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红叶》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5 03:05: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红叶》经典读后感10篇

  《红叶》是一本由[英]西塔•布拉马查里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叶》读后感(一):红叶飘零,红叶再生

  “那四处飘飞的叶子,就是充满了激情、愤怒与悲伤的红叶。付之一炬的时刻到了。”

  开场白就给人秋天残叶飘零的忧伤感。也许作者正是借红叶来埋下伏笔,暗示故事里的几位主人公多舛的命运。

  12岁的艾莎、12岁的扎克、17岁的艾奥娜就是这本书中的三位主人公。艾莎父亲失踪、母亲死亡,与养母莉莉安娜一起生活,按理说,她至少还有莉莉安娜的庇护,但是莉莉安娜越来越老,恰好有户人家想要收养艾莎,所以,她也打算把艾莎转送给那户人家。扎克虽然家境良好,但是父母离异给他的心理造成了阴影,扎克失落迷惘,无法快乐地成长;还有,艾奥娜,她的家很早以前就破碎了,后来她跟着母亲生活,但是被继父虐待,一起破碎的还有她艺术天才的梦想,她只能带着心爱的小狗在街头流浪。

  这么几个青少年,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都是让人感觉找不到温暖的家的感觉,由此可见,和谐幸福的家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没有家,没有爱,孩子内心是孤独的。当几个孩子不约而同在同一片森林里相遇后,他们一起逃避过往的生活,踏上重新寻找“家”的旅程。这片森林就好像被赋予了魔法一样。书的开头写到这森林里住着一个无家可归的老妇人埃尔德,她好像疯疯癫癫,但是又感觉她像是在守护着这片森林。

  这几位小主人公在这里相遇,并且共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温暖。同龄人在一起无话不谈,他们从素不相识到知心知意也是很不容易的。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喜欢看到这几个孩子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样子。因为有了彼此,他们在和别的同学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心中都似乎更有底气了,就像艾莎在学校和其他女孩在一起时,她有一种稳固、强大的感觉,因为自此她感觉除了自己,她还属于别的一些东西。也许这就是“家”的感觉,“家”给予人的强大后盾。 从那以后,他们的内心重燃对“家”的向往,也重新发现了自己原本并不缺爱。

  秋冬红叶飘零,并不意味着结束。来年春天,我们又会再见红叶的萌发。

  这是一本很有力量的书,一个有力量的故事。虽然每个人的经历并不惊天动地,但是在寻觅“家”的过程中,也是每个人成长蜕变的过程。

  《红叶》读后感(二):人之幸福,在于心之幸福

  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歌德

  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完整的家庭,亲人友人祖国,或许是吃饱穿暖,有可能很复杂,也有可能很简单。或许在这本《红叶》里,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幸福在于心之幸福”这句话。

  本书是英国作家西塔•布拉马查里,当代著名文学作家,代表作小说《洋蓟心》《茉莉天空》《风筝精神》等。

  文中主要人物一共是四个,分别是三个根本毫无交集的少年和一个老太太。少年之一艾莎:艾莎现在的养母,决定要让她更换收养人家。虽然养母很喜欢艾莎,但是她感觉自己的年龄太大了,不能照顾好艾莎,为了艾莎更好的以后,加上她们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宗教,她更希望艾莎可以在自己的本国的文化和宗教里好好的生活。少年之二扎克:扎克曾经有一个美好的家,可惜爸爸与妈妈不再一起了,他们分开了,可是由于工作性质,扎克只能和保姆待在一起,这个少年的中二期到来了。少年之三艾奥娜:这位的家很早就没有了,带着小狗流浪在街头。埃尔德就是那位老太太,常常在林中出现,有些神神叨叨,看起来像女巫。

  就是埃尔德,将这三个毫无交集的少年联系到一起,或许也可以说是他们自己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道,才导致了他们的相识。三个少年的不幸福,有着各自的不同。但是同样,他们都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了困境,那么到底林中的老太太藏有什么秘密,他们不约而同的走到林中,最终找到自己各自真正的家。

