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亚洲千年史》是一本由[美] 斯图亚特·戈登(Stewart Gordon)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读行者品牌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一本难得的以《极简……》作为书名,读后还能让人深思的书。
全书篇幅不过20万字,却要横跨千年时光和广袤的亚洲,要想言之有物,难度可想而知。但作者独辟蹊径,不拘泥于宏观叙述,而是抛开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历史题材,使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将9个人的旅行经历融入到亚洲世界繁盛的历史大背景当中,以点带面,从线到面,用当事人的视角还原了当时亚洲的宏伟画卷。这种POV视角在西方并不罕见,例如近几年大热的《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就是这种写作手法,但POV写法的历史书可谓创新。可以说作者用心良苦,用一滴水折射出那段历史的耀眼光芒。这也正是本书可读性极高的原因所在。
而作者全用旅人视角,绝非随性而为,而是为了强调全文主旨:即是开放与流动(这两点在旅人身上往往最为明显),造就了亚洲曾经的辉煌,使之一度领先于世界。且以宗教为例,亚洲世界的发展得益于宗教的流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伊斯兰教和佛教。二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人类共同需求上,也都不以出身、语言、地区或性别予以区别对待。更重要的是,两个教派都要求信徒为了追求学问和训练而长途跋涉,并建立了能促进、支持这些旅行的设施。
我们不妨将头从书本上抬起来看看现实,从文字上的历史联系生活中的今日。毋庸置疑是开放与流动性造就了当今强盛的美国,而本书中最活跃、贡献最大的穆斯林呢?
所有人都要首先明确一点:伊斯兰绝不等同于极端和愚昧。中国有句话叫成也萧何败萧何。全世界主要文明中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就是中东。所谓鸟不拉屎,而中东正可谓“千里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发展农业没有土地,发展工业没有资源,逼迫阿拉伯走了一条重商主义的道路。正是基于重商主义道路的开放与流动,阿拉伯人创造了极其辉煌的过去。夸张一点可以说,人类现代文明从希腊,或者说罗马,再或者说是马德里开始都是不对的,应该是从麦加。
而今日的穆斯林(阿拉伯世界)为何会变的如此保守而落后?这其中岂不既令人喟叹,又发人深省?我华夏文明也曾自诩“泱泱上国“,建立”天朝纳贡体系“,也曾跌入深渊,幸而不曾万劫不复,这里又有多少事情当以往日为鉴今日之师?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很难重现,但拨开历史的“外表”,其中的内涵却总是具有某种惊人的相似性。故而,作者才会在文末语重心长浓墨重彩的点出:“帝国会扩张、会收缩,有起也有落,但许多跨越宗教、族群认同与语言的纽带却始终不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流网络、相互尊重与共同智慧,是我们能留给未来几代人最重要的遗产—而这种想法,或许就是能从本书中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借古喻今,推己及人。我们还可以将视角切换从文化(群体)切换到个体之上。
人类的婴儿在刚生下来的时候,会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外界的一切都是围绕自己运行的,这种幻觉会随着自身的成长与更大范围世界的接触而慢慢消散。这种幻觉和现实的碰撞,往往意味着大量的心智努力的付出以及内心的挣扎和顿悟。事实上,这本书中引用的史料恰恰充分地反映了这种幻觉和现实的碰撞,即使是被作者推崇为文明中心的国度所派遣出的外交使者,一旦离开自己文化圈的范围,立刻就变回了蹒跚学步的无知幼童,甚至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我们个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越早经历这种碰撞,支撑这种挣扎,克服这种幻觉,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执念,我们愈有更大的机会来完善自我。就以商业环境中最常见的PRESENTATION为例,要表达清楚,只有把自己放空,把对方都当做(很多时候实际上就是)对PRESENT内容完全不懂的人,把自己摆到这个新的视角上,才有机会说服别人(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极简亚洲千年史》读后感(二):当时只道是寻常
现代欧洲无疑是全球各个方面的引领者,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欧洲都处于时代的前列,我们意识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欧洲老是抢第一?全世界发达国家半数以上都位于欧洲,亚洲在后面扮演着一直在拼命追赶的角色,发达国家的数量还是其他方面都难以与其较量。欧洲,这个由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以及日耳曼战争文化三个元素发展而来的社会,创造了现代文明的基石,说是执世界之牛耳者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在大家孜孜不倦谈论欧洲这片迷人的土地之时,鲜有人清楚在欧洲后面紧追不舍的亚洲曾有段近千年处于世界中心的历史。
