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05 21: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10篇

  《独居的一年》是一本由[美] 约翰·欧文著作,读客图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6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一):幸好,我选择坚持到最后!

  一开始真的特别放弃来着,不是说写的不好,只是单纯不太喜欢这种言情向吧,何况还是外国的言情,我觉得我大概是被宣传书名忽悠了。但是秉着看书翻开就要读完的原则,我还是选择继续。但是前面真的看的很慢,读完第一部分也就是大概三分之一的地方大概花了快2个星期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作品也像这部一样,为了标题那“一年”的变化,要铺垫那么久的吗?但是,感谢漫长的铺垫,事实证明,这些细腻描写,不仅是必要的,更是美好经历是的 ,我知道角色人生,至少是到第三部分以前的人生,绝不算是美好的,他们苦涩委屈失落迷茫,甚至还有点恐惧,但是没人放弃,没人绝望,不管伤如何痛,他们选择面对,也许谈不上期待明天会变好,至少有努力过好今天,并且不担心会从噩梦中惊醒。

  然而一切终归会好起来。当然并不是说,作者是趁机宣扬一种美好的“空谈的理想主义”。好起来,是因为认真对待生活,而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宿命或者运气缘故

  当故事进入第二部的中部,我终于开始读得快起来了,我想那不是因为节奏突然快了,而是作品渐入佳境而我也终于随之入戏的缘故;而第三部我甚至是一口气读完的。

  读到最后一句,我终于哭了。其实作品整体来说是有一点点压抑的,不多,真的只是一点点,我想我也像失踪人口组的玛格丽特一样,多少有些“不得安宁”,因为我在期盼那个不知道会不会出现结局,虽然我一直觉得作者不会那么残忍,会让读者带着遗憾合上最后一页,但我还是不确定,会以哪种方式结局,所以非常不安。最后我确实没想到,是以那一句结尾。也许谈不上积累了多少感情,更谈不上需要发泄,但这一句就是触发了我的泪点,同时,也可以说是松了口气吧,因为,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不是吗?

  我不想说,此书带给我多少感悟,我从中获取了多少力量,或者勇气、希望,或者其他的什么,没有,它只是一部单纯的很棒的作品,我看得很舒服(当然前期不是那么舒服,关于某些人的私生活部分,但是这都已经不重要了),整个故事让人舒服。现在很多人喜欢创作狗血的故事,虐来虐去的,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注意到,让人印象深刻似的,但那是多么刻意啊!村上春树说的太对了,欧文真的太过单纯,所有那些情节,都发生得那么自然而然,哪怕是谋杀这种刺激的段落,也是先让人平静,再让人心惊,我除了由衷的赞叹,也实在是不知道还能如何赞美他。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二):时间和生活的得失

  读这本书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关于爱情理解,书中对爱情描述运用了多条感情线来阐释,不伦畸形难得爱情观,颠覆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可以接受的爱。少年埃德与大自己二十多岁的母亲马莉昂,花心负责任的父亲不同女人中不断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而故事中的女主角露丝则是在这样一个不正常家庭成长,也导致了她形成了一种反常的性格,因而在她长大后的爱情道路上也遇到了无数挫折,并且经历了几段感情。故事的发展整体呈现了一种不断寻求爱,但又不为寻常的生活所容,每一角色都是在尝试都是在挣扎

  这本书以露丝找到真爱为结局,可以说这是一个和的团圆结局,是否作者正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和爱的能力,并且爱谁和如何爱都是不受限制的,爱德本身没有对错,,但是无顾忌的爱是否会给周围的人产生一些错误观念理解,比如说撞见目前与未成年少年埃德偷情的幼女露丝,如果她幼时并未接触到这样偏轨的场面,她在之后的爱情探索道路上是否会更加成熟更加理智清晰地去爱尼?读完后我记得最深的一句就是母亲轻描淡写的“不就是我和埃德嘛”,是的,不就是一个我一个他吗,谈爱与不爱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纠结于几个主角的复杂的感情线路问题,最终都是回归一个问题即人的关系,露丝在自己重新开始了一段有爱情基础婚姻后,并且也沉淀了三十多年,作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她才体悟到了母亲当年求爱的行为的意义和最终选择了理解,对此也进行了自己生活体验总结,也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爱,并且如何去爱。这是时间给的答案,也是生活给的答案,最为关键的是这是一个永不放弃真爱的人,时间和生活给她的真正的幸运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三):小说家如是说

