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风声鹤唳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2:57: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风声鹤唳的读后感10篇

  《风声鹤唳》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36.80出版的2016-8-1图书,本书定价:352,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声鹤唳》读后感(一):喜欢知交一生的老彭

  读过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的人都知道,《风声鹤唳》是《京华烟云》续篇,是博雅故事的后续,但故事的真正主角却是梅玲,一个身世离奇的美丽女人在乱世的传奇经历。其实他遇到博雅的时候并不是那么美好,作者描述的那样完美的形象,如此的吸引人,如此的美丽。但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彼时博雅已有妻子,而且貌似有跟妻子分离的打算。他们此时在一起暧昧纠缠,其实就是现代社会的“小三插足”,于是我觉得不够美好了。不知道在当时那种乱世,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不受现在一妻制约束吧。所以你可以看出来,林语堂的笔下是没有这重道德约束的,他笔下的梅玲初始的形象,是迷人的,而她跟博雅的相遇相知,也是那么美好,让爱情成了乱世中的一抹亮色。但是故事就此转折了,大师不会让爱情成为一本书的主打元素的,后面林语堂让她在火热的爱国气氛中走出狭小自我、超越个人情爱、生命得到升华。所以阅读的时候,想到这一层特别重要。

  其实我蛮喜欢故事中的老彭。他有可爱的一面。一开始做生意,做一件失败一件。于是他不做生意了,把财富放在银行里涨息算了,过起了放逐自由的生活。但这只是他的一个表面,他的个人休养是那样的迷人,于是博雅喜欢他,喜欢跟他对谈,喜欢跟他“对愁饮”。其实这样出世的男人很少了,尤其在现在这样的年代,一个像老彭一样的知心朋友实在难得。知交一生,一人已够!老彭还是一个足够体贴的人,在梅玲被人骂作“卖国贼的小妾”处境艰难的时候,老彭选择带她离开。他照顾她,给她走下去的勇气。甚至答应做梅玲孩子的父亲,给他一个名义上的姓氏。然而当事情转折,人们对博雅的误会消除了,博雅回来的时候,老彭便自动消失。这样的挚友真难得。老彭还有最性情的一面,就是他不去做一个生意人,而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成为生活的奴力,也不成为命运的奴力。

  所以故事中我最最欣赏的人物,应该是老彭了。

  当然书中最出采的人物还是梅玲无疑。作者早前就埋下伏笔,那时候梅玲跟博雅才初相识,而且还不是特别熟,还没有跨进爱情的大门。彼时梅玲向博雅坦陈:“我不应该这样……女人做得事情没有一样是对的……”,这真是一个很好的伏笔了。“女孩子家所做的每件事都不对”,让我们很好奇后面的曲折故事,果然有所呼应,作者安排的结局,其实基调一开篇就已经设置明朗了。虽然在讲述

  《风声鹤唳》读后感(二):山河沉寂,酣然入梦

  若问我第一眼会喜欢什么样的女子,大概就是《风声鹤唳》里梅玲的样子。优雅,纯真,清新,耳下的朱砂痣,眼中的光彩,举手投足,历历如画。这也是林语堂赋予女性最好的样子,《风声鹤唳》里梅玲的出现,甚至打翻了小辈婉若心中的美女排名,后来的苹苹还叫她“观音菩萨”。

  如果没有战争,这可能只是一个没有力量的爱情故事。在对的时间没有遇见对的人,而在错误的时间,却遇见了真正对的他。

  故事的开始,是博雅对挚友老彭吐露对梅玲的心动。“她真美,以至于我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官”,美妙的不似真有其人,却又偏偏真实的在他面前出现了。彼时的她,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却依旧庆幸儒雅斯文风趣如博雅出现在她面前。一场战争让他们相遇。

  战争像一场大风暴,让一些相聚,也让一些人离开。在梅玲的故事里,她是有着曲折经历的人,短暂的婚姻,不走心的交往,以及那段让她沾染起了沉重卖国贼的日子。

  在古老的武士与丑巫婆的传说里,丑巫婆说:女人最想拥有的就是拥有自主权。而自我选择的权利,在烽烟动乱的时代又是何等难能可贵。千秋功罪,最后惩罚都降落到了女人身上。

  梅玲向博雅坦陈:“我不应该这样……女人做得事情没有一样是对的……”“女孩子家所做的每件事都不对”,这是山河岁月中最沉重的无奈。多可笑,“人们通常指责女方”。而又多庆幸,“我爱的是你这个人”,即使山河飘絮,有他作伴,也算完满。

  多好啊,可以一起赏画对句,分享经历,在这个底蕴浓厚的大家族里,他们因对方的出现而满心欢喜。即使博雅这个时候的妻是凯男,但此时此刻,梅玲并不在意了,所以那又如何了呢?

