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偷香窃爱》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1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偷香窃爱》的读后感10篇

  《偷香窃爱》是一本由[澳] 彼得·凯里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3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偷香窃爱》读后感(一):在这里艺术是有价的

  书名说是一个爱情故事介绍说这是与艺术,与盗窃有关故事。但看完后,我想这皆因艺术变得可定价了,而且不因为它的美,而是因为它作者名气

  书中让我很兴趣的一个地方就是精神权利,准确的说是其中的识别权,即是当画家过世之后,他亲近的人将“继承”了鉴定画作是否是原作的权利。也就是,拥有精神权利的人将会有指鹿为马的能力。而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基于这个权利展开的。其实这真的是有些扯,难道妻子孩子就能了解画家的笔触,画家的习惯嘛?而故事也因为这个荒谬的权利展开了。为了敛财,画家的妻子和她的出轨对象,画家的助手,把画家未完成的画补完,伪造上签名就大价钱卖出去了。最后更是有儿媳妇杀掉丈夫就为了这么个精神权。虽然提到的不多,但是其实最可怜就是这个小儿子了,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失去父亲母亲也顾着骗人,没给多少关爱结果最后却还因为这个权利而丢了小命。我还认真的搜了一下精神权利的事情,看到了一个倒过来利用识别权的事情。许多网友提到范曾让学生为他画画,最后盖上自己的章就当算是自己的作品了。那让作者本人来鉴定也是无法鉴伪啊。看来真假这件事是无解了,要嘛大家不要那么推崇名家作品,要嘛有强大的鉴别能力。而跳出画家这个身份之后,书里却几乎没有了与艺术,与美有关的东西了。迈克尔最新的一幅画作被详细描写了一下,但似乎是为了与之后警察对它的毁坏做对比。而除此之外,每一幅画都有名字和作者,却没有被描述内容。与其说凯里对于画作没有了解,我更认为他是故意为之,为了体现出艺术界的对于作品本身的冷漠

  这不是一本好读的书,因为故事一直在两兄弟视角之间切换。画家哥哥眼里弟弟是的彻底无用的废物累赘,而弟弟虽然知道自己不是那么聪明,但是其实也看出了很多问题实质,他的故事读起来甚至比哥哥的更加幽默有趣。刚开始读有些累,但习惯之后却变得有趣。因为第一人称的故事常常会有一种主角完美无缺感觉(谁会认为自己不好呢)。但是这样切换着叙事,就能在坠入主角的完美形象之前跳出来,清晰的看待整个故事,起了第三人称叙事的效果。凯里对于文字的运用非常巧妙,弟弟休用各种文字游戏来介绍他们家三个男子汉的时候,我差点觉得他根本就是个隐藏的天才。不过中文跟英语还是有一点的距离,如果有机会读一读原文一定会很有趣。

  《偷香窃爱》读后感(二):被偷窃的艺术与爱情

  澳大利亚作家作者彼得•凯里的长篇小说《偷香窃爱——一个爱情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迈克尔•布彻•博恩原是澳大利亚的知名画家,离婚后因潜入家中偷窃自己的名画而入狱四年。刑满释放后,他不得已蛰居乡野,继续从事绘画创作,并照顾体重达两百多磅且患有痴呆症的弟弟休。某个暴雨之夜,漂亮的玛琳•莱博维茨闯入了他平静的生活,玛琳是已故著名现代派画家莱博维茨的儿媳,她从美国来到澳洲,是为了寻找公公遗留的价值连城的名画。没想到邻居被杀,邻居家的莱博维茨名画被盗,警察怀疑上了他,穷困潦倒不甘心的博恩不得已与玛琳联手,企图东山再起,出走澳大利亚,跑到日本办画展和去纽约卖画,然而种种事件陷阱却让他始料不及。一场冲突之后,迈克尔带着弟弟休,回到了澳大利亚的内陆小镇,再次过起了平淡无奇生活