  也可翻译为《寡妇的一年》,但从篇幅上来讲,只占了小说的很少一部分,不理解为什么以取这样一个名字。作者对人性把握可谓登峰造极。   第一次读一本以小说家为主要出场人物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写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怎样写小说,禁不住吐槽下。   然,我们要理解作者只是以每个人的书,在塑造小说中的人物,以小说的的内容变迁,来展现各位出场人物的成长、变化,埃迪·奥哈尔那终生跳不出小说题材,预示着对玛丽恩终生不变的爱恋,玛丽恩的小说也在阐述着自己对死去儿子难以忘怀车祸对她长久以来的折磨,露丝小说中的“露丝角色”、“汉娜角色”是露丝的一体两面,一方面是像汉娜一样享受爱和性的天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环境造成的先天恐惧,至于特德的童书和混乱的私生活,则是一个男人未泯的童心和喷发的欲望(待议);这里有一个非常明显线索,书中小说家都是主要人物,其他的出场人物都是陪衬,非小说家出场的次数稍多的,也会和小说家们的小说产生千丝万缕联系。不得不说这是种非常巧妙,却让人忍不信吐槽的写法。   让我们做出最重大决定的最主要动因来自我们最深沉的爱,玛丽恩和特德感情的变化让我们最是纠结的,对逝去儿子的爱和怀念是我们的本性,这一般在女性身上更为明显,放下却需要更大的勇气,这一般在男人身上更为常见,当两者发生在两个人身上,两个本应该幸福在一起的人身上的时候却产生的悲剧,这一点让人很无奈,玛丽恩的离开和特德的坚守都是出自对后代的爱,也许有人说玛丽恩对露丝是缺乏爱的,这里要说一下养育之恩和生育之恩的问题,于人之感情来讲,养育之恩是远大于生育之恩,这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讲是重合的,所以没有感觉,而对于那些养我者非生我者的人来讲才会有最真切的感受,那些二话不说跟着生我者走的人,十有八九是因为生我者经济条件上的绝对优势。初生的露丝对于玛丽恩来说是替代品,两个儿子的替代品,埃迪是因为和儿子同龄想以让埃迪享受到儿子没有享受到的性爱而选择的补偿替代品,但两者却没有真正做到抹平心中创伤作用,最后选择了离开这个伤心地,在加拿大的避而不见不能说没有对露丝的爱,最终的返回也体现了最终的自我救赎。   最终也告诉我们,只有爱自己才能救赎自己。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四):生活让人不由自主,我们唯有凝视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文字记忆载体,忘却不了的怀恋,就写下来,成为故事。

  村上春树:“读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独居的一年》这本书的腰封上印着这样一行字。

  说实话,在阅读之前,我还不知道约翰欧文这个作家不错村上春树的话,一下子把我读书的欲念勾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书中一些非常奇特的人物关系好像似曾相识,原来村上的书中也是这样,总是会出现一段段莫名其妙情感走向。虽说可能是虐恋、畸恋,但是在作者的叙述下,却轻轻如流水抚慰着心里。

  喜欢这本书的人一定是失去过什么,怪不得欧文的书迷已遍布全球四十多个国家。谁不曾失去呢?