普遍观念欧洲带来了全球的交流,然而在中世纪亚洲却是世界的中心,欧洲不过是世界的边缘区域,中世纪的那一千年亚洲就是世界。斯图亚特·戈登所著《极简亚洲千年史》顺着中世纪对亚洲历史有巨大推动力量几个人物的脚印,带我们认识中世纪亚洲的变迁、发展和繁荣。虔诚的宗教信徒玄奘和伊本·法德兰带给所过区域的宗教、思想交流,也带给统治者政教结合以实现长久统治的思考;伊本·西拿一生颠沛流离中的创作对现代学术仍然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亚伯拉罕·本易·尤、郑和等人促进了区域贸易的发展……
《极简亚洲千年史》通过这些旅人的视角编织见证其在某个特定阶段的历史进程,以小见大。这些旅人的脚印连接起来纵横交错,覆盖了亚洲的版图,交错的路线网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帝国、政治、宗教、贸易、创新和殖民活动,各个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一透过九个角色的眼睛和他们手中的记录向我们传达着信息——那时的亚洲是怎么样的。中世纪的这一千年的时间里,亚洲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发展。佛教和伊斯兰教在当时盛行,交流和得到宣传,直到现在亚洲的两大主要信仰也还是这两个教派;数学领域的“零”源自印度,伊本·西拿所著哲学、医学、数学等领域的书籍深深影响欧洲的学术界;中国明朝的造船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丝绸和陶瓷等物品被许多国家视为珍宝。只是后来历史变迁,亚洲的光芒渐渐消退被其他洲取而代之,但不可否认中世纪的世界色彩斑斓、异常精彩,欧洲的身影并不多见,那时的亚洲一枝独秀。
现在社会的主流风潮被欧洲引领,从普通人的生活到国家层面的竞争合作,欧洲都对亚洲乃至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然而,中世纪的那一千年人们眼前的风潮中心却在于亚洲—这片广阔、复杂、多元的大陆上。《极简亚洲千年史》带我们回顾了一段不被人所熟知但足以令亚洲人民骄傲的辉煌历史。发生的不应该被遗忘,历史应该被铭记。
《极简亚洲千年史》读后感(三):历史机遇促成的世界中心
漫长的古代世界,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进程都发生在亚洲,这片广袤土地上的过往对于文明起源后的世界来说意义重大。在这里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宗教,比如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犹太教、婆罗门、道教,儒教如果算的话(可惜我们中国人不是这样认为的);这里存在完整的几个文明类型:农耕文明(例如中国诸王朝)、草原文明(蒙古人)、海洋文明(腓尼基人);这里产生了影响当时已知世界的强大帝国:波斯帝国、贵霜帝国、汉帝国、大唐帝国、倭马亚王朝、阿巴斯帝国、蒙古帝国、帖木儿帝国。凡此种种,无法再用列举的方式再逐一介绍。
卷轶浩繁的历史著作为亚洲历史留下了很多文字记录和评述,提供完整而系统性的记录。然而透过这些冰冷的文字,我们更希望知晓“当代人”在那个时代的真实状况是怎么样的。很庆幸看到了旅行作者斯图亚特·戈登(Stewart Gordon)的这本书《极简亚洲千年史:当世界中心在亚洲(618-1521)》。作者将期间锁定在了公元618年到公元1521年之间:前者正好是亚洲东方最为繁荣强大的大唐帝国正式建立的年份,而罗马帝国已经灭亡,拜占庭帝国对于亚洲的影响力也逐渐降低,亚洲广阔草原、平原、大河沃野上的政治角力才刚刚展开;而1521年新航路已经打开,贪婪的殖民者灭亡了墨西哥土著王朝阿兹特克帝国,麦哲伦也即将完成全球航行但不幸死在菲律宾,中国的大明王朝正德皇帝逝世,标志着这个东方帝国也走向了衰落。
总之,戈登显然是有意识的选择了两个标志性的的时间刻度来确定所谓的亚洲时代。他所采取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学术作品,并未按照完整的时间体系、朝代谱系来记录,而是根据每个时间段或者某个重要王朝、国家的特定人物的传记、游记、书信记录来反映更接近于真实历史的故事内容,这些内容包含玄奘西游、阿巴斯帝国的使臣、著名学者、旅行者、商人、政治强人的传记和书信,而每一个人所留下的记录材料分别覆盖到了宗教、思想文化、权力与国家关系、消费习惯、商业贸易。看起来琐碎,但是有助于理解个人行为背后的亚洲社会及历史背景。
虽然亚洲很少缺席过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但作为当时的世界中心确实处于戈登为我们所划定的这个时间段。这里有多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这一事实的发生。