  彼得•凯里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澳大利亚最有才华和最令人激动的作家之一”,是世界唯一两位二度荣获布克奖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奥斯卡与露辛达》、《杰克•迈格斯》、《凯利帮真史》、《偷香窃爱》、《主仆美国历险记》和《眼泪化学》等。凯里的作品怪诞、幽默,具有寓言小说和科幻小说的特征。多年来,他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有力竞争者。本书中凯里以“名画”为中心,勾勒了一幅现代人贪婪欺诈、欲壑难填的嘴脸。《偷香窃爱》看似是一个发生在绘画艺术界的爱情故事,实际却揭露了画家、收藏家、鉴定家和艺术商人虚伪、狡诈和贪婪。

  整部小说围绕着“名画”的占有而展开,因为占有“名画”意味金钱社会地位,博恩不满因离婚而不得不被放弃有钱财,再次创作新画的同时铤而走险偷盗自己已卖出的名画用以办画展,企图东山再起,没想到最后人才两空;博恩的赞助人收藏家让-保罗因为博恩偷了自己收藏的博恩名画而跟博恩反目成仇;邻居博伊兰因为收藏了一幅莱博维茨名画而引来了杀身之祸;奥利维尔•莱博维茨及其母亲因为继承了父亲莱博维茨的大量作品而被人设计谋害,最后两人皆身亡;玛琳•莱博维茨年轻漂亮,前途无量,因为贪图公公莱博维茨的画作和所谓“精神权利”,于是处心积虑,布下陷阱不但盗走了名画而且杀死了自己的丈夫,以便独吞所有权益。所谓“名画”早已不是艺术品,而是名利代名词,在名利的驱逐下,人与人之间只剩下赤裸裸的物质关系,为了占有名画,不折手段,互相算计,彼此仇视。

  书中作者让追逐名利的博恩与玛琳上演了一场扑朔迷离的“甜美”爱情,给人与人之间的冷冰冰的名利关系披上一层温情脉脉面纱,彰显了人性矛盾多变和现实生活的复杂妥协。书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用博恩和弟弟休两兄弟的口吻交替地讲述他们共同的故事,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又增加了小说叙述的广度和深度,使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书中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意识写作,又让想起了伍尔夫。事实上,作家塑造的休和玛琳分别是博恩的两个自我,休代表了澳大利亚的乡村生活方式,玛琳代表现都市生活方式,博恩挣扎传统与现代之间、善良贪欲之间,造成了人格分裂。博恩从乡村走向悉尼、东京、纽约,寓示着他越来越受到都市的吸引,选择追名逐利的生活方式。

  本书是一部探讨利欲熏心导致人性迷失与艺术本真的作品。面对世俗世界的名利诱惑和艺术世界的难以预测,“过时”的艺术家博恩挣扎在真与伪、善与恶、名利与艺术、传统与现代之间,世事难料和野心膨胀让他不惜踏入险途,自我本真逐渐迷失,占有欲望深壑难填,自我的价值观、艺术观都大受冲击。在经历过一番炼狱般的爱情与艺术的双重盗窃之后,博恩回归了本真的自我,带着弟弟休从纽约繁华之地重返澳大利亚乡村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爱情的甜美纯真与偷窃的罪恶贪念原本风牛马不相及,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两者却演化出一场和谐荒诞、对立统一的故事。

  《偷香窃爱》读后感(三):如果这就是爱情

  不得不承认,彼得·凯里的作品相当难读。但某些作家就是有这种本事,可以在看似混乱的文字中制造与众不同美感,让你在叙述的肌理中触摸到小说的本质,在跳跃的语言发现熠熠闪光句子,或是在荒诞不经的故事里感受到一丝人生的奥义。

  小说的故事主线其实并不复杂:潦倒落魄的过气画家迈克尔•布彻•博恩,偶遇名画家莱博维茨的儿媳妇玛琳,并对她一见钟情。玛琳从美国来到澳洲,本为寻找公公遗留的价值连城的名画,当她遇到布彻后,便看中了他卓越的绘画才华,带他一起去日本和美国举办画展。在和玛琳相处过程中布彻逐渐了解了这个自称是鉴定家女人的真实面目……