  对于艾莎而言,养母给了她很多很多,从不信任,不肯打开自己的世界,到接纳,到信任,这就是她的家,虽然他们有些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但是这些都不妨碍她爱这个家。扎克的中二期,很好理解,就是对家庭失去了信心,当然这有爸妈的原因,但是更多也是扎克自己没有理好,他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挣扎。而没有家,只有流浪狗陪伴的艾奥娜,在林中遇见他们之后,在互相帮助,互相了解之后,他们三个人不仅仅是从年龄上成长了,更多的是内心的成长,他们在林中所经历的过程,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满足自己的所需所求所想,也让他们日后对于幸福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在成长时期的所结下的友谊,更让这三位少年之后的路程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好。

  《红叶》读后感(三):寻找与救赎

  《红叶》是英国作家西塔·布拉马查里写的一部儿童文学小说。作者通过塑造艾莎、扎克、艾奥娜三个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了寻找与救赎的主题。 很多时候,一个人内心的创伤来自外界。对于这种外界伤害的思想反刍,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某种心结,对一个人的伤害比它本身还要大。本书中的扎克因为父母离婚的阴影而叛逆,艾伦因为一直忘不了索马里的童年时亲身经历的那场吞噬了亲人的火灾而郁郁寡欢,艾娜因为被继父虐待、母亲抛弃而浑身像是长满了刺,对一切人和事物都采取了敌对的态度。他们因为放不下对家人的爱,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忘不了家庭变故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而内心充满了仇恨。 他们带着各自的梦而走进了森林。扎克是带着某种使命来到森林的,扎克需要寻找森林中的一座战争纪念碑,让埃德文的妈妈安息。艾莎为了寻找爸爸而离开收养她的家庭。艾奥娜为了寻找与她一直朝夕相伴的名字叫雷德的狗。原本并不相识的三个人,因为不同的目的而走进森林,并且相遇。在森林里,他们通过寻找,通过帮助其他人而解开了心中的那个结,从而得到了救赎。在森林的防空洞那个封闭的空间,他们三个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他们与埃尔德之间的接触,让他们不断地认识了别人,同时也认识了自己。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的反映。他们三个人因为所纠结的不同,在梦境中有着不同的体现。梦境还原了当时的让他们纠结不已的事情,通过梦境的重现,他们的内心得到了某种宣泄,从而解开了心中的那个结。埃尔德说:“是时候清理悲伤了,是时候对我们爱的人放手了。”有一种爱,叫作放手。 书中的埃尔德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串联起了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三个孩子正是通过帮助他人,从而解开了心中的那个结。扎克离开森林后,爸爸妈妈哥哥都回到了家中,这种情形正是他所期盼的。艾莎重新与养母莉莉安娜冰释前嫌,回归到了家庭中。艾奥娜通过回到苏格兰群岛上,寻找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最重要的是,艾奥娜学会了如何去爱。正如凯西先生所言,“对于艾奥娜来说,这不是一个快乐的结局,而是一个快乐的开始。” 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治愈系的儿童小说,通过读这本书,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处理生活遇到一些状况,如何与家人更好的相处,如何去爱。

  《红叶》读后感(四):缝隙洒落的一缕阳光——读《红叶》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却有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有人生活富有,却心无所依;有人生活贫穷,却能够给他人带来温暖;有人居无定所,却用他的行动给他人以心灵上的慰藉。同一片蓝天下,有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的日子,也有阴云密布、狂风骤雨的时刻,但万物皆有缝隙,即使在枝繁叶茂的森林里,风雨过后,也能从缝隙中洒落一缕阳光,让那些看似弱小的生灵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英国当代著名文学作家西塔•布拉马查理著的《红叶》便为我们讲述了同一片蓝天下三个性格迥异、经历不同、素无交集的少年,机缘巧合下,在一个历史久远的森林里相遇在一个流浪老妇人的帮助下,他们追溯创伤,了解融合,渐渐找到了人生归属的故事。

