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孤独梦想家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1 21: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孤独梦想家的读后感10篇

  《孤独梦想家》是一本由[英] 戴维·巴尼特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梦想家》读后感(一):成为彼此生命中的光

  世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有人用欢笑掩饰,有人用冷漠逃避。可每个孤独的人都怀揣着希望与梦想。他们内心都是温柔脆弱的,总想塑造完美自己,顾及着周遭所有人的心情,但往往遗忘掉了最珍贵的自己。每个孤独的人都会造一个坚强的外壳,当再也忍受不了现实残酷,他们就躲进这个壳里。但往往孤独的人也是幸运的,长时间的独处善于自省,当坚强的光照亮他们,便会放射出奇异的光彩,因为他们的心都是爱造就的。

  世上所有的悲剧似乎都发生在了梅杰家和奥默罗德家,一场场欺骗与意外让原本幸福的两个家庭支离破碎。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无法原谅父亲母亲,无法释怀弟弟之死的托马斯在初恋被拆散,婚姻失败之后机缘巧合奔向无人宇宙,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年纪轻轻的艾莉在兼顾学业同时要打三份工操持起这个时刻面临骨肉分离的家,弟弟詹姆斯聪敏机智却不得不忍受学校恶霸的欺凌,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格拉黛丝奶奶时而清醒时而迷糊,却从未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为了给孙儿报仇,居然孤身一人乔装打扮教训了学校里的那群小混混。当被逼到绝境生活却处处有转折。极度孤独的宇航员为了打通前妻电话却阴差阳错的打给了奶奶格拉黛丝,这两个长时间被悲剧环绕的家庭就这样成为了生命中的唯一,詹姆斯在太空中为遇到难题的奥默罗德家提供了精神上的帮助,就像詹姆斯说的那样,托马斯也得到了情感上的救赎,詹姆斯也相信,托马斯会是一个好爸爸

  成长伴随着痛苦烦恼,没有人生来是坚强的,但希望与信心永恒无穷的力量,点燃着生命的气息,哪怕是在漫漫长夜,只要火种不灭,终会等来光明的那一天。孩子成人世界总隔着一条鸿沟,只有拥有不灭童心人才能和孩子们对话。为了詹姆斯能赢得比赛,托马斯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出舱修好了天线,本想轻生的他一步步地向童年曾经愿望进发,而詹姆斯也发誓在十二年之后去追寻他的足迹。看似普通人们,聚合起来便能发挥出如此巨大能量人性光辉,彼此拯救。从此,学校里再也不会有人瞧不起詹姆斯了,爸爸也回家了,劳拉最终也被默默帮助着她的黑人小伙德利尔所温暖感动,成为彼此生命中那一颗最闪耀的星。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找回希望与自信,就像文末大卫.鲍威尔在《starman》里唱到的那样:喧闹声音结束了,再次袭来的是一层层温和节奏星星侠在空中静静等待,他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值得的,让孩子们放下负担,起舞!

  《孤独梦想家》读后感(二):有梦想是好事

  这是一部联结了太空与地球之间的治愈系作品,比以往同类别的故事震撼了不少,在快速发展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人都在面临着孤独,然而这种孤独却得不到宣泄。没有人愿意听我们的抱怨,就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两个孤独的人阴差阳错走到了一起,他们找到了宣泄的目标,而我们呢?作为读者,我也曾幻想过能够接到这样一个电话,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有希望。

  托马斯的前半生被作者描述得很悲惨,家庭的支离破碎使他差点疯掉,最后毫无希望的他只能选择默默无闻离开。就在想要与这个世界上最后牵挂的人告别时,格拉戴丝接通了他的电话,命运从此刻改变。就好像是做梦一般,他们找到了寄托,在交谈之中,他们发现自己原来并非一无是处。当一个人可以去拯救另一个人的时候,就证明了其伟大之处。身处太空的托马斯就像是我们看待电视上的明星一样,对于素不相识的人,很难看到他光鲜亮丽外表下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秘密,很多人在自杀的前一刻看起来都很正常。托马斯和格拉戴丝的那通电话如果再晚一点,结果不可收拾了。

