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里聊怪咖》是一本由[日] 山田五郎 / 古山淳子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空脊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一):如何用对口相声这种形式聊艺术史?
这一点《美术馆里聊怪咖》做得很好。这本书脱胎于广告文案策划人古山淳子与小和田爱还有上地浩之一起策划的“变态美术馆”活动,形式就是古山作为美术馆的见习研究员向山田五郎馆长(山田五郎本人是日本很有名也很有趣的一个美术评论家)请教各种艺术史的问题。
所以,选题上肯定是有所选择的,从“变态美术馆”这个名字你也可以看出来。
两人聊的问题主要是4个:
1、“文艺复兴三杰谁最变态?”
2、“夸张的巴洛克谁最夸张?”
3、“安格尔、德拉克罗瓦和库尔贝谁更变态?”
4、“马奈、莫奈、德加,哪个是变态之王?”
选题的趣味性上保证了。
第二,既然是对口相声,那就需要确定一下逗哏和捧哏的戏份和互动。
这一点《美术馆里聊怪咖》也做得非常好。一个策划高手,一个犀利评论家,如果弄不好就会变成两个人的炫技和纠缠,每个人都要在气势上压过对方,那这个就没啥看头了。观众不是要看两个人对飙。不是有句老话说“三分逗,七分捧”么,《美术馆里聊怪咖》就完美地诠释了这6个字。逗哏的山田五郎馆长非常博学,说话有料有趣,而捧哏的古山淳子则特别小白,而且这种小白是那种恰到好处的无知,就像那种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既能轻描淡写但实则很专业地接的住话让人有表达欲,又能控制节奏调节气氛,让对话变得有吸引力。我看书的时候,脑子里就抹不掉那种采访的画面。
这里要特别赞一下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左边这个小头像都有表情,说的话和这些表情搭配起来,场景感非常足,看得一点都不累,一本书最多三个小时也看完了。
我开始觉得这个形式有点灌水的意思,于是把捧哏的这位女士的部分挡上读了几页,这才发现奥妙所在。原本我对艺术史毫无兴趣,可是看这本看得津津有味,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这个捧哏。你想啊,当山田五郎对着巴洛克风格的一张画说,你看这个奢华吧。当时看了看那幅画,我的第一反应是“哦,是吗?好像精装修房子也常见啊。”但是捧哏的古山淳子那张吃惊的头像,旁边加了三个黑体字“好华丽”,我的脑子立刻就被洗了。你来不及思索,就因为他的这个捧哏定位是一个普通人,在阅读的极短时间内,你立刻接受了好华丽这个设定,尽管1秒钟之前你还是懵逼的,但是现在一个“捧哏的普通人”都说好华丽,你不承认说不过去。也就是说捧哏的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提高了你接纳信息的效率。这样一来,你不确定的部分被捧哏的补充并确认了,这样的阅读之旅,会让你有一种与山田五郎交流的感觉,而他又讲了这么多有趣的干货,你当然会觉得体验很好了。
捧哏的小头像,有时候是说出你心里的想法,有时候是在你不确定的时候帮你做决定,有的时候则是纯粹的活跃气氛,偶尔也会说一些金句。这些东西对你的影响都是悄无声息的。
选题也定了,捧哏、逗哏也齐活儿了,互动风格也有了。既然讲的是艺术,也要选择性地展示各种名画。
这一点,说白了就是合适的时间上合适的图片,有的作品本身就有故事,有的则是从海量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因为这些作品间接揭示了很多线索,比如莫奈为什么总是不厌其烦地画稻草,对比人生不同阶段他作品的风格和个人经历的大事儿,会推算出一些流行的八卦到底有没有道理等等。
毕竟是相声,需要在讲述的时候,不要丢主线,你包袱算是多,但讲了一大堆没有关系的鸡零狗碎,那还不算好的作品。但《美术馆里聊怪咖》好的地方在于一直都没有丢掉这条主线,不仅完美地回答了选题说的那四大问题,而且最后选出了美术史上的“变态之王”!
