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供给的逻辑》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1 2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供给的逻辑》读后感10篇

  《供给的逻辑》是一本由让·巴蒂斯特·萨伊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17-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供给的逻辑》读后感(一):变革创新改革

  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理解供给侧改革,必须回到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2015年中央及国务院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其核心思想即来自于本书中阐述的“萨伊定律”。

  在经济学史上,争议最大的经济学家莫过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了。李嘉图称他为“大陆作家中首先正确认识并运用斯密原理的人”,他的功绩“大于所有其他大陆著作家的全部功绩”。马克思认为,他是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在现代,凯恩斯经济学的建立是从批判萨伊定理开始的,而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供给学派又把萨伊定理奉为真理。他建立了经济学的三分法,把经济学划分为财富生产、财富的分配和财富的消费部分

  1803年发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 ,当时是欧洲大学里的经典教材。由《导论》和第一篇《财富的生产》 ,第二篇《财富的分配》,第三篇《财富的消费》共四部分组成。《导论》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研究方法。《财富的生产》除了论述生产领域问题外,还论述了商品流通。《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分配的对象是价值理论。《财富的消费》提到了个人消费并重点探讨了公共消费。本书是节略本,呈现了最经典章节,思维严密,信息量大,如果初次接触知识点,还需掌握一些基本术语。

  供给,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

  供给侧要素,不仅是劳力、土地资本,有人又加上了创新。

  “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萨伊定律,即“供给自行创造需求”是真理。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这就是萨伊定律“三位一体公式

  4万亿强刺激政策导致投资过剩,集中于基础建设,集中于重化工行业,导致产能过剩,结构失衡,导致痼疾沉疴。2015年以来,一系列组合改革措施升级产业结构,高、精、尖,创新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上升为主导产业。而服务业的真谛就是找到消费的痛点,应运而生的是体验式、个性定制,本书很好的回答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这一课题关键一章是第100页第十五章“产品需求或市场”,本书理论性强,需要扎实的研究功底,对经济学专业或对中国改革研究型学者大有裨益,对普通读者,只是增加一点理念性知识点。

  “每个人都和整体繁荣利益相关,一个产业部门成功会促进其他产业部门的成功。事实上,无论一个人致力于哪一种职业或者哪一门生意,他看到周围的人越发达,他自己就越能得到丰厚报酬,也越容易找到工作”在这个变革时代,在这个信息爆炸年代,我们需要沉淀、需要冷静、需要抓住机会,而多读经典,会赋予我们更多能量,我们更能在机遇中博弈、寻求突破与蜕变

  《供给的逻辑》读后感(二):历久弥新——正确的基本原理是解决经济问题的钥匙

  自2015年习大大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来,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人们普遍认识到供需错位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本阐释供给学派的关键人物让•巴蒂斯特•萨伊基本理念的《供给的逻辑》,正是能够让人们在新形势下重新认识供需关系的经典著作。

  让•巴蒂斯特•萨伊出生于法国,是坚定维护亚当•斯密理论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主张减税,开放政策对经济的管制,被人称为“庸俗经济学家”。虽然萨伊是供给学派最重要的人物,萨伊定律也以其名字命名,但是最早提出萨伊定律的却并非萨伊本人,而是苏格兰经济学家詹姆斯•穆勒。但是这并不能否认萨伊对这一学说发展的巨大贡献

  本书虽以“供给的逻辑”作为标题,但是全书内容却不仅仅关于供需,还涉及到经济学的其他方面,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概论”,才是全书所要讲的全部内容。全书以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来阐释萨伊的经济学理念,脉络明晰,读起来有渐渐豁然开朗之感。

  根据本书的重要结论萨伊定律所指出的,供给创造需求。这与凯恩斯的理念是正好相反的,凯恩斯认为是需求创造供给。那么这两个理论孰优孰劣,孰对孰错?如果如此单纯直接地判断两个理论的对错是过于武断的。通过其他经济学著作,我们知道,虽然凯恩斯定律曾大行其道但是早已陷入越来越无力的状态,但是我们无法彻底否定凯恩斯定律;就算现在萨伊定律重新崛起,中国也开始施行供给侧改革,我们也还是无法完全忽视凯恩斯定律。就像自然科学理论尚有适用条件前提,在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也是有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前提。