  一个想要寻死的人,反而能去拯救另一个人,这证明他没有发现生活的本质也就是说他并不像那些艺术家一样,把死亡当作是一件追求美的事,而仅仅是单纯冲动。这点证明,道理我们都是懂的,只是当局者迷,我们的孤独不是必然,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心灵导师,也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个。这场机缘巧合是两个人更加相信生命的美好,还有很多人没有找到点醒自己的导师,不过这本书拥有这个功能,看过之后总会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离开地球是一件多么酷的经历,很多人们渴望得到的东西总也得不到,而得到了的人却又不去珍惜。没有谁的生活是完全黑暗的,只是有一点黑暗就不停往里面钻,明明旁边就是星光大道,为什么不静下心来去寻找一下。这是一本很符合当下社会背景的书,它的主要受众是迷茫年轻人,在事业爱情方面都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我也经历过绝望,甚至我现在正在处于最孤独的阶段,然而这个故事让我重新找到了希望。

  《孤独梦想家》读后感(三):逃离不是救赎,我们因爱和解

  戴维·巴尼特,一位英国新晋作家,我抱着一丝好奇打开了这本风靡英伦的作品。《孤独梦想家》好像就是一个微笑着跟你诉说悲伤的人,陷入深渊的彼此作为希望,阴差阳错的建立起暧昧桥梁。孤独、梦想、消沉失望…..令我动容的不是相互扶持的文字治愈,反而是温度过后,面对过往思考和遗忘。

  小说封面上面有一句话“每个人都曾深陷泥潭,但总有在眺望远方。”故事的梗概基本上都在介绍里了,就是两个不同的家庭,均受到了生命的考验。宇航员托马斯是英国宇航局送入火星的第一位航天员,他没有因此自豪而伟大,反而义无反顾的想要逃离,前往太空,然后把生命葬在火星;而老妇人格拉黛丝同样生活多舛,常年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为一个的儿子锒铛入狱妻子逝世,与她生活在一起的孙子孙女也面临被送去福利机构的命运。

  他们都是陷入生活“泥潭”的不幸者,但他们同时也是上帝释放爱与希望的洗礼者。托马斯的一通临别电话,打到了格拉黛丝那里。沉沦多天,始终被黑暗和绝望吞噬的人,对未来没有希望的人,抓住了生命中微弱耀眼的光点。托马斯想要自杀,反而却成了格拉黛丝的生活“导师”,格拉黛丝迷茫无助,反而却引导年轻人放下负担。他们都是迫不得已堕入绝望的边缘,也许没有这通意外的来电,两个人的命运就此终章。

  托马斯不想背负这么艰巨的使命任务,在小说一开始边透漏了” 缕缕香烟烟雾袅袅升起,在屏幕观众之间的漆黑空间里交缠在一起。座位上坐满了人,含混不清的谈话声此起彼伏。 这是托马斯一生最快乐时光。”他不想要光环围绕,不想要世人瞩目。他想要平淡的生活与父亲的争论,想要与弟弟攀谈,想要伏在床头看着孩子入睡。生活的恶魔亲人逝世后将他推向地狱的边缘;而格拉黛丝同样在生活接二连三的打击疲惫不堪,唯一活下去的勇气可爱的孙子孙女,在得知要把他们分开时,格拉黛丝再也无法平稳自己已经濒临崩溃的灵魂

  他们一度想要逃离,逃离这个悲惨的世界。直到那通来自宇宙的呼唤,终于让他们重新拾起勇气,一个悲伤的灵魂遇到另一个悲伤的灵魂,犹如找到彼此的镜像,犹如发现生命的知己。经历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戴维·巴尼特用温暖的构思,把他们牵在一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总是对另一位作家的印象挥之不去,就是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同样一个擅长用温暖的文字治愈心灵的人,同样对生命尊重,对生活充满希冀的笔者

  悲痛的经历,面临的难题,所有你经历的只不过是生活跟你开的一次玩笑,因为我相信,你现在经历的所有伤痛,未来都会以美好的方式加倍补偿

  《孤独梦想家》读后感(四):来吧,孤独

  如果一个人很享受独处的时刻,那他的处境还算孤独吗?第一次看见《孤独梦想家》的书名时忍不住想到了以上的这个问题,它曾困扰我良久,后来慢慢地不纠结了,我喜欢独处那就享受它好了,如同我享受阅读过程