  阅读《偷香窃爱:一个爱情故事》最大的感受就是彼得·凯里在语言运用上的独树一帜。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者在布彻和休之间交替转换。大量喋喋不休内心独白,意识流组织拼接而成的镜像世界,极具跳跃性的思维,以及荒诞不经的情节设置,都给读者造成了怪异新鲜感。但这个故事并不好读,因为作者把真正想要讽刺、揭露或展现的东西全部掩藏在了混乱、无序、诙谐与对立的表象之下。

  最典型例子便是布彻与休的“两位一体”。布彻的所有疯狂、混乱我们都能在休那里找到原因答案;而休作为布彻的助手、艺术品的见证人,从小就有绘画天赋,只是他活在更自我的世界里,从精神上逃离了哥哥无法逃离的世俗。天才与白痴仅仅一线之隔,但没有人会选择做白痴,去享受单纯快乐。小说由两个人不同的视角映射出不一样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意味深长

  在现实世界里,艺术与名利密不可分。来自中下层阶级家庭的布彻原本是为了逃离肮脏的村镇生活,才选择去墨尔本学习绘画,但成名后的他又因为休的存在而最终与妻子离婚,锒铛入狱。他酗酒、买不起画材、铤而走险偷窃自己卖出的名画,丢开照顾休的责任和玛琳一起出国办画展,伪造莱博维茨的作品等等一系列行为,都是源于对自己艺术得不到认可的愤恨,以及对曾经拥有的金钱与名利的渴望

  正如布彻的感慨“我们以前不知道有凡·高,或弗美尔或霍尔拜因,或马克斯·贝克曼,而当我们一旦知道了,我们就把命压在了他们身上。”布彻选择了注定穷困潦倒却又离不开名利场上人物帮扶的画家人生,于是他与玛琳的相遇和相爱便成为偶然中的必然。玛琳美丽外表之下掩藏的是她无比贪婪与险恶的内心。她对布彻的爱掺杂了太多金钱、名利、欲望,最终让布彻不寒而栗、转身离开

  挣扎在穷与富、善与恶、真与伪、名利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天平两端,布彻看到了横流的物欲、人性的迷失、自我的堕落、艺术的消亡。小说的结尾,布彻和休回到澳大利亚,布彻放弃了绘画,建立了草坪修剪公司,五年之后,他得知自己最好的两幅作品被捐给了德国的路德维希博物馆

  布彻明白,这是来自玛琳的“情书”,她还在源源不断地向他发送爱的消息。可是,这是爱情吗?恐怕布彻无从判断,也永远不会回复吧。如果这就是爱情,那爱情本身又是什么呢?

  《偷香窃爱》读后感(四):“名画”的光环照彻人性的丑陋

  《偷香窃爱:一个爱情故事》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一部力作,曾获2007年新南威尔士总理奖。小说表面讲述的是发生在美术界的一个爱情故事,实际上却剥开了画家、收藏家、鉴定家和画商之间勾心斗角错综复杂利益生态链,促使人们对艺术与金钱、爱情与贪欲、欺诈与责任、堕落与救赎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小说主人公迈克尔·布彻·博恩是生活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部小镇的一位知名画家,由于盗窃本该属于自己却被法院判给前妻的画作而入狱。刑满释放后,布彻暂住在艺术收藏家让—保罗的房子里,一边继续绘画创作,一边照顾体重达220磅且患有智障症的弟弟休。一个风雨大作的夜晚,三十出头的漂亮女人玛琳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让他平静的生活陡起波澜。玛琳是已故著名现代派画家莱博维茨的儿媳。她从美国来到澳大利亚,就是为了寻找公公遗留的价值连城的名画。不久,邻居多齐收藏的一幅名画不翼而飞,警察将怀疑的目光投向布彻,没收了他所有的绘画作品,声称要对它们进行鉴定。眼看布彻的这些心血之作要付之东流了,玛琳挺身而出来到警察局交涉,使得布彻的这些作品完璧归赵。布彻由此对她从蔑视转为爱恋双方堕入爱河。玛琳帮助布彻到日本举办了一次画展,令他名利双收。然而,在此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玛琳怂恿布彻仿制莱博维茨的画作以牟取暴利精明的让—保罗被玛琳诱骗,签署出让自己收藏的名画的合同,结果损失巨大,他因此对玛琳恨之入骨;玛琳的丈夫拒绝鉴定仿冒莱博维茨的赝品,最终遭人暗杀身亡,布彻耳闻目睹的这桩桩件件美术界的黑幕与丑闻,让他的心灵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之中……最后,步彻带着弟弟休,回到了澳洲的内陆小镇,重新过起了平淡的生活。