  人生路途中的情感真的无法捉摸。

  两个帅气的儿子因车祸丧生后,妈妈玛丽恩的心也一同烧焦了。她虽然又生下一个女儿露丝,但是她再也不敢爱这个女儿了。她承受不住挚爱被夺走的锥心之痛。

  女主角的母亲玛丽恩在经历丧子之痛后,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她从酷似死去儿子的少年身上得到一丝丝安慰。欧文对玛丽恩偏爱有加,她是书中最具女性魅力的一个角色。不知为何,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她穿着粉色毛衫坐在黑色老爷车面向汹涌浪花的一个形象

  书中关于玛丽恩和埃迪的那段描写,充满绝妙的情色意味。尤其是埃迪内心的描写,将一个懵懂少年内心炽热粘稠的内心世界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也许,作家年轻时也有过一个性感的爱慕对象

  自出生便置身于繁复奇异的情感氛围里,再加上有一对超级会写书的父母,露丝想要不成为小说家都 难。也可以这样说,为了助力她成为优秀的作家,全世界都在帮助她。生活提供给写作充足养料,露丝取之不竭。同时,读者也跟随着露丝的成长了解到,创作小说是怎么一回事热爱文字的我,也产生了写小说的冲动

  其实,我一直以为埃迪会和露丝走在一起。但是,经历得越多,埃迪越明白自己内心所爱,最后他还是遇到了自己最初爱上的人。

  露丝成为了单身母亲,她遇见了此生挚爱,她也尝试谅解,谅解父母的一切。

  或许是美国电影看多了的原因。在我的印象中,警察哈利是一个体型肥硕,胡须杂乱,腰部挂着手枪,手上握着可乐杯的刻板形象。实在是对露丝选择他作为终身伴侣理解无能

  “从理性出发,这世界是一部喜剧,从感性出发,这世界是一部悲剧”,这也是很多读者喜欢的一句话。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受到众多读者追捧的原因,也在于作者击中了普通人内心深处吧,看似玩世不恭,却早早掌握了大家的生活真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念力是无坚不摧的,几十年的光阴飞过,最终露丝和她母亲的心又见面了。

  好久没有读过长达35万字的小说了。快餐年代,更多人的时间变成碎片。大家似乎都不太习惯阅读一本长篇小说了,殊不知,沉浸在几十万字小说营造的幻境中,宁静安心,把欲望和焦躁剔除,任时间拉长。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五):独居or生活

  看这本书之前是朋友偶尔推荐,但是在我看之前朋友反复告诉我理智对待。

  独居的一年作者我并不熟识,书表面是村上春树的推荐,想着试着看一下,一开始看的时候,我自己并不觉得这书有什么好的,破碎的家庭,逃避现实的母亲,为了忘记生活中痛苦,活在和少年人的恋爱中,试图让自己不在沉浸,而父亲在几次失败之后,可是去写父亲确实一个沉浸于爱欲写着古怪儿童小说的作家,

  我认为这本书的父亲和母亲为了忘却大儿子的早逝,以及二儿子泰德的事故,都选择了逃避,因为丧子之痛,夫妻每每看到双方都无法忘记这些痛苦。 母亲遇到了年纪与早逝儿子相仿的爱迪,而这种母性与逃避现实的迫切,与爱迪相爱了,是错的吗,并不,我只是感觉有时人能够寄予希望,不绝望。可能这就是生活。 对于父亲,他竭力去给孩子父爱,然而长年分离,以及年少时的经历都让露丝心里留下阴影。直到露丝在父亲死后寄出的信,他们才达成和解。 对于露丝来说,可能她自己会隐约意识童年对于亲情缺失,以及那些不好的遭遇会他的内心深处是渴望爱,有惧怕爱,到了后来遇到丈夫,然而生活并没有一帆风顺,她的三岁儿子夭折,同样的痛苦她在经历,可能这也对后来她能谅解父亲母亲有了解释。 每个人都有不幸,这本书我给了4星,是因为太过真实,我分不清这样的家庭是真的存在还是作者的想象。 现实也正在上演这样那样的故事,人往往不能去正视这样的痛苦,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渴望幸福的生物。我不会批判书上人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选择是他们自己走完。人生没有完美答案。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六):独居的这一年

