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过了》是一本由杨早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页数:5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早读过了》读后感(一):酣畅淋漓地“早读”!
虽然只去了两次读邻*,但却仿佛触摸到了一丝与她的缘分!一去到读邻,手气就格外地好(赶紧摸摸木头)!第一次红包抢书,便抢到最大的包,满桌的书任我挑;第二次参加又赶上了早叔新书《早读过了》预签售,市面上都还没有,这书新鲜出炉,还带着印刷厂的油墨温度呢!早叔真也不愧是阅读推广达人,太会玩了,他的书都是带编号的,二十几号人摩拳擦掌地等抢红墨未干的编号书,而我自然是在大家的一阵唏嘘声中得意忘形地捧走了他的NO.1。所以说,我若是不发篇贴实在是太没道理!
不得不说,早叔还真是标题党,短短的一个个小标题却充斥着大悖反、真幽默、“假”悲情。果然还是习惯了悲情的绑架,禁不住翻开《救救背影》,这哪里是救救《背影》,分明是救救语文教育,看得我这个教育人热血沸腾,早叔也真是随处都能冒出警句——“如果说《红楼梦》是清代的百科全书,中小学语文教材就是本朝的葵花宝典!”几十年来,小沙弥们对文学的热情就是被这宝典里的规定性动作一点一点消磨殆尽的。幸运的是,我做国际教育,选择教材尚有空间,真是无比地幸福!可就在前几天,一位非专业人士提议我要根据教材上课,要注意进度,我差点拍案而起。碎片化、生硬化、模式化、僵死化……不是当下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吗?人尚有千差万别,你如何要求教育统一而规范,若这条流水线采用统一的ISO9000认证模式,那会生产出来多少残次品呢?我本人大概也是一只。对于早叔谈及的理想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真是不能再认同:“教材应该是由语文教师自由选择的。理由一:教师自己选择的教材才是最有想法、最又感情的篇章,哪怕是异端邪说,也比千人一面,令人生厌要强。‘教育最大的任务是培养兴趣’,这是谁说的?金句啊。理由二:教育要去“中心化”,要民间化,而不是政治化、产业化,就必须树立教师的中心地位。一位教师连叫什么都不能自作主张,他能教出中心地位来乎?”这让我不由地联想到第一次读邻活动,必读书目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一本带有很强个人观点色彩的文学史,与我们上大学时中文系读的客观、板正、冷冰冰的文学史教材截然不同。他的书中对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对于“文坛之神”的鲁迅却毫不客气地作了一通贬损。这样的言论在早叔那里还是有一点点“邪说”的味道的,可后来他又推荐给我另一本夏志清的书,我便心生好奇,就问他,您不是不认同夏志清吗?怎么还老推荐他?他说“有意思呗!”这大概就印证了他那句“哪怕是‘异端邪说’,也比千人一面,令人生厌要强。”
再来说说已被刻板化的鲁迅,“吃人”、“革命”、“批判封建礼教”,毫无疑问是他身上被贴的标签,撕都撕不下来!一茬茬的孩子到我手里,碰到鲁迅时,我都颤颤巍巍、战战兢兢,莫说让他们爱上迅哥,我只自求多福,能拨乱反正便好,为了让他们能感受到鲁迅首先是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我都先从他家长里短、爱恨情仇谈起……于是乎,当我读到“最可异的,是许多成人,明明受了这种教育的荼毒,现在回过头来,还要做教育的帮凶,死死保卫教科书中的鲁迅……”又让我狠狠地攥起了拳头;读到“一边是干巴巴的横眉立目的老头子,一边是幽默热情一针见血的智者,我可知道这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我亦心戚戚然;再读到 “希望展现鲁迅生命的十个瞬间,受辱,求学,结婚,诉讼,聊天,当官,教书,逃难……展示他与人世的关系,展示不同人眼中的他,让人看见一个从时代生长出来的鲁迅,而不是思想的木乃伊……”大有一番酣畅淋漓的痛快……
*What is 读邻?
