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夜的空白》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2 20: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夜的空白》读后感10篇

  《黑夜空白》是一本由[日] 松本清张著作,磨铁·文治图书/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夜的空白》读后感(一):日本推理宗师的收官之作

  北浦市市长春田英雄在进京述职时突然失踪,五天后尸体在郊外的树林里被发现正当大家把怀疑目光都集中在其政敌早川准二身上时,却意外传来了早川葬身大海消息警察随即在其家中找到了春田市长被害的关键物证,一桩命案似乎到此就应该划上句号了。但是随着警察的进一步调查案件又有了新的发现,而多年前就杳无音讯的市长前妻又与这件案子有什么关系呢?

  在读完松本清张的这本《黑夜的空白》之前,我对于“社会派”推理小说一无所知

  相比那些资深推理书迷们,我对于推理小说的认识恐怕连“菜鸟”也算不上。我知道的推理作家有限,读过的也只有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柯南.道尔的一部分作品

  松本清张就是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开创者与代表人物。他作品的特点就是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通过案件的推理反映出来,一点点探寻出犯罪的社会本质根源,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批判性。

  一直以来对于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我最难以接受的就是俄国和日本的文学。不喜欢俄国文学的缘故是因为书中的人物都有一串像火车一样长的名字,而且你永远也搞不清楚一个俄罗斯人究竟有几个名字。而对于日本文学作品的不感冒,则来自于其文风的平淡,日本作者文字大多字里行间过于含蓄纤细,读起来一点也不会有那种酣畅淋漓过瘾感觉,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种难以读下去的念头。就好像一杯白开水摆在你的面前,可以解渴,但是总觉的味道还是过于清淡了一些。

  打开这本《黑夜的空白》之前,我对这本书也是抱着上述的认知去看的。不过仅仅看了此书几页,就彻底打破了我之前的想法

  这本书的整体叙述结构还是相当紧凑的,语言描述真实细腻,但是并没有像之前看过的那些日本作品那般显得过于平淡。整本书没有出现狗血诡异事件和惊悚情节,松本清张不愧为日本推理宗师,他在此书中很是注重动用逻辑推理的手法。情节的推动节奏把握的十分到位,一个个的悬念也制造恰到好处,探寻过程环环相扣,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突兀违和之感。

  作为一位推理作家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显然松本清张在这本书中倾注了不少心血。据悉作者曾数易其稿,反复推敲改写才完成这部小说,这是大师的收官之作,也是他最后留给世人的一桩迷案。

  《黑夜的空白》读后感(二):社会派推理的巅峰之作

  没看完小说先别看我的书评,有剧透!

  没看完小说先别看我的书评,有剧透!!

  没看完小说先别看我的书评,有剧透!!!

  《黑夜的空白》这本可以说是我看过的第二本社会派推理作品,也是我所看的第二本松本清张的作品,在这两本松本清张的书之前,我甚至没有阅读过日本的推理文学作品,所以,对本格与社会两派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基本没有太多的了解,在读过松本清张的迷情系列的第二本——《死亡邮递》之后,特意对日本的两大推理文学派系进行了解,本格推理作品,在作品中主要是突出推理二字,于是乎我们可以看见各种神乎其技的作案手法和严丝合缝的逻辑推理,读本格推理作品,享受的是抽丝剥茧查找真相的过程,看完一本你能发现,就像你和书中主人公一起终于揭开真相一样。而作为另一大派系的社会派,则完全不同,可以说,他们的作品中推理并不是重头戏,虽然在社会派作品中,推理元素同样是一大卖点,但社会派独有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他们的作品是以反映社会问题,影射社会现象进而引发读者思考设计来写作的,所以在推理之外,可以说社会派的作品不止于推理,他们把推理作品发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本《黑夜的空白》是社会派大师松本清张所著的最后一部作品,作为收官之作,可以说已经写到了社会派的巅峰水准了。