整个已知世界的文明萌发已暂告段落,当时亚洲、欧洲、北非这些已知世界基本进入了文明社会,并且彼此之间基本建立起信息联系。而历史上某个文明的发展和强盛,并不是取决于孰早孰晚,而是在于谁具备有更多的资源或者取得更多的资源,历史本身是资源导向型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这个时间段里,当已知世界并无更多的能力去发现新的未知世界得到发展的空间的前提下,亚洲广袤的地域和丰富自然资源,庞大的人口基数,草场、耕地、贵重金属、物种都成为各个民族、部落、王朝所竞逐的地理空间。而亚洲复杂的族群、社会关系也为生产方式、思想文化的交流建立了广阔的空间,于是基于民族和宗教特色的文化,基于生产生活产生的科学技术,基于地域特色的饮食和艺术,等等,都竞相产生、不断传播和衍生发展。
气候的阶段性变化对于文明世界的冲击:从罗马帝国的衰落直至东方中国五胡乱华后隋唐帝国的兴起之前,整个欧亚世界经历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寒冷时代,导致草原部落、北方民族的大批南侵与文明世界的衰落。然而,因为气候原因所造成的的大迁徙造成了整个欧洲的野蛮化和长期沉寂,惟独在伊朗、印度、中国等相对具备农耕文明社会基础的地方抵御住了草原部落的侵袭。而这样一轮南下迁徙也再一次激活了亚洲广袤世界的又一波政权更迭、族群交融。战争之后的结果往往是人口锐减和流失,新王朝的安定在相当时间内会促进生产复苏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人口的迁徙和互相学习,许多新的技术会被创新和应用,草原部族也会被文明世界逐渐同化并融入。
而亚洲与罗马覆灭后的欧洲的不同在于,亚洲原有的文明仍然居于主体,而落后的北方民族更多的是被文明所吸收同化,而罗马文明则遭受重创,于是整个欧洲长期沉浸在中世纪的黑暗中缓慢发展。
亚洲长期以来的动荡促使人们思考一种更为有效的消弭纷争、建立认同的宗教或社会组织方式,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体系的成熟为相对统一的大帝国出现创造了条件。虽然亚洲东西两翼建立了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但无论是依靠宗教,还是依靠文化制度,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为伊斯兰和儒家帝国的出现建立了基础。无论人们是响应真主、哈里发的号召,还是认同孔孟圣学的训诫,两大帝国的存在提供了有效的法律秩序,促进了亚洲文明的昌盛,并为商业贸易与文化研究提供了安定的空间。
而宗教和文化制度分别在统一帝国方面的实践,证明了宗教信仰、文化认同、政治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互相可替代性。因此书中有着这样一段话特别值得重视:
“伊斯兰信仰有更辽阔的眼界,要转化过去只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忠诚;这一点能与佛教为中亚、东南亚商路沿线以及中国的王者所提供的视野相提并论。而同一套法律也为非伊斯兰信徒明确划定了分际,整体而言,他们的日子远比在前一帝国治下来的轻松... ...打从穆罕默德那时起,伊斯兰就同时既是一套个人的信仰,也是个信徒的社群,更是个囊括了一大群非信徒且不断在扩张征服的国家。”
【持续而又旺盛的社会需求】
稳定而又繁荣的世界使得亚洲各国保持着持续而又旺盛的社会需求,刺激商业贸易的繁荣。虽然商业贸易常常需要政权的保护,但贸易的繁荣则在于各个政权相对稳定的存在以及庞大的内部消费和封赏,亚洲各国在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产和财富积累的基础时,促进了需求的增加和以及对于贸易的渴求。来往于亚洲各地的商人为各种新型消费、生产生活、战争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料,无论是奢侈品、铁器还是瓷器。而新航路的开辟同样得益于黑死病之后西欧社会新一轮生产力的进步和城镇生产旺盛所带来的庞大需求。而欧洲重新展示的强烈的贸易需求,以及在面对奥斯曼帝国时为探索资源另寻它途,也注定了亚洲时代的衰落。
总之,亚洲时代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或是孤立的历史阶段,北非的衰落,欧洲的沉寂为亚洲世界提供相对不受来自西方干扰的时代。就像一战前英国对于欧洲均势的作用一样,欧洲之于亚洲也存在这样的意义。因此,当欧洲无法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影响亚洲社会时,这种均势将会被打破,除了东亚的相对隔离外,亚洲才终于有机会开始一次新的洗牌,促使整个帕米尔高原以西能够在伊斯兰的引领下建立起信仰者的法律秩序的调整,而东方中国则能够在儒家政府的治理下持续保持相对稳定和统一。总之,是历史的机遇促成了一个亚洲时代的出现。
-----------------------
其他书评文章:
《雍正帝:被忽视的勤政帝王》
《帮规的意义》
《耶路撒冷是无辜的》
《文明的艰难相遇:一段漫长而又复杂的世界史》
《极简亚洲千年史》读后感(四):【转】黄向京:中世纪的亚洲是世界
文/黄向京
来自/联合早报
作者看似写人,实是运用大量的社会网络理论,从人的回忆出发,写物的关系网络与全球交流史。
这些年,看书口味倾向全球贸易网络下的物品和文化交流史。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的《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十七世纪全球贸易》,从维梅尔的画作,追溯那时的全球化经济发展,才让海狸毛皮、土耳其地毯和中国瓷碗同时出现在荷兰台夫特(Delft)的客厅里。