  《红叶》是一部暖心的治愈系故事。扎克、爱莎和艾奥娜三个心灵无所依靠的孩子,在埃尔德老人的帮助下,在古老的森林里,经历磨难,学会融合,学会理解生活的真相,治愈心灵的创伤。在这个故事里,有对战争的无声控诉,有对家庭暴力的披露,有对生命的礼赞。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跟着三个少年一起重新审视那些战争带来的灾难,一起重温年少时的希望与期待,更好的体验人生百态,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属

  《红叶》暗含着丰富的家教智慧。为人父母者,大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一切,最好的房子、最好的教育。可是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家人的陪伴与理解。在三个孩子中,扎克的生活是最富有的,他有一个当战地记者的妈妈,有一个著名历史教授爸爸,还有一个疼爱他的保姆。但这都改变不了他的孤独。当他的妈妈为了在战争中被摧毁家园的难民们而忙碌的时候,扎克是孤独的。而在遭遇婚姻危机的时候,深爱着扎克的爸爸选择用忙碌的工作来躲避悲伤,却忽略了孩子心灵的创伤。他痛苦、无助,时刻盼望着妈妈能够回来,而妈妈的失踪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棵稻草。扎克的爸爸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儿子只是希望伸出手拥抱爸爸或者妈妈。无独有偶,经历过无数灾难和创伤的艾米深爱着她的养母,养母也深爱着艾米。养母原本以为,对爱莎最好的、最无私的爱就是给她有一对讲索马里语的父母,以及与那些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宗教和文化的人生活在一起,却不知道,爱莎只有在她那里才能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而流浪女爱奥娜的经历,更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温暖的家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幸运的是,这三个孩子遇到了虽然一无所有,但能够给他们带来心灵的归属感的埃尔德老人。但生活中并不总是有这样的幸运,所以需要为人父母者不断学习,学着去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愿这片蓝天下没有战争与歧视,只有幸福和快乐。愿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和包容,让即使处于夹缝中的人们也能够得到阳光和温暖。

  《红叶》读后感(五):悲伤又幸福的故事

  这是一个悲伤又幸福的故事,说它悲伤,是因为书中的主人公无论是艾奥娜,还是艾莎,或者扎克都应该拥有幸福安宁的家庭生活,而事实却是,由于各种各样的非自身原因,导致这书中的几位主人公都生活在很悲惨的环境里:12岁的扎克父母离异;12岁的艾莎是来自索马里的移民少女,父亲失踪,母亲死亡;17岁的艾奥娜受到继父的虐待,母亲无力保护下流浪街头....

  这本书可以让人将悲痛埋在心底,学会开始新的生活。

  人生并不只有伤痛与遗憾,以文字将美好的故事传递下去,成为精神家园的宝贵力量。

  《红叶》读后感(六):片片红叶转

  在一片古老的森林里,住着一位老妪艾尔德,没人知道她在森林里住了多久,也没人知道她有多大岁数了,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往,她有没有家人,陪伴她的是她怀里常年抱着的一个娃娃,她的“克里丝特尔”。她穿着层层叠叠的衣物,就像童话中老巫婆。当她挥动金色的笔,片片红叶会随着她的笔尖舞动;但她撒出面包屑,群鸟在她身边飞舞。

  三个少年先后离家出走来到了这片森林:索马里难民爱莎的养母为她找到一个想收养她的索马里家庭,好容易适应了养母莉莉安娜爱的爱莎无法接受要一切重新来过,带着对失踪的生父的思念,她来到森林;新搬到片区的扎克和保姆一起生活,父亲在纽约是历史学教授,妈妈是战地记者常年在国外,哥哥在父母离异后去上大学再不回家,妈妈失踪的消息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扎克来到森林;来自苏格兰的艺术少女艾奥娜,自幼受继父虐待,妈妈懦弱,毕业后,她被赶出家门,她与小狗雷德相伴,住在街上,有一天雷德跑进森林,她来到森林找她的狗。

  三个孩子一条狗走进艾尔德的森林,历史与现实交织,究竟是现实,还是梦境?究竟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梦境?

