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是一本由[日]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一):如何用心理学让孩子不玩《王者荣耀》
一、孩子为什么沉迷于《王者荣耀》
我:我有什么可以帮到你们的吗?
母:我们今天来咨询,不是因为我们夫妻两人有问题,我们感情一直挺好的,而是因为我们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沉迷于玩《王者荣耀》,无论我们怎么教育他,都没有用,只能来这里求助专家了。
父:是啊,如果你能告诉我们该怎么办,那就帮了我们的大忙了。
我:可以先说说你们的儿子目前玩《王者荣耀》的状态吗?例如一天要玩多长时间之类的。
母:他一般早上起来,要先玩半个小时左右,看着时间不够了,才在我的催促下去上学。到了学校,也会偷偷地玩,学校老师已经没收了他的手机三次了。下文回到家后,由于我们两人还没下班回家,他会一直玩一个半小时左右。然后吃饭。吃完饭接着玩,玩到晚上九点钟上床睡觉。有时候,上床睡觉了,还会在被窝里偷偷玩。
父:我有一次看他吃饭的时候还在拿手机玩,我生起气来直接把手机抢过来,扔到马桶里面。他还因此整整一个星期不理我,直到我给他买了新手机。
我:照你们这么说,你们的儿子,平均每天至少玩四个小时的《王者荣耀》,如果禁止他玩,他就会反抗,而玩游戏,又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和学习。你们希望的是,从我这里获取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来让你们的儿子少玩或者不玩《王者荣耀》,是这样的吗?
母、父:对,我们就是想知道,怎么才能让我们儿子不玩《王者荣耀》。
我:那么,我还想知道,你们对《王者荣耀》这款游戏了解有多少呢?
父:我听他说,一开始,是班里的同学介绍他玩的。我在家里见到他玩了,我也有下载来看看是怎么一回事,感觉挺乱七八糟的吧,荆轲居然是个女的,鲁班居然是个机器人。我是有点无法接受。心想他是小孩子,应该也会像以前一样,玩没多久就腻了,不玩了。
母:是啊,没想到他这一玩就是大半年没停过。还时不时叫我给他充钱买英雄和皮肤。
我:我在网上看到的是,传统电竞游戏的主力人群为21-30岁,而《王者荣耀》这款游戏的主力人群却推前到了11-20岁(53%)。也就是说,玩《王者荣耀》的小学生,真的不在少数。我们想要知道如何让一个人少玩或者不玩一款游戏,首先就有必要分析,这个人究竟是因为什么才会喜欢甚至是痴迷于《王者荣耀》这款手游的。来,你们两个先说说,你们的儿子怎么就那么喜欢玩这款游戏,原因是什么?
母:那还不简单,班里的同学,他认识的小伙伴都在玩,如果他不玩,那他就成了另类了。
父:我觉得,这款游戏的公平性做得还是可以的,就是说,对于他这个小学生来说,操作难度也不大,大家都站在差不多的起点上。
我:你们说到了其中的两个原因,首先是它具有较强的社交功能。身边的人都玩,我也得玩。不然,就容易被身边的人孤立或排挤。还有就是它具有较好的公平性。小学生和成人玩,差别不大。更重要的是,
它容易让人获得“心流体验”。我在文章《王者荣耀不是“农药”》中有提及:清晰无障碍的目标、内在奖励感、及时反馈结果、平衡的技能水平和挑战是获得“心流体验”的四个前提。什么是“心流体验”呢?就是一个人将他的精神完全投入到某种活动中所获得的高度兴奋和充实感。玩一局《王者荣耀》,二十分钟左右,就能获得一次“心流体验”,这是低成本高回报。
母、父:难怪那么多孩子沉迷于这个游戏。
我:我们知道了原因,就可以分析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知道了心理需求是什么,我们就可以想办法满足他的这些心理需求,那么,孩子也就不再需要沉迷于玩《王者荣耀》了。那么,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呢?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孩子的问题行为,根源于“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而这又可以分解为两点:1、“人人都是我的伙伴”;2、“我有能力”。
母: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做呢?
父:尊重?
我:对,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这是另一位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的。弗洛姆还补充: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母:听不懂。
我:意思就是说,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并且,假如有人能认可“真实的自己”,那个人应该也会因此获得巨大的勇气。可以说,尊重也是“鼓励”之根源。
母、父:就没有简单直接一点的方法吗?