世界不是到了哥伦布才“被发现”的。美国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之前,整个中世纪亚洲的物的交流已如火如荼,是世界贸易、文化、宗教与城市发展的中心。美国斯图雅特·戈登(Stewart Gordon)在《极简亚洲千年史》中直言:500至1500年近代之前的世界中心是在亚洲。当时的欧洲随着罗马衰亡而进入黑暗时代。
作者2007年原著书名为When Asia Was the World: Traveling Merchants, Scholars, Warriors, and Monks Who Created the “Riches of the East”,凸显“亚洲曾是世界”的核心观点,在中世纪大亚洲世界时代,通过八本回忆录及一艘沉船,横跨一千年,描述跨越不同地区移动的人物——行旅商人、学者、军人及僧侣如何共同创造出“富饶东方”的景象。这些大小人物的生命史写得鲜活有趣,宏观中带微观,令读者身历其境。这恐怕与作者性情趣味有关,戈登是密西根大学南亚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常搭巴士横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闲晃,偶尔攀爬秘鲁印加古道,或在湄公河及密西西比河上乘船行旅。
作者看似写人,实是运用大量的社会网络理论,从人的回忆出发,写物的关系网络与全球交流史。僧侣玄奘朝圣之旅强调寺院与王者,带出佛教的传播网络与宫廷文化:当时大半个亚洲的国王、贵族与富商大贾都会定期捐助寺院,为游方僧人提供住所与宣讲所需物品。丝绸袍服是这个时期交流时的必带贵重物品。倒没想到玄奘也开启了中印间的技术交流,第二次前往印度的唐使把甘蔗及压榨甘蔗的技术带回中国。
另一位我们熟悉的人物是明代郑和下西洋航海时代穆斯林翻译马欢的回忆录《瀛涯胜览》,从宝船之约,足见中国的商品在东南亚与印度洋流通数百年。马欢对奇风异俗的详实见闻书写,代代吸引读者,包括细读了50本回忆录才写成此书的戈登。
1996年打捞的一千多年前的印坦沉船章节引用考古调查报告,也作证当时海上贸易的繁盛,商品包括:马来半岛的锡锭、中国及印度的锡铜铅混制镜子、佛像、伊朗的玻璃珠、中国陶器、中国与波斯的丝、印度的棉花、香料,以及日常用品如鱼酱及稻米。当时中南半岛有几个大王国如缅甸浦甘、吴哥、占婆及越北,与爪哇及苏门答腊有密切商业往来。
从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派遣使节伊本·法德兰(Ibn Fadlan)到伊斯兰边界外,结交伏尔加河瓦河畔保加尔王阿尔米许为盟友的故事,可以看出伊斯兰信仰传播脉络,阿拉伯与欧亚草原民众一样用献袍建立政治关系。中东或中亚都共享同套仪式与象征,以及同样细密的政治同盟与归顺方式,由旗帜、华丽马鞍、跪拜礼、丝袍、亚美尼亚地毯、宴会与正式书信组合而成。
伊斯兰世界的菁英众多,通过曾入狱的哲人医生伊本·西那(Ibn Sina)的故事,得以理解九与十世纪每一个重要科学突破,是由亚洲研究者在穆斯林宫廷所创造的。西那的医书《医典》记载热带植物与衍生处方,是从实际运作的贸易网络中吸取知识,也通过同样网络将药物及用药知识传到中东、波斯与中亚。
亚洲的数学家发明了“零”的概念与代数学;天文学家比以往更能准确追寻天上繁星;诗人与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动人心弦;哲学家则创造了影响至今的思想与法律体系。佛教与伊斯兰信仰顺着遍及亚洲各地的商路兴起,丝绸、珍珠、香料等奢侈品,以及米、糖等商品流布各地。亚洲也发明了通行于中东至中国间的钱币与信用制度,创造出各种艺术品,充实了今日世界各地博物馆的馆藏。
身为亚洲人的我们,真该先多多了解自己才行。
《极简亚洲千年史》读后感(五):婴儿期幻觉:世界中心
(书内容不错,国内编辑改的标题减一星)
人类的婴儿在刚生下来的时候,会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外界的一切都是围绕自己运行的,这种幻觉会随着自身的成长与更大范围世界的接触而慢慢消散。
文明的婴儿期也是如此,希腊人将亚历山大港画在他们海图的世界中心;对罗马人来说罗马即世界,罗马城即是世界的中心;自然,天朝上邦也以四方来朝的中央之国自居——这是所有人类都会经历的幻觉,也是所有文明都会经历的幻觉,根本上而言,它源自人类感知力的极度有限性,所以才不得不为自己已知的世界定义一个中心,让自己的认知有所归属,以求心安。
但它毕竟只是个幻觉。即使在这个人类文明已经被高速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连成一体的二十一世纪,西方中心论也更多的是个文化意义上的概念,各地在政治和经济等诸多领域奋力抵抗以避免沦为全球化体系下附庸的势力依然层出不穷,甚至是蓬勃发展。
更何况是在千年之前——那时根本不存在什么世界中心,因为那时的人类文明根本尚未被近代的交通和通讯网络连成一体,对人类来说,世界并不是地球,而只是自己文明已经探索的的那一块局部地区,因此每个地区文明都以自己为世界中心,无论它的文化圈范围是渺小还是庞大,经济发展是凄惨还是繁荣,都不会影响这个基本状态——在那个时代,遥远国度的文化和资源干涉渺茫得如同神话传说,在抵达之前就已经被大量的中间环节重写、再包装,从而面目全非。
事实上,这本书中引用的史料恰恰充分地反映了这种幻觉和现实的碰撞,即使是被作者推崇为文明中心的国度所派遣出的外交使者,一旦离开自己文化圈的范围,立刻就变回了蹒跚学步的无知幼童。
而葡萄牙那些推行自己国家海上霸权的武装外交使团,在明王朝的朝贡政治圈内则会因为自以为是的“征服行动”,而被全部当做强盗吊死。
然而葡萄牙使团在亚洲的征服行动的滑稽结局也许能逗笑西方读者,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又何尝不知道曾经控制着广大疆域的天朝朝贡体系在未来是如何凄惨地土崩瓦解?