所以推荐你们根据这本书改成相声来演。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二):他是骨灰级宅男,爱画秃顶老头和舞女
编按:我总觉得,要领略一本书的妙处,看豆瓣评分,看书评,不如直接去读这本书,尤其是像《美术馆里聊怪咖》这种具有它独特形式和行文风格的书。但不看那些,怎么决定是不是要买这本书呢?所以我做了一个几页关于埃德加·德加的书摘。此篇书摘书中原标题为《秃顶老头效应凸显的色情老头意味?》,是一篇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文章,猛料与干货齐飞,又吐得一口好槽,将本书蛇精病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美术馆里聊怪咖》缘起于一个访谈活动。画商小和田爱策划了一个活动,让本书作者,日本著名美术评论家山田五郎,以访谈的形式,通俗易懂地给广告文案撰稿人古山淳子讲解西方绘画史。几次访谈下来便有了这本书。也因此,本书采用的是对话体的形式。颇有点像两人说相声,一个逗,一个捧,读起来轻松有趣。
在上书摘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艺术家埃德加·德加(了解的可以略过)。德加生于1834年,印象派重要画家。虽然是个阔少,但自卑又闷骚。和其他印象派画家不同的是,他对风景没有感觉,也不喜欢在室外作画,他喜欢画人,尤其是女人。但他笔下的女人很少露脸,即便露脸也看不到什么表情。他只对女人的身体感兴趣,尤其是她们的背和足。他笔下的“舞女”尤为人称道。
不知道这篇书摘读下来你花了多久,这是十一页的内容,是不是不知不觉就读完了?但在好玩有趣的同时,我们又能 get 到不少知识点,并且印象深刻,原来在芭蕾舞在诞生之初是一种色情艺术,原来德加是个如此闷骚的男同学······
除德加外,《美术馆里聊怪咖》按照时间顺序,聊了达芬奇、卡拉瓦乔、库尔贝、莫奈等十一位艺术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脑海中对印象派之前的西方美术史会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更重要的是,能够领略十二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三):没点怪癖,怎么做艺术家?
最近有一部奇特的电影即将上映了。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全手绘油画动画长片——《挚爱梵高》。但我那些不关心艺术的同事说,艺术家那么多,为啥非得拍个割耳朵的怪人呢?这话问的好,艺术家要没点怪癖,还真让人记不住呢!
日本美术评论家山田五郎和广告文案人古山纯子,玩了个cosplay,分别化身美术馆馆长和见习研究员,一问一答讨论西方艺术家。他们创作的这本书就叫做《美术馆里聊怪咖》,原来艺术史上的怪咖远不止梵高一个!山田馆长将同时代或同流派的艺术家分成三个人一组,比一比赛一赛,没有最怪,只有更怪。
首当其冲的,是文艺复兴三杰。在传统印象里,达·芬奇是当仁不让的天才,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相比之下,英年早逝的拉斐尔恐怕要稍逊一筹。关于这点,美籍华裔作家李炜曾为拉斐尔鸣不平:拉斐尔才是真正的天赋异禀,因为他创作时毫不费力,结果让我们低估了他的成就。山田为拉斐尔辩护的理由更为简单粗暴:拉斐尔不够怪!像那些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一样,拉斐尔既有高情商、会经营人脉,脑筋又活络、知道组织学徒量产作品,超强的吸金能力反而印证了他务实而中庸的性格。愤世嫉俗的米开朗基罗是血性的汉子,还跟达·芬奇互怼过。达·芬奇就更让人头疼了,他是有名的拖稿王,还会扔下烂尾的作品逃往国外——鼓捣自己的发明图纸才是他的兴趣所在。不能分清主次、不能履行承诺、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难道不是很大的缺陷吗?可正是这种身为艺术家的我行我素,让我们不仅原谅了他,还顺带给他少而精的作品加了分,真是咄咄怪事。