  在《黑夜的空白》中,到东京为本市填海项目陈情的春田市长无故失踪,5天后在郊外被发现尸体,而政敌早川的嫌疑最大,却在不久之后也陈尸海面警方在早川家中发现杀害春田市长的关键证据:勒死市长的领带和市长的一堆名片,本来到这里基本上就是可以结案了,可是这算哪门子推理啊?还没推就结束了?当然不是,之后出现的7个酒桶使得案件扑朔迷离,你想听剧透吗?好,我就一口气爆出来吧,春田的弟弟与他的政敌合谋杀了他前妻,而春田本人极力推销填海项目是因为怀疑前妻被政敌早川埋在海边,而早川极力阻止也是为了掩盖这一真相,后来是春田弟弟害怕他与哥哥现任妻子私通和打算侵吞哥哥财产事情暴露,然后教唆早川杀了他哥哥,然后再动手杀了早川。怎么样?是不是细思极恐呢?

  看到最后,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保守派的市长极力推销新项目,改革派政敌却极力阻止,而与市长同行的议员却什么都漠不关心,市长死后他的妻子却还在疯狂shopping,早川杀了人却为何还自杀,等等等等,一连串的问题,都得到了解释,而在这缜密推理的背后,折射出来的,也是社会派最为拿手的部分,跳出推理小说的框框,使得读者在享受推理快感同时,能够对社会与现实生活产生思考与共鸣,这也是社会派一直追求最高境界

  《黑夜的空白》读后感(三):推理之下的松本清张

  《黑夜的空白》(或原名《犯罪の回送》?但我未在作者年表中发现此书名。),是我首次接触松本清张,属于新近由磨铁旗下的文治策划的、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松本清张迷情系列的第三本,其他两本分别是《水之焰》(《水の炎》)和《死亡邮递》(《死の発送》),据说在侦探小说读者眼中,都是评价一般的作品。就我个人观感而言,整体感觉在水平一般,但远没有达到阅读之前被推荐语所唤起的期待。但我想,既然是一位受到诸多美誉和推崇的作家,其作品的能力远不止于此。于是,抱着“又是一个被推荐语拖累的作品及作家”这样的想法,也为了更加全面了解松本清张,我特意去翻找了他的生平年表。

  毫无疑问,阅读作者生平和作品年表,是我们了解一位作者的捷径。(由于年表内容太多,有兴趣的读者可去作者百度贴吧一观。)

  首先,根据现有材料而存疑的是,日本版《黑夜的空白》(《犯罪の回送》),但从作者年表来说,既不像最后完成的,也不像最后出版的。所以,推荐语所说的“生涯收官之作”、“一代大师留给世人最后的谜案”、“完成了这部作品,松本清张安心离开了这个世界”等等,实在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大连累了松本清张及其作品的名声。不明就里的读者,可能还会被误导,进而产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怀疑。

  再来讲讲松本清张推理作品的特点。如《名侦探柯南》之流,是解谜佐以人性点缀,每次道破真相后,熟悉背景音乐想起,凶手跪倒掩面痛哭,可怜可恨,但由于动画片体量的原因,分分钟发案、分分钟破案,除了借由关键证据解谜之外,没有更多时间来塑造每个案子的人物,单薄得很;如东野圭吾这类,则是人性佐以破案,破案只是为了于过程中揭发个体群体的人性,读后时常背后发凉,但最多引起读者对于同类别现实人物的反思和警惕,比如印象中《信》这部作品,案子只是工具,“罪犯何以不能被原谅”才是作者表达重点。而松本清张被称为“社会派”,则是由于其包裹在推理之名下,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比较宏大,与日本历史、社会现实结合比较密切,读者能够在破案的过程中了解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情况,就好比推理界的浮世绘作家。松本清张主张:“文学应该首先写得饶有趣味,说教性的,读者不爱看。”或许这即是是他采用推理小说这种大众喜爱形式表现社会问题的原因。

  正由于此特点,松本清张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推理小说家,也是一位真正的作家,甚至革新的社会活动家,有着广阔视角深度观察和一定的实践。从其作者年表来看更一目了然。除了数量众多的推理小说之外,松本清张自一九六○年(五十一岁)撰写《日本的黑雾》开始,正式进入揭露现代日本的病根的写实小说领域。一九六三年(五十四岁)也由于撰写《日本的黑雾》、《深层海流》和《现代官僚论》等作品,获得第五届日本新闻工作者会议奖。此后,除了将精力放在推理小说之外,还逐渐展现出其在历史人文方面的兴趣和野心,时常与当时的名作者、时政评论家对谈,讨论日本的民族性、宗教等问题,也写了几部鞭辟时事的舞台剧本,参与过报纸发起的反战宣言,显示出其在社会活动上革新的一面。当然,松本清张也有《接合的逻辑——linbiaosirenbang事件推理》这类违禁作品,还与朝日广播电视台一共来华做过《《清张探讨密教》》这样的节目