近代文明网络的构筑,那是作为婴儿的各地人类文明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婴儿床,来到幼儿园里开始正式的彼此接触,而在这幼儿园短短的三百年开园期间,幼儿们之间的权力分布也已经几经变迁。
未来的权力分布将会如何演变?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那些能够理解未来文明网络的脉络基础的人可以推测,而并非那些继续沉浸于襁褓期幻想的人所能回答。
《极简亚洲千年史》读后感(六):湮没东亚的亚洲千年史
斯图亚特·戈登著述《极简亚洲千年史:当世界中心在亚洲(618—1521)》其主旨与美国许多同类书的作者并无二致,他们志在为非历史专业的公众普及常识,有助于摆脱因为当下的强势而自然产生的某些不必要的傲慢,更甚则是试图教育民众,使其在影响政治时有更全面的选择,毕竟美国如今是世界秩序的中心,牵一发动全身,美国对外的政策取向又完全取决于国内的地方政治。了解过去时间的脉络,也许能更清晰明确而今自身的定位,读史的目的林林总总归纳起来不外乎此。 然而戈登和很多同行犯了相同的错误。在西方的语境里这一点其实无关紧要,但在漂洋过海来到异域以后却会出现郢书燕悦的问题,这使本书的阅读价值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中文读者。因为文化的隔膜,东亚大陆的读者往往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许多“洋鬼子”所说的亚洲多半指的只是古希腊人眼里的近东与中东,也就是现在的小亚细亚与中亚,偶尔包括印度在内,至于东亚太遥远也太神秘,不了解也不想了解。而中文读者在提到亚洲时,下意识的反应便是整个欧亚大陆除了欧洲以外的剩余部分。 也正因此,在接触和引进外国文献时会出现很多啼笑皆非的结果,在此不赘敘,读者只需要知道,如果有欧美的作者称赞亚洲,那么他多半只是在夸奖离欧洲最近的地区,提到东亚通常只是顺带,篇幅不会高于北非地区。后者在提及亚洲时反而必然会提到,其心态大概与你浏览新闻时漫不经心地扫过来自海地或者莫桑比克的消息如出一辙。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戈登的书为什么号称“极简亚洲千年史”,却没有给东亚留下多少笔墨,难得浓章重彩投以关注的两个历史人物,目的却是为了引出东亚世界之外的往事。 戈登并不是自我作古,独出机杼,除了东亚大陆以外大多数历史学家,包括但不止于西方学者,在论及亚洲时给予西亚与南亚的篇幅多半都会胜于东亚。一部分原因确实是对东亚比较生疏,但更重要的是就算相对生疏也不妨碍他们判断东亚的重要性并不胜于西亚与南亚。 来自东亚的读者往往很难接受这一点,连欧洲文明胜过自己这一结论接受起来都很勉强,更遑论长期看不上眼的印度与阿拉伯人,因此也就对国际学界的主流观念异常抵触。 要明了“洋鬼子”历史学家的逻辑,需要仔细梳理世界史的脉络。这超出“极简”的重荷,毕竟作者本就不是为了东亚读者而写作,但要打破理解的隔膜,又确乎如此不可。 作者的核心观念是在西罗马灭亡到中世纪结束这一千年,亚洲,根据前文的所述其实是说亚洲西部,始终是世界的中心。但其实不只这一千年,自诞生文明以来的绝大多数时间,泛地中海东岸地区(核心地带包括小亚细亚、两河与古叙利亚)始终是人类秩序的中心,直到大航海以后才逐渐让位给北大西洋[股评]两岸,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庄、城市、邦国与帝国,出现文明的时间早于其他地区两千到四千年左右,并不断向四周输出秩序、技术与文化,现代考古学证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诞生的文明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清晰的次生链。 梁启超流亡东京,提出“四大古国”时,并不知道亚洲西部有一大批人种各异,像赫梯、亚述、古叙利亚等普遍比东亚早两千年左右的文明,否则他一定会纠结于能让实为晚辈的东亚体面的跻身其间的两全法。 在大航海以前,地中海东岸始终是世界中心绝非偶然,这纯粹是地理决定的。首先,寒带地区最稀缺的光热在这里完全不成问题,同时又不会像热带多疾病。其次,作为独立起源时间最早的农业中心,这里拥有六七种可以大规模种植,并且高产的粮食作物,占人类主粮种类的一半以上,而其他独立起源的农业中心,往往只有一二种粮食作物可供选择。 人类可以驯化的牲畜类型,除了羊驼等美洲独有的生物,基本上都有发现,形成合理的搭配结构,用于肉食、驮运、生产、战争。美洲之所以能被西班牙人轻而易举地征服,当地早已绝种的马匹厥功甚伟,板甲骑士这种在欧洲不久就被淘汰的兵种在美洲望风披靡,而当地土著又不像欧亚大陆因为长期与马匹接触产生抗体,在由人类接触牛马而感染的天花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最后,这里地势平坦,多河谷平原,便于农业发展,其外围像埃及、印度、波斯等也适于农业,因为临近海洋,罕见山地,所以交通通畅,对外交流极其便利,而且因为居中的缘故四周的人口、作物、技术、资金必然会在此密集。 事实上就欧亚非交流的十字路口渠道中心这一点就足以使得该地区始终是世界中心。东亚自古以来长期的落后也可以在交通上找到答案。大航海以前,在主要文明带里,除美洲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外,东亚是离地中海最遥远的地区,同时因为帕米尔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的缘故,又很难与已经是地中海东岸外围的河间与印度产生联系。 当赫梯帝国灭亡,铁器在西亚与中亚逐渐流传时,东亚才刚发展出青铜文化。地理的绝对闭塞,使得同一事物在东亚的出现总是比世界中心晚少至百年。比海岱、吴越、巴蜀更加闭塞的,是离地中海东岸更加偏远的朝鲜与日本。 如果不是考古学的发现,现代人很难意识到古代两河地区各种文明达到怎样的高度。现代资本主义的各种独有特征,比如议会政治、民法典、先进的金融技术等等在古两河时期都能见到其身影。历史学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清晰的传播链条,从宗教、哲学、法律,再到科学、建筑、饮食等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欧洲人只是对此进行优化改进而不是凭空发明,只有相当少数并且大部分是很次要的地方才是中世纪以来自己独创的。