我:我之前有和朋友讨论过让人不玩《王者荣耀》的心理学方法,不少人会提及厌恶疗法。厌恶疗法就是让《王者荣耀》和能让这个人感到厌恶的东西建立起联系,这样他一玩《王者荣耀》,他就会想起那样让他恶心难受的东西,于是不玩。在我看来,这不算是好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没有把这个人当成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去看待。就算这种问题行为不再出现,还会有别的问题行为出现。我也有听说,有的老师以《王者荣耀》为内容出了好多难题让学生,让学生做到恶心。这其实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
父:我都已经把他的手机扔进马桶里了,他还是想玩《王者荣耀》,这样的孩子,还要我尊重他吗?
我:我想,在孩子看来,扔了他的手机,应该不算是一种尊重他的行为。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关心他的兴趣。他的兴趣既然是玩《王者荣耀》,你就去关心他的这一兴趣。
父:你是说陪他一起玩?这怎么可能?!
我:你确实可以选择陪他一起玩。这是你在向他展示你对他的尊重,而他也会从你身上学到,应该如何尊重你。如果你能从你身上学会如何尊重你,那么,你猜,他还会每天玩至少四个小时的《王者荣耀》吗?
父:这……
我:我还想提醒的是,在孩子下午放学回家一直到吃晚饭的这段时间,大人们在哪里?会不会是因为孩子一直缺乏大人们的陪伴,所以他其实并不清楚,他沉迷于玩《王者荣耀》,其实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母:他不可能不知道啊,老师和我们都已经批评过他好几次了。
我:好,假设说,孩子是明知故犯,他知道玩了会被你们批评,为何还要玩呢?
父:我们就是不知道才会来找你咨询的呀。
我:“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这句话你们能够理解吗?也就是说,让你们批评他,其实是孩子所期望的事情啊。
母: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
我:父母所应该做的,就是告诉孩子,“这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假如有做出决定时所需要的知识或经验,也一并提供给他们。这就是你们应该做的事情。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她的小孩才一岁多,从不到一岁时就开始自己吃饭。有一次,他一边吃饭,一边把红豆吐在地上,还觉得这样很好玩。我的这个朋友作为妈妈第一时间制止了他的该行为。小孩哇一声就哭了,苦得特别伤心。然后妈妈就说,你可以难受,可以哭,不过红豆应该吐在餐桌上,你自己可以停下来不哭的。接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又很投入地哭了十五秒不到,突然自己喊了一声“停”,破涕为笑。总而言之,就是让孩子学到“自己的人生由自己选择也由自己负责”的道理。
父: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应该好好和孩子谈谈。让他知道,在校读书的时候,应该专心学习,课后才能有空余的时间和小伙伴一起玩。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也会从旁帮助他。
我:妈妈呢?
母:我们还应该多花一些时间陪伴他,而不是让他一个人在那对着手机。
我:我本来可以直接告诉你们:你们可以和班主任“合谋”,分化孩子的小伙伴,去除游戏的社交性;故意和孩子一起“开黑”,却玩得不好,去除游戏的公平性;让家里的网络信号变得不稳定,让孩子无非获得“心流体验”……但我想,你们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应该才是对孩子最有帮助的好方法。
母、父:谢谢,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了。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二):当《寻梦环游记》遇上心理学——你愿教会孩子去恨,还是教会孩子去爱?