  回到《黑夜的空白》本身,因为松本清张的强项不在于纯粹的推理奇趣,而是日本市井百态,因此,本书前面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部分,着重由一起凶杀案引出对相关人物人性及其社会角色的描摹,并慢慢收集线索、理清思路。剩下的三分之一部分,警察先生突然加快了线索的推理,破解了作案手法,并凶手也简洁的招供了。在诸多推理小说的熏陶之下,读者甚至比警察先生更早猜出谁是凶手,甚至是作案手法,费脑程度差不多在两星到三星之间。但支持读者一直看到最后的,是作案动机。我们在阅读推理小说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为犯罪者寻找动机,而且越环环相扣、年代久远情理之中的动机越受人喜欢,比如,情与钱。当然,在真实的案件中,作案动机绝对是破案的关键,但就读者而言,渴望知晓动机并不是为了破案,而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理:果然,凶手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仿佛这样,读者就经由凶手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救赎。至于本书所运用的作案手法,有资深的推理小说读者指出,是克劳夫兹经典小说《桶子》的核心诡计的重新应用,除了诡计简化外,主要诡计思路显然与《桶子》如出一辙,在此不予置评。

  最后,讲两句题外话。一是感叹现代科技使犯罪无所遁形。这件案子要是发生在现在,一查验死者身上可能残留的作案者DNA,立马结案。二是不知本次磨铁引进出版松本清张的后续策划如何,但读者抱怨其在大陆出版作品太散却是现实情况。这也怪不得出版社,毕竟松本清张是个绝对高产的推理小说作家,自一九五〇年的《西乡钞票》之后,每年就有大量的短篇、长篇作品问世。在此期间,分别于一九七一年(六十二岁)、一九八二年(七十三岁)分别出版发行了《松本清张全集》第一期(共三十八卷)、《松本清张全集》第二期(共十八卷),一九八二年(七十三岁)之后,也陆续有作品问世。作品之多,可见一斑。但也不可否认,旺盛的创作力之下,也就有了作品的高下之分。因此,引进出版已故名作家的作品,在选择上还是得慎之又慎,多听听相对应读者的意见、多看看此前出版的市场反馈,都是可行之举。

  《黑夜的空白》读后感(四):时间去哪了?

  这是松本清张迷情系列的最后一本,看完回想下这三本书《水之焰》、《死亡邮递》,《黑夜的空白》都是离不开一个情字,但又都没有具体感情戏。整个推理过程,感情似乎是陪衬,但深究一下,还脱不开关系,果然迷情。

  《黑夜的空白》是松本清张的收官之作,在最后揭秘的章节,读来有点儿突兀,但反推开头的铺垫,又是一个用情至深的故事,不得不说松本清张很懂得人性的弱点呢。

  故事开端,到东京出差的春田市长莫名遇害,各方人马轮番上阵,有继续饮酒作乐的议员们,有惴惴不安私人秘书有岛,有疲惫不堪的政敌早川,还有跑来跑去找线索的警察。总之,又一次聚焦日本市级官员这个话题了。

  《黑夜的空白》读后感(五):大师的大手笔

  松本清张开创了“社会派推理”,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世界推理小说三巨匠,与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并为“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

  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松本清张在推理界的地位有多高。这本《黑夜的空白》恰恰是松本清张大师的最后一案,收官之作。从本书最后一行字可以看出,当时的松本清张应该已经是八十岁的高龄。耄耋之后尚能写出如此完美的一案,真不愧本评中最先引用的两句话。

  《黑夜的空白》在推理小说中的地位恐怕就跟《红楼梦》在我国小说中的地位相似了。松本清张写了一辈子推理,写到这最后一篇的收官之作,肯定不会差了,但是《黑夜的空白》好到哪里,这才是最考验读者的地方