阅读邻居,简称读邻。由绿茶、杨早、邱小石三人于2011年发起的读书会。2013年“北京十大阅读示范社区”。
获奖词:由学者、媒体、书店三种专业力量共同构筑的阅读邻居读书会,体现年轻知识分子的力量和公益心。阅读邻居的活动新颖别致、内容深刻、影响力大,已经成为北京市知名的社科类读书会。
艾略特的牢骚在今天大约依然有效:“这年头批评真不景气。一半也是为了生计所迫,多数批评家都沦为‘书评家’,成为草率疏忽的工资奴隶了”。很显然,在艾略特看来,“批评”与“书评”是两样截然不同的东西,一个是高贵的纯文艺、真学术,一个是与资本暧昧不清的“草率疏忽”的广而告之。倘若不是“生计所迫”,“批评”恐怕才是一个学者的正途。
萧乾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书评研究》中将拟想的读者作为“文艺批评”与“书评”的边界——“批评”面向专业人士而“书评”则面向普通读者。有趣的是这一标准在杨早这里似乎并不作数:
编完、校完《早读过了》,我突然发现,我好像丧失了我的拟想读者。
杨早这一拟想读者的丧失,正给了我们重新理解读书与书评的契机:
学生或匠人并非不好,但最大的乐趣,肯定在书、人、事、思的有机混同之中。
跳出专业与否的边界概念,书评的意义,至少对于杨早,正在于书评作为一座独特的桥梁,沟通着他心底眼中的书、人、事、思,让学界时常谈论的“学者的跨界”藉由书评成为可能。
杨早读书论世的短文,如《每天阅读一小时》,如其所说,真有“寸铁杀人”的力量与敏锐,又不失九十年代文艺杂志的诙谐。而一些长篇,如《编辑的自信力》,谈张立宪《城南旧事》的版本问题,则略显婆妈,对老六过于自信的编辑眼光的揶揄,铺展修辞,以慢镜头将细微的心理体验剖露演绎,不忍直视。但杨早究竟是杨早,对《鬼吹灯》“整合了许多不同的资源,提供给不同类型读者以不同的想象空间”的走红原因以及对于丹的火爆在于“她与读者的合谋”的揭示:“抚慰心灵的同时,还能分享经典的荣耀”,都极具启发性。而“经典在当下,已非启蒙或批判的资源,而是健康生活的指南”的妙语连珠,更令人拍案叫绝。
在以书评跨越书与当下的同时,还有一种跨越时间的温情。当杨早谈到王小波,谈到张楚的时候,读者又仿佛看到了那个手执寸铁的侠勇胖子的柔软与动情,中年生命少年情怀赤子之心。而这样的温柔之中又必然裹着知识分子对世俗庸众的坚硬拒斥,如阮籍嵇康之于礼教。
当然,或许出于我自身读书训练的拘束,我所偏爱的篇章,还是杨早谈他本门的晚清与民国。“批评模式限制小说发展”引人深思;对《七杀碑》中张献忠史实化用的偏好于期待更是有偶遇知音之感。而“去奇乃得真民国”这部分正可谓篇篇精彩,令人爱不释手,以至于不敢、不舍得往下读。特别是频繁使用的图像解读的手段,真真见出杨早本人的阐释才华以及陈门精彩的炼化图像材料的功夫,叹为观止。
如何将学界的学术成果从十几人的小会议室,传递给更广大的普通读者,一向是杨早所格外用心的,也是区别于汲汲于论文课题、职称评定的科层学者之处。
《早读过了》赋予书评以新的意义:凭借书评这座桥,杨早信步于读书与社会、历史与当下、内心与现实、学术与生活……他的这份从容与睿智,让后生们见到了读书人与书评别样的可能。
《早读过了》读后感(三):有料可取,贼不走空
单篇零零散散,串起来,可做读书指南。《早读过了》有关于读书的导论,详论,还有闲论。
读了一半,就着这本书,谈谈读这本书的感受,对阅读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两句:下得了口,有料可取;细水长流,贼不走空。
先说下得了口,有料可取。
