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豹变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1 21: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豹变读后感10篇

  《豹变》是一本由木心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豹变》读后感(一):不管怎样,还是要做个善良的人啊

  1

  往返济南的火车上,看完了木心的《豹变》。

  这是本“循环体”小说,16个短篇均选自木心的其它文集。

  如果你读过《哥伦比亚的倒影》、《温莎墓园日记》、《巴珑》、《爱默生家的恶客》等,可以不用买《豹变》,基本上都有收录。但是,如果你是木心文字忠实拥趸,还是会觉得捧一本小说一口气读完更过瘾。

  如果不是开篇的长序,一般读者大概不会知道《豹变》是“短篇循环体小说”,不会留意这部小说是按“童年少年青年、老年"的人生排序,对应“战前、二战、二战后、建国后、国门打开”等几个历史阶段,有“时空经历文明艺术的相互交错,我中有你,他中有我”……

  如果不是童明的长序,我甚至不知道木心的风格是“现代主义的先锋派”,不知道《豹变》的时间排列线索,隐含着一个艺术家精神成长史;不知道《豹变》源自《易经》的革卦: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

大人即坐拥权位者,变化如虎;小人,脸上变化甚多。大人、小人的变,我们见得多了。惟君子之变,漫长艰辛,可比豹变……木心解释书名时说:豹子的一身皮毛很美,他知道得来不易,爱护得很,雨天烈日,他就是躲着不肯出来。

  就像陈丹青无数次讲到木心时提到过的,木心总是说他们“你们读书太少了”。读木心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他读书太多了!他怎么读那么多书?怎么知道的东西那么多?怎么有那么好的记性?……”

  所以,我读书总是会规规矩矩地先看序言或后记。

  2

  《豹变》中,最喜欢的是《夏明珠》。第一次读到时就惊叹木心何以把一个民国时期的“包二奶”(感觉这个词是对夏明珠女士的亵渎,我错了)故事写得如此惊世骇俗,爱恨情仇里的国恨,国恨家仇里的情伤,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彰显人性之善……

  最感到震撼(和惊悚)的是《一车十八人》。我能想象多年以后垂垂老矣沙发上打盹,回忆认识的人经历的事读过的书……大概还是会记得夏明珠,更是会记得《一车十八人》,甚至可以给小辈的孩子们讲一讲,就像我们小时候听别人讲的那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民间故事一样

  我总觉得此类启蒙故事对小孩子影响趋向正面,使他们很小的年纪就能确立善恶观,并愿意做个好人。不论是好人的榜样力量还是有“坏人会得到报应”的畏惧心,都能让人趋向选择做个好人。

  科学家研究发现,影响善恶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情心,也就是感同身受、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有同情心的人更愿意帮助别人,也更慷慨,缺少同情心的人往往更残忍暴力,甚至有反社会倾向。近期发生的江歌案中的陈世峰、刘鑫,被列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教科书式老赖”的黄淑芬,所表现出来的恶,皆是因为没有同情心。而他们的恶报,业已开始

  同情心、共情能力这种东西有两个来源:一是先天遗传,二是后天培养。先天遗传这种东西不好改变基因里就已经坏掉的人世界肯定也有,精神学家已经通过研究发现,精神变态者的大脑里的杏仁核灰质比正常人少,普通人凭感觉就能分辨的善恶,他们需要思考才行。好在正常的大多数的人,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所以相信善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教育培养的一种。我看《了凡四训》的感觉就是,这不就是讲“因果报应”吗?

  3

  《一车十八人》的故事是这样的。

  李山在研究所开了三年车,原先他是个嘻嘻哈哈的小伙子,如今经常不发声,经常在车里打瞌睡。别人都没有发现他的变化,因为“我”跟他学过开车,知他婚后跟妻子感情不合,就宽慰了他几句。

  这一天,所里要去参加讨论会,十七个人坐在小李的车上等他,左等右等小李不来,所有人都急了,眼看也要迟到了,小李才出现。上了车,大家七嘴八舌骂,“车厢要炸了似的”,你一言我一语,都不是好听的话。从鄙视他的身份,到他走路的姿势,猜测他是因为钱要罢工到他老婆跑了……“我”因为跟小李学过开车,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实在听不下去了,就替小李说了几句话。