  《孤独梦想家》的故事脉络以大写字母“Y”的形式展开,原本两不相关的人活在各自的生活里却因一个意外而遭遇彼此,从而在新的局面之下有了新的生机,在融入对方人生的同时也抚慰各自的情感缺失,所以这看起来至少是一个治愈的故事。

  故事中的一方托马斯-梅杰是个身在太空的宇航员,而另一方格拉黛丝是一个七十多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那么如此毫不相关的两人是怎样交汇到一起的呢?很简单,一通电话。

  初读时我已做好心准备,自己将迎接书中这些充满不幸的人,不幸运也不幸福。预估作者将开篇溢满痛苦的情绪,先抑后扬才更知幸福的不易与珍贵。可没想到的是我低估了这本书情节上有着极强的戏剧性以及让我捧腹的幽默,一度让我错觉莫非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

  在读毕三、四十页之后,我就深深喜欢上了托马斯-梅杰这个人物,作者在其八岁生日时种下“不幸”的种子,四十六岁生日时阴差阳错成为第一个去火星的人,也许是他的孤独在这地球上的群居生活中太过显眼,若是去了火星那这孤独看起来就理所当然。按说这个失去家庭、爱情对工作也无热情只想逃离地球的人看上去应该算作不幸的,可是他惹哭小女孩、对鲍曼的两条眉毛脑洞大开时却又是那样的随性魅力

  如果可以将巧合赖作命运,那托马斯将生前最后一通想要打给前妻的电话错打给了格拉黛丝就是一个温柔的奇迹。就像书封底所问的那句话“如果有人声称他的电话是从外太空给你打来的,你会相信吗?”估计大多数人会认为是遇见骗子而挂掉电话,可是格拉黛丝相信了。也许这不仅仅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还有让她感到无依又孤独的心使然,现实中她不仅照顾不了还未成年的孙子、孙女,就连自己都无法照料,当看到冰箱里的手机与充电的奶酪,这种错位让人好笑又心疼。

  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就是在这样的小细节上去触动人心,才会让人在意他们的相遇会带来怎样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对他们本身,还将影响身边的人。作者在主时间线上插入相关角色回忆,使人物背景与故事情节更贴合也更为饱满。也许人从出生就注定是孤独的,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渴求互相抱团取暖的作用,可是有时又迫切需要适当距离。我喜欢作者不在作品中直白露骨的阐述他对人性的解析,而只是用简单有趣微甜略苦的故事来诉说人生那么长又那么短,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活着的角度

  这个故事最终有个一如预期的温暖结局,即使它最终未能治愈我,也只是因为我就纯粹的喜欢孤独而已。

  疯猴勿杀20171222读后感

  《孤独梦想家》读后感(五):直面自己的伤口

  逃离,不会把我们从泥潭里拉出来,只会让我们愈陷愈深。想走出泥潭,就要直面真实的自己,和自己和解。

  当以前的英语老师说起,美国或将启动登录火星计划,届时会选择一些志愿者上去,可能,上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我就所得额应该没什么人会去吧。离开地球,意味安全感几乎完全丧失;在火星上,要面临着恐怖未知,及时幸存,也要担负着建设重任。如果真有人自愿去火星,那得是有多么热爱这项事业,多么热爱人类啊。

  可现在戴维·巴尼特告诉我,自愿去火星的,不一定是怀着极大的热忱与爱去的。可能正好是反面——对人生完全绝望,去火星,变成了对自己的放逐。

  这就是《孤独梦想家》的主人公托马斯。

  或许该说幸运吧,虽然托马斯是怀着死志登上火星,但在他即将自杀的时候,他想跟自己曾经的爱人告别,于是他向地球打了个电话。而正是这个电话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想不到变化。当然,托马斯没有再寻死了。

  是他曾经的爱人用真爱打动了他吗?

  不是的

  因为,他打错电话了。

  那是他打给了一位善于调节别人心理状况大师,或者一位十分热爱生活的人,用专业水平或者激情,使得托马斯又对生活有了希望?

