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红楼梦圆》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0 20: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红楼梦圆》经典读后感10篇

  《红楼梦圆》是一本由朱建军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圆》读后感(一):不过梦一场,何人醉红楼

  虽然很小就知道《红楼梦》,但真正读,是在高一时候,不过只读了前八十回。在我二十多年的认知里,这部书的作者是曹雪芹,但是他并没有写完,如今所见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曹雪芹和高鹗两个人写的——曹雪芹写了前八十回,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当然,这本《红楼梦圆》,颠覆了以往的认知。

  年少时并没有将整本红楼读完,一来是因为上学时课程比较紧,二来是觉得看了曹雪芹写的部分便可以了。不过,更重要的是,十几岁时的我,对于这样一本名著,并没有看得太明白,而且还有许多字不认识,边看还要边翻字典。此外,对于书中的诗词,其实我也品鉴不出好与坏,只是一种朦胧感觉。因此,那时候的我,虽然能觉出《红楼梦》的好,却并没有被震撼

  再读红楼,大约是大学年级一样是假期,某次整理书柜里乱七八糟一堆书的时候又看到了,想起当年没有读完,便又重新读了起来。这一次,仍旧不敢说读懂了多少,却也实在高中要强很多,也才领悟到“四大名著”之一的魅力

  虽然,也感叹黛玉之痴,宝钗之冷,熙凤之辣,亦曾惋惜宝黛之情,金玉之缘,然再次品读时,反而更喜欢晴雯和平儿。“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曾说:“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比谁高贵些?”这样的话,从一个下人口中说出来,的确与众不同。也许,这正是作者想说的?再说平儿,人如其名,左右逢源作为王熙凤的心腹,贾琏的侍妾,她协理着荣府上下大小事务。平儿的“戏份”并不少,但作者没有给她判词。原因恐怕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了。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呢?以前一直以为是曹雪芹,但书中的许多考证和观点,却颠覆了以往认知——自从我知道《红楼梦》以来的认知。

  看到贾宝玉的原型可能是清朝废太子胤礽时,我还没有太大的惊讶,这种说法不记得什么时候看到过。但读到后面,作者认为《红楼梦》的故事可能并不是清朝的影射,而是明朝,当看到贾宝玉的原型可能是明英宗朱祁镇——就是《女医明妃传》里霍建华饰演的男主——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但是,作者显然不打算止步于此。一边论证,一边又推翻。直到明建文帝朱允炆:很可能《红楼梦》本来是建文帝以自己为原型写的,然后几经波折形成了我们最终看到的样子也就是说,曹雪芹并非“原作者”,只是“整理者”,或说“编辑者”。

  看到此,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气。对于建文帝,我最早的认知是那部徐峥和张庭主演的电视剧《穿越时空爱恋》,剧里赋予了朱允炆美好结局——并没有死于大火,失踪是因为穿越到了现代社会。将他与《红楼梦》联系在一起,还是头一次见到。一开始觉得有些荒谬,不过,看到作者一步步的论证,确实感觉有一定道理,观点也颇为新奇相比之下,本书第二部分对红楼人物心理分析,反倒没有那么吸引人了。

  以前看红学的书其实不多,周汝昌、刘心武的书看过一些,对于很多细节性的问题,我也不好判断有理无理。说到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对红楼的理解,毕竟时间经过去太久,孰是孰非又如何论断呢?红楼梦,也不过是一场梦,分不清是醉是醒,是假是真。作者圆了自己的红楼梦,我们这些看客,各自给自己一个交代,也就可以了。

  《红楼梦圆》读后感(二):梦圆红楼

  自八岁那年第一次接触了《红楼梦》,就彻底被这套书迷住了。只是当年年纪尚小,草草将书翻过一遍,光顾看书中的表面热闹,没有意识到其中的暗设的隐喻。长大后再看《红楼梦》,加上 后来接触到的各位红学家的种种点评,方才知晓红楼原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需细品才能略解其味。

  随着老版、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相继播映,关于该书的议论与研究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众多关于红学研究的书籍视频也相继推出,大家各有各的观点,各有个的论调。