  本书102页中有言:“一种产品一经产出,从那一时刻其就给价值与它自己相同的其他产品开拓了市场。”这即是萨伊定律的内涵: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的举动,引起其对其他商品(这些商品是该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必需品)的需求。萨伊定律针对的供需关系所表示的是一种网络状的关系和商品生产流通的状态,这个网络上的节点就是每一种商品,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一种商品有可能是另一种商品的生产要素。而凯恩斯定律所针对的供需关系,指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消费者的需求刺激了生产者的生产,与萨伊定律不同,凯恩斯定律呈现的是一种直线的关系。综上,一味地否定其中一种定律是不科学的。

  刺激内需是我国一直倡导的政策,但是在当今世界经济整体持续疲软的大环境和我国经济迫切转型的前提下,单纯地刺激内需已不能解决问题,此时萨伊的理念便可发挥其用武之地政府减税、放松对经济的管制,这些都是萨伊的理念,在本书“财富的生产”这一卷中,都有阐释。我们需要改变着力点,从萨伊倡导的网络状供需关系来解决经济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采取的一系列简政放权鼓励创新创业、激发企业活力等措施,就是在按照萨伊的理念在执行。除供需问题以外,本书也对分工、资本等问题分析深入,鞭辟入里,给人启发极大

  书中一些经典的基本原理,都是解决当下不少经济难题的钥匙。哪怕岁月流逝、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本质是不会变的,这些基本原理也越发地历久弥新,经受住了时间考验。书中一些理念,甚至放在当时萨伊所在的那个时代,也是超前的,并且在我们的新时代得到了验证。例如,书中第一卷的第七章提到,机械的进步从总体上是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商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价格随之下降,对于消费者个体是受益的,即对整个社会的个体受益;虽然从表面上看机械的进步使一些人失业,实际上却创造了更多岗位。在现代来看,某些西方国家保护某个产业的工人生计问题而对他国的同产业的产品设置贸易壁垒,宏观而言,第一卷第七章的这一结论其实是对这些国家的这种政策的驳斥,由此看来这种政策其实是短视而狭隘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学习与时俱进,这一结论也从微观上暗示人们必须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社会发生变革的时候经受住考验,在社会的变革中找到新机会。(当然,作者也有预测失误的时候,对保姆这一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失误,现今看来保姆行业是一个需要很多知识的行业。)

  我国的经济正在经历重要的转型时机阅读这本书能够让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的深意,同时比较两个不同学派的观点,通过批判地阅读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形成自己的看法

  最后对本书的中文译本提点建议:本书的中文翻译部分未按中文的行文习惯和句式来进行翻译,译文不够流畅,读起来有点费劲和生硬。

  《供给的逻辑》读后感(三):如何读懂经济著作《供给的逻辑——政治经济学概论》

  一般人总是感觉和经济学很遥远,我曾经也这么认为,直到我读了萨伊的这本书——《供给的逻辑——政治经济学概论》。读这本书很有感觉,这是因为其中的很多经济原理和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有很大关系,简单说,读了至少可以重新理解一些经济问题,比如“为什么国外的东西不贵质量还很好?”“中美贸易顺差到底多坑爹?”……

  为什么国外的东西不贵质量还很好?

  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个叫“消费税”的东西我们忽略了。消费税不比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从你财产的一部分(比如工资)中去扣钱,感觉很肉痛。而买东西就不一样了,你要买了才要为这个产品付税金,感觉像是为产品买单,没那么肉痛。但实际上,这就悄悄的把消费品的价格推高了。因此,只要有出国的机会,抓住机会购买。

  萨伊以英国工业革命期的富人为例,指出过高的消费税是造成国人会去国外低税地区消费的重要原因。其结果当然就是造成了社会财产的损失。所以,我们与其痛批国人去国外疯狂购物,至少也要反思一下,为什么我国税费要这么高?

  曾经在美国远渡重洋去买一瓶茅台,竟然比国内还要便宜,这就实在是太不合理了。

  中美贸易顺差到底多坑爹?