  这基本算是一本以战争为背景的少年小说。

  虽然英国貌似远离现实的战场,但战争离英国从来不遥远。从90年代的爱尔兰共和军,到现在的极端组织,英国的城市常常是恐怖主义袭击的对象。而英国一向在国际政策上追随美国,所以虽然英国虽然本土没有战争(恐怖袭击除外),英国却有很多军人被派到海外。加之,近年来欧洲的难民潮问题,真真切切地把战争的感觉送到了英国本土。

  三个孩子中,两个直接和战争相关。爱莎是战争难民,母亲早死,父亲因为是翻译被带走,下落不明,其他亲人都死于战乱。扎克的妈妈是战地记者,为了报道那些战争中的孩子,她一次次离开自己的孩子。艾奥娜貌似和战争无关,但她的流浪生涯不是家庭战争造成的吗?而且,对于不是直接战场的国度来说,家庭问题恐怕是导致未成年孤儿、流浪儿最常见原因。

  三个孩子中,我最心痛艾奥娜。像她自己说的,另外两个孩子有人为他们着急,期待他们回家,而她没有。她住在街上,偶尔在凯西太太的仓库里过夜。她有艺术天赋,却不能上学,只能流浪。外表上,她就和街上的不良少女一样,很多耳钉,还有舌钉。书里对她的来历交代不算很多,只知道本来她与母亲一起生活,后来怪物(继父)出现了,胳膊的陈旧性骨折应该来自继父的虐打。毕业之后,继父把她赶出家门,母亲虽然舍不得她,却不敢保护自己的骨肉。毕业?从哪里毕业?小学?中学?书中没有明说。她虽然比爱莎和扎克大,自称19岁,但那是因为她住在街上,为了自我保护报大了岁数,她至多17岁。她从苏格兰小岛流浪到伦敦,住在街上有一些日子了。她向爱莎描述的“隐形人”一段,非常精彩。她对艾尔德的感情最为复杂,因为她害怕自己最后也会和艾尔德一样,——这对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说,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作为一本给少年的读物(封底写着13-17岁适读),这本书最后当然是好结局。爱莎被养母正式收养;扎克的爸爸妈妈都回来了;艾奥娜的画被收入皇家艺术学校展,她也被艺术学校录取。只是,现实中都会是那么美好的结局吗?现实中,战争导致的结局更多是像防空洞里住过的那一家人那样,家破人亡。

  《红叶》读后感(七):温情的感动

  《红叶》的作者是拥有英国文学学士和艺术教育硕士学位的英国当代著名文学作家西塔•布拉马查里,这是我第一次读她的作品,她的处女作小说《洋蓟心》获得水石书店儿童图书奖、雷德布里奇儿童图书奖、卡内基文学提名奖。

  《红叶》讲述的是三个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少年因为面临亲情缺失、无处为家的危机时离家出走相遇聚集在一起并最终找到归属感、安全感和面对新生活勇气的成长的故事。

  故事中的扎克是一名12岁的中学生,妈妈是一名战地记者,父母离异,平时由保姆负责照顾。艾莎,来自索马里的移民少女,被莉莉安娜收养,而父亲被侵略军带走杳无音信。艾奥娜,17岁的苏格兰群岛艺术天才少女,被继父虐待,母亲无奈抛下她而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这三个看似并无交集的少年却最终聚集在森林家园,与住在森林家园防空没事内的无家可归的老妇人埃尔德相遇,并受到她的照顾,最终三个少年也回归了正常的生活,扎克回到了家,艾莎也回到了莉莉安娜的身边,而艾奥娜也开始走出了自己过去的阴影,开始了新的生活。埃尔德也因年老体弱离开了人世。但她已用爱温暖了三个孩子。

