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见生机》是一本由梁冬著作,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处处见生机》读后感(一):处处有生机
首先要感谢@Miss power 老师的赠书和推荐,才得缘一读此书。
书是从中医说开来,慢慢引申到生命,引申到天地间的大道。之前看过几本小书,但对中医的认识一直都很浅薄,看完这本书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切病都是阳气不足导致,阳气也可以叫做元气。元气聚则生,散则灭。人体内有重要的循环,除了西医说的血循环,更重要的是肾主导的水循环(饮食入胃,脾土化生水受命门之火蒸发于肺;肺气肃降,使津液下行至肾,肾将糟粕输送到膀胱,精华藏于肾)。中医认为天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用的,一切皆为我所用。
中医的治疗只要是依靠自身的治愈能力,对于系统的局部(君臣佐使:主药;辅药;减轻副作用;指向位置的药)做一些微调来使得整个系统运转顺畅起来。这个就是尊重人体自身的能力和看到了每个人的特殊性,所以中医的方子都是不可复制的。西医就不一样,看的是异常,病灶,通过消灭、去除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其实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提到类似的话题,大意是是医生的作用是有限的,人体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免疫能力在抵抗疾病。
当然这里面没有一味的梅花中医,里面讲到了中医的见效慢就是因为中医自身也认识到了是药三分毒,所以里面加了佐药来抵消副作用。即使是名老中医,也不是百治百灵,所以也不能一味迷信。当然西医也是这个理。
“但凡一个人活的长,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很想活得长。。。。愿力是我们生命的底层最重要的事情”
“起心动念都要非常非常小心,一旦动念,就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生命的深处写下一行代码。。。有很多人一辈子碌碌无为就是忘记了小时候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回到儿童教育上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他的童年给他播下一颗良善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生命种子,儿童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拥有这样的初心,那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这就是生命”
里面还举了一个例子将心念:“当你动念,我讨厌这个人,心就生出了不善,因为你恨他,你的身体就听到一个指令——我要消灭它,但是并没有实际的举动,于是卡在那里了,心在恨可是有不行动,反反复复”这就是卡住了的状态,对健康肯定不好的。
王阳明的心学也是类似的看法,要细致的看自己的心识,把那些被贪嗔痴污染的识别出来并改掉。省得让自己没有头绪,空耗能量。
看来情绪,认知模式和心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所以佛教里面讲到了要发大誓愿,炼金术士里面讲到要找到自己的天命。这样就可以使自己能量找到一条阻力最小的路。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感觉到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说第一次去一个地方会觉得很远。但第二次,第三次再去就会发现原来这么近,远没有之前的困难重重。我在想这个可能就是之前对于目的不明确,中途不断需要确认和寻找导致的疲劳错觉。
“发愿就是拿自己的整个生命和众生交换的过程,当你真正全心全意的利他时,你会拥有超乎想象的能量”
梁冬在书里面讲到了很多厉害的人其实也有治不了的问题,甚至连自己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或许这就是“和光同尘”,不要去盲目崇拜,神化一个人,看到他/她厉害一面的时候也要知道会有对应的苦恼,不顺心的另一面。
通篇书看下来,印象最深的还是讲到的要有坚定的方向,“知止而后能定”。要立定一个目标,然后再努力,否则只会空耗精神。比如讲蔡志忠老师的例子“他每天早上两三点起床,每一次见到他都是神采奕奕,再冷的天都是一件衬衣,他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是因为我们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应不应该去做一件事情的疑惑中”。
最后书里面还提到了人世间的三补:一是睡补,睡觉时候接收地球磁场;而是人补,找到让你唤醒雀跃、让自己觉得有生机的人;第三是乐补,找点乐趣,最好是不怎么花钱的乐趣。找到了可以让自己正能量加强的人,天天和他在一起,时间长了自然开心了,然后就会成为其他人的磁场。
《处处见生机》读后感(二):处处见升级
2017-10-25 23:29 · 字数 1808 ·
生机是让你的自由意志和你的生命本能变成一件事情。你必须决定你要成为怎样的人,一旦决定之后,这个世界就变了。这就是生命,处处见生机就是说你是不是随时随地让你这一股生命力回来,回到你的中道上。那个中道就是你经过生命的磨合、判断之后找到的这一条生路。
这本书打开了我的另一扇大门,记得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个学姐就送了我一本有关中医的书,这么多年我还没打开过~因为读完《欢喜》,还想继续读梁冬的书,于是就在心里打开了这样一扇门~ 有的时候还真是,你是怎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没到那个层次的时候,却硬要自己去迎合,就一定会面临穿透这个层次的困境。
