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檀香刑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17 21: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檀香刑经典读后感10篇

  《檀香刑》是一本由莫言著作,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3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檀香刑》读后感(一):《檀香刑》三人物小评

  这本小说名字很吸引人,用檀木穿过人的尾骨直达头部将人钉起来的酷刑竟然有如此古色古韵的名字。小说开头是几个主人公各自的道白,中间一部分作者记叙故事,最后一部分又由各个主人公将故事轮流讲完。这样的结构机具艺术,流畅饱满,从不同人物的视角看故事的发展,故事情节相叠合的部分经过共同经历事情的当事人一起讲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流畅的美感

  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人是高密知县,他为人端正,饱读诗书,爱民如子又有一颗报国之心,对自己夫人充满尊重,有为夫担当,对于自己深爱的眉娘又笃定深情,哪怕是境况危急窘迫之际,依然惦念着心上人。他也是一个没脑的庸才,胆小懦弱容易被人左右,看到列强的强大和袁世凯的敷衍谄媚,他一边惜国爱民,一边时刻想着自己是否可以加官进爵,袁世凯透露出一点想要重用他的意思,立马就没了爱国立场。看到孙丙不愿屈死而愿受刑以激醒民众,他看出其中大义,帮孙丙完成了心愿,在他想活的时候帮他活,想死的时候也要助他一臂之力。如果不用受这极端政治环境挑战,知县钱丁一定是个受人拥戴的好官,一个问心无愧好人。可是他偏偏生在乱世,活得辛苦,想死却不是死的时候。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是赵甲,他虽做着“下九流”的刽子手,但是他尊重自己职业,不看轻自己,磨练杀人技艺。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物已经不只是人了,更有半分鬼神样。这部小说也十分详细描述了凌迟刑,阎王闩和檀香刑,读起来残酷血腥,施刑者的心里活动和受刑者的心里身体都有入木三分的描述,这些情节读起来很有画面感,脆弱的读者应该拿捏分寸。赵甲不懂什么民族大义,他只想着身为职业杀手使命感,荣誉感,想着为朝廷效力,他对于世道险恶,国家受难置身于外,却全心在自己的匠人人生。

  孙丙是该书的英雄,高密的造反者,这个可怜艺术家不幸遭到灭门,最亲爱家人都被一一处死,没任何错的孙丙蒙受一切人生惨剧,最重被折磨痛不欲生,幸被高密县送了一刀才能合适时机消停死去,既要亲身受刑并顽强活而化身为神,又要在胶济铁路开通前死去,决不让德国人得逞。孙丙想要将德国人杀尽,可是迫于农民眼界心胸,加入义和团装神弄鬼演出许多闹剧,不能成大气候,但是因为他聪明过人,巧用战术也将一些德国士兵杀了赔命。

  国之弱,乃是黎民百姓之难,弱肉强食从来都藏在黑暗复杂人性中。想来我国经历这许多苦难从不曾举国投降,愿我们不要牺牲自己大好时代,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吧。

  《檀香刑》读后感(二):以刑具角度的百姓反叛

  虽然看前几章的时候读了很久,断断停停,但真正读下去就变得一口气完全书,尽管厚的像砖头= =好,言归正传

  《檀香刑》并不是一部感人的书,可是当我看到结尾孙丙被执行檀香刑,钱丁终于不再为了自己的乌纱帽翻盘自己内心去杀死孙丙的时候,我竟然热泪盈眶。不得不佩服中国作家文字功底,莫言的文字真的不是假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十分明显

  开篇以孙媚娘的视角认知全书人的善恶美丑。而实际上,当看完整本书之后,你才能认识到媚娘对钱大老爷精神肉体上的依恋,孙丙并不是为了反叛而反叛的,赵甲是一心想着晚清朝廷的刽子手,他的内心有自己的职业标准以及对被行刑者的怜悯。就我自己的视角而言,我认为全书写的最印象深刻的是本书最大的矛盾体——身为本书主角之一的钱丁钱大老爷,他本是一个一心为民情愿一心想干出大事业的封建仕途热衷者,却被自己想保命想升官想维护自己的爱情家庭等等因素牵绊,被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袁世凯死死地摁住。钱丁被自己的夫人劝说,不去反抗袁世凯和德国大兵,一味地顺从最终导致了自己和夫人的双双死亡,也导致了高密县东北乡百姓的惨死。同时,身为全书冲突根源——孙丙,为了成就个人英雄主义牺牲了许多乡民,这种做法也许会青史留名,可是数十数百条人命在这种毫无胜算的斗争中消亡。孙丙的死与戊戌六君子的死、钱雄飞的死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似的对比,孙丙为了妻儿被用檀香刑,钱雄飞为了心中的道义被施凌迟刑,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被砍头。当然,这些刑罚的刽子手只有一个,赵甲。一个清朝刑部经验丰富姥姥级别的刽子手,在对以上三人进行行刑的时候,心情各有不同:对戊戌六君子抱有敬意,对钱雄飞的佩服,对孙丙的决绝。