  我泱泱大国搞点贸易顺差就成为美国第一债主了,这种顺差不但让美国恐怖,还让我们有种莫名的优越感。既有实惠,又有面子当然是非常的爽了。但实际上,美国政府心里可是乐开花的。萨伊就说了贸易顺差看上去是把商品换成了钞票,但实际上钞票并不产生价值,这其实就是白白浪费了那部分顺差的额度。简单说,就是把中国社会的财富送给了美国。至于,大债主的身份,美国来个贬值,于是大债主变成冤大头。这就是坑完“里子”,坑“面子”。

  能够系统的读点经济学知识,会给我们打开一扇窗口,让我们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能够分辨真实谎言。比如,学了你就会知道有些国家确实物美价廉,这个并不是“钓鱼”,而那些靠“爱国谎言”的言论才值得怀疑;学了你就会知道社会财富的流失,其实就会造成你自己难找工作,工资的购买力会下降等等。这些大到国家,小到工资和消费,都能够在经济学中找到答案

  当然这本书并不容易学。要读懂萨伊的这本著作一定要还要了解三个人:亚当、马克思和凯恩斯。只有了解了他们的关系,我们就能够真正的读懂这本书了。

  下面是他们的时间表及简要关系:

  四位经济先贤的生活年代、顺序和关系:

  1、亚当·斯密 1723 -1790 (创作大名鼎鼎的《国富论》)

  2、让·巴蒂斯特·萨伊 1767-1832 (斯密的传承人)

  3、卡尔·马克思 1818 – 1883 (马克思批判萨伊,授予“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称号

  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883 - 1946 (马克思死后,凯恩斯出生,继续批判萨伊)

  萨伊和斯密

  亚当.斯密的牛逼之处是开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他把第一次把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学说,经过有体系的整理,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大学问。而萨伊的主要一项成就之一,就是重新阐释了亚当.斯密的学说,是斯密学说的传承人,有点相当于我们孔子与曾子的师承关系。

  当时,萨伊生活在法国动荡的经济环境中,需要一套理论来为新的社会环境指明方向。这样萨伊就把斯密的思想带到了法国,可以说萨伊就是法国的“亚当.斯密”。

  我们看看当时的法国(我会对比和我国的现状

  1、 严重经济危机,1803-1815年拿破仑统治法国期间,法国与欧洲多国发生战争,政府国内遭遇眼中的经济危机,恶性通货膨胀萧条生产是常态,市场的产品眼中供应不求;(很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因为缺少供给,投什么都赚钱)

  2、 东西贫富差距严重。东部因为工业革命率先富裕,购买力极强,但是西部是落后农业区,人们购买力很低。(很像我国现在东西部经济差距很大的情况

  3、 新技术涌入。1825年英国取消了禁止机器出口的法令,法国从英国引进了大批的蒸汽机、珍妮纺织机等工业机械,法国工业技术得到极大提升。(很像中国目前产业升级阶段

  基于上面严重的社会问题,萨伊的思想和方法无疑解决了法国面临的问题,拿破仑任命萨伊为经济方面的官员,然而,萨伊不买账!

  今天“萨伊定律”被默认等于“供给创造需求”,虽然这一说法不是来源其本人,但是基本概括了全书的核心思想。萨伊主张以实证方法研究问题,抛弃价值判断,从事实出发,即“事物怎样存在或怎样发生,构成所谓事实本质,而对于事物本质的仔细观察,则构成一切真理的惟一依据。”这一方法,让我想到著名的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的思想观点,他主张管理要深入到企业,根据事实出发。

  萨伊和马克思

  马克思在中国是以政治地位闻名的,因为这是我们立国的理论基础。《未来简史》一书曾预言,在未来依靠人工智能将形成超级公司,这些超级公司将跨越国界,比现在的阿里,谷歌等公司要强大千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然后,这些公司世界上将人人持有股份,实现共产主义描述的世界。(但是作者说自己不知道是不是共产主义,大概是怕被抓吧)

  马克思说萨伊定律错误的关键在于: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已经从消费产品,变成了追求货币。