  独居的一年,我被这个标题深深吸引,独居是多么吸引人的的事,你不受任何其他人、其他事的影响,一个人自己静静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最起码,呆在那里能拥有短暂的宁静。 但是大抵跟我的想法有点差距,书中的内容,着实让我有点抵触………… 母亲玛丽恩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父亲特德一边创作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少年埃迪迷失在忘年恋的激情中,从此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4岁的小女儿露丝,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以及对死去各个的想象中,挣扎着长大,渐渐成为一名作家。这年,露丝41岁,已是位单身母亲,在这独居的一年里,她第一次遇见真爱,也突然理解了父母的选择,理解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这样的事情,每天在世上各个地方都在发生,或许你不能相信,这样类似的事情确实在发生,人间地狱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事实上在这些人间地狱的人们,我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心情,我想这真的要理解何其之难?这些只有当事人才知道,或许当你深陷其中,真的会理解这一切吗? 或许真如那如某个人所说的,活得够耐心,活得足够长,迎来美满的结局。 不可能吧………… 他们的命运在那一刻的相遇被埋下了伏笔,从而牵扯出了半个世纪的纠葛。所有的遗失、寻觅、错过、泪水、欢笑、真爱、寂寞,仿佛都是从那一刻开始,由那一点发散出来,密密麻麻地编织成他们的人生诡异,千姿百态。这其中,自有滋味,自有命运,自有爱意。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也许时间无法驻足停留,然而爱你的人无论走出多远,也会等你,等到重逢携手的那一天。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七):爱驱走孤寂

  有人爱的感觉很幸福,很幸福……但是当那个爱你的人走了,你的世界将会重陷黑暗,我不喜欢灰暗,我不想伤悲,我向往幸福,追求光明,然而现实总不会如我的意愿。

  露丝的童年让我重温了我的童年,我好想我的父亲,但一般我都会忽略我的这种念头,我母亲自从我父亲去世之后,就一直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伤中,我不能,也不想让我们家仅剩的三个人整天仍处在过度的悲伤中,我知道悲伤难过并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糟糕,再失去父亲,母亲也没有什么经济能力的状况下,我和弟弟,妈妈的生活将如何继续,在我和弟弟小学也没有毕业的状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小学毕业之后,我要上初中了,还好我舅舅愿意接纳我和弟弟寄宿在他们家中。

  露丝的童年真是太糟糕了,没有母亲关心,父亲也很难顾及小露丝,这让她的童年蒙上重重的阴影,当我读到露丝觉得他死去的哥哥们都比她的父母更有存在更有存在感时,我涕肆横溢,泪流满面,我当时多么希望露丝的父母能够放下过去的伤悲,让她的女儿能够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生活。

  埃迪和露丝的母亲以及露丝的爱情让我明白,爱情无关年龄,相貌,只与彼此的心有关,当爱驾临你的心上,你的心将会被爱充满,包容,我喜欢那种感觉。

  谁不想被爱?谁不想拥有幸福?我想每个人都想。我更想要一份爱驱走我满世界的孤寂!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八):品读人生

  书很厚重,主要是围绕一个家庭的情感故事,故事情节曲折。但说实话我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也许是时间太短只了解个大意,没有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交流,为什么这本书要叫独居的一年?小说的主线故事和它好像没什么关系。

  小说中科尔风流成性,玛丽恩在露丝四岁的时候离家出走,但他们对露丝的爱却从来没有变过,露丝也从来没有打心底里记恨自己的父母。特德·科尔因为愧疚于两个儿子的死去而拼命想要争夺露丝的抚养权,玛丽恩也因为这份难以消除的愧疚而失去了抚养孩子的勇气。而当露丝长大后成为了一位颇负盛名的作家时,也从未停止对母亲的思念,在父亲死后,露丝也同样表现出悲痛欲绝。埃迪自从与玛丽恩擦出火花后便再也难以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人,虽然找不到玛丽恩,却依然在其他女人身上寻找她的影子。 而在小说的最后,玛丽恩回到了埃迪的身边,这段忘年恋便也开始延续。