本周二中午,我在单位阅览室翻阅一本文学杂志。里面有几篇小说,其中还有一篇名家的。但硬看不下,如吃干菜,很难下咽,脑子看到那些字,也没化学反应,文字不过脑子。
我第一次留意到书的风格对读者的影响之大。我对比前几天在高铁上看格非《望春风》的情形。当时一路吵闹,坐着也不舒服,但还是能读下去,有时候回翻书页思考,不少地方还产生共鸣。
同样,《早读过了》也读起来舒畅。而且,因为听杨早说话比较多,所以读文字时,能想象他说这句话时候的举止、神态。
是的,阅读讲口味、讲投缘。爱读的,读得下去的,或者是思想上对味,或者是语言上对味。对不对味,划出了一道界线。读咪蒙对味的,读和菜头可能厌烦,对杨早的就可能干脆看不下去了,反之亦然。
《早读过了》的文字,偏重口语,直接说出来,不需要太多转化。少用大词,很少用让人晕头转向的术语。这一点与掉书袋的书评不同。
“把我说的都写出来了,可是……没有你自己的看法啊”。杨早在新书《早读过了》的代序《这个时代没有耐心,你一定得有啊》中,写到他本科毕业论文导师对他一篇书评的评论。
你看,作者没有用讨非文学专业读者厌烦的术语,就明明白白指出了书评的底线要求。简单一句话,会引起读者思考好的书评要有想法,要发自内心。写成平铺直叙,方方面面都照顾到,等于什么都没有照顾到。没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对时事、社会、历史的思考”,书评就是书介。
对我们这种普通读者,《早读过了》的文章能读得下去,在于它与象牙塔里的文章有很大区别。这跟杨早个人旨趣相关。他不是躲进书斋不出来的学者,没有脱离现实、回避责任。他的许多思考喜欢结合社会热点,很关注我们所处的时代。
对新近发生的社会现实、时事的关注,他不亚于媒体记者。对许多现实情况的追踪,他不是以年计算,而是以月、以周甚至以天计算。有时候,一个热点出来,作为媒体人,我有时候都不大关心,消息满天飞,我懒得去理。但杨早已经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表示关注了。很快,他的评论随之也出来了,速度堪称专业时评人。
《早读过了》里的文字,虽是谈书谈阅读,但也很贴合世事热点。
里面的观点是热的。一是谈论的对象是热的,一是虽然谈论旧事,但介入点是热的。
书里有一篇《哈利魔法在中国》可做一例。杨早评“哈利波特”,有批评,有褒扬,批评可以理解,褒扬的是其中文本元素。
他还批评批评的人。哈利波特热,写作套路一套一套。但杨早说,不可小瞧畅销小说写作这个行当,对其中佼佼者点赞。小学生都能模仿古龙的笔法,但大多数人还是写不出《楚留香》《陆小凤》那样好的故事。
他又引申,为什么中国文学中的幻想成分如此匮乏。他恰到时机地点出来:五四新文学以来,科学主义盛行,鬼神消失了。
这类文章贴合现实说热点,深入浅出讲道理,不是文学专业的我能从中获益。这类文章很对口味,咽得下去。
这本书是集子,不是成体系的著作。上面提到的好处都是一个一个的点,需要读者慢慢去发现。
一个人的思维总有片面之处,观点总有狭隘之处,认知总有缺憾之处。如果他向学,可以从好书里得到部分弥补。我参加阅读邻居较早,跟着杨早一起读书。杨早的书,在上面几个方面可以帮我堵了不少漏,补了不少缺。
大道理上讲,读书要持之以恒。值得一说的是,我读杨早的书,基本上一直在跟,出一本读一本。有些观点很熟悉了,有些观点还在推陈出新。由于天资和兴趣所限,读书必须持续。
我们不可能在一本书里弥补自己的一切空白点,除非我们是超人。这个超人,每读一本书,都能将这本书中的一切搜刮一空,还联想丰富地将作者来不及表达的部分搜刮一空。他是世界上最贪婪的劫匪,头戴袜子,离开银行时带走金库里的每一张票子。
但谁都知道,这哪里是现实的打劫呢?