  都不是。

  他打给了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老奶奶

  想想看,能指望得了老年痴呆症的人,说出什么救世金句呢?

  而且,这位老太太的处境,丝毫不比托马斯差。家庭里的主要劳动力去世的去世,坐牢的坐牢,孙儿辈只有十五岁的孙女和十岁的孙子。在生活已经很窘迫情况下,还遭遇了诈骗。真是雪上加霜。如果再没有充裕的金钱两个孩子就要被送去领养机构了,明明有家人的孩子,就要像一个孤儿一样被领养了。谁能愿意自己的家人遭受这些呢?可想而知,老奶奶心里得有多么悲观

  可能就是看着别人悲惨遭遇,就会觉得自己的苦难减轻的原因吧。这通打错的电话,没有遭遇被早早掐断的命运,反而在两个困苦的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通过这座桥,我们手手相连。

  仿佛一切都在等这个转机,这个电话之后,两个人的生活都开始走向美好了。可以说是相当治愈了。

  但是,托马斯为什么起初会那么绝望呢?

  答案都在书里,一起来看这本书吧~

  作者戴维·巴尼特的描写相当细腻,对人物的刻画很到位。细节之处,读来甚是动人

  

  《孤独梦想家》读后感(六):向昨天学习 为今天而活 为明天而希望

  《孤独梦想家》是一部舒缓,洋溢着温情的作品。一拨不经意的电话让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建立了联系,不仅给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以希望,而且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救赎。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爱的故事。“没有人理应得到幸福,幸福并不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托马斯是一名在宇航局工作的职位低下的化学师,因为一时冲动穿上了一个死掉的宇航员的航天服,把自己摆在了全世界媒体的面前,成为第一个登上火星的人类。8岁时看到将他独自留在影院的父亲与不是自己母亲的女人抱在一起,从此他的生活再也没有光明,直到父亲临终,也没有原谅他对婚姻的不忠。18岁时他目睹活泼开朗的弟弟沉入水中再也没有浮起,多年来无法原谅自己为什么不早点下水救人,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为了陪伴母亲他放弃了青梅竹马的爱情。走近婚姻后,他不愿意给爱人完整的家庭,他不敢要孩子,他不相信自己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地球上有六十亿人,他却连一个朋友都没有。明知道这是个有去无回的旅程,但他没有任何绝望,迷失、恐惧的情绪。唯一的挂念就是再婚的前妻,他想在空中向她告个别。于是拨通了前妻的电话。

  但接通电话的却是一个糊里糊涂的老太太。从此一根电话线将他与这个家庭紧密的连结在一起。“所有的幸福家庭都是一样的,但愚蠢又不正常的家庭各有各的愚蠢和不正常”十五岁的艾丽用她稚嫩的双肩扛下了家庭的重担,母亲车祸离世,父亲坐监。她与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奶奶和十岁的弟弟相依为命。上学之余打了三份工,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青春女孩该享有的爱情,她始终感觉黑暗将她包围,生活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她努力的维持这个家,照顾奶奶和弟弟,只为了不被福利部门将他们一家人分开,等待爸爸出来全家团聚。

  这根来自太空的电话线将托马斯与艾丽一家不可思议的连结在一起,与这家人的通话让托马斯麻木许久的心灵平添了一份异样的光泽,一切都显得不真实。他不再是那个冷漠无趣的汤姆少校。而与他的通话,也让艾丽一家被黑暗包围的生活,好像被一个很小但异常明亮耀眼的光芒穿透,那就是希望。托马期利用自己的价值以及依此得到的信任,给一家人以希望的感觉,哪怕一刹那,从此,他单调的生活多了一些音符。

  小说的结局温馨而美好,帮助他人,同时更是救赎自己。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十岁的詹姆斯与托马斯相约在二十年后在火星相聚。“他此时依然很惊讶的发现,他很想活下去”。我喜欢这部小说那种娓娓道来的语调以及舒缓的节奏。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味道和这部作品的救赎主题是如此的相得益彰的。虽然看过太多爱与希望的故事,但内心依然被感染着。外太空都是黑暗的,而我们的内心是光明的。在生活中各种境遇磨砺了我们儿时完美的愿望以及那份难得的天真,慢慢的让我们变得冷漠、无情、麻木。作者以细心而又贴切的文笔抚慰了我们的心灵。