  简单说就是资本主义开设企业,不是为了社会福祉,相反会为了利损害社会公利。马克思大师说,生产被资本家所控制,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争当资本家(我泱泱大国也是鼓励创业,为什么我们的“小资本家”在自家员工面前完全没脾气?),结果就是爆发经济危机。(孟轲:上下争利,国则危矣)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会把手里的产品涨价,超过工人的购买力,然后就产生产品的剩余,但这些产品最后还是要在市场卖掉,可是买的人却没有;而即使是收入,

  也不会全部购买产品来消费,使得产品不断积压,最后爆发经济危机。

  萨伊和凯恩斯(经济危机 推翻)

  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但是,凯恩斯出生的时候,正是萨伊如日中天的时候,亚当·斯密被誉为“资本主义之父”,其理论得到社会各个层次的信仰,而萨伊是斯密的宣传者和继承者,有很好的社会基础。

  即使是“萨伊定律”都还是凯恩斯进行总结的。

  但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1929年),可怕的经济现实让人们意识到萨伊定律可能是错的。1936年2月4日,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引发一场经济学革命彻底颠覆了萨伊定律。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从此,开始了凯恩斯的时代。

  凯恩斯发展的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最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这些手段虽然减轻了危机但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二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带来“恶果”,美国经济陷入“滞涨”困境,百姓生活贫困潦倒,具体可以看《光荣与梦想》一书。

  第三个阶段,80年代里根上台,实行供给学派(回到萨伊等人的古典经济学)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萨伊和凯恩斯等交替使用)

  第四个阶段,90年代克林顿上台,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消灭财政赤字,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第五个阶段,是当时刚刚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上任的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经济刺激计划方案得到美国参议员、众议院的协议,这是号称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计划资金总额高达7872亿美元。

  凯恩斯的经济观点有:

  1、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经济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2、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以增加国民收入。

  3、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我们称K为投资乘数,这个乘数告诉我们,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倍于投资增量”。(余说:政府消费越多社会越有钱)

  小贴士:从1929年到1941年,世界经济进入了噩梦般的长达10余年的大萧条时期。

  美国:从1929年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 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德国: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

  日本:从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大批银行和工商企业破产倒闭,主要工业部门开工率只有50%,工业总产值下降32.9%,农业总产值也下降了40%。

  英国:危机相对缓和一些。从1929年的最高点到1932年的最低点,英国工业生产仅下降了32%。但主要工业部门也受严重冲击。危机促使英国最终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也促使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大幅度贬值。

  法国:以1929年危机前的最高点与1932年危机时的最低点相比,法国工业生产下降了36.2%。由于法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不力,法国的危机持续时间最长。

  《供给的逻辑》读后感(四):微小的读后杂思

  这本344页的并不厚的书——《供给的逻辑:政治经济学概论》 ,却让我利用零碎时间断断续续地看了足足二十来天。用时这么久,并非因为它枯燥——相反,这本书非常好看,当然,能看进去并读懂个大概的前提是你有哪怕一点点的经济学基础,并且能静下心来读它;而是因为这本书的理论太过经典,令我不得不细细地慢慢地读下去,边读边做标记、边思考。

  在这篇小小的读书笔记的开头,我先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经济学? 我不禁想起了万维钢老师的一篇文章。重读完那篇文章,我扪心自问:人生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但在我看来,人生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决策能力。

  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提升个人的价值,讨好他人,适应世界,还是为了成为时代的主人翁之一,影响他人,改变世界?大部分人都正在做着前者,有的人做得很好,有的人做得很差,但都在向提升个人的价值,适应世界的目标而努力前进着。我也是,所以我们至今碌碌无为。可是,如果你想做后者,并且正在向着做时代的主人翁的方向和目标努力,那你就很可能是未来的英雄。也许你不会是马云、马化腾或是乔布斯,但你会是有别于他们但和他们一样改变了世界的伟大的英雄,而不是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想做影响他人和改变世界的英雄,最关键的能力就是决策力。为自己做决策,为他人做决策,为自己和他人的命运做决策,乃至为世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决策。

  言归正传,你是想做为了提升个人的价值,讨好他人,适应世界而存在于世界的前者,还是做为了影响他人,改变世界而存在于世界的后者呢?如果是后者,那你一定要学习经济学。只有学习经济学,才能认识世界,了解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认识世界后,我们才可以按照正确的规律改变世界,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在校时,有一门专业课,用的教材是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 。书中介绍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刺激内需,即政府只有通过刺激消费,才能扩大内需。当然,课本只是对这个经济学历史上的理论进行了客观阐述,并没有观点的偏颇,更没有指出凯恩斯理论就是真理。