所谓中医的中,不是中国的中,而是让生命处在中间态、平衡态、即“中道”,这是这个医学体系的伟大所在。而这门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之间也是相通的~大多数的病,要从心性方面治,要从一个人的底层认知和思维方式治。这些机关被打开了,体内的循环系统就运作更加顺畅了。这本书之所以看得痛快,对我当下在孩子教育这块的意义也极其重大深远~
从姑娘出生开始,我就一直把她当成一个小大人一样对待。什么事情都愿意和她分享,不管她听不听得懂。那个时候家人总是说:她哪里知道什么。我不知道怎么应对~现在我知道了:孩子听不懂根本没关系,越是懂种子学说的人越是知道,播种子比插一根树桩更重要。因为有了种子,它自己会长。人心中都有一亩田,给予阳光给予时间,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读大学的时候,我才21岁,还是7年前,那个时候我固执地认为自己骨子里悲观,活不到40岁。后来学习了自我实现的预言,我就再也不敢给自己这种消极的暗示了。生命是什么?生命首先是你特别想活着。什么东西最致命?是不想活的想法,还是严重的癌症?显然是前者。但凡一个人活得长,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活得长。除此之外,都只是附着在上面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是你的愿力在起决定作用。
愿力是我们生命的底层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生命的原动力。所以我们尝尝听说“不忘初心,方能远行”放到儿童教育上,要想让一个生命伟大,走得长远,最重要的是在他的童年时期播下一颗良善的具有伟大深远意义的生命种子,这件事情比我们认为的重要一万倍。儿童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拥有这样的初心: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干嘛?
我读一二年级的时候,成绩特别好,但是从五年级开始,我的成绩就到班上中等的水平,小学结束的时候我也的确只拿到了平均90的成绩。但是因为在小学经历了不少的挫折,所以到了初中的时候,我的抗压能力反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今天我知道,挫折对于小孩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就像我们接种疫苗,我们的身体就开始对它进行反应了,身体识别到它,并且产生应激反应,于是开始建立某种正向的激励。挫折也是一样的,适当的受挫可以让人远离忧郁症。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故事~梁冬的儿子在学英语的时候,妈妈说写完要给他看完然后才能讲故事。结果他写完了,妈妈要他念出来,他却念不出来,因为他着急听故事所以都是马马虎虎抄过来的。妈妈就不给他讲故事,他就闹。很僵,怎么办?梁冬对他说:你读英语不是为了你妈妈~也不是为了我们,是为了你自己。你想想,如果你喜欢的姑娘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她喜欢的男孩聊天,你是什么感觉(具体指出了那个女孩的名字)?你只能在旁边念“南无哦弥陀佛吗?” 结果他儿子就听懂了~ 叫爸爸别说了~然后去和妈妈道歉,自己去重新学,弄完了讲故事。这其中是为什么呢?因为业力和愿力。(业力:出生时间、童年、教育背景。。。等等)
首先你要尊重他的生命业力,同时要转他的业力到愿力上去。先迎合,再引导,这就是太极的力量。这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既要抓住他的业力、习惯,又要在一个恰当的点,以一个合适的机缘转到他的自主和自觉上来。
梁冬说,他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告诉大家中医有多好多好,实际上,是药三分毒,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副作用存在。而真正重要的,其实是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思维观念。这种观念就是,到底什么东西是重要的~
无为是你找不到事情做的时候,不乱折腾,你的选择是不做;当你找到事情做的时候,就不无为。就无所不用其致,怎么做都行。无为是一个阶段,不无为是一个阶段,都是生命自主意识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的结果。比如:僧人和乞丐。
只有你立志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再晚都不会晚。
当你真正全心全意地利他时,你会拥有超乎想象的能量。发愿是拿自己整个生命与众生交换的过程。
《处处见生机》读后感(三):以生的理由
相信本书的读者,有部分跟我有类似经历,从梁冬的国学堂到冬吴相对论,然后到梁冬的几本书,最后结下了缘分,有幸读到梁冬的这本最新著作。在我心中,梁冬的印象是,他不是中医或哲学专业人士,但他有两大本事,是一般人很难具有的,1:有气场、能量或缘分能遇到大批真正有能力,我们这些普通人难以接触到的人。2:就像一位特别优秀的老师一样,能够用生活话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让非专业人士明白、接受专业的道理。其实最初不知道梁冬要出这本书,偶尔的一次机会,看正安的微信公众号(平时几个月都很难看一次),巧的是,就看到本书的一小段节录。由此前国学堂到冬吴相对论和欢喜等间接接触过他的思想和风格,因此发愿要在短时间内弄到这本才出版不久的书。某宝一搜,大概二十几块,还包邮,买了。收到书有两周多了,每天利用点午休前的零星时间,大概读完了。现在总结下第一遍读完个人的部分收获.