  这个世界穿透一切的阴暗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无法到达,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的力量。

  《孤独梦想家》读后感(七):绝望中的希望——来自火星的温暖

  如果有一天,你处在极端绝望的境地——阿茨海默病的困扰,一家人的困窘,以及随时冒着亲人们被福利部门拆散的危险。 突然,你收到了一个来自外太空的电话... 如果有一天,你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望,亲人都已去世,妻子也离去。你了无牵挂,独自一人登上去往火星的不归路。 在与这个世界失去联系前,你拨通了一个电话... 一部特殊的铱电话,将两段毫无关系的人生联系在一起。 温暖与救赎,信任与依赖 当你深陷危机时,是否愿意依赖一个陌生人? 本书将这个问题拍在读者的脸上,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又希望这一切是真的。 托马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登上火星的宇航员,表面看来风光无限,但剥下荣耀的外衣,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任何希望的普通人。他甚至想到了火星就自杀。 而艾莉一家则是彻彻底底在泥潭中挣扎的普罗大众,奶奶罹患阿兹海默症,爸爸在服刑,弟弟还年幼...面对着社会福利部门的威胁,姐姐艾莉不得不挑起重担。 不过,就算在绝望中,也能让人看到一丝光亮。 爸爸给家人留下的一笔巨款投入了无底之洞,一家人面对房子被收回的危险境地。但在这时,弟弟詹姆斯得到了一个参加化学竞赛的机会,而奖金正可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托马斯对于詹姆斯的辅导也值得点赞,不是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是一步步引导他找到属于自己的完美实验。虽然詹姆斯历经艰难做成的实验演示装置被小流氓弄坏了,但是托马斯给了他一个更加完美的“蓝色天使”,并以此助他夺得桂冠。 “蓝色天使”的完成过程使人忍俊不禁,但它的美丽不仅仅是甲烷所带来的,更是其中所蕴含的人性的温暖。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正是因为为了援助艾莉一家,托马斯迈出了“那一步”,进行太空行走,重新建立与地球的联系。 也正是因为遥远太空的援助,艾莉一家才得以走出深渊。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结局治愈而美好。 封面上写的“希望之书”,诚不欺我也。

  《孤独梦想家》读后感(八):口袋里的十便士

  如果有人声称他的电话是从外太空给你打来的,你会相信吗?

  托马斯是英国宇航局送入火星的第一位航天员,可他并不想背负所谓科学实验的重任,他愿意踏上这趟没有回头路的太空之旅,只有一个原因:他想自杀,到了火星就自杀。

  在这之前,他想到了那些曾经在他身边出现又一一离去的人,他想跟自己曾经的爱人做最后的告别,可是阴差阳错地把电话打到了七十一岁的老奶奶格拉黛丝那里。

  格拉黛丝的生活也是一团糟——自己患了老年痴呆,儿媳去世了,儿子在蹲大狱,孙子正在遭受校园暴力,而孙女为了养家不得不在上学的同时打三份工。雪上加霜的是,因为格拉黛丝的一次低级错误,他们一家人即将被赶出自己的房子……

  为了保住这一家人的住所,托马斯不得不在遥远的太空中指挥参加科学比赛的小孙子詹姆斯,帮他赢得比赛的奖金。全家的希望也就此燃起。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有一种美好的预示:一切不如意终将远去,未来风景独好。

  普遍说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先抑后扬的大团圆故事。

  可是,你真的以为这就是故事真正的结局吗?

  试想一下,如果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去读这本书,会不会觉得这个大团圆结局,也有一点心酸呢?