  后来的故事依旧因战事而绵延,那段“卖国贼的小妾”经历影响颇大,老彭选择带她离开。一路经历并不唯美,打破之前博雅和梅玲二人世界的圆满镜像,没有所谓神仙眷侣,当误会发生的时候,依旧会赌气争吵,日日思君不见君,欲语泪先流。

  一方面赌气不原谅他,一方面又日日盼望着他的音信,最是寻常女人心。闹着种种误会的时候,老彭为了安抚梅玲的心,答应了做梅玲孩子的父亲,给他一个姓。误会消除,博雅前来,老彭便自动消失。这样一个有着慈悲和奉献精神的人,一点一点打动着梅玲。也是这样一个曾经有着许多实业空想的老彭,在乱世中,他会关注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总是想办法满足孩子们的心愿,付出诸多心力为陈三的母亲完成了临终前的最后心愿,小心翼翼为难民安置好了一个个抚慰疲惫的家。

  这样的老彭一点一点抚平她内心的复杂不安,是她懂得生命更广大的意义,即使乱世烽火刺目,依旧可以举竿缔造温暖光芒。

  多像一个梦,我自倾杯,君自酣畅。故事至此,所有山河岁月的伤,全部归为了沉寂。罢了吧罢了吧,人的生命又多寂渺。时间停下来停下来,太多的意义仍在远方。

  《风声鹤唳》读后感(三):乱世风雨,一叶飘摇

  《风声鹤唳》是林语堂先生继《京华烟云》后的又一篇爱情史诗,故事发生在民国中期,正是时局动荡,军阀割据,党派纷争,外国势力蠢蠢欲动,正遭逢千百年难遇之大变的中国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人祸啊,总是永无止境。但生逢乱世的人们终究是没有办法,总要在这灾难中去寻求一条求生之路,于是凄惨动人的故事开始演绎,人们带着茫然的灵魂在风雨中启程。

  我更愿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崔梅玲,一个是彭丹妮。

  梅岭是敢爱敢恨,坚强勇敢的,痛失唯一的亲人后,她的命运几经坎坷,流落红尘也好,差点结婚也罢,终究是被男人掌控。她是乱世里的佳人,拥有非凡的美貌,但在这动荡的年代里,作为崔梅岭的她就像是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金丝雀,任人玩弄、被人利用,孤独而无助,得不到救赎。她只是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始终爱她的男人,但这一切遥不可及。

  直到遇见亲王园的姚博雅,博雅被她的美迷倒,对她许下爱的誓言,她期望着能成为这个大户人家的一员,即使心里深深厌恶着粗俗的太太们。然而命运总是跌宕不断,才感到一点温暖和幸福,她便因为不小心在日本鬼子面前泄露了名字而匆匆逃离。

  但究竟是逃离?还是一次重生?

  从这以后,她遇见老彭,这个尘世道德的代言人,将带着他开启新的人生。我最欣赏的是老彭,人间大爱,可见于斯。他答应朋友博雅的事,不惜一切办到。处于他本有的恻隐之心以及朋友的嘱托,他将梅岭照顾得无微不至。善良和爱的故事由此真正开始。

  从博雅家里逃离后,梅岭又与老彭匆匆离去、赶赴上海。途中他们一起经历生死,见识了侵略者的残忍,也见证了那些底层平民无畏的抗争。难之当头,何惧生死?到上海后,梅岭和博雅幸福的生活了一些时日,但她的灵魂是空虚的,博雅给她不是精神上的快乐,她为物质中纵欲苦恼惭愧,加之遭受误解,又和博雅产生误会,所以她选择离开,去寻找老彭。