1.病主要是阳气不足或循环问题导致的。
2.为人做情要么不做,要么坚定的做,不要犹豫不决,犹豫不决容易导致内耗,坚定的话可以大大节能。
4.汉字对同一东西,有不同的字,这样有利于接触固定思维的束缚,对我们思维的开放有极大好处。汉字有极强的画面感。
5.人是否发愿,以及发愿的力大小很重要,往往发愿起到很大帮助。
梁冬的文字犹如他的思维不像理科生那么严谨,虽然散,但本人很喜欢。这本书的收获其实不止这些,再加上也只粗略看一遍,我想以后沉下心来,再读读,又会有新的发现。总体感觉本书读完后,充满了幸福的梁氏正能量感。虽然这书并不是什么医术,但感觉开阔了眼界,对自己的身心都很好,正如梁冬一样,希望自己能通过有限的影响力,能带动身边的人,把正能量和好的东西分享给他们。也希望梁冬继续坚定他对中医和中国文化的热爱,为社会造福。
《处处见生机》读后感(四):摘抄
曾国藩有一句话讲的特别好,他说:每日不据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在最累的时候,就等,然后,“啪”,有一个微弱的小火苗就会来,那个东西叫“一元来复”
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什么东西会完全被消灭的,它不会灭亡的,它有各种方法重新长出来
地球不怕人类折腾,无非是人类自己作死而已。三五十年以后,一切生机勃勃的各种物种读会重新回来。鱼变得非常欢快,大地上的一切生机勃勃,那里又回到了生命的本来状态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吃东西,吃进去不重要,把这个东西合在一起才重要
生命本来就不属于语言文字和概念。在有语言文字和概念之前,生命就存在了。所以很有可能当语言文字和概念消失的时候,生命还在。
说四十不火,原来在你四十岁之前晕晕乎乎、懵懵懂懂也是正常的,原来真的需要你经过一段这种混沌懵懂之后,到了四十岁之后,你就不会或这样或那样了,因为你发现其实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一条,而且这一条几乎是可以看得见的。
当你发现在一个不性感的行业,然后你遇到了一批不那么精明强干的同时,甚至发现你自己也远不是你自己想象的那样聪明能干,然后你是否还愿意坚持去做你现在坚持在做的事?再比如说,当你发现你已经有这样或那样的病,从高血压到痛风,到糖尿病,各种可能甚至还有这样那样的家族遗传,你是不是还能够活好每一天?该吃吃该喝喝,你是否还愿意很快乐地生活?