  大家都说,松本清张开创了社会派推理。但是社会派推理是什么,又与我们常说的本格派推理有何不同。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个人认为,其实只要基于事实根本逻辑关系可以推理出杀人凶手的推理小说,都可以算是本格派推理。利用这个广义的本格派定义,相信绝大多数的推理小说都属于本格推理了。因为基于事实本来就是推理小说的一个根本。当然,狭义来讲,只有像那些密室、孤岛之类的杀人案件才属于本格推理。但是事实上,每一个推理小说都是非常严密,如果这个小说还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杀人方法的话,我认为就可以归为本格派之内了。

  毫无疑问,这本《黑夜的空白》的杀人方法是很复杂的,相信一般人不太会猜透,这么困难的一道题目归为本格派并不为过。同时,《黑夜的空白》反应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自然也可以算作社会派。当然,《黑夜的空白》与那些悬疑派、法庭派、硬汉派之类的就没有太大关系了。

  松本清张虽然是社会派的开山鼻祖,但是他在本格推理的基本功还是相当了得的,本格推理是一个推理小说的基础,也是一名推理作家必会的技能。在这本书中,《黑夜的空白》反应的社会现象其实并没有那么尖锐,反倒是本书的杀人手法颇是值得推敲,相当有教学性和考试性。

  大师级的推理不是我们能够品头论足的,这本《黑夜的空白》留给我们的更多是艺术般的杀人技巧,让我们不得不拍手称赞。

  《黑夜的空白》读后感(六):社会派诚意之作

  看到封面第一感觉会比较压抑,纯黑的封底,配上红色的树干以及树枝上的一只鸟,再辅以绿色的文字,结合书名《黑夜的空白》,让人想深入书中的漩涡。对于作者松本清张,我从未知道过,提到日系推理名家,首先想起东野圭吾,其次是宫部美雪,故而我特意百度了下作者,没想到是足以媲美柯南道尔和阿加莎的推理巨匠,不愧于书封提到的“日本推理宗师——松本清张”而这又是作者的生涯收官之作,想必不会差。

  说实话前面三小节对我都没有吸引力,开头就是市长为了某件事请求批复,批复也非常官方,再到市长的失踪,直到报案都花了很久的时间,不禁吐槽铺垫那么长就不能直接进入主题吗,亦或许日本推理小说家都是慢热型人,之前看东野圭吾和宫部美雪的小说也是开始进展比较平缓,在中后段开始真正进入破案环节,所以我没有放下这本书,坚持着看下去,第四节总算出现了尸体,警察破案也开始步入正轨。

  随着案情的发展,怀疑对象逐渐到了市长宿敌早川身上,正常人都会想凶手肯定是他了,但作者怎么可能那么简单就引出凶手,必定要让读者绞尽脑汁,直到最后才有真凶出现,还会是意想不到的那个人。这就是看推理小说的乐趣所在。果然早川也死了,甚至家里有杀害市长的凶器出现,普通人都认为早川畏罪自杀了。但缜密的警官田代还有所保留,继续追查下去,通过偶然发现的酒桶一步步摸索找出了幕后真凶…真凶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感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是本案的手法真是让人嗔目结舌(这里就不透露了)。

  纵观全书除了正经的推理破案,其中夹杂了不少政治上的内容,出现了议会,各个部门,以及不同的派系,例如市长是保守派,早川是改革派。保守派中与市长交好的议员们,都兼具商人身份,俗话说“商人重利”,我想他们提出的政策大部分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吧,就像市长的死与其他议员毫无干系,他们照样吃喝玩乐,只有市长秘书真正关心着市长的死因。对于两个死者,市长和早川,作者都把他们的品行塑造的非常好,无论公私都没有任何问题,两者之间也只有政治上的分歧,却未想到他们的死不是因为复杂政治问题,而是背后隐藏的简单的情感问题,故而作者借人物对话,写到他们对政治上的分歧,大多还是源于多年前的私事,而不是真正为民着想。