说起《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兔不是最早去看了疯狂安利大家的,也没有热情地一刷二刷三刷。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兔今天不打算解说剧情,而是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谈谈教育的方式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这个“教育”,不是影评人不约而同探讨的“死亡教育”,而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教育”。 因为非常巧,这几天兔不但看了这部电影,还读完了“勇气两部曲”的下卷《幸福的勇气》。 《幸福的勇气》探究的是“该怎么做,人才能变得幸福”,记录了作者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关于阿德勒心理学的对话,就像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对话,是非常有趣易读的形式。 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驾齐驱的三大心理学家之一,他主张每个人都能通过完成自己的人生课题,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 这个主张跟《寻梦环游记》的追梦主题很一致对不对? 今天兔就从人生课题的三个方面:工作课题、交友课题与爱的课题出发,来解读《寻梦环游记》的主角米格,是如何在曾曾祖父埃克托恰当的教育下经历这三个课题,追求梦想,实现幸福的。 第一部分:工作课题 阿德勒认为,脆弱的人类无法单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人类需要分工合作,这就要求人们要相信彼此。 比如影片中米格和埃克托就进行了“分工”,埃克托负责让米格赢得比赛见到歌神,认亲,得到祝福回到活人世界。 而米格负责把埃克托的照片带回去供起来,让埃克托可以回家看望女儿。 起初,他们之间的“相信”是有条件的,没有互相尊重,而更像是一场交易。 那么事情是怎样发生转变的呢? 第二部分:交友课题 当埃克托得知米格参加比赛,是为了获得歌神的认可、也给自己坚持音乐理想的信心,埃克托决定尊重他。 这正是阿德勒所倡导的: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并努力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埃克托无条件信赖米格,不加以干涉、只是协助,所以他们成为了朋友,而米格的音乐才能也得到了发展和进步。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 米格也能无条件信赖埃克托,面对歌神和埃克托二选一的时候,他选择站在埃克托这边。 埃克托通过对米格的尊重,让米格学会尊重。 这就是为什么阿德勒非常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尊重。因为唯有尊重,才能换来尊重。 第三部分:爱的课题。 在米格和埃克托历经波折获救后,米格却主动放弃了自己执着的音乐梦想,只为能让大家帮埃克托取回他的照片。 米格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怨恨家人们不支持他的音乐梦想,为了追求梦想我行我素。 但在他知道埃克托才是他的曾曾祖父,在亡灵世界的成长和对家人们的爱让他摆脱“自我”,转而追求一家人共同的幸福。 正如阿德勒所说的那样,我们通过爱他人才能渐渐成熟起来,摆脱“自我”才能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 尽管这是非常困难的,但米格做到了,完成了“爱的课题”,所以结局是令人欣慰的。 米格对家人们的爱获得了回报,他的音乐梦想得到祝福,音乐不再是coco家族的诅咒,而埃克托也重新回到了家人们的身边,幸福团圆。 以上就是兔今天想借《寻梦环游记》跟大家分享阿德勒的教育理念: 1.教育不是有条件的信任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填鸭,而是从尊重出发,了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为什么感兴趣,并换位思考;
2.教育是一个交友课题,与孩子成为朋友,全心尊重并信赖他们,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使他们获得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继而也能学会尊重,学会利他; 3.如果希望孩子能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让他们学会爱他人。爱他人不是单纯的利己或是利他,而是追求共同的幸福。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动画作品,老少咸宜。《幸福的勇气》也不仅仅是今天所谈的这点感悟,而是一本值得反复品悟的心理学解读作品。 祝福读到此文的朋友 都能与《幸福的勇气》邂逅 成就自己的人生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三):《幸福的勇气》|以“我们”为主语活着
这本《幸福的勇气》是《被讨厌的勇气》的姐妹篇,被称作勇气两部曲。那个迷惘的青年,跟哲人学习探讨了阿德勒心理学主要理论之后,从认为自己不幸的低迷状态,到感觉有了追寻幸福的勇气而迈进新生活,三年的时光过去了,他到底有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幸福呢?
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
想当年好朋友静追问我生活是否幸福的时候,我是一脸茫然。那个时候的我家庭生活稳定,我事业追求上进,业余时间不是管孩子的学习就是忙着考注册会计师,哪里有时间去想我幸福不幸福的事?
可是那些哲学家,心理学家,却是人人都在研究“幸福”的问题。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我们活着的目标就是奔着幸福去的。这个问题不想明白,还真是不行。
这本《幸福的勇气》是《被讨厌的勇气》的姐妹篇,被称作勇气两部曲。那个迷惘的青年,跟哲人学习探讨了阿德勒心理学主要理论之后,从认为自己不幸的低迷状态,到感觉有了追寻幸福的勇气而迈进新生活,三年的时光过去了,他到底有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幸福呢?