大航海以来,欧洲人稳持牛耳,独霸世界五百年是因为继承了古代人的遗产,不是无中生有。而东亚离得实在太远,对外接触又寥寥无几。 这一脉络大体是这样的,苏美尔—阿卡德人在地中海东岸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并在四周不断刺激出现子文明,随着古两河的衰落被外来民族征服,其遗产被波斯与古希腊—罗马继承,罗马帝国衰落以后遗产被临近的日耳曼人继承。 根据亨利·皮郎的研究,公元五世纪西罗马灭亡后迁入的日耳曼人只是使罗马的城市文明野蛮粗俗化,并没有将之毁灭,而是继续地中海商业圈的贸易往来。但随着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对外的扩张,日耳曼人对外交流的大门被彻底封闭,使得西欧不得不自我隔绝,因为贸易的减少,经济也转向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于是货币稀缺,商旅断绝,之后维京人入侵,直到十字军时期才重新打通商路开始复兴。但在漫长的中世纪,也就是本书作者讨论的一千年,大部分时间比不上牢牢占据世界中心,并征服且消化了波斯文明,也就是同样继承古代人遗产的伊斯兰文明。大航海带来的世界中心转移,使得西欧终于战胜了自身最重要的敌人。这时起才是我们现在所身处的世界。 理清了脉络,再阅读本书,读者也基本上能够明白为什么作者名义上讨论亚洲,重点描绘的却是被伊斯兰的教法与习俗所主导的世界,其他文明与文化只是轻描淡写的几笔。从西班牙到印度尼西亚,当时的东亚与西欧只是伊斯兰文明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外围,虽然十字军以后不得不与欧洲人分享地中海的贸易,但印度洋始终是伊斯兰的势力范围,直到葡萄牙人闯进来。东亚海贸最繁荣的宋元时期,与印度的联系也始终是有阿拉伯人把持。阿拉伯人远洋贸易所必须的观星术对东亚一直做到保密,而哥伦布远洋时确定航海位置的天文技术就是以此改进的。 在西欧碰壁以后,掌握巨大的经济与技术优势的伊斯兰文明转而向其他方向扩张,除了新大陆以外,旧大陆所有文明地带都能见到阿拉伯人的身影。即使东亚真的足够偏远,在元代很多地区比如江淮一带也有了穆斯林化的迹象。随着明清的进一步自我封闭,倘若不是欧洲人的到来,是有可能看到南下的日本武士与北上的穆斯林争霸的。 在整个中世纪,穆斯林所掌握的地中海东岸其在科技与文化上的成就可能并不如古希腊—罗马与波斯对峙时代,或者更久远的古两河时代那样耀眼,但在经济上,我们今天所称呼的亚洲西部确比世界上其他地区更加繁荣,这是不争的事实。罗马人只是主导了整个地中海,波斯只是主导了中亚西部河间地区,穆斯林比它的前辈们建立了更加庞大的世界秩序,更久远的帝国其体量就更狭小,而穆斯林则控制了当时已知文明世界的近三分之二,只是在盎格鲁—撒克逊人面前才黯然失色。 如同本书作者所言,在这个穆斯林建立起来的大亚洲世界,主要城市与宫廷共享近乎一致的上层文化,延伸的家族纽带跨越了上万里的距离,各种商品在这个网络当中自由流通,一个在埃及的犹太商人可以借此与远在印度的合作伙伴进行商业往来,伊斯兰的士兵、僧侣、学者畅通无阻,沿途都有寺庙与商站进行招待。尽管严格地说,这些都不是伊斯兰的首创,早在伊斯兰兴起以前,佛教从印度到中亚就建立了一套非常完整周密的世界体系,供朝圣的僧侣、旅人、商人交流技术与信息,伊斯兰教只是对此进行改进,就像它的西欧邻居此时所做的那样。 差不多在12世纪左右,这套体系趋于巅峰,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来说,他们眼前出现了一个几乎无国界的世界,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建立的世界体系再现了类似的世界,只是更大而已。 本书作者强调,在这一大片从西班牙延伸到中国口岸城市的地区里,多的是四海为家的人,他们在法律与宗教教学上的能力在整个伊斯兰世界都派的上用场,整个伊斯兰世界也都需要他们的专长,毕竟从亚丁湾到广州的伊斯兰贸易商都在伊斯兰教法的支配之下。许多城市吸引这些满腹经纶的旅人,他们也在自己的新家留下了印迹。而沿途招待这些旅人的资助者,其所收到的钱,则来自从中东经印度海直至中国这一路上的各个赞助人,通过伊斯兰兴起以来建立的各种古老的慈善基金会辗转来到其手中。 东亚因为偏远而长期孤立封闭,直至晚清时对世界体系都是无知的。从受到两河的刺激诞生以来,东亚只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体系,从来不是整个人类世界秩序的中心。遗憾的是,因为成见等原因,东亚的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也不愿意了解这些的。如果本文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在一座孤岛中抛出一个无人理睬的漂流瓶,可能被陌生人收到,聊以作为闲暇时的谈资,更可能的是在此之前就已经沉入海底。
《极简亚洲千年史》读后感(七):流动的历史中人类的智慧
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这份未知有空间上的也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谜团,总需要学者们抽丝剥茧才能梳理出大致脉落。
《极简亚洲千年史》是由美国人斯图亚特戈登所创作的,这本书的成因来源于朋友对亚洲的模糊印象。在经历了五年、十三份草稿的坚持后,一本来自寻常人、来自亚洲人的回忆录与信件而解构出来的亚洲千年史得以呈现。
传统历史会着眼于大人物,君王将相等足以推动历史的人物会得到浓墨重彩。但在这本独辟蹊径的创作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个寻常人背后所映照着的历史大背景,我们会读到一个又一个流动着的历史,宗教、商贸、学术、文化、语言、政治、旅行等等文化体现,在回忆、信件、沉船中被一一翻检,还我们一个平常人眼中的亚洲千年史。