不过,跟后面几组艺术家比起来,达·芬奇根本不算怪。杀过人的卡拉瓦乔、拿作品去做两国外交的鲁本斯、穷困潦倒还不停创作卖不出去的自画像的伦勃朗、逆袭之后执着当初被贬低的作品,打脸评论家的安格尔、细致刻画女性隐私部位的库尔贝……哪一位都很奇葩。可是,这些怪癖也是我们被他们的作品吸引的理由,譬如卡拉瓦乔这颗“黑暗之心”,能在暗色调中游弋自如,举世也无双;伦勃朗的人生就像过山车,可失去一切后,因想画而画的作品才有最诚挚的沧桑和癫狂;库尔贝的坦诚让安格尔暗暗羡慕,也让观者赧然驻足。
话题最多的印象派,不出所料地令人印象深刻。身为印象派带头大哥、自己却不承认的马奈,骨子里是个痴汉。马奈夫人疑似马奈父亲的情妇,婚后诞下一子,不知是马奈的弟弟还是儿子。丧妻之后的马奈又无视白富美的爱慕,盖因对方是弟弟的心上人,他不希望弟弟经历自己当初的纠结。还有以睡莲闻名的莫奈,他一生画过300多幅睡莲,这可不是为了穿越时空去回应周敦颐“同予者谁”。山田认为,睡莲有天堂之意,是莫奈向亡妻忏悔。妻子产后卧病,莫奈的小三偏在此时登堂入室,妻子之死成为莫奈余生不能承受之轻。印象派中隐藏最深的是德加。人们常常戏言,但凡芭蕾题材的绘画,十之八九出自德加之手。但身影翩跹少女之中,为何常有一个糟老头?在艺术领域,有个专门的名词叫“秃顶老头效应”,猥琐丑陋,恰可以衬托纯洁美好。而彼时弱势的芭蕾舞女背后,往往有个金主,德加或许是在针砭时弊。然而,山田眼里的德加没有这么“正常”,德加是为了表达自己身为恋足癖扭曲的情欲,证据就是他私下创作的一堆大尺度芭蕾舞女粘土像。其实,这像是人家自己的硬盘,不去穷追不舍,我们的话题也已经够多了。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艺术家是不是都得有些怪癖加持,才能名垂青史?可能的确如此。但我们也不必用放大镜去寻找,大多数艺术家的怪癖也就是普通人的怪癖。他们经历过更多的事、有更多的感慨、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更大,这让艺术家看起来大不相同。当然,倘若只是不偏不倚地平铺直叙,难免寡淡乏味、易被遗忘。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期待着艺术家的小怪癖,期待着与众不同的表达,期待着意料之外的共鸣,期待着由怪癖走近艺术家的心里,走近他们的作品。
——丁酉年读《美术馆里聊怪咖》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四):常人的脑洞野蛮成长,怪咖的世界互相有光
首先,作为一个美术史叶公好龙的半吊子爱好者,这本脑洞大开的西方美术入门读物,非常适合我的口味。不枯燥,不乏味,不装蒜,连排版都萌点满满。作为二次元狂魔的国度,此书不仅给每位大咖配上了黑白版画一样的插图,还为两位对话者——“美术馆馆长” 山田五郎和见习生古山淳子也专门绘制了“大头照”。
注意看,馆长虽然是个眼镜死宅,但一点都不面瘫哦其次,馆长的切入角度非常有趣,讲这些执牛耳者“变态”在什么地方,这样可以通过对他们怪癖一面的分析,给读者展现出其作品和人性幽暗之处的互相映照之处,并可以成功的将当时大的历史环境、人文背景、美术专业知识、八卦掌故,甚至是语言学研磨一番,做出了震颤灵魂的芥末大餐。
最后,为了向大家展示看完本书后,我这个常人的脑洞产生了如何的变化,我将每位艺术家的“变态之处”用东电体给整理出来,作为看书前的开胃小菜。
所以这幅明暗法的巅峰之作,西方古典绘画重要技法的集大成之作
要感谢它之前一直都
卖!不!出!去!