回到现实生活中的青年,为了更好地实践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他辞去了一直不太喜欢的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到他毕业的初中母校当了一名老师。
可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他遭遇了未曾料想到的挑战,他无法完全按照阿德勒的思想来教育学生,“不批评不表扬”的做法让他的班级一片混乱。
他开始怀疑阿德勒的哲学思想是不是只适合说教,根本不科学。在他彻底放弃之前,还是回到了哲人的小屋,他把苦恼倾倒给哲人,又和哲人进行了一场激烈辩论,《幸福的勇气》就是这一夜谈话的记录,可以说是对阿德勒思想的进一步解读。
在《被讨厌的勇气》那本书里介绍过,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个是岸见一郎,一生的时间都在研究阿德勒心理学和柏拉图哲学,他就相当于这本书中的哲人。另一位是古贺史健,他是一名青年作家,擅长对话体的写作。他在本书中就是青年的形象了。
事实是,古贺史健多次专门到京都拜访岸见一郎先生,聆听他对阿德勒心理学的研究见地。他回去后找来阿德勒的系列著作当作“哲学书”又重新读了一遍,带着问题再次造访了岸见一郎先生,并进行了漫长的谈话,主题就是“幸福论”,也就是阿德勒一直探究的“人的幸福是什么?”
这一次的对话涉及教育论、组织论、工作论、社会论以及人生论,一直说到这些论点的根源,就是“爱”和“自立”。
自立,不仅仅指经济上的独立,它更多强调的是精神的自立。有的人十岁就已经自立,而有的人五六十岁了,还是一个巨婴。
教育的目标就是自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尊严的独立个体。
哲人引用和阿德勒同时代的为躲避纳粹迫害从德国逃到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的话教育青年:“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
最近有一个视频在微信里传播,是榆林一位资深教师,就因为女生学习成绩下滑,又背了一个时尚书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连扇女生5个耳光。我看了那个视频,非常心疼那个女生,她还是个乖孩子的,个子比老师都高,但是她哭着没有还手。
评论区里炸了锅,有人说,如果我是孩子的家长,不用老师道歉,就还给她5个耳光。有人说,这个老师没有人性,枉为人师,应该立刻辞退。
其实,这个老师就是不懂得尊重孩子啊,不懂得尊重孩子的老师,是根本不合格的老师。她随意践踏孩子的尊严,严重伤害了孩子纯洁的心灵。
书中再一次谈到“人生课题”,也就是工作、交友和爱。这一次哲人和青年深入探究,他直言不讳地向青年指出,作为一个老师,你心里没有爱,不能跟学生交朋友,不会尊重学生,班里一片混乱也是正常的。
虽然感觉受到了挑战和羞辱,青年也是带着“被讨厌的勇气”激烈反驳,但是辩论到最后,青年终于明白,哲人说的没有错。
其实不光是老师,我们这些家长更应该懂得这些道理。
今天早晨看到一篇报道,一个14岁的女孩子刺杀了爸爸8刀,致其死亡。这个爸爸是中学教师,平时爱妻宠女,但是他却会家暴。女孩子是班里的尖子生,平时从来不乱发脾气。事情发生时,就是因为爸爸正在和妈妈打架。
非常令人痛心的事件。让我觉得我们这些家长不光对孩子要尊重,要有耐心,还要有一丝恐惧才好。我们要对自己的无知感到恐惧,对不了解孩子的心愿感到恐惧,对自己不懂爱感到恐惧。
弗洛姆在他的著作《爱的艺术》中,这样定义爱:“爱是明明没有任何保证却依然会发起行动,抱着自己如果爱的话对方心中也一定会产生爱这样的希望,全心全意地自我奉献。”
爱是自立,是成熟,所以,爱非常困难。你有多少勇气去爱,你就能够获得多少幸福。
很喜欢阿德勒那句话:“以“我们”为主语活着。”
在我们相爱以前,你的主语是“你”,我的主语是“我”,而自从我们彼此相爱,你我的主语就都变成了“我们”。我们为什么要在一起变成“我们”呢?是为了更幸福的生活。
所以当你想结婚的时候,一定不要因为其他理由,而是“爱这个人的话,自己能够更幸福。”
如果说那本《被讨厌的勇气》是幸福地图的话,这本《幸福的勇气》就是幸福指南。幸福,是闪耀在我们前路的光,指南,引领我们朝着光的方向前行。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四):世界原本简单,是你的心让它变得复杂
《幸福的勇气》以一位年轻人与哲人对话的故事形式展现,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幸福的话题,并给出了可行性建议,是一本通俗易懂又具有实操性的心理实践书。
——· 关于作者 ·——
岸见一郎是1956年生于京都的哲学家,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他现为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咨询师、顾问,译著有阿德勒的《人生意义心理学》《个人心理学讲义》,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在《幸福的勇气》书稿撰写过程中,他负责原案。
古贺史健是株式会社顾问代表、作家,1973年生于福冈。他以书籍的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为专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独著有《想要让20岁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讲义》等。古贺史健2014年获“商务书大奖2014审查员特别奖”,获奖理由是“为商务书作者增光并大大提高了其地位”。
——· 本书金句 ·——
1.人人都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这并不是什么魔法,而是非常严肃的事实。你也好,其他什么人也好,都可以踏出幸福的第一步。但是,幸福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在幸福之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
2.幸福的第一步,就是人生最大的选择,即爱。