  没想到那些人连“我”骂了(用现在的话说是“躺着中枪”)。车上的十六个人继续调侃小李,话也越说越难听,围绕着小李的老婆开着荤素兼有的玩笑。“我”又忍不住让那些人闭嘴。

  李山突然一个急刹车,瞪着眼睛指责“我”多管闲事,并把“我”拉了下来。

  看到这里,我已经猜到结局了。但还是被这个故事惊到了,可以用“久久不能平静”来形容。

  结局是李山开着车冲出马路,直接开下了悬崖,跟那十六个人同归于尽

  木心在最后一段写道“不能说那十六个男人咎由自取。我要了解那天李山迟来上班的原因——要了解的是他妻子做了对不起他的事,不是一件一桩而是许许多多,谁也说不明说不尽,只有李山自己清楚。”

  看到这样的结局,我觉得木心是藉由小说报复了一些人。无端的牢狱之灾,在潮湿的防空洞里被折断了三根从小就能弹奏肖邦和莫扎特曲子手指……虽然他在晚年说“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一车十八人》里,似乎能感觉到他的悲愤,对人性的异化和丑陋,木心比谁都看得更清楚。

  即便那十六个男人不是咎由自取,“我”能够活下来,却是因为对李山所表达出来的善意。这又让我想到了“马加爵事件”,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死四名同学,原因是“受不了同窗讥讽”。他唯独对一个叫李林(音)同学没下手,是因为那个同学平时对自己不错,在他生病时还帮他打过饭……

  木心写这篇小说的时间早于马加爵杀人事件。李山把一车十六人带下悬崖同归于尽是木心的杜撰,马加爵杀死四名同学后被判处死刑是活生生的事实;“我”因为善意被李山赶下车侥幸活了下来,李林是因为不曾欺侮马加爵并表达过善意提供过帮助……

  我的理解可能比较现实,在《一车十八人》里,我受到的启发还是:不管怎样,还是要做个善良的人啊。

  关键时刻,能保活命。

  《豹变》读后感(二):理想国圈钱之作

  作为木心的老读者我强烈谴责理想国出版社的这种圈钱行为!这本书所收录的内容在木心作品集里基本都已经出现过,也就是说我花一本书的钱去买几页纸的实际阅读内容。就如同“木心诗选”一样,挂一个童明的名号来卖钱。木心有这么多遗稿没有整理出版,出版社偏在已经出版的内容又做文章,真的让人无语。

  和《木心诗选》一个套路。老读者只能买来收藏。

  附带本人收藏的各种木心内容:

  文学回忆录就不拍了,包了书皮,看的次数太多,已经很旧了。

  《豹变》读后感(三):一场豹变

  「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 ——《易经》」

  先生居然又出书了,每一次出书都让我怀疑是不是出版社圈钱,果然,这次也是。这本书在我离开家的最后一刻送来了,应该是缘分吧,在回北京的车上看完了这本书。这个书名起的好:

  书名“豹变”,源自《易经》革卦: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大人即坐拥权位者,者,变化如虎。小人,脸上变化甚多。大人、小人的变,我们见得多了。惟君子之变,漫长而艰辛,可比豹变。幼豹并不好看,经过很长时间,成年之豹才身材颀长,获得一身色彩美丽的皮毛。木心向我解释书名时说“豹子一身的皮毛很美,他知道得来不易,爱护得很,雨天,烈日,他就是躲着不肯出来”“君子豹变”是由丑变美、由弱到强的过程。木心心中的君子是艺术家;其成熟高贵,也要经过不易的蜕变。此外“君子豹变,其文蔚也”,“文”同“纹”,恰是《豹变》斑斓的色泽