  虽然全书中各种刑法描写细致入微,有的时候会让人后背发凉,但这种细致的描写更能让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全书中,鲜活的人物不胜枚举,让人至今回味无穷

  《檀香刑》读后感(三):赵钱孙李甲乙丙丁曲终人亡

  此篇与《百年孤独》三分相像,我翻开书的第一句,就读到了《百年孤独》的影子。魔幻现实主义对于中国这个受鬼神邪说影响颇深的民主,十分合适的。以德国人来高密修火车为是由,讲诉了一场普通农民起义,作者角度独特,从各个人的角度一步一步推进了这个故事的发展,并且个个角色心理把握得十分到位,语言生动贴切。当我刚看凤头部的眉娘浪语时,竟然有些受不了这语言的大尺度,我也是莫言得了诺奖之后才看开始看他作品的人,因为语言的粗俗,我把这书搁置了好几天,后来才慢慢看了下去,渐渐发现此小说的好处。从眉娘的自言自语开始铺陈故事,交代人物,最开始大家都对人物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看到眉娘眼中个人的性格和形象,而后是赵小甲的自白,疯疯癫癫,倒是十分可爱,渐渐修正了读者对文中人物的看法,继而是赵甲,在后是钱丁,等将钱丁的独白道完,檀香刑已经浮出水面了。可以说这是一个行进中的罗生门——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有其怪异特点,交织起来,已经说不清对错和善恶了。

  之后的猪肚部慢慢述说着故事,所谓猪肚,说明其内容丰富。通过倒叙,作者讲到了戊戌六君子,讲到钱雄飞,讲到孙丙起义,章章丰满没有半点拖沓。想必那五百刀凌迟是吓到了不少读者,同时在那一章里,也改变了我对赵甲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也正如我在百年孤独中所读到的那样,各行其是,终酿悲剧,这书中的人物,个个是好人,都存在善心,站在各自的立场做着他们认为的善事,然而终究抵不过历史车轮,抵不过那阵阵洋枪声。读到这里,觉得十分苍凉,在最后的结尾中,高密的百姓,猫腔戏班都倒在了血泊之中,这便是所谓反抗必然结局小人物们受着历史浪涛摆布的难以抗拒的命运

  最初看到眉娘这个角色时,并不喜欢她,以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荡妇。她的内心独白泼辣而坦诚,毫不讳言那些文人难以启齿的事情。慢慢读下去发现她是真真是烈女,身为女人,十分明白女人的身份——用自己的身体伺候着男人们,既获得欢愉,同时也达到目的。对于钱丁,他是真心喜欢的,然而却不太懂他口中的大道理,只知道将那黄酒和狗肉送过去,共享鱼水之欢。这是一个坦率的女人,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情都惹人喜爱

  至于钱丁,有一贯的文人的忧愁虚伪。书中的大道他全都明明白白,然而自己却有怯懦一面,既想着功名利禄却又良心不安,面对袁世凯的威逼可能性命不保感到害怕,一方面又对高密县百姓深刻同情。一方面尊重着妻子,一方面却难敌眉娘的诱惑。古来文人的悲哀大约就在此处了,如今又何尝不是,要是追究起来,都怪这世道不够清明,好人不能得知,奸邪之人反而当道。钱丁最后也窝囊地死去,大约也是不可阻止的命运。

  至于赵甲,一个皇朝的盲目崇拜者,仗着老佛爷威名偶尔摆摆架子。刽子手这个切入点非常好,这是杀人的人,执行着命令,轻贱自己,无条件遵从皇权并且以此为傲。一颗螺丝钉,不懂大道理,盲目的渺小小人物。我想这是这本书里塑造得最好的一个人物。

  整本小说夹杂了很多民间传说类似于《百年孤独》中拉丁美洲吉普赛人的神话。然而中国神话中除了神秘总是又百姓们的愚昧在其中,读来真是亲切无奈。贯穿在小说中的还有戊戌变法的前前后后,刘光第,谭嗣同等的形象也通过赵甲的身份说了出来,真真切切,可谓震撼人心,还有被凌迟而死的钱雄飞,不屈的硬汉,都是非常生动的形象。

