但没剥夺这向往。

  海风没有湿和黏的味道,倒是很素,一点味道都没有,不干不湿。

  我不怎么喜欢感知那些不实际的东西,比如激素在人体内如何运输,好像到了那个时候,欲望总会比感觉先走一步。

  因此我转变为一个相对现实的人。对文字的热爱转变为对纸张的气味、质感的苛刻,对餐桌上的食物我总先观察其器皿和用餐环境的灯光。

  日本艺术家Kouichi Okamoto的一张唱片,记录了一些雨声,没有尽头的雨声,外头的暴雨没有把这个声音盖住。听到最后,我感觉到雨的厌倦和无序。当一捧雨水也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毕竟血肉之躯始终也会有感觉到缥缈的时候。

  昨日读完陶立夏的《把你交给时间》,她是一个文风与亦舒有相似之处的知性女。

  “所谓写作者,不是擅长使用文字的人,而是被文字选中,受其奴役之人。”摘自《I Can Feel the Emptiness》一文中。

  极度有限地控制文字,谈何容易,又谈何舒畅?只有我自己感知到冷暖适中的文字,才会经过揣摩,走向纸张。至于那些一把热火把读者烧成灰烬或是不断地扔雪球的作者,自有他们的成功之处。我尚未有把烫口的红茶一下子喝完的本事。

  我羡慕陶,很好地阐释孤独的不具危险性以及长期孤独的可行性,当然这并非将自己与其比肩,我仍差之千里。

  活在厌倦里,自有厌倦之美。倒是不同的际遇给人以不同的出路以及选择的途径,使得每个人的脸面与鞋履产生了千差万别。生命还有很长,我无资格谈论厌倦。

  我热爱白色的餐具,灰色的非纯棉衣物,还有些放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科隆水。

  厌恶无用的争辩,证明别人是错的又能如何?欲望又比感觉先走了一步,我无法知晓。

  我无法拥有那个本事,使自己的生活如同陶一样没有拘束,反而受限于文笔、阅历甚至是性别不同所导致的思考方式差异等等。

  人们受限于孤独及其伴生的产物,如抑郁、寂寞等,不那么消极地说:这些是可以被解决的,真相也是如此,尽管我已努力地论证孤独与寂寞的本质区别,但始终未能达意地解释——后者才算是堕落。

  “岛不是孤独,也不是圆满,它是圆满的孤独。”

  写字之前,我挑选了一些没有碳素的墨水,流去的光阴都能把字给顺走,这个过程大概需要数十年。

  把感知,把孤独,稳妥地交给时间,它始终会在文字最终消失的时候还你一个真实但又已经成长了的自己。

  《把你交给时间》读后感(八):一个人

  读立夏的文字,仿佛总是能够想象到她四处奔波的样子,从一个地方去往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岛屿前往另一个岛屿;从一个国度去往另一个国度。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立夏的书,第一次读她的文字是因为偶尔在网络上看到她的书籍,随即便买回一本来读,第一本是《练习一个人》,第二本是《夜航西非》,而第三本正是刚刚读完的《把你交给时间》,序的开头一句便是:“编辑发来散文集的封面样稿时,我正在收拾行李去机场。”非常立夏式的开头,不停的奔波与行走。

  我喜欢立夏笔下的景物与人,也喜欢她写下的故事。

  她说,在她三十岁的时候,喜欢上了山,在那之前则喜欢海,所以不停的奔波去看海连同岛屿。三十岁的时候,喜欢山,喜欢它的静。

  每次读到她独自的旅程,我总是会想,一个人不会觉得孤独嘛?好像立夏出游正是为了克服这样的孤独,不停的变换地点与航班,不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努力的填满自己。

  《把你交给时间》读后感(九):旅行,亦是流浪

  可能年龄愈大,阅历愈深,便也愈少能看得进去关乎情爱的叨唠,仿佛人世间,男欢女爱最为第一。然,总有例外。因为一句话,喜欢上一本书,虽然概率极小,却也总会真实的发生在你我周围。比如,此时,这本《把你交给时间》。

  我是因为你,得以穿越这黑暗的。

  仅此一句,吾心往矣!

  呼啸而过的青春早已远离,你侬我侬羡煞旁人的爱恋不再期盼,体悟过生活的艰辛,人事的无常之后,追寻生命的本真与理想生活的状态便随其自然了。

  何为生命的本真?何为理想生活的状态?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亦舒曾说:“不用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住得太好,但必需自由自在,不感到任何压力,不做工作的奴隶,不受名利的支配,有志同道合的伴侣,活泼可爱的孩子,丰衣足食,已经算得是理想。”如今回头再看,这理想生活堪堪是极其不容易的。

  且不说,吃得穿得住得,就是让人不做工作的奴隶,不受名利的支配,还要不感到的压力,大多数人就歇在这里了。没法继续往下了。而志同道合的伴侣,难上加难。几人能得偿所愿?

