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见未来》是一本由(德) 汉娜·莫耶 / (德) 马丁·盖斯曼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忆见未来》读后感(一):记忆之谜
记忆之谜《忆见未来》
科技在不断推进我们已知的领域,把触角延伸到宇宙边缘,可是对于我们最熟悉的大脑来说,仍然是一筹莫展。
大脑太复杂,不说大脑,就单说记忆,记忆就是一个黑洞一样的迷。记忆有什么复杂的,不就好像是内存和硬盘吗?硬盘就是长期记忆,内存就是短时记忆。不过这本书告诉你,记忆没那么简单,记忆不仅和过去相关联,同时也关涉未来。记忆并不是一个抽屉,不是一个书架,把内容存在里面就完成了。记忆在不断进行加工,并随时可以使用。记忆遵循的根本原则的向前看,虽然它加工的是已经完成了的事情。
记忆比我们想象的重要,失去记忆我们不仅寸步难行,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存在了。失去记忆我们就失去了作为人的一切。
这本书比较复杂,讲了很多关于记忆的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让人耳目一新。而且也有很多例子,让人感觉很有趣,比如可以看成兔子也可以看成鸭子的一个两面画。可是我们只能把它看成兔子,或者看成鸭子,却没办法把它同时看成兔子和鸭子。
记忆规律告诉我们,我们的工作记忆只能记住大约七个信息单元,再多就记不住了。
还有当我们学习语言的时候,到了青春期的后段,学习新的外语就变得更加困难,一些重音、语调的变化,说外语会带口音。英语术语说学外语有一个“可塑性窗口”,这个窗口一旦关闭,我们学习语言的困难就会提高很多。然而也会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已经掌握和学习到的东西也会变得更加牢固,不会轻易失去。
关于记忆的问题很多很多,可是我们最关心也是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阿尔斯海默症了。阿尔斯海默症的患者就是失去记忆。这种病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比例在不断上升。65-69岁只占1.2%,到了80-84岁达到13.3%,超过90岁患病率达到34.6%,一百岁以上基本上达到半数,而120岁以后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阿尔斯海默症。多可怕,我们一方面想要长寿,可是却不得不和这种病进行斗争。如果真的得了这种病,那你活得再长又有什么用呢?只有失去了记忆,我们才会感受到记忆的宝贵。
《忆见未来》读后感(二):神奇的记忆
神奇的记忆
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即人类根据现实存在产生的意识,具有思维能力。人类是历史长河滚滚前进以来,堪称伟大的进化,普通人类的大脑复杂性直到现在开发的也不过百分之几,不为人知的巨大潜能还在继续不断研究和开发当中。人类的大脑是一种具有奇特结构的物体,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语言、运动、听觉、视觉、情感表达等。对于大脑的研究一直是脑科神经学的重点,在不同的领域大脑如同未知的宝藏一样,引领者科学界的人们不断地前进,追求真理。在大脑研究中,人类的记忆堪称是一项奇迹,一生当中经历过的开心、难过、悲伤、忧愁等等,在某个瞬间或者梦境里被唤醒,记忆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是如何运作的?记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忆见未来》是认知领域的一部重磅作品,世界一流的脑科学家,莱布尼茨奖获者汉娜•莫耶和哲学家马丁•盖斯曼对人类的记忆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记忆革命、梦境、超级记忆等进行探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记忆不仅仅可以存储过往,提取信息,还是个导航系统,可以带领我们去我们想去的地方。通过对记忆的研究让人们对记忆进一步认识,理解记忆,把记忆当做面向未来的、具有创造力的东西,让记忆更好的为我们的未来服务,创造更好的人生。
人具有创造力,思维和记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的过程,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在记忆和思维活动中指引着人类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提出遗忘曲线,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本书中作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记忆领域,帮助我们认识记忆的前进趋势。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在记忆的宫殿中,我们思考或练习,回味或确认,记忆的整合或暗示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从"记"到"忆"再到“见”的过程,是一个大脑运转学习的过程,做好记忆工作,不仅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还可以对未来或未知的领域打开一扇窗户。很多人会认为记忆只是对过去的一种认识,其实在人脑这个特殊的存在中,在真正的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去思考或体验,去畅想或创造,碰撞出千万种思想,对未来人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能。