  我只是在想如此有中国地方特点地语言是怎么被翻译成英文被瑞典的评论家们看到的,翻译版应该失了不少味道吧,这个诺贝尔奖得得很奇怪啊(好想吐槽mac机的输入法好难用)

  这部小说的节奏也非常优美,不知道作者是否收到过昆德拉的影响,这部小说的结构和昆德拉强调的小说的艺术十分相似,风头部可以说是开场序曲,豹尾部呢是对序曲的复奏。但是不同的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对小说情节的推进,并没有昆德拉那种暂停下来然后分析思考形式。昆德拉看了马尔克斯就大赞不已,如果他看了莫言,应该也会十分兴奋才对。比起春上春树所写的虚无缥缈的世界,莫言获奖应该是名至实归的(连名至实归都打不出来的mac输入法,你可以去死了)

  至于檀香刑本身,正如书的最后一章《钱丁恨声》中说的,檀香本是高雅东西,如今用来钉人,这是世风日下,要亡国了的征兆。及其残酷的刑法,滥用在普通百姓身上。当德国士兵的枪声想起,倒下的戏班子的血染红戏台子,这戏确实完了,高密县的这场起义或者说闹剧完了,这国家也要完了。然而处于那个时代的人,永远无法看清他们的时代,他们居于一隅,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这就是集体意识乌合之众,也是人类普遍也最可悲的秉性。

  猫腔自始至终贯穿了小说,这个俊俏的妩媚地道的当然是被虚构出来的地方戏为文章添加了十分色彩,如果要为这戏附上人格,那必然是撩人的妇人。这檀香刑本也就是一出戏,眉娘,孙丙,赵甲,钱丁,甲乙丙丁赵钱孙李,本来就是再普通不过的百姓了。这出戏,是高密百姓的戏,也是天下百姓的戏,是那个时代的戏,也是每个时代的戏。即便到了如今,也不过是对过去的重复,大约还是要让自己活得够味,死了兴许也能被写进戏文里。猫腔虽是虚构,然而那咪呜之声却久久不能散去,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并且还将继续唱下去的猫腔,似乎根本不会有终结的一天。

  《檀香刑》读后感(四):生在乱世注定悲哀

  我开始读这本书,就对钱丁这个人产生了兴趣。开始赵甲戏弄钱丁的时候,我就感觉钱丁必然报复,而且是很快的那种,果不其然,钱丁在赵甲离开太后和皇帝的赐物就打了赵甲,畅快淋漓。

  钱丁算是一个人才,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的精英阶层。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天子门生;通过“斗须”树立威信,虽然做了手脚不够光明磊落,但是从其对孙丙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他出发点的善良,对待结果从容大度。按照我们的惯例,是不可能斗须的,直接进行迫害就可以了。钱丁试图挽救这个出于事件漩涡的大镇子,甚至在这个过程有勇有谋,可是结果却惨不忍睹。看到列强的屠刀,听到乡亲们的呼号,闻到满地的血腥味儿,他的信念坍塌了,想抗争,没力气。当然我们这里不能指望他做出革命党的举动,他毕竟接受的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只能是出于本能的、下意识的、最直接的反抗,那就是杀死孙丙,破坏德国列强和清政府铁路奠基仪式上“最隆重”的仪式--展示反抗者惨死在檀香刑下。

  无疑,孙丙是悲壮,被逼造反却无正确思想指导,胡来一通,最后却选择悲壮的接受檀香刑,用意志征服,或是蔑视压迫者和迫害者。

  眉娘是可怜的,她的爱情也是神圣的;只是,那个时代,只能那样。还有丐帮的兄弟、唱猫腔的戏班、跟随孙丙起来反抗的农民等等,都是因为生在乱世而注定悲哀。

  《檀香刑》读后感(五):读后感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今天查了下借书竟然过期了T T)

  借这本是在莫老还未获奖前,首先觉得这书名好听,檀香刑,蛮古典的,书的装帧跟书名很贴,翻了下目录,也是十分有趣的:凤头部,猪肚部,豹尾部。简介匆匆扫了一下,不喜欢看简介啊剧透什么的,会破坏兴趣的。

  结局在意料外又是在理所当然里,边看边想,这里该不会怎么样吧..