  1、为什么要“呼叫汤姆少校”?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托马斯•梅杰,Major(梅杰)也可译作“少校”,所以他经常被同事称作“汤姆少校”。而这本书的英文名就叫做CALLING MAJOR TOM(呼叫汤姆少校),熟悉吗?是不是想到了大卫•鲍伊的那首《太空怪谈》?

  ace Oddity(太空怪谈),David Bowie

  来看一下这首歌的歌词:

  地面指挥呼叫汤姆少校

  服下蛋白质药片,带上头盔

  地面指挥呼叫汤姆少校

  倒计时开始,启动引擎

  检查点火装置,愿上帝与你同在

  这里是地面指挥,呼叫汤姆少校

  你干得真不错

  媒体都想知道你穿了哪只球队的球衣(讽刺媒体关心的不是重点)

  如果可以的话,现在是时候出舱了

  quot;这里是汤姆少校,呼叫地面指挥"

  我正一步步穿过舱门

  以奇妙的方式漂浮着

  今日的星尘看起来也如此不同

  在这儿

  我待在船舱里

  远在地球之上

  看着蔚蓝的地球

  而我什么也做不了

  虽然穿越数万英里

  但我此刻非常平静

  我想我的飞船知道该奔向何方

  告诉我的妻子,我爱她,她知道的

  地面指挥呼叫汤姆少校

  你的电路装置停止运行了,出问题了

  你能听到吗,汤姆少校?

  你能听到吗,汤姆少校?

  你能.....

  我漂浮在船舱的周围

  远在月球之上

  地球如此蔚蓝

  而我什么也做不了

  如果没有猜错,作者应该是大卫•鲍伊的粉丝。写这个故事也是得到了这首歌的启发,以至于不但给故事的主人公取名“托马斯•梅杰”,还把故事的舞台搬到太空中去。

  和《太空怪谈》这首歌一样,《孤独梦想家》的主人公托马斯也是个前往太空执行任务的宇航员。随着他与地面控制中心对话来往,气氛一步步从轻松坠入沉重。

  “今日的星尘看起来也如此不同。告诉我的妻子,我爱她,她知道的。”

  然后呢?

  汤姆少校失去了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联系,漫无边际的宇宙中,他一个人漂浮着,无所适从着,去向不明。远在太空中,他只能望着地球,什么都做不了。

  这是一个对未来充满理想的宇航员最后的结局——汤姆少校最后的结局。

  丧不丧?太丧了。

  所以,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丧的,可能存在治愈,但治愈绝对不是本书的结局。

  2、主人公为什么会这么丧?

  如何摧毁一个人?很简答,把他喜欢的东西打碎。

  故事从托马斯和他的父亲开始写起。

  托马斯的父亲是个好父亲,对此书里有个侧面描写——父亲带他去看电影的路上,看到圆圆的月亮随口说了句:“就跟十便士硬币一样圆”。听到这话,托马斯闭上一只眼睛,把拇指和十指对准圆圆的月亮,说:“我抓到了,爸爸,我抓到月亮了!”一般成年人听到这句话估计只会回答一个“是吗”敷衍了事,但是托马斯的爸爸不一样,他对托马斯说:“那你就把它摘下来放进衣兜,也许有一天可以用到。”

  这个回答很温暖,也让托马斯很满足。这是托马斯平日里非常开心的一天,直到这天快结束的时候,他无意中撞见爸爸在车里和一个陌生的漂亮女人“打架”——原来,带他去看电影只是为了方便和情人偷情而已。

  这一个画面,奠定了托马斯一生丧的基础——他崇拜的父亲形象被无情地打碎了。

  托马斯为父亲保守着这个秘密,但是就此也疏远了他,甚至父亲临终的时候乞求他的原谅,他也无动于衷。伤口已成,还搁在那里流着血,无法愈合。

  第二次人生重击发生在托马斯将要去上大学之前——弟弟在自己面前意外溺水身亡了。痛苦经历得太多,人就会变得麻木,幸福和悲伤的感知力都会下降,这也就解释了托马斯后面的人生,看似满意的婚姻却没有特别幸福;未出生的小孩夭折了以及母亲的去世,有的也最多是困惑而非绝对的痛苦。

  离婚之后,托马斯毅然决定代替死去的宇航员独自去遥远的火星执行任务,他的任务是在火星建立基本的生活设施和种植,以便为几十年后人类的火星移植计划打基础。

  这是一项“自杀式”的志愿行动,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从离开地球的那一刻起,所有和你发生过联系的人都会永别,此生不再相见。