3.没有尊重的地方无法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关系就不能顺利交流。
4.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改变自己,因为变化就意味着“死亡”。
5.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6.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告诉他,自己的人生和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经验,那就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 核心内容 ·——
一、不管过去如何,也不管别人怎样对你,重要的是,自己选择以后怎么做
1.教育目标是帮助孩子自立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可以妄加干涉。教育者的任务只是通过传授孩子“人格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帮助其自立。实现自立的入口是“尊重”,“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也就是说教育者要对孩子们心怀尊重。
尊重意味着你在关心他人,在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这也是共同体的感觉。像怯懦和勇气会传染一样,尊重也会传染,它是一切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正如教育者用尊重孩子来教会孩子们尊重一样。
2.无法改变其实是不想改变
改变意味着要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也就是让“过去的自己”死亡,然后重生,比起这种痛苦,维持现状显然要更容易一些。说因为过去如何,他人如何,自己才会变成现在这样的人,都是撒谎,在找借口。我们知道,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悲伤和挫折,有的人会当作“教训”,而有的人则当成不敢触摸的创伤。你认为自己不幸,就给自己的过去涂上了“不幸”的颜色;你认为自己幸福,就给自己的过去涂上了美好的颜色。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只有根据各种“现在”而被着色的各种各样的解释。
二、不赏不罚不竞争,把与他人的合作放在第一位,是共同体运营的原则
1.为什么不能批评?
阿德勒把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分为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权力的斗争、复仇、证明无能,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这些问题行为本身已经包含了“被你批评”,也就是说,被斥责正是他们希望的事情。批评就像是未装上子弹的空膛枪,在学生看来,无论里面装的是不是子弹,你都是拿着枪在交流。这种成本低廉的交流手段,让孩子们在遭到斥责时,除了产生对暴力行为的恐惧,还会在无意中洞察到这个教育者很不成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老师总是批评学生,却一点效果也没有的原因。
2.为什么不能表扬?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的评价,目的就是操纵。当人们一味地追求表扬时,共同体就会被以褒奖为目标的竞争原理所支配。竞争原理下,竞争对手就是敌人,孩子们慢慢会形成他人都是敌人的世界观——相互倾压。而在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中,学生们会形成人人都是我的同伴的生活方式,大家和睦相处,共同成长。
三、爱是自立,是成熟,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1.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自立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尊重就是信赖,基于信赖的关系是交友。教育者与学生必须建立的是交友关系,而孩子最初学习交友的场所就是学校。不信赖孩子的父母会处处提醒孩子。但,他们的话再有道理,孩子也不愿听,反而是越有道理,越想排斥,根源是父母不信任自己。
2.爱是一种决定
如果下定决心从此建立真正的爱,对由两个人完成的课题,我们无论以哪种方式相遇,与任何人都有可能产生爱。那些一起走过的漫长岁月,回头看时,往往感觉是命运的安排,实则是由两人个人的努力慢慢构建起来的东西。所以,命运是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的,我们是命运的主人——从牵起身边人的手开始。
爱的关系中并非全是快乐,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爱这个人,并一起走下去,这就是爱的勇气,也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同时,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也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的感觉。
世界原本简单,是你的心让它变得复杂,从现在开始,做好自己的课题——坚持勇敢地去爱,这不仅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也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纵然艰难,但我的人生要自己做主,因为只有爱才能见证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这才是活着的价值。
摘自有书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