  看了这本书不禁想到,在日本难道只有推理漫画是以案件为主吗,例如我最爱的《名侦探柯南》而大部分推理文学中,包括东野圭吾和宫部美雪也是喜欢剖析人性,并不纯粹介绍推理过程和作案手法。不禁回想起百度上介绍松本清张时,提到他开创了“社会派推理”,相比本格派的注重解谜,悬疑派的注重气氛,社会派推理则更注重的是对于人性的描绘与剖析,以及各种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推理名家所想的,将普通的推理小说升华到富有思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

  最后,我只想说喜欢东野圭吾类作家的,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毕竟东野圭吾也深受松本清张影响,由作品风格就能看出,都是社会派,而这也是大师的最后一部作品,倾注了很多心血。若是喜欢纯推理类,大可不必看这本书,因为会觉得枯燥,案件进展缓慢,也许只有作案手法会让人眼前一亮。

  《黑夜的空白》读后感(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黑夜的空白

  推理侦探小说最近几个月陆陆续续看了不少,有欧洲的,有日本的,也有中国的。综合来看推理侦探小说中,最无趣的当属激情杀人的中国破案故事。在推理侦探小说中,命案总是早早发生,成为故事能够不断推进下去的源头,在这些命案中,一种是有预谋的,经过设计安排的谋杀,另一种就是因为一时冲动而引起的激情杀人。激情杀人的无趣第一在于杀人没有设计安排,疑点漏洞太多。第二就是杀人没有入情入理的动机,无法让人在命案背后看到命运的挣扎和灵魂的选择。当然中国的推理侦探并非都是些写激情杀人破案的故事,好的推理悬疑小说也有很多,不过论起推理小说的鼻祖,当属欧洲爱伦•坡,而日本的小说家们在吸收了西方推理大家的作品精髓后,推陈出新,佳作不断,《黑夜的空白》就是日本推理宗师松本清张的收官之作。

  松本清张属于社会派推理作家,与我们常看的密室杀人这种本格推理不同,社会派推理主要是为了反应社会某些问题,推理部分则吸引读者的工具。案情的发生都和社会中真实的事情相关,小说最终的目的并非单单为了破案,更重要的是揭露现实社会真相,表现人性的善恶。和本格推理比起来,社会推理似乎不够精彩。犯案过程缺少如密室杀人那种无解的炫技,破案过程也缺少罪犯和侦探斗智斗勇的华丽对决。但是社会派推理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政治斗争,人性抉择,在推理的外衣下所包裹的这些真实,弥补了推理过程缺少的精彩。

  说社会派推理不够精彩也只是相对而言,就拿黑夜的空白这本书来说,春田市长的被谋杀始终没有找到第一作案现场,而重点怀疑对象早川却还没来得及去调查就意外死亡。关键证据被轻松发现,可是案件随着调查却发现了越来越多不合常理的事情。杀人者真的就是因为政见相左而动手的早川吗?还有被田代警长重点怀疑的岛川秘书,他是隐瞒了什么真相,还是在谋杀案中参与其中?故事不看到最后一刻,永远想不到贩罪的人会是谁?在这种意义上,社会派推理和本格推理也没有什么差异,同样讲求意想不到的作案人和作案手法,同时要求能够在逻辑上严丝合缝,自圆其说。

  而社会派推理之所以能够自成一派,就在于他不仅仅关注于推理的过程,他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性的关注甚于推理。在黑夜的空白中,春田市长对于填海扩建港口的计划,除了为了北浦市的发展外,也有自己为了弄清前妻是否被谋杀的私心。而早川议员的反对,更不是出于对公义的坚持,也因此这一位坚持了40年劳工革命的斗士,才会在描述中被反复提到疲惫吧。其他的议员们,来往东京,即使在市长出事以后,依然有心情饮酒作乐。春田的妻子知美子,在得知自己丈夫的死讯后,能够保持优雅的礼仪,也能够在去往东京祭奠夫君后,不忘逛街购买礼品。不论是政治、人性、还是善恶对错,在松本清张笔下都带着一丝讽刺意味。

  沉冤总能昭雪,再精密的谋杀计划总会留下破绽,案子能够被破获,但是那些隐藏其下的社会问题,却不知需要多久才能真正解决。

  《黑夜的空白》读后感(八):立场从何而来

  有句话一直记忆深刻但不甚明了:“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 Sex is about power.”看了这本书,多了些感慨。