  然而事实是,托马斯并不是真的想去火星种土豆,全人类的星际移民愿望和他一点关系也没有,他的目的只不过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悄无声息地了结自己的生命。

  这样一个从头丧到脚的人,让人不禁想起今年热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男主角扮演者卡西•阿弗莱克。如果《孤独梦想家》也拍成电影,那主角一定还是首选他来演。从《海边的曼彻斯特》到《鬼魅浮生》,再到明年的《斯通纳》,卡西•阿弗莱克对这种被生活侵蚀过的男性角色好像信手拈来。

  《海边的曼彻斯特》,卡西·阿弗莱克

  想象一下托马斯这样一个丧丧的人,顶着卡西•阿弗莱克这样一张丧丧的脸,突然,生活给他一次治愈的机会——在太空中,他无意中将电话打入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他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帮他们拜托困境。历经了一些波折,在最后的电视转播中,托马斯终于帮助在地面的詹姆斯完成了一个横跨几万英里的实验,帮助他赢得了奖金。

  如果故事在这里结局,那无疑是非常圆满的——托马斯因为帮助了别人而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地面上的一家人过上了不愁吃穿的生活,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相爱的人也团员了,最重要的,托马斯也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决定去火星做好本职工作,等待第一批火星移民的地球人。

  但是书最后有一个神来之笔——

  乐曲响起,托马斯看着窗外的地球,此时看起来,地球就跟一枚十便士硬币差不多大小。他闭上一只眼,用拇指和食指将它从黑暗中拉出来。

  “你干什么呢?”克劳迪娅糊里糊涂地说,不过她被逗乐了。

  “我抓住了地球,所有的人都在地球上。”托马斯轻声说。

  他把地球放进口袋,就挨着他的心脏。“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你真有意思,托马斯。我好像很想你。但你在离开之前,我连你是谁都不知道。”

  托马斯没说话,他只是闭上眼听音乐。然后,他唱了起来,而战神一号则像一只美丽的蜻蜓,缓缓却不可阻挡地移动,在宇宙中继续着一场无法回头的旅行。

  有一个星光侠。

  他在空中等待着。

  原来父亲让他摘下的那圆圆的“十便士”,这么多年一直在他衣兜里,沉甸甸的,无法放下。

  所谓也丧也治愈,大概就是如此了。

  《孤独梦想家》(CALLING MAJOR TOM)

  《孤独梦想家》读后感(九):真的是那些不再重来的,使得生活如此甜蜜吗?

  “是那些不再重来的,使得生活如此甜蜜。”

  对,我们总是对过去无法释怀。

  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这一年的冬天,意外地被书封上的这句“每个人都曾深陷泥潭,但总有人在眺望远方,逃离从来不是救赎,我们需要做的是与自己和解”击中。

  现实那么让人受挫,真的急需些什么东西来暖暖心。

  在这个叫《孤独梦想家》的故事里,男主角托马斯有着非常不愉快的过往以及还算是不错的运气。

  托马斯,英国宇航局送入火星的第一位航天员,他有着自己不为人知的秘密。

  大家都觉得航天员伟大又光荣,但褪去这些光环之后,托马斯义无返顾地执行前往太空的任务,其实只有一个原因——他想自杀,到了火星就自杀。

  他不肯面对朝夕相处的宇宙飞船,执着地把它称为“小屋一号”。

  他时常回忆起自己已经去世的弟弟、父亲、孩子,以及在他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后,又消失得了无痕迹的妻子。

  他也曾经想做个可以被万人景仰的大英雄,但现在,他绝口不提曾经的梦想。

  希望总是在近在咫尺的时候,攸地消失。

  在自杀之前,他想跟自己的前妻做最后的告别,可却阴差阳错地把电话打到了格拉黛丝那里。

  彼时,格拉黛丝的生活一团混乱。

  她患有老年痴呆症,儿子入狱,儿媳去世,她与年仅十五岁的孙女艾莉和十岁的孙子詹姆斯一起生活。

  一家三口只靠艾莉没日没夜打工赚来的钱维持生计。

  祸不单行,格拉黛丝还遇上了诈骗,一家人用来租房子的钱被尽数骗走,他们面临着要被人赶出家门且两个孩子被送到领养机构的命运。

  接到来自外太空的托马斯打来的电话,就如同一根救命稻草,同时牵住两个身处绝望的人。

  有时候我会觉得,一个人能遇见另一个人,然后从沼泽中爬出来、活下去,其概率跟奇迹发生差不多。

  所以托马斯何其幸运,有机会解答年幼时便失去的弟弟在生前向他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