  这些年来阅读的关于点评《红楼梦》的书也有不少,研究红学写关于红学研究成果的书的作者也有不少。印象比较深刻的也有几位,例如刘心武、潘之常、西岭雪等人。众多红学研究者研究方向和方向也各不相同,有从研究节日风俗入手的,有借今日职场内幕来对大观园中人物关系进行比较的,女作家西岭雪更是提出了红楼一众女儿分为金、玉两派的观点。不由让人感叹,一部缺失 原作者所著后半部分的中国古典小说,经后世研究,竟生出如此之多的文学研究作品

  这本《红楼梦圆:一个心理学家的红学探秘》也是诸多红学研究书籍的一本。作者朱建军,著名心理学家、意象对话技术创始人。此书是其对《红楼梦》二十年研究的一份集成,与以往所看到的红学研究书籍不同的是,一上来作者就颠覆了我们以前对《红楼梦》的认知。

  众所周知《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可是作者根据多年的考证却提出了作者另有其人的观点,并在此书的前半部分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将诸多“疑作者”进行分析说明,逐个排除,得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结论

  书的后半部分所写正好符合作者的心理学家的老本行。作者根据《红楼梦》的情节内容,对其中的一部分重要人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剖析人物性格和小说的发展脉络

  张爱玲曾说,平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正是因为未完二字,才给后世之人诸多遐想与研究。未完终是不圆满,也正是因为不知道未完的结局究竟是什么,所以众人才会一遍遍的对其进行研究探秘,根据书中所示的蛛丝马迹进行推断总结,为的就是能找出结局,令其圆满。既让原作者之梦得以圆满,也为自己的研究之论得以圆满。

  我想作者之所以将此书命名为《红楼梦圆》,为的也是圆自己的一个梦吧。

  《红楼梦圆》读后感(三):白骨如山忘姓氏

  《红楼梦》里面有一句话——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我以前一直以为这句话说的是“众生皆苦”,最近读了朱建军的《红楼梦圆》,学到一个典故,才澄清了这句话的意思

  所谓“白骨如山忘姓氏”,这个典故来自佛经(具体出处不明)。意思是:人一次次地转世投胎,每一次投胎的那个身体会留下一具白骨,如果我们把自己一次次投胎的白骨都堆在一起,这些白骨会比世界最高大山还要高。因此,一次次转世中的姓氏,我们记不住也不记住。无非是男人女人而已,而一次次的生命中,男人女人之间也都是重复人类的这些故事,而人类的最基本的命运是不变的。

  朱建军说,这个命运也就是,想抓住一点可以安心东西,到头一梦,本性是空。恰似《红楼梦》里面的“好了歌”。

  这个典故让我想到好些年前读到布莱恩-魏斯的《前世今生》。这个作者很有意思,大约是心理治疗师,也有可能是畅销作家。他写了好几本通过催眠追溯前世的书,最近一本是《爱是唯一的真相》,完全是披着催眠外皮的小言。我大概记得《前世今生》是讲到一个女人总是觉得心口莫名疼痛,做催眠治疗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前世,一次次催眠下来发现了几十个前世,各种身份,各种死法,转世之间还有master指导一生学到的东西,终极目标是去向更高级生命层次过程惨烈,夹杂真爱陪伴,结论还很积极,跟东方人的“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同途殊归。

  回到朱建军的《红楼梦圆》,人生如梦美梦噩梦,都是梦,有个人,或者有个石头,做了一个梦,后来他醒了,这就是《红楼梦》的主旨。这个解读倒没什么,很多读红楼的人都会这样解读,做心理学工作的人也并不比不做心理学工作的人能多读出一点味道来。朱建军用了半本书想论证《红楼梦》的作者是朱允炆,然后我越看越愿意相信作者其实是洪昇。好在终究只是一个梦而已,谁做的倒不是十分要紧

  后半本书写人物心理解析,比前半本好玩得多。红楼里这么多人,追求各有不同,为人之本和处世之道天差地远,到头来白茫茫一片大地干净。人对命运的无可奈何,希望保有的东西随时可能失去,不论把生命寄托到什么事物上,都不会获得渴求的安全的、持久幸福。这其实也是一句废话。作者知道读者会说这是废话,于是举了一桩公案。

  当初白居易拜见鸟巢禅师,请教高深佛法。鸟巢禅师说:“诸恶勿作,诸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个三岁小孩都知道。”鸟巢禅师说:“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还做不到。”