  松本清张上来就提示大家,市长春田不仅是个政客,还开了一家酿酒厂。但这很容易被忽略掉,因为作者用大篇幅去写填海造地的事,写了春田对这事的执着、对陈情的重视与他身边人的反应,除他之外,其他随行的工作人员似乎都只是来旅游散心的。

  唯有一个对此十足上心的人,他是市长大人的对手,早川。

  可这里奇怪的事发生了,早川是改革派的中坚分子,而春田却是保守派的资深元老。

  我重复看了好几次才确认没有看错:但问题是,在一件需要大力度投入、却未必立即可见成效的利民举措上,一般来说不应该改革派持支持、保守派来反对吗?

  到此,剧情变得有意思起来了。我们看不到早川是如何说服改革派反对填海造地计划的,但我们可以从春田那边看到保守派众人的样子:没人关心填海造地如何,就算对立党派也要搞好关系,在突发事件面前有可乘之机才是“正经事”——

  书中这些政客,他们既不关心土地也不关心百姓,更不关心同僚(的安危死活),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升迁图、关系网以及如何巧妙轻松地把棘手问题转交出去。

  可叹,可笑,可悲。可是松本却出人意料地一句或叹或议的话都没提,这还真不像他的风格呢。

  与此同时,在调查春田失踪的问题上,松本用在调口供上的笔墨却远多于案情推理。

  总是这样,他想让人看的到不是一宗简单凶案,而是背后的众生相。从圆滑玲珑的福岛到表里不一的远山,从谨言慎行的酒馆老板到面善心冷的市长夫人,从进退两难的有岛到掩藏至深的雄次……作者像要把每个人都拎出来数落一番,可后来却又仿佛叹着气把他们饶过了,为什么?

  这问题在故事最后给出了答案,早川和春田的死并非源于高深暧昧的政治因素,而是一桩多年前的情感纠葛。同样,他们在“填海造地”这件事上的分歧,也并非源于自己的政治倾向与抱负,并非源于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而是因为一己私心。

  是人就有私心。作为一个普通人,因私心产生的矛盾和扭转情有可原,但作为一个政治家,这做法又将他坚守的立场置于何地呢?

  这种人,又能切实有效地为社会做出些什么呢?

  松本多次借他人之口称赞早川是个不可多得的勇士,不可多得的好人,他塑造这样一个角色的目的,或许就是在暗示:就连这样一个人都为内心的矛盾所累,犯下了一件件不可自恕的错误,又何况他人呢?

  这故事里,我们看到所有的巧言善辩、装傻充愣,背后都是私欲的驱使,而欲望的实现,最后都要落到力量的角逐,无论是文中保守派和改革派在台面上的较量,还是龌龊之辈在阴暗处的黑手,指向的结果都是得到。

  得不到就毁掉。

  这令人汗毛倒竖的讲述,让我看到了一个面无表情的松本,他在这故事中,一改往日那锋芒毕露的求索与追问,略有倦意、甚至有些随意地带出了一个婚姻不幸的女人,一段求而不得的恋情,一场出人意料的残局,一个藏在剧情之下、真正想要探讨的问题。

  他潦草地放过了这个曾愤怒和憧憬过的世界,只反复提及了一件事,“雪之舞”在有才干又有想法的登志子失踪后便一蹶不振,即便如此,她那夫家的“北之寿”也始终籍籍无名。

  这也算是一处小小的、隐晦的嘲弄吧!

  《黑夜的空白》读后感(九):画面感十足的悬疑小说

  我看过的悬疑小说不是很多,原因是很多这类书籍的逻辑把控得不是很好,大部分作者都会把前面铺垫得很好,而结尾很牵强,这也是悬疑小说的突破点。好的转折是悬疑气氛得到最大提升的必要因素之一,转折如果太过生硬,就会使读者瞬间出戏,并且这本书将会迎来无限的吐槽。这本书我承认我真的看进去了,人们对作者松本清张的评价普遍很高,在国内我知道有个蔡骏,而如今我又记住了一位悬疑小说家,一位宗师级别的人物。