  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作者做得实在太好了,从每个人的角度里来叙述故事,从而透露出叙述者的性格思想等等。

  前一阵特意查了下猫腔,搜到的信息大多是2010前的,关于记者采访高密县的茂腔演唱者,说高密县根本就没有猫腔这个东西。我说,何必执着有没有呢,看文本就应该了解作者是化用实物的吧,猫在这里起了大作用,不过我也好想听一段猫腔啊,文章里面描写的猫腔。

  对于县官这个角色,不知该对他如何评价,是个有血性又懦弱的人吧,不是他薅的孙丙的胡须,这点让我惊讶又欣慰啊。

  莫老获了诺贝尔奖,那这样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应该会有更多人看到吧。

  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反思,还有对人性的描写刻画,看者自己心里都有把尺子,量得出自己所理解的好坏。

  昨天去了同安影视城,看的的小小的太和殿,简单的百官上朝。真的想象不出一百年前,那些至尊无上的人坐在那把龙椅上是什么心情,在大殿里俯首贴耳的群人又是心情。真的如文中的赵甲那样么,“咱家只记得进了大殿就看到眼前一片珠光宝气,仿佛有金龙和赤风在前面显了身。”(赵甲道白段)我在影视城看到的,是略显滑稽的殿顶,黄得真假哪。

  《檀香刑》读后感(六):檀香刑下的灭亡

  刚开始的时候(前二十页吧),并不能读下去,然后觉得满是黄言疯语,慢慢读下去,从第一章之后很喜欢莫言这种人物之间穿插的风格,觉得很有趣,同时人物的性格也更加饱满,整本书的写作方式很推荐给大家看。其次这本书的所有人的性格都不是十全十美,在晚清的压抑统治下,每个人都似乎有过得道理,无论对与错,爱情也好,亲情也罢,谁的因谁的果。

  书中的伏笔都在后文得以解开,读完整本书之后我的心情有些压抑,但比起教科书的历史却是释怀的。这是我读的莫言的第一本书,这本早期的作品让我认识了一小部分的莫言,这本檀香刑并不是孙丙一人所受,而是晚清的中国所受啊!

  《檀香刑》读后感(七):最黑的黑暗

  这将是一篇古怪的书评,因为我将要评论的是一本我没有看完,也永远无法看完的书:《檀香刑》。之所以产生强烈评论欲望,源于豆瓣知乎上的评论。那些大段大段解构性文学评论的术语,大段大段关于美学的专业分析,大段大段对于语言艺术的探讨,都清晰地表明了一点:很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然而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最起码的理解能力,他们对于所属的社会,身处的文化缺乏最基本的判断。这的的确确就是愚昧。这真是让人难受。

  这是一本描写酷刑的书,行刑的过程被作者描写得细致真实,一个凌迟刑就写了十几页,从而读者所看到的景象无比残虐惨烈。所以我真的看不下去,太他妈痛了。莫言写的是人世间最极致的邪恶与黑暗,人类最深的悲情与苦难,写的是我们中华文明里最黑暗,最坏的那一部份。有人极尽言词,说:莫言写得真美!真是放狗屁,苦难有什么美?痛苦有什么美?邪恶和黑暗有什么美?!鲁迅写人血馒头,莫言写檀香刑,他们写的是一个东西,他们想要鞭挞和批判的对象是一样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以传递美学享受为已任的,它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说。

  酷刑一直存在于我们中华文明中。一部中国法制史就是一部酷刑史,名目繁多花样百出,挑战人类想象的极限。只需稍微了解一点点就足以让人寒毛倒竖反胃呕吐。我们中华文明延绵了多久,酷刑就存在了多久,不断发展,变本加厉。在这一点上,除了一些极端宗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可以和我们相比。在别的文化里,普通刑罚的目的在于消灭,而我们的酷刑目的在于延长人的痛苦。

  书中的孙丙被施处了最惨虐的檀香型,起因是他杀了一个德国人。那个德国人杀了他的家人,强奸了他的老婆,所以孙丙一时激愤,把这个德国人给杀了。于是乎,有人评论:檀香刑也是杀人,那个德国人也是杀人,谁更野蛮还不一定呢!这位一定是用脚趾头在看书。檀香刑实施起来的工艺和流程我就不叙述了,因为光是这个想象就让我很难受。我想告诉这类用脚看书的读者,这两种杀人,区别大了去了。