  书中人物的自我审视和反思,是在不断升华的过程。玛丽恩从想象,到成为寡妇验证自己的想象,和最后理解自己想象不到的,完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成长。不曾走过,是有些不能看懂的事。寡妇的诅咒虽然没道理,但也有一定的正确性,毕竟也有露丝想象不到的感受。

  你找到爱的时候,你也就找到了自己。爱就是这世界最难解释的产物,大概爱就是呼吸相同的空气,能够共度艰难和困苦,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的人就是对的人!就像书里的主人公,露丝与哈利他们只见过几次面就确定了对彼此的爱,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真爱。虽然主人公等待真爱的过程有些漫长和无奈,但他们确实遇到了最好的结局。

  读完这本书感想很多,每个人的人生注定是不一样的,也许一帆风顺,也许坎坷。平常人大都是平凡的一生,经历像小说人物这样错综复杂的感情是极少见的。从这个小说中我读到了别人的生命轨迹,感悟到他们的灵魂。虽然我对其中人物的一些做法、行为很不理解,但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vtools_����p�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九):借我怦然心动如往昔

  时光清浅,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第一次注意到璐璐,是课间休息,我在教室外面的花坛边看蜜蜂采蜜,她和其他女生在操场边跳皮筋。 其实我也并不是真的对蜜蜂感兴趣,只不过我天生手脚不协调,所以她们都不带我玩。我用余光暗自观察她们,其实主要是在观察她。 她是那群女孩子里最矮的,梳着两条麻花辫。她总是第一个跳,跳过去后负责救人,救同队里“死掉”的人。 皮筋一路从腿肚,升到膝盖,升到屁股,升到腰,升到腋窝。到腋窝的时候我有点担心了,因为她个子矮,别人的腋窝已经接近她的肩膀头,这个高度,如果换做是我,是一定跳不过去的。结果她轻轻一跳,像蝴蝶一样翩跹的跳进去,居然就这么轻易的成功了。接下来,皮筋又升到了脖子,头顶,然后是小举,大举。她不止自己跳的好,还会给同伴“压筋”。 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的成绩稳坐班级第一。放学时,我们排队回家,她从队伍的第一个磨磨蹭蹭的挤到我身边,不停的问我,你几月的生日啊,爱好什么啊,怎么学习那么好啊,后来她直接邀请我去她家跳皮筋。 我说:我要做作业。她说:我等你。 后来我真的去了她家,她家的院子里很干净,铺着细细的沙子,踩上去软软的,她家也不养牛,没有牛粪的臭味,栅子边上也没有杂草,房门前反倒有一整块花坛,里面种着鸡冠花,季季草花,还有一种粉红色的花,我不认识,她说那是蝴蝶花。 她引我穿过走廊和厨房,到后院,后院的栅子上挂着一条长长的皮筋。她先跳了一下,然后教我,我一步一步的跟她学,居然学会了好几种花样,比如马兰开花啦,学习李向阳啦等等,不止会跳,还会用脚尖勾,整整一下午,跳的我们俩汗流浃背,累了,就跑进厨房拿水瓢舀一瓢凉水咕嘟嘟的灌进去。她家的厨房也干净,水瓢有两个,一个用来舀干净的水,一个用来舀垓水(泔水);水缸也不是褐色的大缸,而是白色瓷砖贴的一个蓄水池,池底还有出水口,用来排掉池里的污水。 到晚上,她送我走的时候,怯怯的问我:“我可以叫你姐姐吗?”我说:“当然可以了,以后你就是我的妹妹了。” 后来我们就经常腻在一起,上学的时候她从西头走到我家大门外叫我,我背上书包跟她一起走到学校,放学的时候我先到家里写作业,写完作业去找她。在学校的时候她和别人跳皮筋的时候一定要带上我,如果别人不带我她就不玩了。队友都舍不得损失一员大将,所以就叫我当“烧火”的,我第一个跳,即使“死了”也不计入比分。 后来,家里人不让我再去她家玩了,说了很多我听不懂的话,说璐璐爸妈是后到一起的,璐璐妈妈带了两个女儿过去,结果璐璐爸爸对那两个女儿动手动脚不怀好意,璐璐大姐出嫁后再也不回家,二姐也匆匆的嫁给同村的畅三,生了个孩子还是先天性心脏病,没多久就离婚了,璐璐二姐就跑远方给有钱人做了小老婆,拿回来的钱全用来给儿子看病。 十来岁的我并不知道这些传闻是真是假,我也没见过璐璐的大姐,倒是见过她二姐。她二姐长得真是漂亮,皮肤白嫩,双眼包皮,唇红齿白,要腰有腰,要屁股有屁股的,身高起码170。怎么说二姐也看不上那个贼眉鼠眼,黑不溜秋,猫腰恭几,且身高只有165左右的畅三啊。 所以这传言我也就信了七八分,从此也不敢去她家跳皮筋了,她来叫过我好几次,我都说作业没写完。 最后一次她问我:真的不和她玩了?我狠狠心说:我还要写作业。 