拖延症天王,基本没有完成过委托的任务
经常干不完活,拍拍屁股就跑了
不过好歹他们得到了一幅用“蛋黄酱”做出的壁画
因为太容易消失,需要经常修补
天价到眼泪都流不出来的后期维护费用。
但这幅画叫《最后的晚餐》
让金主爸爸跪着唱征服
却因为自己家境一般,不会拉丁语而自卑
长期仰着头画画
狂爱筋肉人的别扭男
连女人的雕像,都一身的腱子肉
长得最帅的画家,没有之一
最会赚钱的画家,没有之一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鱼见沉塘,鸟见心惊,
可惜纵欲过度
死的太早
西方古典艺术的代名词
开天辟地到甚至有专门的anti组织——拉斐尔前派
可谓前无古人,后有大量来者。
比如仕途极其不顺的安格尔,靠着模仿一举成名。
因为背景都是乌漆嘛黑的
于是被称为“暗色调主义”
毕竟巴洛克代表人物,画作多是色气满满的戏剧化瞬间
却又出人意表得写实
连圣母玛利亚都是爆乳女郎
宿命の画作——《提着歌利亚头颅的大卫》、《砍下霍洛芬斯头颅的犹滴》
昭示自己最后暴毙街头的命运
因为他是个亡命天涯的
杀,人,犯
提着歌利亚头颅的大卫卡拉瓦乔的超级迷弟
但比他赚钱多了,因为画得更加明亮
开得画家工作室比拉斐尔还要大
诺贝尔和平奖准获得者,毕竟用画促成了英西两国的和平
倒插门的交际天才,名门望族的老婆死后找了比自己小37岁的胖萝莉
对大屁股的执念
名冠天下
除了热爱画自画像外
还很喜欢画cosplay的老婆
也是一位倒插门的豪门女婿
因为太过自负,在老婆病死,自己穷死,甚至搬到贫民窟
反而让画风变得更加有深度
早逝的女儿成为其心结,于是不管金主爸爸们的要求在《夜巡》多加了一个小姑娘
并让她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反而引来了灾难
因为受到了亡灵萝莉的蛊惑,
接连三次,跨越八十年,接连出现游客毁坏此画的事件
是一幅“只要和她目光相撞,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的
被诅咒的名画
虽然贵为新古典主义的大Boss
本书封面那张拥有傲人后背长度的东方风情仕女图的作者
还有被后人频频临摹的范本级画作《洛哲营救安莉卡》
这位站在欧洲艺术世界权力顶峰的男人
狂热的权杖爱好者
却是个小肚鸡肠的凤凰男!
血泪斑斑的上位史造就了一位复仇狂魔
百般刁难跟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德拉克洛瓦
虽然表面上看是自己的得意门生被这位后辈给拐跑了
但真正的分歧却是因为自己“注重素描和造型,理性地描绘匀整的构图”
和“注重色彩,感性地表现动感的构图”的浪漫主义者德拉克洛瓦
理念背道而驰
正应了那句“压抑是变态的动力”
洛哲营救安莉卡天生有钱有闲有才所以没来由地对一切不满的恋爱至上主义
波德莱尔的心头好
偏爱现实主义而非古典题材,遭到了法兰西艺术学院的点名批评
跃动的色彩、粗糙的线条如实记录了《悲惨世界》里动荡的法国
堪称19世纪的中二病
并且拥有一群跟自己一样“患病”的小伙伴
比如肖邦
还有他的情人乔治·桑
不过虽然反对体制,憧憬异国
仍然是当时最红的壁画大师
订单接到手软
所以中二病也可以“有春天”
绘画领域写实主义的奠基人
比起上面那群赚了大钱的“中二病们”,他才是真正狂热的左派人士
主张放飞自我的无政府主义者
年轻时励志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画成史诗
因为得不到“高大上”的法兰西艺术学院的认可无法展览
干脆创办了历史上第一个个人画展
老年除了参加街头运动拆了纪念柱并往上撒尿之外
还进军色情界
画了好朋友的女朋友的私处
取名《世界之源》
虽然画作无数,寓意深刻,但因为长得太帅
最出名的却是自画像——《绝望的男人》
绝望的男人全体印象派的偶像
非印象派的“印象派宗师”
全优偶像,巴黎万人迷
虽然长了张不符合现代审美的国字脸
大型八点档狗血剧男主角
出于对严肃大法官父亲的叛逆
娶了他的情人
任由爱慕自己的徒弟嫁给了弟弟
第二任老婆和第一任长得
蜜汁相似
同样因为叛(先)逆(锋)
突破达·芬奇古典西洋绘画的平滑线条
借鉴东方元素摈弃了透视法和写实性
用速写的方式生动勾绘出近代都市的生活图景
简单来讲就是
裸女和绅士“疑似3P”地在草地吃午餐
其实这位风度翩翩的大少本来是想致敬提香的宗教画《田园合奏》
追求明亮的光色表现
于是首创在户外写生的杂货铺老板之子
随便给画取的名字却命名了一整个时代
早期“连拍”狂魔
画了30多张干草垛、200多张睡莲
只为了捕捉变幻的光线
当然最后那组多到离谱的睡莲图,很可能是因为
莫奈出轨后妻子就过世
资深“哈日”族不停画极乐净土之花超度亡灵
莫奈让太太身着和服,cosplay后留下的画像闷骚的阴郁变态狂
最喜欢“AV式”的秃顶老头加芭蕾舞少女的组合
不同于明亮的印象派,有很多的“室内画”
因为得了恐光症
当然更可能是因为喜欢画女人裸露凌乱的后背
不喜欢画女模特脸的厌女症
终身未婚,老了之后做了一堆模特“手办”在家陪自己的死宅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五):《美术馆里聊怪咖》:关于艺术家,你不知道的“变态”一面
文/吴情
谈到美术这个话题,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有人或许首先想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比如拉斐尔的“圣母子”;有人或许对印象画派痴迷,对其中究竟是光线艺术,还是艺术家的匠心感到困惑;有人或许对当代艺术嗤之以鼻,认为太过先锋,实验精神有余,美感不足。类似或相反的评论,不绝于耳。美术,何以引起人们这般热烈的讨论兴趣?艺术家,到底是怎样一群人?
