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猎豹》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0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猎豹》读后感10篇

  《猎豹》是一本由[挪] 尤·奈斯博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全两册),页数:6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猎豹》读后感(一):fall in love with Harry Hole

  看上一部《雪人》的时候还没有太多的这种感觉,但看完《猎豹》,真真切切地觉得,真的爱上了这个硬汉警察 可能因为字数多的缘故情节也比雪人复杂得多。反正以我的智商,看前半部分还可以,越往后看越懵,每次跟着他们重新梳理案情都觉得智商跟不上233 他有那么多面,每一面都令人着迷 作为警探,他严谨认真,对案子有着非同寻常高涨热情。他是为破案而破案,与米凯相比真是纯粹到了极致为朋友,他重情重义,不会说那些肉麻的话,给侯勒姆道歉的时候还磨蹭了好久(这里特可爱)。但他会信任朋友,愿意为朋友舍身付出 作为情人,他深情温柔,尽管与卡雅擦出火花,但心里最爱的永远放不下的始终是身穿洋装的萝凯 作为儿子/父亲,他尽职尽责,与父亲没有深情的告白,有的是长久陪伴。对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欧雷克也是极尽宠爱 作为男人,他简直迷人到了极点。 有时候那么霸道,但你知道跟着他走绝对不会错 有时候那么颓废,但你仍然想要依偎在他的肩头

  看到最后真的很心疼他,一个侦破连环凶手案件的警察,招谁惹谁了呢(好吧,凶手),两个案件中都要受伤。心灵肉体那么多的伤害…也许这些伤痕让他更加迷人,但我更想看到一个完整的他啊

  “一个满身缺点的迷人英雄”,哈利霍勒是我的英雄

  《猎豹》读后感(二):几点感想

  不太读近代欧美推理的我,上一次读到一看完就恨不得推荐给所有认识的人的欧美作品,是乔艾尔•狄克的「HQ事件真相」。然后,就是这位作者

  一开篇其实是有些拒绝的:冷冰冰硬邦邦的格调匪夷所思完全刷新世界观的凶器,让读者不禁对作品的"重口"程度有了一些遐想

  结果我错了。在冷血与不完美正义、冰冷的无情与不那么温暖的有情之间,作者将各种比例调配得堪称完美。这就给了阅读本书的第一条感想:永远不要预设立场

  第二点感想是:不要低估这位作者铺陈线索能力

  线索永远隐藏在读者最意想不到地方:一条花边新闻,一个小地方的乡野鬼故事,或者路人意识对话中。阅读的过程像看着作者在玩一块巨大的拼图,且拼接的过程并非按照先拼边角、后拼中间的顺序进行,读者们迷惑地看着作者东一块西一块,在拼图的各处放下碎片,直到最后一块碎片归位,才如梦初醒地发出无声的赞叹。

  第三:悲哀的乱反射

  看过日系作品「乱反射」的读者应该知道,世上有这么一些案件,涉案人似乎人人都无错,人人都未亲自动手,但悲剧就是在这些人有意或无意的举动中产生。猎豹一案,真凶的动机明确无疑,但导致这种局面责任,大部分却要由书中另一些看似无害的角色承担。各种不愿为人所知的过往和情由,组成了血腥的案件,牵涉其中的人,无论是凶手或是被害人,甚至侦探和一些路人,从此都无法全身而退。

  在欧美推理告别黄金时期、日系推理风头正劲、国产推理蹒跚起步的时期,这位北欧犯罪天王的崛起,是否能稍稍改变世界推理文坛的格局,在推理史上写下属于他自己的一笔?全世界的读者们都将继续翘首以待