  在我即将读完这本《供给的逻辑》时,碰巧在我非常倾慕的连岳先生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上,看到了这几句话:“……经济学常识很重要,可是得到它可能还是要系统地读几本书,还不能读错了,万一错误地读了凯恩斯书,那基本就算完蛋了”,“不是难读,凯恩斯是通篇错误,能忘掉赶快忘掉”。我立刻想起在本书的导读中看到的话:“凯恩斯主义者所谓的刺激需求,并没有增加新的需求,而是消耗掉过去积蓄的需求,是把长远资本品消耗于当下。其结果是,由于长远资本品被消耗,人们的供给能力下降,需求也下降”。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的编者和连岳先生都认为凯恩斯理论是错误的的原因。

  那么,本书的作者萨伊提出的定律“供给创造需求”为什么是对的呢?首先,我们要明确“需求”在经济学中的概念是什么,这个抽象的名词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得以形成:一是需要,二是有能力支付。你光是需要一样产品,是无法构成对它的需求的,还必须赚到钱,才能有能力为这样你需要的产品支付,才能构成需求。那么,如何确定你是否有能力支付呢?首要条件就是你有能力去生产产品,去供给,供给能力提高了,你的支付能力自然有了,需求也就构成了。通俗的说法就是:你要多赚钱,需求才能提高。

  2015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其实供给学派的主张就来源于以上所述的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经济是支柱,是命脉,总需求是关键,解决需求的办法应该是萨伊主张的政府减税、减少干预,让企业有机会去调整供给、增加供给,生产过多的产业减少生产,将生产资源调整到生产不足的行业,使这些行业供给能力提高,从而需求提高;而减税,能普遍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进而提高需求。

  鉴于我学识和水平有限,只好用以上的篇幅简短介绍一下作者萨伊整本书的核心——六个字“供给创造需求”。本书的内容太丰富,理论太精彩,一时难以概括和阐述完全,后续再补充。

  真理之路,路漫漫而修远,读任何一本书,都不能将其作为绝对的真理,我将以书本作为入真理大门的钥匙,以实践作为验证真理的工具,以思考作为创造真理的手段,不断求索,日益完善自我。