  故事令人感动的还有开着凯西森林商店的凯西太太一家,他们默默的用行动去帮助一些人,比如帮助埃尔德,不露声色的卖给她商品只收取少量的费用,不图回报,不求留名,他们这收留了一些流浪狗,细心的照顾它们。

  而莉莉安娜也对艾莎付出了不少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爱着养女,让艾莎舍不得离开她,虽然莉莉安娜的孩子都劝要退休的她不要再收养孩子了,但最后她还是舍不得艾莎,最终决定继续收养艾莎。

  三个孩子的经历虽然有各自的坎坷,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离家后受到的关注也不同,可幸的是最终他们都能够感受到了爱,如扎克感受到了父亲的爱,母亲的爱,还有保姆莎莉妮的爱;艾莎感受到了养母莉莉安娜对她的爱她也感谢埃尔德让她明白,生命的火花还在继续,不管她身在何处,她的爸爸妈妈、姨妈和家园仍然活在她的心里,让她有勇气重新开始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活;而艾奥娜也在鼓励勇气回到小时候住过的岛上时发现有人记得她,虽然她并不认识那个人,但她还是感觉到了温暖,对于她来说这不是一个快乐的结局,而是一个快乐的开始。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是美好的人间,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红叶》读后感(八):历史不可以被遗忘

  这本书的封面很有故事感:蓝色星空下,朵朵烟花绽放,森林里三个伙伴或坐或站,注视着美丽的烟花。长满红叶的树木围绕着他们。这个封面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

  故事主人公之一的艾莎来自索马里,对我而言那是一个陌生的国度,我对那里没有任何概念,甚至不知道它在地图的哪个位置,更别提对那的风土人情有任何一点了解。艾莎的出现正好多少弥补了这些空白。

  她们平静的生活被一件事打破了-----一户索马里家庭想要收养艾莎,莉莉安娜考虑到艾莎和那家人的文化传统更合拍,在那里艾莎会更有归属感,向艾莎提出了这个建议。艾莎却从这个建议里得出莉莉安娜要抛弃她的结论,从而离家出走。

  本书另一个主人公扎克也是12岁的少年。扎克,每次看到这个名字我都感觉哪里扎得慌,有种硌到什么的感觉。起初这个少年给人的感觉的确与环境格格不入,渐渐的我明白了他的个性为何如此。父母离异,父亲生活在纽约,母亲是战地记者,哥哥住在城里,只有父母雇来的看护和他一起生活。

  扎克时常回想父母离异前一家四口在一起生活的情景,和哥哥相亲相爱,和父母在一起。我不理解他们离异就离异,怎么都不在孩子身边。文中对扎克的母亲描写很少,她曾经在战场失踪过一次,让家人担惊受怕的等待。过后她还是义无反顾的奔赴战场,工作至上的女人,我难以理解。

  扎克的故事转折点发生在深夜失眠的他在重新装修的家中发现了一个石膏制品,上面刻着一个人的名字,他从网上搜索到了这个人和他儿子的照片,照片上父子两人亲密的样子让他很向往,他希望以此作为契机让父母合好。他向历史学家的父亲请教,又去学校图书馆寻找线索,找到了附近的森林地图,他决定周末去森林看看。

  另一个主人公艾奥娜的身世也很不幸,她原本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再嫁后,继父虐待她,母亲无力保护她,任由她流落他乡,衣食无着。这样的经历使得她的个性变得玩世不恭。幸运的是她遇到了经营森林商店的凯西夫妇,夫妇俩提供给她卖报纸杂志的工作,提供食物给她。除了夫妇二人,艾奥娜与一个名叫雷德的狗相依为命。

  雷德的失踪使艾奥娜也踏入了森林。三个小伙伴就这样相遇了。

  艾莎最先到达森林,我想我在那个年纪是没有那个胆量的,一个人只身走进森林,不知道食物可以支持几天,睡在哪里也是未知数,会不会有野兽都是未知的,就这样走进去了。所幸她在那找到了安身之处,雷德与她与伴,保护她。