这部讲述了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的亚洲世界史,由九个人物的故事组成。这些故事通过人物的行程而得到最大的诠释,也让我们充分了解到这些跋涉者所留下来的时代清晰的脉落。正是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来回流动着人物,亚洲国与国间,都会与都会间的政治、经济、工作、信仰、文化、艺术才得以融会贯通,创新与发展才得以迅速发展。
中国的玄奘排在首位。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玄奘十七年朝圣之旅与中国唐朝的辉煌开创互相辉映,他几乎成为了唐朝最重要的一个符号,至今影响力绵延不衰。玄奘的朝圣之行不仅延续了僧人济世的责任,还从印度带回了许多植物和种子,同时异国的风土人情勾起了唐皇的兴趣,也开启了中印之间一连串的外交任务,加大了贸易的可能性。可以说,玄奘当年纯属个人的求佛之旅障碍重重,但其坚定的决心赢得了沿途的敬重与最后的成功。由此我们有理由把他的故事一读再读。
一个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重点的外交官,一次并不成功的外交之行,如果不是有他本人的回忆录记载,恐怕也一样会在历史上如泡沫般消失。然而正是这本珍贵的回忆录,让我们了解到伊斯兰信仰是如何在亚洲世界西半部的政治与宗教关系中起到一些决定作用的,在这次政治风暴中,使节是如何在盟友国间付出代价与冒险的。这个叫做伊本法德兰的使节,政治任务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这个热情的观察家,却为后人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研究资料。
一百年后的波斯哲学家与医生伊本西拿为后人留下两部重要作品。直到今天,他的创作仍然为后世做着巨大的贡献。
一艘沉船里所包含的历史意义不可想像,人们据此推测出的制造工艺、贸易来往、阶层差异、海盗僧侣、航海技术,都令我们人类的好奇心得到更深的满足。
战争、经济、通航,在后面的人物中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历史因许多脚步而发生改变,许多改变构成了历史真实的样子。正如作者所述,帝国会扩张会收缩,有起也有落,但跨越宗教、族群认同与语言的纽带却始终不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流网络、相互尊重与共同智慧、是留给未来的重要遗产。这部交流密切而广泛的亚洲史观点,将这部独特的亚洲史用以点盖面的方式为我们展现,平常人身上有国家的印迹,国家的样貌在平常人身上得以体现。传记、自传、史书与地理书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眼睛。
《极简亚洲千年史》读后感(八):一本普通亚洲人的历史
一本辉煌的历史书。 戈登写的故事的方式是根据每个国家的时间表,从阿拉伯半岛,中亚草原和高山地区,东南亚直到中国巨大的土地。 虽然他不是写细节,但他带给读者自己的一些想法——殖民主义时代之前的亚洲是什么样子。
一系列“旅行者的故事”,描述从500年到1500年期间人与文化和贸易。 每一章侧重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旅行者和不同的种族和文化。在那个时期大多相互连接,文化和产品的重叠引人入胜。
一些章节讨论了帝国的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演变,以及宗教对政治和社会影响。尤其是伊斯兰教,这在我们传统的古代史讨论中被忽略的部分,在这里不可避免地谈及,很有亮点。
戈登说,在殖民主义时代之前,交易发生在各种各样的人之间,包括犹太人、穆斯林、佛教徒等,没有种族问题。 一旦亚洲被殖民者接管,种族问题就成为激烈的问题。
书中还谈到了帝国的衰落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征服的失败是因为缺乏信念和意识形态,其次是战争,分裂的王国。
这本书不像我预期的那么无聊,然而,作者可以做得更好。不同的章节,都是独立的故事,唯一相同的是时间线索,以及它们都发生在亚洲。
这本书是了解亚洲史的快捷方式。这段历史,在欧洲,经常被称为中世纪(有时讥讽为黑暗时代)。这本书展示了亚洲在这段时间里文明的繁荣,大多数历史书比较枯燥,但这本书是一个特殊的亚洲人的故事集合:商人、宗教民俗、大使、贵族……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除了巴布尔和阿富汗的征服者),通过他们在亚洲的故事来描绘亚洲史。所以,这也是一本关于普通人的历史。 除了巴布尔,这些人没有做出任何我们通常意义上荣耀历史的行为,他们除了旅行,就是记录自己的旅行。如果你是想了解历史的普通人,我强烈推荐这本书。
《极简亚洲千年史》读后感(九):富饶的亚洲世界
要是我突然问你,你知道中世纪的历史吗?你可能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会是欧洲的历史,由罗马帝国统治的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过度的黑暗时期```仿佛亚洲的历史在欧洲历史的光辉下,感觉不出它的色彩与魅力,但是你知道亚洲的历史吗?但你可知道中世纪的亚洲才是世界的中心,在这里文化与变化在改变着这一块土地,影响着周围的国家,才成就了欧洲的历史。 作者斯图亚特.戈登,密歇根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是历史频道、探索频道、迪士尼公司与美洲女王汽船公司的顾问,他总爱搭着巴士去土耳其、伊朗等地方闲逛,拍摄壁画和古物,是一个有魅力的真学者。历史在他说的手中感觉就是一支画笔,用生动的笔墨描绘着动人的历史。这本千年史缘由一次斯图亚特与斯科特.修勒的闲聊,斯图亚特问斯科特对于中世纪的认识,对方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城堡、骑士```,对于同一个时代的其他地方的数学、天文的认识对方一无所知,也因此,斯图亚特萌发出了想让世人了解亚洲的一个想法,这本书也因时而生。 