  里面的短片大部分似曾相识,在几辑里都出版过,木心的短篇和他的散文不太一样,但细节处对句子词语的拿捏把玩还是会让你会心一笑,还是那个老头儿~

  《谁能无所畏惧

  …“我还没有像在音乐中所表现的那样爱过你呢忽然我想起了这句话,身处牢狱,无法找到华格纳的原文意思总归是这个意思。音乐是一种单凭其自身的消失而构成的艺术,故在原旨深底最近乎“死”。四十岁以前我没有写回忆录的念头,虽然觉得卢骚的最后几篇“散步”倒还是好的,屠格涅夫薄薄本《文学回忆录》,以为不必读,读起来津津有味,自己呢,仍然矢守福楼拜的遗训:“显示艺术,隐退艺术家。”一旦政治经济爱情、艺术诸方面并发了灾劫,状况悲惨到了滑稽程度,以柔岂能克刚,结果是驱人地下,这等于说:你不抵抗也得抵抗(求生,免死)马雅可夫斯基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自戕的,临死还假装是失恋,什么“爱情的小船撞上了生命的礁石”,他,既非集体主义又非个人主义,如果是彻底的个人主义就无所畏惧了,对于世界,也可以套用华格纳的这句话:我还没有像爱音乐那样地爱过你呢。

  《魏玛早春》

  温带每个季节之初,总有神圣气象恬漠地剖切地透露在风中。冬天行将退尽,春寒嫩生生,料峭而滋润漾起离合纷纷的私淑记忆日复一日,默认季节的更替以春的正式最为谨慎隆重。如果骤尔明暖,鸟雀疏狂飞鸣,必定会吝悔似地剧转阴霾,甚或雨雪霏霏。

  春天不是这样轻易来,很像个雍容惆怅威仪弗懈的人。也因有人深唔锢癖很像春天之故。温带滨海的平原,三月杪,地气暗燠,清晨白雾蒙蒙,迟至卓午才收升为大块的云,趸在空中被太阳照着不动。向晚,地平线又糊了,有什么愿欲般的越糊越近。田野阡陌迷茫莫辨,农舍教堂林薮次第浸没乳汁中,夜色反而不得按时笼黑。后来,圆月当空就只一滩昏黄的晕浩汗的矜式,精致的疑阵。

  木心的儿时给我一种鲁迅的感觉,但鲁迅走向了针砭时弊直剖人心的路子,木心就是受艺术影响用浪漫方式表达自我。

  《童年随之而去》

  孩子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困惑来。

  ……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盤,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余的盤,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同车人的啜泣》

  是我的谬见,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容易悲哀的人容易快乐,也就容易存活。管壁增厚的人,快乐也慢,悲哀也慢。淤塞的导管会破裂。

  《魏玛早春》

  温带每个季节之初,总有神圣气象恬漠地剖切地透露在风中。冬天行将退尽,春寒嫩生生,料峭而滋漾起离合纷纷的私淑记忆,日复一日,默认季节的更替以春的正式最为谨慎隆重。如果骤尔明暖,鸟雀疏狂飞鸣,必定会吝悔似地剧转阴霾,甚或雨雪霏霏。

  春天不是这样轻易来,很像个雍容惆怅威仪弗懈的人。也因有人深唔锢癖很像春天之故。温带滨海的平原,三月杪,地气暗燠,清晨白雾蒙蒙,迟至卓午才收升为大块的云,趸在空中被太阳照着不动。向晚,地平线又糊了,有什么愿欲般的越糊越近。田野阡陌迷茫莫辨,农舍教堂林薮次第浸没乳汁中,夜色反而不得按时笼黑。后来,圆月当空就只一滩昏黄的晕浩汗的矜式,精致的疑阵。

  春天虽然很像深嗜痼癖的人,那人未尝预知春天与之相似。寒流来时刮大风,窗扉严闭的居室,桌面一层灰,壁炉火焰如书,恬漠剀切的神圣气象隐失。这就看柳和山茶、木兰科的辛夷、本犀科的JammUmm,可知行程并未停顿。如果远处一排柳,某日望去觉察有异,白雾含住淡绿的粉,那已经是了。无数细芽缀满垂条,儇佻磊落,很像个极工心计又憨娈无度的人。但春天怎会是个人。

  《芳芳NO.4》

  一场梦,不怨也不恨,上了想像力的当。

  一直没有去乌镇看木心纪念馆,明年,明年一定要去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豹变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