再理想的打劫,也没有能力带走每一张票子。况且如果一家银行,能一次被打劫一空,它的处境也不会太妙,迟早害苦股东,连劫匪都不会光顾了。
有的只是反反复复、细水长流的打劫。有职业志向的劫匪,人生旅途里不会就打一次劫。这正是我要说的“细水长流,贼不走空”。
读书就是一次次从作者那里打劫。读书是精神、思想、认知上的流动,作者将自己的精神、思想、认知传递给读者。作者的精神、思想、认知的一部分也来自别人。有时候,我感觉我和几个小伙伴,如同三流的劫匪,在杨早的知识库里搜刮,断断续续,从中找到不少有用的东西。
“这个时代没有耐心,你一定得有啊”。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打劫,也没有一劳永逸的阅读。从我的阅读经验看,读《早读过了》和读杨早以前的书一样,不会走空。
2017-5-12
《早读过了》读后感(四):几百页书一点意思
一直觉得,读书与吃饭,是一回事。 可能老生常谈了,但这句话,意不在说,读书的必要。 而是信任与放松。 一、 从《纸墨勾当》起,到参加“阅读邻居”前,某种信任在慢慢建立。 非以早说、早读为是。 大概是一种“阅读他的书,对得起时间以及银子”的感觉。 感觉,是一件不需要和同类解释的东西。 但,感觉,经常把不可靠留给产生感觉的人。 所以,在读《早读过了》前,我又重新翻开《纸墨勾当》 一种验证感觉的行为,让感觉获得了巩固。 二、 信任只有这一点,那么放松就要有两点。 和《纸墨勾当》相比,《早读过了》读起来更放松。 或许写起来也是,“写书评二十年,近几年算是最舒服最手顺的啦” 但读过之后,再想想,对我而言,便没有那么放松了。 我喜欢这种放松。 另一点放松,来自参加“阅读邻居”后。 这个放松,是参加“阅读邻居”,就会有的。 三、 书评集如食评集,可能 好一些的做法:读过之后,自己去吃 吃遍他赞赏的,也吃点儿他觉得糟的 四、 我总觉得写得好的散文集和诗集,都很难写评论 这不轻松的事,就做到这里 希望你(们)愉快阅读,阅读愉快
《早读过了》读后感(五):我说它“一书开万卷”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早读过了》的魅力对我来说实在不浅,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它短小精干,生动明了,随时都可以跳出来和我交流,比如,有时候觉得生活缺乏趣味,那么看看《早读过了》吧,有时候觉得想问题时思路不够清晰,各种想法纠缠在一起,那么看看《早读过了》吧,还有书迷一点的表现是,“哎呀,今天还没有翻《早读过了》,赶紧来两篇再睡!”