  《猎豹》读后感(三):爱上哈利是件很容易的事

  究竟萝凯哪里值得哈利去爱?可能是因为《雪人》过去许久的缘故,对于哈利为什么深爱萝凯?萝凯为什么离开哈利?已经记不清楚个中细节了。可是,越是记不起偏就越觉得萝凯不值得哈利一直放在心里。因为无法逾越自己心中的障碍,哈利就可能一直颓废下去。 即使是颓废的哈利,他的身上也是有闪光的,所以他总能驱散黑暗。所以杀人案出现后,哈根想到了哈利,在这场背后关系势力归属的案件中,哈根需要一个帮手,帮他吸引目光、帮他争取优势。这个人非哈利莫属。这可能就是上司对下属的一种了解:哈利是一个无法回避罪恶的人,所以只要给哈利看了案件的资料,哈利就会去侦破,不遗余力。 哈利觉得受害人像萝凯,其实,这种“像”只是他给自己的一个交代:萝凯是他心中最想保护的人,当这个人被罪恶所伤,那么这罪恶就应该被消灭。这是哈利给自己的暗示和允许,是他为自己去侦破案件找的理由。 寻找线索的过程千回百转,每一处伏笔都会在之后找到它的“险恶用意”,错落有致的排布让读者跟哈利一起参与到了捉迷藏的游戏中。于是,哈利的一怒一喜、一怅一悲也都传递给了读者,也因为这样的设计,不爱上哈利·霍勒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哈利天生是个正直顽强的人,所以他很适合打击罪恶。可是哈利也是普通人,他也容易被打倒,也容易被背叛、凶险和焦虑所困。值得庆幸的是,他的父亲在他困顿时给予了他足够的理解肯定,这种支持弥足珍贵,也足以鼓舞哈利去应对危机。 西方有句谚语面包里有两条虫子,一条大虫,一条小虫,哪条更为罪恶? 穷凶极恶是恶,蓄意报复也是恶,罪恶就是罪恶,不会有大小之分、动因之别。尽管有些罪恶值得人唏嘘,但是罪恶终究是要被消灭的。 最后哈利回到了香港,兜兜转转中,他经历了太多,得到、也失去了太多。接下来的故事又会怎样呢? 期待着。

  《猎豹》读后感(四):权利无关正义,鲜血关爱恨——猎豹

  经常看动物世界的话,应该知道猎豹捕猎时的样子,猎豹先用极度隐蔽的动作靠近猎物,而后迅猛出击,咬住猎物的脖子,在猎物的挣扎中静静享受鲜血带来的快乐。在尤•奈斯博笔下的这本《猎豹》中,杀人者就如猎豹一般享受鲜血与死亡带来的快感,而被害者的无助恐惧迅速了的攫住了读者的心神,让人不禁产生出自己也像是待宰羔羊一般的感受。猎豹捕食是物竞天择,凶手残杀被害者又有什么样的原因?只是因为心里扭曲吗?抑或是在遥远时空里,存在着我们不曾知晓的秘密。 作者开篇便安排了一场虐杀,让我看的略有几分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来自于作者那种极度冷酷的笔调和引人深陷的代入感,让人不自觉的把死亡的恐惧拥抱怀中。在后面的故事里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展现了他的这一种描写手法,作者用她、他来代替被害者和施暴者,让人无从猜测真正的幕后凶手,也让代入感不自觉的联系在自己的身上,似乎恐惧和危险离得那么近那么近,似乎屋后的暗影里就隐藏着如猎豹一般冷酷无情杀手。 杀人案向来都是大案子,更何况还是连环杀人案,为了破案,也为了争权夺势,更为了让我们的男主角哈利回归,美女警察卡雅飞抵香港,将警监哈利寻回。但哈利的回归并未受到热烈欢迎,反而在一下飞机时便受到了监视。从这里故事的另一条隐线缓缓铺开,政治的斗争,权利的追寻,这些都同命案挂上了勾,而利益从来都和正义无关。所以猎豹仅是一本注重侦探推理破案的犯罪小说吗,猎豹的野心从不仅止于此,它讲犯罪要讲的让人心惊肉跳,讲人性要讲的让人爱恨交织,讲政治要讲的让人感叹无奈,讲故事要讲的让人沉迷于此,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依然能记得其中的一部分。 猎豹的主线当然是杀人与破案的过程,在这本书里,罪犯公然挑衅,先后杀害了8个人,而警察哈利的破案却倍受阻挠,好不容易得到的线索还要拱手相让,破案和政治不断交织,案情的突破带来政治上的砝码,而政治上的妥协又不断限制哈利对案件的调查。警察本该破案,本该为了正义而抛开成见,但是这些都是美好愿望现实从来不是如此。现实里有欺骗,有背叛,但也有原谅和接纳。所以哈利和他的小队终于找到了真凶,东尼.莱克,然而剧情很快反转,凶手潜入了东尼的房间打了作为证据电话,东尼不过是替罪羊而已。调查继续进行,挖掘往事回报出现了,凶手是被东尼割掉舌头的欧雷,然而反转再次出现,欧雷不是凶手,他更像是凶案的导演,但人真真切切的不是他杀的,那么凶手是谁? 我疑神疑鬼的猜测了故事中出现的许多个角色,但在答案揭晓前,确实没料到凶手的身份。作者的布局功力在这不断的调查和反转中可见一斑,而犯案的动机让人在不可原谅中也产生了一丝理解。作者说恨与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而一切都始于爱,但最终走向却是仇恨与毁灭。 凶手死掉了,没有接受法律审判,接受了审判的欧雷,在政治的交易轻松出狱,看到结局,没有轻松与解脱,反而只想好好的冷笑几声。猎豹并未死去,在权谋中,在欲望里,在阴暗角落静静等待,随时准备着再一次的伏击。 特别鸣谢拾光书屋