  此后,她是彭丹妮,一个真正找到灵魂的快乐的人。

  她和老彭一起照顾那些受难者,想方设法地去帮助更多的人,她照顾重病的女孩苹苹,她向老彭学习佛理,她渐渐地发现内心的和平与宁静。这世间有一些爱是超越肉体上的爱情的,物质里的欲望享受终是显得肤浅,高贵的爱依附于高贵的灵魂。丹妮被她帮助的人们叫做观音姐姐,这是因着一份恻隐之心的人间大爱;丹妮和老彭的爱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懂得,是彼此的心灵相通,他们不需要豪华的物质,因为懂得彼此的快乐是什么……

  我想这才是真正值得看的故事。

  烽火的岁月还没结束,他们的故事在这动荡的岁月里还在继续,但一切终将有一个尽头,许多曲折的人生又被烽火铸就。一片一片身不由己的叶子啊,就在这风雨中辛苦飘摇着!

  《风声鹤唳》读后感(四):情不知所起,何所终?

  无疑《风声鹤唳》的主角是梅玲,但却不是我所一直喜欢着的人物。

  一直在想封面上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说谁呢?在前半部,我会用这话来定义梅玲与博雅。不知所起的情,只是因为“色”。当然这色不是单纯的色情,更应该是我们眼所见,大众的审美观而已。

  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现代“小三”一身份的主角就不会想着支持。而更感觉是在打着“爱”的名义而喧淫。情不知所起,只因太过于肤浅而漂浮,所以而有迷惑。因为肤浅,所以连相互猜疑,自私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对梅玲有所改观,大概是在最后四分之一之时,当她会以理智来看待博雅的品性时。在理智中明白爱是需要有实质思想与灵魂。思想有闪光,灵魂的高贵,让一个人的外在也是如此迷人。

  我不爱“情不知所起”的她,却欣赏“情所终”的丹妮。只有了自我评判的思想与标准的人,才能产生独立的人格,不依附,而自信地生活。

  情,不是主线。不过是借着梅玲情感的起伏变化,转战经历这次浩劫中的几个战场。而在穿插中,却如此清晰地直观看到历史上那如此真实的场面。在叙说历史时,笔锋转换得如此锋利,冷酷,却又如此沉重。

  人物的名字是个代称,代表那类人,代表那一代人,代表着那一种经历,更代表着那一个个的命运。‘a leaf in the storm ’多么脆弱的即视感,却又如此有力量感……

  《风声鹤唳》读后感(五):战争时代草木皆兵的爱情

  近年来,有关林语堂及其作品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个有过丰富海外生活经历的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以他自身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体验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为创作来源,在他的作品中抒写了能代表中国 传统文化的家庭文化中的众多人物形象,通过抒写这些人物的生活及对生命的体验来展现他们自身对人类命运在不同文化中产生不同结局的深刻反思。

  抗日战争时期,战争就像大风暴,秋风扫落叶般扫荡着所有人的命运。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身世离奇的美丽女人在乱世的传奇经历,以及她在火热的爱国气氛中走出狭小自我、超越个人情爱、生命得到升华的故事。同时,本书也史诗般地表现了在“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民族精神痛苦而伟大的升华。

  《风声鹤唳》的人物与情节其实都比较简单:丹妮、博雅与老彭是主要人物,而丹妮的爱情就是主要情节。但在抗日战争的初级阶段,血雨腥风,哀号遍地,就是在那暂时的安息所里产生的爱情,来的有些不合常规。博雅是有妇之夫,丹妮被婆家赶出来之后,又曾和几个男人同居,复杂的过去混合着当时的社会风气与要求,使丹妮的爱情也变成一场小战争。书中人物就是这样被两种战争驱赶着,颠沛流离,从北京到上海,又从伤害到武汉。大时代种种惨不忍睹的景象已是令他们风声鹤唳,而敏感的丹妮对自己的爱情又几度觉得草木皆兵。

  林语堂的高明在于既把大时代描写的轰轰烈烈悲壮至极,又在这悲壮中加入了爱情,使他们既有甜蜜又有酸楚,并在这甜蜜与酸楚里来些切肤之痛,血肉丰满,而丰满血肉下鲜红的伤口也是跳动不安的。

  在这部作品中,林语堂用自己融会贯通的中西学识为西方世界阐释了一个介于真实与乌托邦之间的“现代化总过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西方人眼里的传统中国。他用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文化符号向西方社会表达和展示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风声鹤唳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