日本美术评论家山田五郎与广告文案撰稿人古山淳子就美术的话题进行了对谈。擅长以轻松幽默的口吻讲述美术典故的山田五郎,亲自参与古山淳子与小和田爱、上地浩之等人策划的“变态美术馆”活动,细致分析了西方美术中诸多“变态”故事,最终集结成《美术馆里聊怪咖》一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变态”一词,不过是幽默的说法,多半指艺术家拥有个人的独特审美趣味——在普通人看来可能显得暗黑、变态,本身并无对艺术家生活的指摘,或占据道德高地进行评判。
习惯阅读传统美术史的人,接触《美术馆里聊怪咖》,或许会生出冒犯之感,因为它对诸多艺术家私人生活的打捞,对其绘画题材、手法的内涵的解读,与教科书中一板一眼的说法,形成强烈的冲突。不过,也正因为此,它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敢于说真话,不为陈见束缚,何况风格本身亦庄亦谐,游离在想象与事实之间,别是一格。即便对于那些希望从中收获些“干货”的美术迷,本书也能部分满足;晕涂法、透视法等西方绘画技巧都得到详细阐释,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直至印象派,这些美术史上耳熟能详的流派,都是论述的重点。
在传统、一板一眼的美术史教科书中,我们会获取许多实用的知识:达·芬奇将晕涂法发挥到极致,最终创作出《蒙娜丽莎》这般的杰作;拉斐尔对明暗法掌握得极其娴熟,他对西方美术的影响,远超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也是后代艺术家不断效仿、同时竭力反抗的对象;新古典主义,在奢靡浮华的巴洛克画风之后,重提回到文艺复兴,而以大卫为代表的画家,实现了对传统的回归;印象画派,在照相术诞生后,他们的创作,挑战了以“逼真”为最高美术原则的标准,强调瞬间的印象,善于运用光线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不过,在《美术馆里聊怪咖》,你还能读到美术史上名作背后的故事,读到画家之间的交往、恩怨,读到画家个人内心的隐秘角落(尽管猜测的因素较多,但也是基于有说服力的证据):与总是难以完成画作的达芬奇相比,拉斐尔接到宗教题材画的订单多到手软,甚至到了批量生产的地步;伦勃朗的暗色调绘画,总是给自己带来官司,让人欲哭无泪;大卫多画裸女,且笔下的裸女,脊背光滑完美到极致的地步,而且不成比例,被拉长了;库尔贝画的舞女,或面目模糊,或不以正面示人,看似无意间的露肩、露脚,都暗含别样浓烈的情欲意味……
部分读者或许会担心,山田五郎和古山淳子这般解读美术名家,是否会有“渎神”或庸俗化艺术家之嫌。除了“变态”这一称谓,全书中的嬉笑怒骂,似乎并不太大的不妥。要知道,艺术家,虽然写进了美术史,终归还是人;他们有自己的小确幸,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当然,有些可能不那么道德。亦庄亦谐,不过是还原这些艺术家的真实面貌罢了。他们每一个人,在艺术上都有自己的报负,可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美术史抽空了他们的呼吸、心跳和微笑,而《美术馆里聊怪咖》以及诸如此类的书,却摘去了他们身上的光环,走进了他们的生命。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