  《猎豹》读后感(五):欲望与仇恨

  欲望与仇恨

  ——《猎豹》探寻人性的灰面

  我想看过《雪人》之后,应该没人会认为尤·奈斯博笔下的“哈利·霍勒”系列会是一个认定人性的真善美的作品,在残忍而无情的连环杀手“雪人”出现之后,作者又为霍勒警探安排了一个复杂而狡猾的新对手,没错,就是本文当中像是“猎豹”一样的冷血罪犯。

  离奇的死亡方式,一个个如同挑衅一般的受害人,即便是找到了受害人,对于凶器的寻找都经过了一番思索,因而死亡不过是对比赛时间倒计时,而受害者的恐惧,让罪犯更加兴奋。那么到底是谁犯下了这一系列的案件?会有幕后的推手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连环杀手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分成上下两本的《猎豹》会让带一本书出门的阅读爱好者产生巨大的好奇心,迫不及待想要赶回家看看到底后面发生了什么,他还是他会是真凶么?疑问存在了每一页,静待读者耐心随着哈利的脚步去探寻真相,查找细节,找到最后的真凶。

  如果要为这样的推理分一个类,你很难说是明确的本格或者社会派,隐藏在暗处的黑影就像是常常在我们同年阴影当中的柯南黑衣人,为这个北欧小城隐藏上了一丝阴冷的意味,当我们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不禁会联想到在国家地理杂志中出现的那种北欧的小木屋,大雪造就的环境以及寒冷天气,让人烟稀少地区成为了“暴风雪山庄”一样被困受限的环境,而作家让每一个线索都和哈利侦探一起发现,也尊重了读者的智商,同时,常常如同镜头切换一般出现的凶手的留言,就变成了死亡笔记一般的预告,让我们和哈利一样急迫起来。

  那么到底谁才是那个凶手?作为一个好的读者没有办法剧透,但是可以谈谈奈斯博为我们描写的关于欲望与仇恨能带来的效应,哈利马场赌博输光了本然后遭人追杀一半是导引的前文,也同时为我们引出了线索,但是同样也占到很重要地位的是,他为我们交待了动机。人们会为了金钱、为了地位、为了曾经受到的耻辱引出的仇恨,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人性的恶意和阴暗的部分,会是什么样子的,当你读完此书,你会发现不禁有一种冷意,不是为死亡方式的悲惨,也不是为犯人的无悔之心,更多的是对自我人性的检视。

  “感谢当年××不杀之恩”在今天不再是一句调笑的话,当人们失去信仰或者受到这个社会的激烈影响,你会希望你能够坚守住自己的光明,同时也不受到伤害,这种愿景,让人类社会的灰色,显得异常真实起来。

  y 林怿

  2016-12-18 22:17:08

  写于御庭园

  《猎豹》读后感(六):剧情,精彩根本停不下来!