  在小说中,“名画”象征着金钱、利益和社会地位,围绕着它们,小说中的一众人粉墨登场各显神通,不择手段,必欲占有之而后快,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让人性的丑陋暴露无遗。布彻不满法庭“剥夺”他的艺术财产,铤而走险,结果人财两空——不但画作没有收回,而且锒铛入狱,8岁的儿子也被判给了前妻;邻居多齐因为收藏了一幅名画而招致杀生之祸;名画家莱博维茨的生前,其妻多布尼克就与情人奥诺雷在算计他会带给他们的巨额财产,并在画家去世后将管理莱博维茨遗产委员会重任交给了奥诺雷,然而,当她发现奥诺雷又跟别的女人有染,一怒之下想赶走他时,却发现对手早已尾大不掉,结果自己在法国尼斯神不知鬼不觉地丧了命;让—保罗在布彻有难之时攫取了他一幅价值不菲的画作,不料自己被更精明的玛琳算计;莱博维茨的儿子奥利维尔平时温文尔雅,但为了从奥诺雷手中夺回父亲的遗产和“精神权利”(根据法国的法律,艺术品遗产继承人拥有鉴定艺术品真伪的“精神权利”),便毫不犹豫地“像老虎一样跟他作对”,但谁又能想到,他最后正是因这攸关名利的“精神权利”而命丧黄泉。可见,“名画”已经脱落了它那艺术品的高雅面纱,它那炫目的光环照得人性迷失,为了夺占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人与人之间不择手段、尔虞我诈乃至你死我活,无所不用其极。

  玛琳是小说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她利欲熏心而又柔情脉脉,聪明干练而又狡诈狠毒,让读者可以对人性的复杂多维回味再三。她结识并与奥利维尔结婚后,敏锐地意识到名画巨大的商业价值,便无师自通学会了绘画,并且成了一名艺术品经纪人。但为了金钱和利益,她可以心狠手辣,巧取豪夺,甚至置人于死地。多齐与奥利维尔的先后丧命就是她设下的陷阱,其目的就是要占有“名画”和垄断“精神权利”。但她与布彻的相爱又很难说完全是出于攫取名利的考量,她对休无微不至的照顾远远超过布彻。布彻一步一步被她所吸引,对她爱恨交加。小说中对布彻的一段心理描写——“我低头看着她的眼睛,在她瞳仁四周虹膜的闪烁中,看到了大西洋底下的岩石,云雾般的薄翳,一扇通往安全陌生之地的门”,可以说是这个典型人物生动写照。

  玛琳在奥利维尔死于非命后对布彻的一番表白——“现在不会有什么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宝贝。我可以保证我们的秘密是安全的”,大概是布彻决定与她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与一个杀人嫌疑犯生活在一起,哪怕她再美丽再温柔,良心终究不堪其重可想而知。而布彻携弟弟休回到澳洲的小镇,则是一个虽然老套却意味深长的象征和寓言,那就是:回归自然、回归平淡的生活,往往是艺术家最好的归宿。

  (此系本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或许可,不得转载,否则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偷香窃爱》读后感(五):《偷香窃爱》:金钱至上,与爱和艺术无关