  1. 动机不同。那个德国人承然是个恶徒,他的恶行出于人的欲望;而酷刑产生的原因是权力斗争。从古至今毫无例外的,那些最残虐的刑罚--比如灭九族剐千刀,从来都是为政治犯准备的:谋反谋大逆。在现代,权力斗争从内容到形式都已经发生了改变,现代文明有了议会制,三权分立,辩论和选票,失败者再也不用掉脑袋。可是在这之前,统治者的权力斗争从来都是静悄悄的,在黑暗中进行的。而且由于如果一失败就只能去死,这种斗争出于恐惧而愈发残忍。起因于个人的欲望而做出的恶行终将被他人制止,而统治者施行的恶行却很难被制约。当统治者的恐惧变得象一个黑洞,他就能够把他的国度变成一个黑洞。

  2. 手段不同。德国人做恶,终究是个人对个人,力量悬殊不大。这不,德国人最终还是被受害人孙丙给干掉了。但是施行酷刑的是国家机器,它一旦运转起来,个人根本就没有抗衡的可能。

  心理学实验早已证明,人类能产生镜像反应,即我们对他人的处境可以感同身受,以此来体察他人的动机、意图和情绪,在此基础上人们相互沟通。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明确感知他人的痛苦,从而本能地厌恶反感对同类造成伤害的行为。这也就是人类社会道德的起源。所以,个体对个体能够产生的恶意是有限的,个体对个体能够实行的恶行也是有限的。但是国家机器不一样,如果被有效驱动,它可以把很多人的邪恶重重叠加,它可以把很多人的仇恨重重叠加,以至于这种邪恶和黑暗达到超出想象的地步。任何一个个人都无法对另一个人做出生剐五百刀而让其不死的恶行来的,任何一个个人都无法对另一个人做出檀香刑这样的恶行来的。只有当权者黑洞一样的恐惧,加上一群聪明人经年累月的精致设计,通过司法程序和社会舆论把这个设计合法合理化,再经由一个技艺精湛的刽子手,最后加上看戏一样的兴奋激动的围观群众,一场空前绝后的惨烈酷刑才得以象一场大戏一样上演。这,就是一个个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罪恶。在这个机器里,每一个参与的个体--哪怕他只是观刑,都贡献了他的那份恶。

  评论里甚至还有人洋洋洒洒地感叹:还有什么比观刑更让人兴奋的呢?似乎要表达自己对人性深刻了解,洞察又理性。他妈的,我只想对他说,你确实跟那些观刑群众一模一样,愚昧到让人绝望。

  《檀香刑》读后感(八):无题

  提笔无言。

  书,刚刚读完,就在手边。只觉耳畔猫腔盘旋,思维混乱,亟待整理。

  不想说什么人物各个生动丰满,跃然纸上;不想赞什么笔触细腻,娴熟精炼;更不想评什么大胆与颠覆,突破与创新。已然得了诺奖,声誉斐然,估计无名小女子的溢美与崇拜,无登大雅。

  只觉得相对于近期读过的、看罢的各种排行榜的TOPs,这本轻而易举地引起了阅读兴趣,情节毫不费力地牵动人心。虽然开首一句已点明了结局,但戛然而止的结尾仍让人意犹未尽。

  檀香离我太远,残酷的刑罚从不敢想。早些年读《红高粱》,其中的剥皮让我恐惧到战栗,但是,较之这次的檀香刑的却简单了许多。也许是年龄的增长吧,没感到怎样的重口味。

  只是不敢想象如若身处那个时代,会有怎样的遭遇。学学郭德纲摸个电门,穿越回那个时代,不知是该感谢上苍呢,还是该感谢上帝。

  那么,俺作为一个不甚美貌的姑娘,以及深入骨髓的传统价值观,多半会借了知县钱丁微麻的黑脸老婆的肉身还魂。作为现代女性,俺明白小三在一段关系中的必可避免性。恕小女子见识短,首先想到的就是儿女情长。

  估计俺也一定会指使刘朴薅掉孙丙的长须美髯。成为一场惨案的罪魁。因为俺知道,这是历史的必然。俺一届女流,愿承这千古恶名,因为是穿越的,也定不会为了保全外祖父的盛名而左右为难。

  俺定要会会那煮狗肉的浪婆娘,逼她远走他乡。然后俺那不争气的知县丈夫会将她挽留,安置在别院。于是,赵甲和孙丙撤清了关系。当然,知县会先寻小甲个不是,给那个半傻子一个痛快。小甲在刑场上还高喊着虎须的故事,痴痴地指着各位半人半妖的看客,依依呀呀地嘟囔他眼中的本相。