  扎克进入森林的过程简直有些懵懂,他莫名其妙的把头跌破,稀里糊涂的被埃尔德涂抹一种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又云里雾里的遇到了艾莎。他走进森林后的几个梦里石膏字迹上的家族成员一直给他提示,因为头部受伤记忆力受损他分不清石膏的事究竟是梦还是他臆想出来的。

  艾奥娜一路追寻雷德找到他们俩时,起初是互相戒备和防御的,渐渐的,她和艾莎知道了彼此的故事后成了朋友,艾莎教她唱歌,她给艾莎和扎克画画。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和谐。

  除了上述主人公,本书还有一位灵魂人物——埃尔德,她贯穿了全书的始终。她出现时很怪异,无论是衣着言谈还是举止,我一直对她的行为很不理解,她离去时让我感觉到很温情,她关心着这里的每个人,没有遗忘任何一个人。

  读完这本书,感触有好几处,异域文化的差异,背景的差异。作者没有交代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从少年使用的苹果手机看是现在的事情。地点在哪我特意找了,出现了一个机场的名字,这个机场可以判断出大致的地理位置。作者是英国人,我把这个故事发生地想像成了英国。

  故事里几个有心灵创伤的孩子都治愈了自己的伤口,看了这个结局我也很欣慰。读过麦克米伦世纪童书出的好几本书了,一如既往的好。

  《红叶》读后感(九):片片红叶飞,冉冉希望起---评《红叶》

  也许是因为手头这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的《红叶》封面艳丽璀璨,所以我没来由地产生了想要进一步阅读的念头。根据编者的介绍,作为YA文学图书系列之一的《红叶》是适合于13---17岁的青少年阅读,但是我这个身为中国家长的读者翻看过程中也是感慨万千,收获满满。

  通篇的阅读,我总体的感觉就是本书的内容相当深刻。身处和平年代的中国人,我很难去想象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所以《红叶》这部围绕着借由着书中三个小孩的视野揭开的战争,和平,亲情等多重元素交融混合的作品让我做事震惊不已。不仅仅是书中的人物故事让我感叹于为战乱环境中孩子们内心的累累伤痕感到心疼,更因为本书的创作让无数的人们提升起对和平的追求,对给予我们下一代未来的幸福美好之『家』的不懈努力。从小读者的角度而言,孩子们可以通过阅读本书走入书中描述的三个来自不同国家、种族、文化背景的青少年。成长四我们的人生必经之路,但是成长的烦恼也许并不相同。中国的孩子也许更多地是纠结于沉重的学业压力,却无从了解世界上其实还有另外一批孩子们从小就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温暖。也许他们从小失去了父母,也许他们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也许他们渴求着幸福温暖的家庭。借由《红叶》我们欣赏到更是另外一批不幸的孩子们。虽然故事的最初我们感受到的是无穷的压力和成长的苦难,但是我们会在不断地阅读过程中收获到书中孩子们在不断通过磨砺收获着亲情,友情和爱心。既然生活中的坎坷在所难免,那么我们也应该不放弃对希望的追逐去不断滴答疑解惑寻找未来。借由着这样的主题思想,这个故事的潜在寓意其实未为积极向上。事实上,本书的书名同样很是衬托小说的内容。那四处飘落的红叶既四充满了激情,愤怒和悲伤,更是推动的这个小说情节的推进和发展。随着红叶的落地,我们除了感悟时光的流逝外,更应该积极向上地去迎接未来的每一天。这里的红叶何尝不是具有着深刻的寓意呢!待到红叶落地的那刻,书中的孩子们已经调整好了心态去积极向上地放下他们的思想包袱,正面应对曾经困惑的成长烦恼,跟四付之一炬地与曾经的苦难挥手告别。于书外的读者而言,我们透过着这群孩子们的身上去感悟对未来的不懈努力和追索。

  总体而言,这本书相当地精彩而又寓意深远。个人以为《红叶》很是值得推荐给时下的中国孩子们分享阅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红叶》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