  一本好的悬疑小说,是不可能让读者在没看完的情况下就猜出结尾的,哪怕是读者胡乱蒙对,这也会显得作者水平有限,但是这本书我敢打保票,几乎没有人,在没了解过剧情的情况下就能猜到凶手和作案动机的。一般作者都会埋下很多线索,看起来这些线索好像丝毫不沾边,但是到了最后这些线索的终点都是连在一起的,也正是到了这个时候,读者才会恍然大悟,还会十分惊讶。然而松本清张更高人一等的是,他能够把那些看似和案件紧密相连的证据,撇的一干二净,完全颠覆了读者的推测与想象,没多看一页,作者都在不断推翻读者的判断,使读者完全被剧情拉着走,这样作者就占到了主动的一方。

  很少有书会让读者看到画面感的,除了漫画书,这种大范围多空间的悬疑书,是很难在读者心中画出一幅地图的,然而作者很厉害,仿佛是了解电影语言,竟然把文字变成了电影。剧情是没有问题,但是我总是感觉文笔方面有些地方可能略显做作,虽然在作家行业有一个规律,就是悬疑作家普遍都是半路出身,所以文笔功夫都不是很强,但是我感觉这种翻译的作品,应该大部分责任是在翻译者身上的。毕竟有些地方和历史我们不是一个国家的,所以可能不会领悟到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多看看他的其他作品,顺便对日本人文化和日本悬疑作家有更多进一步的了解。

  总体来说我认为本书是很专业的悬疑小说,如果翻译得再彻底一点,就会为这本书加更多的分。本书也让我想到了动漫《名侦探柯南》,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集剧场版动漫,也许拍成真人版会更好,再加上配乐与灯光的搭配,一定将成为一部很不错的影视作品。

  《黑夜的空白》读后感(十):填补空白

  有人说这本书有点啰嗦,啰嗦还能比京极夏彦啰嗦么?我认为节奏还是可以的。

  黑夜的空白,破解一个谜案,就是把支离破碎的证据和事件人物串联起来,填补案件中缺失的空白,最后将真相告白天下。书名叫黑夜的空白,表面是市长在那晚莫名其妙失踪后留下的那段时间、地点、目的的空白,可我理解的是空白中有人性的缺失,和每个案件中不能弥补的遗憾,还有无故消失的市长前妻那几年失踪的空白。

  书里面把有岛浓墨重彩的写了一番,从嫌犯到比警察快一步的知情者,然而却没有写有岛怎么调查的和知道多少事情,显得有点牵强,比如有岛专门做出租去海边,只看了一阵子海的事情,他是怎么发现线索的?又调查到哪一步呢?

  警察已经调查到废弃工厂的时候,我正在想这时候可千万不能找人去问情况,一看就是亲近的人所为,不能打草惊蛇,结果翻到下一页警察就给市长妻子打电话去确认了,难道不怕罪犯警觉狗急跳墙么。。。

  像这样着急的另一个情节是前面怀疑早川是罪犯的时候,明明已经发现有岛的行踪和早川惊人的契合,警察作出的决定却是按兵不动,结果早川紧接着就死了,我想警察如果早一步行动,就算是把早川嫌疑犯先抓起来也好,说不定也会少个悲剧。

  可能好的小说就是这样吧,把你带入到情节中,让你着急让你揪心。

  然而早川的死也是有余辜,毕竟之前也是共犯,人性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可笑,多么的深爱也抵不过自己的政治前途,终究是自私的,即使让爱人和真相埋于深海淤泥也要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表面是人民代表,各处伸张所谓的正义,内心却是这样的自私。

  还有几处一直没有想清楚的事情,书里也没有交代(或许是我没有仔细看?)

  市长的遗物为什么会在早川的家里?他们杀死市长后为什么没有销毁证据呢?杀人犯不会蠢到作案后还留着作案工具?

  有岛为什么知道内情不和警察说呢?开始以为是怕市长晚上去约会告诉警察影响名誉,可是后面有岛知道市长是中途回家为什么还不和警察说呢?

  其实我觉得书里透露的应该再多一些,有点草率的感觉,可能写的太多节奏就会被打乱吧,整本看下来挺流畅的,已经算是过瘾啦。有机会的话把迷情系列剩下两本也啃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夜的空白》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