  第一次看悬疑,犯罪小说。没想到,北欧的那个安徒生的故乡居然有这么以为犯罪悬疑小说的天才!我原本天真的以为,犯罪悬疑最出名的会是日本韩国,美英之流。但这个来之北欧的犯罪小说家,让我有通宵看完一整本书的冲动

  一本好的悬疑,犯罪小说一定要有的扑朔,血腥,烧脑元素,这本书都能一一具有。剧情没有营造很多恐怖氛围,但那种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其实,凶手留下了线索,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很多人也在心中也有疑犯有了猜测。但,根据书中的所提供的信息,有不足以让我们百分百肯定。书中的警察,也想我们一样,不断在给凶手制作的坑种带来带去。所以说,现实当中遇上变态连环杀手,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书,真的很精彩。

  《猎豹》读后感(七):【雨枫试读】恨与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

  文/ 海蓝蒲雨

  “恨与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一切都始于爱,恨是铜板的另一面。”哈利•霍勒的父亲欧拉夫的这段话,反复出现在书里,像一句无声的咒语,萦绕在耳边,声声呼唤字字撞心。每个悲剧的背后都隐藏着如轰鸣着猛烈驶过奋勇向前的火车,在每个人的人生中用力刻画人生轨迹。回首时,只留下两道如雪般的划过痕迹,分别刻画着爱和恨,太阳出来之后,痕迹融化,了然于尘世

  在《雪人》中,曾经悉数登场的老朋友们再次回归,让人热血沸腾。一直是最完美助手的候勒姆,还在精神病修身养性的卡翠娜,还有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哈利的老警官哈根,让哈利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爱人萝凯……这都是哈利生命中无法抹去的爱。

  母亲离世的伤痛,爱人萝凯陷于危难的痛心,追捕雪人留下撕心裂肺的肉体伤痛,都给予哈利沉重而无法愈合的打击。他陷于自责而无法自拔,在伤心欲绝下远走他方,以释放内心无法安放的恨。

  一切的爱与恨都隐藏在内心,在某个黑暗之处,有一个控制的魔鬼,等待在合适的时机被释放出来,攻破层层枷锁,获得自由。人,真的是一个复杂的生物。总是将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等到夜深人静不需要假面具的时候,冷血寒意溢出眼角,犹如撕裂面具的怪兽一般亮出青面獠牙。

  能够让大神探哈利回来的也只有震惊、棘手、折磨、无人破解的难案了。这一次的案件比雪人还要棘手,变态的杀人刑具、残忍的杀人手段、娴熟纯熟的作案手法,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震惊的案件在陆续上演,凶手似乎在黑暗中露出迷之微笑,等待哈利撕开他诡异的面具,露出真面目。

  关联案件的角度在不断变幻,从新搭档卡娜传递最新的案情进展、哈利去看望重病弥留中的父亲、到跟渴望争夺更多权力的贝尔曼、从卡翠娜口中获取最新的搜索线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官,除了步步紧逼紧张刺激的切换节奏,还有扑面而来的窒息感和刺激感,让人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哈利探案节奏和凶手的冷血快感。

  哈利总是这样有本事让案件由复杂变简单,也总是有能力让敌人化干戈为玉帛。一直处于对立阶段的贝尔曼愿意跟哈利联手破案,曾经的敌人雪人也愿意助他一臂之力。所以,恨与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只看怎样将铜板的两面运筹帷幄了。

  回头再看,造成这个案件的因素也是由爱和恨引起的。两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因爱而打架,给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让即使成长成为成人的阿尔特曼心里依然留下来无法抹去的阴霾,在人生路上阻断了前进的方向。而白马王子曾经遭受了父亲残酷的虐待和鞭打,给他的心灵涂上了一层阴影,铸造了扭曲暴戾的个性,给他的人生中注入了更多悲剧和惨烈。

  从《雪人》到《猎豹》,尤•奈斯博在构筑故事和悬疑的节奏上日趋炉火纯青,整个节奏行云流水,紧张刺激感不停地在脑袋里敲打,勾起的欲望日趋扩大,内心的火越撩越旺,让人欲罢不能。比《雪人》更加惊喜的是,窒息凶残的画面感更强,设计出的悬疑角度不断变幻,犹如美国大片的强烈感官,再加上不断溢出的线索和推测,让人身临其境又激动抓狂。

  从一个嫌疑人到另一个嫌疑人,我们和哈利一样,也在不停地去揣摩和分析,我们似乎成为了另一个哈利的分身,跟哈利一起紧张、困惑、豁然到释然。我们欣慰的是,哈利终于走出曾经阴霾,开阔了自己新的人生。哈利•霍勒的探案旅途还在继续。丢一枚铜板掷向天空,翻转起来爱恨交织,期待落在手里始终是爱的一面。