《早读过了》看似是一本相对松散的书评集,但既然出自同一作者,必然内含统一的理路,用杨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最吸引我的有两点,一是“列谱系”,二是——“世界大千,总还是有听众不满足于看孔雀开屏,而想知道屏为何而开,如何绽开,那美丽的尾羽凸显了什么,又遮蔽了哪些。”这两点既是阅读也是写书评的方法,也就是“怎么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第一点助力了第二点。
读完一本好书后,把相关的横向纵向的书都拿来共读,由此形成一张关系网,“列谱系”的意思大概如此,这样我们对一个事物或一个问题的理解才更立体,拥有多个面向,懂得它的来龙去脉,知其所以然。之前我去参加了洪子诚老师《文学的阅读》的发布会,我曾向他请教如何写书评,其中他就提到要靠大量的阅读,“不然你提出的问题可能不是一个问题”,这便是如何敏锐地捕捉到“凸显了什么,又遮蔽了哪些”的途径吧。“凸显了什么,又遮蔽了哪些”,何止于书,对于所处生活境况的一份自觉,无非也是这句话,读书带给我们观察世界的眼光,最宝贵的不正是在于此么。
此时我想到了张爱玲,五月做完毕业论文后,我仍时时想起这位作家,我不是“张迷”,而是感念通过做完一次张爱玲研读后,她带给我许多深刻的启示,她对日常生活表象的敏锐观察以及她所能持有的相对的公正,同时她也教给我思考的方法,任何事,都要跳出来看一下,不能陷在里面,淡化自己的身份和立场,是研究者的态度,而不是某“迷妹”,仿佛是完成了一次从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到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一样,后者的思维方式真是太迷人了,有无限的空间、维度可以延伸、探索。在这一意义上,杨老师和张爱玲是相似的,不同的是他独步的文风,对话感很强,文字锵锵作响,看似主观性很强的写法对于读者来说十分有益,当你在阅读时,内心的疑问甚至质疑紧跟其后,往下看亦是往下辩,在作者的层层逻辑之下,你会发现他自有其公正的标准。作家也好,学者也好,他们的想法都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给我们,也许某些具体的“结论”有待商榷,而在文字背后,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人生态度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凭借着如此珍贵的生命范本,我们得以调整自身。
作为社会参与型的学者,杨老师也在思考“书评会影响哪些人”,他的拟想读者不像其他类型的书那么具体化。据我所知,书评大概算是一种小众读物,但从杨老师的书评集对读者的影响来说,《早读过了》是属于大众的。同样,在写法上,他的书评常涉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其中的感受与话题,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以这种方式进入一本读者未曾阅读过的书似乎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无形之中,通过“日常”这一开关,读者既可以读得下去书评,也同一本陌生的书建立了联系,拼接着与自己“小世界”相关的大千世界。
《早读过了》读后感(六):关于杨早的新书,在阅读邻居读书会上的发言
我跟杨早关系太近了,不容易客观表达。
我们是发小,杨早是那种“你看看别人家“的小孩,从小就读那么多书,是家长教育自家小孩的范例。前几天他又写一篇“我为什么不去上十拿九稳的北大清华”,分明是写出来气人的。他从小到现在,在视野、洞察力、知识建构以及观念上,一直走在很前面地方,所以能写出这种这么多这么好的文章,我没有什么特别惊奇,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为《早读过了》写了一篇短评“打狗棒敷伤口”,主要是描述杨早文风与自己性格的关系。他是一个特别纠结的人,由于洞察的能力,他很容易找到别人的漏洞,挖苦讽刺,但是他本身又有温厚的一面,讽刺了又要去缓和一下,这个往复盘桓的过程中,我觉得可能会消磨一点点文章的锐度和力量感,可以更干脆,文章划句号的时候可以早一点结束。当然这种建议旁人说归说,自己是没办法改变,性格而来的。