  《供给的逻辑》读后感(五):供给为自己创造需求,实践为理论创造依据

  “一个人将他的劳动投资于生产,通过创造某种效用赋予产品价值。但是,除非其他人有手段购买这些价值,否则他就不会期待这些价值会被鉴赏和被购买。现在这些手段都由什么组成呢?由其他产品的其他价值组成,好比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果实。这就使我们得出一个一开始看起来显得矛盾的结论,即生产给产品创造了需求。” ——《供给的逻辑》“第十五章 产品的需求或者市场” “供给为自己创造需求”—— 经济学王国中萨伊定律可以说是古典自由主义的精简描述。(确切来说该定律的描述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勒 James Mill于1803年的表述“商品生产为已生产的商品创造市场,而且是这种创造的唯一、普遍的原因。”) 本书于1803年初版,原名《论政治经济学》,或《略论财富是怎样产生、分配和消费的》(简称《政治经济学概论》) ——磨铁图书为本书起的《供给的逻辑》这个新书名,开张名义地把本书所立宗的主要观点做了鲜明的阐述。在本书的第十五章中,萨伊还论述了几个重要的理论: “在每个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就越多元化,这些产品的销路就更快,更多和更加广泛。” “每个人都和整体的繁荣利益相关,一个产业部门的成功会促进其他产业部门的成功。事实上,无论一个人致力于哪一种职业或者哪一门生意,他看到周围的人越发达,他自己就越能得到丰厚的报酬,也越容易找到工作” 1767年,让-巴蒂斯特-萨伊出生于法国里昂的一个商人家庭,第二年,亚当斯密开始着手写作那本震铄古今的《国富论》。萨伊自少年时代开始经商,并在英国伦敦的一所商业学校学习,所以他很早就接触到了斯密的学说,同时也目睹了英国现代工业革命的实践力量。因此他成为了19世纪继亚当斯密、李嘉图后又一个古典经济学巨匠。 李嘉图曾称扬他为“大陆著作家中首先正确认识并运用斯密原理的人,他的功绩大于所有其他大陆著作家的全部功绩。”马克思认为他是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大力批判萨伊著作中论述的有违“供需定律”的简单模型,在此之下的消费和投资是同等数量的货币在流通的话,那么社会财富无从可增加。 事实上,萨伊正是在世俗的“庸俗”商业运作中,有意识地坚持用斯密的学说去印证实践,或许他的理论有很多不足,新古典经济学派对此也心知肚明。但是,他把亚当斯密晦涩的著作理论转变成为现实中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并推动了现代工业文明初期在欧洲大陆的盛行。 在本书中,萨伊以实证方法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他探讨了亚当斯密所开创的分工理论,深刻分析了其存在的意义(高效需求)和弊端(个人能力的退化)。在生产领域对资本、市场(需求、流通)以及政府的介入、移民的利益和金融(货币)的运作都有着细致的分析。 萨伊与英国的西尼尔都是经济学实证化的先驱。经济学科学化始于实证化,萨伊的功绩不应该被抹杀。 20世纪风靡经济学界的凯恩斯主义,其确立就是建立在对萨伊的批判上,他对萨伊的批判有多猛烈,就知道萨伊的理论的传播有多么的广泛,凯恩斯的表述可以成为萨伊最好的脚注。 “伟大的经济学家必须拥有一种极为罕见的各项才能的综合。他是必须在若干不同的领域达到极高的标准,而且必须综合那些不经常同时具备的才能。他必须是某种程度上的数学家、历史学家、政客、哲学家。他必须懂符号又能用文字表达,他必须以一般概念来考量特例,在思考中同时接触抽象和实在,他必须了解过去才能研究现在,并为未来着想。任何人类的本质和制度都不能完全游离在他的考量之外。他必须同时保持目的明确而又不偏不倚的状态。他像一名艺术家一样冷漠而廉洁,但有时也要像政客那样接底气。”——《凯恩斯传——一个利他主义者的七面人生》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萨伊定律的新古典经济体系相互对立,同时也有别于研究个人的微观经济学。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自动机制,通俗地说就是要有管制地发展资本主义,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全民就业。凯恩斯死后的35年被称为“凯恩斯时代”,自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还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和萨伊的学说并驾齐驱。但凯恩斯主义是在抵抗短期经济冲击的极端下设置的理论依据,而在长期来看兴奋剂式的驱动很难维持。 另外有学者指出:虽然凯恩斯在《通论》中以萨伊定律为批判目标,处处纠错,但是实际上,他只不过给萨伊定律加上了一个条件:执行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得投资等于充分就业下的储蓄,于是 Bingo!萨伊定律又成立了! 20世纪80年代供给学派出现了,他们找到了100多年前的萨伊作为代言人,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古典经济的理论。 本书的导读《供给侧改革的鼻祖——萨伊》(邓新华著)很好地分析了本书的背景和理论高度,在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所承担的灵魂角色。“简单地说,萨伊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减少人们赚钱的阻碍,让人们多赚钱,以提高需求。凯恩斯会下跌主义者则主张刺激人们花掉过去存的钱,但,存款花掉以后,需求会下跌”—— 中国经济几年来走的道路似乎就是这两个理论的充分实验。在任何人类的研究领域,都有着看似完美的理论,但是遇上复杂的现实环境,理论微薄的解决能力显得什么方法都不够有效。所以,不妄自批判一种理论,扎实地思维其中的现实因素,将是人客观理智看待世界并做出明智抉择的必然道路。 在本书的注脚部分常常也是长篇累牍地解释书中行文的背景,以及英译本发表时学术界对本书看法和辩论,其中不乏一些经典著作,如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西斯蒙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虽然文字比较严肃,但如果要了解西方政治经济的发展,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通论》以及本书《供给的逻辑》实在是不可不读。要读一部经典,自然需要付出数倍于畅读畅销书所耗费的精力,但是经典的魅力往往在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读透了经典,就再也不会对一些短视问题纠结不清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供给的逻辑》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