  《猎豹》读后感(八):这是坐实了中国倾销吗

  两条线。一条追查凶手,一条警部内耗。追查凶手无脑跟着作者自我设置的困难和解答看下去就好。想查什么,有一个待在精神病院的黑客卡翠娜随时待命,还能调调情。调查结果,还不是随作者编。挺没劲的。至于警部内耗,日系推理中经常有中央的樱田门和地方“抢生意”的情节,并不陌生。而官场倾轧就是我们这里的日常啊。

  如果这就是硬汉派杰作,那硬汉派还真是推理类型中的败类。为什么硬汉都要酗酒呢?装逼吗。对话倒是够俏皮,俏皮得油滑。良心说,各种伏笔出色,小细节后面都有呼应。比如(上)哈利身边卧底的揭露,误导自然,真相合理。可是这不是推理啊好吗,只是作者掩藏不住的小聪明。

  卡雅先是委身“克里波”掌门米凯,不出意外,必然被主角吸引迷途知返(移情别恋)。然后就像花痴一样的纠缠。对无脑花瓶无爱。至于哈利最后还是没有接受新恋人让他之前的殷勤甚至患难之情都像是人渣,懦弱到不敢放下、不敢开始新的人生。这也叫硬汉?住院的父亲煽情过火。

  东尼获释后的独白已经承认自己是凶手了,后面的反转和抓捕没什么意思。文字表现动作场面不如影视,这是硬汉派的天然短板。

  不过虽然抓到的不是凶手,却释放出了恶魔,把警方两个部门玩弄于股掌间还全身而退,才是真正的大boss啊。所以哈利没有输给犯罪,是败于政治(权利、人事)。这还算本书对警察制服的一点反讽和回味之处。

  430所写是坐实了中国倾销吗。

  《猎豹》读后感(九):尤•奈斯博《猎豹》的魅力

  那人犹如一只豹,在黑暗中悄悄接近猎物。然而真正的豹,不仅是隐形、无声的猎人,还能让猎物自投罗网。

  ——《猎豹》

  说实话我是第一次接触挪威籍作家尤•奈斯博的作品。很庆幸第一次就阅读到了这么棒的一套书《猎豹》。看了《猎豹》才真的发现尤•奈斯博无愧北欧犯罪小说天王的称号。我特地百度了下尤•奈斯博,他是挪威史上最畅销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图书畅销排行榜冠军,并且多次将各种图书奖项收入囊中。尤•奈斯博素有文坛贵公子,乐界摇滚巨星,欧洲罪案天王之称。他不止在挪威享有盛誉,在世界文坛也是久负盛名。

  《猎豹》更是尤•奈斯博构思最久、情节最复杂的重量级作品。小说是以两名女性的离奇死亡为引线,这两名死者被自己的血液溺毙:体内的麻醉剂,牙齿上的钶钽金属,口中24个穿刺伤口......这些离奇命案的背后,是一场暗中策划已久的猎捕游戏。

  对于《猎豹》这部小说我个人感觉最大的魅力在于多线描写,很精彩!故事的开端是在香港,挪威的美女警员卡雅在寻找一个隐藏在香港的一个北欧男人,香港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这里可谓是一座孤岛。这个男人就是哈利•霍勒,他作为全挪威唯一一个具备追缉连环杀手的技能和经验的警探临危受命,奉命成立一个专业的小队追查这宗离奇的案件。

  对于这本悬疑小说如果非得用一个词形容的话,那就是叹为观止!首先这本小说从开端就能把读者的眼球深深地抓牢。这靠的是《猎豹》这个故事的张力,另外就是对于细节的描述,我特别喜欢作者细致的行文风格。在书里当我看到艾利亚斯那段话的时候,原文如下:“警方竟然还没有发现她们之间的关联,真是不可思议,”艾利亚斯说,“应该没有那么困难才对啊。警方应该知道他们三个人都喜欢去山上越野滑雪,而且在同一天晚上下榻荷伐斯小屋。你觉得我应该告诉警方吗?”看到这时我以为犯罪嫌疑人就是艾利亚斯,可后来他也死了,这更是加深了我阅读的兴趣。悬疑小说给读者最大的享受就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作者给我们的往往是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两名女子以相同方式遭到杀害,同样都被自己的血淹死,而且血液当中含有克达诺吗麻醉剂。一名女子在跳水台上被绳子吊死,绳子出自一家老制绳厂。一名男子淹死在自家浴缸里。这四名被害人可能同时住过荷伐斯小屋。”当晚在小屋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是谁一一杀掉这些萍水相逢的旅客?这一系列的问题,这种种的结果需要你自己去寻找。