《忆见未来》读后感(三):未来思维力
这本《忆见未来-----记忆如何影响你的一生》由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汉娜·莫耶和马丁·盖斯曼合著而成,份量颇重,也颇具说服力。世人均想获得受人尊重有价值的美好生活,方法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没有好的方法,永远在这不到美好生活的目标。观念的相悖注定会是一个失败的关联,良好的沟通却会让这些变得有可能实现。这本《忆见未来-----记忆如何影响你的一生》一共分为八个章节,详细讲述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得出的观点,读完此书的读者朋友会使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长足进步,也会有更宏观更优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周边及天下之事, 这样良性的思维模式多多益善。想展望未来,就必须对过去有正确的认知。
在第一章记忆革命里,打动读者的并不仅仅是各种理论上的知识,而是探究如何让自己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动力。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要学会高效的学习,敢于挑战固化的自我,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进行科学的卓有成效的学习。敢于不断挑战自我的人获得了更多的成功和机会。学会精巧的记忆方能更好的构筑未来。而大而广之的人类文明的延续,也需要精确的无偏 差的记忆能力才能客观公正的保留并流传下来。
八章的内容阐述在两位教授的详细讲述里揭示了人类记忆的秘密,让每个个体都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深刻领悟自身经历,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生活。
以前看《最强大脑》的时候,非常佩服这些人的记忆力,后来也大略了解过一些记忆法。《忆见未来》中的书名里有一个“忆”字,着重突出了作者对“记忆力”的重视,而在此书中,也着重于记忆对我们现在甚至未来的影响。这便是“忆见未来”的意义所在:“记忆并不是简单地储存我们过往的经历,而是一个精妙的系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我们如何学习,以及我们是谁,最终影响了我们的未来。”所以,有人说要培养一种未来思维能力,即不断在头脑里想象未来的模样,通过有力而有效的想象影响当下的行动和思维,从而努力向头脑中的未来图景前行,从而最终实现这种理想中的未来。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生来便是探寻人生的意义,假如拥有一种良性思维能力,假如学会展望未来,那么也必然因此而受益。
《忆见未来》读后感(四):记忆不只是看上去那样简单
据说鱼儿只有七秒钟的记忆,比起它们我想人类就要幸福的多了。因为我们拥有记住一切的能力,那些在时间的长河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友情,抑或者是关于工作或者是生活中的事件,都能在脑海中形成记忆,帮助我们有秩序的去生活。尽管有些记忆不怎么美妙,但是却能够让人引以为戒。
最近读到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就是关于记忆的,叫做《忆见未来》。正如书籍前言中提到了的一个问题:“鱼鸟相恋,何处筑巢?”本书的作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作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全球最杰出的脑科学家之一汉娜.莫妮耶和哲学家马丁.盖斯曼的强强联合。很难想象,一个神经生物学领域与一个哲学领域,两个看似完全不沾边的领域,如何跨越鸿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创作出《忆见未来》这样一部记忆认知类的图书。
怀着些许不解,些许期待,我开始了一次特别的阅读之旅。每个人都拥有记忆,那些往日发生的事情不知何时就会打开开关如潮水般涌来,我们的人生也因为记忆而变得多姿多彩。那么,假如失去了记忆,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可能会忘记一些重要的人和事,忘记自己是谁,忘记为之努力的梦想,忘记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如此看来,若是没有了记忆,人们将永远的失去自我,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可是,难道这就是记忆所存在的全部意义吗?当然不是。这本书的出现就是为了重新评估我们的记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它。其实,记忆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对生活的规划,并且是不断地随着人们的阅历而发生改变的。它不仅与过去发生关联,同样也会影响着人们的未来。
为了进一步让人们了解记忆,作者首先在第一章中提出根本性问题,即记忆研究中哪些新的认识为我们的思维范式转换提供了证据,然后去追溯这些记忆中的痕迹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用途,随后又讨论对梦境的研究和利用,并深入解读虚假记忆、情感记忆、记忆退化和集体记忆这些情况出现的利弊。最后向读者们介绍了人类大脑工程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让人忍不住去畅想若是人的记忆可以保存那该多好啊!