后来有一次,我没写作业,老师检查到了,我就说忘了带。老师让我回家取,我说第二天一定带来。老师说:你没写就是没写,不要撒谎!这时候璐璐站起来,说:老师我保证她写作业了,因为我去找她的时候,她说要写作业,不和我出去玩。 老师放过我之后,我才想起来,她已经很久没找过我了,她也很久都没叫过我姐姐了。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说,该说谢谢你还是对不起,这样拖呀拖呀,我们就小学毕业了,从此再也没见过。听说后来她们全家都搬走了,茫茫人海,我们再无音讯。 2. 上高中的时候,我和三班的张泓“好上了”。每天腻在一起,活像连体婴儿。 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五点二十爬到五楼来找我。把我叫醒后给我去水房打洗脸水,我洗簌的时候她给我叠被子,然后拉着我去吃早饭。如果不吃早饭,她就带我去校外买一大堆零食,然后送我回教室。 上课的时候她会悄悄在课本下面给我写信,虽然我们两个的教室只隔着一条走廊。 考试之前闲着无聊,她在纸上写“小白”“小白”,她说写了我的名字她就不紧张了,结果监考老师路过,跟她说你不要怕,不要怯场!她说我怕什么?监考老师说你不怕你在纸上写那么多“怕”字? 寒暑假回来她塞给我一大包糖裹的核桃。她说每天想我了,就给我砸核桃,砸的大块的完整的才留给我,又怕我不爱吃,所以裹了糖。然后献宝似地说没砸到几次手指头。 后来我交了笔友,那个男生想拥抱我,吓的我赶紧躲了,从此不联系。她知道了,跑到那男生面前,甩了他两个嘴巴。 我也会跟她分享心事,分享我从好学校堕落到坏学校的郁郁不得志,我跟她一起在水房洗衣服,一起去澡堂子搓澡,一起在冬天操场的雪地上,把我暗恋的对象按倒,灌了他一脖颈的雪。 后来,我分到文科班,交到了更多的朋友,也渐渐的冷落了她。到最后,我们闹掰了,给对方写了一封长长的诀别信,拿到信的时候,我在我班哭,她在她班哭,我们共同的好友都来劝,但是我们是铁了心的不回头。 分开后,有一次在政治课前,我听说她得了阑尾炎住进医院,我和她的同学打听了她的病房。课上到一半,我“腾”的站起来,说什么要请假,老师问,我就哭。后来我去找班主任,说是去看我最好的朋友。我一路跑到医院,冲进她的病房,她脸色苍白的冲我笑,说:怕什么,小毛病又死不了!后来我们继续沉浸在备考的氛围中,彼此再也没见过面。 大学毕业后我们又联系上了,我俩都结了婚,我郑重的和她道歉,她说都过去了,她也想不出为什么当初我们都那么决绝,但是多亏我们彻底“分手”了,她才发奋图强,突飞猛进。不然,我们继续混下去,她无论如何也考不上大学了。 现在我们各自生子,在彼此的朋友圈点赞,却再也没了那份亲密,我知道,即使道歉,我们都回不去了,但是关于分开,可能我们都不后悔。 3. 大学的时候,我和海婷考到了同一个城市。 她是我家远房的亲戚,论起来,虽然是同龄,我要叫她小姨。最开始我不肯,她总是买零食贿赂我。后来我也就叫顺口了。 我们不在一个学校,没课的时候我就去找她,她带我去逛街,逛超市,偶尔给我买几件衣服,然后到宿舍偷偷的给我煮火锅,煮完了要开窗户散散“绿色的”味,怕宿管阿姨发现,也怕同寝的不高兴。 晚上,她给我做面膜,然后我们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她的被子总是香香的,衣服也是香香的,身上也是香香的,连带着我的梦也是香香的。 毕业后她留在长春,我回家的时候路过了,她就给我在酒店开好房间,早上的时候给我泡牛奶,热早餐。她一直是咋咋呼呼的样子,只要一见面,我也就变成那个备受照顾的“晚辈”。 之前,她失恋了,来我这里散心,我工作忙,只趁着周末陪她去了游乐园,我只能告诉她不要难过,但是没法给她安慰。我提议让她留在南方,但是她说她不适应,没两天她就回去了,又过了一年,她们又复合了,最近领了结婚证,山高路远,我没法分享她的喜悦,正如我没法分担她的忧愁。 我们只能这样,望着彼此,越走越远。 我不知道何德何能得到这么多女孩的爱,到最后又都不小心把她们弄丢了。所以我的心里常怀歉疚。 我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若说是友谊么,我总觉得我付出的并没有她们多,但是这一路走来,确实有那些可爱的女孩,她们是飘着香气的花朵,是舞着翅膀的彩蝶,她们是温暖人心的天使。她们用最美好的年华和最纯洁的心灵,陪伴且温暖了我。 到最后,我们散落天涯,但是我知道,她们已经溶入了我的生命和性格。 我会一路走下去,而她们,一直都在。愿你每天春暖花开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十):A WINDOW FOR ONE YEAR - LOVE IS TO FIND YOUR TRUESELF