  面对回不去的过去,有多少人能坦然自若地自处呢?尽管已经猜到结局,但是在看到托马斯再也不把飞船称为“小屋一号”的时候,我还是觉得特别感动。

  发生过意外不重要,经历过坎坷不重要,甚至面对着失去都不那么重要。

  放下过去,最难得。

  或许真的,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真的就是,在深陷泥潭的时刻,不要忘记眺望远方。

  《孤独梦想家》读后感(十):自我救赎的希望之路

  我们都曾身陷绝境,心陷绝望,无法得到拯救,而想着逃离这个世界。却不知,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没有希望,越来越对这个世界提不起任何兴趣。也许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了爱,所以没了希望。

  托马斯是一个很糟糕的人,或者说他的前半生让他显得很糟糕。 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原本感情堪比连体兄弟的父子,就因为八岁那年亲眼目睹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发生改变:恨父亲,不再与之亲近,哪怕父亲临终说他知道错,也得不到托马斯的原谅。托马斯单纯可爱的内心,也因为那一年而改变。不幸接踵而至,年幼的弟弟在他身边去世,所有人都认为是他没有及时救弟弟皮特而导致悲剧,他也就这样认为,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中,内心得不到救赎。失去太多的托马斯母亲,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的日子,藏起了所有托马斯初恋者劳拉的信件致使托马斯失去了一生所爱。本以为糟糕不会继续,本以为珍妮特的出现能够让他死水一般生活带来不一样的色彩,然而,年少时候父亲、弟弟以及初恋所带来的阴影和创伤,不知不觉让他内心蒙上了阴影,认为自己是无法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更别说当一个好父亲。所以,不幸依旧降临,托马斯的前半生真的很悲惨。最终,孤独一人,讨厌这个地球上的人或物,他要远离。 阴差阳错,又或者说是他自己选择的,踏上登外太空之路,想着离开这个世界前再问候下珍妮特的他,把电话拨去了格拉黛丝那里,从此开始了帮助这一家子摆脱困境的道路,也开启了自我救赎的希望之路…… 托马斯看似在拯救奥莫罗德一家,实则是在自我拯救。他们所热爱的填字游戏与文中主题互相照应:因为一开始心中没有了爱也没有了希望,所以他一直不知道答案。后来,他用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能力把他们一家的生活轨道拉到正轨,他悟出了答案是:希望。 因为没有希望,所以托马斯想要远离地球,在外太空结束自己的生命,与这个世界彻底告别;因为没有希望,艾莉一次次地想放弃,天真的想靠自己的双手守护这个家。艾莉很伟大,为了这个家失去太多,未能享受到她那个年纪该有的呵护。因为没有希望,詹姆斯总是瞻前顾后,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家人不够依赖。而这个71岁的格拉黛丝老太太,恰恰是书中一直心存念想,心存希望的中心人物,她为这个家带来了曙光,也为托马斯带来了希望。文末有一丝丝悬念,也许托马斯会有个欢喜冤家,祝愿呢。不过我更想说艾莉,我敬佩她,也心疼她,世界上仍旧有太多这样的她,靠自己的小小臂膀在撑起整个家,希望辛苦的她们在辛苦过后能够有个好的生活,辛苦能够有尽头。 这世间,多的是对生活失去了念想的人,所以全世界每天都有太多不幸的事件在发生。每个人都渴望着有人来帮助自己,来拉自己出万丈深渊,却不知道:人不自救,他人难救。无论这个世界给了你多少不公、不平、不正,你都不该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放弃就要得到的希望。这条自我救赎的希望之路也许艰难,但结果绝对能让你不负所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孤独梦想家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