  可是理想生活的状态,对于行走于红尘俗世的你我之人,总是有着致命的诱惑。有人通过阅读来达到,有人通过信仰来达到,有人通过插花绘画等文艺来达到,而作者选择了通过旅行来寻找自我,选择忘却。

  由于旅途中发生的事,见过的人,所思所感所悟都比较私人,所以很难产生共鸣,这是难以将该书阅读下去的原因之一。但,总有一些场景和感觉似曾相识,为了那么一点点的似曾相识,又迫使着不断的快速翻阅。很是矛盾。

  作者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无牵无挂,有时候非常想家。但我总是想不起来,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为什么走这么远。”旅行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流浪。因为有家不能回,因为想回去的那个人身边没有你的位置,因为你还迷失在黑暗里,无法走出那心里的牢笼。

  心没有归宿,所以茫茫天地,芸芸众生,只觉得自己低入尘埃,弱如风烛。

  一路行走,作者的情绪都是起伏不断:虽然你不再爱我,我依然爱我自己;我们相爱过,可以是一瞬,也可以是一生;活着,真是寂寞;生而为人,只是经过这个世间,我能一直这样,做个路人吗?;伦敦以她的沉默教会我: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像良师益友般的关照自己。

  是否,你也曾有过这样痛苦而找不到出路的日子,是否你有冲动想走到作者身边去陪伴,是否你亦担心,她会不会做出什么傻事。

  一路行走,她慢慢的调整,终于在伦敦,有了一种拨开乌云之感。

  因为你,得以穿越这黑暗。站在苏格兰的高地上,那些在旅途中感动她的,让作者印象深刻的微笑片段一一袭来。作者说:“有天,你会检视自己拥有的一切,清清楚楚地对自己说‘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而那里,是我要归返的故乡’。”

  在这里,我有点明白,书名为什么是:把你交给时间。

  最后,作者甚至找到了灵魂的升华:她说,希望你能够在我忘记你之前,渐渐不再记得我。

  散文总是难看的,以游记形式的散文更是难看,但你抓住了一个主线,那些枝枝蔓蔓就没法蒙蔽你的眼。

  愿我们,都能遇到一个人,得以穿越生命中的黑暗!

  《把你交给时间》读后感(十):读书与旅行

  人生中如果有一段读书与旅行的时光将会有多么美好,当老年回忆时又会有无限地感慨。《把你交给时间》读过之后,让人不禁向往读书与旅行的时光,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把一段感情埋在这美好的时光里。

  作者陶立夏,作家、翻译、摄影师,代表译作《夜航西飞》、《安尼尔的鬼魂》等,已出作品《岛屿来信》等。本书属于随笔、散文集,主要描写着笔者一段的生活时光,她热爱读书,热爱旅行,在阅读中寻找灵魂,在旅程中追逐世间美好的事物。同时这本书释放着她自己,疗伤情感,纪念他的书,她把爱过的他交给了时间,希望时间的消逝而忘记。在结构上,作者采用短篇集合的方式,随感而发,收录了大约50篇文章。另外,书中附有大量精美彩图,其中很多照片都渲染着一种空旷,也许在作者的心中住着更大的天空。熟悉陶立夏,是因为她的译作《安尼尔的鬼魂》,翻译顺畅、干脆,文字优美,在她笔下的人物直进人的灵魂,所以我对她这本书充满期待。

  虽然本书在旅行中完成,但与众多的旅行书籍不同,如与《非洲三万里》相比,作者侧重于旅途给自己的安慰、回忆,城市的味道,而后者沉醉于博物馆,主要讲述一些非洲的历史;与《路上有微光》相比,《把你交给时间》有大量的阅读插在旅行中,表现着作者内心的感觉,配上异地,更加理解,而后者则侧重于游走中东等国家的见闻。

  从书中的描述,看到的是作者独自不停地游走在不同的国家,如在佛罗伦萨老城,英格兰的林荫小路,开车从巴黎前往慕尼黑等。在路上,她都在想念他,回忆他,也许旅行是她纪念他最好的方式,把他扔在某一个地方,某个时间,这正是《把你交给时间》的真正含义吧。

  在作者的阅读里,我曾读过《斯通纳》、《安尼尔的鬼魂》。她的《夜班巴士》篇中写到了《斯通纳》陪她度过了头痛时间,记述着一个平凡男人的一生,生活的琐碎、信念、疾病等,在作者的内心,她寻找着一种答案,思考着平淡无味的生活是否可以坚持下来,面对生活的不如意自己会怎样做。她会选择在深夜的巴士,假装离场,逃避。在《这封信如石沉大海》中,她提到了她的译作《安尼尔的鬼魂》,一部关于斯里兰卡爆发内战的故事。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孤独地承受着、忠实着、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作者钟爱的作品,我看到了她与主人公安尼尔相似的个性,执着、独立、坚强、孤独。书中重复出现这样的话:“孤独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事,如同饥饿,如同死亡,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中性词,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又何必惧怕。”

  《把你交给时间》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对情感真实的内心,同时也为我们带来读书与旅行美好的时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把你交给时间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