阅读邻居读书,推荐书,线下我们有好多交流,我跟半价和刘洋一样,我也是经常写感想,不叫书评,真的就是感想,或者那个感想可以换一个词,叫“敢想”。我从杨早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关于“细节”。我总结写书评有三个要点,1、切入角度的独特性;2、有趣的细节;3、表达的见解或观念与自己相关。杨早帮我补了非常重要的一课,就是对细节的认识。像我们不是搞学术的人,业余的读书人,没有太多严谨求知的包袱,读书囫囵吞枣,像吃回锅肉一样,满足口感和饥饿感,不细嚼慢咽,所以确实会有很多不明就理的地方,因此写感想的时候,往往只注重进入的角度,和表达的态度,缺少理性。
杨早曾经夸我,说我写啥事都能跟自己扯上关系。但对比我以前写的东西,我发现细节的东西则要弱很多,现在我有意识的弥补这一弱点,我感觉到这会为文章增加说服力,文章结构也会更丰满。我儿子在美国上大一,基本上一周一篇作文作业,这些作文题目就像法国高考的作文题一样,他们老师有的要求不要举事实必须用逻辑说服,有的作文则要求必须要有大量的事实来论证,反正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与写作训练。我们的教育缺少这种训练,我从杨早那里学到的东西,我也有和我儿子交流,非常有帮助。我希望洞婆能够抽时间把我和儿子微信里面的对话也记录下来,非常有趣,当然这个对话有些时候还不是那么平等,但是对我有相当的启发性。
我有一个问题,杨早书中对于丹、老六的评论,和老六纯粹技术性探讨不同,对于丹是明确的贬低,我想知道于丹知道吗?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杨早可以设想一下,我特别好奇。
最后说一点作为朋友对杨早的期望,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但他的精力耗散太多。那么多群那么多人他都要去搭话,当然这也是普及常识与智慧,大家得利,本质上讲也是好事,但我觉得杨早那么聪明、那么厉害的一个人,如果他能够更加聚焦,能够适度收敛一点自己的精力和情绪,会不会更好?我不知道。
《早读过了》读后感(七):打狗棒敷伤口
杨早曾形容过我和他的阅读趣味:尿点相同,饭点不一。确实,我们反感的东西都很一致,喜欢的东西却大相径庭。
但和杨早绿茶经营阅读邻居这些年,我却跟随杨早阅读了很多我视界之外的书,并且都能够在读书会上深入的沟通。四年前阅读邻居DIAO计划开始做微刊,因为我负责微刊的设计,每次杨早的书评,我都能先睹为快,不仅阅读,还要在版式上合理的安排,这个过程也对我大有补益。这些难得的训练机会,让我在越界阅读方面,没有那么困难。
杨早是著名的写手,大家都知道,产量大、反应快,见识独到。要我来形容的话,杨早不管写书评还是时评,都是一针见血,然后打狗棒敷伤口。怎么理解呢?
因为具备看到别人漏洞的能力,还着急“常识”之不普及,杨早喜欢扎针、挑衅。但这个人其实又有温和反省的一面,没有狠打落水狗的狠劲,所以扎完针之后,又寻思安抚,但安抚又不甘心,时不时的又抡起打狗棒。他就是这么纠结。所以是打狗棒敷伤口。
也因为如此,他的文章总是老长老长的……他不知道,这样被他扎针的人会更难受,像凌迟一样,那些隐忍的暗讽,让看不懂的人无从下嘴,老羞成怒。所以我经常能看见被杨早惹恼的人蜂拥而至,在这些人眼中,杨早尖酸刻薄极不厚道。情绪战胜了理性,还要再进行口舌之争,那不是自取其辱么。我发现,杨早很享受这个时刻,压抑得到释放。
56期阅读邻居《早读过了》,主题是杨早自拟的,叫“早读是如何炼成的”,早读是如何炼成的呢?除了阅读之外,打群架也是。
《早读过了》读后感(八):书评与时评随笔
早些年看过杨早的一些关于世界杯的随笔,特别有意思,文艺、热血,有镬气,如色香味俱全的宵夜大排档。后来我过了看世界杯那股劲了,也就没有再关注他。入手这本,完全是因为某天看了某个公号的推介,一种亲切感就去网上下了单。
全书200多篇短文,像是专栏随笔或是杂志书讯,尤其是最后一辑《好书恨多贪过眼》,从A~Z按书名排序,学术书居多,意外看到他也读刀尔登、路内、妹尾河童,又多了一份亲切感。
另外5辑算是书评与时评混杂,呼应了杨早在序言里说的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思考,读书的乐趣在于书、人、事、思的有机混同。长短不一的各篇中,体现了作者是个有态度的细节控,全书都没见他只有赞誉不挑毛病的作品,比那些类如买家秀五星好评、只唱好不唱衰的书介可爱多了。
杨早呼吁读者:“这个时代没有耐心,你一定得有啊!”我觉得我看得挺耐心的,还准备把书中那几篇评说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推荐给雅看看。虽然各路专家总说以后高考是得语文者得天下,但僵死化、程式化、政治化的语文教学真没什么好“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