梁漱溟先生说过,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受欲望和恐惧的驱使去获得很多东西,来避免自己受恐惧的困扰,当获得这些东西之后,他发现他并没有满足,他也并没有免除恐惧,于是开始出离,甚至厌离,于是他又走到第三个境界,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到达”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沉静。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发愿,他就会发现他的生命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而这种勃勃生机并不像孩童时期那样受荷尔蒙和恐惧所笼罩或者驱使,而是更加缓慢而坚定地前行
君臣佐使,谁是第一味,谁是第二味,谁是第三味,谁是第四味,他会按照这个顺序写方子。这个写的过程其实是他不断地借由这样的一个方法来强化对这个事情的尊重。有礼。
生机就是往上冲的力量
《处处见生机》读后感(五):不完美,所以更真实
读完这本书后,其实我个人觉得这更像是梁东对自己这十几年所学所感的总结吧。整体结构脉络都比较凌散,想到哪里说哪里,所谓的七个章节(生病、生命、生灵、生活、生态、生意、生生不息),其实从内容上来看经纬并不分明,他在文末说这本书梳理了一些自己的感悟,但我觉得他只是把它们写出来了,还并未真正梳理出来。但我仍然要说,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因为--不完美,所以更真实。梁东在他转向四十不惑的中年人之前十年开始思索人生,思索自己到底该干什么,该怎么生活,该怎么面对自己的病痛,接触了很多大师级的人物,也拜了很多师,聆听他们的教诲,认真思考他们的思想,并力图将自己所学的各个流派的思想汇聚统一起来,这本书就是他的一个成果。但我们读起来会觉得有些凌乱,因为他只是做的汇聚和力图统一,尚未和谐一体,为什么呢?因为他现在还未真正领悟这些老师们的精髓,这本书只是他彻悟前的一个里程碑。但他愿意把不完美,思想还处于混沌状态的自己展现给我们,我觉得也是一种诚意。我们之前看到的一些书,要么就已经是古人经典,要么就是以自己得道自居,看不到这些高人在得道之前的心路历程。这不正像是我们自己么,在通过不惑之路上有着各种不确定的思想,但就是这些想法最终汇聚到一起完成了最后的我。
《处处见生机》读后感(六):梁冬这个人挺有趣
最近在听《东吴同学会》(东吴相对论的新一期),又听到了梁冬的声音,那中憨憨的而毫无心机的笑声真的很有感染力,反正听到他笑声的时候,我也忍不住笑了。
这真的是个挺有魅力的男人的声音,让人感觉阳光、愉快,所以我想,梁冬这个人一定也很有魅力。
况且,尽管光听他的声音,可能是太活泼的缘故,所以会给人一种浮夸的感觉,而不像学者那样沉稳,但是仔细听,会发现,其实他自己也已经越来越有内涵越来越有深度的。
这一定是一个上进求知的人,不满足于一个主持人的角色。
然后在网上搜索,就找到了《步步见生机》的书,关于中医。
对于中医,实我一直挺喜欢的,是的,就是喜欢,但是并不是完全相信。因为我知道以我国国民好感悟,而不善逻辑的思维习惯,距离科学不那么近。
但是,中医又是非常伟大的,而且很多时候也非常有效。感悟的力量很多时候是超过逻辑的。
我喜欢中医的谆谆教诲,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精华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心情真的很重要。而人因为有七情六欲,会动念起心,所以,心情好并不容易。但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回到这本书。书写得有点散,没有太多的逻辑性可言,基本上是很多碎片的内容。不过,其中还是不少让我觉得回味无穷的内容。
比如:
“慢性病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病、情绪方式病。所以,如果一个人不能改变他的世界观,改变他的心智模式和情绪模式,要想治好病,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什么当了一辈子中医的刘利红老是大力推广‘性心疗法’?他讲的‘性’就是情绪。”好吧,这说明我们平时预防生病,真的也要改变我们的心智模式和应激模式。
蔡先生说,如果你全身关注地做一件事情,一定会找到这样的感觉:宇宙和你在一起,时间像水一样慢慢流过你的身体,你只听到笔在纸上刷刷的声音,甚至连心跳都听不见。你觉得时间和空间好像都不存在,你觉得没有一笔是多余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完整的。就像你看真正的茶道高手,都是滴水不漏的,不会有多余的动作多余的眼神。当你真正地投入哪个领域,你没有一个多余的念头,外来聚集,与天地同齐,那种幸福感不是外人能够得到的。”很美。很向往。
虽然在外面酒照喝肉照吃,但是回到他的书房,就变成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