总的来说,记忆并不是简单地储存我们过往的经历,而是一个精妙的系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我们如何学习,以及我们是谁,最终影响了我们的未来。
《忆见未来》读后感(五):揭开记忆的“秘密”
神经科学或者说脑科学是二十一世纪的前沿科学,很多科学家投身于这个新兴学科,科学成果也是层出不穷。这本书也是这个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的科研理论成果。但在这本书中,作者难能可贵的是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引入了哲学的这个视角。哲学的加盟,对神经科学的研究无疑拓展了视野。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现在神经研究的成果多是碎片化的,相关研究的实验设计也是越来越精巧,但最大的缺憾是缺乏一个比较宏观的视角,而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把许多单个的研究成果整合了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个人,一位女性一位男性,男女搭配,女的是杰出的脑科学家,男的是哲学家,两人都是德国著名大学——海德堡大学的教授。两位教授携手合作,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他们发现有一个领域可以把两人的学科优势发挥出来,这个领域就是——人类的记忆。
汉娜•莫妮耶是一位脑科学家,她的兴趣一直在于研究大脑中使我们在空间中定位以及找到方向的过程。马丁•盖斯曼是一名哲学家,一位分析和阐释过去的(宏大)文本或技术问题的专家。两个人在各自的研究过程中,相互独立地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汉娜•莫妮耶的研究的一个重要洞见是,人们并不能简单地把我们的空间记忆理解成是一份图像的档案,而更应该理解成一个高度活跃的导航系统:记忆因此拥有一种不仅可以回溯过去,同时还能够向前看——向着那个我们要去的地方看的能力。而马丁•盖斯曼发现:我们的文化只有在敢于向前看的时候才能开始说话。如果我们想理解过去,就必须展望未来。
《忆见未来》读后感(六):过去与未来的关系
这本《忆见未来》是对记忆的重新定义,是以一种与之前我们认知的完全相逆的方向来看待它。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脑科学家,另一位是哲学家,他们给本书带来了不同方向的生动描述。从前在我们的认知中,记忆就代表着过去,它的作用好像就是储存一些过去发生过的印象,除此之外别无它用。更别说有人会想到记忆与未来的关系,在书中,记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它影响着人类的一生。
人类的大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之一,它的构造和功能无一不令人震惊,作者对此的研究也是十分透彻。关于大脑实体研究已经到了极其发达的地步,但是对于那些虚拟的神经方面的研究却一直在进步,因为这些东西是需要结合一些哲学的方法,这样一来本书的两位作者完成了一次巧妙地配合。
记忆常以各种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对其抱有千奇百怪的猜想,在电影中甚至有一种专门描绘记忆的剪辑方式叫做闪回。人们总说在死前的一瞬间,大脑会回忆起一生的经历,对于这种不知不觉存在的东西,人们对于它的研究更加具有难度,小小的大脑到底是如何储存下如此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的意义又如何,本书都有详细的分析。记忆确实有着它的不简单,而既然无法用实体化的研究方式去解释它,那么就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它,把它和未来联系起来。
这本书中包含了各个角度对于记忆的解析,还有梦境,书中甚至谈到了在何种情况下我们能够控制梦。这些记忆也会影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下意识反映,所以说其与未来当然是息息相关的。有些时候我们还会出现一些虚假回忆,但这些记忆我们又不知道从何而来,这就像是信号干扰。既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有人回去解决,书中谈到如何去唤醒虚假回忆。这也就证明了本书的主旨,记忆不光可以存放过去,也能展望未来,且具有高度的创造能力。这些记忆不仅给我们带来生活上的方便,有时也会扰乱我们,我们应不应该控制它,或者如何去控制它,这都需要在书中寻找答案。
这本书再次证明了人类的神奇,我们身体上的任何构造都是极其精致的,对于自我的研究其实是最难的,但人们会不断去努力研究,直到解开所有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