这本千年史,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历史书。它不会从宏观角度来写——时间顺序罗列出这个时间出现的人,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产生的重大影响。这本书很特别,它从微观入手,写的是那些旅人——玄奘、伊本.法德兰、伊本.西拿、亚伯拉罕.本.易尤、伊本.巴图塔、马欢、巴布尔、托梅.皮雷斯——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对于喜欢看故事类的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就像斯图亚特自己说的,不正经。而这本书里选取的这八个人物,我们会好奇,八个毫无关系的人,他们对于世界的影响或者说贡献不是特别的突出,为什么要在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中,选取这八个人?因为他们代表着文化、贸易、军事、政治。通过他们的视野与经历,来感受整个亚洲当时的文化与经济景象。 文化上,百家齐放。玄奘走遍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城市,传播着佛教文化,让人们建立起了超越种群或语言纽带的忠诚心,与其他教派切磋,辩论,感受着真理的魅力。数学家花剌子模与欧几里得将学说与印度数学结合,带来了代数学的飞速发展,“零”的突破。平面与球体星盘,星表的发明,导航技术得到了发展,到了伊本.西拿时代,地里描述百花齐放,重要的哲学思想也出现,创造出了至今影响世界的思想和法律体系,纸张的发明创造让数以万卷的书籍得以抄写,并广泛流传,形成一个无与伦比的学术网络,也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氛——拥有熟习特定书本的知识成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而伊本.西拿本人的书籍也传入欧洲,影响着欧洲的世界文化。玄奘时的仪式性袍服,伊本.法德兰、伊本.巴图塔、马欢的荣袍文化,这个大帝国创造的宫廷文化融合着整个亚洲世界,形成了亚洲的典型文化特色。 经济上,贸易流通。玄奘的佛教之旅也影响着亚洲的经济。玄奘的外交之路让人们看到了贸易的可能性,沿着丝绸之路,丝绸、珍珠、香料等贵重物品挤一挤服饰,甘蔗技术等都沿着同等路径而来,经济与贸易在这条路上发展,法器、佛典、医药等随着一连串的寺院流动而流动。印坦沉船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贸易交流沟通之广泛,伊本.巴图塔的贵胄的享乐方式述说着那个时期的贸易与人文景象。非洲与东南亚的象牙,印度的香木与灌木,大马士革的钢铁业中国的陶瓷,由此发明的钱币与性用制度,让我们看到整个亚洲的生机与活力。 政治上,独具创新。亚洲创造出了除血缘关系以外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巴布尔时期的血与盐的文化,统治者开发出了家族纽带的替代品,将重大任务交给至亲家人以外的人,购买奴隶士兵,雇佣行政人才,“盐”象征着首领的食物与机遇,象征着有荣誉感的军人理应回报的付出,成为了一种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收入部队的方式。为了让吴国延续下去,统治者和手下的指挥官们一起分享部分征服的土地,与“血”文化一同作用,双管齐下,统治着整片亚洲世界,成吉思汗与帖木儿也因此开拓了令人震惊的疆域。忠诚与联系紧密的亚洲世界也因此,在受到欧洲世界的入侵之时仍能延续下去。 这本独具创新,不从正统下手的历史书,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整个亚洲的风貌,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感悟。亚洲拥有着数不胜数的语言与文化,在这里,创造着帝国与世界的大都会,经济与贸易在这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政治上创新,形成了典型的亚洲特色的政治文化,在这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亚洲就是一个世界。
《极简亚洲千年史》读后感(十):流动的属性成就辉煌的亚洲
百度公司曾经出品过一款叫百度地图热力图的软件,利用获取的手机基站定位该区域的用户数量,采取不同颜色的区块叠加在地图上的方式,实时描述人群分布、密度和变化趋势。通过查看颜色的变化,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和变化情况。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越是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越大;越靠近海岸线,人口密度越大;越是交通枢纽城市,人口密度越大。
这种人口密度增大的根源在于人口的流动,即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从不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随着人口的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分工更加明细,技术进步更加明显。究其原因,就在于人口的流动。人口在流动的过程中,交流了技术、交融了文化、交换了货物。从某种角度来看,流动性成就了人类的今天。
特别应该指出当今的美国,它既是世界精英汇聚的地方,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最多的国家,用索罗斯的话来说:全球化趋势的本质就是剩余资本从周边国家向中心国家流动,而美国就是这个中心国家。美国充足的流动性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元成为世界统治性货币,美军成为强大武力的代名词,美国文化成为全世界效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