  独居的一年

  A WINDOW FOR ONE YEAR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内心多少是有一点焦虑的。这么大的一本书呀,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欧文的短篇小说的样子,或许是我对约翰·欧文其实也并不是十分了解。但是读下来的时候,发现,这本小说其实一点也不长,因为约翰·欧文真的是一个讲故事者,他讲的那些故事总是让人深陷其中。

  自从打开的那一瞬间开始,我就被这本书所吸引了,一口气看了一百多页之后才缓过神来,那些看似流水却又紧凑的剧情,让我欲罢不能。一开始的 遭遇丧子失夫的玛丽恩,年少无知与老妇享受鱼欢之乐的埃迪, 风花雪月,在女人堆里流连忘返拥有古怪性格的特德,在多重文化和兄长阴影下长大的露丝, 他们都是那么真实而又让人怜惜的角色。尤其是露丝,可以看出他在父母离异的环境下是如何勇敢坚强面对的。

  一开始我似乎还在纠结到底玛丽恩是主角,还是露丝呢,抑或是特德呢?但是后来我懂了,在这样的一个故事里,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个人都可以抽离出这个背景,放在聚光灯下被细细琢磨。

  另一个我最深的感悟就是,我们人生中在某个时刻某个时间段遇到的事情,有时候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烙印,一直刻在那里,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他就在那里,不偏不倚,提醒你自己你所经历的事情,不管是伤痛的还是美好的,然后在某个时刻犹如电影播放般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正如埃迪对于多年前与玛丽恩的那段时光始终念念不忘,我们也会对某些回忆执拗不放。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最后想说的是,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这句话一点也不差,

  我们这一生寻寻觅觅的,其实是自己的TRUE SELF

  当我们遇到爱的时候,内心深处的每一个自己都会跑出来

  去爱,去恨,去疼,去感受,去努力,去勇敢,去铭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