  另外书里的语言方式我个人也很喜欢,恨与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一切都始于爱,恨只是铜板的另一面。好的作品给我们带来多种的可能,很明显尤•奈斯博给了我们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猎豹》这部作品无论是情节还是细节的描写,还有人物心理的刻画都非常的到位,语言特点也很突出,对话描写也非常棒。我个人非常喜欢尤•奈斯博的作品,希望其他朋友有机会可以去好好品读下这部小说。当然了,以前错过是因为不了解,看完了《猎豹》我要继续找他其他的作品来读!对我来说不能错过的《猎豹》,不能错过的尤•奈斯博!他们的魅力不可阻挡!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赠书!

  《猎豹》读后感(十):猎豹和失败的猎人

  怎么说呢,看到《猎豹》,挪威小说家尤·奈斯博的第二本哈利系列小说,警探哈利的颓丧感更加明显了。好丧气的一个警察:

  “十分消瘦,他留着平头,头发理得凹凸不平,鼻梁挺拔,眼珠布满蜘蛛网般的血丝,双眼露出酗酒者的呆滞目光,眼眸是浅蓝色的,下巴线条坚毅,嘴巴却温柔且近乎美丽。”

  《猎豹》中,哈利就这么出场了,出现在美女警察卡雅眼前,一个住在香港重庆大厦里,欠着一屁股债,还在吸毒的落魄男人。在上一本小说《雪人》之中,哈利破获了挪威第一起连环杀人案,救了女友,抓了凶手,之后他不是赢得了无限荣光,而是辞职落魄流落到了香港。

  “你为什么会到了香港?”

  “我本来是打算去马尼拉的。”

  “为什么去菲律宾”

  “因为那里有火山”

  “那怎么停到了香港”

  “我爆发了,我在飞机上开始喝酒,所以在香港被请下飞机。反正除了火山,马尼拉有的香港也都有”

  一个典型的失败落魄人。

  如果看了上一本《雪人》,大概就知道哈利受伤了,身体破破烂烂的,心理也破破烂烂。能抓到凶手,是因为他是原野里有天赋的猎人,凭着直觉和警觉生存捕猎,但易受伤的体质也是天赋——“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很多人并没有跌入深渊,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深渊,而哈利不是。于是,哈利如同受伤的野兽躲起来,在《猎豹》的开始,躲到了离北极圈足够远的、离寒冷足够远的香港。

  那么《猎豹》中,哈利是什么角色呢?

  他依然是猎人,同时他也是诱饵,他在寻找凶手,而阴影里永远还有人在注视他。

  ——当原野上有了猎豹,那么,猎人们或者猎豹都会出场,相互厮杀的时候难分难舍,而正面交锋的机会,则需要诱饵。他被劝说回到了挪威,开始了调查,而整个过程又回到了挪威阴冷、空旷的气氛中。

  这就是小说《猎豹》的氛围,冷的,复杂的,远比《雪人》更加复杂的恨与爱,阴谋与权力。一个连环杀人案只是最表层的线索,而深层还有复杂的权力斗争,都依赖于有演员在戏台上不断地被刺激,推进剧情发展,哈利是其中之一,凶手也是。

  和普通侦探小说相比,尤·奈斯博的小说情节设计完全符合类型小说的复杂程度,够峰回路转,够意想不到,但他的用意不仅仅在此。他塑造的警探哈利才是小说的核心——一个完全不能掌控全局,获得胜利的主角,无论结局如何,他都自我选择在戏台上成为一个失败者,即便所有人都胜利,他也用拒绝的姿态,宁可失败。选择做一个丧气的人,我对这一点感兴趣。《猎豹》的结尾的出人意料,模糊了正义与邪恶的结果,但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找到了真相,分不清黑白。

  美剧《真探》第一季里面的那个警探也是一个丧气的人,为了破案,不惜吸毒,最后他搞得破破烂烂,剧集的结尾,他的搭档来医院看他,然后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你知道我以前住在阿拉斯加,17岁前都没看过电视,晚上我就看星空,看着看着,就发现天空上只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古老的故事,光明与黑暗的故事”,搭档说,现在看来是黑暗占了上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猎豹》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