  这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段数高于常人地方寻常人老觉得,我生之不幸,因为我不够多钱、不够有权、不够聪明、不够颜正,或者我性格似有缺陷手腕略不圆滑,如果我怎么怎么,我就能怎么怎么。而《红楼梦》不是,有一个贾宝玉,就有一个甄宝玉;有一个薛宝钗,就有一个林黛玉;有一个王熙凤,就有一个迎春。当读者觉得此人之不幸是因为什么什么的时候,就必定有个与什么什么相反之人出来,一样走向不幸,终究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写一个人的不幸,看上去仿佛可以从这个人身上找个别原因。写一类人的不幸,也似乎可以从这类人身上找出模式原因。然后仿佛就可以安慰自己说,不要像这个人或者这类人,或者改变自己就可以不苦。而《红楼梦》写许多人的苦,聪明苦、蠢笨也苦;善良苦、狠毒也苦;天真苦,世故也苦;歹运的苦,好运的也苦,终究万艳同悲、千红一哭。个体愁苦终究成为生命层面的“千古愁”,轮回无止,白骨如山。

  我小时候看到一个数据,说是人体细胞约七年就会完全更新一次。写到这里百度了下,发现也不全是,好比大脑皮层细胞就会伴随人一生。不过这样说起来,七年更新大部分,人到了一些岁数往回看,何尝不是白骨累累,不知堆在哪里。想到这里颇觉得安慰,终究不是空无一物,我这不还有喜马拉雅山那么高的一堆白骨吗。

  ,这本书好玩的地方还有后面用沟通分析里面的“人生脚本”和荣格理论分析《红楼梦》第五回里各人的判词。以及一段关于“积极心理”的吐槽。

  “风月宝鉴的正面是美女,背面是骷髅——贪心最是看到好的,而看不到危险。鱼看到饵容易,而看到钓钩很难。甚至有些心理学流派,也强调看积极面,就仿佛看了积极面,消极一面就会自然消失一样。当然,在贾瑞得到风月宝鉴之后,至他死去之前,他一直坚持“看光明的一面”,而且也一直很幸福……”

  《红楼梦圆》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红学 对《红楼梦》作者的新研讨

  《红楼梦》,一部有趣的读物,一部遗失后半部的图书,引来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而这书,正是朱建民先生,对《红楼梦》潜心研究的成果。其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并不是传说中的曹雪芹,而是由明朝人所书写。此作第一稿更是将答案指向皇帝朱建文。这可是挺有趣的答案。

  自己,只不过看过人民出版社周汝昌校汇的《红楼梦》,该作共有80回目,其中有周汝昌对于曹雪芹80回后《红楼梦》的探佚论文;当然,还有大众化的、流传很久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共有120回目,由高鹗续写了后40回目。

  两者对比明显感觉到,高鹗的续写,和前面的内容完全脱节。比如在人物出场时,细节备至的穿着以及环境植物描写,而在高鹗部分中甚少出现

  当然,还陆续阅读过其他有关红学方面的评说,如周汝昌的《红楼艺术的魅力》,朱楼梦见的《朱批红楼》等等,阅读此类图书,让读者可以不断地充实有关红学的内容。

  此书的分析,也十分有趣,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的结果,草稿来自于朱建文。其就是贾宝玉的原型。后此作无疑中落入曹雪芹之手,经过曹雪芹的加工色,使之成为伟大的作品。

  大量的阅读,有关红学的内容陆续灌输入脑海中,这不,此书又让读者学习到、体会到新的知识。姑且不论是否是朱建文的写作,单就是许多学者提出众多的作者说,怀疑《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何人?就让读者收获不小。

  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使用了大量的证据,对《红楼梦》的作者进行了阐释分析,接着从心理学方面对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剖析,霍然有种开窍之感。大观园里的众多女人,为何能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并将性格的双面特性通过书中的人物表述出来,让读者体会到某件事物的双面性。比如,王熙凤,性格刚强,太烈,最终遭人恨;迎春,懦弱温柔,老好人,被人欺负。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有新的红学学者加入研究,认真细致的研究,《红楼梦》分析的研究有新的观点不断呈现,会有新的续写著作出现。使得红学研究更为热闹。

  有个小建议,前后有部分重复的地方,有凑字数之嫌,希望修订时能删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红楼梦圆》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