  文/吴情

  谈及艺术界,现代很多人不以为然。现代主义艺术,似乎早已沦为各种各样令人不解的试验,自决于普通大众。其实,精英人士——艺术家或艺术批评家——又有几人真正欣赏这些所谓的艺术?在艺术逐渐制度化、世俗化的今天,究竟还剩下多少艺术?当艺术家在名展览馆间来回推销自己(确实有实力除外),却无暇专注于艺术的沉思和精进,当批评家成为艺术家出售作品的官方顾问,收取“鉴定/品评费”,还能提炼出多少对艺术的赤子之心?

  《偷香窃爱:一个爱情故事》(Theft: A Love Story),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两届布克奖得主彼得·凯里(Peter Carey)著,一部包含艺术、爱情、犯罪的难以归类的小说——尽管小说的副标题将其作为一个爱情故事。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与艺术有关的犯罪,或许叫犯罪故事更为恰当,至少,通读小说,丝毫没有经典的爱情小说——如《蝴蝶梦》《呼啸山庄》给予读者的那种恍恍惚惚之感。

  迈克尔·布彻·博恩出身卑微,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当然,他对绘画也有敬畏和一定天赋)成为一个知名画家,然而,他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不久便同妻子离婚,自己和痴傻的弟弟,休一起生活,比较落魄。在这个时候,让-保罗·米兰,他最大的艺术品收藏者,慷慨地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他们居住。一个夜晚,玛琳·莱博维茨闯入了他的生活,而他后来得知,玛琳是已故著名画家雅克·莱博维茨的儿媳。迈克尔与玛琳,几乎是一见钟情,后者准备与丈夫奥利维尔离婚,但又不愿因此丧失对雅克·莱博维茨作品的“精神权利”。

  玛琳·莱博维茨之所以来到澳大利亚,主要是听说当地人多齐·博伊兰拥有一幅雅克·莱博维茨的画作,特来鉴定,然而,自她来后,平静的小镇,再没有太平的时刻。先是画作不久失踪,后来,玛琳露面,直陈自己冤枉,然后告诉迈克尔·博恩自己的身世——有多少为真,其实需要怀疑——以及雅克·莱博维茨家内部种种情状。玛琳建议去日本给迈克尔·博恩开一场艺术品展览会,实则方便转移那幅价值连城的画作。不过,在纽约关键的签字环节——奥利维尔拒绝服从,后不知为何又答应了。在这不久,奥利维尔被发现死亡,而凶手,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妻子,玛琳·莱博维茨。猜测到这一点,迈克尔决定离开她,与弟弟一起回到澳大利亚,过着普通的日子。

  在《偷香窃爱》中,彼得·凯里娴熟地运用两个叙述者——迈克尔和休,都是第一人称叙事,从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果说迈克尔是理性世界的代表——聪明得体、拥有艺术天赋,那么,休便是感性世界的代表——略显疯癫,却也因此赤忱直率。夹在两个男人之间的玛琳,却显得捉摸不透,充满了谜团。她和迈克尔之间狂热的性爱,她和休之间近乎纯洁的友谊,都只是她生命的一个部分,而她生命中更多部分——她的真正身世,她叛逆的青春,她如何走进奥利维尔的生活,都不为人知。不过,对她来说,爱情,似乎可有可无,真正重要的,或许只是可靠的金钱。

  艺术界的种种乱象——艺术家如何与鉴定家勾结、分赃,艺术家如何造假、仿冒、混淆视听——在《偷香窃爱》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篇章。在某种程度上,该小说似乎就是一部艺术界的《阴谋与爱情》。冠冕堂皇的艺术界,其实并无多少艺术,有的不过是物欲横流、诡计奸诈。在得到所有自己希冀的物质财富后,玛琳仍向迈克尔发送消息,希望他念着两人的情愫前来。然而,道不同不相与谋,迈克尔再没有回到她身边——这不是令人唏嘘的遗憾,而是庆幸。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偷香窃爱》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