  这样一来,对知县仇恨就自然地分散了赵甲的注意力。这时,孙丙正巧和德国人结下了梁子,那场复仇也开展得洋洋洒洒。

  孙丙还是在知县的诱骗下服了“法”;叫花子们还是照样挣扎;只是有了虚名的“二夫人”这时再也无法消停,被赵甲要挟做助手给他亲爹上刑。那女人窝不住团团怒火,在升天台上和她挂名的公爹争执,袁大帅迫不得已地下令射击,断了赵甲的老命,和知县对子孙绵延这场美梦最后的期许。

  此番场景下,德国鬼子无奈至极,终于想到了和檀香媲美的桩刑,成就了孙丙或是耶稣。

  俺寻不到电门,只好以上吊来回还到原来的生活。临终绝书一封,烈妇愿效六君子遗志,给知县绝了后路,也指导他如何给孙丙个痛快。

  于是俺穿回到现代,坐在床上,整理愈加纷乱的思绪。

  梦中再细品“戏……演……完……了”的深味。

  《檀香刑》读后感(九):檀香刑 莫言

  檀香刑 莫言

  莫言得了诺贝尔,所以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很自然地跟风读了本莫言的书。檀香刑是我的老师推荐的,是在和高行健的灵山

  对比的时候推荐的。读完了檀香刑我对莫言还是有了好感,檀香刑是一部读的时候觉得读不下去,合上书却又会打开继续的书

  。刽子手,中国古代的刑罚,这样的主题就如此的特立独行。不得不说,檀香刑让我不自愿却了解了很多的刑罚,对死亡有新

  的理解。赵甲,钱丁,孙丙,光看名字就知道是一个个符号化的人物,任取百家姓和天干随意搭配而已。可是这些符号化的人

  物都是那么鲜明的在小说里,形象呼之欲出。兢兢业业的刽子手赵甲,悲惨的经历却也练就了一身施刑的本事,赵姥姥对人性

  对每个人的心思都揣摩的清楚,赵甲就是一个人精。而小甲,看似傻却又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他对一切倒也看的真切。孙眉

  娘,说到底只是个女人,心里放不了国家大事,关心的只是爱人和父亲。钱丁是个儒生的形象,有情欲也有抱负,不过相比钱

  雄飞,孙丙就显得怯弱渺小了,钱知县有爱民如子的情怀,有虚荣,也有大义,一部檀香刑也是一部钱丁这样的儒生的成长史

  ,一个心怀天下的青年逐步成长为谙知人事的官员,钱丁一路上都是矛盾的前进着的。孙丙是正面的英雄式的人物,侠义,智

  慧,有担当,是猫腔的传承者,最后为报妻儿之仇,走上了反抗之路,活脱脱一个英雄,最后受檀香刑时表现出的是大义凛然

  。

  整部檀香刑,最为出色的便是各种刑罚的描写,细致生动,让人不寒而栗,深深地感受到死亡的气息。而印象最深的还是最

  后的檀香刑和之前的钱雄飞凌迟的情节,万人同唱猫腔的情景催人泪下,而凌迟更是悲壮不已,欲哭无泪。从前看那些电视剧

  桥段里提到凌迟之类,感觉不过如此,还是血淋淋的描写更有煽动性。看檀香刑在一直精神的恐惧和压力下,其实还是能让人

  感动的,行刑背后都是一个个故事,一个个英雄,钱雄飞如此,六君子亦然。

  檀香刑在叙述上的技巧也是值得一提的,不同人物的口吻,交织成完整的故事情节,一点点的完成整个故事的结构,让人回

  味无穷的。莫言的檀香刑确是一部杰出的小说。

  《檀香刑》读后感(十):本相

  本来计划最近都不看小说了,无聊的时候开始看檀香刑,忍不住昏天黑地的看完了。中间有两次断截,一次是写凌迟的部分,一次是檀香刑的执行。莫言的小说看过之后总是忍不住一阵唏嘘,看的好累,像是真的在故事里经历了一般。

  故事把我们搬回到那个悲哀而盲目的年代,凤头猪肚豹尾的文章分割,这一次作者的虎头蛇尾终于没有出现。乱世总是需要出英雄的,譬如钱雄飞和孙丙,还有那些叫花子。只可惜,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老百姓和钱丁。钱丁,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却是一颗墙头草,性格犹豫,魄力不够。想让孙丙一死了之却担心责罚,又希望能够合上级心意。要么,莽如孙丙夸张直接幼稚的对抗,要么有钱雄飞接受新思想理性冷静的对抗。只可惜乱世里,不只有英雄,豺狼虎豹什么都不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檀香刑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